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题目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题目

蒙古历史简介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始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一个部落,与中国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这个部落的大部分向西迁移至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落,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 公元12世纪,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纷争部落,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1260年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大汗,建都中都(后改大都)。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等国长期并立和相互争夺的局面,基本上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 1368年,明军进入大都,元朝灭亡,但是北迁后的妥欢帖木儿及其后裔仍继续使用元朝作为国号,被高丽王朝称为“北元”。北元与明朝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在后来的二百多年里与明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明朝为了防范北元的侵扰,修复和重筑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16世纪末叶,蒙古地区以大漠为界,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部落,比较著名的有察哈尔部、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等。清王朝对蒙古各部的彻底征服先后历经100多年的时间。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统一区域自治的实现,真正结束了几百年来内蒙古地区被分割统治的局面,结束了这个地区长期以来民族纷争的历史。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及本民族内部的团结,提高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和自治区的积极性。 更多了解看这里: _asp?BlogID=135282&PostID=2523669&idWriter=0&Key=0

这里就可以的。。。。

古代的方言演变为后世的语言,后世的语言再产生方言,这样的分化过程在蒙古语族的历史上不只发生过一次。经过几代人的调查研究,多数蒙古语学者认为,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但也有人认为卡尔梅克语和布里亚特语不是独立的语言。除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相近以外,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之间也比较相近。它们在历史上也可能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因此,从今往古逆推,近古某个时期蒙古语族可能只有5种语言。从现代各语言的分布情况看,如果沿北纬40°画一条线,就可看出,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达斡尔语主要分布在线以北,而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东乡语分布在线以南。但是蒙古语学者在描绘蒙古语族历史演变时更喜欢用东西两个语组的说法。从语言特征的异同多寡来看,东部语组包括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西部语组包括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卡尔梅克语、莫戈勒语虽分布在西部,但卡尔梅克语和蒙古语最近,莫戈勒语与蒙古语相近的程度也大于与西部语组相近的程度。两个语组又可能是从古代的两个方言演变而来的。再往上就是统一的古代蒙古语了。蒙古语族历史上的书面语是以蒙古、卡尔梅克、布里亚特这一支语言的古代口语为依据的,因此古代文献保留了这一支语言(主要是蒙古和卡尔梅克)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面目。其他各支语言没有古代文献,但在现代口语里保存了某些古代语言的遗迹,在历史比较研究上很有价值。蒙古语族从历史上就和周围的各种语言互相接触、互相影响。比较深刻的影响存在于东乡语和汉语之间,土族语、保安语和藏语之间,达斡尔语和通古斯语之间,莫戈勒语和突厥语、伊朗语之间。各蒙古语族语言和标准蒙古语(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语)同源词的比例是(3000词词表):卡尔梅克90%,达斡尔语和东裕固语60%,土族语50%,东乡语33%,保安语4%,莫戈勒语约35%(估计)而200核心词表的统计结果(以蒙古语为基准):达斡尔和东裕固语90%,土族语85%,东乡语78%,保安语70%各语言之间差别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地理上较接近的蒙古语族语言或方言,相近的可能性较大些,土族语的民和方言和东乡语的相似程度较高。东乡语和保安语的相似程度较高。有学者认为,蒙古语族从东北(巴尔虎)到西南(保安族,同仁土族)之间的语言差别是逐渐加大的。巴尔虎和同仁保安语的差别之大,超过普通话和粤语,完全不能互通1886年俄国探险家波塔宁曾到甘肃青海一带调查了东乡语和土族语,裕固语。那时各语言的发音几乎和现在没有差别,说明早在公元1800年以前,蒙古语族各语言就几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了。各语言除了借词和同源词的发音不同之外,口语习惯也不同,关键语法成分的失去或被替换是造成口语差异的重要原因。蒙古语族的历史比较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苏联学者БЯ弗拉基米尔佐夫的《蒙古书面语和喀尔喀方言的比较语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50年代苏联学者ГД桑热耶夫的《蒙古语比较语法》指出了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卫拉特人(卡尔梅克人)在一定环境下,可以互相通话,而土族语、莫戈勒语、达斡尔语,在蒙古语族里各自单独居于特殊的地位。美国学者NN波普于50年代写的《蒙古语比较研究导论》对于蒙古语的历史分期及每个时期的特征有扼要的论述。他在60年代写的《阿尔泰语比较语法》对于蒙古语族语言的分类提出了比前一著作更正确的观点:把土族语(因为他未见到东乡语和保安语的材料)和达斡尔语各自独立为一支,把莫戈勒语、卫拉特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蒙古语统属于第3支,下面再分两组:莫戈勒语、卫拉特语、卡尔梅克语为一组,布里亚特语、蒙古语为另一组。卫拉特话指中国境内的,卡尔梅克话指在伏尔加河一带的。后者受俄语影响,与卫拉特话已有距离。50年代末期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Ⅲ 罗布桑旺丹写的《关于现代蒙古语族语言和方言的分类问题》注意到了蒙古语族现代语言和现代蒙古语的方言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但他把卡尔梅克语(及卫拉特话)、布里亚特语(包括巴尔虎话)放在方言之列。50年代开始的中国境内各民族语言调查的结果,证实了蒙古语族还应该包括东部裕固语、东乡语和保安语。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清格尔泰主编的《现代蒙古语》一书中画出了从古代统一蒙古语演变到 5个语支再演变为9种语言的图表。中国学者喻世长在《论蒙古语族的形成和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从共同蒙古语演变为 9种现代语言的历史进程的假说,并指出了今后应该继续探讨的许多问题。蒙古语族的研究成果为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开拓了新的领域。

金庸先生的《九阴真经》其实就是《蒙古秘史》!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

古代的方言演变为后世的语言,后世的语言再产生方言,这样的分化过程在蒙古语族的历史上不只发生过一次。经过几代人的调查研究,多数蒙古语学者认为,蒙古语族包括9种语言,但也有人认为卡尔梅克语和布里亚特语不是独立的语言。除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相近以外,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之间也比较相近。它们在历史上也可能是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因此,从今往古逆推,近古某个时期蒙古语族可能只有5种语言。从现代各语言的分布情况看,如果沿北纬40°画一条线,就可看出,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达斡尔语主要分布在线以北,而莫戈勒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保安语、东乡语分布在线以南。但是蒙古语学者在描绘蒙古语族历史演变时更喜欢用东西两个语组的说法。从语言特征的异同多寡来看,东部语组包括蒙古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达斡尔语、莫戈勒语,西部语组包括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卡尔梅克语、莫戈勒语虽分布在西部,但卡尔梅克语和蒙古语最近,莫戈勒语与蒙古语相近的程度也大于与西部语组相近的程度。两个语组又可能是从古代的两个方言演变而来的。再往上就是统一的古代蒙古语了。蒙古语族历史上的书面语是以蒙古、卡尔梅克、布里亚特这一支语言的古代口语为依据的,因此古代文献保留了这一支语言(主要是蒙古和卡尔梅克)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面目。其他各支语言没有古代文献,但在现代口语里保存了某些古代语言的遗迹,在历史比较研究上很有价值。蒙古语族从历史上就和周围的各种语言互相接触、互相影响。比较深刻的影响存在于东乡语和汉语之间,土族语、保安语和藏语之间,达斡尔语和通古斯语之间,莫戈勒语和突厥语、伊朗语之间。各蒙古语族语言和标准蒙古语(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语)同源词的比例是(3000词词表):卡尔梅克90%,达斡尔语和东裕固语60%,土族语50%,东乡语33%,保安语4%,莫戈勒语约35%(估计)而200核心词表的统计结果(以蒙古语为基准):达斡尔和东裕固语90%,土族语85%,东乡语78%,保安语70%各语言之间差别大小不一,一般来说,地理上较接近的蒙古语族语言或方言,相近的可能性较大些,土族语的民和方言和东乡语的相似程度较高。东乡语和保安语的相似程度较高。有学者认为,蒙古语族从东北(巴尔虎)到西南(保安族,同仁土族)之间的语言差别是逐渐加大的。