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

1、 第一作者,A high accuracy hybrid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2(5):873-888,MAY 2008/ ISSN: 0307-904X,SCI,EI。2、 第一作者,Generalized finite spectral method for 1D burgers and KdV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7(12):1635-1643,DEC 2006/ ISSN: 0253-4827/ ISSN:1000-088,SCI,EI。3、 通讯作者,In-line response of vertical cylinders in regular and random waves,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6(6):124-138,2007/ ISSN: 0253-505X,SCI。4、 第一作者,Comparison of drags on fish cages of different shapes,CHINA OCEAN ENG INEERING,20(3):457-471,2006/ISSN:0890-5487,SCI,EI。5、 通讯作者,Dense particulate flow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1(17):5726-5741,SEP 2006/ ISSN: 0009-2509,SCI,EI。6、 第一作者,线性与非线性波的Chebyshev广义有限谱模拟,物理学报,56(7):3649-3654,07/ISSN:1000-3290,CN:11-1958104,SCI,EI。7、 通讯作者,多孔介质中盐指现象的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7(4):2306-2313,04/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8、 通讯作者,三维方腔温盐双扩散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5(9):4774-4782,09/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9、 第二作者,Numerical flow simulation in the post-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nasal cavity,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46(11):1161-1167,NOV 2008/ ISSN:0140-0118,SCI,EI。10、 第二作者,Accurate void fraction calcula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particle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4(6):1260-1266,MAR 2009/ ISSN: 0009-2509,SCI。11、 第二作者,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of airflow in the normal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22(5):477-482 NOV-DEC 2008/ ISSN: 1050-6586,SCI收录。12、 通讯作者,UNSTEADY PHENOMENA IN THE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FLOWS AT HIGH RAYLEIGH NUMBER,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APPLICATIONS,54(11):1061-1083,2008/ ISSN:1040-7782,SCI,EI。13、 第二作者,Short crested wave-current forces around a large vertical circular cylinder,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B-FLUIDS,27(3):346-360,MAY-JUN 2008/ ISSN: 0997-7546,SCI,EI。14、 第七作者,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ater storage on the Yangtze River outflow into the East China Se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5(5) Article Number:L05610,MAR 13,2008/ ISSN: 0094-8276,SCI,EI。15、 第一作者, An accurat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for boussinesq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18 (5): 421-430 JUL, SCI收录。16、 第一作者,Numerical Modeling of Multi-directional Irregular Waves incorporating 2-D Numerical Wave Absorber and Subgrid Turbulence, Ocean Engineering,V30, 23-46, SCI收录。17、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steady State in Natural and Thermosolutal Convection Using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 V 13 N8 1031-1056, SCI收录。18、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rmohaline Multiple Equilibrant System in Non-rectangular Domains, Chinese Physics, V12, N1 60-66, SCI收录。19、 通讯作者, Spindt型与薄膜场致发射的数值模拟与特性比较, 物理学报, N7,3439-3443, SCI收录。20、 通讯作者, Eulerian Simulation of Sedimentation Flows in Vertical and Inclined Vessels, Chinese Physics, V14, N3, 620-627, SCI收录。21、 第二作者,A Boussinesq Type Model with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Journal of Waterway,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 127(3), 152-160, 2001。SCI收录。22、 第一作者,温盐双扩散均衡场中的振荡现象,物理学报, V 51, N 4,828-834, 2002。SCI收录。23、 第二作者,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atified Coastal Sea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ring, ASCE, 1998, V124, N7, 699- SCI收录。24、 第二作者,Matching Boundary-Fitted Grid Generation to Phys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Natural Convection Problem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33: 621-634, 1998。SCI收录。25、 第二作者,A Efficient Three-Dimensional Semi-Implicit Finite-Element Scheme for Simulations of Free Surface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V16, 187-198 (1993)。SCI收录。26、 第二作者,浅水方程组合型超紧致差分格式,计算力学学报,24(1):15-21,2008/ISSN:1007-470,CN:21-1373103。27、 通讯作者,基于VOF方法的数值波浪水槽以及造波、消波方法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4(1): 15-21, 01/ISSN: 1000-487, CN:31-1399/TK。28、 第二作者,非预混燃烧中喷嘴结构布局影响火焰长度的变化,热能动力工程,24(2):216-221,03/ ISSN:1001-206,CN:23-1176/TK。29、 第二作者,Numerical prediction of particle mixing behavior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Journal of Hydrodynamics,19(3):335-341,June,2007/ ISSN:10016058,EI收录。30、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30(2):205-210,2009/ISSN:1000-257,CN 44-1575/R。