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疫苗的文献综述

有关疫苗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有关疫苗的文献综述

1、我国拥有自主产权,且是世界最先研发的疫苗。2、既可以有体液免疫(抗体和中和抗体),又可以获得细胞免疫。3、能狗更有效覆盖病毒变异。

疫苗的作用是让人体产生抗体,原理是:疫苗是失活的病毒,这样注射到人体,就在不损伤人体的情况下,产生对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该疫苗为病毒载体疫苗,既能让感染者产生液体免疫(抗体和中和抗体),又可以获得细胞免疫。既可以控制住身体内的病毒,又可以杀死病毒。病毒不变异的话,这种疫苗是很不错的

重组的新冠疫苗我们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而且是自主开发的,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可以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我们疫苗开发工作。后期疫苗使用时投入使用时能以最低价格让中国老百姓在需要时第一时间接种。

疫苗文献综述

综述性论文并不是摘别人的东西,而是根据人家的实验内容你总结出你想要的东西,如是工艺你可以根据他实验的结果得出该工艺的适用范围、优点(一般文献里是很明显的),而缺陷则一般比较隐蔽,你想要多看相关的文献,然后根据这些文献得出该工艺的缺点或不足。  通过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你需要最后总结一下该工艺目前还存在不足之处,前景或改进处,而这些并不是你的感受而是目前的的确确存在的问题,是根据你阅读大量文献得到的结论。  为了不出现错误,你不应当把某一篇文献的结论当成所以的结论,而是大量文献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的,这样得到的综述性文献才有深度,才令别人信服。  EBOLA病毒  我个人觉得你可以查查该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即专家实验分析结果),引发什么疾病或作为什么疫苗,目前研究现状,以后的研究的方向等等。  我查了下这方面的文献,涉及的知识很多,你应当重点介绍某一方面,并且这方面有介绍得有特色和深度,这样你的文章才可能发表。  如:  1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中国畜牧兽医》 ISTIC PKU -2006年10期-聂福平,范泉水,王灵强,郄翠仙,郭松辉,龙贵伟,李丽红,张念祖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死性病原体,是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病原随着研究的深入,埃博拉病毒逐渐被人类认识作者着重介绍了埃博拉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以使人们更加了解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免疫学杂志》 ISTIC PKU -2005年z1期-刘萍,张庆华  对高致死埃博拉病毒的控制一直是公共健康关注的热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方法中最有效的是疫苗早期较为常见的是以载体疫苗和DNA疫苗为代表的亚单位疫苗以及用DNA激发配合腺病毒增强疫苗本文主要综述针对灵长类动物埃博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 疫苗 腺病毒  埃博拉病毒及其免疫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生物学教学》 PKU -2009年7期-高秋月,肖露平,李海燕,方献平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致死性病原体,能引发人畜共患病埃博拉出血热本文从分子结构、免疫等方面介绍了这种病毒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 宿主 免疫  埃博拉病毒(EBOV)蛋白的最新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生物技术通报》 PKU -2005年5期-  埃博拉病毒(EBOV)是一种高致死性的病毒,在其RNA编码的7种蛋白中,糖蛋白GP、基质蛋白VP40以及膜蛋白VP24在病毒粒子的装配、出芽以及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这三种蛋白的结构、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EBOV) GP VP40 VP24  等等,很多,你自己查看吧。

