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2000字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2000字

发布时间: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2000字

小肚子

现在发你赶得及交么……那我发了。但是居然没有悬赏,好忧伤……

我有个写TSEliot 的《The waste land》英语的 并获优秀毕业论文了,要么?

这么写啊???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2000字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  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Title of the book: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Author: Roald DahlPublisher: Puffin BooksA chocolate factory was a very simple factory with machines and workers M Willy Wonka’s factory wa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because he used unusual ways to make chocolate and He used unusual workers too, the O In addition, he made unusual candies such as an ice cream that would never melt, even in the hottest sun and chewing gums that never lost It was really amazing!My favourite character is Mr Willy Wonka because he was a genius of making He used a chocolate waterfall to mix the ingredients into the best way to make chocolate He made tomato soup, roast beef and blueberry pie into a gum! People did not have to cook any more, just had a gum! He got many other useful invents to make his impossible ideas become true! The businessmen around the world only wanted to earn money through selling They should learn from M Willy W It was because he opened his factory for the children in which showed he was glad to share his That was why I loved Although M Willy Wonka wished to share his work with the others, some people might just want to get the secret They didn’t care about what M Willy Wonka did, except the Violet always showed that she was the winner and always thought about winning the secret Her parents taught her badly because they taught her to win the secret prize by all Some people might buy a lot of chocolate to get the golden ticket, like V Veruca’s parents spoiled They bought everything that she wanted, even if it cost a She got two dogs, four cats, six bunny rabbits, to parakeets, three canaries, a green parrot, a turtle and a hamster, but she still wanted a trained squirrel from the She was never Her parents bought over thousands of chocolate to find the golden It was a waste of I hated Violet Beauregarde and Veruca Salt They were the most terrible kid I’ve ever seen in Luckily, they learned a good lesson in the In the fairy tales, bad guys usually won’t have good However, this book is In the story, Violet became a blueberry and Veruca fell into an incinerator Augustus Gloop was very greedy, especially in His life was only eating and Although he was in a dangerous situation, he was still That was why he fell into the chocolate river in the Cupidity caused bad Mike Teevee always believed he was right and he didn’t listen to the others’ He was It was hard to bear with Most of the children were stubborn like They always thought what they did was It might cause them lose, just like Mike T He became tiny at the Although he was brave, he didn’t think of the Therefore, he failed to win the Charlie Bucket was the best kid of Although Charlie’s family was very poor and they couldn’t afford too many bars of chocolate, he still got a golden ticket by In the whole adventure, he just kept silent and listening to the He didn’t do badly like the other This was the reason why he was the only one that could stay until the At last, he won the factory because he was the best of He didn’t think of getting a prize, even a bar of He just enjoyed the visit and nothing Children should be pure like They shouldn’t be as bad as the other four My favourite thing in the factory is the glass It could travel to any room by going up to down or left to right, even out of the factory! It was If there was a real lift like it, it would be the greatest invention of the century! I’m sure that everyone would like to have Greedy thought of people is People want anything that is valuable and useful so they did anything to look for Like the four children’s parents, they did many things to take a golden ticket for their children because they all wanted to get the However, Charlie was different from them because his family was He didn’t get much toys so he didn’t get much cupidity when compared to the He went to the factory for a visit, not for the We should learn from Charlie because he knew what was Money could buy many things, but it couldn’t buy true Only the children like Charlie could have the true The four children were born in a rich family but they couldn’t learn what true happiness They didn’t win anything and left the factory sadly as a They just learnt a precious lesson I hope everyone who reads this book would know the meaning of the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分析《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录入日期:2008-02-23  来源: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团支部《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论文2000字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  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这么写啊???

