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发布时间: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评为核心期刊(_htm),而且该刊还曾经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过(_htm),但在最新的CSCD收录期刊表中已经不再被收录。因此,你如果要以此篇论文申请学位,就必须到研究生学院去咨询,该刊是否是学校承认的核心期刊。因为不同的学校认定的核心期刊标准不同。

是CSCD扩展期刊。CSCD分核心库和扩展库。

知道什么叫地狱么,想知道就报他的吧

《石油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油田化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然气工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钻采工艺》 《油气储运》 《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机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炼油设计》 《油气田地面工程》 《钻采工艺》 《石油化工》 《新疆石油地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钻探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知道什么叫地狱么,想知道就报他的吧

还不错 好评哟亲

是CSCD扩展期刊。CSCD分核心库和扩展库。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钻完井液和水泥浆领域。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他始终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创新性,以确保研究的新颖性、重要性和实践性。至2015年11月,他在国内石油行业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达十二项,部分研究在国际上也是首次提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部分科研成果展示:1)2004年开发出国内最先进的水平井高效开发关键流体技术;2)2005年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储层钻完井液及配套破胶完井技术;3)2006年开发出国内领先的加重型固井冲洗液技术;4)2007年开发应用了国内最先进的超低处理剂加量的油基钻井液技术;5)2008年提出国际领先的无磺超高温水基钻井液技术;6)2010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水基恒流变钻井液技术;7)2011年提出国内首套完整的页岩气开发关键流体技术8)2011年提出国内首套页岩气钻井液及配套固井技术;9)2011年开发了国内第一个防水合物灾害水泥浆技术;10)2011年开发了国内第一个防浅层流灾害水泥浆技术;11)2012年开发国内第一个过饱和盐水水泥浆技术;12)2012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发了可液化的清洁钻开液技术;13)2013年开发应用国内第一个全油油基钻井液技术。 主持各类项目近六十项,其中国家863项目一项,国家重大专项两项,省部级项目三项。1)2008-201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多枝导流井固井工艺研究,负责人。2)07-12,国家863计划-低温固井实验仪器研制及体系实验评价研究,负责人。3)01 -06,重大科技重大专项-深水钻井特殊环境水泥浆体系研究,负责人。4)05 -12,重大科技专项-深水固井关键外加剂化验及浅层危害快速处理水泥体系性能测试分析,负责人。5)05 -12,深水钻完井液关键外加剂特征测试化验分析,项目骨干。6)07-12,高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负责人。7)11- 12,海上低渗油气田固井水泥浆技术研究,负责人。8)06-06,抗高压盐水、膏盐和H2S/CO2水泥浆体系研究,负责人。9)10-06,东海地区低孔低渗油气层固井工艺技术研究,负责人。10)06-12,番禺30-1气田大位移井油基钻完井液研究,负责人。11)11-01,LWI油井弃置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项目骨干。12)11-06,番禺5-8-1风险探索井高温泥浆体系分析、评估及优化,负责人。13)02-12,LF13-1油田水泥浆体系配方审核及优化服务,负责人。14)03-12,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化,负责人。15)08-06,深水表层固井水泥浆研究中试试验,负责人。16)06 -09,南海次深水低温恒流变水基钻井液优化研究,负责人。17)12-03,南海次深水低温低密度水泥固井技术研究,负责人。18)04-09,西江油田防砂筛管与油基泥浆配伍性研究,负责人。19)07-10,流花19-5气田钻完井液体系及配伍性研究,负责人。20)07-10,流花19-5气田钻完井液项目固井工艺技术研究,负责人。21)07-10,流花19-5气田地层水结垢实验,负责人。22)08-12,水平井钻井液携岩效率评价方法研究,负责人。23)11-11,单通道井固井质量检测技术及水泥浆,负责人。24)07-06,钻井液储层敏感性及配伍性研究,负责人。25)12—06,惠州19-1/2区块钻完井液及储层保护与陆丰13-1区块深部地层钻完井液及储层保护,负责人。 2004年至今,申请专利十七项,其中十二项发明专利;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两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分专利展示:1)一种过饱和氯化钠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长江大学2)海洋深水水基恒流变钻井液,长江大学3)高低温增压养护釜,长江大学4)高低温增压稠化仪,长江大学5)固井壁面封隔验窜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长江大学6)一种室内模拟现场射孔的装置,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长江大学 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论文五篇。