New Development 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Epoxide HydrolasesTang Yanfa, Xu Jianhe, Ye Qin(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Bireactor Engineering, Shanghai 200237)Abstract Enantiopure epoxides, as well as their corresponding vicinal diols, are highly valuable chiral synthons useful for the synthesis of various biologically active One of the presently emerging approaches is the use of the enantioselective hydrolysis of racemic epoxides using epoxide hydrolases (EHs) In this context, major characteristics, substrate specificities and enantioselectivities of epoxide hydrolases from various microbial sources, such as bacteria and fungi, are Key words Epoxide hydrolase, Chiral epoxide, Chiral vicinal diol, Biotransformation, Optical resolution摘要 手性环氧化物及邻二醇是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不对称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应用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不对称水解消旋环氧化物来制备这些物质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此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并对它们的对映选择性进行了评价。关键词 环氧化物水解酶 手性环氧化物 手性邻二醇 生物转化 光学拆分--------------------------------------------------------------------------------微生物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唐燕发 许建和 叶勤(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37) 手性环氧化物及其开环产物邻二醇能与各种亲核试剂反应,因而在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有价值的中间体。近年来很多研究小组都对它们的生产方法进行了研究[1],如烯烃的Katsuki-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和不对称二羟基化;烯烃的Jacobsen不对称环氧化。另一方面很多利用生物催化合成这类物质的方法已有报道,如水解酶类(特别是脂肪酶和酯酶), a-卤酸脱卤素酶,乳酸脱氢酶或甘油脱氢酶,单加氧酶,过氧化物酶和卤过氧化物酶。以上各种方法有的对底物有特殊要求,有的对映选择性不高,有的需要氧化还原辅酶如NAD(P)H,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应用。不依赖于辅因子的环氧化物水解酶[ECX]可以有效地代替以上各种方法,环氧化物水解酶最初是在哺乳动物肝组织的解毒功能研究中被发现,但由于从哺乳动物中得到的这种酶来源有限,故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但近年来发现在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中也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将综述各类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1 环氧化物水解酶作用机理 酶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进攻被酶的一个赖氨酸残基部分质子化的环氧化物的一端形成一个共价结合的二元醇单酯-酶中间体[2,3],酶的组氨酸残基[4]从落到酶活性中的一个水分子中夺取一质子从而产生一个羟基,这个羟基进攻二醇-单酯-酶中间体,水解产生二醇,如图1。 图1 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作用机理图2 环氧化物微生物水解时构型保持和构型反转 水解时有两个不同的途径,如图2。 (1) 羟基进攻取代较少的碳原子,手性中心构型不变(如by Asper- gillus niger)[5]。 (2) 羟基进攻取代较多的碳原子(即手性中心)从而使手性中心构型反转(如by B sulfurescens)[5]。 在两种途径中,进入的羟基都是以反式立体方式进入的,若环氧环的两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则羟基进攻的任何位置碳原子的构型都将反转。虽然保持构型不变的第一种方式较普遍,但也有一些构型反转的例子已报道[5-7]。2 细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早期美国Illinois大学等小组发现Pseudomonad NRRL 2944[8]、Psedomonas pautida[9]、Bacillus megaterium ATCC 14581[10]中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但真正开始对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是由奥地利的K Faber研究小组进行的。他们最初在用Rhodococcus NOVO 409的固定化酶水解腈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该酶具有未知的能水解环氧化物的活性。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当R1为甲基,R2为一长碳链时,对映选择性最高,剩余R-环氧化物和水解产物S-二醇ee值分别为72%和40%;对单取代环氧化物,ee值都很低;而内消旋环氧化物则不能作为底物[11],如图3。 图3 Rhodococcus NOVO 409不对称水解1,1-二取代环氧化物 之后他们[12]筛选了43种菌,其中7种显示活性,即4种细菌:Rhodococcus NCIMB 11216, NCIMB11215 和NCIMB 11540及Corynebacterium UPT 9;3种真菌:Diploida gossypina ATCC 10936, Fusarium solani DSM 62416 和Glomerella Cingulata ATCC 10534。其中第一和第四种细菌对2-环氧辛烷有中等活性,都优先水解R型环氧化物形成R-1,2-二羟基辛烷,但对映选择性很低。NCIMB11540水解2-甲基-1,2-环氧庚烷时产生的S-二醇和剩下的R-环氧化物ee值分别为89%和51%,E值为29。NCIMB 11216[13]水解2-甲基-1,2-环氧庚烷,2-甲基-1,2-环氧壬烷和2-甲基-1,2-环氧十一烷时,产物S-二醇ee值分别高达96%、98%和99%,剩下的R-环氧化物ee值亦分别为71%、25%和55%,E值分别为104、126和200,可见两个取代基差别愈大,选择性愈高,当把甲基改为乙基时,对映选择性E值急剧下降,其纯酶[14]表明该酶不需要辅酶,是一个溶解性的寡酶,分子量为35 kDa,等电点为7。催化2-甲基-1,2-环氧庚烷时,最佳温度为30°C,最佳pH为0,这个菌可运用于芳樟醇[15](一些植物和果实的香味物质)的合成中。 另有两种菌Rhodococcus equi IFO 3730和Mycobacterium paraffinicum NCIMB 10420[1]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也显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E值大于200,其中第一个菌可应用于昆虫性信息激素(S)-(-)-Frantalin[16]的合成中,在拆分过程中E=39。 最近又发现另外4种菌,Nocardia H8, Nocardia EH1, Nocardia TB1和Rhodococcus ruber DSM 43338[17]对2-甲基-1,2-环氧庚烷也具有很好的选择性(E>200)。以前的情况是若得到的二醇光学活性高,但转化率总是较低,使收率很低,并且剩下的环氧化物光学活性也很低,然而,两种新菌Nocardia EH1和Nocardia TB1对底物的转化率都达到50%,并且剩下的R-环氧化物和形成的S-二醇ee值都大于99%。在长侧链上引入一个芳香基团(即底物为4-苯基-2-甲基-1,2-环氧丁烷)则Nocardia菌对此底物的选择性急剧降低(EH1, E=12; TB1, E=13)。若酶水解后,再加酸处理,即两步反应在一起连续进行,则得到同一种构型的二醇[18,19],收率都大于90%,ee值都大于99%。从Nocardia EH1中提取的粗酶[20,21]水解顺式2,3-环氧庚烷,得到单一的产物(2R,3R)-2,3-二羟基庚烷,收率为79%,ee值为91%。两种异构体的水解都发生在分子中构型为S的碳原子上,故得到(2R,3R)-二醇这一种产物。此粗酶固定化[22]于DEAE-Cellulose后,酶的对映选择性只有很小的下降,但酶活提高了1倍多(为原来的225%),最佳温度可从35°C提高到45°C,重复反应5次后,酶活仍有55%。纯化后得到的纯酶[23]表明该酶不需要辅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为34kDa,最佳pH为8~9。 以上所研究的细菌酶都显示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比如它们都优先水解S-2-甲基-1,2-环氧烷烃,Faber等还分离到了另外两种具有相反对映选择性的菌株,即Mycoplana rubra和"Rot" [24],第二种菌在分类学上还没有确定。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都优先水解R型,但对映选择性都不高。 Faber所研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都属于组成型酶,它们对2-甲基-2-烷基环氧化物等具有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的对映选择性,但对于无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只有很低的对映选择性,并且不水解内消旋环氧化物,而南非Botes等[25]应用Chryseomonas luteola拆分1,2-环氧辛烷,剩余的S-环氧化物和形成的R-二醇ee值分别为98%和86%,这是到目前为止首次报道在细菌中存在的对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对映选择性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1995年英国Carter 和Leak [26]分离到一株菌Corynebacterium C12, 所产环氧化物水解酶为诱导型酶。Archer等[27]应用此菌拆分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有很好的对映选择性,得到(1R,2S)环氧化物,(收率30%, ee>99%)和(1S,2S)-1-甲基-1,2-二羟基环己烷(收率42% , 89% ee)。若随后再用酸水解剩下的环氧化物,则两步串级反应就得到单一的(1S,2S)-二醇产物(收率80%, ee>95%)。这种诱导型酶的底物特异性范围较小,只对与诱导物相关的底物有相对较高的活性。分离得到的纯酶[28]表明该酶是一种聚合酶,其亚单位分子量为43140Da。 1989年荷兰Van den Wijingard等[29]从淡水沉淀物富集培养液中分离得到革兰氏阴性菌Pseudomonas AD1,所产环氧化物水解酶也为诱导型酶。纯化[30,31]后表明该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是35kDa,该酶能水解表氯醇、表溴醇、环氧辛烷及苯乙烯环氧化物。基因克隆后在E coli中表达[32]的重组酶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和对氯苯乙烯环氧化物[33]时对映选择性分别为2和2。Rink等[34]研究了其催化机理。除此之外,日本Nakamura等[35,36]发现在Corynebacterium N-1074中存在两种环氧化物水解酶(IIa, IIb)也能降解表氯醇,其中酶IIb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 1999年荷兰Van Der Werf等报道[37]发现了一类新的产生于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DCL 14的环氧化物水解酶。单萜能诱导该菌产酶,该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为17kDa,不需辅酶,在pH=7和50°C时酶活最高。只有柠檬烯-1,2-环氧化物,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环己烯环氧化物和茚环氧化物可作为其底物。水解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时对映选择性同Corynebacterium C12[27]相反,但两种情况下都得到(1S,2S)-二醇,说明该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机理。