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一.教学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现代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当代法国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专业德语;胡塞尔研究。二.科研1.发表论文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5)“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6)“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于《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17)“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2)“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4)“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25)“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6)“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7)“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2.发表译文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客观性与交互文化的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3)“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4)“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5)“在‘构造’与‘分析’之间:《逻辑研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译文),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追问时间的佯谬”,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出版译著和专著1)《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德里达著),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2006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0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课题1)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4)“985”二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重点基地项目子项目“徘徊的幽灵——晚期德里达与现象学研究”5)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四.获奖1)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2)2004年12月获“南京大学2003至2004学年‘金箔奖’”3)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推荐魏育青,孙周兴老师的版本。魏育青译本『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 (上卷)』很赞。孙周兴译本『尼采著作全集 1885-1889年遗稿』也很不错。不推荐周国平的译本;流畅有的,但靠不住。记得读『悲剧的诞生』时,见他将 Deux ex machina 译作「神机妙算」,令人无语凝噎(戏仿周译;如果说「神机」对应 God of Machine 还不算太离谱,「妙算」是什么? ) ,只好把书合上。人物经历:魏育青,生于1956年。1988至1992年在德国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获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德国从事科研工作。曾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系常务副院长,德语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德语组副组长。中共党员。2019年12月20日,上海翻译家协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召开,魏育青当选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第七届会长。孙周兴,男,1963年9月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德国《海德格尔年鉴》(Heidegger-Jahrbuch)编委、《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等。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一.教学为本科生讲授过的课程有:“欧洲哲学史”和“现代西方哲学”。为研究生开设过的课程有:人本主义哲学研究;现代德国哲学;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德语);当代法国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专业德语;胡塞尔研究。二.科研1.发表论文1)“理性自身的启蒙”,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2)“现象学对科西克《具体辩证法》认知模式的功能性建构作用”,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3)“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处断裂及其效应”,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5)“书评: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载《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6)“Para—阿多诺: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的方法论想象”,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7)“从声音到‘supplément’”,载《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8)“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9)“德里达‘声音’概念的起源”,载《学海》2003年第1期10)“早期德里达的历史语境与支援背景”,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11)“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载《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12)“论德里达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13)“意识与时间”,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26日,又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4)“论德里达对胡塞尔‘孤独的心灵生活’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15)“德里达:他者的耳朵”,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6)“论阿多诺视域中的一段现象学公案”,载于《现代哲学》2004年第2期。