巴尔虎和同仁保安语的差别之大,超过普通话和粤语,完全不能互通1886年俄国探险家波塔宁曾到甘肃青海一带调查了东乡语和土族语,裕固语。那时各语言的发音几乎和现在没有差别,说明早在公元1800年以前,蒙古语族各语言就几乎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了。各语言除了借词和同源词的发音不同之外,口语习惯也不同,关键语法成分的失去或被替换是造成口语差异的重要原因。蒙古语族的历史比较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苏联学者БЯ弗拉基米尔佐夫的《蒙古书面语和喀尔喀方言的比较语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50年代苏联学者ГД桑热耶夫的《蒙古语比较语法》指出了蒙古人、布里亚特人、卫拉特人(卡尔梅克人)在一定环境下,可以互相通话,而土族语、莫戈勒语、达斡尔语,在蒙古语族里各自单独居于特殊的地位。美国学者NN波普于50年代写的《蒙古语比较研究导论》对于蒙古语的历史分期及每个时期的特征有扼要的论述。他在60年代写的《阿尔泰语比较语法》对于蒙古语族语言的分类提出了比前一著作更正确的观点:把土族语(因为他未见到东乡语和保安语的材料)和达斡尔语各自独立为一支,把莫戈勒语、卫拉特语、卡尔梅克语、布里亚特语、蒙古语统属于第3支,下面再分两组:莫戈勒语、卫拉特语、卡尔梅克语为一组,布里亚特语、蒙古语为另一组。卫拉特话指中国境内的,卡尔梅克话指在伏尔加河一带的。后者受俄语影响,与卫拉特话已有距离。50年代末期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Ⅲ 罗布桑旺丹写的《关于现代蒙古语族语言和方言的分类问题》注意到了蒙古语族现代语言和现代蒙古语的方言应该有明确的界限,但他把卡尔梅克语(及卫拉特话)、布里亚特语(包括巴尔虎话)放在方言之列。50年代开始的中国境内各民族语言调查的结果,证实了蒙古语族还应该包括东部裕固语、东乡语和保安语。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清格尔泰主编的《现代蒙古语》一书中画出了从古代统一蒙古语演变到 5个语支再演变为9种语言的图表。中国学者喻世长在《论蒙古语族的形成和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从共同蒙古语演变为 9种现代语言的历史进程的假说,并指出了今后应该继续探讨的许多问题。蒙古语族的研究成果为描写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开拓了新的领域。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自己的传统典籍中没有这种经典表述,但同样具有这种伟大的精神禀赋并令人信服地将这种精神书写在自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誉为“全球一体化”的始作儒者,就是因为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利用国家政权形式开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把几乎整个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联合在一起的结果。(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这一点,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书中描写的“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但是,蒙古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因此,蒙古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正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对酷热严寒的抵御能力和忍耐力极为强劲,对创伤、失败等厄运都可以泰然自若,在保卫故土的战争中不怕牺牲,视献出自己的生命为光荣等,同样体现了英雄乐观精神。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体现在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高贵品格上,体现在英雄个体的价值与群体社会责任的统一上。因此不难看出,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自由开放精神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就生态美学角度而言,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乃至艺术化的生存状态,是蒙古族传统文化自由开放精神最闪光最具个性最吸引人的地方。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懂得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也更加明白人作为自然的承担者和自由自觉的特有的存在,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最终将幸福完整的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的、和谐的、诗意化的生存。(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崇信重义精神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他们之所以对欺诈性的交换行为和非法谋利行为极其蔑视,这是由游牧的分散性和战争的经常性决定的,最终也必然熔铸在他们的世界观、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可以说,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直面人生是他们最基本的人生信条,这样就使他们养成了反对玄想空谈、崇尚脚踏实地的精神,不论是在宗教信仰、民间文学中,还是在伦理道德、政治生活中,务实实用的态度和精神同样是其所固有的。蒙古人推崇商人具有坚强、耐劳、算计的能力和本领,把他们与自己最推崇的骑射并列加以肯定,并要求子孙学习商人的获利精神。他们唯物地认为,商人的本领和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训练、培养和实践得来的,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掌握这些本领和能力。为了确保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各路商道畅通无阻,各国使节和商人的个人安全和货物不被抢劫,蒙古人都要给予各国使节和商人以特殊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在蒙古族传统文化诸领域里都有显著的表现,其直接的结果是:务实的生活态度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务实的信仰态度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务实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能从自己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出发,为自己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务实的政治态度使得他们做出了北方游牧民族所能做出的最为适合的政治选择。我们用生态美学的理论考察这种务实实用精神,就会使我们得到当今生活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更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关键之处,在于确立“四种观念”,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们视自然界为朋友,更加节制和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善待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而改善人们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的存在。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动关系要考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动关系,首先应该对民族性格这一概念做出界定。我们知道,民族性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定义和研究民族性格的中外学者中,有的以文化为基础进行研究,有的则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对于民族性格所做出的定义,反映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视角。他们的论述虽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但大多注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的探讨,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很有眼光的。因为民族性格的基础是该民族群体的典型人格,它的主体承担者是众多民族成员。他们通过社会化,将文化模式内化为心理过程和心理尺度,最后养成固有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一过程的实质即个体对该民族文化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民族性格是由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陶冶而成的、由民族的多数成年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多种要素和多种层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该民族众多个体成员的性格特点得以凸现。由于社会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支配性作用,故民族性格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民族特定的文化类型。我们今天研究和考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和作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并从中得到富有启发意义的参考。蒙古族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制度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笼统地考察其与蒙古民族性格的关系,显然非笔者个人学识所能及,本文所论仅限于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一主线展开。