文艺复兴是个别人物的集合成就,因此就某方面来说,与个人主义有关。其中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人物是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但丁是佛罗伦萨人,而佛罗伦萨恰巧在文艺复兴中扮演比其他城市更重要的角色。但丁同时也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中心矛盾:虽然它是有关希腊与拉丁古典文本的恢复和理解,以及优雅拉丁文的写作,但也有关本国语言,特别是意大利语的成熟、整理及使用。我们对但丁的早年生活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的双亲在他18岁以前过世。他在12岁时订婚,并在1293年他28岁时结婚。在典型的意大利社会风尚中,婚姻是一件鲜有感情意义的家庭事务。据说他的感情生活始于1274年,那时他9岁,初次瞥见他的比阿特丽斯(Beatrice,即比斯•波提纳利〔Bice Portinari〕,乃一甚有威望的佛罗伦萨公民之女)。他的诗人生涯便是致力于她的存在,在她1290年去世后,则是转为对她的追念;就某方面来说,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献给她的。 但丁的教育过程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佛罗伦萨多明我会的诸位修士(Dominican),但丁和他们在13世纪90年代一起研究学习。虽然在那之前,多明我会伟大的导师兼作家托马斯•阿奎那已经去世,但他的作品齐备,因此但丁能够吸收完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后者已被托马斯•阿奎那消化而基督教化〔1〕。托马斯式的亚里士多德学说为但丁所有的作品赋予一个架构,带来内在的一致与知性的严密。 但丁教育中的第二个要素是一位良师,即古典学者拉蒂尼(Brunetto Latini)。他也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他的主要作品《宝藏集》(Li Livres dou tr巗or)第二卷第一部分就包含一篇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的译文。《宝藏集》以法文写成,因为当时意大利文尚未被视为可呈现严肃作品的合适语言;该篇译文是以欧洲方言翻译《伦理学》的首批作品之一。多亏了拉蒂尼,但丁得以了解修辞学的重要,即有力和优雅地辩论以及使用拉丁文或其他语言的能力。但丁也是透过拉蒂尼才能至少熟悉西塞罗(Cicero)和塞内加(Seneca)的部分作品。维吉尔特别是他的《埃涅阿斯纪》(Aeneid),是荷马(Homer)的《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的史诗继承者,即使在黑暗时代的烦扰时期也没有遭到遗弃,总是能找到信奉基督教的护卫者。但是其他的基督徒,包括一些最具分量的,如圣哲罗姆(SJerome)和圣奥古斯丁(SAugustine),都谴责维吉尔是典型的异教徒。拉蒂尼却教导但丁不光是欣赏,还可以利用维吉尔的作品。在但丁的《神曲》(Divine Comedy,它可被视为《埃涅阿斯纪》的基督精神继承者)中,维吉尔便以带领但丁通过地狱和炼狱的向导身份出现,尽管作为十足正统的基督教徒,但丁完全可以将这位拉丁诗人排除在天堂之外,改让他堕入第一层地狱〔2〕。 但丁教育中的第三个要素是他的亲密朋友和同辈卡瓦尔康提(Guido Cavalcanti)的影响与激励。卡瓦尔康提是古典学者,但也是热情提倡意大利语的人,正是他说服了但丁以托斯卡纳(Tuscan)或佛罗伦萨的意大利语来写作。因此很自然的,当但丁以意大利语写作《飨宴》(Convivio)和以拉丁文写作《论方言》(De vulgari eloquentia)时,便提出了文艺复兴对本国语言的第一次伟大辩护:他认为本国语言也是一种适合呈现壮丽作品的语言。《论方言》中有一句预言意大利语的话:“这将成为新的光明、新的太阳。当精疲力竭的太阳落下,它将上升,赐亮光给在阴影及黑暗中的人,因为旧的太阳没有照亮他们。”但丁敏锐地认知到大众无法精确掌握拉丁文,却可以通过教育来阅读自己所说的语言。其实,但丁的观点在完全以意大利语写作的《神曲》中就已显现,即一般的托斯卡纳语可用来写最精致的诗、处理最重要的事务。在但丁之前,托斯卡纳语只是众多的意大利方言之一,整个意大利半岛并无公认的意大利书写语言。而在但丁之后,书写的意大利语(以托斯卡纳语呈现)才得以确立。的确,21世纪的意大利人以及对意大利文有些了解的外国人,都可以轻松地阅读大部分的《神曲》。没有其他作家曾对一种现代语言有如此决定性的影响。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有关善恶与赏罚的基督教史诗,描写他经历地狱、炼狱及天堂的旅程和途中的见闻。它有极多的人物角色,多是和但丁同时代的人。但丁在1294年被卷入佛罗伦萨的政治;佛罗伦萨本就是对政治极为敏感的城市,致力于圭尔夫派的支持教廷的行动。如同大部分的意大利城市一样,佛罗伦萨分裂成两个党派,但丁所属的党派因反对极端的必胜主义〔3〕教皇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Ⅷ)而失势,但丁在1301年被流放,后来在1315年又被重新判决。这些意大利城市的派系斗争是邪恶且势不两立的。但丁的财产被充公,他也被判罪,若返回城内会被绑在桩上施以火刑。因此,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在流亡中度过,主要是在他离开人世的拉文纳。他以令人同情的诗句哀叹“吃他人面包,用他人梯子上床”的痛苦。 然而他伟大的《神曲》中几乎没有悲痛。但丁是一个特别宽宏大量的人,对全人类和个人都有包容的爱,他也明了上帝之爱的本质,这爱遍布宇宙并赋予它意义。他的诗是道德和训诲式的,在许多方面就像中世纪大教堂中的大祭坛画一样坦率直接。他以令人敬畏的严肃精神看待基督教信仰,并不会试图忽视地狱的惨况和炼狱的痛苦。从这点来看,他是中世纪的人,他对教会描述的伟大超凡的宇宙结构深信不疑。他也是极机智的说书人和天才诗人。他的故事进展极为流畅,充满了令人欢喜、十分震撼又惊悚的事件,且时常闪耀着鲜活的口述色彩和灵感。 此外,但丁不只是中世纪人,也是文艺复兴人。他大力批评教会,就如同许多跟随他的学者。虽然他身为圭尔夫派,却对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君主曾在1310年攻入意大利,改变了但丁的政治思想,接受单一的普世君主政体。但丁在他的拉丁文论文《论君主政制》(De monarchia)中表现出此点,却在死后被斥为异端。但丁有伟大的信念,他了解中世纪基督徒的观点,即获得个人平安的唯一方法就是降服于上帝的旨意,无论它有时多难承受。但是但丁也有未来新时代的批评精神。他有一种洞察力,能看穿事物的核心。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受教育或未受教育的人,都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一点东西,赞叹地阅读或倾听他的诗句。在他去世后,名声迅速散布,而后稳定成长。很快的,曾经放逐他的佛罗伦萨为了保管他那可敬而如今极有价值的骸骨,和拉文纳争斗起来。但丁不仅促使意大利语成为高等艺术的传达工具,就某方面来说,他也发动了文艺复兴:前所未有的天才发挥创意的一个新世纪。他成为一个模范、一座灯塔、一位导师,一如维吉尔之于他;对于较次等的人才来说,但丁也是能力和活力的来源,是最具雄心者能用来自我评判的高耸巨人。在但丁之后,似乎没有任何事物是人类不可及的。 这是另一个托斯卡纳人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的观点。他出生于1313年(当时但丁仍然在世),他的商人父亲决定他必须一生从商。因此,他被送到那不勒斯,却在那里寻得了毕生之爱费亚梅塔(Fiammenta),她不断出现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像比阿特丽斯之于但丁。薄伽丘是但丁的继承人:他有但丁操纵新成熟语言的能力,也有但丁出类拔萃的说故事能力。他的母亲是法国人,他将法国中世纪的传奇故事收入作品。他采用吟游诗人的八行诗(ottava rima),赋予文学形态,使它真正成为意大利文学中最有活力的诗歌。他的《十日谈》(Decameron)是1348年黑死病的产物,是仅次于《神曲》的文艺复兴欧洲的趣事来源。书中有七个青年女子和三个青年男子因躲避传染病而逃出佛罗伦萨。他们在乡间停留两周,其中十天都在说故事,总共编了一百多篇故事,每篇皆以民谣或诗歌结束。因此这本书其实是故事和诗的摘录,在接下来200多年内是没有创作才能的人搜取灵感的对象。教会和社会中的古板人士并不喜欢它,因为它呈现了更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一代的想法,与过去的拘谨陈腐形成对比。而其他人喜欢它却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如此说来,它是一本前卫的书,是渐长的文艺复兴趋势的先驱。