1)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Performance of a Flat-RheologyWater-Based Drilling Fluid,通讯作者,SPEJ,20132)Design of a Novel HPHT Lubricity Tester and Its Preliminary Application,通讯作者,AMM,20123)Theoretical Analyses of the Host-Guest Interaction within Chlorine Hydrate,第三作者,I J Quantum C,20134)Lab Investigations Into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Rheology of Water-based Drilling F,第三作者,AMM,20135)聚合物在油气田开采中的应用,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6)新型钻井液用多元醇醚润滑剂的研究,第一作者,油田化学,20027)有效降解PRD钻井液的低温破胶剂JPC室内研究,通讯作者,油田化学,20058)海洋深水用双充填低温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第一作者,油田化学,20069)聚合物胶乳水泥浆的流体阻隔性能研究,第一作者,油田化学,200910)弱凝胶无固相聚胺钻井液性能室内研究,第一作者,油田化学,200911)抗高温无固相弱凝胶钻井液体系研究,第一作者,油田化学,201212)聚α-烯烃合成基深水钻井液体系性能研究,第一作者,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13)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处理剂性能研究,第一作者,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14)海洋深水水泥浆体系性能室内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15)适用于生物酶破胶的新型水平井钻开液体系,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16)适于海洋深水固井的零稠化转化时间低温水泥浆体系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17)纤维长度对聚合物水泥浆性能的影响,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18) 一种高效油基钻井液乳化剂的加量极限,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19)一种简化现场作业的高性能油基钻井液,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20)生物酶破胶对PRF钻开液的油气层保护效果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21)一种获得具有稳定流变及滤失效果的高温水基钻井液的新方法,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0922)深水固井水泥浆的水化放热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23)无钻井船作业技术在海洋弃井作业中的应用,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24)适合海上低渗气田水平井固井的柔性水泥浆体系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225)一种新型高性能聚胺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第一作者,天然气工业,200826)固井界面胶结性能影响因素,第一作者,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727)微膨胀纤维增强水泥浆的性能试验研究,第一作者,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8)一种柔性水泥浆体系的室内研究,通讯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29)无稠化反转聚合物水泥浆的室内研究,通讯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0)分枝导流井分支口密封胶体系室内研究,通讯作者,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1)海洋深水表层固井壁面剪切及胶结强度室内试验研究,通讯作者,石油钻探技术,200732)高压深层井段地层岩性对固井质量影响研究,通讯作者,石油钻探技术,200733)一种固井前置冲洗液冲洗效率的评价方法,通讯作者,钻井液与完井液,200934)深水表层固井硅酸盐水泥浆体系研究,通讯作者,石油钻探技术,201035)超高温水基钻井液的室内研究,通讯作者,钻井液与完井液,201236)一种PRD钻井液性能评价,通讯作者,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37)低乳化剂加量气质油基钻井液体系优化评价,通讯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38)一种可用于寒冷地区固井作业的抗冻胶乳水泥浆性能研究,第一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39)钻井液水力学软件的编制与应用,通讯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40)聚合物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的优化评价,通讯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41)深水钻井中水合物的预防和危害处理方法,第一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42)一种油基膨胀封堵剂的合成及其性能评价,通讯作者,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 《聚合物在油气田开采中的应用》许明标,刘卫红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网址

