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我是财大的 不过财大的会计的确是牛X 天津所有有关金融财政方面的领导可都是财大毕业的 里面成员85%以上也是财大的

刊名:湘潭大学学报出版地:湖南省湘潭市开本:大16开CN:43-1164/C邮发代号:42-34期刊级别:北大核心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湘潭大学主编:章育良地址: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邮政编码:411105

著作类《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研究——兼谈中国民事诉讼现代化之路径》(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李祖军主编:《民事诉讼法·诉讼主体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译著:《民事诉讼法》(美国法律文库系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民事诉讼法》(美国法律文库系列)(译著,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成果获全国第二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论文类1.现代诉讼的法理性透视(与导师合作,第二作者),《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2.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冷思考,《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3.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司法的公信力及司法权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 (第二作者,《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2002年第3期4.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该成果获全国第二届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 (第二作者,《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传统与现实之间”(第二作者,《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 (《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5.“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6.“传统与现实之间” (与导师合作,第二作者),《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7.“民事诉讼目的的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作者),《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8、原理·传统·政策——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体系的一种类型化研究进路”,《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如过你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知识,那么你来湘潭大学是不错的,这里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的学生都羡慕湘大的环境,这里才是真正学习的好地方。 湖南省现任有三位副书记是湘大毕业的,还有若干厅长副厅长,深圳市市长也是湘大毕业的。由于湘大历史不长,所以名气还不是很大,但是,前期毕业的湘大校友已经显露出湘大的实力,湘大前景是非常好的。 对于你问的湘潭大学好不好,我只能说,按高考分数来讲,这绝对是性价比最好的学校了,如果你分数很高,大可以选择985的名校。我只说这么多,你可以去湘潭大学的学校网站去看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刊名:湘潭大学学报出版地:湖南省湘潭市开本:大16开CN:43-1164/C邮发代号:42-34期刊级别:北大核心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湘潭大学主编:章育良地址:湖南省湘潭大学期刊社邮政编码:411105

411105就可以的,我经常收包裹,地址你就写湖南省湘潭大学某某宿舍区了,

很好发,找学生会的人。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不太好投。对于质量把控非常严格,通过率比较低,一般硕博的论文并不会看。湘潭大学学报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湘潭大学主办的一则图书。主编是章育良。本书主要介绍了湘潭大学的科研成果和状况。《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建于1978年,是湘潭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研究者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湘潭大学10个理工科院、系、所的16名教授、博士导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

专著《艺术教育论》(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专著《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独立),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独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独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论》(独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专著《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专著《音乐教育新概念》(合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专著《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越洋对话》(合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专著《音乐教育书简》(合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专著《好论文聊出来——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引》,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专著《艺术教育论》(新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专著《守望音乐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译著《音乐互助学习与民主行为》(独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主编《中小学艺术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编《杰德快乐幼教艺术启蒙系列丛书》(独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湖南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材》,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编《走进课堂-中小学音乐课案例与评析》(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副主编《学校艺术教育史》(合作),海南出版社2001年出版副主编《初中音乐实验教材》(合作),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003年出版参编《21世纪学校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主审、参编《21世纪学校艺术教育全书》(教育部主编),兵器工业出版社2001出版统稿、参编《学校艺术教育60年(1949-2009)》(教育部主编),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9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育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主编《给力音乐教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主编《小学音乐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3月出版主编《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音乐家卷》,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4月出版主审《音乐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主编《粤港澳音乐教师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一、音乐教育研究“敢问音乐教育路在何方?”,《儿童音乐》1998年10期“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硕果累累”,《音乐生活报》1998/12/“透过问卷审视现状 