当然,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的产物,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和作用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文化的范围,从思想到思想完全脱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必须将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具体条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可能深入地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和作用于蒙古民族性格的内在机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独特的方式向蒙古民族施加系统影响,这些方式能够较有效地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唤起人们的道德需要,增强人们的道德信念,加速着人们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内化。这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和作用于蒙古民族性格的内在机制。具体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以事为诫。“以事为诫”即通过史事、寓言故事等具体事例来阐发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达到劝诫世人的目的。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传说中,我们看到这位母亲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儿子们,一定要精诚团结、互相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起来,否则就会被击垮、消灭。这种由事到理、以事论理、以事为诫的方法,直接影响教育了广大的草原蒙古人,在当时那种部落纷争、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是十分实用而有益的。二是以言为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草原蒙古人还以大量的格言、谚语来教育子孙保持和发扬诸如诚实守信等内容的道德传统:“获得别人信任靠忠诚,改正自己错误凭真诚”;“人好在于诚实,马好在于善使”;“碰大雪也别违诺言,遇大雨也别误时间”……从文献资料的内容来看,如《成吉思汗箴言》或《智慧的钥匙》等反映出来的也都是一种切合实际的道德原则和处事法则,并没有空洞的说教和虚无飘渺的想法。这些闪光的至理名言在草原上广为流传,成为草原文化优秀道德传统的有力说明三是身教化民。“身教化民”是指统治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人们树立标杆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和传达道德要求,从而将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具体化。遍过崇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形象,使受教育者获得道德启示,激发起道德情感,心悦诚服地、潜移默化地将教育者所倡导的道德要求纳入自己的品质结构之中。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等史实都证明,统治者本身的道德状况对民众的行为和社会风俗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吉思汗乃至忽必烈等元朝开创者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也由此说明了统治者自身进行道德修养和践履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这的确有助于人们对其道德要求的接受和认同。四是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的事物或自然规律中体悟为人处事之道,并仿而效之。草原蒙古人顺从“长生天”意愿,尊称草原为“大命”,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小命”,严禁破坏草原和水源。他们利用牛粪做燃料;采用游牧和轮牧的方式进行生产;禁捕幼小的鸟兽鱼虫和怀孕母兽;禁止在森林的旺盛成长期毁林开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贵的药材也不得挖光,否则将被定为无道德的叛逆者,而植树造林、治理荒滩等行为则被尊为善举。这就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和需要,从而有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道德教化的实施,促使本民族成员对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认同和接受。长期以来,正是草原蒙古人的这些朴素观念,有力地保护了当地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资源得以恢复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维持了大型畜牧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当今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形式,更是一种充满了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现今的锡林郭勒盟所举行的那达慕最具传统代表性。“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是“娱乐、游戏”的意思,用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在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四,羊肥马壮和草绿花红的日子开始,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那达慕的历史已经非常久远,据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所载,那达慕最早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的初期,在公元1206年,当时的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以及对草场进行维护以及分配,每年七八月间都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起来,为了表示团结友谊和庆祝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那达慕在元朝时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开展得十分广泛,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军事体育项目。此俗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并且一直沿习至今。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

关于学位论文撰写的规定 一、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1.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青蛙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 (3)博士学位论文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4)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有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在全国性学术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或宣读。 (5)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在五万字左右。 2.硕士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2)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或在学术上有一定意义。 (3)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自己的新见解,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4)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学年。 (5)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为三至四万字。 二、学位论文的撰写格式及内容要求 1.学位论文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前导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 2.各部分的内容要求 (1)前导部分——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关键词。 ① 封面——按国家规定的标准由校学位办公室统一印制;学位论文题目的字数不得超过20字。 ② 摘要——它是学位论文简短陈述,应说明该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试验方法、研究成果和最终结论等,其重点是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一般为200~300字,同时用中、外文撰写。 ③ 目录——由学位论文的章、节和页码组成。 ④ 关键词——是为文献索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某一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选取5~10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2)主体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 ① 绪论或前言——它是主体部分的开端,简要说明此项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情况和成果(或属知识空白)、理论分析及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等。 ② 正文——它是学位论文的核心部分,占篇幅的绝大部分(约为整个论文的五分之三~五分之四),包括理论部分、试验部分和数据处理等,要求立论正确、概念清晰、分析严谨、数据要真实可靠、数据处理要有依据、计算结果正确无误。文字通顺、合科逻辑、条理清晰。 ③ 结论——对处理的结果所得结论应作理论上的论述和讨论,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应给予客观的说明,也可以提出下一步的设想。文字要简明扼要。 ④ 致谢——对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和提供便利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表示感谢,并对引用他人文章和结果进行说明。 ⑤ 参考文献——按下列格式列出。 [序号]、作者姓名、论文题名、期刊名称、年份、期数、页码。 [序号]、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单位、年份、页码。 在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应在被引用的部右上角用方括号标出,括号中的数字与参考文献序号相对应。 (3)附录部分——附录是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补充,包括与论文有关的公式推导、数据和图表等。 3.学位论文中名称、术语、符号及计量单位等应按统一标准引用,且前后应一致,重复出现的术语、符号只在第一次出现时说明即可。标点符号按“标点符号使用法”使用,要求书写清楚,使用恰当。 4.学位论文用黑色墨水在学位论文专用稿纸上按格书写,字体要工整、清楚。如有图表、示意图、结构图等,需用描图纸按制图要求描好贴好,或贴上图像照片。要送交原稿。 5.学位论文装订后按200×280mm尺寸裁切。 三、学位论文详细摘要 学位论文详细摘要是在授予学位后供编辑出版学位论文摘要汇编用的。 详细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能概括论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充分反映论文的研究成果和价值。 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字数为一千字以内,由研究生本人用计算机打印,并将打印稿及相应软盘在答辩后两天以内交系汇总,由系随同其它学位申请材料按规定日期送交学位办公室,格式和具体要求另有规定。 博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中文摘要限于800~1000个汉字;英文摘要限于3000~4000个字符,中英文摘要都应由研究生本人用计算机打印,并将打印稿及相应软盘在答辩前交学位办公室,格式及具体要求另有规定。 学位论文详细摘要需经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同意后应在“导师审阅”栏内签字。 ----------------------------------==================================---------------------------------- 六.论文格式 (题目)X X X X X X (2#宋体黑,居中) (单位 作者)XXXXXXXXX XXX (4#宋体) (空一行) 摘要:(小4#宋体黑)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5#宋体) (空一行) (文中小标题)X X X X X X (小4#宋体黑,顶格) (正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5#宋体,段首空二字) (作者通信地址、邮编、电话) (5#宋体) 1 题名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概括文章的要旨,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中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语、字符、代号以及结构式和公式。 2 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1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它是文责自负和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志,作者署名应符合GB 7713的有关规定。 2作者姓名署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或文末,简讯等短文的作者可标注于文末。英文摘要中的国内作者姓名应采用《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有关规定,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如: 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3 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力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1) 作者工作单位宜直接排印在作者姓名之下。 4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以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建立作者与其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例: 韩英铎1,王仲鸿1,林孔兴2,相永康2,黄其励3,蒋建民3 (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北京100084;华中电力集团公司,湖北 武汉430027;东北电力集团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6) 3 作者简介 1 对文章的主要作者按以下顺序介绍其简介: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199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主要从事蒙古学研究。 2 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的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最后以“。”结束。 4 摘要 1 凡投稿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凡文献标识码定为A、B、C三类的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其中A类文章还应附英文摘要),中文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bstract:”作为标识。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以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不分段。摘要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也不得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2 摘要篇幅在100—300字。 3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 5 关键词 1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提交的论文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应同时给出英文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关键词按GB/T 3860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2 多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隔。 3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识。例: [关键词] 汽油机;燃爆控制;电子点火;模糊逻辑 Key words:gasoline engines;knock control;electronic ignition;fuzzy logic 6 文献标识码 1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作者应自行标识。文献标识码标识规范有如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2 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如:[文献标识码] A 7 分类号 1 为从期刊文献的学科属性实现族性检索并为文章的分类统计创造条件,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应标识分类号。 2 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 3 文章一般标识1个分类号,多个主题的文章可标识2个或3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一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 4 分类号前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例:[中图分类号] TK 2;O 5 8 基金项目 1 基金项目指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属于文章题名注释的一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土点基金等。 2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 3 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20-74) 9 引言 1 引言的内容可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办法,范围和背景等。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或成为摘要的注释,避免公式推导和一般性的方法介绍。 2 引言的序号可以不编,也可以编为“0”,不编序号时“引言”二字可以省略。 10 论文的正文部分 1 论文的正文部分系指引言之后,结论之前的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应按GB 7713—87的规定格式编写。 2 层次标题 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各级层次标题都要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同一层次的标题应尽可能“排比”,即词(或词组)类型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 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下圆点“.”相隔,末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如“l”,“1”,“2”等;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字距接排标题。 纯社科论文也可采用中文习惯,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能用①、[1],以与注号和参考文献序号区别。文中要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各层次标题要醒目,其字体与非标题要有明显的区别。 