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

发布时间: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

序号论文名称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1、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规划》 99年10月2、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旅游经济》(人大复印资料)99年7月3、HANGZHOU AS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CITY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July-S,2000 2-1 14、以钱江区块开发为契机带动杭州会展旅游城市的建设《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8年9月5、杭州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 《商业经济与管理》 98年7月6、可持续发展—杭州旅游业跨世纪发展的根本原则 《旅游学刊》 98年6月7、高校旅游研究问题初探 《旅游学刊》 99年10月8、杭州市旅游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研究 《浙江经济》 99年4月9、绵羊:促销的引子—谈旅游促销创意  《中国第三产业》 98年4月10、长江三角洲国际性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0年第27卷第2期,P201- 2000年4月11、加入WTO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0月 以上文章均为独立完成12、现代农家旅馆发展的意义及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12月 周玲强、韩振华13、关于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研究探讨《旅游科学》2001年01期韩振华 周玲强27-2914、旅游业对经济与就业的双拉动效应及制度创新研究《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6月周玲强15、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年11月16、论旅游城市整体形象与综合环境的资源价值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7、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市场机遇及应对策略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8、我国旅行社敏捷化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2002年增刊 2002年12月19、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地理》2003年1月2003,23(1)139-14320、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4月 周玲强21、对旅游购物场所推行星级管理制度的思考 《经济学家》2003年增刊 2003年6月22、会议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8月23、生态旅游开发应坚持八项原则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5,59-60 2003年10月24、旅游网站对旅游业价值链的再造 《商业研究》2003年10月(03/19)25、杭州入境旅游期待新突破 《浙江经济》2003年10月(03/19)26、旅游景观房产研究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2月27、旅游广告效果测评系统简构[J]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12 ,P305-308 2003年12月28、中学生修学旅游需求倾向与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29、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俞莹30、西岐民俗村旅游环境分析及优化对策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朱睿31、民营资本投资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地理》2003年增刊 2003年12月周玲强、高萍32、杭州市旅游形象再定位和对杭州国际旅游发展的思考《经济地理》04年5月2004,24(3)423-425 周玲强徐乐乐33、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经营模式与案例研究 《浙江统计》 2004年5月34、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04,24(4)572-576 2004年7月周玲强、黄祖辉35、旅游景区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4,4,40-42 2004年8月36、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经济合作机制的博弈分析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增刊 2004年12月37、长三角古镇旅游生命周期演变的影响机制与管理对策《经济地理》2004年增刊 2004年12月周玲强38、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2-18 周玲强、范平39、古镇生态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93-96 (周玲强、张迪)40、基于少儿市场的生态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构想《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97-100 (周玲强、张东亮)41、杭州市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探析《经济地理》2005年增刊 2005年12月周玲强、周绍健42、基于运营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05年增刊,105-108 (周玲强、应天煜)43、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支付意愿研究——基于浙江省四个景区旅游者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ISSN 1000-8462 CN43-1126/K 2006,26(1)140-144 2006年1月7270字周玲强,程兴火,周天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浙江杭州310058;宁波鄞州区旅游局,中国浙江宁波315100)44、我国小康社会大众休闲价值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6,3:3-7 周玲强,范平45、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概述《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1期程兴火 周玲强2006,19(1)1-546、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旅游学刊》2006年21卷第5期13-17 /《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6,10,30-34,程兴火 周玲强47、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与营销创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07,杜小慧; 周玲强; 断健平,48、生态旅游区认证等级综合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71-76,黄祖辉; 程兴火; 周玲强;49、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实证研究《经济地理》2006年增刊2006年12月高萍 姚海琴周玲强50、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动态性分析经济论坛2007,409(9),2007年5月,72-74,90 姚海琴高萍周玲强51、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商业时代2008,34(437)95-96 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刘晗周玲强李会玲52、对传统历史街区有机更新中社区参与旅游的思考——以杭州市中山中路为例,现代商业[J]2009,10(29):56- 共4167字周玲强,赵晟楠53、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游客支付意愿分析,经济论坛,2009,11(22) 总470期/第22期68-72 周玲强,丹增卓嘎,赵晟楠,扎旺,国家社科基金

近年来,新兴技术如3D打印、细胞治疗和区块链等技术革新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对医疗保健领域影响最大的则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人口健康数据。我国政府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详细规划了精密医学技术开发、建立多级知识数据库、创建国家级生物医学大数据采集和存储平台。一、3D打印3D打印可以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机会。生物制剂领域正在探索3D打印制造细胞和组织产品的新方法。例如,药物和疾病模型可以在3D打印的组织上进行测试,不再像以前那样,在动物或人类身上测试。当3D打印与纳米技术结合使用时,它也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应用:定制的白血球可以被设计用来追捕和攻击癌细胞。尽管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潜力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目前这些技术的法规仍处于萌芽状态,即使在澳大利亚等较发达的市场也是如此。二、区块链区块链是由存储、链接在数字交易上的交易块所构建的,交易记录能够共享,且不可修改,它使每个患者的数据源充当完整的、不可更改的“块”,然后安全地与医疗保健提供者或其他研究组织共享。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国内外关注度日渐提高,区块链的触角已遍布各行各业,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目前,区块链技术已逐步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作为一门新兴技术,正在颠覆这一行业的经营模式甚至价值链。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区块链技术真正的潜力可能在于,通过让不同公司甚至行业彼此分享数字资产以促进合作。三、人工智能(AI)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来自临床试验、健康记录、基因概况和临床前研究的大数据集。这些数据中的模式和趋势能够以快于研究人员的速度验证临床假设,并迅速提供新的见解。AI技术最新的一个应用是在诊断领域。2017年,腾讯推出了AI诊断医学影像服务,称为人工智能创新医疗系统(AIMIS)。目前,这项技术已证明,食管癌的初步诊断准确率超过90%,肺结节病的准确率为9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准确率为97%。迄今为止,AIMIS实验室已在10多家医院建立,并签署了进一步部署的协议。腾讯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优图实验室(Youtu Lab)也与广州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的食道癌研究所合作,利用数千名匿名患者数据来培训其AI技术的诊断部分。这种发展可能对药物开发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腾讯AI技术捕捉到的图像可以与xtalpi结合使用,xtalpi是一种利用云计算平台(如亚马逊网络服务、腾讯云、谷歌云和阿里云)运行算法,部署一百万个计算能力核心的技术,以发现计算机中的新产品,大幅减少制药公司研发新品所需的时间和巨额投资。四、基因疗法基因治疗为个性化疗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新的CAR-T疗法,虽然使用率仍然很低,但人类遗传学和精准医学已经逐步通过创新的生物技术改变医疗保健。五、数据助力生命健康医疗行业发展健康数据是新的医疗保健货币,面对来自内外部持续、不断增长的数据涌入,医院将依赖认知分析来发现和梳理数据中最重要的节点和趋势,通过对数据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向临床医生、患者提出可行的见解。有三项技术正在帮助亚太地区挖掘不同的数据源,即物联网、认知计算和基于云的交互操作EHR系统:1、物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对于远程临床监测、慢性病管理、预防性护理、老年人辅助生活和健康监测有重要价值。物联网的应用也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将重点转移到优质的病患护理上。2、认知计算认知计算包括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疗组织处理大量快速变化的数据。认知计算能够处理各种统计算法并快速生成新数据的新模型,这将帮助大量医疗保健数据(从医疗设备、智能手机、活动跟踪程序和EHR等来源汇总而来)转化为个性化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认知计算还能用来预测健康趋势(如疾病发作)、检测数据模式(如药物对个人或群体的影响),或者使不同来源的数据得以共享(如创建360度患者视图)。3、基于云的交互操作EHR系统当与AI相结合时,交互操作的EHR可以帮助医疗系统更好地将数据集成到日常护理中,并使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当这些数据存储在云中时,相关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访问这些数据,也可以在区块链上访问,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不变的数字交易记录分类账。然而,随着数据使用的增加,以及像Wannacry等勒索软件的攻击,网络安全和数据风险管理问题成为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实际上,在每年发生的网络攻击事件中,医疗保健仅次于金融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正在研究新的法规,使患者能控制自己的数据并简化法规环境。例如,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于2017年5月发布了最新版《健康信息系统安全指南》,旨在推广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医疗机构的网络攻击风险。最近,日本的医疗机构普遍采用封闭系统来减少网络威胁。但是,日本国家卫生系统新的医疗ID和数据共享方案的实施,将要求医疗机构将数据上传到外部服务器,从而提高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那是因为首航缩进的问题,选文字鼠标右键点击段落,吧首行缩进改为无