《石油学报》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油田化学》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天然气工业》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钻采工艺》 《油气储运》 《钻井液与完井液》 《石油机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炼油设计》 《油气田地面工程》 《钻采工艺》 《石油化工》 《新疆石油地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钻探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张 军1,2 李 军1 李 浩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2249)摘 要 针对火山岩气藏岩性复杂、相变快、流体响应弱等测井评价难点,以松辽盆地松南气田火山岩气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测井、测试、分析化验、录井等资料,以储层“四性” 关系研究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实用的岩性识别与岩相划分、储层及流体识别、储层参数定量计算的方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化学成分,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结构,从而实现对火山岩的精细定名;分析火山岩岩相/亚相与测井响应的对应关系,建立不同岩相的测井识别模式;利用常规测井、特殊测井资料进行储层的识别,利用双侧向幅度差异法、三孔隙度测井组合-视地层水电阻率交会图版法识别流体,结合交会法和岩心刻度测井等方法计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参数,进而建立研究区火山岩储层的定量评价标准;综合建立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应用于松南气田,与测试成果吻合较好。关键词 松南气田 火山岩气藏 测井评价Comprehensive Logging Evaluation Techniques forVolcanic ReservoirsZHANG Jun1,2,LI Jun1,LI Hao1(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Postdoctoral Center,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Abstract Volcanic reservoirs are featured with complex lithology,variable facies,weak fluid Aiming at the difficulty of fine logging evaluation in volcanic reservoirs of Songnan Gas Field,a new series of methods,including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lithofacies division,reservoir recognition,fluid typing,reservoir parameters calculation,is set up based on “Four property” relations research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well logging,testing,analysis assay and mud logging Common logging data is used to identify elements of volcanic rock,imaging logging data is applied to recognize texture,the names of rock can be fixed by comprehensively using common logging and imaging logging Logging recogni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lithofacies are established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 of lithofacies and logging Common logging and imaging logging data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property of gas-bearing is indicated by a few methods,including dual laterolog curve difference method,comprehensive cross-plot With crossplot,core-scale-logging and other method,reservoir porosity,permeability and saturation are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work,the logging evaluation procedure of volcanic reservoirs is fixed,and the interpretation result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testing data when this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process logging data of Songnan Gas FKey words Songnan Gas Field;volcanic reservoirs;logging evaluation松南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已有十余口井钻遇营城组火成岩气层,其中腰深1井区探明含气面积83km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6×108m3,可采储量260×108m3;腰深2、腰深3井区也获得了工业天然气流,显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松南气田深层火成岩地层形成于多期喷发,岩性复杂,原生气孔、溶蚀孔、构造缝、微裂缝共存,大部分储层低孔低渗,流体响应弱,给测井精细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9]。为了提高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的准确率,为下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测井技术保障,综合利用测井、录井、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从岩性识别与岩相划分、储层及流体识别、储层定量评价等方面对松南气田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进行了研究。1 岩性识别与岩相划分1 岩性识别岩性识别是测井精细评价的基础[2]。