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范文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范文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  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  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  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  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  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  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  (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  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  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  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  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  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  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  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  (四)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  (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Eic R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原大地,群雄逐鹿,演绎了多少风云变化,河南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无数的英雄史诗。平原博物院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是河南省馆藏量第二大博物馆,仅次于河南博物院,为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原平原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档案馆,2007年总投资约3亿元开工,于2011年合并建成集博物馆、档案馆、史志馆、城建档案馆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规划总用地面积5公顷,总建筑面积52585平方米,地上三层建筑。一、二层为展览空间,设文物展厅19个,档案展厅6个。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上万件,国家一级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馆共有19个厅,其中16个厅作为展览文物所用。其中12个展厅为固定展厅,4个为临时展厅。西侧为“牧野华章”通史类展厅,时间范围从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址文化遗存开始,分为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时期、汉魏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四个篇章,种类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画、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铜、明清书画、历代碑帖拓片著称。东侧为文物专题展厅,分为《馆藏青铜器展》、《馆藏陶瓷展》、《馆藏书画展》、《馆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艺术展》五个专题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对青铜器、瓷器、字画、拓片等进行专题陈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于原平原省所辖的范围。无论是馆藏量还是馆藏价值,在全省地级博物馆中都名列前茅。其中,镇馆之宝有祖辛卣、妇好方尊、牛面纹卣等一批珍贵青铜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历代书画作品1700余件,时代自秦汉至近现代,代表性藏品如赵子昂、董其昌、史春荟、李苦禅、白雪石等的书画作品。该院是新乡十大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在建筑艺术上,其一表现为“华夏之光”——文明精神的传播,借助规划形式的放射状规划图景与建筑形象上的独特个性,通过以竖向线条为主的石材巨大实体尺度,以及其富于韵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体气势,寓意着新乡牧野大地,作为夏、商、周中国最早王朝的中心,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二表现为“历史年轮”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圆形,通过与树的“年轮”在形态、肌理上的呼应,体现出历史延续性。她寓意城市是成长着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馆,正式要记录下这座城市成长过程中的“年轮”,让人们得以通过这些“年轮”,重视她的点滴回忆。其三表现为“太行山势”——地域性与生长性,平原博物院建筑形象强调竖向上的生长感与层叠起伏的态势,外形硬朗、刚毅,平原儿女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参观后受益颇深,仿佛亲眼见证了历史的轮回,感受了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我更加有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你要对博物馆有深刻了解。

4 二、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与形式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完全不同,博物馆是利用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实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收藏、科研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单向观众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年代,还是不够的。专家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二十块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一次铸造成功如此气势宏大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陈列将次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必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对藏品研究得越深,给人的启发教育就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博物馆业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将相关学科研究出的新成果运用到藏品研究中去,并通过展览传播给观众。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相当部分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缺乏兴趣,即使来了,只是猎奇,走马观花,有的见宝不识宝,有的见物就是宝,这一方面是5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则是我们陈列,讲解工作没做好,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失去了观众,造成门前冷落的局面。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2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 2 《博物馆学新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6 种发展、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正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关注当下的发展变化,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成只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有观众,展览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更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欣赏、7 了解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品的要求。此时,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和必然的选择。馆际合作交流扩大了文物藏品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的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为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陈列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鲜明、形式设计赏心悦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主,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展览设计者的意图,进行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点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简单的实物陈列、展品堆砌,很难使观众把握展览要领。一个陈列展览堆放上千件文物,观众在大量实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展览参观下来,茫然不知所云。在大量新奇、陌生的实物面前,常使观众感到“信息过载”,使学习者无法整理、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8 应根据陈列主题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陈列形式的设计、陈列信息的容量、信息发送形式,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阐释方法,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陈列主题。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像、辅助设施等形式,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参与。 只有综合多种阐释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二)因人施讲的讲解形式,完善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 博物馆有了成功的陈列展览,还必须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传达博物馆教育的信息。讲解员要在充分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准备讲解词。不仅要熟悉了解展览的文物,而且要掌握文物历史纵的发展,横的比较,这需要对文物文化内涵做深度挖掘和高度概括,并通过讲解员的有效讲解,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给观众的各种信息才能完整地被观众接受。目前,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在博物馆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的不断应用,将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举办专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要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我单位今年在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的大型考古发掘图片展就起到了良好效果,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借机宣传了我市近309 年的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我市昔日的繁华。其间的血雨腥风、其间的兴衰演变,既给今日的太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昔日的太原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四)教育服务的多样化。博物馆的基本宣传形式就是展览,但又绝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必须跟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与时代相符的手段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范畴也随之变化扩展。博物馆教育已从单一的馆内陈列及其讲解,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辅导教学、举办讲座、组织专线旅游、举办夏令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已渗透到各项事业中。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色彩更为鲜明,工作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品范围,博物馆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习者多种智能的开发,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博物馆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藏品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当代博物馆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研究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信息传播理论、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增强了。其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也应相应改变,以适应新的工作局面:要考虑全局性问题,考虑怎样有效地利用和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要参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方针、博物馆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等指导性工作的制定,积极为博物馆领导进行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科学数据和可行性调研报告,协助馆领导作出决策。 10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题目