31、 第二作者,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of multicolored wave diffraction by porous circular dock and disk,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18(3): 423-429,July 2006/ ISBN:7-81058-978-4,ISI 公司CPCI-S收录,EI收录。32、 通讯作者,预混燃烧中火焰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5):37-43,09/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3、 通讯作者,MM5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冷锋天气系统模拟结果的评价,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6): 114-119,11/ ISSN: 05296579, CN:44-12411N,EI。34、 通讯作者,卫生洁具形成虹吸现象的VOF模型判定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4):36-40,02/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5、 第二作者,室内空气环境的均匀性分析及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4):412-419,07/ ISSN:1000-4874,CN:31-1399/TK。36、 第二作者,水流作用下渔网养殖空间变化的计算方法,海洋工程/中国海洋学会,25(1):93-100,02/ISSN:1005-986,CN:32-1423/P。37、 第二作者,气固流化床内鼓泡行为的离散颗粒数值模拟,过程工程学报,7(3):432-438,06/ISSN:1009-606,CN:11-4541/TQ,EI。38、 通讯作者,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求解颗粒流的一种数值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3):25-29,05/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9、 第一作者,浮式养殖网箱系统的数值模拟,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6):1-6,11/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0、 通讯作者,双层玻璃幕墙的CFD模拟与设计优化,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1、 通讯作者,有限谱方法在求解波动问题的数值精确性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2、 第三作者,二层海洋中波浪对透空双圆柱的绕射作用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3、 通讯作者,高层建筑表面的数值风洞模拟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4、 通讯作者,机械通风下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5、 第二作者,等效网面法在模拟网的水动力特性中的应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3):267-272,05/ ISSN:1000-4874,CN:31-1399/TK。46、 第三作者,河网节点水流连接条件处理方法研究,人民黄河,29(3):31-32,05/ ISSN:1000-1379,CN:41-1128/TV。47、 第一作者,一种高效实用的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6):685-692,11/ ISSN:1000-4874,CN:31-1399/TK。48、 第四作者,基于样条修正的河口动力问题大涡模拟模式,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5):613-618,09/ ISSN:1000-4874,CN:31-1399/TK。49、 第二作者,黄茅海水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40(5):43-47,10/ISSN:1671-8844,CN:42-1675/T。50、 第一作者,多相流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 力学学报, 37(3),356-362,51、 第一作者,基于大涡模拟和局部滤波同化方法的海洋环流模式,海洋学报, 26(3),2004。52、 第一作者,“边界拟合坐标系下的差分有限元破开操作数法”, 力学学报, V 34, N 4, 616-621,53、 第一作者,“群沙射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 V17, N 3,289-295, 54、 第一作者,渔网水动力试验研究及分析,海洋工程, V20, N2,49-53,59, 2002。55、 第六主编,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3年12月56、 第三主编,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2年11月57、 第三作者,蒙特卡罗法的改进:一种新型的快速算法,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1000-1008,08。58、 第二作者,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的离散气泡数值模拟,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海洋出版社,217-223,08。59、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气流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645-646,10。60、 第二作者,自然电场法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13-417,10。61、 第二作者,软土地基水闸的基础防渗问题及处理,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699-701,11。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编著《室内空气污染》及参与编写《广东省固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佛山市区环境规划项目》等著作数本,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论文如下:一、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⒈ PMao,W F and Zhang,S J (2003)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5⑵,183-⒉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第二作者)⒊ 城市“水缸”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策略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8(第二作者)⒋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导刊 2007 (第二作者)⒌ 工业区群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探索 云南环境科学 2005 (第二作者)⒍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⒎ 战略环境评价中替代方案的识别、评估和比较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第二作者)⒏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整合的理据及问题分析 环境科学动态 2004 (第二作者)⒐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听证会的初步研究 广州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⒑ 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98年 (第三作者)⒒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理研讨 环境与开发 1997 (第二作者)二、大气环境:⒈ Lee,SC,Chang,LY,and Zhang SInternational report: Comparison of landfill gases from two landfill sites in China and HongK Waste Mamgemem & Research (1997) 15⑸,547-552⒉ 空调公交车内影响空气品质的机理探讨——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性污染物 环境与污染 2007 (第一作者)⒊ 特征分析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垃圾填埋场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安全保护范围界定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第一作者)⒌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环境科学 