对于火山岩,需要确定其化学成分和岩石结构,才能对岩性有较清晰的认识,因此从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机理入手,明确对岩性反应敏感的测井项目,进而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松南气田火山岩岩性复杂,综合分析该区薄片鉴定(岩心、岩屑)资料、岩心分析资料、录井资料,确定常见岩性有流纹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角砾岩、花岗斑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流纹质浆屑晶屑凝灰熔岩、流纹质角砾熔岩、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粗面质含角砾凝灰岩、粗面质凝灰岩、粗面质角砾岩、粗面质含凝灰角砾岩、粗面质角砾凝灰岩、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粗面质角砾熔岩、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1 不同岩性测井响应规律研究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规律研究为岩性识别提供了思路。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岩性测井响应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常规测井资料能反映岩石化学成分(图1),但难以区分岩石结构[3],而成像测井可以区分岩石的结构,因此对火山岩岩性的识别应首先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划分岩石化学成分,再利用成像测井识别岩石结构,然后综合对岩石进行命名。图1 不同岩性放射性测井响应2 岩性大类识别综合分析研究区测井、录井、薄片鉴定等资料,将研究区火山岩按化学成分分为玄武岩类、粗面岩类、安山岩类、流纹岩类四大类。选择10口井岩性确定的井段读取测井响应值,即自然伽马(GR)、中子孔隙度(CNL)、密度(DEN)、纵波时差(AC)、深侧向电阻率(RD),计算与孔隙度无关,仅反映岩石骨架特征的测井参数M、N[10],共读取416条数据,作为训练集,用来建立岩性识别模型,其中玄武岩94条,粗面岩43条,安山岩85条,流纹岩194条。以研究区岩心薄片鉴定资料作为测试集,对岩性识别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测试,测试集共97条数据,其中玄武岩23条,粗面岩15条,安山岩7条,流纹岩52条。引入关联规则、决策树、聚类分析、支持向量机4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岩性识别模型[11~13],与常规交会图法进行比较,见表1。决策树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同时也较容易理解,可辅助交会图法进行岩性大类识别。表1 岩性识别方法数据对比3 岩性精细定名常规测井可以识别岩石化学成分,而成像测井能直观显示岩石结构[3],因此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可以对火山岩进行较精细的定名,如图2所示,A1井3568 ~3569m井段从常规测井上看属流纹岩类,从成像测井上看岩石结构为熔结凝灰结构,因此可综合定名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图2 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对岩石定名(流纹质熔结凝灰岩)2 岩相划分采用王璞珺对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剖面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的火山岩相模式[1 ],将火山岩分为5个相、15个亚相,经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其中4个相、7个亚相,包括:空落亚相、热碎屑流亚相、溢流相下部亚相、溢流相中部亚相、溢流相上部亚相、再搬运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相、次火山岩相。经对不同亚相的常规测井响应特征和电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总结,发现火山岩亚相和测井响应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图3),从而建立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岩相的方法。图3 火山岩各岩相和成像测井特征的对应关系2 储层及流体识别1 储层识别在传统的砂泥岩剖面中,常用自然伽马、自然电位等曲线划分储层,但是在火山岩中,自然伽马曲线主要反映岩石酸度(SiO2含量),而自然电位测井在火山岩地层中不适用[15],因此在火山岩中需要寻找新的储层划分方法。如图4所示,阵列侧向测井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储层:阵列侧向测井中不同探测深度的电阻率曲线显示地层径向电阻率变化情况,能反映泥浆的侵入特征,进而反映储层的有效性;由偶极声波测井资料得到的流体移动指数(QFM)也能反映地层孔隙连通性和地层渗透性的情况。在储层段,常规测井反映为密度孔隙度、声波孔隙度较大,电阻率值相对低,在缺乏特殊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可利用常规测井划分储层。图4 储层的常规测井、特殊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区火山岩岩相对储层的发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爆发相和溢流相火山岩物性好于火山通道相火山岩,溢流相火山岩中,上部亚相和下部亚相火山岩物性比中部亚相好。由于火山喷发间隔期间的风化淋滤作用,溢流相上部亚相火山岩被风化剥蚀,形成溶蚀孔非常发育的角砾化熔岩,物性很好,是松南气田产能最好的亚相,这个认识对储层的识别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 流体识别1 双侧向响应差异识别流体由于泥浆滤液电阻率与地层流体电阻率不同,泥浆侵入将改变储层电阻率的径向特性。一般来说,淡水泥浆侵入油气层显示低侵特性,侵入水层显示高侵特性[14,15 ],反映在双侧向测井响应上,在油气层深、浅侧向为正差异,在水层深、浅侧向为负差异或无差异。通过对研究区测井、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双侧向响应差异在该区能较好地反映流体性质。如图5为A2井双侧向响应差异与测试成果关系图,上部框所示层段内双侧向差异明显,测试为气层;中间框所示层段内双侧向部分正差异,测试为气水同层;下部框所示层段内双侧向无明显差异,测试为水层。图5 双侧向识别流体性质2 交会图版法识别流体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是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重要测井资料。当储层含气时,中子孔隙度降低,密度孔隙度增大,当储层孔隙度较大时,声波时差异常增大(即 “周波跳跃”),因此对三孔隙度曲线进行适当的组合,可有效放大对气层的识别能力[2]。常用的组合方法有以下3种: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式中:φS为声波孔隙度;φD为密度孔隙度;φN为中子孔隙度。一般认为储层含气时,FLG1>0,FLG2>1,FLG3>1。视地层水电阻率法是另一种判断流体性质的常用方法[14,15],公式如下: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式中:Rt为深探测电阻率;φ为有效孔隙度;m为孔隙指数;a为岩性指数;Rwa被称为视地层水电阻率。 一般认为,当储层为水层时,Rt接近R0(地层100%含水时的电阻率),Rwa接近Rw(地层水电阻率) , 当储层含油气时,Rt明显大于R0,Rwa明显大于Rw。图6 松南气田流体识别图版由于研究区火山区储层多为低孔、低渗地层,骨架对测井响应的影响远大于流体的影响,上述两种方法单独使用时识别效果均不明显。经反复尝试发现,将三孔隙度组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相结合,建立交会图版,对流体的识别有明显的效果,如图6所示,将松南气田主体各测试层数据投影到交会图上,气层、气水同层、水层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该图版可用于松南气田主体流体性质的识别。