高中必修三课本上有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浮士德2000字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作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浮士德是歌德的同名诗体悲剧中的主人公,作为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象征性形象,他不满现实,努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理想社会。作者描写了五幕悲剧,运用了辩证法的论证,通过对错误的不断否定实现了对真理的探求,表现出知识分子在人生探索和社会探索中遇到的困境:通过知识追求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通过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肉欲享乐的爱情;通过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通过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通过追求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从而找到智慧的最终断案,即要人们开拓生活和自由,从中得到享受。从哲学层面上看,浮士德一生的结局就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他超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对人性中探索、向善的一面的积极肯定。而作为人类的代表他又是善与恶的矛盾统一体,有着灵与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追求的古典美与现代社会现实的不协调性。由于人格中的弱点而被魔鬼靡非斯特利用引诱而屡犯错误,屡陷迷津。但他并没有完全堕落,完全沦落,而是处在一个不断的斗争中,善与恶的此消彼长导致了他行为的不断变换与痛苦抉择。他一生的奋斗也证明了,人在努力时尽管难免迷误,但是会返归正道,由迷混不清进入澄明之境。浮士德的最终胜利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理性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胜利。

第一范文网

一)《浮士德》的基本内容及寓意(浮士德一生追求探索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探索过程的意义何在)1 、两场赌赛的寓意第一场赌赛指天帝与梅非斯特订约,其本质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哲学论辩和试炼;第二场赌赛指梅非斯特与浮士德订约,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 2 、五个悲剧的寓意( 1 )知识悲剧: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隐喻了任何一个精神探索者求“知行合一”理想境界的愿望。( 2 )生活悲剧:表现资产阶级(或所有精神探索者)的两面性:理性与情感、精神性与世俗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耽于感官享受,另一方面又努力自拔,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同时,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放纵行为。( 3 )政治悲剧: A 表现启蒙主义者企图依靠君主改良现实的迷梦的破产;表现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以及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 B 说明在强大的国家机器中,个人力量微不足道。( 4 )美的悲剧: A 表现歌德“艺术改良”理想的幻灭,欧福良是其理想的化身,即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但因这种理想远远超越德国现实而毁灭。海伦代表古典美,她的消失意味着现代人的刻板复古,只能借到形式,不能得其精髓。 B 宁静、和谐的古典美的精神,不能挽救浮躁、动荡的现代人的灵魂。因为现代人只能生活在现代。( 5 )事业悲剧:表现浮士德“改造自然”造福人民的社会理想的幻灭。说明这种具有空想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德国,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觉。(二)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同时又是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1)他不断的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崇高的理想。他具有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即 “浮士德精神 ”。(2)浮士德又有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一面,这就构成了浮士德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3)这个巨人形象还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形象:最初的时候,人的庸俗性还更多地留存在浮士德的身上,然而,随着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诱下的一次次失败与悔悟,浮士德终于摆脱了旧的自我,在为征服自然和为人类造福中得到了快乐和满足。浮士德德一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他前进的动力,靡菲斯陀利用他身上的弱点,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4)浮士德这个形象是当时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精神思想的化身,因而具有很大的象征性。就小而言之,浮士德身上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体验。