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发布时间: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曹聚仁(1900—1972) 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等 ,1900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浦江(今兰溪),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 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同时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1922年,他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后对章太炎扼杀白话文的论调,撰文做了批评。又编著《国故学大纲》上册,批判胡适派的学术主张,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23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路矿学院、暨南、复旦、持志、光华、大夏、中国公学等大学任教授 。1932年创办《涛声》周刊,刊头以“乌鸦”为记,用以讽刺国民党当局,不久被查禁。1934年在上海与陈望道等提倡“大众语”运动,针对当时文坛读经复古运动开展斗争。同年与陈望道等合编《太白》期刊,任《太白》月刊编委,1935年,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鲁迅主动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11名委员之一,并为《申报·自由谈》、《立报》等刊物撰写评论和杂文。 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以新闻记者身份出入上海闸北战场,为《申报》、《立报》《社会日报》和中央通讯社采访战地新闻。上海沦陷后,曹聚仁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来往大江南北,报道抗战战况。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成为抗战名记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胜利后,曹聚仁回上海,任四川路《前线日报》主笔,兼香港《星岛日报》驻京沪特约记者。1947年期间在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夏等校任教。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写作,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9年后同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在此期间,他频频来往于北京和台湾之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的座上宾,密商两岸和平统一大事,他曾建议,在两岸和平统一后,蒋介石可将庐山作为终老怡养之地。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在澳门镜湖医院病逝,周恩来亲自安排有关人士在澳门为其进行公祭,为其亲撰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他的骨灰安葬于浙江兰溪。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论》、《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戏曲影艺集成》等共60余种,约4000余万字。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浙江浦江人(出生地蒋畈村现划属兰溪)。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新闻工作。

戈公振去世时间:1935年10月22日

《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守书摊的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青年。往往这时候,羞愧不已的我根本不敢回头去看他那张苍白瘦削的脸——他肯定鄙视着我匆匆离去的背影。当我第二天上学经过书摊,看见坐在轮椅上的他依然宽厚地向我一笑时,我忐忑不安的心才得以平静。   如果没有他每日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厚颜无耻地继续白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心的两耳光。   清楚地记得当时我正读《红岩》这部小说,江姐忍受酷刑时那十指连心的疼痛直锥我少年的心。我泪流不止。偶一抬头拭泪时,我瞥见了轮椅上的他镇定地看着我,“坐下慢慢读吧!”他不失时机地指着身旁的一只小凳子。   当时我完全忘记了白看书的尴尬,正要坐下的一瞬间,突然身后有人揪住了我的衣领。张皇地回过头来,发现是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继之,父亲的两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   “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又不是坏事。”   “我不反对他看书。”面对年轻人的责问,父亲的语气变得吞吞吐吐而又小声地说,“是,是为其他事,与这没关系。”说罢,父亲夺过我手中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转而交给那年轻人,然后拽着我走了。   我不无留恋地回头去看愣愣地倚在轮椅上的他以及握在他手中的那本书,奇怪的是书页中分明多出了一叠整齐的毛角票子。   这天晚上,父亲告诉我:“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从此,每天清早我就去山坡上扯马草,上学前卖给那些马车夫。一把马草一毛钱,最多时我卖过六毛钱。攥着这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从此我能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阅读那本尚未读完的书。   可好景不长,我渐渐发现马草并不那么好卖了。不久马车夫告诉我,现在兴喂饲料,很少用马草了。卖不出马草的日子,我只能强制自己不去书摊。父亲的两巴掌一直疼彻我的心。   有一次,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马车夫时,经过了书摊。轮椅上的他叫住了我:“怎么不来看书了?”我抖抖手提的一捆马草,无奈地摇摇头。   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面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闻声走出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可能是他的妹妹吧。   “碧云,咱们家的那匹马正愁着没草,收下这孩子的马草。”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木然地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轮椅上的他叮嘱我:“以后马草就卖给我,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没问题。”我巴不得有这样的好事。   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他见我来了,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接连喊了数声,可碧云迟迟没有出来。“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我自己提进去。”说着,我就往他身后的木板房走去。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去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可恨那天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来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   我点点头,使劲忍着,差点没让自己哭出来。