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含有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细菌比五六年前所认为的要普遍的多,这些细菌分别属于Pseudomonas, Rhodococcus, Corynebacterium, Mycobacterium, Nocardia, Mycoplana,“Rot”, Bacillus, Agrobacterium, Xanthobacter及Chryseomonas 等,其中Rhodococcus NCIMB 11216, Nocardia EH1 和Nocardia TB1对2-甲基-2-烷基环氧化物等具有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的对映选择性;Chryseomonas luteola对无分支的脂肪族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特别高的对映选择性。底物结构与酶的对映选择性的关系才刚被探讨,只有当底物具有严格的取代方式时,才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同单取代环氧化物相比,C-2位的甲基对对映选择性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甲基变为乙基后就丧失了对映选择性,这表明存在着一个相当严密的活性位点,只有一部分底物能符合它。大多数酶对被测试的底物显示相同程度的对映选择性,甚至对单取代和双取代环氧化物显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的变化,这些相似性表明这些酶在进化上是具有联系的。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组成型酶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但比活力都不高;而诱导型酶虽然比活力较高,但仅对有限的底物有活力。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3 真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虽然早期日本Suzuki等[38]和美国Kolattukudy[39]等发现真菌Helminthosporum sativum和Fusariun solani pis中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但真正集中研究真菌环氧化物水解酶是由法国Furstoss等首先进行的。他们发现Aspergillus niger LCP 521能不对称水解香叶醇衍生物,制备Bower's compound[40](一种保幼激素类似物);还可以选择性地水解非对映的8,9-环氧柠檬烯立体异构体,制备Bisabolol的4种天然立体异构体[41]。 1993年Furstoss等[5]报道了Aspergillus niger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剩下S-苯乙烯环氧化物(收率23%, 96% ee),另一种菌Beauveria sulfurescens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具有良好的互补对映选择性,给出R-苯乙烯环氧化物(收率19%, 98% ee),两种菌都产生同样的R-二醇,[18O]标记实验[42]结果表明A niger水解发生于C-2,构型不变,而B sulfurescens水解发生于C-1,构型反转。若在一个反应器中,同时用这两种菌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消旋物,则得到单一的二醇产物R-1-苯基-1,2-二羟基乙烷,收率92%,ee值为89%。在水解一系列取代苯乙烯环氧化物[43](底物结构如图4)时若苄位引入一个甲基如2就降低了A niger的对映选择性,剩余S-环氧化物和R-二醇ee值分别为73%和32%;若在b位有取代如3-7,则都不能作为酶的底物。 图4 与A niger 和 B sulfurescens 反应的底物 B sulfurescens水解a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2时对映选择性不高;水解顺式-b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3形成的(1R,2R)-二醇在所有转化率下几乎都光学纯,而剩下的(1R,2S)-环氧化物在所有转化率下ee值都很低(20%);b ,b -二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5不能作为B sulfurescens的底物;水解茚环氧化物6和1,2-环氧四氢奈7后剩余的(1R,2S)- 环氧化物光学纯度很高(ee>98%);水解反式-b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4产生的(1R,2R)-环氧化物和(1R,2S)-二醇收率(分别为30%和38%)和ee值(分别为98%和90%)都很好,它是唯一在转化率接近50%时,剩余的环氧化物和二醇产物光学纯度都很高的底物,但反式-环氧化物的对映选择性水解在文献中少有报道。 对一系列对位取代苯乙烯环氧化物[44],A niger都仍优先水解R-环氧化物形成R-二醇,剩余S-环氧化物ee值都大于96%,收率28%~38%。水解对硝基苯乙烯环氧化物时,若随后进行酸水解[45],则得到单一的R-二醇(收率94%, 80% ee),可用于制备b-肾上腺素阻断剂(R)-Nifenalol。酶水解时,若用粗酶[46,47]代替菌丝体,DMSO是抑制影响最小的一种助溶剂,反应后剩下的S-环氧化物ee值可达97%,转化率为47%,对映选择性也很高(E=41),底物浓度可提高到330mmol/L(l-1)而不影响ee值,因此这个方法在制备规模的环氧化物拆分上很有用。B sulfurescens仍显示互补的对映选择性,当取代基是-H, -CH3, -F, -Br时,水解剩余的R-环氧化物ee值都大于96%,除对硝基苯乙烯环氧化物外,水解所形成的二醇仍都具有R构型,给电子基团如p-CH3,使反应速度增加4倍,而吸电子基团不仅降低反应速率还降低对映选择性,这两种现象都显示有酸催化过程存在,并且在过渡态时有碳正离子存在。 另外,A niger还可以对映选择性地水解对溴-α-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48]和缩水甘油环缩醛衍生物[49]。该酶已进行了优化生产[50],纯化酶[51]表明该酶由4个相同亚基组成,每个亚基分子量为45kDa,40°C和pH=0时酶活最高。 除此之外,韩国Choi[52]也筛选得到另一株A niger;英国Grogan[53]也发现另一株真菌Beauveria densa CMC 3240,都可以不对称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 1998年Furstoss等[54,55]用单取代、1,1-二取代、反式-1,2-二取代、顺式-1,2-二取代环氧化物作为底物对42种真菌进行筛选,得到7株有一定对映选择性的菌种,即A niger LCP 521, A terreus CBS 116-46, B bassina ATCC 7159, C globosum LCP 679, C elegans LCP 1543,M isabellina ATCC 42613, 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MUCL 28766。 对每一类底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二个菌水解得到光学纯的对映体,结果如表1。在用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无细胞提取物[56]水解一系列对位取代苯乙烯环氧化物时,若对位是给电子基团如甲基有利于苄位(a位)进攻,若对位是吸电子基团如硝基则有利于β位进攻,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是氧环的断裂,并且是第一次揭示出在反应过程中很可能存在着环氧化物的酸活化机理。表1 几种真菌对脂肪族环氧化物的不对称水解 底物 菌种 环氧化物收率/% ee/% 二醇收率/% ee/% 1,2-环氧辛烷 M isabellina 18 97(S) 54 35(R) 2-甲基-1,2-环氧庚烷 A niger 22 99(S) 62 32(R) 反式-1-甲基-1,2-环氧庚烷 C globosum 12 97(1S,2S) 60 78(1R,2S) 反式-1-甲基-1,2-环氧庚烷 M isabellina 11 98(1R,2R) 62 59(1R,2S) 顺式-1-甲基-1,2-环氧庚烷 C globosum 8 97(1R,2S) 59 58(1R,2R) 1995年美国Merck研究人员[57]在80种真菌中筛选到2株能产生几乎光学纯(100% ee,但收率很低,只有14%)(1S,2R)-茚环氧化物(是HIV蛋白酶抑制剂MK639侧链的前体,是一个有价值的手性合成子)的真菌,即Diploida gossipina ATCC 16391和Lasiodiploa theobro- mae MF5215,另两种菌能产生光学纯度相当好(91% ee)的另一种对映异构体(1R,2S)-茚环氧化物,即Gilmaniella humicola MF 5363和Alentaria tenius MF 4352。第一种菌可用于制备规模的拆分。 图5 与Rhodotorula glutinis反应的底物 1997年荷兰Weijers等[58,59]发现Rhodotorula glutinis(一种酵母菌)可以水解一系列芳基取代、烷基取代和脂环族环氧化物,并具有较好的对映选择性,如图5。水解芳基取代环氧化物1, 4, 8,剩余环氧化物ee值大于98%,收率可高达48%;末端、中间、顺式和反式环氧化物水解得到的二醇ee值经常高达98%;可以高对映选择性水解内消旋环氧化物9和10,相应的二醇产物ee值分别可达98%和90%;(-)-柠檬烯环氧化物11的水解具有很高的非对映体选择性,剩余(1S, 2R,4S)-环氧化物,并产生(1R,2R,4S)-二醇产物(收率好,ee>98%);对脂肪族末端1,2-环氧化物,当底物的链长具有6个以上碳原子时,酶活较高,对1,2-环氧庚烷和1,2-环氧己烷都可获得较高的对映选择性,对后者,剩余S-环氧化物和产物R-二醇ee值分别为98%和83%,收率分别为48%和47%,E值可达84,但此菌水解1,2-环氧辛烷时对映选择性相对较低,这促使作者以此化合物作为底物,对187株酵母菌进行了筛选[60],虽然很多菌对此底物有活性,但具有一定对映选择性的菌很少,只有一些担子菌包括Trichosporon、Rhodotorula和Rhodosporidium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其中Rhodotorula araucariae CBS 6031和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CBS 0349这两种菌既具有活性又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E值分别大于200和100),水解时都是优先水解R-环氧化物,生成R-二醇,作者应用这两种菌进行了制备规模的拆分,把环氧化物的浓度提高500mmol/L,无明显不良影响,反应速率只分别下降了14%和16%。 除以上这些真菌外,Faber等筛选得到的3种真菌[12](见细菌部分),Corynosporium cassiieda [61]和两种暗色真菌Ulocladium atrum CMC 3280及Zopfiella karachiensis CMC 3284[62]中也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但对映选择性较低。 真菌环氧化物水解酶一般是组成型酶,可以用普通碳源大规模培养生产。它们具有相对较广的底物范围,对芳香族、取代脂环族和无分支的脂肪族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特别高的对映选择性。同细菌一样,含有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真菌也比五六年前认为的多,这些真菌分别属于Helminthosporum, Fusarium, Aspergillus, Beauveria, Cunning- hamella, Syncephalastrum, Candida, Diploida, Lasiodiploida, Gilmaniella, Alentaria, Pleurotus, Rhodotorula, Trichosporon, Rhodosporidium, Glo-merella, Corynosporium,Ulocladium, Zopfiella, Saccharomyces等。4 结语 目前含有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细菌和真菌的获得仍然是通过从已知菌种中筛选(组成型酶)[1,12,17,54,55,57,60]和从土壤中分离(诱导型酶)[26,29,37,52]。在一些真核生物生物异源物质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和一些原核生物烯烃的生物利用过程中,环氧化物及其邻二醇都作为重要的中间体,这揭示出在这些生物中都存在着环氧化物水解酶,有利于对新菌种的发现。我室已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Bacillus ,水解缩水甘油苯基醚时优先R-环氧化物产生R-二醇,并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E=5),这是到目前为在止对这个底物对映选择性最高的微生物。微生物环氧化物水解酶可通过微生物发酵培养大量获得,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具有较高对映选择性的微生物环氧化物水解酶必可应用于工业生产上,通过拆分价格较便宜的消旋环氧化物来制备光学纯的环氧化物及邻二醇

