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发布时间: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结及本名为师,又有诗300 300片等称谓一一没有作者

祝贺你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诗书礼乐易春秋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书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非常重要又简单:你跨出学门,有关于工作或前程理想的内容就该着重深造,爱好是日常填充料。单单历史 古代文学要立足于社会,应向专业教授级以上请教。

一 先秦两汉书目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书目 孔北海集评注 孙至诚 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铨评 丁晏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吴云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资料滙编 河北师院中文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华书局1980年版 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咏怀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陆士衡诗注 郝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陆机集 中华书局1982年版 靖节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渊明集 王瑶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陶渊明集校注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陶渊明研究资料滙编 中华书局1962年 陶渊明诗文滙评 中华书局1961年 陶渊明 中华书局1965年 谢康乐诗注 黄节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谢灵运\\集校注 顾绍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增补、集说、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订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宣城诗注 郝立权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汉魏六朝小说选 徐震堮 汉魏六朝文絜笺注 许櫣评选 黎经诰笺注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经注疏 杨守敬 熊会贞 科学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阳伽蓝记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订重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 周祖谟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旧小说(甲集) 吴曾祺 辑 商务印书馆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说钩沉 鲁迅 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广记(有关部分) 李昉 中华书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严可均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古诗源 (有关部分) 沈德潜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古谣谚(有关部分) 杜文澜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徐陵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汉魏六朝诗论丛 余冠英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乐府文学史 罗根泽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 八代诗史 葛晓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 北京大学出版社 魏晋玄学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5年版 理学、佛学、玄学 汤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搜神记 干宝 搜神后记 陶潜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张溥 汉魏丛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北史 南史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唐长孺 三联书店1978年重印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拾遗 唐长孺 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蒋清翊 光绪间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会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烱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卢照邻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骆临海集笺注 陈熙晋笺注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陈子昂集 中华书局1960年版 陈子昂研究 韩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张九龄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备要本 孟浩然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维诗选 陈贻焮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版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诗详注 仇兆鳌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钱注杜诗 钱谦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影印 读杜心解 浦起龙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杜诗镜铨 杨伦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排印本 读杜诗说 施鸿保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萧涤非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评传 陈贻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杜甫卷 中华书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龄诗注 李云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刘开扬 中华书局1982年版 岑参集校注 陈铁民 侯忠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钱考功集 四部丛刊本 韦苏州集 四部丛刊本 刘随州集 四部丛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卢纶诗集校注 刘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华阳集 席氏本 孟东野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孟东野诗集 华忱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张籍诗集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张籍诗注 陈延杰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长江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王建诗集 中华书局1959年版 韩昌黎文集校注 马其昶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滙编:柳宗元 中华书局1964年版 刘禹锡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白香山诗集 