11 注释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能在文章内用括号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 不随文列出的注释,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语句的右上角,标注符号用加圆圈的阿拉伯数字①、②…标识。注释内容应置于该页地脚,并用正线与正文隔开。(简称脚注) 12 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在论文的结论或致谢段之后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 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或网络)上的文献。私人通信和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表,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当页的地脚。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标注符号用[1]、[2]…标识,标注符号放在引用文献尾部的右上角,如:张 、王 。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按在文章中引用的顺序排列,一般采用小于论文正文的字号编排。 参考文献表中的每条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对相同的项目不得用“同上”或“ibid”等表示。 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时,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或相应的外文;作者姓名之间不用“和”或“and”而用“,”分开;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西文作者的名字部分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1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文献起止页码。 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2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 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3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参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36- [4]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5]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4):62—67.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g.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1]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pub/xt/980810-html,1998-08-16/1998-10-04. [12]万锦坤.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3 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引用参考文献中的文字或观点,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排在该页地脚。参考文献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1]、[2]、…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①、②、…标注。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并对该民族的民族性格特别是世界观、价值观、心理特征、现实态度等诸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而优秀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内涵名播古今中外,也让世人直接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性格,或者说蒙古民族性格很大程度地反映和折射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研究探讨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与作用,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发扬民族传统、坚持科学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基本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十分丰富,它最核心的理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顺从“长生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特征的自然生态理念,二是以充满原动力的多样的贸易需求和灵活的谋生方式为特征的经济贸易理念,三是以讲真话、讲信用、诚实守信为特征的思想道德理念,四是以不拘一格、兼收并蓄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理念。联系当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这些独具特色的核心理念,无不体现出蒙古族传统文化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利用。与蒙古族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关系密切乃至很难严格区分的,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近年来,区内外专家学者对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多有论述,笔者最赞同的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吴团英研究员将其总结归纳为“开拓进取精神”、“英雄乐观精神”、“自由开放精神”和“崇信重义精神”。当然,除了这四种精神,笔者认为还应该加上“务实实用精神”。蒙古族传统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最杰出代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无疑就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是蒙古族等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自己的传统典籍中没有这种经典表述,但同样具有这种伟大的精神禀赋并令人信服地将这种精神书写在自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千年风云第一人”成吉思汗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誉为“全球一体化”的始作儒者,就是因为弘扬开拓进取精神,利用国家政权形式开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把几乎整个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联合在一起的结果。(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这一点,在蒙古族等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蒙古族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书中描写的“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但是,蒙古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因此,蒙古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正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对酷热严寒的抵御能力和忍耐力极为强劲,对创伤、失败等厄运都可以泰然自若,在保卫故土的战争中不怕牺牲,视献出自己的生命为光荣等,同样体现了英雄乐观精神。草原民族的英雄乐观精神,体现在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高贵品格上,体现在英雄个体的价值与群体社会责任的统一上。因此不难看出,蒙古族传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 (三)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自由开放精神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是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显著特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万式,为蒙古族等草原民族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这种人们在空间上的自由行动为其内在自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万面。就生态美学角度而言,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乃至艺术化的生存状态,是蒙古族传统文化自由开放精神最闪光最具个性最吸引人的地方。草原文化生态理念的美学价值的挖掘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始懂得自然对于人类的意义,也更加明白人作为自然的承担者和自由自觉的特有的存在,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任,将绿色还给大地,将清洁还给空气,将蓝色还给天空和海洋,也最终将幸福完整的人类生存还给人,从而营造出一种绿色的、和谐的、诗意化的生存。(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崇信重义精神诚实和守信都是一种做人的品质,是人类最难得的文化资源,也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蒙古族作为草原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极力推崇以诚立命、以诚配天、以信立行、以忠誓盟的核心价值,视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最大光荣,视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最大耻辱。