维基链在刚发布时确实引发一波高潮,一币难求,但是热度过后,现在也回归平静,至于说成为独角兽,那更是不可能了。为永恒的可能还是比特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

陈征,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4(1): 11-朱华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23(8): 830-朱华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 30(3): 308-朱华 世界热带雨林:三足鼎立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2-朱华 中国雨林---热带雨林的边缘与极限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8-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广西植物 28(5): 608-Tran Xuan Cuong,Nguyen Thanh Nhan,Nguyen Nghia T Zhu Hua*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u Mat National Park,Nghe An Province,Central V Guihaia 28(5):620-王宁,胡建湘,朱华*,肖春芬,肖来云 澳大利亚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7(4): 16-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 生物多样性 16(4): 369-朱华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文献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89-朱华 论滇南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分类 云南植物研究 29(4): 377-朱华 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热带林业 35(增刊): 44-朱华,王洪,肖文祥 滇东南马关古林箐热带雨林望天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7(1): 62-朱华,赵见明,李黎,司洪虎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6(4): 400-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30(1): 184-朱华,赵崇奖,王洪,周时顺, 施济普,李保贵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兼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向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 植物研究 26(1): 38-朱华,蔡琳 云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地理及其对地质历史的暗示 地球科学进展 20,1-朱华 关于地区间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研究方法问题讨论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4):399-朱华 滇南热带季雨林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29(1): 170-朱华,蔡琳 澜沧江流域植被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朱华,王洪,李保贵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8(3): 351-朱华,赵见明,蔡敏,刘世龙,李黎 云南德宏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I)---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广西植物 24(3): 193-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越南植物区系与中国热带和西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1): 79-朱华 关于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的问题讨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3): 朱华,蔡琳 回归线上的绿洲---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谜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朱华,阎丽春 再论“田中线”和“滇西--滇东南”生态地理(生物地理)对角线”的真实性和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18(6): 871-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越南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 98-朱华 泰国茜草科少脉粗叶木植物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32-朱华,周虹霞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海南热带雨林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4 (1): 1-朱华,许再富,李保贵,王洪 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 广西植物 22(1):55-朱华,李延辉,王 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 广西植物 21(2):127-朱华,许再富,王 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30多年来植物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的变化 云南植物研究 23 (4): 415-朱华 泰国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9(2):116-朱华,王洪,李保贵 裸花属—中国大戢科一新记录属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5): 462-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粗叶木属一新亚种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3): 282-朱华,李保贵等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8(5): 87-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及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 8(2): 139-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龙碧云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的结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4(5): 560-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热带雨林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p1-朱华 越南植物一新种 植物研究 20(2): 129-130朱华 越南茜草科粗叶木属新植物 云南植物研究 22(4): 395-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植被及其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4期: 1-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锡叶藤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4): 337-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滇南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取样面积探讨 生物多样性 6(4): 241-朱华,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 18 (4): 371-朱华,王洪,李保贵 矩叶蓝果树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0 (3):朱华,王洪,李保贵 十字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 云南植物研究 18 (2): 144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山胡椒属一新变种 云南植物研究 20 (1):朱华 东亚粗叶木属 (茜草科) 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20 (2):149-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在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的一些生态学特点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1-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广西植物 17 ( 3): 213-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一些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9 (4): 357-朱华 北京百花山大阴坡植被垂直分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 (4):59-朱华 东亚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起源 植物研究 17 (4): 388-朱华 木材解剖与植物系统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8-朱华 木兰目植物是现存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吗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6-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6 ( 4): 317-朱华 热带雨林------正在消失的秘藏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起源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36-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榕树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适取样面积的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9期: 8-朱华 中国粗叶木属(茜草科)的植物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5 ( 4): 307-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 (Ⅱ) 云南植物研究 16 (1): 25-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与热带亚洲和中国热带北缘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6 (2): 97-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季节雨林植物区系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3期: 6-朱华 中国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2 (1): 49-朱华,王洪 木姜叶暗罗的补充描述 植物分类学报 31 (4): 383-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植被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二集: 14-朱华 望天树林与相近类型植被结构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1) : 34-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3): 233-朱华 西双版纳青梅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13 (1): 48-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热带地理 13 (2): 149-朱华 中国产单室茱萸属(山茱萸科)植物修订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 131-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14 (1): 21-朱华 不同地区望天树种群形态特征的比较 广西植物 12 (3): 269-朱华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4 (3): 237-朱华 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设 科学(季刊) 43 (1)朱华 中国产穿心莲属(爵床科)植物修订 植物研究 11 (1): 45-朱华,吴征镒,王洪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I) 云南植物研究 12 (4)朱华 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迫在眉睫 大自然 1990 (1),总第39期: 20-朱华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 热带地理 10 (3): 233-朱华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3): 301-朱华,张宏达 西双版纳新植物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 (2)朱华 森林植被起源初探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0期蔡敏,朱华*,王红 亚洲粗叶木属及相关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97-梁娟,朱华*,王洪,周仕顺 西双版纳补蚌地区望天树林近20 a 来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5): 609-李庆辉,朱华*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广西植物 27(5): 741-李庆辉,朱华*王洪,周仕顺 