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投稿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投稿

发布时间: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投稿

打个屁,等个10年可以局势会变

怕中国不给他们 他们先造势 很卑劣的行为!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

中国空军战机接连远洋训练 西方媒体“一惊一乍”还没“习惯”【环球网军事7月17日报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喆】中国空军一周内多次进行远海远洋训练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尽管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解放军将继续组织类似远海训练,“有关方面不必大惊小怪、过度解读,习惯就好”。但西方还改不了这种“一惊一乍”的做派。据英国路透社15日报道,中国空军轰炸机最近的远程演练先后穿越日本和台湾附近空域,它们与中国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一道,意图提升解放军的远程投送能力。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15日表示,空军轰-6K等多型多架战机从多个机场起飞进行常态化远海远洋训练,编队飞越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检验海上实战能力,达成既定训练目的,提升海上远程作战能力。这是空军年度训练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符合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地区和目标。依照相关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空军航空兵将继续组织常态化、成体系远海远洋训练,进一步锻炼和拓展海上作战能力。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则强调说,中国军队今后将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继续组织类似远海训练,“有关方面不必大惊小怪、过度解读,习惯就好”。据专家介绍,高频率出动的远程海空演练既要克服远距离飞行强度和心理压力,也要适应不同海域空域复杂空情特点,是战略空军的重要训练科目,对战机和飞行员都提出了特殊要求。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经常进行轰炸机远程海空演练。这次中国空军的远程海空演练的训练和实战价值都非同一般。从飞行距离上看,宫古海峡距离上海约800公里、距离台湾370公里,巴士海峡距离台湾370公里,整个演练航程估计超过1500公里。这样的长途演练,也对突破第一岛链、慑止美日军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国空军已经表示这些演习不针对特定目标,但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称,宫古海峡是中国海军进入太平洋的主要航道之一,自2013年3月以来,中国军机已经多次飞越宫古海峡进行远程演练,日本战机经常起飞监视,加快了日本主力战机F-15J的老化速度。这次亮相的轰-6K从2007年开始装备中国空军,装备动力更强、耗油更少的发动机和先进航电系统。《今日俄罗斯》网站认为,宫古海峡距离冲绳岛和台湾都非常近,今年3月,日本刚在冲绳岛附近增加部署战机,以应对经常飞越钓鱼岛附近的中国军机。路透社表示,中国轰炸机远程演练穿越日本和台湾,表明中国维护东海和南海的争议岛屿利益的决心,同时也展示了不放弃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中国还在进行一个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包括建造航母、发展隐形战机等,以进一步提升远程投送能力。

美国已经是黔驴技穷了,中国的发展势头挡都挡不住了!