3 定量评价及应用效果传统认为火山岩储层多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的储层[1~2],但通过在松南气田的研究发现,该区高导缝走向大多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向)不一致,裂缝有效性较差;孔隙度大于6%的储层主要表现为孔隙型储层的特点;孔隙度小于6%的储层表现为双重介质储层的特点,但绝大多数未形成产能。因此对物性评价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基质孔隙度、渗透率的计算。在研究区建立了两种计算孔隙度的方法。1 交会图法计算孔隙度模仿沉积岩储层测井解释中常用的岩性-孔隙度交会图版,在松南气田建立了适用于火山岩储层的岩性-孔隙度交会图版。火山岩的骨架密度和骨架中子随着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变化很大,依据密度测井和补偿中子测井数据在中子-密度交会图上的投影,可确定出各类火山岩的平均骨架值,如流纹岩类平均密度骨架值为63g/cm3,平均中子骨架为-1pu,依据骨架值绘制岩性线,建立岩性-孔隙度交会解释图版(图7),即可对火山岩地层的孔隙度进行解释。2 岩心刻度测井法岩心刻度测井法是测井解释中计算孔隙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4]。对松南气田不同岩性火山岩地层的声波测井响应进行统计发现,岩性对声波测井响应的影响较小,不同岩性声波时差骨架值接近,因此可建立声波时差与岩心分析孔隙度的统计关系,从而得到孔隙度计算公式。由于密度测井响应易受井眼状况影响[14~15],当井眼扩径时利用交会图法计算的孔隙度偏大;另外,通过分析松南气田的测井、测试等资料发现,当地层含气时,声波时差常常异常增大,导致用岩心刻度测井法计算的孔隙度偏大。因此需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计算得到较准确的孔隙度。将松南气田岩心分析孔隙度、渗透率进行交会,发现基质孔隙度与基质渗透率对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建立孔渗之间的数理统计公式,利用孔隙度计算基质渗透率。根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在复杂储层中,阿尔奇公式中胶结指数m不是一个固定值,研究中应用岩电结构理论建立了研究区岩电结构系数与岩电实验m值的关系,得到利用岩电结构系数计算m值的方法,进而利用阿尔奇公式计算饱和度[16]。图7 松南气田中子-密度交会图版结合定量参数和研究区测试成果,建立了研究区定量评价标准,综合对火山岩储层评价各个环节的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松南气田的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综合技术,编制了相应的测井评价程序,在该区的实际应用中,与测试成果的符合率在85%以上。4 结 论1)通过不同岩性测井响应规律的研究认为常规测井可以反映岩性大类,成像测井反映岩石结构,利用4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岩性大类识别模型,与常用的交会图版法进行比较,优选决策树模型作为研究区岩性大类识别工作的辅助工具;结合电成像测井分析岩石的结构,可对岩石较精细定名。研究区火山岩岩相和测井响应特征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测井资料划分火山岩岩相。2)通过分析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资料对储层的响应,建立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储层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流体的测井响应进行研究,发现双侧向幅度差异能指示流体性质,综合利用孔隙度测井组合法和视地层水电阻率法,建立交会图版,可区分气层、气水同层、水层。3)对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参数的定量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结合研究区测试资料,建立了松南气田定量评价标准。4)通过对储层测井评价各个环节的研究,形成了火山岩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技术,在松南气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解决其他区域火山岩测井评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王璞珺,冯志强,刘万洙,等盆地火山岩:岩性·岩相·储层·气藏·勘探[M]北京:科学出版社,[2]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火山岩气藏测井评价技术及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3]李宁,陶宏根,刘传平,等酸性火山岩测井解释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4]潘保芝,李舟波,付有升,等测井资料在松辽盆地火成岩岩性识别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9,48(1):48~[5]杨申谷,刘笑翠,胡志华,等储层分析中火山岩岩性的测井识别[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6):33~[6]杨申谷,吴红珍大洼油田中、新生界火山岩的测井识别方法[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3,25(2):58~[7]潘保芝,闫桂京,吴海波对应分析确定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岩性[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7~[8]罗静兰,林潼,杨知盛,等松辽盆地升平气田营城组火山岩相及其储集性能控制因素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6):748~[9]谢晓安,周卓明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实践与勘探领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1):113~[10]韩涛,彭仕宓,黄述旺,等南阳凹陷东部地区核二段储层“四性” 关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1):69~[11]Witten I H,Frank EData mining:practical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nd techniques[M]董琳,邱泉,于晓峰,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2]Groth RData mining:Build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侯迪,宋擒豹,译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3]Vapnik V N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M]NY:Springer-Verlag,[14]孙建孟,王永刚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5]洪有密测井原理和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6]高楚桥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评为核心期刊(_htm),而且该刊还曾经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过(_htm),但在最新的CSCD收录期刊表中已经不再被收录。因此,你如果要以此篇论文申请学位,就必须到研究生学院去咨询,该刊是否是学校承认的核心期刊。因为不同的学校认定的核心期刊标准不同。