17)“手势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德里达到亨利”,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18)“论‘Idee’的现象学分层”,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9)“矛盾律与时间性——试论海德格尔对康德真理与时间观的批判”,载于《德意志思想评论》第二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20)“试论德里达历史哲学中的准先验维度”,载于《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1)“直观与被给予——兼述马里翁对德里达和海德格尔的评论”,《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22)“意识的平面性与存在的深度——与马里翁一起反思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23)“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24)“Unheimlichkeit:幽灵与真理的契合点——德里达‘幽灵’概念的谱系学研究”,载于《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25)“无限好客与永久和平——与德里达一起思考勒维纳斯与康德在和平观上的对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26)“海德格尔‘先天’概念的学理起源”,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7)“通向虚无的现象学道路”,载于《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2.发表译文1)“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再思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2)“客观性与交互文化的经验“,载《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3)“胡塞尔与历史的意义”,载《现象学经典文选》,倪梁康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4)“胡塞尔伦理学的发展”,载《世界哲学》2002年第1期5)“在‘构造’与‘分析’之间:《逻辑研究》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译文),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6)“前摄‘前摄’了什么?——论胡塞尔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对前摄的分析”,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追问时间的佯谬”,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艺术现象学与时间意识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3.出版译著和专著1)《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德里达著),2004年6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期现象学批判疏论》,2006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2010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三.课题1)南京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中流—喜玛拉雅文教学术奖助金项目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德里达与现象学”4)“985”二期“当代资本主义研究”重点基地项目子项目“徘徊的幽灵——晚期德里达与现象学研究”5)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手稿和海德格尔讲座稿中的时间现象学”四.获奖1)2003年10月获“2003年度熊伟青年学术奖”2)2004年12月获“南京大学2003至2004学年‘金箔奖’”3)2006年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第七届优秀教材、学术专著二等奖

1、《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2004年9月1日,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9月2、《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2004年10月1日,《现代哲学》,2004年第5期3、《<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本体概念》,2005年11月15日,《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4、《向终结存在--<存在与时间>关于死亡的生存论分析》,2005年12月1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七辑5、《世界性视野中的“中国模式”——现代中国学之政治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三期6、“Chinese Philosophy”or“Chinese Thought”?--More on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Chinese Philosophy》,2006年1月1日,载《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2005-6/V37 N27、《“断裂”与“兼容”:儒学复兴面临的困境》,2007年1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一期8、《国学热背后的冷思考》,2007年4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二期9、《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如何可能——关于比较哲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008年5月1日,《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6期全文转载。10、《启蒙的合法性危机——当代中国启蒙面临的困境》,2009年1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张祥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 k8xg       书名: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作者:张祥龙豆瓣评分:5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年12月页数:302页内容简介:本书探讨了孔子晚年及其身后的儒家思想和命运,从孔子“作《春秋》”及其历史传承展开论述,梳理了从曾子、子思、孟子到荀子的先秦儒家在中国历史中的思想谱系,以生动平实的语言讲解了先哲思想之间的传承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儒家有关诗、礼、乐、心、性、情等思想的文本,发掘出其丰富、原发和独特的哲理光彩。作者简介: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研究方向:东西方哲学比较、现代西方欧洲大陆哲学(以现象学为主)、中国古代先秦哲学。

《时间概念史导论》([德]马丁·海德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AwnA 提取码:fiwj书名:时间概念史导论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译者:欧东明豆瓣评分:9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09-01页数:459内容简介:本书德文版的主要文本来源是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由海德格尔本人手书但尚未按音标抄写)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Simon Moser)的听课笔记,由佩特拉耶格尔(Petra Jaeger)负责整理、编辑并于1979年初版问世(本译本所依据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1925年夏季学期,马丁•海德格尔在马堡大学开办了一个每周四学时的系列讲座。在课程预告中,该讲座的标题为“时间概念史”,副标题是“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引论”。本书就是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现象学研究的兴起与初步突破;第二章:现象学的基本发现,它的原则和对其名称的阐明;第三章:现象学研究的初步成型和对现象学的一种既深入其里又超出其外的彻底思考的必要性。作者简介:译者简介:欧东明,男,四川蓬安人,196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现在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工作。近年从事研究的领域主要为:印度宗教与哲学、现象学以及二者之间的思想性关联。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下载