云县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687-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勐腊南贡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5(6):497-李保贵,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的河岸东京枫杨林 广西植物 19 (1): 22-李保贵,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 “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8(6):479-李保贵,王洪,朱华 西双版纳勐罕的木棉林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191-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在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油朴的研究 广西植物 17 ( 1): 69-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4 (2): 131-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轮叶戟的调查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6期: 17-李保贵,朱华 滇南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 ━━尖叶闭花木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82-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的四籽柳群落 广西植物 25(3):193-李耀利, 朱华, 杨俊波 从rbcL序列探讨单室茱萸属的系统位置 云南植物研究 24 (3): 353-李耀利,朱华,王洪 滇东南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2 (4): 320-刘方炎,朱华,施济普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S2: 259-刘方炎,朱华 元江干热河谷植被数量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 广西植物 25(1): 22-闵天禄,朱华 云南柃木属一新种 云南植物研究 13 (2)施济普 赵崇奖 朱华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1(1): 1-施济普,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13-施济普,朱华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广西植物 22 (2): 124-王洪,朱华 李保贵 云南厚壳桂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3): 197-王洪,朱华,李保贵 西双版纳石灰山森林植被 广西植物 17 ( 2): 101-王洪,朱华,李保贵 西双版纳勐宋山区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21(4): 303-王洪,朱华 滇南榆绿木群落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1): 67-许再富,朱华,王应祥,杨岚,刘宏茂,杨大荣,杨大同,李朝达,陈志平,文贤继,王洪,马友鑫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8(5): 585-许再富,朱华,杨岚等 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37-许再富,朱华,刘宏茂,王洪 滇南片断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 植物资源与环境 3 (2): 9-许再富,朱华,杨大荣 滇南热带雨林榕树类群多样性及生态学意义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1-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4): 84-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种的地理成分分析及区系特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S: 219-阎丽春,朱华,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2(2): 171-张国成,施济普,周仕顺,朱华* 西双版纳勐养山地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6): 761-周虹霞 朱华 王洪 肖文祥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3(1):55-周仕顺,王洪,朱华 中国植物区系新资料 广西植物 25(2): 周仕顺,王洪,朱华 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剑叶龙血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6(2): 157-

陈海燕,戚平,林永成等催化氢化Mycoepoxydiene制备H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122-(EI收录) 阅览/下载林永成主编,陈海燕、佘志刚等编委,《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1日出版李俊,陈海燕,义祥辉等罗汉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析化学世界,2005,(5):277-(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全斌,陈海燕,李俊等HPLC法测定罗汉果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中草药,2003,34(12):1075-(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海燕,林翠梧,陈光英等Mycoepoxydiene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化学研究,2006,17(4):6-陈海燕,林翠梧,陈丽芬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海洋真菌N1893的培养基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会议论文,广西南宁,2006年11月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啊

Jiarui Xu*,Yi Zhang,Quanling Zhang,A novel approach to melt-processable molecular composites,Polymer,V 42,2689-2693,(2001) SCI收录 Qingbing Zeng,Jiarui Xu*,Ruowen Fu,Functional polymer affinity matrix for purifying hexahistidine tagged recombinant proteins,J Chromatography A,921,197-205 (2001) SCI收录 Yi Zhang,Weiwen Fu,Yuanfang Luo and Jiarui Xu,Synthesis of Tri-block Copolymer for Melt-processable Molecular Composites,E Yao Zhang,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Composite Materials,Section-19,ID-1506,Wanfang Digital Publishers,Beijing,2001 (CD edition ISBN 7-900075-46-1/Z-Y)J Xu,C Yi,X Wang,H Zeng,Preparation of GF/PVC composites using aqueous suspension impregnation technique: the interfacial issues,P of Twelfth I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EMassard,óICCM12/TCA,Paris,1999K X Wang,J Xu,K Mai,H Zeng,Aqueous impregnation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short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phenylene sulfide composites,Plastics,Rubber and Composite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1997,26⑹,264 EI收录 K Mai,Z Mei,J Xu,H Zeng,Effect of blending on the multiple melting behavior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J A P S,1997,63⑻,1001 SCI,EI收录 X Wang,J Xu,B Xie,H Zeng,Preparation of shor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phenylene sulfide composites by impregnation in suspension,P 11th I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E Scott,V Ⅳ,452-458,Gold Coast,Australia,1997,Adobe System I (ISBN 1 85573 349 8) ISTP收录 M Zhang,J Xu,Z Zhang,H Zeng,X Xiong,Effect of transcrystallinity on tensile behaviour of dis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semicrystallin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Polymer,1996,37(23),5151 SCI,EI收录 W Zhang,L Jiang,J Xu,H,Zeng,Side-chain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s: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4-nitrothiophenyl-4-(w-methacryloyl oxyalkyloxy)] benzoate,Polymers for Advanced T,1996,7,1 EI收录 H Zeng,J Xu,K Mai,M Zhang,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phase separ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interphase for blended systems of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J Polymer Research,1995,2⑷, J Xu,M Zhang,Z Zhang,X Xiong,H Zeng,The tensile behaviour and failure of short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EEK composite with transcrystalline interphase,PTenth I Conference on Composite Materials,V Ⅳ,p101-108,E Poursartip and Street,Woodhead Publishing Limited,Cambridge,(1995) (ISBN: 1 85573 225 4) ISTP收录 H Zeng,Z Zhang,M Zhang,J Xu,N Jian,K Mai,Young's modulus of the trans-crystallinity in semi-crystalline composite,J A P S,1994,54,541 SCI,EI收录 C Yang,J Xu,H Zeng,Microstructure of the composite based on polyether sulfone and polyphenylene sulfide hybrid matrix,P 8th I C on M M T,1994,Techna P ISTP收录 M Balik,J Xu,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water diffusion,swelling,and calcium carbonate removal in a latex paint using FTIR-ATR,J A P S,1994,52,975 SCI,EI收录J Xu,X Zhou,H Zeng,Phase structure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 and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blends,in A Materials '93,Ⅱ/A: Biomaterials,Organic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E H Aoki et ,P IUMRS-ICAM-93,1993,V 15A,p211,Elsevier S P (ISBN: 0444819924) ISTP收录 Y Zhong,J Xu,H Zeng,Blends of PEEK with a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polyester: the morphology,crystallization and melting behavior,Polymer J,1992,24,999 SCI收录 Y Zhong,J Xu H Zeng,Blends of Poly(aryl ether ether ketone) with thermotropic liquid crystalline Crystallization kinetics,Polymer,1992,33,3893 SCI收录J Xu,Z Zhang,X Xiong,H Zeng,A new solvent of poly(ether ether ketone),Polymer,1992,33 ⒇,4432 SCI收录J Xu,W Xian,H Zeng,Polyethersulfone induced crystallization with a liquid crystal polymer,Polymer Communications,1991,32 ⑾,336 SCI,EI收录J J Xu,C M Balik,Infrared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study of latex paint films exposed to aqueous sulfur dioxide,J Applied Polymer Science,38,173 (1989) SCI,EI收录 J Xu,C M Balik,Measurement of diffusivities of small molecules in polymers using FTIR-ATR,Applied Spectroscopy, V 42,1543 (1988) SCI收录 J Xu,C M Balik,Effect of acidic deposition on latex paint films,Polymer Preprints,V 29⑵,383 (1988) SCI收录 J Xu,AE Woodward,Crystallization of randomly