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

发布时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

通俗的讲很差!校园环境一般,建筑风格有一点民族、有一点现代,有点两不像。还有建筑的质量相当的差,才修一年的就开裂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偶尔掉下一块灰(墙灰白色的),学生公寓还漏水。教学质量都没什么话可以说了,这两年只要是硕士以上的都进来,不管你会不会教,(前段时间出了个博士哥与的士个的官司,在网上搜一下就知道凯里学院老师的素质了)。还有分院的设置每年都变一下,比如说去年的理学院变成了数学科学学院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很乱,最恶心的就是教育科学学院了,学生的学习科目,实习,答辩、、、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领导来决定的。教科院的实习时间都是在大四第二学期,这个很影响找工作。2012届教科院的学生有10几个学生去顶岗实习,还签了份协议,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去之前学校口头答应答辩体检可以推后,可并没有兑现。领导没什么诚信。其他的并没什么好说的。2012年好像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上465,名。但是劝你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最好努力学习,不要到这里毁了前程。

1 、《从歌谣看近代社会风尚的演变》 《民间文艺季刊》 1990 年第三期2 、《日韩铜铎文化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2 年第二期3 、《朝鲜半岛“婿留妇家”婚与百越“入赘”习俗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 1996 年第三期4 、《韩半岛与中国百越地区发酵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1997 年第二期5 、《从皮衣卉服到灿烂衣裳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6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俗》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8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9 年第一期9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神州民俗》 2000 年第四期10 、《北京文化特征小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年第一期11 、《 A Study of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2001 年东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韩国翰林大学)12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观念研究》 《丰盛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13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 《西北民族研究》 2001 年第 2 期14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期15 、《中国民俗学:步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年第六期16 、《从龙王信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年第一期17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今天》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暨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18 、《老北京与旧上海的服饰风格差异及形成原因》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19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年第三期20 、《法国文化遗产大普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光明日报, 2005 年 6 月 12 日21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史林》第六期增刊22 、《美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年第三期23 、《北京胡同游开发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年24 、《英国城乡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农业考古》,月刊, 2005 年第五期25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 《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六期26 、从 〈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年 3 月27 、道教岳镇海渎神及其独具特色的神庙 《历史党案学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年 6 月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学习与实践》 2006 年 11 月29 、《名流北京文化名城的灵魂与荣光》 《北京日报》 2006 年 2 月 1 日理论周刊30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和文化象征》 《文史知识》 2007 年 5 月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 2008 年 8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 年 3 月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国粹》第一期, 2009 年 12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中国知识产权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第四期 《关于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点看法》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集,学院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历史沿革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院系概况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78%,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07%;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37%。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学成果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学校荣誉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合作交流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历史沿革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院系概况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78%,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07%;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37%。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学成果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学校荣誉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合作交流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有300以上就可以,环境还好,住宿时普通那种,我们同学去年高考200多去读的,也可以进去,比起其他专科院校算好的啦,而且有本科,可以专升本

1 、《从歌谣看近代社会风尚的演变》 《民间文艺季刊》 1990 年第三期2 、《日韩铜铎文化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2 年第二期3 、《朝鲜半岛“婿留妇家”婚与百越“入赘”习俗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 1996 年第三期4 、《韩半岛与中国百越地区发酵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1997 年第二期5 、《从皮衣卉服到灿烂衣裳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6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俗》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8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9 年第一期9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神州民俗》 2000 年第四期10 、《北京文化特征小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年第一期11 、《 A Study of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2001 年东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韩国翰林大学)12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观念研究》 《丰盛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13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 《西北民族研究》 2001 年第 2 期14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期15 、《中国民俗学:步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年第六期16 、《从龙王信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年第一期17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今天》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暨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18 、《老北京与旧上海的服饰风格差异及形成原因》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19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年第三期20 、《法国文化遗产大普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光明日报, 2005 年 6 月 12 日21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史林》第六期增刊22 、《美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年第三期23 、《北京胡同游开发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年24 、《英国城乡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农业考古》,月刊, 2005 年第五期25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 《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六期26 、从 〈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年 3 月27 、道教岳镇海渎神及其独具特色的神庙 《历史党案学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年 6 月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学习与实践》 2006 年 11 月29 、《名流北京文化名城的灵魂与荣光》 《北京日报》 2006 年 2 月 1 日理论周刊30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和文化象征》 《文史知识》 2007 年 5 月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 2008 年 8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 年 3 月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国粹》第一期, 2009 年 12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中国知识产权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第四期 《关于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点看法》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集,学院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时间