大部分同学写的都是综述,因此,就综述进行简单的说明。 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按照你们学校的要求,大家应该正确选择文章题目,最好是某一种化学药品的研究进展类进行综述,这样比较简单,大家容易把问题弄清楚,容易通过答辩。千万不要照网上的什么“浅谈”、“论”等抄,主要是这类问题一般是工作几十年的领导谦虚点写的文章,你们弄不懂,根本没有办法答辩。还有就是不要选你们根本就接触不到的东西,如“医院管理”、“互联网”等,也是你们都接触不到,根本就是明显告诉人家你在瞎抄!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微生物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与应用新进展 唐燕发 许建和 叶勤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237) 手性环氧化物及其开环产物邻二醇能与各种亲核试剂反应,因而在手性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有价值的中间体。近年来很多研究小组都对它们的生产方法进行了研究[1],如烯烃的Katsuki-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和不对称二羟基化;烯烃的Jacobsen不对称环氧化。另一方面很多利用生物催化合成这类物质的方法已有报道,如水解酶类(特别是脂肪酶和酯酶), a-卤酸脱卤素酶,乳酸脱氢酶或甘油脱氢酶,单加氧酶,过氧化物酶和卤过氧化物酶。以上各种方法有的对底物有特殊要求,有的对映选择性不高,有的需要氧化还原辅酶如NAD(P)H,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应用。不依赖于辅因子的环氧化物水解酶[ECX]可以有效地代替以上各种方法,环氧化物水解酶最初是在哺乳动物肝组织的解毒功能研究中被发现,但由于从哺乳动物中得到的这种酶来源有限,故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但近年来发现在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中也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将综述各类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1 环氧化物水解酶作用机理 酶的一个天冬氨酸残基进攻被酶的一个赖氨酸残基部分质子化的环氧化物的一端形成一个共价结合的二元醇单酯-酶中间体[2,3],酶的组氨酸残基[4]从落到酶活性中的一个水分子中夺取一质子从而产生一个羟基,这个羟基进攻二醇-单酯-酶中间体,水解产生二醇,如图1。 图1 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作用机理 图2 环氧化物微生物水解时构型保持和构型反转 水解时有两个不同的途径,如图2。 (1) 羟基进攻取代较少的碳原子,手性中心构型不变(如by Asper- gillus niger)[5]。 (2) 羟基进攻取代较多的碳原子(即手性中心)从而使手性中心构型反转(如by B sulfurescens)[5]。 在两种途径中,进入的羟基都是以反式立体方式进入的,若环氧环的两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则羟基进攻的任何位置碳原子的构型都将反转。虽然保持构型不变的第一种方式较普遍,但也有一些构型反转的例子已报道[5-7]。 2 细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早期美国Illinois大学等小组发现Pseudomonad NRRL 2944[8]、Psedomonas pautida[9]、Bacillus megaterium ATCC 14581[10]中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但真正开始对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研究是由奥地利的K Faber研究小组进行的。他们最初在用Rhodococcus NOVO 409的固定化酶水解腈化合物的研究中发现该酶具有未知的能水解环氧化物的活性。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当R1为甲基,R2为一长碳链时,对映选择性最高,剩余R-环氧化物和水解产物S-二醇ee值分别为72%和40%;对单取代环氧化物,ee值都很低;而内消旋环氧化物则不能作为底物[11],如图3。 图3 Rhodococcus NOVO 409不对称水解1,1-二取代环氧化物 之后他们[12]筛选了43种菌,其中7种显示活性,即4种细菌:Rhodococcus NCIMB 11216, NCIMB11215 和NCIMB 11540及Corynebacterium UPT 9;3种真菌:Diploida gossypina ATCC 10936, Fusarium solani DSM 62416 和Glomerella Cingulata ATCC 10534。其中第一和第四种细菌对2-环氧辛烷有中等活性,都优先水解R型环氧化物形成R-1,2-二羟基辛烷,但对映选择性很低。NCIMB11540水解2-甲基-1,2-环氧庚烷时产生的S-二醇和剩下的R-环氧化物ee值分别为89%和51%,E值为29。NCIMB 11216[13]水解2-甲基-1,2-环氧庚烷,2-甲基-1,2-环氧壬烷和2-甲基-1,2-环氧十一烷时,产物S-二醇ee值分别高达96%、98%和99%,剩下的R-环氧化物ee值亦分别为71%、25%和55%,E值分别为104、126和200,可见两个取代基差别愈大,选择性愈高,当把甲基改为乙基时,对映选择性E值急剧下降,其纯酶[14]表明该酶不需要辅酶,是一个溶解性的寡酶,分子量为35 kDa,等电点为7。催化2-甲基-1,2-环氧庚烷时,最佳温度为30°C,最佳pH为0,这个菌可运用于芳樟醇[15](一些植物和果实的香味物质)的合成中。 另有两种菌Rhodococcus equi IFO 3730和Mycobacterium paraffinicum NCIMB 10420[1]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也显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E值大于200,其中第一个菌可应用于昆虫性信息激素(S)-(-)-Frantalin[16]的合成中,在拆分过程中E=39。 最近又发现另外4种菌,Nocardia H8, Nocardia EH1, Nocardia TB1和Rhodococcus ruber DSM 43338[17]对2-甲基-1,2-环氧庚烷也具有很好的选择性(E>200)。以前的情况是若得到的二醇光学活性高,但转化率总是较低,使收率很低,并且剩下的环氧化物光学活性也很低,然而,两种新菌Nocardia EH1和Nocardia TB1对底物的转化率都达到50%,并且剩下的R-环氧化物和形成的S-二醇ee值都大于99%。在长侧链上引入一个芳香基团(即底物为4-苯基-2-甲基-1,2-环氧丁烷)则Nocardia菌对此底物的选择性急剧降低(EH1, E=12; TB1, E=13)。若酶水解后,再加酸处理,即两步反应在一起连续进行,则得到同一种构型的二醇[18,19],收率都大于90%,ee值都大于99%。从Nocardia EH1中提取的粗酶[20,21]水解顺式2,3-环氧庚烷,得到单一的产物(2R,3R)-2,3-二羟基庚烷,收率为79%,ee值为91%。两种异构体的水解都发生在分子中构型为S的碳原子上,故得到(2R,3R)-二醇这一种产物。此粗酶固定化[22]于DEAE-Cellulose后,酶的对映选择性只有很小的下降,但酶活提高了1倍多(为原来的225%),最佳温度可从35°C提高到45°C,重复反应5次后,酶活仍有55%。纯化后得到的纯酶[23]表明该酶不需要辅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为34kDa,最佳pH为8~9。 以上所研究的细菌酶都显示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比如它们都优先水解S-2-甲基-1,2-环氧烷烃,Faber等还分离到了另外两种具有相反对映选择性的菌株,即Mycoplana rubra和"Rot" [24],第二种菌在分类学上还没有确定。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都优先水解R型,但对映选择性都不高。 Faber所研究的环氧化物水解酶都属于组成型酶,它们对2-甲基-2-烷基环氧化物等具有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的对映选择性,但对于无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只有很低的对映选择性,并且不水解内消旋环氧化物,而南非Botes等[25]应用Chryseomonas luteola拆分1,2-环氧辛烷,剩余的S-环氧化物和形成的R-二醇ee值分别为98%和86%,这是到目前为止首次报道在细菌中存在的对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对映选择性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1995年英国Carter 和Leak [26]分离到一株菌Corynebacterium C12, 所产环氧化物水解酶为诱导型酶。Archer等[27]应用此菌拆分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有很好的对映选择性,得到(1R,2S)环氧化物,(收率30%, ee>99%)和(1S,2S)-1-甲基-1,2-二羟基环己烷(收率42% , 89% ee)。若随后再用酸水解剩下的环氧化物,则两步串级反应就得到单一的(1S,2S)-二醇产物(收率80%, ee>95%)。这种诱导型酶的底物特异性范围较小,只对与诱导物相关的底物有相对较高的活性。分离得到的纯酶[28]表明该酶是一种聚合酶,其亚单位分子量为43140Da。 1989年荷兰Van den Wijingard等[29]从淡水沉淀物富集培养液中分离得到革兰氏阴性菌Pseudomonas AD1,所产环氧化物水解酶也为诱导型酶。纯化[30,31]后表明该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是35kDa,该酶能水解表氯醇、表溴醇、环氧辛烷及苯乙烯环氧化物。基因克隆后在E coli中表达[32]的重组酶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和对氯苯乙烯环氧化物[33]时对映选择性分别为2和2。Rink等[34]研究了其催化机理。除此之外,日本Nakamura等[35,36]发现在Corynebacterium N-1074中存在两种环氧化物水解酶(IIa, IIb)也能降解表氯醇,其中酶IIb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 1999年荷兰Van Der Werf等报道[37]发现了一类新的产生于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DCL 14的环氧化物水解酶。单萜能诱导该菌产酶,该酶是一种寡酶,分子量为17kDa,不需辅酶,在pH=7和50°C时酶活最高。只有柠檬烯-1,2-环氧化物,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环己烯环氧化物和茚环氧化物可作为其底物。水解1-甲基-1,2-环己烯环氧化物时对映选择性同Corynebacterium C12[27]相反,但两种情况下都得到(1S,2S)-二醇,说明该酶具有不同的催化机理。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含有环氧化物水解酶的细菌比五六年前所认为的要普遍的多,这些细菌分别属于Pseudomonas, Rhodococcus, Corynebacterium, Mycobacterium, Nocardia, Mycoplana,“Rot”, Bacillus, Agrobacterium, Xanthobacter及Chryseomonas 等,其中Rhodococcus NCIMB 11216, Nocardia EH1 和Nocardia TB1对2-甲基-2-烷基环氧化物等具有分支的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很高的对映选择性;Chryseomonas luteola对无分支的脂肪族末端1,2-环氧化物具有特别高的对映选择性。底物结构与酶的对映选择性的关系才刚被探讨,只有当底物具有严格的取代方式时,才具有高对映选择性。同单取代环氧化物相比,C-2位的甲基对对映选择性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甲基变为乙基后就丧失了对映选择性,这表明存在着一个相当严密的活性位点,只有一部分底物能符合它。大多数酶对被测试的底物显示相同程度的对映选择性,甚至对单取代和双取代环氧化物显示相似的对映选择性的变化,这些相似性表明这些酶在进化上是具有联系的。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会有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组成型酶对1,1-二取代环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对映选择性,但比活力都不高;而诱导型酶虽然比活力较高,但仅对有限的底物有活力。盼望在不久的将来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3 真菌产生的环氧化物水解酶 虽然早期日本Suzuki等[38]和美国Kolattukudy[39]等发现真菌Helminthosporum sativum和Fusariun solani pis中存在环氧化物水解酶,但真正集中研究真菌环氧化物水解酶是由法国Furstoss等首先进行的。他们发现Aspergillus niger LCP 521能不对称水解香叶醇衍生物,制备Bower's compound[40](一种保幼激素类似物);还可以选择性地水解非对映的8,9-环氧柠檬烯立体异构体,制备Bisabolol的4种天然立体异构体[41]。 1993年Furstoss等[5]报道了Aspergillus niger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剩下S-苯乙烯环氧化物(收率23%, 96% ee),另一种菌Beauveria sulfurescens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具有良好的互补对映选择性,给出R-苯乙烯环氧化物(收率19%, 98% ee),两种菌都产生同样的R-二醇,[18O]标记实验[42]结果表明A niger水解发生于C-2,构型不变,而B sulfurescens水解发生于C-1,构型反转。若在一个反应器中,同时用这两种菌水解苯乙烯环氧化物消旋物,则得到单一的二醇产物R-1-苯基-1,2-二羟基乙烷,收率92%,ee值为89%。在水解一系列取代苯乙烯环氧化物[43](底物结构如图4)时若苄位引入一个甲基如2就降低了A niger的对映选择性,剩余S-环氧化物和R-二醇ee值分别为73%和32%;若在b位有取代如3-7,则都不能作为酶的底物。 图4 与A niger 和 B sulfurescens 反应的底物 B sulfurescens水解a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2时对映选择性不高;水解顺式-b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3形成的(1R,2R)-二醇在所有转化率下几乎都光学纯,而剩下的(1R,2S)-环氧化物在所有转化率下ee值都很低(20%);b ,b -二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5不能作为B sulfurescens的底物;水解茚环氧化物6和1,2-环氧四氢奈7后剩余的(1R,2S)- 环氧化物光学纯度很高(ee>98%);水解反式-b -甲基苯乙烯环氧化物4产生的(1R,2R)-环氧化物和(1R,2S)-二醇收率(分别为30%和38%)和ee值(分别为98%和90%)都很好,它是唯一在转化率接近50%时,剩余的环氧化物和二醇产物光学纯度都很高的底物,但反式-环氧化物的对映选择性水解在文献中少有报道。 对一系列对位取代苯乙烯环氧化物[44],A niger都仍优先水解R-环氧化物形成R-二醇,剩余S-环氧化物ee值都大于96%,收率28%~38%。水解对硝基苯乙烯环氧化物时,若随后进行酸水解[45],则得到单一的R-二醇(收率94%, 80% ee),可用于制备b-肾上腺素阻断剂(R)-Nifenalol。酶水解时,若用粗酶[46,47]代替菌丝体,DMSO是抑制影响最小的一种助溶剂,反应后剩下的S-环氧化物ee值可达97%,转化率为47%,对映选择性也很高(E=41),底物浓度可提高到330mmol/L(l-1)而不影响ee值,因此这个方法在制备规模的环氧化物拆分上很有用。B sulfurescens仍显示互补的对映选择性,当取代基是-H, -CH3, -F, -Br时,水解剩余的R-环氧化物ee值都大于96%,除对硝基苯乙烯环氧化物外,水解所形成的二醇仍都具有R构型,给电子基团如p-CH3,使反应速度增加4倍,而吸电子基团不仅降低反应速率还降低对映选择性,这两种现象都显示有酸催化过程存在,并且在过渡态时有碳正离子存在。