epoxidized trans-1,4-polyisoprene,Macromolecules,21,2994 (1988) SCI收录J Xu,AE Woodward,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amorphous and crystalline components in trans-1,4-polyisoprene from solution,Macromolecules,21,83 (1988) SCI,EI收录 M Gavish,A E Woodward,J Xu,13C NMR and FTIR investigations of reaction at lamellar surfaces of trans-1,4-polyisoprene,Polymer Preprints,V 28⑴,15 (1987) SCI收录 J Xu,A E Woodward,Further morphological studies of trans-1,4-polyisoprene crystallized from solution,Macromolecules,19,1114 (1986) SCI收录 刘冶球,祝亚非,许家瑞,新型聚丙烯增韧剂--聚丙烯接枝聚氨酯的合成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41⑵,49-52 (2002) 易长海,秦少雄,许家瑞,曾汉民,聚合物乳液在制备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中的应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V18⑴,86-89 (2002) 易长海,谭必恩,许家瑞,曾汉民,水悬浮法制备GF/PV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态和形成机理,航空材料学报,V22⑴,41-45(2002) 刘冶球,许家瑞,聚丙烯-g-聚氨酯共聚物组成对其结晶行为的影响,应用化学,V19⑻,719-722 (2002) 刘冶球,祝亚非,许家瑞,聚丙烯-g-聚氨酯共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高分子学报,N5,577-581,(2002) 蔡长庚,许家瑞,环氧基体与竹节状有机纤维之间的界面性能研究,玻璃钢/复合材料,N3,22-26, 李军荣,许家瑞,章明秋,容敏智,填充型聚合物基气敏导电复合材料,材料导报,V 16⑾,48, Materials Review,Gas sensible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s,(ISSN 1005-023X CN 50-1078/TB),池振国,许家瑞,一类可纺丝的全芳香热致性液晶共聚酯的合成和表征,高分子学报,N 6,807-812, 曾庆冰,许家瑞,符若文,叶巧真,“分离亲水气单胞菌外毒素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色谱填料”, 功能高分子学报,V14⑵,195-198, 王晓,章明秋,许家瑞,“转子转矩流变仪的应用及其国外发展动态”,广东橡胶,N6,6-10, 刘冶球,许家瑞,Synthesis of polyurethane grafted maleated polypropylene,合成橡胶工业,24⑷,238, 符若文,张春霞,许家瑞,王雪飞,林远声,“含羧基和吡啶基两性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V14⑷,409-416, 易长海,周奇龙,许家瑞,曾汉民,“硅烷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表面的形态及活化机理”,荆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V 24⑵,93-96 (2001) 易长海,许家瑞,曾汉民,“水悬浮法制备GF/PVC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的研究”,荆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V 23⑵,65-68 (2000) 许家瑞,李川,王晓,“GF/PP复合材料悬浮法工艺中偶联剂的应用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玻璃钢/复合材料,N3,22-26, 刘毅,莫党,张春霞,方鲲,许家瑞,“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光学特性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高分子学报,N5,580-583, 曾庆冰,许家瑞,“分子识别和生物分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V23⑴,18-23, 曾庆冰,许家瑞,符若文,“蛋白质分离色谱填料及其特性”,功能高分子学报,V 13⑶,343-348, 易长海,许家瑞,曾汉民,“水悬浮法制备GF/PVC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玻璃钢/复合材料,N3,19-22, 蔡长庚,许家瑞,“聚四氟乙烯覆铜板”,绝缘材料通讯,N 5,32, 方鲲, 许家瑞, 麦堪成,王晓, 李秋俊,刘毅,莫党,非晶态高聚物的椭圆偏振光谱与光学折射率的测定,光谱实验室,1999,16⑴, 张全灵,许家瑞,张艺,曾汉民,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分散相的分子结构设计 聚酰胺-聚芳酰胺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 陈旭东,许家瑞, 聚丙烯大分子表面改性剂-无规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的合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⑹, 陈旭东,许家瑞,高分子表面改性剂的分子设计,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11⑷,550 陈旭东,许家瑞,无规聚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的合成,化学研究, 1998,9⑷, 麦堪成,梅震, 许家瑞,曾汉民, 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共混体系中PEEK的多熔融行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4⑴, C Yi,J Xu,J Li,H Zeng,Preparation of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vinyl chloride composites by aqueous suspension impregnation,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1998,37⑴, 许家瑞,张全灵,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增强相的分散问题及其分子结构设计,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20⑵,78 张全灵,许家瑞,张艺,曾汉民,微观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分散相的分子结构设计 单端羧基聚己内酰胺齐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37⑸,39 方鲲,许家瑞,麦堪成,王晓,李秋俊,莫党,芳香族共聚酯液晶的椭圆偏振光谱与光学性质的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⑷, 麦堪成,梅震,许家瑞,曾汉民,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共混体系中PEEK的多熔融行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4⑴, 王晓,许家瑞,罗万平,麦堪成,曾汉民,羟甲基纤维素对悬浮法短GF/PP复合材料纤维含量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6 ⑶, 王晓,许家瑞,曾汉民,鲁昧,用于悬浮浸渗法制备短GF/PP复合材料的PVA型悬浮液稳定性的研究,材料工程,1997,N 2,18 EI收录 麦堪成,许家瑞,梅震,曾汉民,结晶/结晶共混体系PPS/PEEK中PPS的多熔融行为变,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13⑸, W Zhang,G Zhang,J Xu,H Zeng,Synthesis of Liquid Crystalline Polyacrylates with Thioester as Bridge-bond,ChineseJ of P S,1996,14⑵, 梅震,方鲲,麦堪成,许家瑞,曾汉民,熔融共混PPS/PEEK中PPS组分的结晶行为,工程塑料应用,1996,24⑵, 仇武林,陈竹筠,梅震,方鲲,麦堪成,许家瑞,曾汉民,PPS/PEEK熔融共混物DSC多次扫描研究,工程塑料应用,1996,24⑸, 麦堪成,许家瑞,梅震,曾汉民,结晶/结晶共混体系PPS/PEEK中PPS组份的结晶熔融行为 Ⅱ 熔融条件对退火样品的影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 张维邦,蒋 鹿,许家瑞,曾汉民,聚甲基丙烯酸4[(4'-硝基-1'巯酰基苯)-1-羟烷氧基苯基]酯的合成,高分子学报,1995,N1, 张维邦,蒋 鹿,许家瑞,曾汉民,聚甲基丙烯酸4[(4'-烷氧酰基-1'巯酰基苯)-1-羟乙氧基苯基]酯的合成,高分子学报,1995,N2, 马洪涛,许家瑞,麦堪成,曾汉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热致液晶共聚酯(LCP)共混体系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材料工程,1995,N2,3 EI收录 马洪涛,许家瑞,麦堪成,曾汉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热致液晶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液晶组份的诱导结晶效应,高分子学报,1995,N3, 曾汉民,张志毅,章明秋,许家瑞,简念保,麦堪成,CF/PEEK复合材料界面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复合材料学报,1994,11 ⑵,81 EI收录 曾汉民,张志毅,章明秋,许家瑞,简念保,麦堪成,单向CF/PEEK层板的冷热循环疲劳特性,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10 ⑷,129 EI收录 钟阳,许家瑞,曾汉民,含液晶高聚物共混体系模量的理论计算,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N6, 钟阳,许家瑞,曾汉民,全芳共聚酯液晶高聚物与PEEK共混物的相分离行为,宇航材料工艺,1994,24⑶, 麦堪成,许家瑞,梅震,曾汉民,结晶/结晶共混体系PPS/PEEK中PEEK组份的结晶熔融行为,高分子学报,1994,N5, 杜秀英,许家瑞,张维邦,曾汉民,一种含胆甾醇介晶基团的侧链液晶高分子的合成,功能高分子学报,1994,7⑷, 马洪涛,许家瑞,麦堪成,曾汉民,热致液晶共聚酯多相结构的研究,材料工程,1994,N12,8 EI收录 钟阳,许家瑞,曾汉民,全芳共聚酯液晶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的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V 9 ⑶, 钟阳,许家瑞,曾汉民,热致性全芳共聚酯液晶与酚酞型聚芳醚砜共混体系的相分离行为,宇航材料工艺,1992,N3, HYan,J Xu,KMai,H Zeng,Crystallization of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blends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line polymer component,Polymer,1999,40⒄,4865 SCI收录 Mai,Z Mei,J Xu,H Zeng,Effect of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on crystallization and multiple melting behavior of polyphenylene sulfide,J A P S,1998,69⑷,637 SCI,EI收录 M Zhang,J Xu,H Zeng,Q Huo,Z Zhang,F Yun,K Friedrich,Fractal approach to the critical filler volume fraction of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omposite,J Materials Science,1995,30,4226 SCI,EI收录Xu,M Balik,Studies of latex paint films exposed to aqueous SO2: pH effects,J A P S,1990,39,1957 SCI,EI收录 蔡长庚,杨海燕,许家瑞,环氧复合材料基体与凸端有机短纤维间的界面特性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40⑸,57-61 (2001)

陈征,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西北林学院学报 24(1): 11-朱华 云南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格局及其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 23(8): 830-朱华 东亚粗叶木属(茜草科)植物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 30(3): 308-朱华 世界热带雨林:三足鼎立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2-朱华 中国雨林---热带雨林的边缘与极限 中国国家地理 570: 58-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及生态特征 广西植物 28(5): 608-Tran Xuan Cuong,Nguyen Thanh Nhan,Nguyen Nghia T Zhu Hua* Flor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u Mat National Park,Nghe An Province,Central V Guihaia 28(5):620-王宁,胡建湘,朱华*,肖春芬,肖来云 澳大利亚引种植物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7(4): 16-赵金丽,马友鑫,朱华,李红梅,刘文俊,李增加 云南省南部山地7种主要入侵植物沿公路两侧的扩散格局 生物多样性 16(4): 369-朱华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文献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89-朱华 论滇南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分类 云南植物研究 29(4): 377-朱华 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热带林业 35(增刊): 44-朱华,王洪,肖文祥 滇东南马关古林箐热带雨林望天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7(1): 62-朱华,赵见明,李黎,司洪虎 瑞丽莫里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6(4): 400-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雨林的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30(1): 184-朱华,赵崇奖,王洪,周时顺, 