他们之所以对欺诈性的交换行为和非法谋利行为极其蔑视,这是由游牧的分散性和战争的经常性决定的,最终也必然熔铸在他们的世界观、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之中。可以说,诚信精神构成草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 (五)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务实实用精神对于古代蒙古人来说,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动荡的社会现实,直面人生是他们最基本的人生信条,这样就使他们养成了反对玄想空谈、崇尚脚踏实地的精神,不论是在宗教信仰、民间文学中,还是在伦理道德、政治生活中,务实实用的态度和精神同样是其所固有的。蒙古人推崇商人具有坚强、耐劳、算计的能力和本领,把他们与自己最推崇的骑射并列加以肯定,并要求子孙学习商人的获利精神。他们唯物地认为,商人的本领和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训练、培养和实践得来的,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掌握这些本领和能力。为了确保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顺利进行,各路商道畅通无阻,各国使节和商人的个人安全和货物不被抢劫,蒙古人都要给予各国使节和商人以特殊的保护和优惠政策。可以说,这种务实实用精神在蒙古族传统文化诸领域里都有显著的表现,其直接的结果是:务实的生活态度使得古代蒙古人能够极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为自己的生存选择了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务实的信仰态度使得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虽原始粗糙但最为实际的精神寄托;务实的价值观念使得他们能从自己的现实环境和实际需要出发,为自己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找到了最适合的位置;务实的政治态度使得他们做出了北方游牧民族所能做出的最为适合的政治选择。我们用生态美学的理论考察这种务实实用精神,就会使我们得到当今生活的根本之道,在于建立更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绿色生活方式”;关键之处,在于确立“四种观念”,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按照自然而生活”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观念;落脚点和归宿,在于人们视自然界为朋友,更加节制和简化自己的物质生活,善待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进而改善人们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的存在。 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动关系要考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蒙古民族性格的互动关系,首先应该对民族性格这一概念做出界定。我们知道,民族性格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在定义和研究民族性格的中外学者中,有的以文化为基础进行研究,有的则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对于民族性格所做出的定义,反映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视角。他们的论述虽然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但大多注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相互关系的探讨,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很有眼光的。因为民族性格的基础是该民族群体的典型人格,它的主体承担者是众多民族成员。他们通过社会化,将文化模式内化为心理过程和心理尺度,最后养成固有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一过程的实质即个体对该民族文化模式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民族性格是由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陶冶而成的、由民族的多数成年成员共同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多种要素和多种层次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通过该民族众多个体成员的性格特点得以凸现。由于社会文化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支配性作用,故民族性格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民族特定的文化类型。我们今天研究和考察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和作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并从中得到富有启发意义的参考。蒙古族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制度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笼统地考察其与蒙古民族性格的关系,显然非笔者个人学识所能及,本文所论仅限于狭义的文化即精神文化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一主线展开。当然,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各个层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蒙古族传统文化是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的产物,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在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蒙古民族性格的影响和作用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精神文化的范围,从思想到思想完全脱离社会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而必须将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具体条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才可能深入地认识二者的内在联系。 (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和作用于蒙古民族性格的内在机制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独特的方式向蒙古民族施加系统影响,这些方式能够较有效地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唤起人们的道德需要,增强人们的道德信念,加速着人们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内化。这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和作用于蒙古民族性格的内在机制。具体方式有如下几种:一是以事为诫。“以事为诫”即通过史事、寓言故事等具体事例来阐发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以达到劝诫世人的目的。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传说中,我们看到这位母亲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教育儿子们,一定要精诚团结、互相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起来,否则就会被击垮、消灭。这种由事到理、以事论理、以事为诫的方法,直接影响教育了广大的草原蒙古人,在当时那种部落纷争、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是十分实用而有益的。二是以言为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草原蒙古人还以大量的格言、谚语来教育子孙保持和发扬诸如诚实守信等内容的道德传统:“获得别人信任靠忠诚,改正自己错误凭真诚”;“人好在于诚实,马好在于善使”;“碰大雪也别违诺言,遇大雨也别误时间”……从文献资料的内容来看,如《成吉思汗箴言》或《智慧的钥匙》等反映出来的也都是一种切合实际的道德原则和处事法则,并没有空洞的说教和虚无飘渺的想法。这些闪光的至理名言在草原上广为流传,成为草原文化优秀道德传统的有力说明三是身教化民。“身教化民”是指统治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人们树立标杆典范,通过身教来体现和传达道德要求,从而将道德理想和价值标准具体化。遍过崇高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形象,使受教育者获得道德启示,激发起道德情感,心悦诚服地、潜移默化地将教育者所倡导的道德要求纳入自己的品质结构之中。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等史实都证明,统治者本身的道德状况对民众的行为和社会风俗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成吉思汗乃至忽必烈等元朝开创者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也由此说明了统治者自身进行道德修养和践履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这的确有助于人们对其道德要求的接受和认同。四是效法自然。“效法自然”即从大自然的事物或自然规律中体悟为人处事之道,并仿而效之。草原蒙古人顺从“长生天”意愿,尊称草原为“大命”,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小命”,严禁破坏草原和水源。他们利用牛粪做燃料;采用游牧和轮牧的方式进行生产;禁捕幼小的鸟兽鱼虫和怀孕母兽;禁止在森林的旺盛成长期毁林开荒、挖石取土;即使再珍贵的药材也不得挖光,否则将被定为无道德的叛逆者,而植树造林、治理荒滩等行为则被尊为善举。这就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和需要,从而有助于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道德教化的实施,促使本民族成员对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认同和接受。长期以来,正是草原蒙古人的这些朴素观念,有力地保护了当地的原始森林和草原,使牧草资源得以恢复再生和不断利用,最终维持了大型畜牧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天地人合一”是草原蒙古人评判人与自然关系好坏的尺度,通过人的活动影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间的转换,这就涉及到美学范畴中人如何人化自然的问题了。可以说,草原蒙古人对待自然和对待世界的审美而非纯功利的态度,给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当今世界带来了一阵清新之风