在德国出版的德文著作1) 《Chinesisch-deutsches Lexikon der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Scientia Verlag Aalen﹐1991)2) 《Spinoza und deutsche Philosophi》(Scientia Verlag Aalen﹐1989)3) 《Chinesisch-deutsches Lexikon der chinesischen Klassiker und Schulen》(Scientia Verlag Aalen﹐1991)4) 《Chinesisch-deutsches Lexikon der chinesischen philosophischen Klassikerwerke》(Scientia Verlag Aalen﹐1995)5) 《Philosophie Lexikon Metzler》(Verlag JBMetzler﹐1996﹐chinesische Teil)6) 《Die Grundlage der chimesischen Philosophie》(Philipp Reclam﹐Stuttgart 1998)在内地、香港和台湾出版的中文著作1) 《斯宾诺莎评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2) 《费希特,行动的呐喊》(山东文艺出版社,1988,1997)3)《当代西方分析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4)《斯宾诺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5) 《语言学的转向-当代分析哲学的发展》(香港三联书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2)6) 《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7) 《费希特》(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6)8)《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9)《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01)10)《诠释学史》(台湾桂冠图书出版公司,2002)11)《伦理学》导读》(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2)《重新回到现象学原点──现象学十四讲》(台湾世新大学出版社,2008;人民出版社,2008)13)《当代分析哲学导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14)《当代哲学诠释学导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8)15)《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上下两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文本与诠释》(预)在内地、台湾出版的翻译著作1)《笛卡尔哲学原理附形而上学思想》(商务印书馆,1980,1991)2)《逻辑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1985,1996)3)《神、人及其幸福简论》(商务印书馆,1987)4)《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5)《诠释学I 真理与方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3)6)《斯宾诺莎书信集》(商务印书馆,1993,1996)7)《诠释学II 真理与方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5)8)《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商务印书馆,1996)9)《批评的西方哲学史》,共3 卷(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8)10)《真理与方法》,上下两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1)《激情自我:费希特书信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12)《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人民出版社,2001;台湾桂冠图书公司,2002)13)《诠释学经典文选(上)》(台湾桂冠出版社,2002)14)《诠释学经典文选(下)》(台湾桂冠出版社,2002)15)《批评的西方哲学史》(东方出版社,北京,2005年)16)《斯宾诺莎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2007年)17)《真理与方法》(两卷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北京,2007年)18)《知识论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19)《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与理性》,商务印书馆,2009)20)《知识论经典读本》(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1)《诠释学的真理》,商务印书馆,预)主要学术论文1) “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 载《中国哲学》,第2辑,三联,1980 2)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与逻辑实证主义” 载《外国哲学》,第1期,商务,19813) “维特根斯坦与石里克” 载《现代外国哲学论集》,人民,19824) “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特征和几何学方法” 载《学习与思考》,第1期,中国社科院,19825) “试论斯宾诺莎的身心同一论” 载《外国哲学》,第2期,商务,19826) “莫里斯·石里克和他的《普通认识论》” 载《国内哲学动态》,第11期,中国社科院,19827) “斯宾诺莎若干概念剖析” 载《外国哲学史研究集刊》,第4期,上海人民,19828) “存在、认识和自由-斯宾诺莎哲学体系中心结构简析” 载《外国哲学》,第3期,商务,19839) “《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读后” 载《读书》,第3期,三联,198310) “关于斯宾诺莎的‘一切规定就是否定’” 载《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北京大学,198311) “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 载《现代外国哲学》,第4期,人民,198312) “《逻辑哲学论》与经验主义解释” 载《哲学研究》,第9期,中国社科院,198713) “关于斯宾诺莎的《神、人及其幸福简论》” 载《哲学研究》,第12期,中国社科院,198814) “论神在斯宾诺莎体系内的内在统一” 载《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北京社科院,198915) “试论德国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本质同一性” 载《世界哲学年鉴》,中国社科院,199016) “冯友兰先生近况” 载《紫荆》,第4期,香港,199117) “克里普克的命名和必然性理论” 载《外国哲学》,第11期,商务199218) “贺师与斯宾诺莎” 载《会通集》,三联,199319) “语言与真理” 载《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北京社科院,199320) “诠释学从现象学到实践哲学的发展” 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1辑,上海译文,199521) “诠释学和诠释学哲学的观念” 载《哲学杂志》,第12期,台湾,199522) “隐语与语言困境” 载《北京社会科学》,第4期,北京社科院,199623) “《真理与方法》译后” 载《德国哲学》,第16期,北大,199724) “论实践智慧” 载《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1997,转载于《新华文摘》,第11期,199725) “伽达默尔与后期海德格尔” 载《德国哲学论丛》,人大,199826) “当代诠释学与实践智慧概念” 载《社会理论学报》,第2期,香港理工大学,199827) “从诠释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理一而分殊’命题的意义变迁” 