美国国际战略出现重大调整 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是对当前国际关系冲击最大的因素。从其性质特点、动因和影响看,美这次政策调整的力度和深度异乎寻常,超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一次政策变化。第一,这次调整有比较系统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美国务院政策规划司长哈斯提出的“整合主义”和布什今年六月一日在西点军校发表的演讲。整合主义是布什上台以来美官方人士首次提出的系统对外战略构想,融合了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等重要政界人物的思想。布什在西点军校的讲话被视为布什主义形成的标志,实质体现了整合主义在美对外战略的具体应用和发挥。第二,战略目标明确。美政要人士公开提出,要以美国利益和价值观为核心,对国际体制和行为规范进行全面而不是局部的调整,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整合到美主导的世界秩序中来。冷战结束后,如此毫不隐讳地鼓吹和谋求单极国际秩序,对美国来说尚属首次。第三,有通盘策略考虑,将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同三类基本因素联系起来:实力因素、制度因素和价值观因素。实力因素被视为实现美战略目标的前提。赖斯在霍普金斯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认为美在当前国际形势中所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美国要凭借强大的实力,促使国际格局形成对美更加有利的新力量平衡。制度因素则被看成美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布什和赖斯等人均强调要按新的规则和准则处理国际关系,提出美国的安全不能再单纯依靠威慑和遏制理论,还要有“先发制人”新思维和与此相适应的国际规范,要在主权问题和国际干预等问题上重新制定国际准则。价值观因素则被视为推行新的国际规范和准则的基础。布什等提出要参照二战后改造德、日的经验,用经济自由和政治民主等“共同的价值观”来团结美国的盟友和改造俄、中等国家,在此基础上争取“建立牢固的大国关系”,但美国要保持在必要时单独行动的权利和能力。第四,政策调整跟进快。美废弃反导条约,重塑美俄关系,加大对中亚、中东和南亚地区的渗透与控制,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和国际常设刑事法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布什主义的烙印。美国防部今年五月出台的《防务规划指导》,提出“提前威慑”战略,更是对“先发制人”思想的直接运用。 布什主义的出台与美国对外战略的这次调整,是国际国内一系列因素的产物,其中最根本的是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冷战结束十载有余,美国不仅保持了一超地位,在某些方面还进一步扩大了对世界其他主要力量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的超长经济繁荣期使美国恢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和火车头地位,美国利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最近的阿富汗战争,强化了其在世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并使其在国际地缘政治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这一切一方面助长了美国的霸气,同时也促使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努力避免与美对抗,韬光养晦,以争取时机,发展自己。 美战略调整特别注重制度因素,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与国际关系基础框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现有国际机制和行为规范体系的主体结构是在二战后期和冷战时期成形的,冷战结束后虽有新的发展,但基础框架未变。二战后期形成的国际机制以维护大国集体主导下的国际稳定为出发点,最典型的是以安理会五常国为核心的联合国体制。冷战时期形成的国际机制,则以保持美苏两强之间的战略稳定为出发点,如与美苏《反导条约》有关的国际军控机制。这两类体系的共同特点是排斥一国主宰国际关系。这同美国一超独大的状况格格不入。布什上台时,美经冷战后十年高速增长,正值国力鼎盛时期,这种结构性矛盾愈显突出,故布什对于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比其前任显得更加关注和迫切。 “9•11”事件进一步加速了美战略调整。“9•11”袭击固然对美本土安全和社会心理带来巨大冲击,但没有撼动美国的实力地位,反而助长了美大国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布什上台通过的是一次美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选举,而“9•11”后布什的国内支持率一度陡增到百分之九十几。这种反差表明,“9•11”后美国内背景变化,有利于拉姆斯菲尔德等鹰派势力主导美对外政策。 二、国际秩序面临严峻考验 由于美对外战略调整注重制度因素,当前国际秩序面临四大问题:国际安全体系濒于崩溃,国际集体决策体制软弱无力,国际法体系面临重大挑战,全球化负面问题更加突出。 国际安全机制近来连受重创。美国退出1972年美苏《反导条约》,抽掉国际战略稳定一重要基石,对国际安全引发雪崩效应。一位美国观察家指出:“随着反导条约的消失,一切军控条约都名存实亡。”(注:罗伯特•巴特利的文章:“外交新时代的发端”,新华社联合国2002年6月17日电。)