在哪都要靠自己,清华有清华的特色北大了北大的特色,如果不学在哪都是假的。综合上说凯院在贵州来说还是算可以的了,你去贵州的其他学校看看就知道了。。。。除了贵大,师大。。。。

凯里学院代码是1066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学院简介: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凯里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黔东南大学,1959年更名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之后几经更名。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为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共建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开展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定名为凯里学院 。根据2021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1676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万册、电子图书118万余册(其中镜像电子图书93万余册,硕博论文466万余册)。历史沿革凯里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正式成立。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2017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院系概况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16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 ,8个专科专业。学科建设                                    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省级特色重点(支持)学科8个 。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民族学。省级重点特色学科(1个):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3个):生物学、民族学、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支持学科(4个):音乐学、设计学、园艺学、植物学。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942人,其中,正高职称138人,副高职称353人;博士121人,硕士499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人、贵州省核心专家1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人、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全国模范教师、省级“金师”(教学名师)共5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省甲秀文化人才、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等近30人;各级各类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13个。根据2022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编专任教师668人,教学管理人员42人,辅导员50人,双师型教师176人。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386人,比例达到78%,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4人,占07%;副高专业技术职称292人,占37%。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教学成果2017年,该校共承担教学改革研究及建设项目133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研究目32项,结题教学改革与研究目29项,2017学年该校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共15项。科研机构                                    截至2022年4月,学校建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发酵工艺优化研究实验室 、微介孔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产学研基地(3个):雷公山山区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示范基地、凯里市舟溪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凯里酸汤发酵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基地。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凯里学院院士工作站。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科研成果根据2019年1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几年来学校获立项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43项。其中,纵向项目623项、横向项目44项、校级项目1476项。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31项、教育部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3项、地厅级428项。发表学术论文3649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收录论文共890篇,SCI、EI等国际权威学术文献收录75篇;受理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65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21年12月,凯里学院图书馆有纸质文献1257362册,镜像电子图书1148230册,镜像博硕论文4625450册,光盘3000余张;有“凯里学院特色馆藏文献数据库”“清水江文书全文数据库”等5个自建数据库,购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学术视频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未来学堂-中小学资源及案例系统、壹教师精品示范课、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EBSCO ASP+BSP 外文数据库等使用权数据库26个;在线使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贵州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种数字资源,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NSTL)、CALIS等文献中心的文献传递服务。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创刊于2009年2月,季刊,由贵州省教育厅主管,凯里学院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发表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的文章为主,栏目设置有特稿、理论视野、学术争鸣、本土知识与生态建设、清水江流域文化、民族民间习惯法、文化与旅游经济、艺术人类学研究、民族民俗研究、传承与保护、田野调查、乡土中国等。201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优秀期刊“,2014年9月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2014年11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精品期刊“。《凯里学院学报》是凯里学院主办并由凯里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的教育类科研期刊,属省级学术刊物,双月刊;主要刊载高校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科研成果;是新闻出版总署首批公布的出版规范合格期刊,2012年获“第二届民族地区优秀学报(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学校荣誉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荣誉称号;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2021年1月17日,凯里学院团委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2022年4月,凯里学院团委被评为2022年“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合作交流根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与黔东南州及各县市建有20多个产学研合作共建项目,与中国科学院有共建院士工作站项目,与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济南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中国国内高校建有本科生交流项目,与美国佩斯大学、泰国苏南拉里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有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项目等。

