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佛说佛名经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佛说佛名经

发布时间: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佛说佛名经

(大般若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楞伽经)是般若多罗和他的大弟子菩提多罗的作品

你看的经典基本都是大乘佛教的,小乘经典在中国并不受重视,研究的人也不多,所以说,如果你是在国内学佛,那看到的多半都是大乘经典。比如:《华严经》《法华经》《楞言经》《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大乘起信论》等,还有很多很多的经、论,都是大乘经典。 小乘经典主要就是“阿含部”的经典,并不多。也不受大乘学佛人的重视。

你就放一百个心吧,佛是无量无边的,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全说出来!佛教中有《万佛忏》里面有万佛的名号你可以找来看一看。佛的名号对众生而言是有非常大的利益的,特别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念这一句佛号十方诸佛护念,多了不起!!

呵呵,以佛眼观故,不能得尽啊~就我所知,我所常念的,有八十八佛。南无普光佛 南无普明佛 南无普净佛 南无多摩罗跋旃檀香佛 (旃檀 zhān tán) 南无旃檀光佛 南无摩尼幢佛 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 南无摩尼幢·灯光佛 南无慧炬照佛 南无海德光明佛 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 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 南无大悲光佛 南无慈力王佛 南无慈藏佛 南无旃檀窟·庄严胜佛 南无贤善首佛 南无善意佛 南无广庄严王佛 南无金华光佛 (华 huā,古通花,下同) 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 南无虚空宝华光佛 南无琉璃庄严王佛 南无普现色身光佛 南无不动智光佛 南无降伏众魔王佛 南无才光明佛 南无智慧胜佛 南无弥勒仙光佛 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无世净光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日月珠光佛 南无慧幢胜王佛 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无妙音胜佛 南无常光幢佛 南无观世灯佛 南无慧威灯王佛 南无法胜王佛 南无须弥光佛 南无须曼那华光佛 (那 nuó) 南无优昙钵罗华·殊胜王佛 (昙 tán) 南无大慧力王佛 南无阿閦毗·欢喜光佛 (閦 chù) 南无无量音声王佛 南无才光佛 南无金海光佛 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无大通光佛 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南无宝光佛 南无龙尊王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精进喜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宝月光佛 南无现无愚佛 南无宝月佛 南无无垢佛 南无离垢佛 南无勇施佛 南无清净佛 南无清净施佛 南无婆留那佛 (那 nuó) 南无水天佛 南无坚德佛 南无旃檀功德佛 南无无量掬光佛 南无光德佛 南无无忧德佛 南无那罗延佛 (那 nuó) 南无功德华佛 南无莲花光·游戏神通佛 南无财功德佛 南无德念佛 南无善名称·功德佛 南无红焰帝幢王佛 南无善游步·功德佛 南无斗战胜佛 南无善游步佛 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 (匝 zā) 南无宝华游步佛 南无宝莲花·善住·娑罗树王佛 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