此话并非言过其实。近来受美单边主义和其他国际因素影响,国际安全体系日趋脆弱。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印巴挑战《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采取双重标准,动摇了国际社会对核不扩散体系的信心。美国对《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和《化学武器公约》持消极态度,拒绝接受《禁止杀伤地雷国际条约》,使生化武器和常规武器限制受阻。在此背景下,废弃《反导条约》必然加重国际安全局势的混乱。日本在这方面的动向尤其值得注意。日本利用“9•11”后的国际形势,不断加强其参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力度,并欲突破“无核三原则”。日内阁官房长官福田康夫今年5月3日公开表示:“如果是用于专守防卫,日本可以拥有小型原子弹”。日本外相川口顺子称福田上述说法“没有错”。目前,国际安全的战略均衡与稳定框架已被打破,国际安全无序可循、无规可遵的状态将日益严重。 国际关系面临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美单边主义对国际集体决策体制冲击严重。近来,联合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遭到美国的不断削弱。美发动阿富汗战争绕过了联合国批准程序。联合国对于阻止巴以冲突持续升级亦显无力,主要原因是美控制了中东问题的主导权。美在向伊拉克发起战争的问题上,同样我行我素,不把联合国的权威放在眼里。与此同时,许多应由联合国决定的问题,却被美国提到它主导的国际多边机制中,越俎代庖。美国试图在八国峰会上定夺巴勒斯坦未来政治领导人问题。美国的单边主义使国际政治秩序陷入困境,传统权威机制缺乏效力,而美国主导的机制却在觊觎权威。在未来一段时期,这种矛盾还会有新的发展,美国和伊拉克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将是重要考验。如果与这场战争有关的国际态势不是按照美国的单边意志发展,而是受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支配,联合国对事态能发挥实质性影响,则将有利于重振联合国和国际集体决策机制的权威,遏制美单边主义势头。相反,若美单边主义在事态的变化过程中始终占据支配地位并再次顺利赢得这场战争,对以联合国为基础的传统国际政治秩序来说,则无异于雪上加霜,美单边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膨胀。 美对国际法体系的挑战是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又一问题。布什提出的“先发制人”理论,是对“新干涉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布什主义和新干涉主义的共同之处是都强调“有限主权论”,但从法理上看,布什主义比新干涉主义走得更远。一方面,布什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否定现行国际法体系赋予主权国家的平等地位,而且还进一步固化到具体国家,用布什的话说,美国要“点邪恶者的名”。凡是被点到名的,特别是被列在“邪恶轴心”黑名单上的国家,都被视为美国的敌人而应予铲除。这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主权可以不被承认、不受尊重。另一方面,布什所强调的“先发制人的行动”,以主动发起军事进攻为特征。这不仅在性质上与新干涉主义主张的人道主义干预行动有别,而且超越了联合国宪章赋予主权国家的“自卫权”,甚至也超越了一般国际法“先行自卫”概念所指的行动范围。这使国际社会面临双重问题:首先,美试图凌驾于现行国际体系之上,把自己作为法律的准绳,自定国际规则。其次,“先发制人”战略若成为各国普遍效仿的国际规则,国际形势将更加动荡不安。 全球化中的负面因素日益突出,也是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严重问题。全球化的根本问题是各国如何在利益与风险、权力和义务之间选择平衡。在这方面,全球化的有关规则存在许多不公正因素。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则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主导和控制全球化的游戏规则,美国在全球化中占尽先机,成为最大受益者,使美在世界上比历史上许多有形帝国更具影响力。近来,全球化中的这种矛盾又有新的发展。一方面,全球化不公正因素使南北分化更加严重。“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深层国际背景,与此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全球化中权力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美国和部分发达国家采取了更加自私的态度。美国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和国际常设刑事法庭,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向欧、日、中、韩等二十个国家挑起钢铁贸易大战,都会加剧全球化已有的矛盾和不平衡性。受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极右排外势力抬头影响,欧洲和日本的全球化政策也更加趋于保守。 三、大国关系同向调整 近来国际关系也出现一些积极动向,最突出的是大国关系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总体趋于稳定。 从广度和深度看,俄美关系调整最为显著,几乎涉及双边关系中所有重大领域,从反导条约问题到进攻性战略核武器的削减问题,从俄与北约的关系到美势力介入中亚地区,从反恐合作到双边能源合作与经贸合作。