载《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9卷第3期,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9;转载于《北京行政学报》2001年第2,3期28) “从诠释学论理一分殊”, 见《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29) “我与苗公的斯宾诺莎缘”,光明日报,2002年6月14日30)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上海《世纪书屋》,2000年第2期31) “世纪哲人寄望东方──伽达默尔访问记”,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新华文摘》转载于2001年第11期,台湾转载于2002年《佛光通讯》32) “贝蒂关于解释的方法论原则及其与伽达默尔的争论”,香港《社会理论学报》,2001年秋,第4卷第2期,第227-257页33) “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访谈,光明日报2002年9月26日书评周刊,转载于《新华文摘》2003年第1期34) “斯宾诺莎在中国”,第一届西方哲学东渐百年学术研讨会,武汉大学,珞珈山庄,2002/935) “诠释学与中国”,《文史哲》,山东大学,2003年第1期,8-12页36) “诠释学与修辞学”,《中国诠释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期,1-11页。37) “诠释学与修辞学”,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国际研讨会,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1月38) “作为自成事件的诠释学理解和真理”,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国际研讨会。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11月;转载于台湾《中日四书,诠释学传统初探》,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上册,第21-40页。39) “西方诠释学的定位及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本质特征”,载于《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2期,第9-14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北京,2003;转载于《新哲学》,第3辑,大象出版社,200440)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伽达默尔晚年定论“,国际诠释学研讨会,台湾佛光大学,2004年6月41) “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海峡两岸三地诠释学研讨会,澳门,2005年9月42) “解阿尔克迈之谜──试论诠释学的历史性观念”,理性与历史当代欧陆哲学会议,台湾南华大学,2005年10月43) “解阿尔克迈之谜:人类为何趋向毁灭?试图诠释学的历史性概念”,载于《中国诠释学》,第3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44)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伽达默尔晚年定论”(上),载于《河北学刊》,第26卷,第1期,河北社会科学院,200645)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伽达默尔晚年定论”(下),载于《河北学刊》,第26卷,第2期,河北社会科学院,200646) “伽达默尔与后期海德格尔”,载于《台湾世新大学50年学术专书:文学,思想与社会》,2006年10月。47) “作为自成事件的诠释学理解和真理”载于《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7。48) “文本,诠释与对话”,两岸三地诠释学与经典解释学术研讨会,世新大学人文学院,2007年5月49) “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三个概念的解释”,翻译与诠释研讨会,台北大学,2007年12月50) “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真理与方法》研究”(上),载于《河北学刊》,第27卷,第1期,河北社会科学院,2008年1月。“伽达默尔的前理解学说──《真理与方法》研究”(下),载于《河北学刊》,第27卷,第2期,河北社会科学院,2008年3月。51) “文本,诠释与对话”,载于《中国诠释学》,第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52) “前理解,事情本身,完满性前把握──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三个概念的解释”,文献,语言与诠释,两岸三地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08年8月53)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梗概”,中国诠释学,第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54) “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解之差异”(上),学术月刊,上海,第6期,200955) “何谓现象学的“事情本身”-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理解之差异”(下),学术月刊,上海,第7期,2009,56) “康德黑格尔哲学东渐记”(与贺麟),西学东渐研究,商务印书馆,第2辑,2009,57) “回忆洪谦教授”,《中国分析哲学,2009》,浙江大学出版社,。后一年发表在《世界哲学》,北京,第6期,201058) “论伽达默尔的“事情本身”概念”,《武汉大学学报》,武汉,第2期,2011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安装

《时间概念史导论》([德]马丁·海德格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AwnA 提取码:fiwj书名:时间概念史导论作者:[德]马丁·海德格尔译者:欧东明豆瓣评分:9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2009-01页数:459内容简介:本书德文版的主要文本来源是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由海德格尔本人手书但尚未按音标抄写)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Simon Moser)的听课笔记,由佩特拉耶格尔(Petra Jaeger)负责整理、编辑并于1979年初版问世(本译本所依据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1925年夏季学期,马丁•海德格尔在马堡大学开办了一个每周四学时的系列讲座。在课程预告中,该讲座的标题为“时间概念史”,副标题是“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引论”。本书就是讲座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现象学研究的兴起与初步突破;第二章:现象学的基本发现,它的原则和对其名称的阐明;第三章:现象学研究的初步成型和对现象学的一种既深入其里又超出其外的彻底思考的必要性。作者简介:译者简介:欧东明,男,四川蓬安人,1961年出生。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现在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工作。近年从事研究的领域主要为:印度宗教与哲学、现象学以及二者之间的思想性关联。

主要任职: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外国哲学》主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编委,《德国哲学》编委,《当代中国哲学丛书》编委,《世界哲学》编委,德国Heidegger-Jahrbuch(《海德格尔年鉴》)学术顾问。

  • 索引序列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官网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官网下载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官网下载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杂志电子版下载安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