楞严经,圆觉经,四十二章经,无量寿经,不管哪部经,看懂一部,你就了不起了

长阿含经 (22卷)〖 后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佛说七佛经 (1卷)〖 宋 法天译〗毗婆尸佛经 (2卷)〖 宋 法天译〗七佛父母姓字经 (1卷)〖 失译〗佛般泥洹经 (2卷)〖 西晋 白法祖译〗般泥洹经 (2卷)〖 失译〗大般涅槃经 (3卷)〖 东晋 法显译〗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2卷)〖 宋 施护等译〗佛说人仙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3卷)〖 宋 施护等译〗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2卷)〖 宋 施护等译〗佛说大集法门经 (2卷)〖 宋 施护译〗长阿含十报法经 (2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人本欲生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帝释所问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善生子经 (1卷)〖 宋 支法度译〗佛说信佛功德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大三摩惹经 (1卷)〖 宋 法天译〗佛开解梵志阿颰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寂志果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大楼炭经 (6卷)〖 西晋 法立共法炬译〗起世经 (10卷)〖 隋 阇那崛多等译〗起世因本经 (10卷)〖 隋 达摩笈多译〗中阿含经 (60卷)〖 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佛说七知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园生树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碱水喻经 (1卷)〖 失译〗佛说萨钵多酥哩逾捺野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一切流摄守因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恒水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法海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海八德经 (1卷)〖 后秦 鸠摩罗什译〗佛说本相猗致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缘本致经 (1卷)〖 失译〗佛说轮王七宝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顶生王故事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文陀竭王经 (1卷)〖 北凉 昙无谶译〗佛说频罗婆裟罗王经 (1卷)〖 刘宋 法贤译〗佛说铁城泥犁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阎王五天使者经 (1卷)〖 刘宋 慧简译〗佛说古来世时经 (1卷)〖 失译〗大正句王经 (2卷)〖 宋 法贤译〗佛说阿那律八念经 (1卷)〖 后汉 支曜译〗佛说离睡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是法非法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求欲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受岁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1卷)〖 失译〗佛说大生义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苦阴经 (1卷)〖 失译〗佛说释摩男本四子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苦阴因事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乐想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漏分布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阿耨风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诸法本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1卷)〖 刘宋 慧简译〗佛说受新岁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新岁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解夏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瞻婆比丘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伏淫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魔娆乱经 (1卷)〖 失译〗弊魔试目连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赖吒和罗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护国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数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1卷)〖 失译〗佛说须达经 (1卷)〖 萧齐 求那毗地译〗佛说长者施报经 (1卷)〖 宋 法天译〗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 (1卷)〖 失译〗梵摩渝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经尊上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兜调经 (1卷)〖 失译〗佛说鹦鹉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1卷)〖 隋 瞿昙法智译〗分别善恶报应经 (2卷)〖 宋 天息灾译〗佛说意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应法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分布施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息诤因缘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泥犁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斋经 (1卷)〖 吴 支谦译〗优陂夷堕舍迦经 (1卷)〖 失译〗佛说八关斋经 (1卷)〖 刘宋 沮渠京声译〗佛说鞞摩肃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十支居士八城人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邪见经 (1卷)〖 失译〗佛说箭喻经 (1卷)〖 失译〗佛说蚁喻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治意经 (1卷)〖 失译〗广义法门经 (1卷)〖 陈 真谛译〗佛说普法义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杂阿含经 (50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别译杂阿含经 (16卷)〖 失译〗杂阿含经 (1卷)〖 失译〗佛说五蕴皆空经 (1卷)〖 唐 义净译〗佛说圣法印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法印经 (1卷)〖 宋 施护译〗五阴譬喻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水沫所漂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不自守意经 (1卷)〖 吴 支谦译〗佛说满愿子经 (1卷)〖 失译〗佛说转法 轮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三转法 轮经 (1卷)〖 唐 义净译〗佛说相应相可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八正道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 佛说难提释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马有三相经 (1卷)〖 后汉 支曜译〗佛说马有八态譬人经 (1卷)〖 后汉 支曜译〗佛说戒德香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戒香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鸯掘摩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鸯崛髻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央掘魔罗经 (4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佛说月喻经 (1卷)〖 宋 施护译〗佛说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放牛经 (1卷)〖 后秦 鸠摩罗什译〗缘起经 (1卷)〖 唐 玄奘译〗增一阿含经 (51卷)〖 东晋 瞿昙僧伽提婆译〗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1卷)〖 宋 法贤译〗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须摩提女经 (1卷)〖 吴 支谦译〗须摩提女经 (1卷)〖 吴 支谦译〗 (与上文略有不同)佛说三摩竭经 (1卷)〖 吴 竺律炎译〗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 (3卷)〖 宋 施护译〗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1卷)〖 失译〗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1卷)〖 失译〗 (与上文略有不同)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 (1卷)〖 西晋 法炬译〗佛说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1卷)〖 刘宋 慧简译〗佛说力士移山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佛说四未曾有法经 (1卷)〖 西晋 竺法护译〗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1卷)〖 后汉 康孟详译〗佛说十一想思念如来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佛说四泥犁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阿那邸邠化七子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阿遬达经 (1卷)〖 刘宋 求那跋陀罗译〗佛说玉耶女经 (1卷)〖 失译〗佛说玉耶女经 (1卷)〖 失译〗 (与上文略有不同)玉耶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大爱道般泥洹经 (1卷)〖 西晋 白法祖译〗佛母般泥洹经 (1卷)〖 刘宋 慧简译〗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1卷)〖 失译〗佛说舍卫国王十梦经 (1卷)〖 失译〗国王不梨先泥十梦经 (1卷)〖 东晋 竺昙无兰译〗佛说阿难同学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A佛说七处三观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B佛说九横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佛说阿含正行经 (1卷)〖 后汉 安世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600卷)〖唐 玄奘译〗 放光般若经 (20卷)〖西晋 无罗叉译〗 光赞经 (10卷)〖西晋 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7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道行般若经 (10卷)〖后汉 支娄迦谶译〗 大明度经 (6卷)〖吴 支谦译〗 摩诃般若钞经 (5卷)〖前秦 昙摩蜱共竺佛念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10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 (25卷)〖宋 施护译〗 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 (3卷)〖宋 法贤译〗 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1卷)〖宋 施护等译〗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7卷)〖陈 月婆首那译〗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卷)〖梁 曼陀罗仙译〗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 (1卷)〖梁 僧伽娑罗译〗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1卷)〖宋 翔公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卷)〖元魏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卷)〖元魏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卷)〖陈 真谛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1卷)〖隋 芨多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1卷)〖唐 义净译〗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1卷)〖唐 菩提流志译〗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 (1卷)〖唐 金刚智译〗佛说遍照般若波罗蜜经 (1卷)〖宋 施护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 (1卷)〖唐 不空译〗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 (7卷)〖宋 法贤译〗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2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 (2卷)〖唐 不空译〗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 (1卷)〖宋 施护译〗佛说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经 (1卷)〖宋 施护译〗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宋 施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1卷)〖姚秦 鸠摩罗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唐 玄奘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唐 法月重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唐 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唐 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唐 法成译〗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卷)〖〗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1卷)〖宋 施护译〗佛说圣佛母小字般若波多罗蜜经 (1卷)〖宋 天息灾译〗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1卷)〖宋 天息灾译〗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4卷)〖宋 惟净等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10卷)〖唐 般若译〗