经过调整,俄美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地位和双方的交往基础均发生重大变化。俄美关系调整直接促进了俄与北约、欧洲及整个西方的融合。 “9•11”后,中美关系也有所改善,政治、安全领域中的沟通与对话逐步恢复和加强,经贸合作与科技文化交流稳步扩大,双边关系总体上趋于相对稳定。其他的大国关系,如中俄、中日、中欧关系,则在既定框架内稳步发展。 大国关系总体改善,与大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分不开,尤其同中、俄参与国际一体化的进程有关。美国战略调整注重“建立牢固的大国关系”,也有利于大国关系的改善。此外,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使各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更加谨慎,客观上也有助于大国关系稳定。 不过,当前大国关系的改善,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布什在西点军校的讲话虽然在论及大国关系时显示出积极姿态,但却强调以美国利益和价值观为核心整合大国关系,这有悖于其他大国的长远利益。美试图以自身利益和价值观为核心重整国际秩序,也给美和其他大国关系发展增添了摩擦因素,近来欧洲对美单边主义的不满越来越强。从长远看,大国关系中的深层矛盾和不确定因素仍很突出。 四、国际地缘政治显现新特征 受美国全球战略变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等因素影响,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基本特征是:一方面,欧洲和亚太两大板块总体保持平稳,但差异加大。另一方面,处于欧亚之间的中东、中亚和南亚地区,则局势动荡,冲突不断,是欧亚之间的脆弱链条。 美国专注于反恐和大国关系调整,促进了欧洲和亚太的稳定,对世界形势有全局意义。不过,由于大国关系调整幅度和深度不同,欧洲和亚太地缘政治形势的差异也日益明显。一是欧亚安全架构不同。随着俄美、俄欧关系的调整,冷战留在欧洲安全架构的残余明显淡化,北约已由以外向军事防御为主导的军事同盟转向以推广西方民主政治和维护欧洲社会稳定为主的政治军事同盟。未来俄美、俄欧、俄一北约之间难免会有新的矛盾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将会在新的框架、新的环境之下以新的方式加以解决和处理。与欧洲不同,亚太地区仍以冷战遗留的安全架构为基础,主体是美日、美韩、美澳军事同盟。冷战后发展起来的若干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东盟地区论坛、上海合作组织等),虽对地区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影响尚不足以取代前者。二是欧亚安全面对的主要问题不同。目前,欧洲安全的主要问题已不是冷战时期的常规安全问题,甚至也不是科索沃战争前大国如何利用欧洲民族宗教争端争夺势力范围,而是如何应对恐怖主义等非常规安全问题和欧洲周边的地区性冲突。相反,在亚太安全中,常规安全问题仍是主要因素,其中许多是冷战遗产。恐怖主义等非常规安全问题也是亚太安全关注的问题,但尚不是主导因素。亚太安全机制转型困难,与该地区安全形势的这种特点是分不开的。三是安全观念不同。随着安全形势和机制架构的变化,欧洲安全冷战思维显著减退。有关各方不再相互预设假想敌,也不再以此构想各自的安全战略。与欧洲不同,冷战在朝鲜半岛至今尚未停止,冷战思维在整个亚太安全中更是挥之不去。甚至在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合作基础不断扩大的形势下,美国仍有不少人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半个威胁”。日本某些右翼人士也在一旁呐喊助威,试图乱中渔利。冷战思维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提倡的共同安全理念格格不入,是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处于欧亚之间的地区热点问题对全球形势虽不起决定作用,但对当前国际关系的潜在冲击不可低估。美对伊拉克军事攻击问题牵动国际关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印巴冲突则涉及未来核军备的控制问题。中东问题对国际能源战略格局意义重大,不仅关系中东能源地位,也是影响俄美、中俄、俄欧能源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介入中亚,对中亚战略格局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巴以冲突则涉及美和伊斯兰国家关系,影响地中海和北非局势。 五、国际格局之争更加尖锐 布什政府推行极端单边主义,使国际格局的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更加尖锐,国内外对国际格局的现状与前景的争议也更加激烈。一种观点认为,尽管美大搞单边主义,但多极化趋势仍在加速发展,因为国际力量对比的发展有利于多极化。另一种观点则截然相反。用某些美国学者的话说,美当今的实力“在任何一个关键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主权国家体系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程度的统治地位”,“如果说美国今天的霸权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单极世界的话,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形不成单极世界”。(注:斯蒂芬•布洛克和威廉•沃尔福斯“全面衡量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外交》杂志2002年7/8月。)