2000 (第三作者)⒍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和分布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⒎ 垃圾填埋场内部CH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模拟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二作者)⒏ 佛山五峰垃圾填埋场封场后CH4等浓度变化特征 上海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⒐ 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有机污染物组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三作者)⒑ 垃圾填埋场内部气体浓度等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人体健康效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第一作者)⒓ 垃圾填埋场渗滤COD,BOD的动态变化 中山大学学报 1998 (第一作者)⒔ 垃圾填埋场内CH4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第一作者)⒕ 线性规划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重庆环境科学 1996 (第一作者)三、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⒈ Fenton—聚硅铝铁硼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环境工程学 2008 (第二作者)⒉ Fenton—聚硅铝铁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生态环境 2007 (第二作者)⒊ 无机一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电化学Fenton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2007 (第二作者)⒌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环境卫生工程 2006 (第一作者)⒍ 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动态 2005 (第二作者)⒎ 佛山市医疗废物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环境卫生工程 2005 (第二作者)⒏ 城市生活垃圾小型转运设施设置实例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0 (第三作者)⒐ 垃圾压缩站压缩污水污染防治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1999 (第三作者)⒑ 中国的固体废物管理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究 环境科学动态 1999 (第二作者)⒓ 佛山市生活垃圾的灰色预测与构成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1997 (第二作者)⒔ 五峰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及填埋工程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⒕ 佛山市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及其灰色预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⒖ 五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特征及处理系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者

研究简报科技快报 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科学技术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技类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主编:王建华ISSN:0529-6579CN:44-1241/N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政编码:510275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编著《室内空气污染》及参与编写《广东省固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佛山市区环境规划项目》等著作数本,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论文如下:一、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⒈ PMao,W F and Zhang,S J (2003)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5⑵,183-⒉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第二作者)⒊ 城市“水缸”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策略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8(第二作者)⒋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导刊 2007 (第二作者)⒌ 工业区群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探索 云南环境科学 2005 (第二作者)⒍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⒎ 战略环境评价中替代方案的识别、评估和比较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第二作者)⒏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整合的理据及问题分析 环境科学动态 2004 (第二作者)⒐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听证会的初步研究 广州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⒑ 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98年 (第三作者)⒒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理研讨 环境与开发 1997 (第二作者)二、大气环境:⒈ Lee,SC,Chang,LY,and Zhang SInternational report: Comparison of landfill gases from two landfill sites in China and HongK Waste Mamgemem & Research (1997) 15⑸,547-552⒉ 空调公交车内影响空气品质的机理探讨——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性污染物 环境与污染 2007 (第一作者)⒊ 特征分析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垃圾填埋场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安全保护范围界定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第一作者)⒌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环境科学 2000 (第三作者)⒍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和分布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⒎ 垃圾填埋场内部CH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模拟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二作者)⒏ 佛山五峰垃圾填埋场封场后CH4等浓度变化特征 上海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⒐ 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有机污染物组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三作者)⒑ 垃圾填埋场内部气体浓度等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人体健康效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第一作者)⒓ 垃圾填埋场渗滤COD,BOD的动态变化 中山大学学报 1998 (第一作者)⒔ 垃圾填埋场内CH4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第一作者)⒕ 线性规划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重庆环境科学 