莫循(1914-1978),山东夏津人。北京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简介】 莫 循(1914~1979) 原名张昭训,山东夏津县人。北京大学肄业。读书期间,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终生从事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新闻、宣传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江西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生平】 1914年10月生于夏津县城东苏留庄镇前籽粒屯村。1928年考入夏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卧轨抗议韩复榘政府的阻挠,终于到达南京。1935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了济南学生声援平津学生的爱国运动。1936同年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北京大学执委会执行委员,带领学生不屈不挠同敌人作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平津流亡学生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被民先总部派往聊城开展抗日活动,在齐燕铭主编的《抗战日报》任国际版编辑兼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聊城沦陷。他带领几十名印刷工人搬运印刷器械,转移到莘县、堂邑、冠县一带坚持对敌斗争。不久,党组织派他去冀南区,任党刊《燎原》编辑、冀南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9年6月,参与创办《冀南日报》,任总编辑,后任社长兼总编辑、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报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人民群众,唤起民众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大量报道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事迹,为冀鲁豫边区的抗战胜利、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秋,奉命南下到武汉,创办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任副总编辑,为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5月,创办《江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其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79年1月19日,病逝于南昌,终年65岁。来源:百度百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文艺创作之余,他坚持新闻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发表各类新闻作品600余篇,有新闻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华东六省一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全市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一等奖,并先后被《消费日报》、《中国皮革》杂志、《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聘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此外,1997年他执行主编过江西地方志丛书《莲花县教育志》(黄山书社出版,50万字),2001年还主编过《中国服饰文化》创刊号,2005年,由他亲手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杰豪鞋业有限公司企业内刊《杰豪人》,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企业内刊一等奖”。《创作评谭》“今日写作”专栏、《萍乡日报》副刊“萍乡作家辞典”专栏等推出过他的作品和创作简介。

中国:王韬、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戈公振、陶菊隐、邹韬奋、王芸生、浦熙修、范长江、穆青外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约翰•里德、奥利亚娜•法拉奇、塔马尔•斯蒂贝尔、海伦•福斯特•斯诺、奥帕拉•温弗丽、本多胜一、伍德沃德、劳伦斯•埃德蒙•艾伦、埃德加•斯诺、爱德华•默罗、沃尔特•李普曼、罗伯特•卡帕

大漠谣里原名是孟九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 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 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 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

江西日报社总编辑是谁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1914年10月生于夏津县城东苏留庄镇前籽粒屯村。1928年考入夏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卧轨抗议韩复榘政府的阻挠,终于到达南京。1935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了济南学生声援平津学生的爱国运动。1936同年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北京大学执委会执行委员,带领学生不屈不挠同敌人作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平津流亡学生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被民先总部派往聊城开展抗日活动,在齐燕铭主编的《抗战日报》任国际版编辑兼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聊城沦陷。他带领几十名印刷工人搬运印刷器械,转移到莘县、堂邑、冠县一带坚持对敌斗争。不久,党组织派他去冀南区,任党刊《燎原》编辑、冀南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9年6月,参与创办《冀南日报》,任总编辑,后任社长兼总编辑、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报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人民群众,唤起民众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大量报道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事迹,为冀鲁豫边区的抗战胜利、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秋,奉命南下到武汉,创办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任副总编辑,为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5月,创办《江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其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79年1月19日,病逝于南昌,终年65岁。

没被历史学家特别提出过呢,要么历史上没有留下他的足迹,要么就是他太默默无闻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楼主莫不是在追问桐华写的《大漠谣》,被拍成《风中奇缘》电视剧,将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吧,胡歌饰演莫循,亲,这是架空小说改编滴电视剧哦