这两种观点同时以国际力量对比作为依据,结论却针锋相对,表明对于每一种国际格局应有何种国际力量对比关系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一个客观标准。这说明“国际格局”与“国际力量对比”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容易导致认识误区。 国际格局是指特定状态下的国际权力关系,而不仅仅是指国家间实力对比关系。国际权力关系反映的是指国家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和力度,它离不开国际力量对比关系,但各国实力不会自动转化为国际权力,因为国际权力的形成还受其它因素制约。归纳起来,决定国际权力关系的因素大体有四类:一是各国的实力及相应的国际交往与行为能力。这与综合国力密切相关,是国家间交往活动和相互影响发生的基础。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某些文明之间很少甚至没有交往,在它们之间也就谈不上权力关系或国际格局。二是交往与行为动机。即使交往能力相同,但若动机不同,国际权力关系仍会不同。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殖民者探险的动机不同,对国际权力关系的影响也不同。影响一国对外交往动机的因素非常复杂,包括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军事、自然条件、乃至认知和心理因素,是国内外综合环境的产物。这就涉及到决定国际权利关系的第三类因素,即交往环境。其内涵既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交往环境对于各国的交往能力和动机均有制约。并且,在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同样的环境因素对国际交往活动与权力关系的制约会有很大差异。国际市场对于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无足轻重,但对市场经济体却至关重要。全球性生态目前是许多国家都不得不关注的问题,而在世界工业化初期,几乎没有国家重视这个问题。四是交往规则。有交往必有规则。规则反映的是程序、秩序。国际规则的总合就是国际秩序,由法律规范、道义准则及相关机制构成,或经各方共同协商制定,或是部分国家强加于他方。一般说来,国际规则是国际力量对比、各国交往动机和各国对外交往环境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制度化的国际权力关系,因而也是国际格局的核心与最终体现。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在性质上必然是一致的。多极化国际格局不可能与单极化的国际秩序并存,反之亦然。 美谋求单极世界,至少面临三类难以克服的障碍。一是美超强地位的非连续性与不平衡性。美超强实力在各个领域不是连贯的,特别是其经济优势远不如其军事优势突出。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美单边主义只能是有选择的,不可能包罗万象。二是美单边主义摆脱不了国内外环境的制约。全球化是一个因素,美在其中有重大利益,不可能放弃国际市场和国际合作,而要合作就不得不考虑互利互惠。和平与发展潮流又是一个因素。在注重经济发展的时代,军事超强地位的意义必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此外,美是多元化社会和民主政治国家,鹰派势力经常要面对国内各种压力,其政策要受各种牵制。三是国际制度因素的制约。美试图以自身利益为核心建立单极国际秩序,必将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凌驾于国际准则之上,纵然可以满足美某些利益,但破坏现有秩序引起的混乱最终也会损害美自身利益,也是美不愿看到的。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现大混乱,美就不得不继续依靠现行的基本国际规范体系,因为美找不到别的体系来替代它。以美利益和价值观为核心会给国际带来无序,不会带来秩序。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制度化和秩序化的单极世界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存在。它已永远成为历史。这恐怕是布什主义的设计师没有意识到的。 不过,认为多极化趋势在加速发展,也不客观。这种看法低估了极端单边主义与美超强实力结合给国际关系带来的冲击。在未来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美国在世界上一超独大的地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这大概已是国内外的共识。而极端单边主义反映的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其世界观、安全观、战略策略思想均更具攻击性。它对国际秩序的破坏性影响,会干扰和延迟多极化的正常发展。 目前世界既不是单极格局,也远未实现多极格局,而是进入了多极与单极之争的相持阶段。在这个阶段,矛盾的双方斗争更加激烈,任何一方短时期内都难以取得压倒性的优势。然而从长远看,多极化趋势必将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其他因素发生有利变化逐渐胜出,而单极化可以造成混乱,不会赢得秩序。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必然性就在于此。多极化与单极化之争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根本性矛盾和主要矛盾。矛盾的一方将始终是美国,另一方则是抵制美单边主义的各种力量,但主要代表在不同阶段会有所变化。这反映了国际矛盾关系的变与不变。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官网

