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华美食药膳杂志

中华美食药膳杂志

发布时间:

中华美食药膳杂志

第一篇食疗文化概述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中医饮食营养观食疗功效有几何性味归经知多少食物的“黄金搭档”食疗的“地雷区”二十大最具人气的明星药膳第二篇消化系统理疗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便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与胆结石结肠癌与直肠癌清热泻火药膳系列野生金霍斛蝎子炖老鸡野生金霍斛炖龟小米粑酸菜全羊汤糯香排骨洋参双雪瘦肉汤萝卜橄榄成猪骨汤健脾和胃药膳系列山药膏蟹煲浓汁猴头菇番茄马铃薯脊骨汤山药鸡丝粥辣椒叶鸡蛋汤消食化积药膳系列蜜汁山楂泰式咖喱虾莲子淮山鸽子汤山楂麦芽猪横删汤葛花苦瓜排骨汤山药莲子猪肚汤粉丝节瓜咸蛋瘦肉汤冰糖炖香蕉生姜大枣汤山楂桂皮姜麦水番茄红薯牛肉汤第三篇神经系统调养篇失眠癫痫头痛三叉神经痛安神补脑药膳系列灵芝土茯苓炖龙龟脆银耳鲜百合桂圆瘦肉汤蘑菇氽羊肉丸莲子田鸡汤天麻枸杞猪脑汤大蒜拌牡蛎鲜菇豆腐鱼头汤烤鳗鱼饭宁心镇静药膳系列酱炖雉鸡肉洋葱炒甜椒香菇糙米饭青葱炒虾米虫花灵芝炖鸡党参大枣猪心汤第四篇呼吸系统调养篇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散风化痰药膳系列熏肉花椰菜牛肉烩百合菜干猪肺汤蝉蜕冬瓜汤白果青鱼丸罗汉果川贝炖鹌鹑参苓大枣鸡汤清热利咽药膳系列药材煮三色蛋橄榄木耳炖猪肉菊花北芪炖鹌鹑金霍斛虫花炖乳鸽清补凉乌鸡汤止咳平喘药膳系列川贝雪梨炖鹧鸪川贝桔梗炖鹌鹑苦瓜干贝炖龙骨沙参玉竹炖乳鸽第五篇循玮系统调养篇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七大饮食原则具有降脂作用的食物高脂血症患者如何合理饮食清热凉血药膳系列海底椰炖雪蛤清炒藕片通菜茅根瘦肉汤绿豆沙牛肉萝卜豆腐火锅珍珠煲草龟归芪生姜羊肉汤黄芪鲜菇炖黄鳝降压排毒药膳系列参须枸杞炖白鳝五味双参炖鲫鱼天麻炖鹧鸪养心除脂药膳系列什锦火锅汤煲三色兔丁五子养心粥荞麦包牛肉莲子红枣汤第六篇运动系统调养篇运动系统疾病的分类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运动系统疾病的饮食禁忌强筋壮骨药膳系列五香牛肉牛大力炖鹿蹄桑寄生牛尾汤大骨浓汤归参山药炒猪腰牛奶大米粥山药牛筋当归鲍鱼炖排骨人参牛肉冻牛杂萝卜汤养血生肌药膳系列川贝鳄鱼炖鹧鸪人参鸡丝冷盘荷香红枣蒸甲鱼人参首乌粥红糟羊肉汤木瓜鱼腩煲蜜汁莲藕杜仲月子水蒜泥黄瓜松仁枸杞炒饭花生煲猪尾百香果蜜梨海鲜草菇炒田鸡皮蛋瘦肉薏仁粥第七篇内分泌系统调养篇内分泌的概念及分类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原则常见内分泌疾病的调理清热燥湿药膳系列银芽炒鳝丝红枣炖兔肉冬瓜老鸭汤芹菜拌腐竹干炒苦瓜柠檬炒面降糖解毒药膳系列黑豆党参煲塘虱荞麦煎饼什锦瓦罐汤蟹棒韭菜花白菜煮豆腐平肝润肤药膳系列蛤蜊冬瓜盅菌菇瘦肉汤姜丝乌梅蒸草鱼奶油蒸地瓜