楞严经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心经 地藏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经典的历史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纵,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展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捷径。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辩恶。《曾国藩全集》 1875年,曾国藩去世后的第三年,为彰显这位中国第一名臣文章功业,清廷颁下谕旨,令李翰章等人《曾国藩全集》编撰出曾文正公全集156卷,约350万字《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商场等领域比较多,主要讲述有关游说、辩论、韬略的理论,另外,还讲述了如何修炼自身、养神蓄锐;其中修炼自身、养精蓄锐部分,是全书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华严经

佛教入门请听净空法师讲的《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地藏经》《无量寿经》体方法师讲的《解脱之道》《阿含经》《心经》《金刚经》元音老人讲的《拈花录》阿弥陀佛

那是说修行一定要读的三部经典,是《金刚经》、《楞严经》、《六祖坛经》。佛教的经典,不止这些。另外《圆觉经》、《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这些最好也读一读。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金刚经》(梵文:वज्रच्छेदिका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सूत्र' vá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经典之一,多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课所诵持的经典。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金刚经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若有本经住世,则正法得住持世间,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经若灭,魔力则无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经典尚在之良机,于菩提道深种善根因缘,速修无上。《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的一部经典。《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坛经》可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即是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分,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唯一被尊称为“经”者。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元代僧人宗宝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校仇三种《坛经》异本,而成为宗宝本《坛经》,即后来的明藏本,流行七百多年,故又称流通本。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下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佛教的经典有三藏,浩如烟海,都很精妙。一般来说不是讲三大经典,而是讲三藏,也就是经藏(佛说的经典),律藏(主要讲戒律)还有论藏(也就是佛的弟子们,比方说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等解释佛经的论典)。《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很重要的经典,但是还有诸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等等众多重要的经典。所以个人觉得好像不能简单的说佛教的三大经典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加另外一部吧。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51册

佛教里的经论有八千多卷,很少有人把它全部读完的。推荐一些大家经常念到的《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楞严经》《金刚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心经》其中以《佛说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最为主要、最普及!

1、富贵的《华严经》惟有读过《华严经》的人,由认识佛心所显现华严世界的依正庄严,才能觉悟自心本具的富贵。《华严经》阐述诸佛之本怀,举出成佛的好处,以劝导学佛,令生起信心,由修因契果,知道必定成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开示的首部经典,有经中之王的美誉。2、成佛的《法华经》经中力倡“凡闻此法无一不成佛”的人人成佛作祖的说调,打破古今凡圣不敢自信作佛成佛无份之疑情。文中以“普记成佛”“人人成佛的根据”以及“成佛思想的意义”等阐述。3、开慧的《楞严经》这部经的特色:教人舍识用根,防50种阴魔,开大智慧,楞严大定等。这部经的是关系佛教的存亡,如果这部经没了,佛教也没了。4、《金刚经》这部经在中国流通最广,读诵的人非常多,明心见性的经典。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性、相、台、贤、禅、净、律、密三论宗,以笃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得名,主张性空缘起,亦称性宗。法相宗,唐玄奘所创,亦称唯实宗,相宗。天台宗,专《法华经》,修止观法。华严宗,专《华严经》,主张法界缘起,亦称贤首宗。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最生动活泼,讲究顿悟。净土宗,念佛求往生的易行道。律宗,以戒为师,以身说法。密宗,修三密相应,体系完备,追求即身成佛。