应该是日本官方智库刊物,不对外,而且有极强的右翼色彩。

解放军海军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早已不是秘密。而美国专家认为,近年来解放军海军的“质”也在迅速提升,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美国军事网站The Drive不久前刊登文章指出,随着第一支航母战斗群成形,多型军舰不断“下饺子”,解放军的海上作战能力已从美国人的主要顾虑,演变成对美国的直接威胁。一、看看下面这张图,列出了从2000年到2017年中美海军下水舰艇的总吨位。其中,从2012年到2014年,中美海军在这一数字上已经持平。而从2015年2017年,中国海军新服役舰艇的排水量已经大大超过美国。这至少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海军水面作战舰队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扩张了多少的基本概念:在总吨位方面,中国已经挑战了包括美国海军在内的全球所有海军的产量。这张图表是智库IISS发表的一篇特别有见地的文章的一部分,描述了中国造船业如何继续加速发展,过去10年产出出现了巨大变化。解放军海军2015-2017年的巨大增长,是受中国首艘本土航母的下水影响;而2014年美国10万吨超级航母“杰拉尔德·福特”的下水让美国保住了颜面。中国海军舰艇的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也在急剧增加,使其输出的“吨位”比过去强大得多。二、今年4月解放军在三亚外海举行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共有48艘战舰、76架战机,以及超过1万名官兵接受检阅。有分析指出,中国军舰在规模与现代化程度上,都有戏剧性的提升,造船的总吨数远远超过以往。除了中国军事专家不断强调,解放军将会打造6艘航母外,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也先前也指出,大约一年前,解放军055型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厂下水。前不久第二艘055舰也在江南造船厂下水舾装,而未来几个月内,还有另两艘同型舰很可能会在大连造船厂下水。中国海军主力现有三大舰队,这些舰队下有6大驱逐舰支队。The Drive网站的文章称,尽管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显示,解放军海军总共会造几艘055型驱逐舰,但传闻北海舰队会接收前4艘,接着是南海舰队4艘,其次是东海舰队4艘。而每个舰队各有两个驱逐舰支队,也就是至少会有24艘。三、在水面之下,中国海军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明显。The Drive网站的文章称,近年来,中国的潜艇力量急剧扩张。当前,美国海军有63艘潜艇,中国有78艘。尽管美国海军拥有的都是核潜艇部队,但中国拥有核潜艇和小型柴电潜艇使能力更加多样化。与核潜艇相比,柴电潜艇的建造成本要低得多,而且考虑到中国的重点是实施一种基于区域防御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这些潜艇在沿海作战中非常出色,适合执行这项任务。此外,拥有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AIP)的新型柴电潜艇可以比核潜艇更安静,一次可以潜伏水下数周。从本质上说,它们是中国实施“反介入”战略,大规模建造以制衡美国在亚太地区潜艇能力近乎理想的选择。The Drive网站的文章称,事实上,中国已经能够实现如此大规模的海军军力提升,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再过十年,这个计划会是什么样子?四、就在两天前,中船重工官方微信号在一篇文章的配图中出现了三艘航母领衔的大型舰艇编队,分居左右两侧的应是“辽宁”号航母和正在执行海试任务的首艘国产航母,位居中央的航母与前两者不同。由于中间这艘航母外形更大而且采用了直通型甲板设计,所以被外界认为可能是传闻中的第二艘国产航母。而且,这艘航母应该采用舰载机弹射装置,排水量在8万吨以上。这是有意释放信号?还是无意透露出?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的“玉照”出现,引起各方关注和不同解读。从这张电脑模拟照片看,疑似编号003的中国第二艘国产航母将有三个弹射器,战机起飞频率因此增高。航母仍采用传统蒸汽动力推动。众所周知,解放军武器装备发展规律是,“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从时间次序上看,目前开始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是完全正常的事情。即便退一万步,这张模拟照片并不代表第二艘国产航母已经开建,但是这一未来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不管是以前传出的直通甲板型航母,还是传统蒸汽弹射,或者更先进的电磁弹射。中国应该都有相关发展预案,相关技术也在不断积累。中国领导人前不久在青岛视察,并深入海军核潜艇部队,谈到了建立海洋强国的梦想。这张图片的公布是否暗含某种信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就是要建立远洋海军、蓝水海军;建立蓝水海军,航母当仁不让。这张图片表明,打造蓝水海军是中国军队坚定不移发展方向。根据各方面的评估,中国海军的长远目标是到2030年拥有六艘航母。美国The Drive网站的文章称,对中国海军这种挥之不去的担忧,是美国海军355艘舰艇计划背后的最大推动因素之一。如果不大幅调整采购优先次序、现有的舰队维持措施和设施管理,这将是实现这一计划的一个重大挑战。美国专家警告:如果事情继续照现在的样子发展下去,再加上中国海军未来很快装备有弹射器的航空母舰,或许还有一艘核动力航母,那么美国在公海和水下的绝对霸权时代,可能就要结束了。

搜索了半天,竟然没找到。怀疑是国人搞出来的乌有先生网站。日文谷歌上没有,国内只有转载,没有原地址链接!基本上都是转了几次的东西,国内的网络新闻真让人信不过!

