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高原冻土的论文

关于高原冻土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高原冻土的论文

“冷却路基”的思路,冻土难题才最终得到破解。所谓冷却路基的思路,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将“棉被”换成“冰箱”,通过技术手段将冻土层的温度降下来。通过材料、结构等很简单的办法调控这三种传热方式,最终达到降温的目的。

你这是想大家给你写一论文啊?|做梦去吧!提问提清楚!

岩性和含水量对多年冻土厚度的形成影响岩性和含水量对多年冻土厚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导热系数(λ)、热容量(C)和水的相变热(Qф)来直接影响多年冻结层的厚度。冻土层厚度与λ成正比;C的变化对厚度影响不大;随Qф增大冻土层厚度有重大变化。坚硬岩石的导热系数一般大于第四纪松散层的导热系数。所以,在其他条件等同情况下,坚硬岩石中冻土层厚度大约是松散层中的3~5倍。如果考虑冻、融时的相变,则可到5~0倍以下(ВАКудрявцев и др, 1981)。从青藏高原冻土层厚度(表2-4)可以看出,高山区厚度最大,可到200~400m及其以上,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丘陵地带次之(60~130m),高平原及河谷地带最小(0~60m)。这种差异,首先是高度地带性决定的;其次,与前述地温梯度和地中热流在高山区比盆地要小些有关。第三,岩性和含水量的差异显然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高山和丘陵地带的基岩导热系数大、含水量较小,而在高平原上松散层导热系数小、含水量较大,因而,高山和丘陵地带形成了较厚的冻土层。当然,在河谷地带除上述影响因素外,河水和地下水以及河床相沉积较粗(砂卵砾石)等,对减薄冻土层厚度,甚至形成融区有重要作用。冬季逆温层控制我国东北大部分多年冻土区,加上岩性、含水量等影响,致使低处冻土比高处更发育,表现为低处(山间洼地、河谷阶地)冻土年平均地温比高处要低1~2℃,最多到4~5℃;相应地低处冻土厚度大,地下冰最发育。在此,冻土高度带性具有逆温特点,只在一定高度以上即逆温层顶面以上(大约在700~800 m以上)才出现正常的高度带性。岩性对冻土发育的影响岩土成分和性质对冻土发育的影响,在多年冻土南界和下界附近最为显著。在很小范围内相邻两处因岩性差异,往往形成冻土层与融土层、季节融化层与季节冻结层并存的局面。岩石成分和性质主要是通过其热物理性质和含水量来影响冻土的发育。在岛状冻土区,岩性和含水量对冻土岛的生存起决定作用。冻土岛一般出现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化地段,如山间谷地、河谷河漫滩和阶地上,阴坡及分水岭顶面等。这里土层含水量大,泥炭和粉质亚黏土,亚砂土发育,并且地面有植被(苔藓、草被或森林)覆盖。潮湿的泥炭土、粉质亚黏土和亚砂土,在周期性稳定状态热传导下其导热系数λ在冻结和融化状态时有差别,超过一定含水量后,冻结土的导热系数(λf)大于融化土的导热系数(λu)。季节冻结层底面年平均温度将比地面年平均温度低2~3℃,甚至3~4℃,即温度位移值(Δtλ)。这样,在年平均气温和地面年平均温度为正温情况下,局部地段季节冻结和融化层底面可出现低于0℃的年平均地温(tξ),就有多年冻土层发育的可能。在冬季积雪薄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南界和下界附近常见到这样的冻土岛。如在阿尔泰山的中山地带即岛状冻土带冬季积雪很深(在谷地150~250cm,山坡上60~170cm,风口附近的积雪地段达400~500cm),但在山间洼地泥炭丘中发育有厚5~6m的多年冻土层(童伯良等,1986)。显然,在冻土岛出现地段,积雪经受风力重分布,此处积雪变薄、变密实,不影响土层冬季的冷却和冻结。此外,在高山区多年冻土下界附近及其以下,在粗碎块石中有冻土岛(体)发育。这一般在粗碎块石组成的北坡和坡麓地带的岩屑堆、石海、石冰川中。粗碎块石中的细粒土充填物很少或缺失,块石间孔隙敞开程度高,而且冬季地面积雪少,夏季有植被遮荫。冬季的空气对流,使冷空气自由侵入粗碎块石体,积雪融水(尤其在冬末和春季)大量渗入而成冰。年平均地温比邻近的细粒土地段要低2~3℃,这为隔年层和多年冻土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地形对多年冻土发育的影响地形对多年冻土分布等特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大区域地形组合和格局影响多年冻土的地带性表现。在东北,冻土发育规律主要表现为纬度地带性,但足松嫩平原介于大、小兴安岭山地和东部山地之间,高度分带性叠加结果,使多年冻土区南界沿山地向南突出,而在平原地区南界则向北移,因而南界呈现“W”字状,摆动在46°N和49°N之间。在西北,阿尔泰山、天山山地与准噶尔、塔里木大型盆地南北相间。