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经济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中国经济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发布时间:

中国经济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中国经济周刊》是《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经济类的刊物,是目前为止中国国内惟一的一家每周出版的综合经济类的刊物。中国经济周刊正式创刊于2004年1月,到现在为止已经三年多的时间。从社会影响来看,《中国经济周刊》三年来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在中国的高端读者领域有了比较大的反响。2005年底,也就是杂志创刊的第二年,国务院新闻办确定了一个名单,63家中央级重点媒体的名单,《中国经济周刊》是作为这63家之一,也是进入这个名单里边惟一的一个经济类的刊物。说明我们的品牌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影响,包括在网上的影响,也在日益提升。中国经济周刊的网络转载量在财经媒体的前十位。《中国经济周刊》一创刊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叫“领导决策的经济参考”,这是我们的定位。我们希望我们的杂志是给企业、政府的决策者,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决策者看的。既然是给这个特定人群看的,我们的报道必须对他们来说有用、有价值、有启发意义。所以,我们也具体地确定了我们杂志的使命,我们杂志的使命有几句话,叫“中国经济现状的理性观察者”。

不属于。在2012中文核心及科技核心中均没有。

中国戏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到今年正好是100年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话剧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更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年代,话剧的因素要少一些。话剧之所以在欧洲几百年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话剧培养了一代代的观众,而一代代观众对思考和娱乐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又促使了话剧的发展。  中国话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传入辽宁。  宣统二年,同盟会员刘艺舟(木铎)由关内来到辽阳,演出了新剧《哀江南》和《大陆春秋》。同年5月到奉天,与戏曲艺人丁香花、杜云卿等人联合,先后在鸣盛茶园演出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血》,日本领事馆为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于压力,下令禁演。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同盟会会员苗天雨、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话剧《波兰亡国惨》、《民国魂》等。话剧传入辽宁之后,各地爱好者纷纷组织话剧演出活动。民国5年(1916年),大连的陈非我发起组织话剧社,并任社长,社员大多是该市商绅及报馆、学校各界文化人士,演出的剧目有趣味剧《醉鬼捉奸》,正剧《青楼侠妓》、《湘江泪》、《猛回头》、《异母兄弟》等。民国11年(1922年),抚顺青年会附设小学于抚顺西戏楼演出《恶姻缘》、《逆伦案》等。  民国14年,欧阳予倩到大连、沈阳等地给当地戏剧界和爱好新剧的青年演讲平民艺术,传播现代话剧。沈阳中共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奇(女)和女师同学被吸收参加“奉天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话剧《秋瑾和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谁之罪》、《求婚》等。欧阳予倩还与张光奇同台演出《少奶奶的扇子》、《回家之后》等。同年2月,欧阳予倩应大连中华青年会邀请,讲演《中国戏剧改革之途径》。辽宁各地均组织业余话剧团体,演出十分活跃。民国15年2月,大连正式成立爱美剧社。这是辽宁第一个较正规的话剧团体,社长马殿元、副社长王权祥、导演部主任吕馥棠。民国16年(1927年)5月,爱美剧社应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之邀,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于基督教青年会大礼堂(在今民主广场)演出,上演反映家庭和社会矛盾的悲剧《千秋遗恨》等话剧。民国18年9月,车向忱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大韩屯等地演出《改良医院》、《盲》等话剧。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颁布《艺文指导纲要》,实行文化专制,辽宁地区刚刚兴起的群众话剧热潮,遭受严重打击。但有些民间话剧团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继续顽强地活动着。民国28年(1939年)夏,金山龙、杨若朱、王宗仁等人创立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丁西林的旬幕话剧《无妻之累》。该团后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团,由李乔、金山龙任编导,先后在南市国际剧场(今辽艺剧场)演出《屠户》、《塞上烽火》、《夜深沉》、《生命线》等话剧。之后,庄河县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演出《和睦家庭》和《家》,本溪徐殿林自编自演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阎力夫组织了众声话剧团,演出他创作的话剧《警惕》等。  这一时期,伪政权组建三大御用剧团“大同剧团”(长春)、“剧团哈尔滨”、“奉天协和剧团”,均隶属伪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建于民国27年9月,全团百余人,“负有完成协和会文化方面的重大使命”。主持人原笃(伪满州国剧团协和会委员长)、瑞山进、安田均系日本人。是年11月举行小公演,剧目为《除夜歌声》。民国28年6月,举行首次大公演,剧目为《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12月举行巡回大专演,剧目为《从军伍》、《血轨》等。这些剧目都是为日本侵略者歌功颂德的。截至民国30年,该团共创作演出了20多个剧目。从民国30—32年间,该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雷雨》、《萌芽》、《欲魔》等。民国31年(1942年)在奉天演出苏联名剧《怒吼吧,中国》,内容是揭露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演出此剧的本意是想宣扬英美列强蚕食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但事与愿违,反倒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侵华日军的无比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空前。这使日伪统治者大为惊恐,立即勒令停演。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馆剧团(安东)等。这些剧团在“八·一五”东北光复后相继解体。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东北,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工作团每到一处,都边演出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并帮助各地积极建立文工团、队。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他们是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如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工队”及一些国民党操作的话剧团,曾一度把持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话剧舞台,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一些反动话剧,如《天字第一号》、《野玫瑰》等,同时,也演出过《雷雨》、《日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全省各市均成立了话剧院、团。几十年来,话剧发展较快,培养出一批省内外较有声誉的演员队伍。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第四,对话性。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话剧百年