4 二、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与形式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完全不同,博物馆是利用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实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收藏、科研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单向观众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年代,还是不够的。专家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二十块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一次铸造成功如此气势宏大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陈列将次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必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对藏品研究得越深,给人的启发教育就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博物馆业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将相关学科研究出的新成果运用到藏品研究中去,并通过展览传播给观众。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相当部分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缺乏兴趣,即使来了,只是猎奇,走马观花,有的见宝不识宝,有的见物就是宝,这一方面是5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则是我们陈列,讲解工作没做好,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失去了观众,造成门前冷落的局面。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2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 2 《博物馆学新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6 种发展、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正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关注当下的发展变化,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成只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有观众,展览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更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欣赏、7 了解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品的要求。此时,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和必然的选择。馆际合作交流扩大了文物藏品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的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为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陈列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鲜明、形式设计赏心悦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主,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展览设计者的意图,进行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点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简单的实物陈列、展品堆砌,很难使观众把握展览要领。一个陈列展览堆放上千件文物,观众在大量实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展览参观下来,茫然不知所云。在大量新奇、陌生的实物面前,常使观众感到“信息过载”,使学习者无法整理、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8 应根据陈列主题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陈列形式的设计、陈列信息的容量、信息发送形式,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阐释方法,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陈列主题。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像、辅助设施等形式,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参与。 只有综合多种阐释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二)因人施讲的讲解形式,完善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 博物馆有了成功的陈列展览,还必须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传达博物馆教育的信息。讲解员要在充分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准备讲解词。不仅要熟悉了解展览的文物,而且要掌握文物历史纵的发展,横的比较,这需要对文物文化内涵做深度挖掘和高度概括,并通过讲解员的有效讲解,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给观众的各种信息才能完整地被观众接受。目前,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在博物馆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的不断应用,将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举办专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要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我单位今年在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的大型考古发掘图片展就起到了良好效果,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借机宣传了我市近309 年的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我市昔日的繁华。其间的血雨腥风、其间的兴衰演变,既给今日的太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昔日的太原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四)教育服务的多样化。博物馆的基本宣传形式就是展览,但又绝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必须跟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与时代相符的手段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范畴也随之变化扩展。博物馆教育已从单一的馆内陈列及其讲解,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辅导教学、举办讲座、组织专线旅游、举办夏令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已渗透到各项事业中。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色彩更为鲜明,工作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品范围,博物馆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习者多种智能的开发,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博物馆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藏品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当代博物馆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研究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信息传播理论、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增强了。其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也应相应改变,以适应新的工作局面:要考虑全局性问题,考虑怎样有效地利用和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要参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方针、博物馆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等指导性工作的制定,积极为博物馆领导进行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科学数据和可行性调研报告,协助馆领导作出决策。 10

我帮你按照计划,实现原创内容!