施济普,李保贵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兼论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向东亚植物区系的过渡 植物研究 26(1): 38-朱华,蔡琳 云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地理及其对地质历史的暗示 地球科学进展 20,1-朱华 关于地区间植物区系亲缘关系研究方法问题讨论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4):399-朱华 滇南热带季雨林的一些问题讨论 植物生态学报 29(1): 170-朱华,蔡琳 澜沧江流域植被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朱华,王洪,李保贵 滇南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学特征 植物生态学报 28(3): 351-朱华,赵见明,蔡敏,刘世龙,李黎 云南德宏州种子植物区系研究(I)---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广西植物 24(3): 193-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越南植物区系与中国热带和西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1): 79-朱华 关于不同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的问题讨论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0(3): 朱华,蔡琳 回归线上的绿洲---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之谜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朱华,阎丽春 再论“田中线”和“滇西--滇东南”生态地理(生物地理)对角线”的真实性和意义 地球科学进展18(6): 871-朱华,阎丽春,覃海宁 越南植物区系的组成与特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6): 98-朱华 泰国茜草科少脉粗叶木植物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32-朱华,周虹霞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海南热带雨林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4 (1): 1-朱华,许再富,李保贵,王洪 砂仁种植对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 广西植物 22(1):55-朱华,李延辉,王 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 广西植物 21(2):127-朱华,许再富,王 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30多年来植物种类组成及种群结构的变化 云南植物研究 23 (4): 415-朱华 泰国茜草科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9(2):116-朱华,王洪,李保贵 裸花属—中国大戢科一新记录属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5): 462-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粗叶木属一新亚种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38 (3): 282-朱华,李保贵等 思茅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8(5): 87-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区系成分及变化趋势 生物多样性 8(2): 139-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龙碧云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的结构、物种组成及其变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报 24(5): 560-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热带雨林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p1-朱华 越南植物一新种 植物研究 20(2): 129-130朱华 越南茜草科粗叶木属新植物 云南植物研究 22(4): 395-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植被及其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4期: 1-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锡叶藤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4): 337-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再富 滇南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取样面积探讨 生物多样性 6(4): 241-朱华,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研究 广西植物 18 (4): 371-朱华,王洪,李保贵 矩叶蓝果树的订正 云南植物研究 20 (3):朱华,王洪,李保贵 十字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 云南植物研究 18 (2): 144朱华,王洪,李保贵 云南山胡椒属一新变种 云南植物研究 20 (1):朱华 东亚粗叶木属 (茜草科) 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20 (2):149-朱华,李保贵,王洪,许在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的一些生态学特点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1-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广西植物 17 ( 3): 213-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植物区系与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一些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9 (4): 357-朱华 北京百花山大阴坡植被垂直分带方法探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 (4):59-朱华 东亚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起源 植物研究 17 (4): 388-朱华 木材解剖与植物系统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8-朱华 木兰目植物是现存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吗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41期: 36-朱华,王洪,李保贵,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森林的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6 ( 4): 317-朱华 热带雨林------正在消失的秘藏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起源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36-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榕树种类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7期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最适取样面积的探讨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9期: 8-朱华 中国粗叶木属(茜草科)的植物地理研究 广西植物 15 ( 4): 307-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 (Ⅱ) 云南植物研究 16 (1): 25-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与热带亚洲和中国热带北缘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云南植物研究 16 (2): 97-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季节雨林植物区系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3期: 6-朱华 中国粗叶木属植物的分类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32 (1): 49-朱华,王洪 木姜叶暗罗的补充描述 植物分类学报 31 (4): 383-朱华,许再富,王洪,李保贵,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植被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二集: 14-朱华 望天树林与相近类型植被结构的比较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1) : 34-朱华 西双版纳龙脑香林植物区系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5 (3): 233-朱华 西双版纳青梅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13 (1): 48-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热带地理 13 (2): 149-朱华 中国产单室茱萸属(山茱萸科)植物修订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 131-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植物纪要 云南植物研究 14 (1): 21-朱华 不同地区望天树种群形态特征的比较 广西植物 12 (3): 269-朱华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4 (3): 237-朱华 生命起源的一种假设 科学(季刊) 43 (1)朱华 中国产穿心莲属(爵床科)植物修订 植物研究 11 (1): 45-朱华,吴征镒,王洪 西双版纳植物区系资料(I) 云南植物研究 12 (4)朱华 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迫在眉睫 大自然 1990 (1),总第39期: 20-朱华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植被 热带地理 10 (3): 233-朱华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3): 301-朱华,张宏达 西双版纳新植物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8 (2)朱华 森林植被起源初探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0期蔡敏,朱华*,王红 亚洲粗叶木属及相关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497-梁娟,朱华*,王洪,周仕顺 西双版纳补蚌地区望天树林近20 a 来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5): 609-李庆辉,朱华* 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初步分析 广西植物 27(5): 741-李庆辉,朱华*王洪,周仕顺 云县罗扎河下游落叶季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9(5): 687-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勐腊南贡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5(6):497-李保贵,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的河岸东京枫杨林 广西植物 19 (1): 22-李保贵,朱华,王洪 西双版纳 “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8(6):479-李保贵,王洪,朱华 西双版纳勐罕的木棉林 云南植物研究 15 (2): 191-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在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油朴的研究 广西植物 17 ( 1): 69-李保贵,朱华,王洪,许再富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地森林蕨类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14 (2): 131-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轮叶戟的调查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 总第36期: 17-李保贵,朱华 滇南石灰岩山森林建群种 ━━尖叶闭花木的研究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82-李保贵,朱华 西双版纳的四籽柳群落 广西植物 25(3):193-李耀利, 朱华, 杨俊波 从rbcL序列探讨单室茱萸属的系统位置 云南植物研究 24 (3): 353-李耀利,朱华,王洪 滇东南热带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广西植物 22 (4): 320-刘方炎,朱华,施济普 元江干热河谷肉质多刺灌丛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 S2: 259-刘方炎,朱华 元江干热河谷植被数量分类及其多样性分析 广西植物 25(1): 22-闵天禄,朱华 云南柃木属一新种 云南植物研究 13 (2)施济普 赵崇奖 朱华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1(1): 1-施济普,朱华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5(5): 513-施济普,朱华 三种干扰方式对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广西植物 22 (2): 124-王洪,朱华 李保贵 云南厚壳桂属一新种 广西植物 19 (3): 197-王洪,朱华,李保贵 西双版纳石灰山森林植被 广西植物 17 ( 2): 101-王洪,朱华,李保贵 西双版纳勐宋山区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 广西植物 21(4): 303-王洪,朱华 滇南榆绿木群落的初步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12 (1): 67-许再富,朱华,王应祥,杨岚,刘宏茂,杨大荣,杨大同,李朝达,陈志平,文贤继,王洪,马友鑫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8(5): 585-许再富,朱华,杨岚等 片断热带雨林的“岛屿效应”与物种多样性消长规律研究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37-许再富,朱华,刘宏茂,王洪 滇南片断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 植物资源与环境 3 (2): 9-许再富,朱华,杨大荣 滇南热带雨林榕树类群多样性及生态学意义 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 第四期: 1-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4): 84-阎丽春(Yan,LC),覃海宁(Qin,HL),朱华(Zhu,H)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种的地理成分分析及区系特点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S: 219-阎丽春,朱华,王洪,李保贵 西双版纳勐宋热带山地雨林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2(2): 171-张国成,施济普,周仕顺,朱华* 西双版纳勐养山地雨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2(6): 761-周虹霞 朱华 王洪 肖文祥 滇东南李仙江大黑山热带季节性雨林番龙眼群落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23(1):55-周仕顺,王洪,朱华 中国植物区系新资料 广西植物 25(2): 周仕顺,王洪,朱华 云南思茅翠云石灰岩山剑叶龙血树群落的研究 广西植物 26(2): 157-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写的

