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的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的

发布时间: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的

看是什么了,有的是省级 但是也有国级 甚至核级的也有。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网上银行调查分析 李怀建 <正> 随着网络技术和IT应用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正在飞速扩大,国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网络经济前景并给予大规模的投资,传统产业或投资建立网站或开发电子商务,不断“触网”,国内银行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设网上银行,以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笔者在网上对国内银行上网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把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河南省三门峡市分行技术保障处 【分类号】:F2 【DOI】:cnki:ISSN:1009-2000-10-023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技术和IT应用的 能浏览并进行了记录。笔者搜索 辞和组织机构之类的内容,工商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正 日期为2000年4月30日,电子 银行、中国银行等网站含有一些在飞速扩大,国内外投资者纷纷。邮件当日发出,截止到5月15日 金融实时信息,但是不十分丰富,看好网络经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共(4)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 条 1 郭光; 我国虚拟银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J];江苏商论; 2005年02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3 条 1 黄学毛; 网络银行成本收益分析 [D];浙江大学; 2002年 2 林海华;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3 沈明斌; 对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探析 [D];西南财经大学; 2001年 【同被引文献】 共(26)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0 条 1 张成虎; 金融业决胜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策略 [J];当代经济科学; 2000年02期 2 齐华宁; 我国网络银行集约化经营之策略 [J];财经问题研究; 2001年01期 3 王平; 发展网络银行初探 [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0年02期 4 王镇强; 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2期 5 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6期 6 余胜勇,李晓春; 网络银行的发展及法律对策 [J];商业研究; 2000年05期 7 蔡曙晓; 互联网上银行发展对传统银行经营方式的挑战及对策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3期 8 李克军,杜庆春; 论网上金融业务运营模式的选择与操作 [J];投资研究; 2000年08期 9 姜威; 试论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J];上海金融; 2001年05期 10 金艳平; 网上金融业务的法律问题探讨 [J];上海金融; 2000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共(6)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2 条 1 朱鸫;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协同创新的途径 [J];金融论坛; 2005年04期 2 张立,卫红勤,李清溪,段兆晖;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虚拟营销战略模式 [J];企业技术开发; 2006年11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4 条 1 金红凤; 网络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 [D];吉林大学; 2007年 2 王媛; 网络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比较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 2006年 3 郑晓欢; 个人网上银行服务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 4 刘博; 我国虚拟银行营销策略研究 [D];中南大学; 2006年 【读者推荐文章】 共(10)篇 1 吴元富,颜明,黄瑞峰; 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00年12期; 50-55 2 尹坤山; 纵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43-45 3 悄然走近的网上银行[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0年49期; 38-39 4 王希颖; 网上银行——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18-20+28 5 文力,王方; 浅议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年01期; 18-19 6 索凯峰; 网上银行功能分析[J];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4期; 43-47 7 周晶平,周学杰; 网上银行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04期; 58-60 8 韩强; 网上银行业务分析[J]; 西安金融; 2000年05期; 13-14 9 景波; 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J]; 新金融; 1999年10期; 29-31 10 梁东晨; 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J]; 中国信用卡; 2000年08期; 16-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王宏; 网上银行的设计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 [J];中国城市金融; 2001年10期; 57 2 陈道斌; 树立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心 [J];中国城市金融; 2001年08期; 56-57 3 李宏; 网上银行安全战略研究 [J];经济论坛; 2004年20期; 95-96 4 王士俊; 浅议网上银行 [J];上海经济; 2002年01期; 56-58 5 戴文进; 网上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J];上海金融; 2005年01期; 33-35 6 陈蓉; 网上银行:明日盛宴 [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年07期; 17-21 7 马丽英; 浅谈网上银行的发展与应用 [J];黑龙江金融; 2003年01期; 36-37 8 齐文忠; 我们网上银行任重道远 [J];金卡工程; 2005年06期; 9 9 段泽强; 中国网上银行面临三大问题 [J];金卡工程; 2005年03期; 56 10 施维,陈怀东;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探讨 [J];中国信用卡; 2001年08期; 66-69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赵国坚; 网上银行之路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年 2 陈鲤平; 我国发展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3 邱健; 论网上银行在我国之发展 [D];西南财经大学; 2000年 4 王江;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 [D];新疆农业大学; 2003年 5 叶强; 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力武器:网上银行 [D];重庆大学; 2001年 6 李华; 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研究 [D];武汉大学; 2004年 7 江静;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之研究 [D];东华大学; 2004年 8 侯桂林; 论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管理 [D];暨南大学; 2000年 9 林海华;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10 韩琦; 差异化战略在网上银行中的应用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赵萍;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 [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年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耿志民; 网上银行的发展及监管研究 [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 [C]; 1999年 2 陈晓禹; 银行与网络 [A];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年会论文集(2001) [C]; 2001年 3 邵兵家,杨霖华; 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C]; 2006年 4 杨云,范柏涌; 银行会计电算化建设初探 [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C]; 2005年 5 肖联民,周莉,史向辉; 打造离柜式数字银行 推进社会缴费通进程 [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 [C]; 2006年 6 闫秀霞,缪征,仲敏,龙锬,达小奇;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品牌战略的设想 [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3—2004年度) [C]; 2004年 7 宋明生,林元军;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下册) [C]; 2005年 8 雷关勇,唐小明; 商业银行在大学怎样营销——以“长江大学”为类 [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C]; 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张雪 方伟阳; 谨防网上银行假网站陷阱 [N];中国青年报; 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楠; 走近网上银行 [N];山西日报; 2005年 3 记者 沈宏元; 网上银行发展缘何不尽如人意 [N];上海商报; 2005年 4 本报记者; 2005搞定网上银行 [N];青岛财经日报; 2005年 5 本版撰文 记者 伊晓霞 实习生 张涛 通讯员 罗宏宇; 网上银行安不安全? [N];民营经济报; 2005年 6 思睿; 网上银行大比拼 [N];经济日报; 2005年 7 记者 伊晓霞 实习生 张涛 通讯员 罗宏宇; 网上银行大潮席卷中国 [N];民营经济报; 2005年 8 2005,网上银行发展年 [N];中国计算机报; 2005年 9 记者 张正华; 发展网上银行任重道远 [N];金融时报; 2005年 10 周芳; 网上银行受青睐 [N];济南日报; 2005年