大而言之,浮士德又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一形象揭示出人类自身存在的追求和发展必须通过现实的社会生活才能进行,并得以实现的真理。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浮士德精神首先是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他是一个不断前进,永不停止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浮士德肯定人的作用,肯定人生的目的在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终于达到“智慧的最后结论”。总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和内容主要有三点: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浮士德难题“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三)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辨证统一关系1) 在诗剧中,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2) 首先,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对立的。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则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大否定精神,否认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为,是人性恶的代表。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3) 其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内宇宙”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他贪恋美色,沉湎于物质、感官享受,爱慕权势、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外在的梅非斯特遥相呼应,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就潜伏着一个梅非斯特。4) 第三,浮士德的善与梅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梅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四)浮士德主题(思想意义)1 、哲学层次:( 1 ) 对人性善恶的哲学思考。首先, 人性的善(天帝、浮士德)与恶( 梅非斯特)互相依存,构成辨证统一体。其次,具体的人性,善中有恶(浮士德),恶中有善(梅非斯特),是善恶一元的合金:浮士德是一个矛盾体,充满了灵与肉、进取与沉沦、崇高与卑俗……的对立冲突;梅非斯特之“作恶造善”也构成完整人性的两面,是善与恶的辨证统一体。浮士德灵魂得救的结局,体现了人性正面力量的胜利。( 2 )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寻。五个悲剧代表人生的五大愿欲:求知欲、情欲、权力欲、审美欲和自我实现欲。追求的幻灭(悲剧意义),其一表明理想的高不可及;其二表明求索者的有限能力与追求目标的不可穷尽之间的矛盾。2 、社会层次:浮士德一生五个阶段的精神探索,浓缩了资产阶级 300 年来的精神发展史。形象地再现了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如何走出书斋这一精神牢笼,如何超越个人情欲,如何从古典美的迷梦中醒来,如何从政治改良的幻觉中觉悟,如何去追求更高远更自由的社会理想而幻灭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所有知识分子探索精神出路的悲剧命运。3 、道德层次:浮士德本身是一个矛盾体,其思想性格是灵与肉、善与恶、高尚与卑俗、进取与沉沦的混合物,印证了“人具有的我都具有”这一名言,是完整人性的代表。而其道德意义在于:他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道德净化的道路,即一个人应该不断克服生命本能情欲,努力超越名利、地位、权势、虚荣、安逸和美的诱惑,追求最高理想,创造美好生活,唯其如此,才能走向更高远更辽阔的境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4 、人格层次:浮士德精神即永不满足、永远追求和探索的实践精神。浮士德人格的魅力在于其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弗罗姆《寻找自我》认为,浮士德在人生追求中,或许犯下了种种罪过,但从未犯过一种罪——不创造的罪。在浮士德看来,“泰初有为”,即创造是人的天职,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世界。他勇敢地与梅非斯特定约,即为自己规定了命运的航道:不创造毋宁死!浮士德这种大无畏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浮士德的人格因创造而高贵,而闪光,而具备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五)《浮士德》的辩证法思想首先,浮士德自身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在这样“灵与肉”,“善与恶”的辩证发展之中,歌德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把浮士德的一生抽象出来,就是一种生命的辩证法:生命在欲望和痛苦的重压下,在不懈的追寻和行动中超越自我、本我,升华至一个个新的境界。他那流动的、不断升级的生命形式都映证了一个普遍真理:人类是个不断清明的过程,历史在艰难中永远向前。其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一善一恶,一正一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构成辨证的统一体。首先,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性格是对立的。浮士德精神是进取、追求、探索、创造的大肯定精神,肯定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是人性善的化身;梅非斯特则是虚无、怠惰、怀疑、破坏的大否定精神,否认人的追求和努力,嘲笑人的理想和作为,是人性恶的代表。二者在本质上水火不容,不可调和。其次,浮士德与梅非斯特又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统一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梅非斯特的“作恶”在客观上有“造善”的功能,他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的“恶动力”。另一方面,浮士德的“内宇宙”也是一个善恶统一体,他贪恋美色,沉湎于物质、感官享受,爱慕权势、虚荣、权势,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些内在的恶劣品质,与外在的梅非斯特遥相呼应,才使得梅非斯特一次次得逞。即在浮士德的深层性格中,就潜伏着一个梅非斯特。