1996 (第一作者)三、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⒈ Fenton—聚硅铝铁硼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环境工程学 2008 (第二作者)⒉ Fenton—聚硅铝铁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生态环境 2007 (第二作者)⒊ 无机一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电化学Fenton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2007 (第二作者)⒌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环境卫生工程 2006 (第一作者)⒍ 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动态 2005 (第二作者)⒎ 佛山市医疗废物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环境卫生工程 2005 (第二作者)⒏ 城市生活垃圾小型转运设施设置实例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0 (第三作者)⒐ 垃圾压缩站压缩污水污染防治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1999 (第三作者)⒑ 中国的固体废物管理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究 环境科学动态 1999 (第二作者)⒓ 佛山市生活垃圾的灰色预测与构成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1997 (第二作者)⒔ 五峰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及填埋工程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⒕ 佛山市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及其灰色预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⒖ 五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特征及处理系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

1、 第一作者,A high accuracy hybrid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2(5):873-888,MAY 2008/ ISSN: 0307-904X,SCI,EI。2、 第一作者,Generalized finite spectral method for 1D burgers and KdV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7(12):1635-1643,DEC 2006/ ISSN: 0253-4827/ ISSN:1000-088,SCI,EI。3、 通讯作者,In-line response of vertical cylinders in regular and random waves,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6(6):124-138,2007/ ISSN: 0253-505X,SCI。4、 第一作者,Comparison of drags on fish cages of different shapes,CHINA OCEAN ENG INEERING,20(3):457-471,2006/ISSN:0890-5487,SCI,EI。5、 通讯作者,Dense particulate flow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1(17):5726-5741,SEP 2006/ ISSN: 0009-2509,SCI,EI。6、 第一作者,线性与非线性波的Chebyshev广义有限谱模拟,物理学报,56(7):3649-3654,07/ISSN:1000-3290,CN:11-1958104,SCI,EI。7、 通讯作者,多孔介质中盐指现象的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7(4):2306-2313,04/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8、 通讯作者,三维方腔温盐双扩散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5(9):4774-4782,09/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9、 第二作者,Numerical flow simulation in the post-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nasal cavity,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46(11):1161-1167,NOV 2008/ ISSN:0140-0118,SCI,EI。10、 第二作者,Accurate void fraction calcula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particle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4(6):1260-1266,MAR 2009/ ISSN: 0009-2509,SCI。11、 第二作者,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of airflow in the normal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22(5):477-482 NOV-DEC 2008/ ISSN: 1050-6586,SCI收录。12、 通讯作者,UNSTEADY PHENOMENA IN THE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FLOWS AT HIGH RAYLEIGH NUMBER,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APPLICATIONS,54(11):1061-1083,2008/ ISSN:1040-7782,SCI,EI。13、 第二作者,Short crested wave-current forces around a large vertical circular cylinder,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B-FLUIDS,27(3):346-360,MAY-JUN 2008/ ISSN: 0997-7546,SCI,EI。14、 第七作者,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ater storage on the Yangtze River outflow into the East China Se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5(5) Article Number:L05610,MAR 13,2008/ ISSN: 0094-8276,SCI,EI。15、 第一作者, An accurat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for boussinesq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18 (5): 421-430 JUL, SCI收录。16、 第一作者,Numerical Modeling of Multi-directional Irregular Waves incorporating 2-D Numerical Wave Absorber and Subgrid Turbulence, Ocean Engineering,V30, 23-46, SCI收录。17、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steady State in Natural and Thermosolutal Convection Using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 V 13 N8 1031-1056, SCI收录。18、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rmohaline Multiple Equilibrant System in Non-rectangular Domains, Chinese Physics, V12, N1 60-66, SCI收录。19、 通讯作者, Spindt型与薄膜场致发射的数值模拟与特性比较, 物理学报, N7,3439-3443, SCI收录。20、 通讯作者, Eulerian Simulation of Sedimentation Flows in Vertical and Inclined Vessels, Chinese Physics, V14, N3, 620-627, SCI收录。21、 第二作者,A Boussinesq Type Model with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Journal of Waterway,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 127(3), 152-160, 2001。SCI收录。22、 第一作者,温盐双扩散均衡场中的振荡现象,物理学报, V 51, N 4,828-834, 2002。