[摘 要] 在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制度创新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政府也应努力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制 制度创新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代理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2]王志文 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 2008, (01)  [3]黄正伟:家族企业现状及创新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4]庞 华:论我国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5]牛国良:民营企业成长中的制度障碍与突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2)

周景勤,1955年生人,山东省人。工学学士、管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工业经济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主编、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兼职:全国党校干校系统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协作部副部长等。 曾任:国有大型企业的车间主任,大型公司的常务经理、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副社长兼编辑部副主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理论动态》、《理论前沿》、《光明日报》等国家核心报(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5部。 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制度创新、企业战略、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行为学、技术创新、企业运营管理、学习型组织等。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邯钢经验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研究”、"企业技术竞争激励机制研究";国家经贸委"实施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证书研究"、"北京市工业企业经营者培训调查与研究"等课题。中组部全国领导干部培训教材之一《工商管理概论》编委。主持编写《工商管理培训系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学与培训:曾经给国务院联系的1000户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工商管理培训班讲授"企业战略管理"、"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企业业绩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等课程。组织和主持中国联通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三峡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北京市控股公司与集团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等。

论文都写好了,应该不要原文了吧[1] 欧阳新年 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2003,(04) [2] 魏中龙,张慧 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3] 周忠英 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 商业研究, 2004,(03) [4] 何载福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 张敬文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 暨南大学, 2003 [6] 张藕香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7] 赵铁成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A] 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 2007 [8] 张奇 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 建设科技, 2005,(Z1) [9] 李睿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民用航空, 2007,(06) [10] 陈中义 企业发展 文化为基[J] 四川建筑, 2006,(06)