你们都以为老师不上网吗,记得把楼盖起来哟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在哪

刊名:石油天然气学报出版地:湖北省荆州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ISSN:1000-9752  CN:42-1273/TE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石油天然气学报  曾用刊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  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编写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评为核心期刊(_htm),而且该刊还曾经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过(_htm),但在最新的CSCD收录期刊表中已经不再被收录。因此,你如果要以此篇论文申请学位,就必须到研究生学院去咨询,该刊是否是学校承认的核心期刊。因为不同的学校认定的核心期刊标准不同。

目前《长江大学学报》有两种种独立发行的期刊。分别是:1、《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ISSN:1673-1409。为中文普通期刊。2、《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ISSN:1673-1395。为中文普通期刊。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网页电话:0719-8846222 传真:0719-8846222地址:湖北省十堰市 北京南路18号

华夏由来 Hsia亦作Xia。 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远古时期中国境内分布许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时西北部的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进入中原。黄帝及其后代尧、舜、禹统一了百越等许多氏族部落,在黄河中游两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夏族、商族、周族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局面。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国民,也是有汉朝以前对汉族先民的称谓。也可代指汉族,如:明朝叶盛《水东日记·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则有当事者而吊祭之礼不知,则是其自异于华夏矣。” 郁达夫 《满江红·闽于山戚继光祠题壁》词:“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欠歇。 “华夏”也指华夏族所居住的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和炎帝族,后来这两部落的联盟在战胜蚩尤后进入中原。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简称“夏”。 夏、华, 或华夏和蛮夷戎狄的称呼, 是民族中的统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为古代汉族称夏或华乃由夏水华山而来。华山固在汉族基地陕西境内, 但不合民族自称。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陕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于夏水, 联系不上, 且无所对待, 也不是民族自称命名的由来。到了汉代, 汉族不称夏、华或华夏而称为汉。章太炎又谓由于汉水得名。按“ 汉”字, 古文之形, 义为国中大水, 国中大水是黄河、长江, 不是汉水, 国名由水, 既无对待又非自称命名之义。作者认为汉人称汉, 是对匈奴急读为“ 胡” 而言。朝代之最大为汉, 民族亦称为汉。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 南有大汉, 北有强‘ 胡’ , ‘ 胡’者, 天之骄子也”③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 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 与山无关④。也为汉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证。(参考黄现璠等著《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 注:① ②《章氏丛书》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 中华民国解” ③ 日人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上编东胡考引用此句文, 查史记、汉书匈奴传不载此文。 ④日人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乌桓、鲜卑考。汉译“ 胡” 语有瑞兽带之义。鸟桓, 蒙古语有聪明之义。 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即黄帝。《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释黄帝:“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 至于华夏一词的来历,有考古学家认为“华”即花,原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种标志”,后来和燕山脚下的龙图腾标志的部族,形成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演变发展为“夏商周及晋文公”之说。“夏”即历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称,《大百科全书》说是“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称为夏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联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统的姜姓诸族(其代表为姜太公),以及迁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进而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称为华,也称是黄帝的后裔,所以也自称“华”“夏”,后又将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诸侯国称作“诸夏”或“诸华”。 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华夏”之说。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的强邦吞并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原,终于使得华夏族这一庞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统一。经过强大汉朝,族名华夏转变为汉,华夏人就成为了汉人。