高山与盆地高差大。在高度分带性控制下,高山发育多年冻土,而盆地仅发育季节冻土。青藏高原巨大的海拔高度决定了多年冻土的发育规律主要服从高度分带性,在高原周边高山区河谷深切地带尤为突出。但在地形起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上,冻土纬度地带性有清楚表现。这些规律性表现在前面有关冻土分布、温度和厚度变化规律部分已作过介绍,在此不再赘述。二足坡向的影响,使山地冻土特征往往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坡向控制到达地面的直接太阳辐射,南坡接受热量最多,北坡最少。南坡季节性积雪比北坡早融完。南坡往往较陡、基岩裸露,所以土层较干燥,而北坡往往较缓,有植物蔽荫,土层较潮湿。这些都促使北坡有较低的年平均地温,冻土分布下界海拔较低,相应地,季节冻结和融化、冷生过程和现象自然在南北坡也有差别 在我国西部山区,多年冻土分布下界的海拔高度在南坡比北坡高,其差值在阿尔泰山600m(童伯良等,1986),在天山400 m(邱国庆等,1981),祁连山210~250m(Guo Pengfei et ,1983)昆仑山北麓(西大滩)300 m,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200~400 (王绍令等,1991),横断山300 m(东南坡与西北坡之差)(李树德等,1983),喜马拉雅山300~400 m(周幼吾等,1982)。可见,南、北坡上冻土下界高度之差一般为200~400 m,唯有阿尔泰山差值到600 m,估计这与阿尔泰山区冬季积雪受风吹扬,其厚度在南北坡上差别大有关。年平均地温在南坡高于北坡,或阳坡高于阴坡,其差值在大兴安岭阿木尔为1~7℃和0~7℃,在满归相差6~3℃,在青藏高原上地温相差7~4℃,冻土厚度相差50~70 m之多(周幼吾等,1982,1996;戴竞波,1982)。地形对冻土的影响青藏高原上山地、盆地、谷地、高平原相间的地貌格局,由于各地理区域地质,地理条件组合不同,而使后期多年冻土的发生、发展形成明显的地域差别。在同一气候波动下,山地因其海拔高于盆地、谷地、高平原,而具有温度更底的气候环境,再加上地势高耸有利于热量散失,以及基岩裸露具有较大导热率等原因,因此形成的多年冻土温度较低,厚度较大;高平原、盆地、谷地由于地势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加上形成时间较晚,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影响等,故而高平原、盆地、谷地形成了温度高、厚度薄的多年冻土层。地热对冻土的影响深部地温和地中热流,是影响多年冻土层发育的下边界条件。据王钧等(1990)研究,我国东部和西南部分别处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的影响范围之内,区域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是具有较高地温的地热地质条件的地区。雅鲁藏布江至滇西部一带,都有较高的深部地温,1 000m深处40~70℃,2 000m处达70~80℃,最高可达100℃以上。同时,有较大的地温梯度4~5℃/100m,甚至7~8℃/100m,并有较高的地中热流,最高在100mW/m2以上。在藏南羊卓雍湖和普莫雍湖湖底8~30m的湖积层中地中热流在91~146 mW/m2之间,但在我国中部和西北部,构造上较为稳定(除昆仑山与天山相交处构造活动较强烈外),具有较为广泛的低温地热地质背景。1 000m地温一般在30~40℃或低于30℃,2 000m地温一般在40~60℃,有的低于或稍高于此值。地温梯度一般在5~0℃/100m之间,地中热流40~60mW/m2,有的地区或小于、或稍大于此值。②一般盆地中地温、地热值比周围山区高,如松辽盆地1 000m地温比大兴安岭要高出10-15℃以上,2 000m地温则高出30℃。地温梯度比大兴安岭大2~3℃/100m,甚至更多到5~6℃/100m。地中热流要高出20~60mW/m2以上。又如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地温、地热值比阿尔泰山天山要高许多。③我国西部按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昆仑山、祁连山、岷山、大雪山为界,又可分为西北部和西南部。前者具有低温地热背景,而后者则具有较高地温地热背景。如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青藏地区的地温在同等深度上,要比新疆两大盆地的地温高10~20℃;藏北高原比其北部高山区2 000m深处地温较高,并有较大的地温梯度。在青藏高原大片多年冻土区,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均较大,温度梯度>5℃/100m都、热流值在60(冻土)~70(融土)mW/m2以上者,主要分布在中新生代盆地(昆仑山垭口盆地、沱沱河盆地、通天河盆地),且与构造断裂有关。