有关西方极乐阿弥陀佛行愿的典籍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有关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行愿的典籍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有关本师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的对话语集有《金刚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等。观音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音菩萨普门品》。地藏王菩萨有《地藏本愿经》等等 咒语有《大悲咒》《药师心咒》《药师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佛母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净土神咒》《大吉祥天女咒》《虚空藏咒》《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地藏心咒》《报父母恩咒》《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等等

楞严经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心经 地藏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目录

骑马看完标题要三个月

佛教经典论著,三藏十二部,如果用目录排列可以写成一部书。这里恐怕写不下,你还是下载一部大藏经看看吧,尽管不见得全,但不见得你都能读。如果你发心很大,可以到寺庙里的藏经楼去阅读,一楼的经论,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

详见下面;:  【大藏经】  又作一切经、一代藏经、大藏、藏经、三藏圣教。指包含三藏等之诸藏圣典。亦即以经、律、论三藏为中心之佛教典籍之总集。‘大藏经’一词,不见于印度或我国最早期之记载,于我国南北朝时代仅有‘一切众藏经典’、‘一切经藏’等称呼,直至隋唐之后,始有‘大藏经’之称,当时系指由朝廷敕命(钦定)纂集之一切经。早期之佛教经典,有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分类,此外,类编佛所说之四阿含、五部,而称为经藏;纂辑有关诸弟子之戒仪等,称为律藏;诸论师之撰述则称论藏。  原始佛典如阿含及诸律等,皆以口诵相传,经过结集、订正、确认后,成为圣典之权威,方以文字记录下来。大乘经典则反之,多以书写方式流通,如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一载用笔墨陀罗叶,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载用纸墨,持心梵天所问经卷四、宝女所问经卷四、普曜经卷八叹佛品等载用竹帛;亦有于壁上书写经文者。此外,正法念处经卷四十、卷四十六、大般涅盘经卷十四、梵网经卷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等,亦举出叶纸、桦皮、贝叶、纸、素白叠等名称。  大藏经之原典,原本有梵语、巴利语二种,梵语原典今已残缺不全,巴利语藏经及译自梵语之汉译、西藏译、自西藏译本转译之蒙古语译、满洲语译、西夏语译等大藏经,大体上仍完整地留存至今。现今流传之佛典,从语文上可分为:巴利文、梵文、藏文、汉文、日文、蒙古文、满文、西夏文、西洋文等数种;前二种为原始型佛典,后面数种则由前二种转译者。  (一)巴利文:巴利文三藏又称南传大藏经,为南方佛教所依据之圣典。其成立年代被推定为西元前二至一世纪。另据锡兰岛史(巴Di^pavam!sa )记载,西元第一世纪末,锡兰王婆他伽  马尼王(巴Vat!t!aga^man!i )于无畏山(巴Abhayagiri )精舍邀集五百圣者,书写口传的巴利三藏,此即今日巴利文大藏经之原型。后经多次变迁,至西元五世纪,佛音(巴Buddhaghosa ,又称佛陀瞿沙)前往锡兰,将当时用土语所传之佛典全部改为印度本土之巴利文,并彻底整理有关之注释书,巴利文三藏至此乃见完璧。其后,佛音曾至缅甸等地传道,巴利文三藏亦随之传布于缅甸、泰国、越南、高棉等地,故知巴利文三藏系以锡兰为重心,渐次流布缅甸等处。今  日巴利文系三藏有锡兰字、缅甸字、暹罗字,及柬埔寨字等之各种版本。十九世纪末期,泰王秋罗隆高五世(Chula Longkorn V)曾发起汇辑、校勘流传南方佛典,并以暹罗字官本刊行全部藏经,裨益学界至钜。此外,西洋佛教学者自十九世纪开始巴利文佛典之研究,故巴利文三藏之出版与传译情形颇有与日俱进之势。(参阅‘南传大藏经’3748)  (二)梵文: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之雅语,然佛陀在世时,由于主张四姓平等,故不采用雅语。