目前内蒙古地区使用的依旧是正统的老蒙文,也就是回鹘字母书写,而外蒙也就是蒙古国的蒙古文,则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原本的蒙古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辽金两朝时期,少数与辽金关系密切的蒙古贵族,会使用契丹与女真的文字,但并不普遍,这对于蒙古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都非常不利。不过由于当时的蒙古尚且处于破碎的状态,而且生产力相当低下,没有文字对于蒙古人的生存也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巨大影响。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期刊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言文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发展潜能,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能力为两翼,能够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翻译、行政、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特色 蒙古语言文学方向是我国同类专业中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在蒙古文文献、蒙古文论、蒙古民间文学、现代蒙古语及其方言、中古蒙古语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免收学费,成绩优秀者自二年级起可进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学习,享受“基地班”待遇,其中名列前45%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必修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少数民族语言通论(蒙古)、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学史(蒙古)、汉语少数民族语翻译经典导读(蒙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蒙古)等。 主要选修课程有:中古蒙古语、蒙古文文献、基利尔蒙古文、蒙古语方言学、蒙文写作、蒙古族简史、蒙古文字史、蒙汉文书法、比较文学概论、蒙古族民俗文化、蒙古文信息处理、大学英语、基础日本语等。 就业及深造前景 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就业口径较宽,继续深造的空间较大。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胜任蒙古语言文学方向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文化新闻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编辑、记者、文书档案及宣传、文秘、翻译、管理等工作。近几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4% 以上。 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去向:在京蒙古语文工作单位,如电台、出版社、翻译中心、人民网等;在国内继续读研究生深造;返回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东北三省就业;派往国外如蒙古国、日本、匈牙利、捷克、德国、美国等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等。 授课语言 专业方向类课程多用蒙古语授课,学科基础课及其他通识类课程用国家通用语授课。 报考条件 本专业招收文理科蒙古文答卷考生,高考蒙语文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学制4年,合格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学费 本专业本科生享受国家“免收学费”政策。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知道: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第2课 古代埃及知道: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第3课 古代印度知道: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知道: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理解: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知道: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知道: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知道: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第9课 罗马法体系知道:“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理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知道: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11课 奥斯曼帝国知道: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知道: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第13课 王权与教权知道: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第14课 庄园和城市知道: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理解: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理解: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理解: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第9课 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第10课 东汉的兴衰知道: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理解: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第11课 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域经济的发展:A、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理解: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2)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 丝绸之路的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知道:(2) 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第三册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商西周 政治制度: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文字: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犁牛耕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儒家诞生:孔子创立(仁、礼、《论语》);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战国时期出现指南针(“司南”)《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离骚》)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儒学成为正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汉赋魏晋南北朝 “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隋朝 唐朝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唐朝末年火药用于军事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唐诗两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儒学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两大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瓷器:景德镇“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宋词元朝 地方设行省(即行中书省)元曲:关汉卿《窦娥冤》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宰相制度结束,明成祖设立内阁,专制主义加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出现(晋商、徽商,会馆产生)明清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批判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京剧: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西周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朝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立“中朝”(“内朝”);设立刺史制度隋唐 为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北宋 为分散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朝 行省制度明朝 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 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影 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土地制度: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北魏和唐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 格局: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官营为主冶炼业:商周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春秋晚期人工冶炼铁器;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丝织业:西汉丝绸之路制瓷业:中国最早;唐朝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宋朝景德镇商业 秦代:商品买卖明码标价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六朝:“草市”形成唐代:“夜市”繁荣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明清:商帮(徽商、晋商)萌芽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受到封建制度束缚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重视保护农业。