1 、《从歌谣看近代社会风尚的演变》 《民间文艺季刊》 1990 年第三期2 、《日韩铜铎文化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2 年第二期3 、《朝鲜半岛“婿留妇家”婚与百越“入赘”习俗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 1996 年第三期4 、《韩半岛与中国百越地区发酵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1997 年第二期5 、《从皮衣卉服到灿烂衣裳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6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俗》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8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9 年第一期9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神州民俗》 2000 年第四期10 、《北京文化特征小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年第一期11 、《 A Study of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2001 年东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韩国翰林大学)12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观念研究》 《丰盛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13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 《西北民族研究》 2001 年第 2 期14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期15 、《中国民俗学:步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年第六期16 、《从龙王信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年第一期17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今天》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暨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18 、《老北京与旧上海的服饰风格差异及形成原因》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19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年第三期20 、《法国文化遗产大普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光明日报, 2005 年 6 月 12 日21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史林》第六期增刊22 、《美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年第三期23 、《北京胡同游开发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年24 、《英国城乡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农业考古》,月刊, 2005 年第五期25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 《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六期26 、从 〈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年 3 月27 、道教岳镇海渎神及其独具特色的神庙 《历史党案学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年 6 月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学习与实践》 2006 年 11 月29 、《名流北京文化名城的灵魂与荣光》 《北京日报》 2006 年 2 月 1 日理论周刊30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和文化象征》 《文史知识》 2007 年 5 月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 2008 年 8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 年 3 月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国粹》第一期, 2009 年 12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中国知识产权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第四期 《关于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点看法》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集,学院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表

根据学科方向,选择相对应的学术核心期刊来分等级。还有以下几点:1、注意期刊的“主管单位”和“主办单位”是有区别的2、一些地方大学的学报也是不错的投稿选择3、在网上检索这些编辑部的机构名称和刊名,获取有用的鉴别信息。(自然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科学通报(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国科学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自然科学进展 数学类: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年刊、应用数学学报、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物理学类: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天文学报、半导体学报、金属学报 化学类: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工学报 生物类: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动物学报、遗传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地理类: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 计算机技术类: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电子、电工、自动化类: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 材料科学类:无机材料学报、中国稀土学报、材料研究学报 体育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三类期刊: 综合类: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数学类: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概率统计、应用数学和力学、工程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系统科学与数学、计算数学 物理学类:中国激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物理学进展、天文学进展、光学学报、计算物理、物理 化学类:分析化学、化学通报、应用化学、物理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分子学报、分析试验室、色谱、硅酸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生物类:昆虫学报、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生态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地理类: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资源科学、人文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自然灾害学报、地球学报 计算机技术类: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电工、信息、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学报、信息与控制、电视技术、通信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 材料科学类: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技术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社会科学部分) 一类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科院) 二类期刊: 综合类:社会科学战线、文献(国家图书馆)、国外社会科学 哲学类:哲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科院马列主义所)、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学院) 社会学类:社会学研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统计研究、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科院宗教所)、民族研究 管理学类:中国行政管理、管理世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国家经贸委) 政治学类:政治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求是、世界经济与政治 法学类:法学研究(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 经济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中国工业经济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记者(新华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广电部政策研究室)、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会)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中国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会)、大学图书馆学报(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档案学通讯 科学研究类:科学学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类: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研所)、心理学报(中国心理学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 体育类: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技(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 语言学类:中国语文(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语言文字应用 文学类: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 外国语类:外语教学与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所)、中国翻译(中国外文局编译研究中心) 艺术(含作品)类:中国音乐、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栏)、美术研究、装饰 历史、考古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史研究(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考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党政管理类:中国行政管理、求是(中共中央) 三类期刊: 综合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月刊、文史哲 哲学类: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毛泽东思想研究 社会学类:中国统计、中国人才、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计划生育、世界民族 管理学类: 领导科学、中外管理、管理科学学报 政治学类:社会主义研究(教育部委托华中师大)、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共编译局)、现代国际关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所)、青年研究 法学类:中国法学(中国法学会)、中外法学(北京大学)、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学类: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科院经济所)、国际贸易问题、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杂志社)、宏观经济管理(国家计委) 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事业类: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署)、编辑学刊(上海编辑学会)、现代传播、中国电化教育(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研究 图书、情报、档案学类:图书馆杂志、情报学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学会) 科学研究类:中国软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研管理 教育学、心理学类:高等教育研究(武汉,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教研究(教育部中国高教学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山西省教科所)、中国教育学刊(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评论(福建教科所)、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学会)、学科教育、学前教育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体育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 语言学类:语言研究、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汉语学习 文学类:文艺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外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外国语类: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语大学)、现代外语 艺术(含作品)类: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理论栏)、中国摄影 历史、考古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文物、旅游学刊(中国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局)、中共党史研究、史学月刊、考古与文物 党政管理类:高校理论战线(教育部)、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统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成本会计)、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科技进步与对策 四类期刊: 上述一、二、三类学术期刊以外的中文核心期刊(须为专业学术、理论性刊物,并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为准,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部、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重点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五类期刊: 在一般本科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六类期刊: 在一般专业学术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被收录在具有“ISBN”书号的国内专业会议论文集的学术论文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其实论文本身没有分A1 A2什么,关键是核心期刊都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本身也有三六九等,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最权威的是中文核心,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是CSSCI,当然南大核心也比较可以。质量一般的期刊就是一些普刊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图