莫循(1914-1978),山东夏津人。北京大学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简介】 莫 循(1914~1979) 原名张昭训,山东夏津县人。北京大学肄业。读书期间,追求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活动。终生从事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新闻、宣传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江西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生平】 1914年10月生于夏津县城东苏留庄镇前籽粒屯村。1928年考入夏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1930年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卧轨抗议韩复榘政府的阻挠,终于到达南京。1935年12月,在“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了济南学生声援平津学生的爱国运动。1936同年冬,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任民先北京大学执委会执行委员,带领学生不屈不挠同敌人作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平津流亡学生到济南、徐州、南京、武汉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2月,被民先总部派往聊城开展抗日活动,在齐燕铭主编的《抗战日报》任国际版编辑兼鲁西北政治干部学校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聊城沦陷。他带领几十名印刷工人搬运印刷器械,转移到莘县、堂邑、冠县一带坚持对敌斗争。不久,党组织派他去冀南区,任党刊《燎原》编辑、冀南文化界救国会执行委员。1939年6月,参与创办《冀南日报》,任总编辑,后任社长兼总编辑、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冀鲁豫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报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达到人民群众,唤起民众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大量报道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的事迹,为冀鲁豫边区的抗战胜利、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48年秋,奉命南下到武汉,创办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任副总编辑,为中原地区的解放斗争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9年5月,创办《江西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其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同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不屈的斗争。1972年恢复工作,先后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党委书记、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79年1月19日,病逝于南昌,终年65岁。来源:百度百科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啊

没被历史学家特别提出过呢,要么历史上没有留下他的足迹,要么就是他太默默无闻被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楼主莫不是在追问桐华写的《大漠谣》,被拍成《风中奇缘》电视剧,将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吧,胡歌饰演莫循,亲,这是架空小说改编滴电视剧哦

大漠谣里原名是孟九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文艺创作之余,他坚持新闻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发表各类新闻作品600余篇,有新闻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华东六省一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全市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一等奖,并先后被《消费日报》、《中国皮革》杂志、《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聘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此外,1997年他执行主编过江西地方志丛书《莲花县教育志》(黄山书社出版,50万字),2001年还主编过《中国服饰文化》创刊号,2005年,由他亲手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杰豪鞋业有限公司企业内刊《杰豪人》,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企业内刊一等奖”。《创作评谭》“今日写作”专栏、《萍乡日报》副刊“萍乡作家辞典”专栏等推出过他的作品和创作简介。

许申高, 湖南省作家,主要从事小小说、散文的创作。 70年代初生于江西省莲花县荷塘乡万里村深塘冲,典型农民后裔,受祖母朱冬秀影响颇深。1990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大学文化。国家公务员。中共党员。曾在莲花县南岭中学、莲花县教育局、中共莲花县委宣传部等工作过,并在地方开过火锅店、音乐茶吧等。1992年底至1993年,曾南下广东打工。2001年2月至2006年2月,根据县委有关文件精神外出锻炼,并受聘于温州百强民企杰豪集团有限公司,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企划部经理、公司企业报总编。2006年3月回到故乡莲花,创办萍乡星宇实业有限公司,并出任公司总经理。 自1987年发表第一首歌词以来,迄今,他共在《词刊》、《歌曲》、《儿童音乐》、《北方音乐》、《音乐世界》、《祁连歌声》、《流行歌曲》、《心声歌刊》、《音乐周报》、《中国原创音乐报》、《电脑音乐报》、《旅游网络音乐报》、《音乐教育与创作》等全国40余家专业音乐(或音乐文学)刊报发表创作歌词300余首,并有30余首歌词(含已被谱曲)在全国各级各类征词征歌赛中获奖,电台录音或在中央电视台演播。1999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不喊再见》。系《中国当代歌词选》(1989年版)最年轻的入选者,全国第一张校园词报《井冈山词报》创办者,有歌词入选《2003中国年度最佳歌词选》、《2005年中国歌词精选》等,并有歌词作品获“2005年歌词佳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词曲新作“晨钟奖”(2005年),第四届国际合唱比赛节组委会“相约厦门”征歌多个等级奖等。先后为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江西萍乡钢铁厂、中国杰豪鞋业有限公司、楠溪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写过校歌、厂歌、形象推广歌曲歌词,其中《微笑的理由》(杰豪企业形象歌)获浙江省“十佳”企业形象歌曲奖,被誉为“江西最有实力的青年词作家”之一,中国音协《歌曲》杂志、陕西《黄土地词报》、江西《心声》歌刊杂志社、吉林《长白山词林》月刊、《北京电脑音乐报》等国内数家专业音乐传媒对他的歌词创作业绩予以了隆重介绍。 1996年开始,他由歌词转入现代散文创作,先后在《星火》、《创作评谭》、《江西日报》、《神剑》、《当代青年》、《人生与伴侣》、《涉世之初》等全国数十家文学刊报发表散文作品150余篇,并有作品被《青年文摘》、《禅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世界论坛报》等选载,《江西青年报》曾为其开辟过个人作品专版。有散文作品曾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奖,其最新个人散文集《带你去天堂》也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表诗歌100余首,连续多年参加市、省“谷雨诗会”,并有诗入选《中国当代儿童诗选》、《江西新诗派诗选》、《百年中国新诗流派作品金库》等。2001年,在由浙江省作协主办的“中国奥康杯”全国(含日本、新加坡等)诗歌大奖赛中,获第2名,并出席在温州市体育中心举办的大型颁奖晚会。 文艺创作之余,他坚持新闻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发表各类新闻作品600余篇,有新闻作品曾获《人民日报》华东六省一市“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优秀奖”,多次被评为全市对外宣传报道工作一等奖,并先后被《消费日报》、《中国皮革》杂志、《江西日报》、《萍乡日报》等聘为特约记者(或特约通讯员)。 此外,1997年他执行主编过江西地方志丛书《莲花县教育志》(黄山书社出版,50万字),2001年还主编过《中国服饰文化》创刊号,2005年,由他亲手创办并担任主编的杰豪鞋业有限公司企业内刊《杰豪人》,被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企业内刊一等奖”。《创作评谭》“今日写作”专栏、《萍乡日报》副刊“萍乡作家辞典”专栏等推出过他的作品和创作简介。其传略入编《莲花县志》之《人物卷》。