姓名:白常继籍贯:北京出生年月:1956年职务:行政总厨职称:高级技师外号:京城豆腐白 白大厨特技:蒙面切豆腐高级烹饪技师,中国药膳名师,世界美食药膳大师。1974年从厨学艺,先后在北京西四小吃点,北京奎元馆,五洲大酒店,淮南豆腐宴,鑫满楼,历博皇家御膳,太庙御珍舫等单位工作。现任方庄南北一家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师承名厨高国禄先生,传厨王自勤,朱振亚,许天明等。他擅长杭州菜,中华药膳。近年来建树颇多,曾出版《豆腐王国》《中国菜肴造型创新》与他人合作出版《节日大餐》。参与创作出版《随园食单再现》在中国食品报曾开设《白师傅侃豆腐》专题栏目,《中华美食药膳杂志》开设“八仙阁趣谈”栏目。《美食中国》杂志社开设“一菜一景游北京”系列连载。他曾被评为2005年风云人物,所撰“百零八皇城御景”被北京电视台9套“四海漫游”节目采用,聘为特约主持人。老白与阿龙在每周五21点55分播出《美食美景》节目中,带大家游古都美景,品御膳佳肴。现出任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快乐生活一点通”特约嘉宾。其食全食美特色档栏目“您点菜,大师做”更是获得了京城人们的一致好评。

中华药膳杂志

焦明耀,男,1963年出生于北京。国画家、烹饪技师。现为国家级高级烹饪技师,中国烹饪大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国家级裁判员,中国药膳大师,北京特技烹饪大师,国际烹饪大师,法国国际厨皇协会厨皇,世界美食药膳大师,美国国际食品设计家协会资深顾问,国际餐饮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华美食药膳研究会常务理事,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烹饪养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菜创新研究会高级研究员,《中华美食药膳》杂志编委,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栏目厨艺顾问,北京工商大学兼职教授,东方美食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应用技术学院饭店旅游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姓名:白常继籍贯:北京出生年月:1956年职务:行政总厨职称:高级技师外号:京城豆腐白 白大厨特技:蒙面切豆腐高级烹饪技师,中国药膳名师,世界美食药膳大师。1974年从厨学艺,先后在北京西四小吃点,北京奎元馆,五洲大酒店,淮南豆腐宴,鑫满楼,历博皇家御膳,太庙御珍舫等单位工作。现任方庄南北一家餐饮有限公司行政总厨,师承名厨高国禄先生,传厨王自勤,朱振亚,许天明等。他擅长杭州菜,中华药膳。近年来建树颇多,曾出版《豆腐王国》《中国菜肴造型创新》与他人合作出版《节日大餐》。参与创作出版《随园食单再现》在中国食品报曾开设《白师傅侃豆腐》专题栏目,《中华美食药膳杂志》开设“八仙阁趣谈”栏目。《美食中国》杂志社开设“一菜一景游北京”系列连载。他曾被评为2005年风云人物,所撰“百零八皇城御景”被北京电视台9套“四海漫游”节目采用,聘为特约主持人。老白与阿龙在每周五21点55分播出《美食美景》节目中,带大家游古都美景,品御膳佳肴。现出任北京电视台“食全食美”,“快乐生活一点通”特约嘉宾。其食全食美特色档栏目“您点菜,大师做”更是获得了京城人们的一致好评。