关于冻土的论文

可以保证土壤资源,然后也可以使得路面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路面也不会防冻胀这样的情况,最后防冻层的厚度也比较高。危险就是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破坏,之后人们会无家可归。

应该就是气温比较低的一些地方,如果动土消失,很有可能会导致人类的陆地面积减少海洋资源变多,像一些生活在南极北极的动物很有可能会消失。

冻土他其实是指各种岩石和含有低于0摄氏度的冰的土壤。因为冻土他其实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是相互的,根据永久冻土的地理分布等因素,永久冻土可分为两类,莫尔土和冻土,沼地土壤又称苔原土,分布于极地冰冻气候地区和黑龙江省北部。通常在潮湿状态下,土壤层很浅。冻土包括高山荒漠土壤和高山冻土,土壤相对干燥,表层土壤颜色相对较浅,表面砾石较多。广阔的高原,在这片神秘而宁静的土地下,坐落在对温度极其敏感、性质极其不稳定的含冰土壤上。这曾经是许多高原项目建设中的一个技术问题。然而,它也是高原生态系统难以分离的一部分,它是冻土。目前,冻结土的另一种常见分类是根据土壤和石头的冻结状态的持续时间来划分的。一般分为短期冻土,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的冻土被称为短期冻土或瞬时冻土,冻结状态持续数月,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壤层称为季节性冻土,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的冻土层称为永久冻土,永久冻土可分为上层和下层,下层全年不融化的土壤层称为永久冻土层,上层土壤层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结冰结冰,称为季节融化层,冻土他其实是气候变化的指标。因为气候变化作为永久冻土的重要驱动因素,所以将引起永久冻土地区环境和工程特征的显著变化。另一方面,因为永久冻土的变化也通过一系列热液交换过程对气候系统做出相应,所以当土壤结冰或融化时,他们会释放或消耗大量的潜热,从而影响气候变化。关于冻土是什么它为何能被称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主要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会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个大问题,都可以写论文了

关于黄土高原的论文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正如这首歌唱到,我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大山赐予了我们食物与生活,给我们栖息的地方。  黄土高原上,没有桂林的绿水,也没有秦岭的青山,只是一座座黄土累积成的山,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登高而望之,山环山,山抱山,将我们笼罩在山的世界中。  小时候眼中的故乡——土的世界  从我记事起,首先看到的便是土。清风带着尘土吹过,整个世界都弥漫着土地的气息,小时候,我眼中的故乡,是土,是土地的憨厚,无私。  成长中的故乡——山的世界  慢慢的,我长大了,走出这个全是山的地方,看到一些地区满山遍野的水,不由感叹,为什么我的故乡不能有锦绣的山,清澈的水呢?秋天回答了我,故乡的山,不是为了人们观瞻,而是养育我们,为人们奉献。在成长中,我看到的故乡,是山,是山的奉献,雄伟。  现在的故乡——树的世界  近年来,人们退耕还林,山上的树越来越茂盛,一眼望去,一片翠绿,比起秦岭又有丝毫逊色?一层微风拂过,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响彻心扉,清除心头的烦恼。现在的故乡,是树,是树的挺拔,翠绿。  农民心中的故乡——苹果的世界  田野的气息临近,树上的苹果咧开了笑脸,对着夕阳,绽放出最美丽的笑脸。红而大的苹果被运送出黄土高原,送给全国人民品尝,人们赞美着苹果的香甜可口中,不正是赞美着高原吗?试问,除了黄土高原,又有多少地方能种植出如此香甜可口的苹果呢?我明白了,故乡—是苹果,我们的骄傲。  故乡的山在人们不可替代,它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当然,山美、人更美。丰收季节,人们总是互换着自家的特色,共同分享着丰收的喜悦,邻里邻间,你有困难我帮忙,互帮互助,成为一个大家庭,我明白了,故乡是人,是人们的亲密,互助。  我爱我的故乡—黄土高原,我们的高原儿女,一定会前赴后继,把我们的故乡,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黄土高原的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也就是夏季风北进与西伯利亚冷气团交会,加之地形抬升,所以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