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对商业征收重税 都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海禁 明清时期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的法令,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荀子道家:老子(道是万物之源、辩证法、无为而治),庄子(齐物,逍遥)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法家:韩非(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秦最重视百家争鸣:中国封建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汉代儒学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影响: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心即理也”明清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宋明理学)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火药(唐朝末年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指南针汉字书画 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草书、行书);(唐)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行书)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文学成就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屈原:楚辞,代表作《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 京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汉调和徽剧融合形成京剧专题五: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打击反民主势力。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保障民主,雅典民主制顶峰时期——“黄金时代”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少数人的民主(男性公民);直接民主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和罗马的基本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古代法律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方向

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 有一条沿中俄边境蜿蜒东流的长河,河面宽阔而沉静,这就是额尔古纳河。它被蒙古人视为神圣的母亲河。因为有了额尔古纳河的滋润,呼伦贝尔草原才水草丰美,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起壮大。蒙古族起源于古老的东胡系蒙兀室韦,在公元七世纪时,其名字已出现于唐代文献,当时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生活,马是他们朝夕与共的伙伴,车帐是他们的居所。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达翰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唐代以后,蒙兀室韦曾先后受过中原王朝及漠北诸游牧部族的管辖统治,其语言中夹杂大量的突厥语汇,辽代时,蒙古部已逐渐强大,分衍出许多部落,其中就有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祖先- 乞颜部勃儿只斤氏族。公元十三世纪初,在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有很多较为强大的部族。其中最有气势的是塔塔尔部,以至于“鞑靼 ”这个称呼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统称。由于金朝不断的挑起蒙古各部的矛盾和仇杀,当时的蒙古草原充满了深重的灾难。公元1189年,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首领。从此,蒙古部逐渐崛起,经过十八年的激烈战争,终于统一了东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在翰难河源召开的呼勒里台上,竖起了象征威严和圣洁的九游白旗,铁木真被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创立了声威赫赫的蒙古汗国。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历史学硕士阶段有8个二级学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研都有难度 而难易是相对的。所以不要问难不难 如果非要说 跨专业的还是比较难得 因为历史要背的东西太多了。你本专业不是历史的 也最好在之前就接触接触历史。现在没有报录比高的学校了。因为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 总之自己加油努力吧。博仁考研祝您成功。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蒙古语言文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发展潜能,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和少数民族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和外语能力为两翼,能够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翻译、行政、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特色 蒙古语言文学方向是我国同类专业中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在蒙古文文献、蒙古文论、蒙古民间文学、现代蒙古语及其方言、中古蒙古语等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免收学费,成绩优秀者自二年级起可进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学习,享受“基地班”待遇,其中名列前45%可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必修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少数民族语言通论(蒙古)、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学史(蒙古)、汉语少数民族语翻译经典导读(蒙古)、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蒙古)等。 主要选修课程有:中古蒙古语、蒙古文文献、基利尔蒙古文、蒙古语方言学、蒙文写作、蒙古族简史、蒙古文字史、蒙汉文书法、比较文学概论、蒙古族民俗文化、蒙古文信息处理、大学英语、基础日本语等。 就业及深造前景 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就业口径较宽,继续深造的空间较大。通过四年的学习,能够胜任蒙古语言文学方向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文化新闻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编辑、记者、文书档案及宣传、文秘、翻译、管理等工作。近几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4% 以上。 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去向:在京蒙古语文工作单位,如电台、出版社、翻译中心、人民网等;在国内继续读研究生深造;返回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东北三省就业;派往国外如蒙古国、日本、匈牙利、捷克、德国、美国等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等。 授课语言 专业方向类课程多用蒙古语授课,学科基础课及其他通识类课程用国家通用语授课。 报考条件 本专业招收文理科蒙古文答卷考生,高考蒙语文成绩达到良好以上。学制4年,合格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学费 本专业本科生享受国家“免收学费”政策。

方向现在大的分3类了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小的分 考古学 历史文献学 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史学理论 历史地理学等大类的 中国 世界史都是全国统考,考古及博物馆,有的统考,有的自主命题。跨专业还是有点难度的录取率高的,都是烂学校既然考,最好985 最低211 况且历史就业很不好。 建议不跨考历史,为了就业考虑

  • 索引序列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题目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论文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期刊
  • 域外文献与蒙古史研究方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