汪立名编注 四部备要本 白居易诗评述滙编 陈友琴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长庆集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贺诗集 叶葱奇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诗集注 冯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点本 玉溪生诗笺注 冯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 樊南文集详注 冯浩 四部备要本 樊南文集补编 钱振伦 钱振常注 四部备要本 温飞卿诗集笺注 曾益 顾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点本 孙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罗昭谏集 四库全书著录 皮子文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点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影印本 聂夷中诗 杜荀鹤诗 中华书局1959年断句排印本 韦庄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韦庄词校注 夏承焘 刘金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词校订 王仲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花间集评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诗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全唐文 说郛 唐人小说 汪辟疆校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传奇集 鲁迅校录 文学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诗 孟棨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唐语林 王谠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云溪友议 范摅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国史补 李肇 古典文学出版社 唐诗纪事 计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献通考 历代诗话正续编 何文焕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诗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诗话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诗话总龟 阮阅 四部丛刊影印本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标点本 诗人玉屑 魏庆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诗薮 胡应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历代诗话 吴景旭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随园诗话 袁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点校本 瓯北诗话 赵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点校本 昭昧詹言 方东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校点本 带经堂诗话 王士祯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原诗 叶燮 饮冰室诗话 梁启超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宋诗话考 郭绍虞 中华书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 唐诗杂论 闻一多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唐代科举与文学 傅璇琮 中国文学简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诗综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诗论丛 陈贻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诗人丛考 傅璇琮 中华书局1980年版 唐诗人行年考 谭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录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诗论选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选唐诗(十种)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纪事 中华书局 唐才子传 唐人说荟 唐音癸签 胡震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 葛晓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小集(丛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史稿》郭沫若 《中国哲学史》任继愈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一二册 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一二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 王震中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 上海古籍出版社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郑振铎 人民文学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 《中国历代诗歌选》 林庚主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遂主编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58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 《文苑英华》 宋 李昉等编 中华书局1966影印 《古诗源》 沈德潜编 中华书局196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恩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 天津人民版 《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 安志敏 文物版 《震撼心灵的古旋律》 郑凡 四川人民版 《山海经》(《四库全书本》) 《淮南子》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 《探索非理性的世界》 叶舒宪 四川人民1988 《诗毛氏传疏》(清) 陈奂 《毛诗传笺通释》(清) 姚际恒 《甲骨文字典》 徐中玉 四川辞书版 《白话易经》 南怀瑾 岳麓书社 《古文尚书疏证》 (清) 阎若璩 《战国史》 杨宽 《春秋经传集解》(晋)杜预 《韩非子集解》 王先慎 《荀子简释》 梁启雄 《楚辞章句》 (汉)王逸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乔象钟等点校 中华书局1979 《古诗十九首集解》 隋树森 《汉书补注》 (清)王先谦 《骈体文抄》 (清)李兆洛 《晋书》 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974 《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5 《北史》 李延寿 中华书局1974 《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 吴先宁 东方出版社 7 《哈德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美)黄仁宇 三联版 1 《艺术哲学》(法)丹纳 安徽文艺版 7 《中国诗学》 (美)叶维廉 三联版1 《六朝文絜笺注》 黎经诰笺注 中华书局1962 《王粲集》 中华书局80版 《阮籍集校注》 陈伯君校注 中华书局1987 《嵇康集校注》 戴明扬校注 人民文学1962 《谢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1991 《何逊集校注》 李伯齐 齐鲁书社 1988 《阴铿集注》 刘国珺注 天津古籍1988 《玉台新咏》 穆克宏点校 中华书局1986 二、必读书 《汉文学史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中国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大版 《中国通史》 范文澜 《剑桥秦汉史》 (英)崔瑞德鲁惟一编 