音乐教育有喜有忧”,《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1期“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11日“音乐教育观念在更新”,《音乐生活报》1999年2月25日“音乐教学内容亟待完善”,《音乐生活报》1999年3月4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音乐探索》1999年2期“如何全面理解音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儿童音乐》1999年7期“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6期“一组引人深思的调查数据”,《音乐周报》1999年11月12日第45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在的问题”,《人民音乐》1999年12期“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期“音乐教育,为减负撑起一片蓝天”,《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50年”,《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关于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的几点思考”,《人民音乐》2000年第6期“音乐教育是否可以开发智力”,《人民音乐》2001年第4期“论环境音乐的学习辅助功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人民音乐》2003年第1期“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从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看音乐教育的育人价值”,《人民音乐》2004年4期“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课程 教材 教法》2005年6期“音乐价值的社会学审视”,《文史博览》2005年10期“音乐教育创造性价值的美学诠释”,《主体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出版)“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1期“音乐教育的美学审视”,《音乐创作》2007年2期“关于音乐教育科研的两点想法”,《音乐教育与创作》2007年5期“纽约爱乐乐团的浓情奉献”,《人民音乐》2008年7期“音乐托起了孩子的生命”,《音乐周报》2008年7月“对话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年8期“京剧不是十五段”,《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1日“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中国文化报》2008年9月16日“那才叫‘从娃娃抓起’”,《中国文化报》2008年11月25日“没有技能训练音乐教育很尴尬”,《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5日“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并不乐观——美国音乐教育思考之一”,《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5期“新世纪关乎美国音乐教育的三件事”,《人民音乐》2009年第5期“对高中音乐教学要以欣赏为主的质疑”,《课程 教材 教法》2009年7期“与一线教师对话让我快乐成长”,《儿童音乐》2009年9期“高中音乐课只有鉴赏是不够的”,《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日“高中音乐新课改面临的三大挑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6期“专业音乐学院的支教行动”,《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一项艺术教育的振兴工程”,《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丰富的音乐教育理论园地”,《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1期“校长是艺术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2期“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大舞台》2010年3期“高雅音乐从娃娃抓起”,《大众文艺》(理论)2010年4期“让人感动的敬业精神”,《大众文艺》2010年, 6期“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应澄清的几个问题”,《课程 教材 教法》2010年8期“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音乐创作》2010年6期“别让学生在讲台和舞台间徘徊”,《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8日“突出‘以学生为本’理念的香港高中《音乐课程及评估指引》”,《课程 教材 教法》2011年8期“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人民音乐》2011年9期“大陆中小学音乐新课标的特点及实施现状”,《两岸四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2011年5月“国民音乐教育不应以审美为核心吗?”《艺术百家》2012年3期“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带来的反思”,《人民音乐》2012年4期“钢琴教育研究的特色之作”,《文教资料》2012年4月号中旬刊“艺术审美并不等同于艺术欣赏”,《美育学刊》2012年第5期跨越国界的音乐教育理念:成全青年人的个性,《美育学刊》2013年第2期“另一只眼睛看课程”,《艺术百家》2013年3期二、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评论》1992年第6期1993年2期“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3年3期“学校艺术教育难发展的原因和对策”,《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3期“什么是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1期“全面理解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2期“艺术教育与现时代”,《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3期“什么样的教师最称职——为艺术教师定位”,《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4期“走出艺术教育的评价误区”,《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4期“艺术教学重在艺术欣赏”,《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1期“关于艺术师范教育的两点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1期“融合——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1期“应当确立全新的艺术教学原则”,《江西教育科研》1997年2期“关于艺术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3期“艺术与科学 网上把手牵”,《中国教育报》1998年11月30日“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应澄清的几个观念问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艺术教育是人格教育”,《音乐周报》1999年5月21日第20期“关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4期“当前艺术教育的五件大事”,《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3期“我国艺术教育现状与艺术课程改革思路”,《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6期“艺术教育中的异化问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1年1期“新中国高等艺术师范教育50年回眸”,《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艺术教育,让理工科学生走出尴尬”,《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第2期“创新,艺术教育的永恒追求”,《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5日“论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1期“廓清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途径探析”,《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9期“广州大学城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3期三、美育研究“美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吗”,《争鸣》1993年1期“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及实施对策”,《高师函授学报》1993年1期“我国美育功能研究的现状及新视野”,《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年2期“开放的时代呼唤审美的人”,《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美育不等同于教育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年5期“杜威美育思想初探”,《高师函授学报》1994年1期“德美并重是解决德育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报》1995/3/“马克思美育思想初探”,《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6期“从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看美育地位的稳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5期“美育期待:科学表述与具体实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期“论马克思美育思想的现实意义”,《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3期“以推广中国文化为己任”,《湖南教育》2008年12月·中“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孩子”,《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4日“别以爱为名义主宰孩子的人生”,《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8日“美育是幼儿教育的理想境界”,《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4期“新中国学校美育地位变迁的四个阶段”,《美育学刊》2011年1期 (独立主持的课题,按时间顺序排列)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湖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与评价指针体系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艺术教育学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百人工程”项目:《音乐课程价值研究》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课题:《大学生音乐教育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艺术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湘文库--湘籍音乐家传》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网络教学模式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学科共建项目:《广东省艺术培训市场现状调查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美国音乐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音乐专业大学生农村支教个案追踪研究》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挺好的学校,百度一下

1、齐登红,宁立波,甄习春,超深层地下水的补给形成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5年6月2、肖春娥,宁立波,甘肃省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安全与环境工程,第9卷 第2期,2002年6月3、宁立波,耿瑜平,黄河断流的产权经济学解释,人民黄河,26卷第12期 2004年12月4、宁立波,混凝—催化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1期,2005年3月5、李菊凤,宁立波,周建伟,王 辉,基于RBF神经网络的软基沉降预测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3期,2005年9月6、宁立波,刘新宇,仝晓霞,基于物元分析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安全与环境学报,第8卷第4期,2008年8月7、余志山,宁立波,孙年祥,金川公司尾矿库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甘肃科学学报,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8、余志山,马传明,宁立波,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初步研究,甘肃地质,2008年第17卷第2期9、罗道成,宁立波,流动注射-离子交换分离富集-分光光度法测定石煤渣中痕量钽,化学试剂,2005,27(910、王 炜,宁立波,陈津端,论资源约束条件下政府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2期2006年3月11、陈津端,李仕武,宁立波,易诚,某尾矿坝体浸润线有限元模拟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四期12、强建科,雷林源,宁立波,缺陷端承桩稳态动测导纳响应的正演模拟,工程勘察,2003年第六期13、宁立波,楼建东,石羊河流域水利工程供水的边际机会成本分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第3期2004年9月14、宁立波,肖春娥,水权制度冲突与水资源安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3期2004年5月15、宁立波,肖春娥,水资源经济安全分析,安全与环境工程,第8卷第4期2001年12月16、宁立波,徐恒力,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0卷第1期2004年1月17、宁立波,靳孟贵,我国古代水权制度变迁分析,水利经济,第22卷第6期,2004年11月18、赵国红,宁立波,王现国,新郑市浅层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及评价,地下水,第29卷 第6期 2007年11月19、徐良环,宁立波,陈 宝,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研究,西部探矿工程,总第114期2005年第10期20、郑永林,宁立波,毛绪美,马传明,浙江省龙泉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第4期2004年12月21、刘新宇,齐登红,宁立波,郑州市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3卷第1期2007年3月22、马传明,宁立波,王现国,彭涛,中牟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文,2007年6月第三期23、NING Libo,Analysis of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of Agricultural Water in the Shiyang River Drainage Area,“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1990)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从社会利益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 “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礼记·大学》探微”(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2002年第12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理论战线》1989年第3期 “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解放 探索 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肖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肖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 “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 “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肖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李秀林等主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汪永祥主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参编,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 肖前等主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91)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肖前等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参编,人民出版社1983) 杨焕章主编《简明哲学原理》(参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008年,教育部理论研究委托课题: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重大攻关项:马克思的实践和实践批判理论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的活动的公共性及其限度研究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华夏复兴论:一种历史哲学和文化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 2007年第6期“道不远人 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 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与其虚拟‘上帝’ 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创造: 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出版《刑法中的累计处罚制度》、《侵犯财产罪专题研究》专著两部,主编、参编教材数部;在《中外法学》、《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虚假诉讼研究》,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论诉讼欺诈取财行为的刑法规制》,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11期。   