青岛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许多人都不知道,青岛日报是从一则消息里“挖”出许振超这个典型的。2003年3月,青岛日报记者辛梅采写了一篇题为《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的消息,其中提到了青岛港许振超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为“振超效率”。这则看似“很一般”的消息,却隐藏着一个很重要的新闻线索,“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辛梅第二天又跑到码头采访。据辛梅回忆,“一见面,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次采访中,辛梅掌握了许多关于许振超感人事迹的第一手材料,而今天,这些事迹已经家喻户晓。“收获”的喜悦让辛梅带着兴奋跑回报社,当即向报社领导做了汇报。第二天,社领导在例会上明确提出,“这是难得的当代产业工人的典型。”“要举全编辑部之力将它做好,要做成系列。”半个月后,辛梅十易其稿,精心采写出了关于许振超先进事迹的第一篇通讯《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交稿后,社长谭泽、总编辑蔡晓滨亲自改稿,之后,又将此稿送交市委有关领导亲自审阅,市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典型报道。2003年4月2日,这篇经过反复锤炼的人物通讯在青岛日报头版头题刊发,报社为了处理好这篇报道,做了精心设计,一版配评论,配照片。报道见报,一夜间,青岛人知道了许振超这个名字。对于青岛日报发现了这个先进典型,许多人认为是幸运的、偶然的。而青岛日报社社长谭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据谭社长介绍,青岛日报一直注重培养记者的“典型意识”。长期负责海尔、青岛港等大型企业报道的记者辛梅,脑子里就时时绷着“典型意识”这根弦。辛梅也告诉记者,社长谭泽曾经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这里容易出典型,一旦发现,就要抓住不放。” 在青岛港,辛梅俨然成了“名誉职工”。这个跑了6年交通口的女记者,对青岛港已经相当熟悉。这为发现、写好许振超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是,她并不满足,为了写好许振超,她简直挖空了心思。为了挖细节,她先后20多次在各种天气下,爬上17层楼高的桥吊;为了写好许振超修理张紧液压装置的画面,她越过护栏,一直爬到探到海里的桥吊前大梁上,亲手去实验两个油阀的温度;为了写出桥吊司机工作的单调,她反复计算出了一天一个司机要做近万个重复动作的次数……这些还不算,对于辛梅而言,最难的是怎样从内敛的许振超口中和不善表达的工人口中挖出想要的素材。当时,许振超就像一张白纸,连青岛港自己的港报都没有宣传过许振超,更谈不上有什么相关资料。面对沉默的许振超,她的采访往往很难进行。于是,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她只有从“外围”入手,尽量多地掌握一手资料。那时,她只要听说谁是许振超的好朋友,就缠住人家不放,硬拉着人家讲讲老许的事;她还和许振超的妻子女儿成了好朋友,说起许振超的事,她们一块大笑,一块流泪;一个人和十几个工人座谈,一谈就是大半天;晚上十一二点还“泡”在码头上……就这样,在写完最初的几篇通讯之后,辛梅的采访笔记就有了一尺多厚。而每次写作,她都要从上百个事例和细节中选取最为合适的素材。因为她知道,典型人物容易留给大家“似曾相识”的印象,就是因为记者在对典型人物宣传时容易“为了宣传而写作”、“为了宣传而拔高”。同时,青岛日报从最开始就给这次宣传定了基调:让典型人物可亲、可敬、可信、可学。辛梅也回忆到,“我的目的是要写一个本色的许振超,既要写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许振超,又要写出一个唯一的许振超。”推广典型 追求动态效果从去年4月第一篇通讯见报到现在,青岛日报关于先进典型许振超的报道从没停止过。青岛日报在这次典型报道中突出表现出“不搞一阵风”的报道特点。2003年,青岛日报共发表文章十余篇对许振超的先进事迹进行了跟踪报道,其中包括《一个人和他的团队》、《告诉你一个生动的许振超》等6篇主打通讯。进入2004年,青岛日报仍然对其进行跟踪采访,写出长达1.3万字的通讯《许振超和他的振超效率》,并打破常规,用2/3个一版转1/2个6版的形式进行了一次性刊发。这对于报社而言,是个“破天荒”的举动。最近,许振超已经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先进典型,辛梅又采写了《还是那个许振超》、《不是那个许振超》等一批新的报道,当然,还是用事实说话,写平常事,反映许振超在北京做完事迹报告会后的变化。总之,“典型是动态的。一个成功的报道也应该是动态的,让报道与典型共同成长,这就是我们的追求。”青岛日报的记者们如是说。