佛陀入灭后百年顷,文法学家波尔尼将雅语详为厘订,便于通行,佛教徒亦采用之,以记录佛典,此即梵文佛典。梵文佛典与巴利佛典,孰先孰后,已不可考,惟其流布区域有泾渭之别。据传,于迦腻色迦王时,曾勘定三藏,凡无传本者皆书写之,已有传本者则校勘之,梵文佛典乃称完备。然现存之梵文佛典大多仅余片断,内容亦笼统而杂乱,不若巴利文三藏之完整分明。就教理而言,巴利三藏可说全属小乘教义,梵文佛典则大部分属大乘教义,其中多数早已有汉译本,然亦有不少尚未汉译之珍贵文献。近代在尼泊尔、西藏、中亚等地均有梵文佛典之发现,而以尼泊尔发现者为数最多。一八二二年,英人荷吉森(BH Hodgson)于尼泊尔搜集梵文圣典,共得三八○部新旧写本。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六年间,英人莱特(D Wright)继续搜集,共得三百二十余部。  梵文佛典之所以多存于尼泊尔,据学者研究,佛陀入灭后三世纪初,中印度佛教遭到空前之教难,印度佛教徒多逃入尼泊尔。又于十三世纪,回教徒侵入印度,印度佛教徒再避入尼泊尔。其地气候苦寒,极适于梵箧之保存。除尼泊尔外,于阗、敦煌、高昌、龟兹等处,均发掘大量梵文佛典,对学界之贡献及影响极大。现存之梵文三藏原典虽仅吉光片羽,寥寥可数,然在西元一世纪顷即流入西藏、中国,早已翻成部帙浩瀚的藏文及汉文三藏,而于全部佛教经籍中,占着重要位置。  (三)汉文:佛教各系之传译经典中,以汉译大藏经翻传最早,部帙亦最庞大,起自后汉,迄于元代,系由梵语、巴利语、胡语等译出。最早期之经典翻译,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至洛阳之安世高为代表,主要翻译小乘经典。桓帝末年之时,大月氏国之支娄迦谶亦至洛阳,主要翻译大乘经典。经典翻译之初,仅是各自书写传持,至苻秦道安(314?~385),始将译经加以搜集分类,编成目录,此即‘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内分:撰出经律论录、异出经录、古异经录、失译经录、凉土异经录、关中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录等八部分,共收经典六三九部八八六卷,为我国第一部之佛典目录。其后,僧佑、宝唱等亦撰各经录以增补之。当时并书写全部译出之经安置宫室、诸大寺。迄隋唐,译经事业更盛,而有单译、重译、别生、疑惑、伪妄等之分,我国撰述之抄集、传记及著述等亦相继入藏。总计历代所编藏经目录,多达六、七十部,现存者有二十余部,其中以僧佑之出三藏记集、法经等之众经目录、费长房之历代三宝纪、道宣之大唐内典录、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庆吉祥之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等为最着。又于上举各种经录之中,开元释教录以收录完备、记述正确、分类合宜,而受到各时代学者之重视,其分类法亦为开宝藏以降大多数之藏经所沿用。  齐梁以后,抄集诸经要旨之风亦盛,计有梁朝宝唱等之经律异相五十卷、梁朝简文帝令学士撰之法宝集二百卷、后魏昙显等之众经要集二十卷、梁朝虞孝敬等之内典博要三十卷、梁朝贤明之真言要集十卷、梁朝僧旻等之众经要抄八十八卷、义林八十卷、梁朝净霭之三宝集十一卷、作者不详之法苑经一八九卷、唐代道世之诸经要集二十卷、法苑珠林百卷、唐代玄则等之禅林钞记三十卷、明代陈实之大藏一览集十卷等。  隋唐以后,就藏经中之梵语及难解字句附以音义之风亦行,有唐代玄应之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唐代慧琳之一切经音义百卷、辽·希麟之一切经音义十卷、后晋可洪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宋代处观之绍兴重雕大藏音三卷等。此外,解题大藏经亦不少,如唐代玄逸之大唐开元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宋代惟白之大藏经纲目指要录十三卷、宋代王古撰、元代管主八续之大藏圣教法宝标目十卷、明代寂晓之大明释教汇目义门四十一卷、标目四卷、明代智旭之阅藏知津四十四卷、日本净土宗僧随天之缘山三大藏目录三卷等均是。  汉文大藏经,在隋唐之世即有纂集,然其时未有印刷术,凡有编集,皆赖书写,直至宋代,始有刊本。而汉文大藏经之刊印,以宋太祖于蜀之成都雕刻(木版印刷)全部大藏经为嚆矢,此即官版蜀版开宝藏。此后,藏  经印刻之事业陆续兴起。宋朝计有:辽版之契丹藏、金版之金藏、福州版之万寿藏、毗卢藏、湖州版(浙版)之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等。元代根据宋本印行藏经,有普宁藏与弘法藏两种,然元末天下大乱,藏经烧失殆尽。明太祖洪武年间,集硕德于蒋山,点校藏经,刊刻南藏,然校勘不精,时有脱误。南藏之外,另有北藏、楞严寺版、报恩寺版等。清世宗雍正  十三年至高宗乾隆三年(1735~1738),以北藏为底本,复加新籍,刊刻龙藏。此外尚有频伽藏、百衲藏,及民国四十五年(1956)开始编行的中华大藏经、民国七十二年陆续出刊的佛光大藏经等。  