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网上银行调查分析 李怀建 <正> 随着网络技术和IT应用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正在飞速扩大,国内外投资者纷纷看好网络经济前景并给予大规模的投资,传统产业或投资建立网站或开发电子商务,不断“触网”,国内银行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开设网上银行,以期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笔者在网上对国内银行上网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现把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单位】:工商银行河南省三门峡市分行技术保障处 【分类号】:F2 【DOI】:cnki:ISSN:1009-2000-10-023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技术和IT应用的 能浏览并进行了记录。笔者搜索 辞和组织机构之类的内容,工商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正 日期为2000年4月30日,电子 银行、中国银行等网站含有一些在飞速扩大,国内外投资者纷纷。邮件当日发出,截止到5月15日 金融实时信息,但是不十分丰富,看好网络经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共(4)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 条 1 郭光; 我国虚拟银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J];江苏商论; 2005年02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3 条 1 黄学毛; 网络银行成本收益分析 [D];浙江大学; 2002年 2 林海华;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3 沈明斌; 对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探析 [D];西南财经大学; 2001年 【同被引文献】 共(26)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10 条 1 张成虎; 金融业决胜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化策略 [J];当代经济科学; 2000年02期 2 齐华宁; 我国网络银行集约化经营之策略 [J];财经问题研究; 2001年01期 3 王平; 发展网络银行初探 [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0年02期 4 王镇强; 香港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2期 5 舒志军; 全球网络金融超市的崛起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6期 6 余胜勇,李晓春; 网络银行的发展及法律对策 [J];商业研究; 2000年05期 7 蔡曙晓; 互联网上银行发展对传统银行经营方式的挑战及对策 [J];国际金融研究; 2000年03期 8 李克军,杜庆春; 论网上金融业务运营模式的选择与操作 [J];投资研究; 2000年08期 9 姜威; 试论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J];上海金融; 2001年05期 10 金艳平; 网上金融业务的法律问题探讨 [J];上海金融; 2000年04期 【二级引证文献】 共(6)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找到 2 条 1 朱鸫; 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协同创新的途径 [J];金融论坛; 2005年04期 2 张立,卫红勤,李清溪,段兆晖;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虚拟营销战略模式 [J];企业技术开发; 2006年11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找到 4 条 1 金红凤; 网络银行风险及其监管研究 [D];吉林大学; 2007年 2 王媛; 网络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比较研究 [D];西南财经大学; 2006年 3 郑晓欢; 个人网上银行服务质量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D];大连理工大学; 2006年 4 刘博; 我国虚拟银行营销策略研究 [D];中南大学; 2006年 【读者推荐文章】 共(10)篇 1 吴元富,颜明,黄瑞峰; 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 上海经济研究; 2000年12期; 50-55 2 尹坤山; 纵论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43-45 3 悄然走近的网上银行[J]; 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0年49期; 38-39 4 王希颖; 网上银行——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18-20+28 5 文力,王方; 浅议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年01期; 18-19 6 索凯峰; 网上银行功能分析[J];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04期; 43-47 7 周晶平,周学杰; 网上银行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04期; 58-60 8 韩强; 网上银行业务分析[J]; 西安金融; 2000年05期; 13-14 9 景波; 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J]; 新金融; 1999年10期; 29-31 10 梁东晨; 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J]; 中国信用卡; 2000年08期; 16-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王宏; 网上银行的设计必须满足客户的需求 [J];中国城市金融; 2001年10期; 57 2 陈道斌; 树立客户对网上银行的信心 [J];中国城市金融; 2001年08期; 56-57 3 李宏; 网上银行安全战略研究 [J];经济论坛; 2004年20期; 95-96 4 王士俊; 浅议网上银行 [J];上海经济; 2002年01期; 56-58 5 戴文进; 网上银行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J];上海金融; 2005年01期; 33-35 6 陈蓉; 网上银行:明日盛宴 [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年07期; 17-21 7 马丽英; 浅谈网上银行的发展与应用 [J];黑龙江金融; 2003年01期; 36-37 8 齐文忠; 我们网上银行任重道远 [J];金卡工程; 2005年06期; 9 9 段泽强; 中国网上银行面临三大问题 [J];金卡工程; 2005年03期; 56 10 施维,陈怀东;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探讨 [J];中国信用卡; 2001年08期; 66-69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赵国坚; 网上银行之路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年 2 陈鲤平; 我国发展网上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3 邱健; 论网上银行在我国之发展 [D];西南财经大学; 2000年 4 王江;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问题的研究 [D];新疆农业大学; 2003年 5 叶强; 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力武器:网上银行 [D];重庆大学; 2001年 6 李华; 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防范研究 [D];武汉大学; 2004年 7 江静;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战略之研究 [D];东华大学; 2004年 8 侯桂林; 论网上银行的发展与管理 [D];暨南大学; 2000年 9 林海华;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 [D];厦门大学; 2001年 10 韩琦; 差异化战略在网上银行中的应用 [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赵萍;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研究 [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年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耿志民; 网上银行的发展及监管研究 [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 [C]; 1999年 2 陈晓禹; 银行与网络 [A];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年会论文集(2001) [C]; 2001年 3 邵兵家,杨霖华; 个人网上银行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C]; 2006年 4 杨云,范柏涌; 银行会计电算化建设初探 [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C]; 2005年 5 肖联民,周莉,史向辉; 打造离柜式数字银行 推进社会缴费通进程 [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 [C]; 2006年 6 闫秀霞,缪征,仲敏,龙锬,达小奇; 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品牌战略的设想 [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3—2004年度) [C]; 2004年 7 宋明生,林元军; 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下册) [C]; 2005年 8 雷关勇,唐小明; 商业银行在大学怎样营销——以“长江大学”为类 [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 [C]; 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张雪 方伟阳; 谨防网上银行假网站陷阱 [N];中国青年报; 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楠; 走近网上银行 [N];山西日报; 2005年 3 记者 沈宏元; 网上银行发展缘何不尽如人意 [N];上海商报; 2005年 4 本报记者; 2005搞定网上银行 [N];青岛财经日报; 2005年 5 本版撰文 记者 伊晓霞 实习生 张涛 通讯员 罗宏宇; 网上银行安不安全? [N];民营经济报; 2005年 6 思睿; 网上银行大比拼 [N];经济日报; 2005年 7 记者 伊晓霞 实习生 张涛 通讯员 罗宏宇; 网上银行大潮席卷中国 [N];民营经济报; 2005年 8 2005,网上银行发展年 [N];中国计算机报; 2005年 9 记者 张正华; 发展网上银行任重道远 [N];金融时报; 2005年 10 周芳; 网上银行受青睐 [N];济南日报; 2005年