有关疫苗的文献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作为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物资交流和旅游活动日益便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有可能再度遭到口蹄疫的侵袭。口蹄疫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给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可使对外贸易和旅游业遭受惨重损失。全世界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美元,口蹄疫的暴发已经影响到国际关系、国家声誉和经济发展,在某些流行过程中病毒还可发生变异,也给防控和消灭口蹄疫带来困难。进一步了解其病毒的本质和流行规律、病源及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等对该病的控制有着现实意义。本文对其国内外的研究做一综述,为口蹄疫的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1 口蹄疫流行状况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溃、鹅口疮。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国际兽疫局(OIE)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将其列为18种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以病毒为载体,传播速度快,途径广,易感畜几乎100%发病,死亡率虽然只有2%~3%,但除动物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患病期间和患病后其肉、奶产量下降及种用价值丧失也可造成较大损失。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发现,之后时有暴发流行,且多在冬春季节,夏季很少。最近几年,口蹄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广,欧、亚、非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1〕。1999年全世界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口蹄疫。2000年韩、俄、蒙、日、南非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均发生口蹄疫。2001年,口蹄疫在英国卷土重来,并在欧洲广泛蔓延,给英国造成约90亿英镑的经济损失。我国是口蹄疫的老疫区,建国前的半个世纪口蹄疫总的流行情况是农区少发,牧区多发,没有停止过,有时是大流行。建国后口蹄疫曾发生4次大流行。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口蹄疫暴发流行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详细资料请看参考资料观察由日本大阪大学微生物病研究会(BIKEN)提供的Oka株水痘病毒研制的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按WHO 规程要求建立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检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疫苗稳定性。在上海市、江苏省进行临床试验,5批疫苗共接种468名2~6岁易感儿童,观察接种者的不良反应,测定抗体阳转率及抗体几何平均滴度。结果Oka株水痘病毒在MRC 5细胞上传1O代,其生物学特性相似,疫苗在2~8℃保存2年,病毒滴度下降0.3~O.5 lg PFU/剂。易感儿童接种后皮疹发生率为0.21 ;低、中、高发热反应率分别为21.79 、1O.68 、0.64 。抗体阳转率平均为92.O3 。结论研制的水痘减毒活疫苗的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似,在易感儿童中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良好,宜推广应用。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及免疫效果观察pdf 下载链接: -e8e8-11dc-bb48-0014221f4662/