中国社科出版社2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 褚斌杰 北大版10 《中国诗学体系论》 陈良运 中国社科版 1992 《中国诗歌美学史》 庄严章铸 吉林大学版10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 罗根泽 古典文学社 1957 《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荦 上海人民 7 《金明馆丛稿初编》 陈寅恪 上海古籍 1980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上海人民 12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9 《佛教与中国文学》 孙昌武 上海人民版1987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版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征 中华书局8 《中国创世神话》 陶阳钟秀 上海人民1987 《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 刘怀荣 文津出版社3 《艺术家的艺术》 朱狄 中国社科出版社 《神话论文集》 袁珂 中华书局 《诗经的文化阐释》 叶舒宪 湖北人民版 1994 《老子的文化解读》 叶舒宪 肖兵 湖北人民版1994 《楚辞的文化破译》 肖兵 湖北人民出版社 《毛诗注疏》毛传郑笺孔正义 (《十三经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战国策校注》 王延栋等校注 南开大学版 《国语选》 傅庚生 《诸子集成》 上海书店影响 7 《楚辞集注》 朱熹 《史记》 中华书局 《汉书》 中华书局 《后汉书》 中华书局 《三国志》 中华书局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吴汝纶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影印 《汉魏乐府风笺》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3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选 高教出版社10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逯钦立遗著 陕西人民版1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 9 吴小如等撰 《乐府诗论丛》 王运熙 《古诗十九首探索》 马茂元 《曹操集》 中华书局 11 《曹植集校注》 人民文学版 1984 赵幼文校注 《陶渊明集》 逯钦立校注 中华书局 1979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 浙江古籍7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 上海古籍1989 《山水田园诗派研究》 葛晓音 辽宁大学版 1993 《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中华书局 1983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8 《谢康乐诗注》 黄节注 人民文学 3 《陶渊明》廖仲安 上海古籍 7 《乐府诗散论》 王汝弼 陕西人民11 《文心雕龙注》 范文澜 人民文学1961 《诗品注》 陈延杰 人民文学1980 《庾子山集注》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中华书局1980 《鲍参军集注》 钱仲联 上海古籍1980 《搜神记》 干宝 中华书局 《世说新语校注》 王利器 中华书局 《唐前志怪小说史》 李剑国 《水经注》 郦道元 三、精读书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李泽厚 《中国中古诗歌史》 王钟陵 江苏教育版 1988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 人民文学 6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 北大版 1986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中华书局 《诗集传》 朱熹 《诗经今注》 高亨 《诗经选》 余冠英 《诗言志辨》 朱自清 古籍出版社1957 《风诗类钞》 闻一多 中华书局9 《诗经的文化精神》 许志刚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0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四书集注》 朱熹 《论语译注》 杨伯峻 《孟子译注》 杨伯峻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屈赋通笺》 刘永济 《离骚纂义》 游国恩主编 《先秦两汉文学史稿》 刘持生遗注 西北大学1 《赋史》 龚克昌 《史记选》 中华书局 1962 《汉书选》 中华书局 1962 《文选》 萧统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8 《乐府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12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中华书局9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 9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3 《汉魏六朝乐府诗》 王运熙 上海古籍9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中华书局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上海书店1988 《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 重庆出版社3 《三曹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9 《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大版 1991 《陶渊明诗文选注》 唐满先 上海古籍11 《谢灵运诗选》 叶笑雪 古典文学版12 《永明文学研究》 刘跃进 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 《齐梁诗歌研究》 阎宋平 北京大学版 10 《南北朝文学史》 沈玉成、曹道衡 人民文学版1994 《文心雕龙校释》 刘永济 中华书局1962 《文心雕龙创作论》 王元化 上海古籍1979 《钟嵘〈诗品〉研究》 张伯伟 南京大学版1993 《庾信诗赋选》 谭正璧、纪馥华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2 《庾信选集》 舒宝章选注 中州书画社5 《鲍照和庾信》 刘永忠 上海古籍5 《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赵敏俐 杨树增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8 元明清文学部分 一、阅读书目 京本通俗小说 (清)缪荃孙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清平山堂话本 (清)洪楩编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话本选 吴晓铃等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警世通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醒世恒言 (明)冯梦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初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二刻拍案惊奇 (明)凌蒙初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封神演义 (明)许仲琳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金瓶梅词话 (明)兰陵笑笑生 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隋唐演义 (清)褚人获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说岳全传 (清)钱彩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水浒后传 (清)陈忱 作家出版社1956 明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3 三袁诗文选注 李茂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诗别裁集 (清)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5 清诗选 福建师大 人民文学 1984 清代散文选注 王荣初 蔡一平 上海古籍1983 郑板桥文集 巴蜀书社1997 纳兰词笺注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 龙榆生 上海古籍1979 近代诗一百首 龚自珍全集 中华书局 1959 人境庐诗草笺注 钱仲联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马积高 