通俗的讲很差!校园环境一般,建筑风格有一点民族、有一点现代,有点两不像。还有建筑的质量相当的差,才修一年的就开裂了,教室里上课的时候偶尔掉下一块灰(墙灰白色的),学生公寓还漏水。教学质量都没什么话可以说了,这两年只要是硕士以上的都进来,不管你会不会教,(前段时间出了个博士哥与的士个的官司,在网上搜一下就知道凯里学院老师的素质了)。还有分院的设置每年都变一下,比如说去年的理学院变成了数学科学学院和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和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很乱,最恶心的就是教育科学学院了,学生的学习科目,实习,答辩、、、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领导来决定的。教科院的实习时间都是在大四第二学期,这个很影响找工作。2012届教科院的学生有10几个学生去顶岗实习,还签了份协议,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去之前学校口头答应答辩体检可以推后,可并没有兑现。领导没什么诚信。其他的并没什么好说的。2012年好像在全国大学排行榜上465,名。但是劝你们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最好努力学习,不要到这里毁了前程。

1 、《从歌谣看近代社会风尚的演变》 《民间文艺季刊》 1990 年第三期2 、《日韩铜铎文化源出中国东南沿海考》《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2 年第二期3 、《朝鲜半岛“婿留妇家”婚与百越“入赘”习俗的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论坛》 1996 年第三期4 、《韩半岛与中国百越地区发酵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文化》 1997 年第二期5 、《从皮衣卉服到灿烂衣裳 中国传统服饰的功能》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6 、《千里姻缘一线牵中国传统婚俗》 《天人之际 古今之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 年 12 月7 、《中国传统民居研究》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二集,民族出版社 1999 年 10 月8 、《图腾的功能与图腾崇拜》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1999 年第一期9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神州民俗》 2000 年第四期10 、《北京文化特征小议》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1 年第一期11 、《 A Study of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2001 年东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韩国翰林大学)12 、《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观念研究》 《丰盛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 年13 、《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 《西北民族研究》 2001 年第 2 期14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期15 、《中国民俗学:步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年第六期16 、《从龙王信仰看研究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004 年第一期17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历史与今天》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暨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18 、《老北京与旧上海的服饰风格差异及形成原因》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五辑,学苑出版社, 2005 年 1 月19 、《法国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年第三期20 、《法国文化遗产大普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光明日报, 2005 年 6 月 12 日21 、《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史林》第六期增刊22 、《美国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西北民族研究》, 2005 年第三期23 、《北京胡同游开发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 年24 、《英国城乡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经验》 《农业考古》,月刊, 2005 年第五期25 、《节日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应秉承的原则》 《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六期26 、从 〈保护名录〉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 《江西社会科学》, 2006 年 3 月27 、道教岳镇海渎神及其独具特色的神庙 《历史党案学研究》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6 年 6 月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 《学习与实践》 2006 年 11 月29 、《名流北京文化名城的灵魂与荣光》 《北京日报》 2006 年 2 月 1 日理论周刊30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类型和文化象征》 《文史知识》 2007 年 5 月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官、民、学》 《三峡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 2008 年 8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 年 3 月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国粹》第一期, 2009 年 12 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传承规律》 《中国知识产权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经营》 《河南社会科学》 2009 年第四期 《关于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几点看法》 《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集,学院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有300以上就可以,环境还好,住宿时普通那种,我们同学去年高考200多去读的,也可以进去,比起其他专科院校算好的啦,而且有本科,可以专升本

  • 索引序列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时间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表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审稿流程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