第三,浮士德的善与梅非斯特的恶,共同构成了完整人性的两面(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即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从现象上看是两个,从本质上讲是一体。我们每个人身上,浮士德精神与梅非斯特性格同时并存。第三,《浮士德》中还存在多对的矛盾对比,相辅相成的因素:天帝与梅非斯特是正义之神与邪恶之魔的对比,代表对人类的两种态度:肯定和否定两种世界观:积极与消极;天帝与浮士德是至善与具体的善的对比,一个代表真理、永恒的法则,另一个代表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浮士德与瓦格纳的觉悟者实践者与愚昧者保守者的对比,代表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变革现实和规避现实。《浮士德》揭示了历史与人的矛盾运动并建构了天帝与魔鬼、浮士德与魔鬼及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和向恶性的三重冲突。《浮士德》如同《拉摩的侄子》,也堪称“辩证法的杰作”。(六)艺术成就1) 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A 诗剧基于一个神奇浪漫的传说; B 浮士德悲剧源于魔鬼的两场赌赛; C 浮士德的五个悲剧充满了虚荒诞幻的色彩:梅非斯特这一超现实的人物,在诗剧中贯穿始终。在他的魔法作用下,浮士德顷刻间从一个白发人变成少年郎;忽而与市民少女葛里卿谈情说爱;忽而到罗马帝国表演魔术;忽而又幻游古希腊神话世界,与古希腊美人海伦结婚生子;忽而又回到德国现实建设人间乐园。死后,灵魂被接到天国。以上内容,具有瑰丽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此同时,诗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知识悲剧表现了启蒙思想家渴望变革现实的愿望;葛里卿的悲剧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德国社会的风俗画卷;罗马皇宫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德国现实的再现;焚烧海边小屋是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的写照。2) 人物塑造:成功运用矛盾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在对比中凸现各自特征。天帝与梅非斯特是正义之神与邪恶之魔的对比,代表对人类的两种态度:肯定和否定两种世界观:积极与消极;天帝与浮士德是至善与具体的善的对比,一个代表真理、永恒的法则,另一个代表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浮士德与梅非斯特的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对比,体现资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双重人格进取与沉沦、崇高与卑俗;浮士德与瓦格纳的觉悟者实践者与愚昧者保守者的对比,代表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变革现实和规避现实。在人物塑造上,《浮士德》如同《拉摩的侄子》,也堪称“辩证法的杰作”。3) 哲理意味:是通过象征实现的。剧中场景、情节、人物均有寓意:浮士德的书斋象征中世纪经院生活——与世隔绝、固步自封的精神牢笼;罗马宫廷象征混乱腐朽的德国现实。两场赌赛象征人性善恶的辨证统一。五个悲剧各有象征:知识悲剧象征知识分子的觉醒;生活悲剧象征资产阶级追求现世幸福,要求个性解放的愿望;政治悲剧象征资产阶级软弱无权的地位;美的悲剧象征古典美与现代精神的距离;事业悲剧象征人类最高理想的遥不可及。浮士德象征人的反叛精神、实践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梅非斯特象征仇视、否定人类的异己力量;等等。《浮士德》达到了象征的高境界——形象与哲理的合二为一,诗剧因此获得一种普遍意义、永久魅力。4) 表现技巧: A “审丑”技巧:赋予梅非斯特这一丑恶形象以美学意义。 B 超时空技巧: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人物自由穿梭于古今世界。 C 变形技巧:浮士德是天帝的变形(至善的具体化世俗化);天帝也是浮士德的变形(人性善的抽象化神圣化);恶魔——狮子狗——流浪大学生;老年浮士德——青年学者。 D 文体技巧:杂糅多种诗体:哲理诗、抒情诗、散文诗、叙事诗、民歌等。兼具所有剧种: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的假面剧……现代活报剧等。 E 语言技巧:个性化语言;散韵结合;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炉。5)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是一部无可指摘的完美之作。从思想上看,它有将政治革命消极为精神探索,将社会改造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倾向,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固有的软弱和妥协的本性,以及它作为剥削阶级的掠夺性。从艺术上看,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叙写人情风俗史,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暴露性。(2)描写普通人,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意细节的真实性。(3)坚持人道主义,以此作为揭露社会罪恶的思想基础和进行文学创作的出发点。(4)以小说为主要体裁,创造了广泛概括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扩大了小说的容量。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小说在19世纪达到近代的发展高峰。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2000字高清

人类社会的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也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在各国的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彰显出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的引进,文学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外国文学欣赏中如何再现原著作艺术的审美效果,从文学欣赏与翻译美学的特殊性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人们的文化审美取向及思维差异、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等,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外国文学欣赏 中西文化 文化差异 