笔名阿真,原名王洪荣,女,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历任济南市文联《泉城文艺》小说编辑,山东省作协《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杂志小说组组长,《青岛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女大学生》《鬼屋》《雾中丽人》等;小说集《伤心的海湾》《无色的虹》等;小说《我爱你,孩子》被介绍到国外;短篇小说《我看见了大海》被改编为电视剧,并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奖;短篇小说《伞》获1981年山东省大学生优秀作品奖,《唉,青林岗》获1982年《泉城文艺》奖,《沙冢》获1989年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中篇小说《无色的虹》获1990年《时代文学》优秀小说奖所著中短篇小说多次受到媒体评介并转裁。近年来,作者致力于悬念小说和推理小说创作。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

亲你是不是想要我心中的红飘带?去百度文库吧亲,里面全都是,百度一下也会有很多。写一些感人励志的吧。【找来的一篇】那一次,我真的被感动了那是一个雨天,我急急忙忙往家走。路上行人很少,我却撞上了一个人,把他撞了个趔趄,他连忙扶住墙才站稳了,幸好没摔着。隔着雨帘我打量着这个人,他干枯的手,瘦瘦的身子,衣服上打着补丁,一双眼睛正木然地望着我——原来是个盲人。我红着脸说:“大爷,我不小心撞了您,对不起。现在,您是要回家吗?我送您。” “好的,谢谢。”他那布满皱纹而憔悴的脸上似乎露出了一丝微笑。我扶着他往前走,忽然,我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脚趾也碰疼了。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块砖头,我正想把它搬开,可是看到砖头太脏,就抱怨道:“是谁把砖头扔在地上,差点把我绊倒?老大爷,小心点,别摔着。”老大爷没有动,他伸出干瘦的手,蹲下来,用手在地上摸了几下,把砖头拾起来,放在墙角,还说: “说不定别人路过这里会摔倒的,我们应该多为别人着想。”然后把沾满泥水的手在墙上抹了一下。我的眼睛湿润了,赶忙掏出自己心爱的手帕擦去了他手上的泥水。我发现,老大爷似乎正用他那被雨水打湿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我脸红了,羞愧得低下了头。是啊!在这通往家的道路上,我是他的向导,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却是我的向导。“为别人着想”,这正是他指给我的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刚才翻看今天的青岛日报,上面刊登了关于岛城红飘带的大篇幅新闻报道,包括编辑记者的热情评论,包括一件件感人事迹的再现,包括一个个熟悉不熟悉的名字,心中一下子敞亮了很多、温暖了很多、感动了很多,甚至感到窗外风刮的一阵阵树响都是在为此而摇旗呐喊,初冬的青岛暖意浓浓。 类似于岛城的微尘精神,在“红飘带”之初,要追溯到2006年底。当年,接连发生在我市出租车行业的感人故事传遍岛城内外:驾驶员莫立斌捡到广东客商600多万元的珠宝和现金,何开功捡到日籍客人900万日元,徐雪林捡到市民10万元“救命钱”,均主动归还失主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业内其他出租车纷纷系上象征吉祥的红飘带,以表达对拾金不昧驾驶员们的敬意,社会车辆也纷纷加入,一时间岛城飘满“红飘带”,这成为当年岛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岛,一直是我们引以为豪的爱心城市,今年9月15日,由于下雨地滑在佛涛路8号附近,60多岁的高老太太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动弹不得,而后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现场十余人无一敢伸援手。正巧穿便装路过的八大关派出所民警蒋荣国毫不犹豫的走上前去准备扶起老人,正在这时却有不少的围观者好心劝阻他:“别,小小被赖上了!”“就是,弄不好就是你的责任了!”蒋警官没有犹豫,只说了句:“不要紧!”就顾不上大家的“好意”弯腰去扶老人,但老人的腿摔伤了,他又跪在地上边扶着边腾出一只手打了    10月8日上午在南京路公交车站,一名老人突然摔倒在地血流满面,在老人的周围已围了很多的人,就在这时一辆出租车突然停在了老人身旁。