我这个有,,,,,,,,,给;。

同学,你这是需要写开题报告好写,别急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选题

同学,你这是需要写开题报告好写,别急

4 二、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与形式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完全不同,博物馆是利用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实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收藏、科研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单向观众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年代,还是不够的。专家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二十块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一次铸造成功如此气势宏大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陈列将次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必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对藏品研究得越深,给人的启发教育就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博物馆业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将相关学科研究出的新成果运用到藏品研究中去,并通过展览传播给观众。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相当部分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缺乏兴趣,即使来了,只是猎奇,走马观花,有的见宝不识宝,有的见物就是宝,这一方面是5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则是我们陈列,讲解工作没做好,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失去了观众,造成门前冷落的局面。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2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 2 《博物馆学新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6 种发展、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正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关注当下的发展变化,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成只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有观众,展览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更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欣赏、7 了解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品的要求。此时,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和必然的选择。馆际合作交流扩大了文物藏品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的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为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陈列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鲜明、形式设计赏心悦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主,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展览设计者的意图,进行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点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简单的实物陈列、展品堆砌,很难使观众把握展览要领。一个陈列展览堆放上千件文物,观众在大量实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展览参观下来,茫然不知所云。在大量新奇、陌生的实物面前,常使观众感到“信息过载”,使学习者无法整理、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8 应根据陈列主题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陈列形式的设计、陈列信息的容量、信息发送形式,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阐释方法,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陈列主题。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像、辅助设施等形式,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参与。 只有综合多种阐释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二)因人施讲的讲解形式,完善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 博物馆有了成功的陈列展览,还必须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传达博物馆教育的信息。讲解员要在充分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准备讲解词。不仅要熟悉了解展览的文物,而且要掌握文物历史纵的发展,横的比较,这需要对文物文化内涵做深度挖掘和高度概括,并通过讲解员的有效讲解,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给观众的各种信息才能完整地被观众接受。目前,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在博物馆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的不断应用,将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举办专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要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我单位今年在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的大型考古发掘图片展就起到了良好效果,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借机宣传了我市近309 年的重大考古发掘成果,展示了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我市昔日的繁华。其间的血雨腥风、其间的兴衰演变,既给今日的太原增加了历史的厚重,也让昔日的太原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四)教育服务的多样化。博物馆的基本宣传形式就是展览,但又绝不仅限于展览,博物馆必须跟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要求,运用与时代相符的手段从事宣传教育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教育职能范畴也随之变化扩展。博物馆教育已从单一的馆内陈列及其讲解,扩展到馆外流动展览讲解、辅导教学、举办讲座、组织专线旅游、举办夏令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已渗透到各项事业中。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色彩更为鲜明,工作着眼点不再局限于本馆藏品范围,博物馆教育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习者多种智能的开发,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博物馆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在了解藏品知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当代博物馆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研究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信息传播理论、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面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博物馆教育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增强了。其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也应相应改变,以适应新的工作局面:要考虑全局性问题,考虑怎样有效地利用和拓展博物馆教育资源;要参与博物馆教育工作方针、博物馆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等指导性工作的制定,积极为博物馆领导进行工作决策提供参考资料、科学数据和可行性调研报告,协助馆领导作出决策。 10