多元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H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文学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将多种艺术手段和谐地统一于一体,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读者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形式,无疑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在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步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中外在文化领域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尽管有许多优秀外国文学被我国引进,并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但其翻译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跨文化和文学翻译所起的文化传递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鉴于文学跨文化和翻译中存在的忠实再现原著的等值原则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欣赏和解读理论,如解构翻译理论和目的论等被运用到文学翻译的研究中,进而充实文学翻译的理论视野。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可以帮助各国各民族读者“原汁原味”欣赏到他国文化和民族文化。  现阶段,我国对外国文学欣赏的总体质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外国文学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学翻译的影响,涉及语言规律、文化、心理审美等各种因素,体现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翻译是否得体,是否符合观众的心理审美观也至关重要。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及主题承载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文学主题的细化、剧中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并由此推动情节的顺畅发展。本文就文学跨文化交流和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质,从审美取向、语言特征及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文学欣赏是一个大文学的概念,不仅指传统的纸质语言文学,如小说、戏剧等,也包括了对当今影响甚大的视觉艺术形式,如电视剧、电影等。  二 文学欣赏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特征  文学欣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等值原则来分析这类欣赏。然而,大规模的文学文化交流对文学翻译提出了重大的任务和挑战。中西方人们的审美取向影响着文学欣赏的形式。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的翻译,而是艺术与审美价值再创造的过程。文学翻译中一般都要针对译入语读者再现原著艺术的审美效果,融合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点,以取得最佳的欣赏效果。  1 文学的审美取向及特点  人类文化本质上就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同的民族和人群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审美情趣等。下面我们以《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为例进行分析。  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堂吉诃德》国人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国人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中国人习惯看我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对一个全身披着盔甲、骑着高高的瘦马的人物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简直和现代香港的无厘头电影一般别无可谈之处。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堂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如果纵观国外历史再看这部小说就可以了解和发现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一般国人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则较为荒诞,仿佛如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在文学的发展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如果把《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而创作的之类的话,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这刚好应和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目的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文学艺术已经走过了近几千年的春秋,和电视一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正像查希里扬所说的:“如果没有文学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有是不可想象的。”今天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的外国文学,以其特殊的形式与大众审美观使许多精彩的外国文学,跨出地区和国门,成为全球文化视觉的盛宴,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文学业的发展,使人类有机会一起共享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  2 外国文学欣赏中翻译的跨文化差异  当国人欣赏完《泰坦尼克号》这部作品之后,我们在疑惑为什么要用“海洋之心”作为贯串全文的重要道具呢?它难道对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重要的衬托的意义?其实没有“海洋之心”,Jack和Rose的浪漫爱情丝毫无损。“海洋之心”的介入,只是给这段爱情添入一种中产阶级财富魅力的氛围,让人感觉到财富的魅力真是无处不在。它使Jack和Rose的爱情不可能完全只在三等舱里完成。华贵生活的实现,似乎才是浪漫爱情的终点。这样的浪漫史诗,说到底是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照耀下的青蛙王子的故事。  