女司机下车准备救助老人时不少人发出了善意的提醒,但的姐慕春华没有理会,她先是试了一下老人的脉搏,然后跪在地下与老人耳语了几句,紧接着将老人扶了起来。随后,一名高大的中年男子也走上前,蹲在地上形成一个“人肉靠背”,让老人靠在自己身上;一名年轻的姑娘递上了纸巾,出租车上的乘客也加入了救援队伍…… 民警、的姐两人分属不同的行业从事不同的工作,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有一颗热心肠,都勇于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当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连续出现,在很多人心中为了扶还是不扶摔伤的老人而纠结的时候,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也许这一扶可能惹上麻烦,但是不救我良心上过不去!”慕春华向记者说的非常朴实。 “帮办杨师傅”这个称呼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他就是南方来青岛打工的一名青年,在网上成立了一支义工团队,每逢周末就下社区免费为居民修理水暖电气,还经常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帮助他人。7年间,他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岛城市民,被许多人铭记在心。前期,听涛有幸入选青岛新闻网的十佳网友,在青岛报业集团阳光大厅见到了同样获奖的帮办杨师傅,他当时曾感慨说:“当一个人有足够的爱心去帮助别人时,他得到的回报将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的。”由此,更是深为了解和佩服。 还有“小学文凭”,这位也是听涛在网上熟悉的朋友,他的确是一名开了10年出租车的的哥,不但在出租车上认真践行和宣传着红飘带精神,还每天坚持将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感触以“笔记”的方式写下来,近两年时间写下了400多篇“的哥笔记”,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因为置顶贴文多,还被网友尊称为“置顶王”,可见影响之大。“我把写笔记当做与大家交流的方式,让市民更多地了解出租车行业和我们的工作,能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小学文凭”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除一些误会和偏见,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一个个,一件件,令人感动的事例不胜枚举,这就是青岛,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不仅拥有企业知名品牌,更拥有“微尘”、“红飘带”等爱心品牌。他们都在用行动丰富了我们的城市精神,正像冬天里的一股暖流不胫而走,涌动在我们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涌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现在的“红飘带”不仅系上了出租车和社会车辆,还系上了客运班车和货车,从青岛飘向北京,继而飘向全国。“红飘带”不仅感动了青岛,也感动和影响了中国。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爱的传递,会变得更加温暖,青岛的初冬因此而暖意浓浓。我们在为之自豪和感动的同时,更建议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高擎起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红飘带,从平凡的小事做起,自觉关爱他人、传递温暖,每天有一个善举、一个微笑,让我们的青岛更温暖、更美丽!!!

  • 索引序列
  •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
  • 江西日报社总编辑是谁
  • 江西日报总编辑是谁啊
  • 青岛日报总编辑是谁的儿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