黄钧 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部分)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 中华书局1963 中国文学简史(元明清部分)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95 中国文学史(下) 章培恒、骆玉明 复旦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美学 叶朗 北大出版社1982 东方的美学 (日) 今道友信 三联书店1991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杨义 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 中国小说源流论 石昌渝 三联书店1994 中国古典小说鉴赏辞典 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9 明代社会心理论稿 王忠阁 中州古籍 1991 晚清士风与文学 夏咸淳 中国社科1994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东方出版社1996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 中华书局195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等 中华书局1995 三国演义辞典 沈伯俊 、谭良啸编著 巴蜀书社1989 三国演义简论 李厚基 、林骅 上海古籍 1984 水浒传资料汇编 朱一玄 刘毓忱 百花文艺 1981 金瓶梅资料汇编 侯忠义、王汝梅 北大出版社 1985 金瓶梅研究 复旦 1984 金瓶梅概论 孙逊 詹丹 上海古籍1994 儒林外史资料汇编 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 安徽人民 1982 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王俊年 上海古籍1980 刘鹗及老残游记 刘德隆等 四川人民1985 二、阅读书目 三国演义 水浒传(百回本) 人民文学1975 西游记 今古奇观 镜花缘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官场现形记 孽海花 老残游记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三、精读书目 四大名著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元明清部分)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汉魏六朝诗选 余冠英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乐府诗集 南宋 郭茂倩编 中华书局1979 汉魏乐府风笺 黄节笺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选注 中华书局 古诗十九首初探 马茂元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 中华书局1958 史记选 王伯祥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看看二十四史吧,特别是《史记》;如果觉得乏味看不进去,就先看蔡东藩的演义小说,也挺好的。文学方面,有四大名著打底,在看汉赋、唐诗、宋词、明小说吧。lz加油!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论语新解 钱穆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孟子正义 焦循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荀子集解 王先谦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经部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春秋》、《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唐大诏令集》、《列女传》、《东莱先生史记详节》、《晋书》附叙十六国云《载记》、《清稗类钞 》、《禹贡》、《山海经》、《水经注》、《唐六典》、《通典》、《史通》、《文史通义》、《战国策》、《永乐大典》等等。子部子部分为“儒家类”、“道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列子》、《庄子》、《孙子》、《山海经》、《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集部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 、《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论文集,顾名思义,就是论文的集子。一般来说,是某个学术会议或者学术活动征集论文,然后结集出版,是以一本书的形式出版,这本书就是论文集。论文集的属性是一本书,不是期刊,所以一般来说,评职称是不管用的。有的单位会加分,因为毕竟发表了,但是不能真正用来评职称。有些作者贪图便宜会被一些论文发表网站忽悠发表到论文集上,这个是不管用的。建议你发表论文前去淘淘论文网上阅读下论文发表知识,这样可以防止掉到一些的陷阱里。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专著

古文观止

《全唐诗》《全宋词》《史记》《文史通义》。。。太多了

浅谈楚辞的产生  我国战国时代末期,在江汉流域的楚国,出现了一种瑰奇雄伟、深沉真挚、悲壮奔放的崭新诗歌,这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作为一种诗体,楚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厚的地方色彩。它被称为“楚辞”,就是因为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宋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以后,在楚国和汉代都有一些人用“楚辞”这种诗体来进行创作。大约到了西汉末年,许多“楚辞”作品就被编为一部总集。但是无论作为文体或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一词永远是与屈原的名字分不开的。 楚辞连同它最伟大的作者屈原之所以产生于楚国,并非偶然,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楚国建立于西周初期,当时“辟(僻)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昭公十二年》)。经过楚国人民的长期奋斗,到了春秋时期,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史记·货殖列传》),“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一年》),得以纵横于江汉流域。春秋晚期,楚国就有了中原地区很少见的冶铁业,近年在河南淅川县发掘的楚墓中,发现了一支玉柄铁匕首,更说明楚国冶铁业的进步。经济的高度发展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应该记住,远不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直接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发生联系只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关于“经济因素”》)。楚国发达的经济,只是给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某种艺术形式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生根于传统文化,并受着社会、时代的制约。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起着重要而直接的作用。 首先,发达而又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孕育着伟大的诗人,它是楚辞产生的土壤。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代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当中原地区的正统经典把古代遗留下来的美丽神话一概加以“历史化”时,地处南方的楚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瑰丽的神话;《汉书》就说,“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这样的风俗,在神话传说的保存和流传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楚辞《九歌》是经屈原加工过的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其中就可以看出楚地的风俗是如何富有神话的意味和色彩。在《离骚》、《天问》、《招魂》等诗篇中,神话素材经过屈原的精心结撰,都产生了极大的艺术魅力。同时,神话传说扩大了诗人驰骋想象的空间,丰富了屈原创作的内容,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与发展,开辟了道路。 