【关键词】: 口蹄疫 疫苗株 进展 疫苗研究 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 中和抗体 痘病毒 杆状病毒 小鼠 【分类号】:S6【DOI】:CNKI:SUN:ZGDW2008-12-036

有关疫苗的文献资料

第1章 疫苗的历史、发展和前景11.1 疫苗概念的产生及其历史11.2 疫苗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31.3 疫苗研究新技术的发展61.3.1 传统疫苗71.3.2 基因工程疫苗71.4 疫苗对消灭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展前景8参考文献8第2章 疫苗免疫学基本理论92.1 疫苗相关免疫学基础92.1.1 免疫系统92.1.2 免疫器官92.1.3 免疫细胞112.1.4 抗原132.1.5 抗体152.1.6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62.2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72.2.1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172.2.2 特异性免疫应答192.3 疫苗有效免疫反应的基本要素222.3.1 抗原方面的因素222.3.2 机体方面的因素222.3.3 免疫方法的影响232.4 疫苗免疫的主动免疫反应232.4.1 抗原提呈232.4.2 抗原竞争242.4.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的动态变化252.4.4 免疫反应的调节252.4.5 免疫记忆和免疫促进效应262.4.6 全身性免疫、局部免疫和初乳免疫272.4.7 被动免疫28参考文献28第3章 疫苗佐剂303.1 疫苗佐剂的作用机理303.1.1 调节免疫303.1.2 提呈抗原313.1.3 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313.1.4 储存作用323.2 植物佐剂323.2.1 皂苷类323.2.2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323.2.3 蜂胶佐剂333.2.4 香菇多糖343.2.5 云芝多糖343.2.6 黄芪多糖343.3 细菌佐剂353.3.1 脂多糖353.3.2 胞壁酰二肽及其衍生物353.3.3 霍乱毒素353.3.4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363.3.5 百日咳毒素363.3.6 短小棒状杆菌363.3.7 卡介苗373.3.8 单磷酰脂质A373.4 矿物油佐剂373.4.1 油乳剂373.4.2 MF59佐剂373.5 矿物盐佐剂383.5.1 铝佐剂(铝胶)383.5.2 磷酸钙佐剂393.5.3 氢氧化铁凝胶佐剂403.5.4 硒403.6 细胞因子佐剂403.6.1 白细胞介素?1413.6.2 白细胞介素?2413.6.3 白细胞介素?12413.6.4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13.6.5 干扰素423.6.6 其他细胞因子423.7 核酸佐剂433.7.1 免疫刺激序列(CpG基序)433.7.2 表达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核酸载体463.7.3 双链RNA463.8 投递系统473.9 新佐剂的选择和研究方向47参考文献49第4章 疫苗设计的技术基础514.1 经典疫苗及新型疫苗的技术特点514.1.1 经典疫苗的技术要点514.1.2 新型疫苗的特点524.2 当前疫苗研究的趋势524.2.1 新型疫苗的分子设计524.2.2 新型疫苗的规模化生产534.2.3 开发配套的鉴别诊断技术534.2.4 新型佐剂的使用534.2.5 动物用生物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534.3 常规活疫苗的研发原则534.3.1 病原自然弱毒株534.3.2 异源免疫534.3.3 异源动物或细胞传代致弱544.3.4 改变体外培养传代环境544.4 基因工程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4.4.1 亚单位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44.4.2 基因缺失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4.4.3 活载体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54.4.4 核酸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64.4.5 合成多肽疫苗及其研发原则584.4.6 T细胞疫苗604.5 基因工程疫苗设计中优化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614.5.1 密码子最佳化614.5.2 翻译终止效率624.5.3 真核细胞中的异源蛋白表达624.6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634.6.1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原理与方法634.6.2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技术的应用与常用工具644.6.3 计算机辅助疫苗设计的产业前景654.7 利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高效疫苗654.7.1 免疫蛋白质组学654.7.2 免疫蛋白质组学的技术体系664.7.3 免疫蛋白质组学在疫苗候选靶位筛选中的应用674.7.4 展望67参考文献68第5章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695.1 疫苗开发的原则与开发步骤695.2 疫苗效果免疫学评价的一般原则695.2.1 方法695.2.2 安全性705.2.3 免疫效果705.2.4 保护效果705.2.5 流行病学评价705.3 疫苗效果的免疫学评价方法705.3.1 疫苗免疫效果的实验室评估705.3.2 疫苗免疫效果的临床评估735.4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评价745.4.1 传染病的流行与疫苗的作用策略745.4.2 传染病的流行及其流行病学特征745.4.3 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765.4.4 疫苗的免疫策略765.4.5 疫苗效果的流行病学指标775.4.6 疫苗效果调查的流行病学设计78参考文献79第6章 基因工程疫苗概述816.1 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816.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826.2.1 细菌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26.2.2 病毒性疾病亚单位疫苗836.2.3 激素亚单位疫苗836.3 基因突变疫苗及基因缺失疫苗836.4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846.4.1 复制性活载体疫苗846.4.2 非复制性载体疫苗856.5 核酸疫苗856.6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856.7 合成肽疫苗866.8 抗独特型疫苗876.9 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876.9.1 国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6.9.2 国内畜禽基因工程疫苗产业化现状886.9.3 21世纪面临的机遇、挑战和策略89参考文献90第7章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927.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种类927.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抗原基因的选择937.3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抗原表达系统937.3.1 原核表达系统937.3.2 酵母表达系统967.3.3 昆虫细胞表达系统1017.3.4 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1047.4 外源蛋白表达操作案例1107.4.1 原核表达外源蛋白1107.4.2 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1117.4.3 昆虫细胞(Bac?to?Bac系统)表达外源蛋白1147.4.4 脂质体法转染真核细胞1157.5 亚单位疫苗研究与应用1157.5.1 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57.5.2 真核表达系统在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1167.6 展望117参考文献117第8章 转基因植物疫苗1198.1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可食用疫苗研究进展1208.1.1 可食用疫苗的表达系统1208.1.2 可食用疫苗的可行性1218.2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载体系统1238.2.1 外源基因转移的植物病毒载体1238.2.2 外源基因转移的质粒载体1258.2.3 载体卡盒1308.2.4 载体构建中常用的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1318.2.5 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1358.2.6 转入基因的状况和表达以及基因沉默1458.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植物受体系统1488.3.1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的类型及其特性1488.3.2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程序1498.3.3 植物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中常遇的问题1528.4 转基因植物操作案例1538.4.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1538.4.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1618.4.3 基因枪轰击法(瞬时表达)1638.5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638.5.1 受体植物不理想1648.5.2 重组抗原蛋白表达量低1648.5.3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原性弱1648.5.4 安全性问题1658.5.5 植物大量表达外源基因时出现长势弱的现象1658.5.6 口服时抗原的消化降解1658.5.7 重组蛋白的提纯1658.5.8 免疫耐受1658.6 展望166参考文献166第9章 病毒基因缺失疫苗1699.1 基因缺失疫苗研究概况1699.2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制备原理与技术1719.2.1 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和方法1719.2.2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9.2.3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制备原理与方法1759.3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现状1809.3.1 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9.3.