仅有三处于第一个不一样!!!!!!!!!!! 7月 22~24℃ -5~12℃ 影响: ①有利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且光照充足,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②不利影响:冬季气温较低,不利农作物的生长;降水少,蒸发大,较干旱;有霜期较长,影响农作物生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贫瘠;风力侵蚀作用强,风沙灾害比较严重. 外 黄河 泾河 渭河 汾河 3~4月 大 长 ①煤--山西 ②稀土矿--白云鄂博 ③铁--包头 ④煤--大同 ①原料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接近辽中南,京津唐等主要工业基地,市场广阔; ④劳动力丰富. ①夏季光照充足,且气温较高,有利农作物的生长; ②劳动力丰富; ③有一定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丰富的生产资料. 谷子一年二熟 ①陇海线---兰州 西安 ②兰新线---兰州 ③包兰线---兰州 包头 ④京包线---包头 ⑤宝成线---宝鸡

在我国北方,耸立着一块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它就是以面积巨大、地形崎岖、黄土深厚而闻名于世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砂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呵呵 很难哦 我们江西森林覆盖率是全国第二高的 达到了60% 可是江西最大的河赣江还不是照样黄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土壤疏松、易容,地表千沟万壑,破面水土易流失;加之,人们开垦、采矿修路毁林毁草,破坏植被、地表.(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地表肥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向黄河输送大量的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难.(3)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现状: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流失面积达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为6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t/km2的剧烈水蚀面积为67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对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推行小流域综合理。同时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小流域经济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水产沙的源头,把小流域治好了,减沙缓洪也就基本解决了。开展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种草,努力增加林草覆盖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 (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冰川冻土论文原文

经过调查显示,该博士不仅在论文中大肆赞美导师崇高以及师娘优美,而且在论文中的同参与人员身份不对称。论文存在造假捏造,学术不端。

没有啊,活的好好的。一根毛都没动。

作者用较长篇幅大谈特谈“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他的表述夹带私货,没有学术底线。

事件过程:2020年,一篇在中国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发表的论文在网上引起热议,论文作者徐某在进行生态经济学论述的过程中,通过列举数例导师与师娘的生活事迹,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其中写到“人如其名,我的导师程国栋,上海人,胸怀博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丰富,实乃国之栋梁,望之可让人顿生一种崇高感。我的师娘张幼芬,宁波人,雍容华贵,仪态大方,性格温柔体贴,近处让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优美感四溢。圆满的人生不只是诗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写真,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就堪称圆满。”重点是此篇论文还通过了审核,在中国核心期刊《冰川冻土》上发表了。最后的处理结果:这篇论文在网上引起热议之后,期刊方进行调查发现负责该论文审核的是李某的导师程某是《冰川冻土》的杂志主编,目前由于审核不严问题,程某已被做停职处理。对论文作者,相关部门对该论文作者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徐中民在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申请书中,记载的多名参与人员的身份信息与他们发表论文中标示的身份信息不符,因此决定撤销了该项目,取消徐中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申请资格2年,并追回已拨资金。对于该项目审核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对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第十九条第一项和第十二条的规定,给予通报批评的处罚。

  • 索引序列
  • 关于高原冻土的论文
  • 关于冻土的论文
  • 关于黄土高原的论文
  • 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论文
  • 冰川冻土论文原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