中国药膳杂志

健康、辣椒、癌症、养胃、胃癌,爱吃辣椒的注意,辣椒到底致癌还是防癌?现在知道还不晚。

辣椒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调味品,而如今很多的美食中都少不了辣椒的身影,很多人都喜欢吃辣椒,甚至达到无辣不欢的地步,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却一点辣也吃不了。而辣椒不仅是一种调味品,而且还具有丰富的营养,适量的吃辣椒可以对人身体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辣椒素能攻击癌细胞的能量源“线粒体”,令癌细胞凋零,同时还不会伤害周围的健康细胞。研究者建议那些癌症患者或有患癌风险的人多食用辛辣食物,这或许可以帮助治疗或预防疾病。不过,英国癌症研究机构的信息官员说,上述研究还未表明食用大量辣椒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因为实验只表明辣椒素能够杀死在实验室中培养的癌细胞,辣椒素是否对人体癌细胞有杀伤力和对人体的安全性还有待实验证明。辣椒到底能够防癌还是致癌?这个问题在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论,研究者们不仅一直没能对辣椒素与癌症的关系得出明确的结论,甚至对同一种癌症的作用,也存有争议。但凡事皆有两面性,辣椒只要食用有度,其中蕴含的养生价值是你想象不到的。所以,没必要因为这些研究就拒绝或是多吃辣椒。1、促进血液循环助长寿:由于辣椒具有强烈的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可以改女性怕冷、冻伤、血管性头痛等症状,又能增进脑细胞活性,有助延缓衰老,纾缓多种疾病。2、治疗咳嗽感冒: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此外,辣椒还含有较多的抗氧化物质,可预防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时,辣椒还可以使呼吸道畅通,用以治疗咳嗽、感冒。3、预防胆结石:常吃青椒能预防胆结石。青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可使体内多余的胆固醇转变为胆汁酸,从而预防胆结石,已患胆结石者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青椒,对缓解病情有一定作用。4、改善心脏功能:以辣椒为主要原料,配以大蒜、山楂的提取物及维生素E,制成“保健品”,食用后能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此外,常食辣椒可降低血脂,减少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5、健胃、助消化:如前所述,辣椒对口腔及胃肠有刺激作用,能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欲,并能抑制肠内异常发酵。我国一些医学、营养专家对湘、川等省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普遍喜食辣椒的省区,胃溃疡的发病率远低于其他省区。这是由于辣椒能刺激人体前列腺素E2的释放,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再生,维持胃肠细胞功能,防治胃溃疡。6、降血糖:牙买加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辣椒素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7、身材更苗条:《英国营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吃饭时加两勺干辣椒粉的女性,比那些不吃辣椒的女性,吸收的热量和脂肪量都要少得多。如果你不能吃辣的,可以试着从早餐开始吃一点点辣椒酱。8、强健肌肉: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者们认为,辣椒中的姜黄色素能帮助肌肉在大量运动后恢复正常。因此,在进行大量运动前可以吃些辣椒。如果你不习惯吃辣,可以试着把辣椒掺在面包里。9、让思维敏捷: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辣椒中的姜黄色素还能帮助大脑进行“大扫除”,从而有效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为了身体健康,做饭时在米饭或豆制品上洒点辣椒粉或咖喱粉吧。10、使人心情愉快:美国纽约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辣椒素能激发人口腔内的“疼痛感受器”,继而向大脑发出一种信号,使大脑分泌出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缓和辣味带给人的刺激,而且能有效改善人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如果你想让自己心情好一些,不妨试着在沙拉或汤里加点辣椒吧,看看能不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哪些人不易吃辣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人不宜吃辣椒,慢性气管炎、肺心病、肺结核病人也不例外。因辣椒素使循环血量剧增,心跳加快,心动过速,短期内大量服用,可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脏猝死,即使没发生意外,也可妨碍原有的心脑血管病及肺内病变的康复。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食管炎的病人,由于辣椒素的刺激,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胃肠蠕动剧增,而引起腹痛、腹泻等,亦影响消化功能的恢复。患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的病人,由于辣椒素的刺激,引起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多了可引起胆囊收缩,胆道口括约肌痉挛,造成胆汁排出困难,从而诱发胆囊炎、胆绞痛及胰腺炎。患有痔疮的病人,由于辣椒素的刺激,痔静脉充血水肿,可以加重痔疮,甚至形成肛门脓肿。另外辣椒又可加重便秘,使痔疮变重。患红眼病、角膜炎的病人忌食辣椒,从中医角度讲易上火,而加重病情。产妇、孕妇不宜食用辣椒,不仅可出现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也可因哺乳婴儿使之患病。肾病患者不宜食用辣椒,因辣椒素是通过肾脏排泄,有损肾实质细胞,严重可引起肾功能改变,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甲亢患者不宜食用,因本身就心率快,食用后更加快心跳,病状更明显了。皮炎和一些皮肤病患者不宜食用,因食后常加重。瘦人不宜吃辣椒,因瘦人常有咽干、口苦、烦燥易怒,如果食用辣椒,不仅加重上述症状,而且易导致出血、过敏和炎症,严重时会发生疮痈感染等。正在服用中药治疗疾病的患者也在禁忌之列,因食用辣椒素会影响疗效。即使是正常人也不宜长期食用辣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食管癌、胃癌患者中,长期食用辣椒的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综上所述,虽辣食美味,当适可而止。

中国,中医大学部的教授,专家,

大城市相对好。北京,广州,上海的。还要看好的医院。

东方膳食杂志

东方型膳食的特点是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

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坚持吃这个东方膳食是有会有变化的,因为东方膳食针对你个人的习惯和你个人的一些营养来进行,给你搭配的膳食会很好。

常用的特殊膳食的种类有保健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婴幼儿有关的所有产品还有孕妇产品等等。常用的这些,特殊体质人群用的食品也算,过敏、中老年补充膳食营养之类这种。有一个误区,特殊膳食是看执行的标准和生产许可证的,但是很多消费者都是被产品名称误导的。特殊膳食食品是不需要通过动物或人群试验,不需要证实有明显的功效作用的。GB13432—2004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标准规定在标签中不能作功能宣传,而应标示出有关的营养成分及适用人群。膳食热能不高,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动物脂肪少,无机盐、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充裕,满足人体需要。营养素的合理是因他们平衡膳食。老人们的膳食结构的特点是:多量的奶、适量的禽、鱼、瘦肉,少量的蛋、肝等。主食定量,有粗粮、杂粮。还有大量新鲜蔬菜、水果,此外还常吃一些坚果、菌藻类等。

药膳食疗3000字论文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人人都养生这个论文好写的,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 索引序列
  • 中华美食药膳杂志
  • 中华药膳杂志
  • 中国药膳杂志
  • 东方膳食杂志
  • 药膳食疗3000字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