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09.3.3 马疱疹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4 反转录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5 RNA病毒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1819.3.6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现状1829.4 畜禽基因缺失疫苗的展望182参考文献183第10章 病毒活载体疫苗18610.1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技术特点18610.2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设计原则18710.2.1 抗原的选择18710.2.2 活载体的选择18710.2.3 转移载体的构建18810.2.4 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选择18810.3 痘病毒载体疫苗18810.3.1 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18910.3.2 痘苗病毒载体疫苗19010.3.3 禽痘病毒载体疫苗19510.4 疱疹病毒载体20910.4.1 伪狂犬病病毒载体疫苗20910.4.2 1型牛疱疹病毒载体疫苗21710.4.3 马立克病病毒载体21810.5 腺病毒22310.5.1 腺病毒载体的概述22310.5.2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22510.5.3 改进腺病毒载体的方法23110.5.4 展望23410.6 反转录病毒23510.6.1 反转录病毒概述23510.6.2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包装原理23510.6.3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分类23610.6.4 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23810.6.5 反转录病毒的优缺点23810.6.6 近年来反转录病毒载体的改进23910.6.7 展望24010.7 甲病毒RNA复制子疫苗24110.7.1 基本原理和特点24110.7.2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优缺点24210.7.3 甲病毒复制子疫苗的免疫机理24210.7.4 几种主要的甲病毒RNA复制子24310.7.5 甲病毒表达载体构建策略24610.8 重组活载体疫苗的局限性24710.8.1 安全性24710.8.2 母源性抗体干扰24810.8.3 重组病毒的表达量24910.8.4 病原性及免疫效力24910.9 重组病毒活载体疫苗的发展方向249参考文献251第11章 细菌性载体疫苗25611.1 沙门菌载体25611.1.1 鼠伤寒沙门菌菌株特征25711.1.2 鼠伤寒沙门菌减毒株的构建原理25711.1.3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构建及其免疫机制25711.1.4 重组鼠伤寒沙门菌株的构建方法26111.1.5 结语26411.2 重组BCG载体26511.2.1 重组BCG载体的优点26511.2.2 重组BCG载体的研究进展26511.2.3 rBCG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免疫途径对免疫效果的影响26811.2.4 rBCG存在的一些问题26911.2.5 重组卡介苗菌株的构建方法26911.2.6 展望27311.3 乳酸菌(乳酸杆菌和乳酸乳球菌)载体27311.3.1 乳酸杆菌载体27411.3.2 乳酸乳球菌27911.4 弧菌载体疫苗28211.4.1 弧菌载体28211.4.2 适用减毒弧菌的表达系统28311.4.3 平衡致死质粒的保持28311.4.4 对细菌载体应用的更多考虑28411.5 志贺菌载体疫苗28511.5.1 志贺菌载体28511.5.2 志贺菌传递质粒DNA28511.6 李斯特菌载体28511.6.1 李斯特菌疫苗28611.6.2 李斯特菌载体28611.6.3 减毒李斯特菌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28611.6.4 李斯特菌传递质粒DNA28711.7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28711.7.1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研究历程28711.7.2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整合机理及方式28811.7.3 枯草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疫苗的构建28911.7.4 芽孢杆菌整合载体的应用291参考文献291第12章 核酸疫苗29412.1 DNA疫苗的特点29512.1.1 DNA疫苗的主要优点29512.1.2 DNA疫苗的局限性29712.2 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机制29812.2.1 从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类型方面来探讨DNA免疫机制29912.2.2 从接种途径方面来探讨DNA免疫的机制30112.3 DNA疫苗的构建与评价30312.3.1 选择合适的目的基因和载体30412.3.2 DNA疫苗的构建30512.3.3 提高抗原蛋白表达量和免疫原性30512.3.4 验证抗原蛋白的表达情况30612.3.5 DNA疫苗的免疫学效果评价30612.3.6 安全性分析30712.4 提高DNA疫苗免疫效果的策略30712.4.1 编码抗原的目的基因的改造30712.4.2 疫苗质粒载体的选择和优化30812.4.3 基因佐剂30912.4.4 免疫途径和免疫方法31512.4.5 DNA疫苗免疫方式的改进31712.4.6 DNA疫苗的靶向策略31812.4.7 接种方案32112.4.8 疫苗剂型的改进32212.5 DNA疫苗在畜禽疾病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与发展趋势32312.5.1 禽的相关DNA疫苗32312.5.2 猪的相关DNA疫苗32512.5.3 牛的相关DNA疫苗32612.5.4 犬的相关DNA疫苗32712.5.5 细菌病的DNA疫苗32712.5.6 寄生虫病的DNA疫苗32812.6 DNA疫苗的安全性问题32912.6.1 重组质粒能否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导致原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抑制32912.6.2 重组质粒能否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DNA抗体33012.6.3 重组质粒持续表达外源抗原能否产生不良后果33012.6.4 重组质粒能否具有生殖毒性33112.6.5 重组质粒与细胞因子合用能否导致其他风险33112.6.6 DNA疫苗标准化的问题33112.6.7 风险与效率比33212.7 结语332参考文献333第13章 A型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及其在疫苗研制过程中的应用33613.1 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33613.1.1 流感病毒的结构与编码蛋白的功能33613.1.2 流感病毒的复制33913.2 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发展34113.2.1 借助辅助病毒拯救流感病毒34113.2.2 由克隆的基因拯救A型流感病毒34113.3 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在流感病毒疫苗研究中的应用34413.3.1 弱毒流感疫苗株的拯救34413.3.2 病毒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鉴别诊断34413.4 流感病毒8质粒系统实验操作方法34513.4.1 pHW2000双向转录载体34513.4.2 以pHW2000为载体的病毒拯救34613.5 展望347参考文献348第14章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4914.1 RNA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34914.1.1 概述34914.1.2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35014.1.3 感染性分子克隆的体外操作35214.1.4 结语35314.2 新城疫病毒概述35314.2.1 新城疫病毒的生物学特性35414.2.2 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35714.2.3 新城疫的诊断、免疫与防制36114.3 新城疫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原理及操作36314.3.1 分子水平构建cDNA等元件36414.3.2 拯救过程36514.3.3 验证分析36614.3.4 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36714.4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在新城疫病毒中的应用36714.4.1 研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36714.4.2 插入报告基因的重组病毒37114.4.3 标记疫苗/嵌合疫苗37214.4.4 禽用载体疫苗37314.4.5 用于人类传染病预防的疫苗载体37414.4.6 载体修饰用于肿瘤的治疗37614.4.7 结语378参考文献378第15章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及其在新型疫苗研制中的应用38215.1 细菌人工染色体技术的产生38215.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及其遗传特性38315.3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及构建方法38415.3.1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策略38415.3.2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方法38515.4 细菌人工染色体的构建操作案例38715.4.1 材料38715.4.2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转移载体的构建38715.4.3 重组鸡马立克病病毒的获得38915.4.4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DH10B的制备38915.4.5 BAC分子克隆化病毒的筛选38915.4.6 BAC?DNA拯救重组病毒生长特性的测定39015.5 细菌人工染色体作为疫苗的应用及探索39015.6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修饰系统39315.6.1 Red/ET重组系统39315.6.2 Red/ET重组的机制39415.7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39715.8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及其存在的不足39815.8.1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的优越性39815.8.2 细菌人工染色体疫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9815.9 展望398参考文献399第16章 联合免疫40016.1 概述40016.2 联合疫苗的历史和发展40116.3 传统的联合疫苗40216.4 新型的联合疫苗40316.5 联合疫苗的制造和使用40516.6 展望407参考文献407……