美国外交杂志中国记者

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第一华人,旧军阀亦讲道德的吴佩孚

吴佩孚 蒋介石 毛泽东 邓小平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电子版

《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57b0书名:美国与中国作者:[美]费正清译者:张理京豆瓣评分:5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08页数:473内容简介: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作者简介: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席。直至他逝世前(1991年),他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于其门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夕,两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就是他的《美国与中国》。费正清的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主编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等。

《摩登时代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英]保罗·约翰逊)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QA 提取码:SKBB    书名:摩登时代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品方: 甲骨文副标题: 从1920年代到1990年代的世界原作名: 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译者: 秦传安出版年: 2016-1页数: 1180豆瓣评分:8内容简介  · · · · · ·本书英文原名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是保罗·约翰逊较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美国版全书厚达近900页。全书分为20章,从科学革命的划时代事件“相对论”提出讲起,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批判意味、怀疑意味。迄今为止可以说最为我们熟知的的20世纪历史,在他的笔下时常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面貌,比如对于相对论及其提出者、贡献者、追捧者的新认识,以及他对于诸多被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等等。保罗·约翰逊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万言讲述或曰剖析的实质上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裂变——欧洲在1914-1918年自杀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迷醉和理性微声、美国从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个性迥异的领导人的表现、1930-1940年代旧欧洲东西两部分的分道扬镳和惊人类比、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前的“地狱神权国家”面貌、中国自晚清开始的一系列无力挣扎……20世纪每个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来自他对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势力力量对比和全球形势演变的深刻洞察。与在《知识分子》一书中一样,保罗·约翰逊到处挖苦讽刺,以充满批判的冷嘲热讽描绘20世纪,特别是各时代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没有人云亦云的评论、跟从、赞颂,这部1991年修订完成的巨著现在读来依然那么铿锵有力、启发意义极大。20世纪的历史,不能没有《摩登时代》这一精彩的注脚。一部真正卓越的历史著作……《摩登时代》把历史意识和批评意识结合了起来。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虽说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流要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智性愉悦。——罗伯特•尼斯贝特(Robert Nisbet)《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一本才华横溢、质地厚密、在智力上颇有挑战性的书,其看待历史事件的新观点,以及观照60年来世界上那些重要行动者和影响力人士的性格特征的崭新视角,频繁地让我们讶异,甚至是震惊,这些人分布于政治、军事、经济学、科学、宗教和哲学等各个领域。——埃德蒙•富勒(Edmund Fuller)《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这部我们时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涵盖深广,曲径通幽,击中了所有的亮点和热点: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迄至1980年代。……真是一位当代门肯,约翰逊妙趣横生,泥沙俱下,其可读性之强,令人欲罢不能。——《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就其惊人的新鲜感而言,约翰逊的洞察力常常是卓越的,而且很有价值。——彼得•洛温伯格(Peter Loewenberg)《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一部不可思议地敏锐而综合的记述。——戴维•格雷斯(David Gress)《评论杂志》(Commentary)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是一部有力、鲜活、引人入胜、很有刺激性的1917年以来的世界史。——休•托马斯(Hugh Thomas)《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这是一份包罗万象的解释,诠释了自1919年凡尔赛调停失败以来的世界史。其中心主题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破产,社会工程学,以及极权主义政权,这些全都在他的分析中联系起来了,还有开放社会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本书注定要引起争议。……然而,它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约翰逊的知识视野渊博浩淼,他的引文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适当的问题,他很有窍门。他把这个世纪看作是一个屠戮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人类进步的时代。——《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保罗•约翰逊的《摩登时代》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是当代世界一部包罗万象的叙事史,与此同时,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以及特殊意义上的当代史所作的持续而热情的思考。——《美国旁观者》(American Spectator)作者简介  · · · · · ·保罗·约翰逊,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历史学者之一,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0年一百大人物。1928年出生于英国兰开夏,牛津大学麦格德林学院毕业。他曾是一名激进的左翼人士,任《新政治家》编辑,但后来在撒切尔夫人的影响下思想右转,并成为支持英国政治保守主义的著名知识分子代表。他撰写了一大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著作,涵盖历史、哲学及宗教等领域。包括《论知识分子》、《犹太人史》、《摩登时代》、《美国人民史》、《英国人民史》、《艺术:一段新历史》等。他定期为全球最著名的报纸及杂志写稿,包括英国《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现为《观察家报》、《每日邮报》的专栏作家。

  • 索引序列
  •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投稿
  •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
  •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官网
  • 美国外交杂志中国记者
  •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