楚国山川佳丽,物产丰富,楚国人民,特别爱好音乐舞蹈;而巫风的盛行,更推动了音乐舞蹈的发展。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也说明,楚国人民比中原列国人民更为能歌善舞。这也直接影响了诗歌的创作。王国维就认为《九歌》是后世戏剧的萌芽;闻一多更改写《九歌》为歌舞剧。同时,自然风光不仅陶冶了诗人的性情、丰富了诗人的想象,而且还提供了诗人借以抒情的素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说:“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确实是屈原得天独厚的地方。 其次,中原地区传统的和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与屈原和楚辞的产生也有密切关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手法上,它大量运用比、兴,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南北文化的交流中,《诗经》给楚辞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和面向现实的精神,显然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国、积极奔波,在统治者中寻找“知音”;而列国君主也愿意倾听他们的游说之辞。这一时代特色,使士所写的说理散文,词章宏丽,感情激越,富有说服力。为了更有说服力,这些散文也大量运用比喻、寓言,使文章更为曲折、生动。百家争鸣及其相应的散文发展,也给屈原的创作以很大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屈原作品中更有鲜明的反映。由于这种种原因,所以对屈原来说,象《诗经》那种简单的文体和质朴的语言,似乎已不能充分表达他的思想、抒发他的感情了。因此,他便以楚国民歌为基础,并提炼诸子散文的语言融入诗歌,开创了楚辞这一崭新的形式,在诗坛上开辟了一代新风。 中国古代著名文艺批评家刘勰说得好:“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而屈原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诗人,除了上述客观条件外,与他本身的主观努力分不开。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①),名平,秭归(今湖北秭归)人,他相信自己有很好的禀赋。相传古帝颛顼高阳氏是楚国的祖先,而屈原的家族正属于楚王族的一支。屈原降生的那天,正当太岁逢寅(旧星历学称为摄提格,即《离骚》所说的“摄提”)的那年正月庚寅,年月日都符合“人生于寅”的观念,他父亲便给他取名为“平”,字叫“原”,与其生日相配合。平,平正,天的象征;原,广阔而平坦的地形,指大地。这样,屈原的名、字与生辰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意义。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看来,当然是幸运而又值得骄傲的事。但屈原并没有沉醉于这种幸运之中,他知道:“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抽思》),所以,他十分珍惜光阴,努力自修:“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坚持不懈地追求高洁的品格:“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桔颂》)。坚定执着地追求真理、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屈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古代的兴衰治乱进行了研究,屈原作品中常常称说古代圣君贤臣成功的事迹和暴君奸人失败的教训,而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北方的史事和神话。《史记·屈原列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当然是他辛勤努力的结果。 屈原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不仅忠于国家,而且对楚国的乡土山川、风物人情都有无比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有历史渊源,并且与楚国人民是相通的。楚民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它曾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而受到周成王的封爵。但在后来,楚国却长期受到中原列国的歧视和敌视,被看作“披发左衽”的异族,被诬称为“荆蛮”。这就促成了楚国人民有比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乡土感情,有一种自立向上的精神。生长在这块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土地上的屈原,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历史发展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必然过程。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富兵强,朝着平灭诸侯,统一全国的“帝王之业”的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外交和军事行动。但是,“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战国策·燕策二》),在兼并过程中相当残暴,如秦赵长平之役,秦将白起竟把赵国战俘四十余万全部活埋。充满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战国策·秦策四》)。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他衷心希望楚国强大起来,要求楚王仿效尧、舜、禹、汤等圣君贤王修明法度、举贤受能;他以古代著名的贤臣良佐皋陶、伊尹等人为榜样,想依靠楚国的力量,用德政的方式统一整个中国。 屈原有如此伟大的人格、渊博的知识、非凡的才能、崇高的政治理想,所以,才由屈原的手创造了璀璨绚丽的诗篇,屈原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韩愈《送孟东野序》),这正是“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道理。 然而,上述种种对一个伟大诗人的产生、一个划时代的文学的开创固然缺一不可,而所谓“契机”也必不可少。“某个伟大而坚强的性格,由于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刺激的因素,往往默默无闻”(丹纳《艺术哲学》)。 这个“机会”,这个“刺激的因素”,就是楚国的动乱、衰败,就是屈原个人的极度不幸。这对楚国人民和屈原个人是非常不幸的,但对于屈原的创作又是不幸中之大幸。 屈原生活在大动荡的战国后期,诸侯各国面对强秦的威逼,产生了联合抗秦的“合纵”政策,而秦国则千方百计地分化“合纵”,即所谓“连横”。著名纵横家苏秦在当时曾下过结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刘向《战国策·叙录》)。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合纵”或“连横”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楚国的存亡。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力主联齐,并几次出使齐国为之奔波。然而,“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战国策·中山策》),以楚怀王为代表的腐朽势力,根深蒂固,占了绝对优势。他们“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怀沙》)。不仅屈原遭到他们的嫉恨、迫害,而且联齐抗秦的主张也被抛弃。这样,形势必然朝着屈原所预感到而又极不愿出现的方向发展,楚国得罪了盟邦齐国,在与秦的战争中又屡屡失利。这使屈原十分痛苦,但他仍坚信自己的主张,绝对不肯妥协,因而也就遭到进一步的迫害和打击。在楚怀王、顷襄王时竟先后两次被放逐,“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受尽痛苦的煎熬。在流放中,楚国的形势每况愈下,屈原看到了昏庸的怀王竟到秦国以致客死他邦;看到了郢都被秦攻陷。这对热爱楚国、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屈原来说,怎能不悲痛万分?他“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他“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兮而九逝”,他经受不住这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终于在悲愤、绝望中,自沉于汨罗江,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愤怒出诗人,正是由于放逐、亡国等巨大的痛苦,才使屈原“发愤以抒情”(《惜诵》)。 惊心动魄的现实,使屈原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感受,这正是造就屈原的“刺激因素”;也是产生楚辞的直接原因。从屈原的作品看,除了祭神的《九歌》大约作于他政治失意前外,其余都是他在被放逐后用血泪写成。