无数本!

论文都写好了,应该不要原文了吧[1] 欧阳新年 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2003,(04) [2] 魏中龙,张慧 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3] 周忠英 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 商业研究, 2004,(03) [4] 何载福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5] 张敬文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 暨南大学, 2003 [6] 张藕香 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7] 赵铁成 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A] 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 2007 [8] 张奇 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 建设科技, 2005,(Z1) [9] 李睿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民用航空, 2007,(06) [10] 陈中义 企业发展 文化为基[J] 四川建筑, 2006,(06)

可以访问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 或者看中国地质(2002年--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应该不是本科,专科吧,职业教育学校

我所知道的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是专科,不过在这个学校里面可以自考本科。

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北大核心吗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一、北京大学的核心(中文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许多权威的学术界专家合作确定的。一些高校图书馆也制定了核心期刊的审定标准,各高校图书馆的评审标准和入馆标准也有所不同,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科技核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起,开始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心工作,编制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并通过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我国每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各种分类统计和分析,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发布年度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统计分析结果。公开出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广大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决策支持。二、区别:1、选择:北京大学核心:科技核心期刊每4年评选一次。如果这些影响因素达到了标准,就可以成为汉语的核心。科技核心:科技核心每2年可在所有定期期刊上评选一次。2、声明:北京大学核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每四年出版一次。科学技术核心:科技部每2年出版一次。3、不同的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与许多权威学术专家合作,确定了北京大学的核心。摘要根据期刊被引率、转载率和文摘率指标,确定了我国几所高校的图书馆。4、不同的学科类别:以自然科学为主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目前比较认可的科技统计类期刊目录。北京大学的核心是中国学术信息网络期刊。它是一种按期刊影响因素等多种因素分类的期刊。扩展资料: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2000年推出(第三版),2004年推出(第四版),2008年推出(第五版),2011年推出(第六版),第七版(2014年版)于2015年9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大核心                      百度百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百度百科-学术期刊

国家公认的是北大和南大核心,这个是每四年一评审,其余的好多是自封的,是各个专业质量稍微好点的期刊!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 索引序列
  •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的
  • 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什么级别
  • 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是北大核心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