《累犯成立条件中的若干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6期。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    《论立功等次认定标准》,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8期。   《交易型受贿研究》,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   《论凶器》,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0年第3期。   《论一罪累计数量处罚制度的合理性》,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4期。   《自首制度中如实供述的理解与认定》,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刑法中的累计处罚制度》,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侵犯财产罪专题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现代管理的核心”,载《政府与公共管理》论文集,广东高教出版社1998年。2、“知识经济给人力资源开发带来什么”,《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0期。3、“邓小平的人力资源观”,《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12月。4、“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因”,《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5、“中国地方政府与制度创新”,《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6、“绩效考评中的十大误差”,《人才暸望》,2001年第1期。7、“如何实施职务分析”,《人才暸望》,2001年第3期。8、“招聘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人才暸望》,2001年第6期。9、“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才暸望》,2001年第9期。10、“绩效考评的主要方法”,《人才暸望》,2001年第11期。11、“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我们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年第2期。12、“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13、“论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10期。14、“营销人员的绩效考评”,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精华本。15、“制度均衡与地方政府”,载《公共管理研究》(1),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16、“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利弊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17、“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角色及方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3期。18、“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的功能分析”,《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4期。19、“我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特点”,《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产权、制度化和范式选择——对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路向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21、“浅论广东发展的创新经验、问题与对策”(陈天祥、王国颖),载《公共管理研究》(2),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22、“对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作用的一种阐释”,《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23、“KPI在公务员考核中的运用”(陈天祥、吴涛),《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4年第6期。24、“西方国家政府再造中的人事管理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25、“政府绩效评估的经济、政治和组织功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26、“论治理范式转型中的政府绩效评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7、“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8、“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29、“我国政府雇员制的实施效果和改进对策”(陈天祥、曲向华),《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30、“影响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多维因素”(陈天祥、陈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31、“政府绩效评估价值取向偏差性研究——来自广东某市S镇的调查”(陈天祥、陈琦),《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32、“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治理过程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33、“大部门制: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学术研究》,2008年第2期。34、“政府绩效合同的设计与实施: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来自广东省J市的调研”,《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第3期。35、“不仅仅是‘评估’:治理范式转型下的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研究》(第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6、“文化政绩工程该如何治理”,《学习月刊》,2008年第7期。37、“夏书章的人事行政思想研究”(陈天祥、饶先艳),《夏书章与中国公共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8、“政府社会建设绩效评估框架体系探讨”,《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2期。39、“基于治理过程变革的政府绩效管理框架——以福建省永定县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40、“政府煤炭安全生产监管绩效评估体系探讨——以山西省J市为例”(陈天祥、付琳),《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41、“改进社会建设绩效应开放多元主体参与管理”,《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3、4期。42、“‘亚运志愿时’——志愿精神推广的创新典范”(陈天祥、宁静),《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43、“‘渐进式统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以东莞市为例”(陈天祥、饶先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44、“社会建设绩效测量:一项公民满意度调查”(陈天祥、宁静),《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45、“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理论研究述评”(陈天祥、徐于琳),《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3期。46、“游走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草根志愿组织的行动策略——以广州启智队为例”(陈天祥、徐于琳),《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47、“‘庸官’生态的形成与治理”,《人民论坛》,2011年第2期。48、“‘十二五’时期政府需加强社会建设的绩效评估”,《学习月刊》,2011年第3期。49、“从非典型雇用关系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困境”(陈天祥、卢坤建、杨伊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 索引序列
  •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 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