其中有对祖国的讴歌,对人民的同情;有对楚王的大胆揭露,对佞臣的无情抨击。他驰骋想象抒发着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悲壮奔放的感情结晶,也就构成了楚辞的主体。 屈原的楚辞,标志了战国时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并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它一问世,文人们便“惊其文采,竞相仿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但很多人仅仅看到楚辞这新奇的形式,而不知道华丽的文辞只有在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后才能放射光芒。脱胎于楚辞的汉代辞赋,文辞虽华美富丽,铺排渲染,但内容空泛,因此毫无生命力。而楚辞则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伟大而不朽的光辉诗篇。①关于屈原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今取郭沫若说。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骚体,亦称楚辞体,在《汉书·艺文志》属“诗赋”一类。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就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 这种“骚体诗”,较之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究竟有些什么不同呢?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这种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他大胆地学习民间的“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②的经验,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芣苡》、《将仲子》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⑥。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阔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但总的来说,诗三百篇以短章为其基本体制,即使是规模最宏伟的《閟宫》,也只九章一百二十一句,四百八十四字。 屈原的“骚体诗”,特别是《离骚》,虽然仍属抒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就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和心境了。他要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历程,和在这一斗争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和失望。这样繁复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在短短十几句、几十句的篇章中,是怎么也容纳不下了。为此,屈原一面从《诗经》中那些已经突破了抒情短章体制的诗歌吸取成功的经验,一面又将战国以来纵横家们铺陈排比、恣肆不羁,非把所思所虑说得云诡波谲、淋漓尽致才罢的游说之辞的特点,运用到抒情诗的创作中来,从而把旧诗的体制大大扩展,造出了一种气势宏伟、有着极大容量的长篇体制。屈原的主要诗作《天问》,虽还采用四言句式,体制上却已实现了对于古诗的大突破⑦,达到了三百八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而此后的《离骚》,则长达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九字,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四是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骚体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新的诗体,在屈原手上并不是凝固不变、单调划一,而是极其灵活、极富于变化的。屈原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需要,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体式上,都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创造。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而《九歌》,则直接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句式,节奏轻快、跳跃,适合于表现娱神歌舞的欢乐、婉转的情调。在《怀沙》以及《抽思》、《涉江》的“乱词”中,屈原又采用了四字一顿、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节奏短促相承,语气劲捷有力,表现出强烈感情的突然迸发。 从体式上说,屈原不仅有“长篇抒情体”《离骚》,表现他那时间上跨度较大、空间上又无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际和浪漫主义神游;并在情节结构上创造了客主诂难、问答的形式(“女嬃”劝告、“灵氛占卜”等),使之在“铺叙中有峰峦起伏”、“长而不漫”⑧,有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⑨。而且还创造了《天问》这样“镶琦卓诡”、一问到底的“问难体”,《招魂》这样排比铺张、“艳绝深华”的“赋体”,《九歌》这样由多首短章串联而成的“组歌体”,《橘颂》这样托物寄兴的“咏物体”。如此多变的体式,交互为用,使得屈原的诗歌,呈现出“变动无常,淜浡不滞,体既独造,文亦赴之”⑩的缤纷多姿的奇特景象,真是云蒸霞蔚、璀灿夺目,毫无汉代效颦者的那种板滞、沉闷和单调。 正是由于屈原这富于革新勇气的创造,我国文学史上一种既区别于先前的《诗经》,又有别于后起的五、七言诗的诗体出现了。它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明人吴景旭说:“经之后、赋之先,天地间忽出此一种文字”,“总览斯文风格,凿空不经人道,自应别名一体,以‘骚’命之可也。”⑾李维桢也称赞屈原“以一人之手,创千古之业。”⑿对屈原来说,这样高度的评价,可谓当之而无愧!  ①后世曹操四言诗较之于《诗经》,颇有创新。  ②⑤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③见施补华《岘佣说诗》。  ④如朱熹说《楚辞》,即每首分章。其《楚辞集注·离骚》说开首四句曰:“此章,赋也……”即是一例。  ⑥沈德潜《说诗晬语》。  ⑦笔者以为《天问》之作早于《离骚》。拙作有《对〈天问〉写作年代的推测》,载《争鸣》82年4期;《离骚作于顷襄八、九年考》,载《复旦学报》82年1期。 ⑧沈德潜《说诗啐语》。  ⑨刘熙载《艺概·诗概》。  ⑩陈第《屈宋古音义》。  ⑾吴景旭《历代诗话》。  ⑿《楚辞集注》明李维桢《序》。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第一编 古典文学第一章 古籍分类一、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二、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三、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四、集部:楚辞类;别集类一(汉至五代);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别集类四(金至元);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别集类六(国朝);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第二章 诗文总集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一、《诗经》: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二、《楚辞》: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陈焯《宋元诗会》; 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陈述《全辽文》; 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清朱彝尊《明诗综》; 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清张应昌《清诗铎》。第三章 诗文评第一节 《文心雕龙》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第二节 诗话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明胡应麟《诗薮》;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清袁枚《随园诗话》; 清赵翼《瓯北诗话》;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清陈田《明诗纪事》;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刘大櫆《论文偶记》。