1、 第一作者,A high accuracy hybrid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32(5):873-888,MAY 2008/ ISSN: 0307-904X,SCI,EI。2、 第一作者,Generalized finite spectral method for 1D burgers and KdV equations,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7(12):1635-1643,DEC 2006/ ISSN: 0253-4827/ ISSN:1000-088,SCI,EI。3、 通讯作者,In-line response of vertical cylinders in regular and random waves,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6(6):124-138,2007/ ISSN: 0253-505X,SCI。4、 第一作者,Comparison of drags on fish cages of different shapes,CHINA OCEAN ENG INEERING,20(3):457-471,2006/ISSN:0890-5487,SCI,EI。5、 通讯作者,Dense particulate flow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1(17):5726-5741,SEP 2006/ ISSN: 0009-2509,SCI,EI。6、 第一作者,线性与非线性波的Chebyshev广义有限谱模拟,物理学报,56(7):3649-3654,07/ISSN:1000-3290,CN:11-1958104,SCI,EI。7、 通讯作者,多孔介质中盐指现象的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7(4):2306-2313,04/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8、 通讯作者,三维方腔温盐双扩散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数值模拟,物理学报,55(9):4774-4782,09/ISSN:1000-329,CN:11-1958104,SCI,EI。9、 第二作者,Numerical flow simulation in the post-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nasal cavity,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46(11):1161-1167,NOV 2008/ ISSN:0140-0118,SCI,EI。10、 第二作者,Accurate void fraction calculation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crete particle model on unstructured mesh,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64(6):1260-1266,MAR 2009/ ISSN: 0009-2509,SCI。11、 第二作者,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imulation of airflow in the normal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es,AMERICAN JOURNAL OF RHINOLOGY,22(5):477-482 NOV-DEC 2008/ ISSN: 1050-6586,SCI收录。12、 通讯作者,UNSTEADY PHENOMENA IN THE DOUBLE- DIFFUSIVE CONVECTION FLOWS AT HIGH RAYLEIGH NUMBER,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APPLICATIONS,54(11):1061-1083,2008/ ISSN:1040-7782,SCI,EI。13、 第二作者,Short crested wave-current forces around a large vertical circular cylinder,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B-FLUIDS,27(3):346-360,MAY-JUN 2008/ ISSN: 0997-7546,SCI,EI。14、 第七作者,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s Dam water storage on the Yangtze River outflow into the East China Se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35(5) Article Number:L05610,MAR 13,2008/ ISSN: 0094-8276,SCI,EI。15、 第一作者, An accurate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for boussinesq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18 (5): 421-430 JUL, SCI收录。16、 第一作者,Numerical Modeling of Multi-directional Irregular Waves incorporating 2-D Numerical Wave Absorber and Subgrid Turbulence, Ocean Engineering,V30, 23-46, SCI收录。17、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nsteady State in Natural and Thermosolutal Convection Using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Methods for Heat & Fluid Flow, V 13 N8 1031-1056, SCI收录。18、 第一作者,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rmohaline Multiple Equilibrant System in Non-rectangular Domains, Chinese Physics, V12, N1 60-66, SCI收录。19、 通讯作者, Spindt型与薄膜场致发射的数值模拟与特性比较, 物理学报, N7,3439-3443, SCI收录。20、 通讯作者, Eulerian Simulation of Sedimentation Flows in Vertical and Inclined Vessels, Chinese Physics, V14, N3, 620-627, SCI收录。21、 第二作者,A Boussinesq Type Model with Boundary-fitted Coordinate System, Journal of Waterway,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ASCE 127(3), 152-160, 2001。SCI收录。22、 第一作者,温盐双扩散均衡场中的振荡现象,物理学报, V 51, N 4,828-834, 2002。SCI收录。23、 第二作者,A 3-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tratified Coastal Seas,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ring, ASCE, 1998, V124, N7, 699- SCI收录。24、 第二作者,Matching Boundary-Fitted Grid Generation to Physical Boundary Condi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Natural Convection Problems,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33: 621-634, 1998。SCI收录。25、 第二作者,A Efficient Three-Dimensional Semi-Implicit Finite-Element Scheme for Simulations of Free Surface Flow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Fluids, V16, 187-198 (1993)。SCI收录。26、 第二作者,浅水方程组合型超紧致差分格式,计算力学学报,24(1):15-21,2008/ISSN:1007-470,CN:21-1373103。27、 通讯作者,基于VOF方法的数值波浪水槽以及造波、消波方法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4(1): 15-21, 01/ISSN: 1000-487, CN:31-1399/TK。28、 第二作者,非预混燃烧中喷嘴结构布局影响火焰长度的变化,热能动力工程,24(2):216-221,03/ ISSN:1001-206,CN:23-1176/TK。29、 第二作者,Numerical prediction of particle mixing behavior in a bubbling fluidized bed,Journal of Hydrodynamics,19(3):335-341,June,2007/ ISSN:10016058,EI收录。30、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鼻窦气流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30(2):205-210,2009/ISSN:1000-257,CN 44-1575/R。31、 第二作者,Analyses of the problems of multicolored wave diffraction by porous circular dock and disk,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Global Chinese Scholars on Hydrodynamics,18(3): 423-429,July 2006/ ISBN:7-81058-978-4,ISI 公司CPCI-S收录,EI收录。32、 通讯作者,预混燃烧中火焰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5):37-43,09/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3、 通讯作者,MM5中尺度模式对一次冷锋天气系统模拟结果的评价,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6): 114-119,11/ ISSN: 05296579, CN:44-12411N,EI。34、 通讯作者,卫生洁具形成虹吸现象的VOF模型判定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4):36-40,02/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5、 第二作者,室内空气环境的均匀性分析及数值模拟,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4):412-419,07/ ISSN:1000-4874,CN:31-1399/TK。36、 第二作者,水流作用下渔网养殖空间变化的计算方法,海洋工程/中国海洋学会,25(1):93-100,02/ISSN:1005-986,CN:32-1423/P。37、 第二作者,气固流化床内鼓泡行为的离散颗粒数值模拟,过程工程学报,7(3):432-438,06/ISSN:1009-606,CN:11-4541/TQ,EI。38、 通讯作者,采用非结构化网格求解颗粒流的一种数值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6(3):25-29,05/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39、 第一作者,浮式养殖网箱系统的数值模拟,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6):1-6,11/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0、 通讯作者,双层玻璃幕墙的CFD模拟与设计优化,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1、 通讯作者,有限谱方法在求解波动问题的数值精确性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2、 第三作者,二层海洋中波浪对透空双圆柱的绕射作用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3、 通讯作者,高层建筑表面的数值风洞模拟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4、 通讯作者,机械通风下室内热环境的动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7(Sup2),11/ ISSN:05296579,CN:44-12411N,EI。45、 第二作者,等效网面法在模拟网的水动力特性中的应用,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2(3):267-272,05/ ISSN:1000-4874,CN:31-1399/TK。46、 第三作者,河网节点水流连接条件处理方法研究,人民黄河,29(3):31-32,05/ ISSN:1000-1379,CN:41-1128/TV。47、 第一作者,一种高效实用的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6):685-692,11/ ISSN:1000-4874,CN:31-1399/TK。48、 第四作者,基于样条修正的河口动力问题大涡模拟模式,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1(5):613-618,09/ ISSN:1000-4874,CN:31-1399/TK。49、 第二作者,黄茅海水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40(5):43-47,10/ISSN:1671-8844,CN:42-1675/T。