令我们感动的难道仅仅是它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不!在我们脑海里久久盘旋的镜头,是在生死关头还倾心地演奏交响乐的勇敢的乐手们,是在纷乱逃亡的脚步中还努力维持秩序的船员们,是在危急时刻仍然没考虑自身安危,主张先送走老人、小孩和妇女的举动,是老人们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着与自己忠爱的伴侣化做永恒,把逃生的机会留给更多年轻的生命……  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今天风靡世界,它的核心便是财富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是一切判断均从财富出发。《泰坦尼克号》的主要篇幅是鄙视以财富取人的,在Jack和Rose身上,影片似乎寄寓着对以财富划分等级秩序的叛逆。一般认为,这种叛逆正是美国自由平等精神的标志。问题是叛逆不是针对财富,只是针对等级差别,而叛逆者自身最终也是为着追逐财富。譬如Jack因赌博赢取了一张船票时,要到美国发财的狂喜心态顿时溢于言表。毫无疑问,Jack身上的自由平等精神,是自由平等地获取财富的精神。  以财富为中心的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和以自然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传统精神认为生命的价值是天地赐予的,只要人把自己看作天地之子,合乎自然与人性地生活,就已经在“享受每一天”了。所以,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名著,都不会去着力地强调财富、等级,或者是灰姑娘与青蛙王子那样的主题。大概这就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西方价值精神的巨大差异了。  3 关于文学欣赏中的民族心理特征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来看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各自语言的语法上也会留下深刻烙印。因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是由反映现实的角度以及人们思维方式决定的。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从语言的语法上来说,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Hypotaxis),英语中的句子以形统意,结构严谨,差异关系完整。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汉语中的句子以意统形,形态松散,内容完整。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Home Alone》的片名,直译应该是《独自在家》,但却被译为《小鬼当家》,汉语“小鬼”是一种昵称,表现了人们对智勇双全,但又十分调皮捣蛋的小孩的由衷喜爱,而影片中的小欧文正符合“小鬼”这一形象;“当家”指一个人统领全局、独当一面,小说中小欧文一人在家与两个盗贼斗志斗勇、神灵活现的样子,不就是活生生一个大当家的样子吗?因此《小鬼当家》做到了译语标题与原文内容的统一,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  又如影片《Meet the Parents》,其内容大意是:女儿带着男友拜见父母,万事顺利,只有女方的老爸还存在问题,汉语译名《门当父不对》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小说的主旨,忠实地传递了原片的内容。又如把《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乱世”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佳人”点名了小说的女主角。译名形象地展示出女主人公坎坷的经历,片名翻译中实现了信息价值等值,忠实传递了与原作品相关的信息。  文学是生活的艺术再现,体现电影文学内容的作品名称自然而然也包含了很多文化因素。因此,遵循文化信息忠实传达的原则和文化审美的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翻译中应尽可能地正确把握源语民族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不断进行选择和适应。  三 结语  当今世界,中国与西方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但一些成名著作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给人们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带来了障碍,影响了人们对文学的欣赏与交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我们应当做到:  1 了解西方文化差异,强化双方优势互补  语言学家费里斯(Fries)指出:“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自身特点的。了解彼此差异,有助于取长补短,相互接近。而这种彼此影响、互相渗透,随着中西方文学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增强。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文化背景寓于文学翻译之中,而不能孤立于语言之外,它是为观众更恰当得体会和更深刻准确理解文学的辅助手段,文化背景和文学翻译共同服务于同一个观赏目的,即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提高人们跨文化综合欣赏文学的能力。  2 加强学习,提高欣赏水平,增进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都有其民族精华,也有其糟粕,只有采取中西互补,兼收并蓄,才能真正做到物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然环境相协调。随着国际间文学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人类各种文化差距的逐渐缩小,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受到同样的影响。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将新鲜元素注入本国文化之中,也能促进本国文化对外的传播,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除了学习语言基本能力外,还要学习双方的文化,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学习和教育,是缩小文学文化差距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云雀:《文化差异与中美言语交际障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5卷第5期。  [2] 王福祥:《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3]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  [4] 王宗炎:《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  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分析《红与黑》的人物形象塑造 录入日期:2008-02-23  来源: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团支部《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他讲述的主人公于连的一生经历为线索向我们讲述了法国19世纪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法国新的势力与旧势力的交锋,《红与黑》起初的标题为《于连》,1830年定名为《红与黑》,并有副标题“1830年纪事”。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是因为它最早体现了这一流派的基本特征。首先,小说直接吸取现实题材,反映现实斗争。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作品中的“红”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黑”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沿着于连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和事情。本书的作者司汤达使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塑造,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使我们感觉到人物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多角度塑造人物,并且使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那么我们以于连为例子进行分析:一个出身卑微、到处受人歧视的锯木厂工人,如何在阶级意识浓厚的社会里力争上游?从小城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做到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拘谨的表象下,年轻人的心却充满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 <<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曾经参加拿破仑的几次战役,离开军队后便投身外交界,被派往意大利当领事官。由于他的经历,司汤达观察到社会种种不平的现象,特别是贵族阶级与教会连手所形成的黑暗势力,以及新兴资产阶级人心的反动;促使他开始写作,完成了这部批判时代社会,剖析人性的<<红与黑>>。<<红与黑>>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书名,有人说“红”是指书中灵魂人物于连,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叛逆者;“黑”则是指他所反抗的教会、贵族阶级及复辟王朝所结合的强大势力。又有人说“红”与“黑”代表了当时最热门的“军队”与“教会”。你也可以说“红”指的是主角于连心中善良、诚实的那一部分,而“黑”则是他内心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主宰了于连的思考与行为;“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于连悲剧性的下场。而在时代大环境的笼罩下,于连身旁的诸多人物角色,难道不也这样徘徊在“红”与“黑”的矛盾挣扎里吗?像天真单纯的雷纳尔夫人,初尝爱情滋味,幸福的狂喜与衷心的悔恨不断在内心交战;而高傲的贵族千金拉穆尔小姐则在英雄崇拜的爱情与身分地位、自尊之间犹疑……他细腻地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感情与欲望的细微变化,使读者得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你将不仅仅知道故事表层的结果,更洞察造成此一切结果背后的原因,因而获得更深的冲击与感动。作者正是用了这种手法让我们感觉到人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作者在无意之中也开启了现在的一种文学的题材即现在所说的意识流文体。 作者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展示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还是以于连为代表来分析一下:于连的出生在一个下层的人物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他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首先他和雷那尔夫人的爱情就是一种逢场作戏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拿破仑式的征服的欲望,他对夫人的激情绝对是一种逢场作戏。当然着只是他的性格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侧面,比如说: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晋升不惜放弃了自己的很大东西。甚至将一些很是枯燥的东西背诵下来。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这种能力。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于连出于同样的目的还是占有了自己侯爵的女儿。当然他的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出在自己的原来的阶级,这是为统治阶级说不可以容忍的所以于连的是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东西了。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了。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的塑造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让我们感觉于连旧在我们的身边。他就是我们中的一个人是不存在距离的。 作者通过了这种形象的写做手法向我们描写了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是作者的书成为了小说中的精品。我们在以后的创做中也应该使用这种创做手法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去描写一个人物,将这个人物写的鲜活而生动,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是能吸引读者的好书。

  • 索引序列
  •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2000字
  •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2000字
  •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论文2000字
  • 外国文学名著论文浮士德2000字
  •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2000字高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