《左传》记载:“以服事诸夏。”“楚食华夏。”“商不谋夏,夷不乱华。”由此知,我国人民从古代起,就自称诸夏、华夏,或单称夏或华,到春秋战国以后,华夏就成了我们种族的名称。而把之外的民族叫作夷、狄、戎、蛮。那么,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说,一个民族的形成,在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磨合、融汇甚至牺牲,才能凝结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共同经济、共同疆域的整体。完全可以说民族的形成是一部野蛮的争斗史,也是一部文明团结史。秦汉时期所说的中国人,在古代实际上来源于华夏、东夷、南蛮三大民族集团。而三大集团中的华夏集团的代表,一个叫炎帝,一个叫黄帝。炎帝神农氏没落时期,黄帝轩辕氏“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阪泉之战和琢鹿之战后,黄帝排除了异己,兼并、融合、统一了中原区的诸多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主体。华夏、东夷、南蛮,三大集团是构成华夏族的核心部分。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些地方。东夷氏族的代表人物是太昊氏。传说中的黄帝与诸侯中最粗暴的蚩尤战于涿鹿,并且擒杀了蚩尤,这蚩尤就属于东夷集团。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至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这一集团的地域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就是华夏、东夷、南蛮三个部落集团长期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战争,使得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史记》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unyu),合符釜山,而邑于琢鹿之阿。”就是说黄帝臣服了炎帝以及其它一些部落,势力东达勃海,西至甘肃,南到长江,北到幽陵,并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建了“帝都”,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相对稳定的早期“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黄帝及其后裔的华夏集团与其它部落不断融合。有虞氏虞舜与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的通婚,意味着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进一步融合。舜帝征服三苗,就意味着一个亲善大于仇视,友好大于争夺,联合大于离乱,世世代代通婚,不断繁衍生息的民族大融合的共同体———华夏族基本形成了。据前所说,华夏族早在尧舜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史学界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华夏族是在夏朝时才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是以破坏氏族部落为目的,淡化血缘概念为条件的。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夏代国家的建立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进程。而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家族、氏族、胞族和部落构成的,不符合民族发展形成的规律。认为华夏族在夏朝才形成的这个观念,是以国家的形成作为华夏族形成的根据。但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国家的形成应该从夏代往前推千余年。那么,还以为华夏族是在夏代才形成就显得观念落后了。长期以来的落后观念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国家夏以前的历史非但半点不了解,而又不愿深入往前研究,只认识商代的甲骨文,就以为中国以前只有传说,没有历史。这种观念一直束缚着中国史学界的思维。也有学者认为华夏族起源于商、周和战国时期。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形成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往往要经过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反复磨合,因此很难准确地说明诞生在哪朝哪代。譬如汉民族的形成就是在尧舜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基础上,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几代的民族统一,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融合,才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广大人口的汉民族。《尚书?武成》说:“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三国魏曹植所著《曹子建集》说:“威慴万乘,华夏称雄。”《说文》对“华夏”这样解释:“华者,茶也,美也。”即是说“华夏”意味着美好、繁荣的中原地区繁衍着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华夏的本意,而是引申之词。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华。华夏、中华,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凡所统辖,皆称华夏或中华,亦称中国。而中华民族则是我国各民族的统称,它既是血统概念,又是地理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构成一个血统、地缘、文化认同的民族整体,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族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

中国叫华夏民族的原因:汉族最早是由夏民族发展而来的,汉族的先民们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的长期发展后,到春秋战国时,已形成了用“华”、“夏”的单称和“华夏”连称的族体,并在中原一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即华夏族。汉族的称呼始于汉代。又由于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华夏族,即汉族,华夏也称“夏”、“诸夏”。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华夏族是黄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传承脉络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汉朝以后该族又称为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华夏的意思:中国民族之本干,在春秋时代人的口里,常称为诸华或诸夏,华与夏在那时人的观念里,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据有些学者的意见,华与夏很可能本是指其居住的地名。在《周礼》和《国语》两书里,华山是在河南境内的,很可能便是今之嵩山,故今密县附近有古华城。而夏则为水名。古之夏水即今之汉水。华夏民族,很可能指的是在今河南省嵩山山脉西南直到汉水北岸一代的民族而言。夏代的祖先即在此一带,若再由夏代逆溯上去,则黄帝、虞舜等的故事,也是在这一带的相近地面流传。至于更推而上,说到中国民族的原始情形,则现在尚难详定。大体上中国民族远在有史以前,早已是中国的土著了。他们散居在中国北方平原上,自然有许多支派和族系的不同。但因中国北方平原,区域虽广,而水道相错,易于交通,再则各地均同样宜于农业之发展,生活情形易于同化,因此中国人在很早有史以前,各地相互间也早已有一种人文同化之趋向。由此在很早也就能形成为一个大民族,即后代所谓的华夏民族。拓展资料:含义: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夏”作为中原,“蛮夷戎狄”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夏族与汉族是不同时期的同一称呼。风俗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夏民族

  • 索引序列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网址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官网入口在哪
  •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