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第一节 词总集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叶恭绰《全清词钞》 陈乃乾《清名家词》;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第二节 词话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明人辑《元明杂剧》; 明沈泰《盛明杂剧》;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明毛晋《六十种曲》;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第三节 小说集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二编 历史要籍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第一节 二十四史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东汉班固《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晋陈寿《三国志》,65卷;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唐姚思廉《梁书》,56卷;唐姚思廉《陈书》,36卷; 北齐魏收《魏书》,130卷;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唐魏征等《隋书》,85卷; 唐李延寿《南史》,80卷;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元脱脱等《宋史》,496卷;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元脱脱等《金史》,135卷;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第二节 二十五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东周孔丘《春秋》; 东周左丘明《左传》;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清陈鹤《明纪》,(明代);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第三编 目录学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第一节 史志书目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第十章 专科目录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万曼《唐集续录》;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第四编 古代汉语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北宋丁度等《集韵》。第二节 常用字典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阮元《经籍籑诂》。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清翟灏《通俗编》;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第十三章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清王昶《金石萃编》;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第十四章 清戴震《考工记图》;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第七编 诸子集成第十五章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清焦循《孟子正义》;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清魏源《老子本义》;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秦商鞅《管子校正》;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汉陆贾撰《新语》;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汉桓宽撰《盐铁论》;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汉王充撰《论衡》;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汉荀悦《申鉴》; 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第八编 常用类书第十六章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唐徐坚等《初学记》;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宋王应麟《玉海》;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明俞安期《唐娄函》;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第一节 《楚辞》《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节 诗文集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任讷《散曲丛刊》;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郑振铎《清人杂剧》;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汪辟疆《唐人小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吴晓铃等《话本选》;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林纾《春觉斋论文》;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宋诗话考》; 刘师培《论文杂记》;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唐圭璋《词话丛编》; 唐圭璋《宋词纪事》;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中华书局《新曲苑》;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王伯祥《史记选》;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束世澄《后汉书选》; 缪钺《三国志选》;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瞿蜕园《通鉴选》;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马叙伦《老子校诂》; 高亨《老子正诂》; 朱谦之《老子校释》;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杨伯峻《列子集释》; 高亨《墨子校诠》; 谭介甫《墨辩发微》;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黎翔凤《管子校注》;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王利器《新语校注》;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何宁《淮南子集释》;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汪荣宝《法言义疏》; 黄晖《论衡校释》;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第一节 《诗经》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余冠英《诗经选》;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高亨注《诗经今注》;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王力著《诗经韵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顾颉刚《尚书通检》;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第十编 常用丛书第二十一章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第十一编 期刊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楚辞研究论文集

最起码 岳阳楼记 滕王阁序 琵琶行 长恨歌 其余较常见名人诗词 对了,还有离骚 建安七子作品等,多多益善

  • 索引序列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书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意思
  • 楚辞研究论文集是什么专著
  • 楚辞研究论文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