【关键词】: 口蹄疫 疫苗株 进展 疫苗研究 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 中和抗体 痘病毒 杆状病毒 小鼠 【分类号】:S6【DOI】:CNKI:SUN:ZGDW2008-12-036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传播迅速、感染率高为其特点。世界各国对本病的研究极为重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将

有关疫苗的文献有哪些

【关键词】: 口蹄疫 疫苗株 进展 疫苗研究 免疫原性 基因工程 中和抗体 痘病毒 杆状病毒 小鼠 【分类号】:S6【DOI】:CNKI:SUN:ZGDW2008-12-036

因为买这书的人太少,所以还没有人去收集和出版

Ambrosh F,Fritzell B,Gregor J,et (1994) Combined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 and typhoid vaccine: A comparative Vaccine,12: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7) A In: Peter G,,1997 Red book: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 24 Elk Grove Village,IL,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997: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90) Vaccine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United S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39:Freestone DS,Ferris RD,Weinberg A,et (1977) Stabilized 17-D strain yellow fever: Dose response studies,clinical reactions and effects on hepatic Journal of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5:181–Gateff C,et (1973) Etude d’une nouvelle association vaccinale Annales de Microbiologie (Paris),124B:387–Kouwenaar W (1953) The reaction to yellow fever vaccine (17D) particularly in allergic Doc Med Geogr Trop,5:Lhuillier M,Mazzariol MJ,Zadi S,et (1989) Study of combined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 and measles in infants from six to nine Journal of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17:9–Monath TP (1999) Yellow F In Plotkin SA,Orenstein WA, Vaccines,3rd Philadelphia,PA,WB Saunders Company,1999:815–Moss-Blundell AJ,Bernstein S,Wilma M,et (1981) A clinical study of stabilized 17D strain live attenuated yellow fever vaccine,9:Mouchon D,Pignon D,Vicens R,et (1990) Etude de la vaccination combinée rougeole-fièvre jaune chez l’enfant africain âgé de 6 à 10 Bull Soc Path Exot,83:537–Pivetaud JP,Raccurt CP,M’Bailara L et (1986),Clinique,Réactions post-vaccinales à la vaccination anti- Bull Soc Path Exot,79:Roche JC,Jouan A,Brisou B,et (1986) Comparative clinical study of a new 17D thermostable yellow fever Vaccine,4:Silva J,Cerqueira R,Sousa Ma L,Luna E (2000) Vaccine safety: yellow feer Report of the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on Vaccine Preventable D PAHO,WSoula G,Sylla A,Pichard E (1991) Etude d’un nouveau vaccin combiné contre la fièvre jaune et la rougeole chez des enfants âgés de 6 à 24 mois au M Bull Soc Path Exot,84:885–Tauraso NM,Coultrip RL,Legters LJ,et (1972) Yellow fever vaccine Ⅳ Reactogenicity and antibody response in volunteers inoculated with a vaccine free from contaminating avian leukosis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Tauraso NM,Myers MG,Nau EV,et (1972) Effect of interval between inoculation of live smallpox and yellow fever vaccines on antigenicity i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126:Yvonnet B et (1986) Simultaneous administration of hepatitis B and yellow fever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19:307–

  • 索引序列
  • 有关疫苗的文献综述
  • 疫苗文献综述
  • 有关疫苗的文献
  • 有关疫苗的文献资料
  • 有关疫苗的文献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