高丽藏亦属汉文系统,始刻于宋真宗时代(高丽显宗二年,1011),以宋代开宝藏为底本,加入贞元录所收各本,此即高丽大藏初雕本。另于高丽宣宗时又开雕续藏本。高宗二十三年(1236)开雕高丽大藏再雕本,即今所传之丽本藏经。文宗十三年(1059)  ,仿契丹本而刊刻高丽契丹藏仿刻本,然今已全部佚矢。(参阅‘中文大藏经’1001)  (四)日本:日本刻印之佛典本属汉文系统,然因日本藏经刊印事业极盛,且至近世,大藏经之编辑愈趋完整,形成后来居上而一枝独秀之局面。日本印行大藏经,始于德川初期之天海藏,系参照宋本与元本翻刻成者。其次有德川后期之黄檗藏,为明代楞严寺版之翻刻。明治时代,有弘教书院刊行之缩刷藏经,系依照丽、宋、元、明四藏校对,并加入若干的日本撰述。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02~1905),藏经书院刊行卍字正藏,系以黄檗本与丽本为底本,另参照明本而成者。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1912),日本藏经院搜罗卍字藏中未收之佚本,集成卍字续藏。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十一年,东京佛书刊行会陆续印行一套以日本撰述为主之佛教全书,即大日本佛教全书。大正八年至十年,由中野达慧主编,日本大藏经编纂会刊行,称为日本大藏经。大正十三年,高楠顺次郎等人发起刊行大正新修大藏经,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内容集古来汉文藏经之大成,共收经律论万余卷,网罗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一切佛教名著,为举世佛学界最完整之一部大藏经。校勘方面,除丽、宋、元、明四藏外,并对照日本圣语藏本、宫本、敦煌写本及各种古佚本、流通本而成。昭和十三年,影印、校订弘教本,而有昭和再订缩刷藏之刊行。此外,另有南传大藏经与国译一切经之编译,两者均以日文刊行,前者系南传系统之巴  利三藏与藏外佛教典籍之整编,后者则为各种藏经中唯一包含解题、注解之藏经。(参阅‘中文大藏经’1001)  (五)西藏:七世纪顷,西藏国王弃宗弄赞(藏Sron%-btsan-sgam-po )派大臣端美三菩提(藏Thon-mi-sam bhot!a )留学印度,端美留印七年,携回许多梵文经典,遂以梵字为基础,创造西藏文字,并开始梵经之翻译工作。八、九世纪之间,西藏译经事业极发达。西藏僧伽于翻  译之外,并留下大量有关佛学之注释、宗义、历史著作等。至十四世纪,布顿(藏Bu Ston )将一切经典分为甘珠尔(藏Bkah!-h!gyur ,内含经、律)、丹珠尔(藏Bstan-h!gyur ,内含论典)两大类。藏文藏经历代之版本甚多,最早有十三世纪初开雕之旧奈塘藏,其后有里塘藏、德格藏、新奈塘藏、卓尼藏、布那克藏、杰昆彭藏、却姆陀藏、永乐藏、万历藏、北京藏、拉萨藏等十二种,其中以德格藏、新奈塘藏、北京藏等三种最具代表性,尤以德格藏为现存藏文大藏经中最完整之一部。(参阅‘西藏大藏经’  2588)  (六)其他:西藏三藏流行于中亚细亚,至十三世纪顷,元世祖忽必烈侵入西藏,信仰喇嘛教,以八思巴为国师,八思巴受命创制蒙古文字,并从西藏佛典译成蒙古文。至十四世纪初,萨迦派之喇嘛僧齐乔世鲁(藏Chos-kyi h!od-zer ),至珠泯比丘等,及无数藏、蒙、回鹘、我国学者陆续完成蒙古大藏经之传译。  满洲大藏经始于十八世纪,先译出藏、蒙大藏经之佛部,最早系清世宗时代之京城黄教领袖土观呼图克图一世  奉敕翻译开版满、蒙、藏三体对照之甘珠尔,而全藏系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其间亦曾尝试自汉文大藏经译成满洲文。据闻世界现存之满文藏经唯有一部,保存于日本。  西夏译大藏经始自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王赵元昊自宋请得大藏经,后置蕃汉二字院,创制西夏文字,并请回鹘僧翻译佛典,至元大德六年(1302)全藏完备,约有三千六百余卷。后世所发现之西夏文字刻本仅有数百部。  此外,近世西洋学者研究东方学之风气日盛,佛学亦在欧美学术界渐露曙光,佛典之翻译愈受重视。早期多译自巴利文佛典,及至梵文原典被发现后,则渐有取自梵典译成欧美文字,然迄目前为止,欧美佛典之翻译多属一经一典之单行本,于质于量皆远不如东方各国;但若以现代佛学在欧美一日千里之发展观之,则欧美文字大藏经之编译应属指日可待之事。