50、 第一作者,多相流局部混合型质点网格法, 力学学报, 37(3),356-362,51、 第一作者,基于大涡模拟和局部滤波同化方法的海洋环流模式,海洋学报, 26(3),2004。52、 第一作者,“边界拟合坐标系下的差分有限元破开操作数法”, 力学学报, V 34, N 4, 616-621,53、 第一作者,“群沙射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 V17, N 3,289-295, 54、 第一作者,渔网水动力试验研究及分析,海洋工程, V20, N2,49-53,59, 2002。55、 第六主编,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3年12月56、 第三主编,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 海洋出版社, 2002年11月57、 第三作者,蒙特卡罗法的改进:一种新型的快速算法,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1000-1008,08。58、 第二作者,鼓泡塔内气液两相流的离散气泡数值模拟,第二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海洋出版社,217-223,08。59、 第二作者,功能性鼻窦内镜术后对鼻腔气流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645-646,10。60、 第二作者,自然电场法在水库大坝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13-417,10。61、 第二作者,软土地基水闸的基础防渗问题及处理,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699-701,11。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40多篇,编著《室内空气污染》及参与编写《广东省固废污染防治规划项目》、《佛山市区环境规划项目》等著作数本,发表论文50多篇,代表论文如下:一、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⒈ PMao,W F and Zhang,S J (2003) Impacts of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5⑵,183-⒉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应用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第二作者)⒊ 城市“水缸”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策略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2008(第二作者)⒋ 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导刊 2007 (第二作者)⒌ 工业区群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探索 云南环境科学 2005 (第二作者)⒍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⒎ 战略环境评价中替代方案的识别、评估和比较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第二作者)⒏ 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整合的理据及问题分析 环境科学动态 2004 (第二作者)⒐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听证会的初步研究 广州环境科学 2004 (第二作者)⒑ 地理信息系统在累积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998年 (第三作者)⒒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调控机理研讨 环境与开发 1997 (第二作者)二、大气环境:⒈ Lee,SC,Chang,LY,and Zhang SInternational report: Comparison of landfill gases from two landfill sites in China and HongK Waste Mamgemem & Research (1997) 15⑸,547-552⒉ 空调公交车内影响空气品质的机理探讨——以二氧化碳为代表性污染物 环境与污染 2007 (第一作者)⒊ 特征分析法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垃圾填埋场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安全保护范围界定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第一作者)⒌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环境科学 2000 (第三作者)⒍ 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性有机物的组成和分布 中国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⒎ 垃圾填埋场内部CH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模拟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二作者)⒏ 佛山五峰垃圾填埋场封场后CH4等浓度变化特征 上海环境科学 2000 (第二作者)⒐ 广州大田山垃圾填埋场空气中微量挥发有机污染物组成 环境科学学报 2000 (第三作者)⒑ 垃圾填埋场内部气体浓度等的时空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机动车尾气污染及其人体健康效应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第一作者)⒓ 垃圾填埋场渗滤COD,BOD的动态变化 中山大学学报 1998 (第一作者)⒔ 垃圾填埋场内CH4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的初探 中国环境科学 1998 (第一作者)⒕ 线性规划方法在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的应用 重庆环境科学 1996 (第一作者)三、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⒈ Fenton—聚硅铝铁硼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环境工程学 2008 (第二作者)⒉ Fenton—聚硅铝铁处理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生态环境 2007 (第二作者)⒊ 无机一有机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 (第二作者)⒋ 电化学Fenton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压滤液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第三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 2007 (第二作者)⒌ 垃圾压缩转运站压滤液污染及处理技术探讨 环境卫生工程 2006 (第一作者)⒍ 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科学动态 2005 (第二作者)⒎ 佛山市医疗废物污染现状及管理对策 环境卫生工程 2005 (第二作者)⒏ 城市生活垃圾小型转运设施设置实例研究 环境卫生工程 2000 (第三作者)⒐ 垃圾压缩站压缩污水污染防治对策 重庆环境科学 1999 (第三作者)⒑ 中国的固体废物管理研究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第二作者)⒒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研究 环境科学动态 1999 (第二作者)⒓ 佛山市生活垃圾的灰色预测与构成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研究 1997 (第二作者)⒔ 五峰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及填埋工程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⒕ 佛山市垃圾产生量变化规律及其灰色预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第一作者)⒖ 五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特征及处理系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第一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通信、计算机、电子商务、电气工程、电力工程、交通、金融、机械以及轻纺等广泛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决策工作。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每年有50%左右毕业生通过免试保送或考试攻读研究生,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攻博士学位。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探讨复杂系统的性质和演化规律,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发展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专业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通信、计算机、电子商务、电气工程、电力工程、交通、金融、机械以及轻纺等广泛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决策工作。毕业生进一步深造,每年有50%左右毕业生通过免试保送或考试攻读研究生,部分优秀学生可直攻博士学位。

[编辑本段]当代人物(1905--1954) 一生平 1905年10月25日生,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22年考入横山县立第1高级小学。受共产党员活动的影响,组织学生自治会,曾任学生会主席,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被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收入该校就读。 1927年1月,由时任国民革命军西安军事政治队大队长的吴岱峰介绍,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和横山党支部取得联系,举办农民运动通俗讲习所,成立农民协会等。 1928年秋到佳县、吴堡一带组织群众抗粮抗捐。不久调肤施县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被派往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任学兵队党的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0年1月至5月任冯玉祥部骑兵第4师中共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2年2月起任红军陕甘游击队交通员,后升任第2大队政治委员。 1933年8月至11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1934年6月至8月任红26军第42师政治委员。 1934年1月至5月任第2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5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5年2月至9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5月起)。 1936年1月被派到内蒙古三边地区。6月至10月任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0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2月任书记。 1937年5月至9月任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 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7年8月至1942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1941年1月起)。 1938年5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书记。 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议长。 1939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 1941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 1941年6月至10月、1943年5月起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 194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1年9月至1943年4月任民族学院院长。 1941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委员。 1942年6月起和任弼时一起负责陕甘宁边区系统分区学习委员会。同月起任西北局财经委员会成员。 1943至1945年7月,高岗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 1943年至1945年9月任代理政治委员。 1943年5月至1944年2月任西北党校校长。 1943年12月起任西北局友军工作核心组主要负责人。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参加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和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主任率团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上作关于争取中间分子、生产、作风问题的发言,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后奉命赴东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 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46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1946年6月起), 1946年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 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 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 1948年6月兼任东北局办公厅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9月起), 1949年4月兼任财经委员会主任。 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11月起)。 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同年6月至1954年9月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1月至1954年4月任党委书记。 