SCI收录。23、 第二作者,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atified Coastal Sea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ring, ASCE, 1998, V124, N7, 699- SCI收录。24、 第二作者,Matching Boundary-Fitted Grid Generation to Phys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Natural Convection Problem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33: 621-634, 1998。SCI收录。25、 第二作者,A Efficient Three-Dimensional Semi-Implicit Finite-Element Scheme for Simulations of Free Surface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V16, 187-198 (1993)。SCI收录。26、 第二作者,浅水方程组合型超紧致差分格式,计算力学学报,24(1):15-21,2008/ISSN:1007-470,CN:21-1373103。27、 通讯作者,基于VOF方法的数值波浪水槽以及造波、消波方法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4(1): 15-21, 01/ISSN: 1000-487, CN:31-1399/TK。28、 第二作者,非预混燃烧中喷嘴结构布局影响火焰长度的变化,热能动力工程,24(2):216-221,03/ ISSN:1001-206,CN:23-1176/TK。29、 第二作者,Numerical prediction of particle mixing behavior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Journal of Hydrodynamics,19(3):335-341,June,2007/ ISSN:10016058,EI收录。30、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30(2):205-210,2009/ISSN:1000-257,CN 44-1575/R。31、 第二作者,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of multicolored wave diffraction by porous circular dock and disk,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18(3): 423-429,July 2006/ ISBN:7-81058-978-4,ISI 公司CPCI-S收录,EI收录。32、 通讯作者,预混燃烧中火焰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5):37-43,09/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3、 通讯作者,MM5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冷锋天气系统模拟结果的评价,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6): 114-119,11/ ISSN: 05296579, CN:44-12411N,EI。34、 通讯作者,卫生洁具形成虹吸现象的VOF模型判定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4):36-40,02/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5、 第二作者,室内空气环境的均匀性分析及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4):412-419,07/ ISSN:1000-4874,CN:31-1399/TK。36、 第二作者,水流作用下渔网养殖空间变化的计算方法,海洋工程/中国海洋学会,25(1):93-100,02/ISSN:1005-986,CN:32-1423/P。37、 第二作者,气固流化床内鼓泡行为的离散颗粒数值模拟,过程工程学报,7(3):432-438,06/ISSN:1009-606,CN:11-4541/TQ,EI。38、 通讯作者,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求解颗粒流的一种数值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3):25-29,05/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9、 第一作者,浮式养殖网箱系统的数值模拟,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6):1-6,11/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0、 通讯作者,双层玻璃幕墙的CFD模拟与设计优化,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1、 通讯作者,有限谱方法在求解波动问题的数值精确性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2、 第三作者,二层海洋中波浪对透空双圆柱的绕射作用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3、 通讯作者,高层建筑表面的数值风洞模拟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4、 通讯作者,机械通风下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5、 第二作者,等效网面法在模拟网的水动力特性中的应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3):267-272,05/ ISSN:1000-4874,CN:31-1399/TK。46、 第三作者,河网节点水流连接条件处理方法研究,人民黄河,29(3):31-32,05/ ISSN:1000-1379,CN:41-1128/TV。47、 第一作者,一种高效实用的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6):685-692,11/ ISSN:1000-4874,CN:31-1399/TK。48、 第四作者,基于样条修正的河口动力问题大涡模拟模式,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5):613-618,09/ ISSN:1000-4874,CN:31-1399/TK。49、 第二作者,黄茅海水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40(5):43-47,10/ISSN:1671-8844,CN:42-1675/T。50、 第一作者,多相流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 力学学报, 37(3),356-362,51、 第一作者,基于大涡模拟和局部滤波同化方法的海洋环流模式,海洋学报, 26(3),2004。52、 第一作者,“边界拟合坐标系下的差分有限元破开操作数法”, 力学学报, V 34, N 4, 616-621,53、 第一作者,“群沙射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 V17, N 3,289-295, 54、 第一作者,渔网水动力试验研究及分析,海洋工程, V20, N2,49-53,59, 2002。55、 第六主编,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3年12月56、 第三主编,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2年11月57、 第三作者,蒙特卡罗法的改进:一种新型的快速算法,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1000-1008,08。58、 第二作者,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的离散气泡数值模拟,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海洋出版社,217-223,08。59、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气流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645-646,10。60、 第二作者,自然电场法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13-417,10。61、 第二作者,软土地基水闸的基础防渗问题及处理,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699-701,11。

[1]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 没有卷的就直接写2003(1)(本条为期刊杂志著录格式)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等译)

题录中只列出前三位。:“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扩展资料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是核心,不是EI,EI是美国的《The Engineering Index》,中文名叫工程索引。中国有的核心期刊的文章会被EI收录,中大学报也在其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呀