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归纳起来说有几种类型,除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包括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教育、各种成人教育及博物馆教育,而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以及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课堂,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部门。因此,博物馆是一个社会教育机构,它的服务对象包括各个阶层,其中成人占有一定比例。为此把博物馆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是博物馆事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 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      人类进入21世纪后要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关键在于教育。事实证明,谁重视教育,谁就拥有未来。然而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一份关于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就指出:“现在和未来世界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育如果像过去一样,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能的”。因为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面对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我国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为此国家不失时机地成立各种成人教育学院,来帮助广大民众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回归教育”。就教育而言,社会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以实物标本为基础,是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它的教育内容是通过实物说话,为广大民众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继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博物馆这种特有的形象和直观教育的特点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为博物馆的教育不是“硬灌”,不同对象所接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同时,由于博物馆教育是通过实物的潜移默化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观众自然也是一所终身受益的社会大学。所以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最好去处。正如我国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先生所言,博物馆教育以其巨大的实物教育资源为依托,有条件发展成为教育以外的第二教育系统。因此,博物馆教育将成为社会教育体系中人们“终身教育”的机构。      二 博物馆是人们终身教育的理想课堂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国教育界正在进行战略转换,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创造能力教育。教育家认为,人们最关键的是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的途径是学习,因而学校教育是正式教育中最重要教育机构。科学家认为,人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懂得知识的运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社会教育(非正式教育)也至关重要。人们把社会价值定位于“教育”以此作为最佳切入点,就是要把博物馆办成非正式教育场所,尤其是对成人教育。因为大多成年人通过正式教育,已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有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往往是掌握知识不少,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欠佳。而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创造精神,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成年人在博物馆这所课堂里,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方法,各取所需,有选择地补充和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以及吸收新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日本为例,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从一片战争废墟中建成世界先进经济大国,撇开它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不谈,日本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以及大力发展国民教育,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开办各种科学技术性博物馆成为1945年日本力图振兴科教的重要环节。日本的各种博物馆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达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程度。据有关资料记载,仅科学方面,与之前相比增长了两倍之多。为适应各学科人士的需求,专门性科学技术博物馆占总数的50%以上。每一个博物馆都具专门学科性,内容十分广泛,包罗了科学技术的各个分枝。因而科学技术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并且设施科学化、现代化。观众在展厅参观后,如果对某个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到视听室,通过录相和磁带进行研究、学习。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博物馆除了日常展出以外,还常年开展各种科学普及活动。以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为例,举办博物馆“探险”,通过漫画、幻灯片等提出的问题,观众自答,以加深观众的理解和调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馆内备用图书、标本、简易实验、操作仪器等,方便游览者解答在参观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此外,每月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如博物馆教室,选择特定的题目,由博物馆人员施行专门的解说或辅导;自然教室,博物馆人员辅导下的实地观察活动,像野外岩石观察台、鸣虫、观察令等;自然史讲座、理工学讲座(主要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进行各种讲授)。与此同时,还经常邀请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举办各种讲座和综合性鉴定会。使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第二课堂。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在成人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却不太尽人意,可以说博物馆“第二课堂”的作用有名无实。究其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由于传统教育的思想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造成全社会现代教育的理念淡薄。虽然传统教育有值得称道的方面,但是它也存在许多弊端。在培养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而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在教学方式上,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等等。这些显然与现代教育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也是造成人们对博物馆教育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二是博物馆服务意识不强。许多博物馆不是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活动形式,让全社会来了解博物馆,关心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而是习惯坐等观众上门,没有真正把观众人数、服务效果作为博物馆的主要工作指标。三是博物馆缺乏宣传力度。博物馆要吸引观众,离不开宣传,博物馆要扩大社会影响也离不开宣传。这同商品打开销路要靠营销是一样的道理。由于缺少服务意识,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太差,工夫下得太浅,以至于许多人不知博物馆的价值作用,有的人一辈子未进过博物馆。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要使人们认识到博物馆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首先,要大力加强现代教育的思想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要让全社会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社会都有教育的责任。当然,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造就人才的主要场所,但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教育家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驾马车,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教育得力于社会孕育于家庭。其次,博物馆要改变自己的服务观念,学习先进国家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人们愿意接受博物馆教育,甚至离不开博物馆教育。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发展既对博物馆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利用社会所拥有的所有教育资源,这也是现代教育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主流的趋势。

博物馆教育论文范文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  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  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  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  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  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  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  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  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  (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  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  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  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  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  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  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  (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  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  (四)人事制度改革  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  (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  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4〕Eic R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

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1)以时空变化划分(2)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3)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4)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 索引序列
  •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范文
  •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
  •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题目
  • 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选题
  • 博物馆教育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