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兼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至1950年8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1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副主席。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4月任东北局第一书记,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 1952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1953年调中央工作。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 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二毛主席处理高岗的最初想法 1954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揭露了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在揭露和批判高、饶反党联盟问题时,毛泽东对高岗的批判是很严厉的。当时,毛泽东有两个心情,一是认为在党的高层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出了这样的问题,说明建国后,我们的一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高级干部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开始争权力、争地位了,这使毛泽东在震惊之余十分恼怒。二是他过去一直十分相信高岗,可是高岗却在背后搞阴谋。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的,他“对于高岗、饶漱石,长期没有看出他们是坏人”。毛泽东自己感到,他对出现高、饶事件,是有责任的。 尽管毛泽东对高岗分裂党、搞阴谋的问题十分气愤,也很恼怒,但他出于对干部的爱护之心,还是要挽救高岗的。由于高岗拒不承认自己存在分裂党、搞阴谋的问题,迫不得已,毛泽东只好决定将批评高岗的范围扩大,在中央全会上公开批评。但扩大归扩大,毛泽东最后还是要挽救高岗的。而高岗却死心塌地,对抗组织对他的批评、帮助和挽救,还于1954年2月17日以自杀行为表示他的对抗情绪。2月17日高岗自杀未遂。 毛泽东得知高岗自杀未遂的消息后,十分关注这件事。他指示中央有关部门,对高岗要特别保护,还同意了周恩来做出的对高岗实行隔离审查的意见。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是出于对高岗的一片好心,怕他再出问题。隔离审查,就是为了保证高岗不出危险。隔离期间,对高岗的待遇是十分好的,他不但在生活上仍然保持国家副主席的水平,而且还照样阅看中央文件,各种书报。为了和缓一些,毛泽东还决定,批评、帮助高岗的座谈会停开一天。后来接着开的座谈会上,大家对高岗批评的口气也放得轻松了一些。大家着重于分析和帮助,上纲的说法少了许多。座谈会后,中央决定让高岗停职反省,在家里写书面检查。那时,中央也没有向全党传达高岗的问题,在中央内部,对高岗批评的调门也逐步降低了。[编辑本段]副教授(1966-- ) 高岗,男,陕西省高陵县人,1966年7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地质学专业,获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起工作于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系。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天然气地质学与油气地球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讲授本科生《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石油地质部分、《全球油气分布》-主要讲述全球油气的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生《天然气地质学》等课程。发表论文40余篇,合著专著3部。曾参加“八五”、“九五”、“十五”天然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多项。 主要论著目录: 高岗,油气生成模拟方法及其石油地质意义。天然气地球科学,2000,11(2): 25-29 高岗,泥岩压实与低熟油排油临界饱和度的关系探讨。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4): 266-269 高岗,富硫泥灰岩油气生成模拟研究。石油大学学报,2000,24(1):34-37 高岗,郝石生,王晖,碳酸盐岩基质与缝合线的生排烃特征。中国科学,2000,30(2): 175-179 高岗,缝合线对碳酸盐岩油气生排运聚的作用。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0,15(4): 32-34 高岗,黄志龙,刚文哲,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2气藏的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沉积学报,2002,20(1):156-159 高岗,黄志龙,四川盆地八角场气田气藏成藏机理与模式。古地理学报,2002,4(2): 98-104 高岗,韩德馨,王延斌等,两种侏罗系煤德油气生成定量对比研究。现代地质,2003,17(1):105-109 高岗,王延斌,韩德馨等,2003,两种海相未成熟烃源岩热解气特征比较研究。石油实验地质,2003,25(2):197-201 高岗,王延斌,韩德馨等,煤的加水热模拟气特征对比。地质地球化学,2003,31(1):92-95 高岗,两种灰岩的生气特征比较研究。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2):302-305 高岗,姜振学,赵喆,王兆峰,加水模拟条件下升温速率对烃源岩成烃特征的影响。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15(3):461-464 高岗,柳广弟,王兆峰,生烃模拟结果的校正。新疆石油地质,2005,26(2):200-202 高岗,黄志龙,王兆峰,地层异常高压形成机理的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0(1):1-7 高岗,黄志龙,高兴友等,宋芳屯油田芳3区块葡萄花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西北地质,2005,38(2):76-81 高岗,黄志龙,塔里木盆地克拉1井构造油气运移事件。新疆石油地质,2006,27(1):15-18 高岗,李华明,李川等,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地质特征与成藏过程。新疆石油地质,2006,27(5):535-538 高岗,柳广弟,资源评价中油气生成定量模型的建立。天然气工业,2006,26(10):6-8 高岗,赵哲,姜振学等,有机质初次生烃升温速率对二次生烃的控制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31(1):1-4 高岗,黄志龙,吐哈盆地雁木西油田天然气成因分析。天然气工业,2007,27(4): 5-9[编辑本段]香港演员(约1944--1980) 香港演员,原名苏潭生,曾用艺名苏丹、高冈,1972年入长江电影公司担任武打演员,作品有《男子汉》《怪客》等,之后加入无线电视,演出多部剧集,如《强人》《倚天屠龙记》《奋斗》《网中人》《上海滩》等。 1980年8月4日晚,高岗在停车时与警员郑沛锟发生冲突,并出拳重击郑,郑见有生命危险,拔出手枪提出警告,高不予理睬,郑逼于无奈欲射向高岗腿部,可是高岗上来夺枪,纠缠中枪射向高岗胸部要害,高岗当场身亡。 1981年3月,郑沛锟误杀罪名成立,判入狱五年。同年9月,郑沛锟上诉,并与同年12月重审,郑沛锟最终被判无罪释放。

可查的有4个: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科技园。海珠区荔福路68号广州市生物科技园。广州国际生物岛原名“官洲岛”。中山大学健康产业园是越秀广州高新区黄花岗科技园的中山大学园区。还有荔湾广州国际医药港,空地一块。

一生平 1905年10月25日生,陕西省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人。原名高崇德,字硕卿。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22年考入横山县立第1高级小学。受共产党员活动的影响,组织学生自治会,曾任学生会主席,因参加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被榆林中学校长杜斌丞收入该校就读。 1927年1月,由时任国民革命军西安军事政治队大队长的吴岱峰介绍,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和横山党支部取得联系,举办农民运动通俗讲习所,成立农民协会等。 1928年秋到佳县、吴堡一带组织群众抗粮抗捐。不久调肤施县开展地下工作。1929年被派往军阀部队开展兵运工作,任学兵队党的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0年1月至5月任冯玉祥部骑兵第4师中共特别支部副书记。 1932年2月起任红军陕甘游击队交通员,后升任第2大队政治委员。 1933年8月至11月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1934年6月至8月任红26军第42师政治委员。 1934年1月至5月任第2路陕甘边区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5月任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5年2月至9月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同年5月起)。 1936年1月被派到内蒙古三边地区。6月至10月任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负责人。10月任中共陕甘省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12月任书记。 1937年5月至9月任陕甘宁特区委员会执行委员, 同年8月至1938年4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 1937年8月至1942年9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政治委员(1941年1月起)。 1938年5月至1940年9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书记。 1938年11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 1939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5年8月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议长。 1939年冬至1941年8月任陕北公学董事会成员。 1940年9月至1941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 1941年4月起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 1941年5月至1945年9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 1941年6月至10月、1943年5月起任西北局统战部部长。 1941年6月起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1941年9月至1943年4月任民族学院院长。 1941年10月起任中共中央干部审查委员会委员。 1942年6月起和任弼时一起负责陕甘宁边区系统分区学习委员会。同月起任西北局财经委员会成员。 1943至1945年7月,高岗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治委员, 1943年至1945年9月任代理政治委员。 1943年5月至1944年2月任西北党校校长。 1943年12月起任西北局友军工作核心组主要负责人。 1944年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参加组织问题报告准备委员会和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主任率团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上作关于争取中间分子、生产、作风问题的发言,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后奉命赴东北,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 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46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兼秘书长(1946年6月起), 1946年8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代理书记。 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 1948年1月至8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同年6月至1949年3月任中央军委东北分会委员。 1948年6月兼任东北局办公厅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同年9月起), 1949年4月兼任财经委员会主任。 1948年8月至1949年6月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48年11月起)。 1949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同年6月至1954年9月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50年11月至1954年4月任党委书记。 1949年8月至1953年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兼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主任(至1950年8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1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副主席。 1949年10月至1952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4月任东北局第一书记, 1953年1月至1954年2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 1952年11月至1954年8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 1953年调中央工作。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因同饶漱石进行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受到揭发和批判。 1954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决议,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

  • 索引序列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啊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作者是谁写的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区块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