是核心,不是EI,EI是美国的《The Engineering Index》,中文名叫工程索引。中国有的核心期刊的文章会被EI收录,中大学报也在其中

研究简报科技快报 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科学技术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技类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主编:王建华ISSN:0529-6579CN:44-1241/N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政编码:510275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啊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The Spreads of Mikania micrantha in China 王伯荪 廖文波 昝启杰 李鸣光 周先叶 高三红 摘 要: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广布于亚洲热带,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data(B) 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而非190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并于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20世纪50-60年代,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80年代末到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关键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传播;恶性杂草;中国;旧大陆 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29-6579(2003)04-0047-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39899370);广东省林业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0-01);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0001050) 作者简介:王伯荪(1931年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 作者单位:王伯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175) 廖文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175) 昝启杰(广东福田内伶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深圳,518040) 李鸣光(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175) 周先叶(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0) 高三红(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175) 参考文献: 〔1〕王伯荪,廖文波,缪汝槐薇甘菊学名订正及其近缘种检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1,40(5):72- 〔2〕昝启杰,王伯荪,王勇军,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与危害[J]生态学杂志,2000,19(6):58- 〔3〕蓝崇钰,王勇军广东内伶仃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研究[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4〕黄忠良,曹洪麟,梁晓东,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31- 〔5〕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中国的出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1): 〔6〕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等薇甘菊的形态、分类与生态资料补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28- 〔7〕HOLMES W CRevision of the old world Mikania(Compositae)[J] Bot Jahrb Syst,1982,103(2): 211- 〔8〕CHOUDHURY A KControversial Mikania (climber)-A threat to the forests and agriculture[J]Indian Forester,1972,178- 〔9〕WATERHOUSE D FThe major arthropod pests and weeds of agriculture in Southeast Asia: Distribution,Importance and origion[M]Canberra,ACT,Australian,1994:124- 〔10〕温惠玲,曹洪麟,梁晓东,等薇甘菊在广东的分布与危害[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2,10(3):263-

含溴阻燃体系在ABS中的应用,刘岚,冯开才,叶大铿,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8,VOL14,N 6,pp82-84。 环氧丙烯酸酯/乙烯基醚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刘岚,陈用烈,粘接, 2000,VOL 21,N1,pp1-4。 活性稀释剂对不饱和聚酯流变性能的影响,刘岚,陈用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VOL38,N4,pp123-125。 Photoinitiated T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Vinyl Ether and Maleate System, Liping Zhang,Lan Liu, Yonglie Chen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Vol 74, 3541-3547, 环氧丙烯酸酯/乙烯基醚光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刘岚,陈用烈 199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报告会。 不饱和聚酯/乙烯基醚光固化体系的研究,刘岚,陈用烈,第四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1999,余杭。 Study on Photocuring Systems Containing Vinyl Ethers as Reactive Diluent, Yonglie Chen,Jiangwen Yang, Lan Liu ,Preprints, 6th Pacific Polymers Conference, Guangzhou, 1999,P Chiral Separation of Dansyl Amino Acids and Drug Enantionmers on 3,5-Dinitrobenzoyl-substituted β-Cylcoldextrin Bonded Stationary Phases by Thin-Layer Chromatogrphy, Qin-Ying Deng, Quan-Hong Zhu, Bo Xiong , and Lan Liu, The Voyage of Discovery PITTCON 2001,March 4-9,New Orleans ,LA,USA, P 用3,5-二硝基苯甲酰氯衍生化的β-环糊精键合相拆分药物对映体,刘岚,邓芹英,分析实验室, 2001,11,VOL20,增刊,pp147-148, 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生物碱类手性药物对映体,何建峰,朱全红,刘岚,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VOL41,N1,pp35-38。 用(3,5-二硝基)-苯甲酰基纤维素薄层色谱分离对映体,徐莉,刘岚,何建峰,马果东,邓芹英,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VOL41,N5,pp115-117。 苦丁茶冬青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熊波,陆慧宁,刘岚,谢惜媚,邓芹英,分析测试学报,已接收。 臭椿籽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吕金顺,刘岚,邓芹英,分析测试学报,已接收。

  • 索引序列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者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呀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文章作者怎么写的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