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创立、演变和外传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和早期佛教第二节 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向外传播第二章 佛教传人中国及其变化和发展第一节 佛教初传中国第二节 三国西晋佛教的初步流传第三节 东晋十六国佛教的隆盛第四节 南北朝佛教学派的涌现第五节 隋唐宗派佛教的创造和繁荣第六节 五代以来佛教在衰微中延续第七节 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第三章 佛教的各类典籍第一节 佛典的结集第二节 佛典的翻译第三节 中国僧人的撰述第四节 写经、刻经和排印本藏经第五节 佛典的目录和结构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义第一节 佛教的伦理宗教理想第二节 佛教的宇宙“真实”学说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仪轨第一节 教徒和僧籍第二节 丛林和清规第三节 仪式和轨范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第一节 寺院建构的演变第二节 殿堂配置和塑像释名第七章 佛教的名胜古迹第一节 三大石窟第二节 四大名山第三节 八宗祖庭第四节 著名喇嘛寺第八章 佛教与中国政治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政治意识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历代政治第三节 佛教思想的社会政治作用第四节 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特点第九章 佛教与中国伦理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伦理道德观第二节 早期汉译佛典适应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第三节 儒家的排击和佛教的调和第四节 世俗宗法制和佛教孝道论第五节 佛性论与修养法第六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特色第十章 佛教与中国哲学第一节 汉代佛教与方士道术第二节 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第三节 佛教神不灭论与唯物主义神灭论的斗争第四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古代哲学的发展及其和儒道会通的趋势第五节 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及其日益儒化的表现第六节 佛教对中国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第十一章 佛教与中国文学第一节 佛教翻译文学的形成及其影响第二节 佛教推动音韵学的前进、律体诗的产生和诗歌的发展第三节 佛教导致说唱文学——变文、宝卷、弹词、鼓词的相继产生第四节 佛教为古典小说提供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第五节 佛教对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第六节 佛教为我国文学语言宝库增添新的词汇第十二章 佛教与中国艺术第一节 佛教建筑——佛殿、佛塔和经幢第二节 佛教雕塑第三节 佛教绘画第四节 佛教音乐第十三章 佛教与中国民俗第一节 佛教节日与民间节日第二节 轮回和成佛观念与民间风俗第三节 佛教某些制度和佛事与民间习俗第十四章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第一节 中国佛教基本特点产生的根源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第十五章 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朝鲜的影响第二节 隋唐佛教宗派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广泛影响第三节 禅宗和净土宗与越南佛教的密切关系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对外传播第五节 近代中国佛教输入东南亚地区附录一 佛教与中国文化附录二 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附录三 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选择附录四 佛教与汉地习俗附录五 论佛教文化体系附录六 我和中国佛学及哲学研究……

  • 索引序列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佛说佛名经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华严经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51册
  • 历代佛教经典文献集成目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