《中国戏剧》出版社成立于1957年元旦,第一任社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者、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五十多年来,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指导下,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中国戏剧专业的出版社,立足戏剧艺术,为中国戏剧教育和戏剧演出起过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戏剧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戏剧》杂志是全国性戏剧专业类杂志,得到戏剧专业人士及戏剧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在中国具有很大影响。作为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月刊,以发表优秀剧本、总结艺术经验、培养剧作家、繁荣戏剧创作为宗旨。刊登话剧、中国戏曲、歌剧、电视优秀剧本,发表剧本评论、剧作家研究、采访杰出艺术家、创作问题研究以及中外戏剧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文章。《中国戏剧》杂志发行量屡创新高,目前每月发行量达到20万册。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剧究竟少历史近京剧史研究者说三云:京剧二百历史;说近二百历史;说百历史 持第种说者认研究京剧历史形、发展应忽略京剧形孕育期即徽班进京(依漆90)段间研究、弄清段历史能京剧历史形、发展全程全面、科研究理解持观点者认应徽班进京段历史纳入京剧历史发展全程即依漆90徽班进京至今贰依三历史 持第二种说研究者认徽班进京其演仍属戏曲京剧形徽班进京几十清代道光间徽班进京演演式表演风格与徽班依漆90进京演发变化种变化标志着新剧种现若道光元依吧贰依算起至今依吧贰历史持论者称京剧近贰00历史 持第三种说京剧史研究者认京剧艺术真自身完美艺术形式、风格清代同治·光绪间演员代表物谭鑫培、王瑶卿若同治元(依吧陆贰)计算至今京剧依四依历史 若京剧形角度论及京剧形历史代第二种说较妥

这个问题,与其网上咨询,不如咨询该刊物网站或其编辑部更权威和准确吧。

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1月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kkp

截止2022年,中国京剧院建院六十七周年。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剧院。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任京剧院的首任院长。全国近百家京剧艺术团体在进行对外交流演出时,都把自己称为中国京剧院,造成名称和概念的混淆,因此中国京剧院此次更名进一步明确了剧院的国家属性,全面树立起国家剧院的形象。由此可见,因为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所以截止2022年,中国京剧院建院六十七周年。国家京剧院的发展:国家京剧院自建院以来,剧院不断吸收各京剧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等,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其中表演艺术大师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著名导演阿甲,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等,享誉海内外。半个世纪以来,剧院继承、创编、上演了590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的艺术风格。

这个问题,与其网上咨询,不如咨询该刊物网站或其编辑部更权威和准确吧。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92年创刊

截止2022年,中国京剧院建院六十七周年。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剧院。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任京剧院的首任院长。全国近百家京剧艺术团体在进行对外交流演出时,都把自己称为中国京剧院,造成名称和概念的混淆,因此中国京剧院此次更名进一步明确了剧院的国家属性,全面树立起国家剧院的形象。由此可见,因为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所以截止2022年,中国京剧院建院六十七周年。国家京剧院的发展:国家京剧院自建院以来,剧院不断吸收各京剧流派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剧作家、导演、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等,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其中表演艺术大师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著名导演阿甲,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范钧宏等,享誉海内外。半个世纪以来,剧院继承、创编、上演了590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的艺术风格。

国粹京剧与四大名旦2004年1月1日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宗师,他独创的幽咽委婉的程派唱腔,成为中国妇女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四大名旦: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左至右)继程长庚等人以后,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对程长庚、余三胜等许多前辈的唱腔和演技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融合,逐渐锤炼出一套唱法,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北京是该剧种形成的所在地,故而在清末、民初一直把它称作“京剧”。后来,随着京剧走出国门,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它曾一度被称为“国剧”。在此期间,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北京创立的一个京剧艺术研究机构,便取名为“国剧学会”;该学会出版的期刊,名称就叫《国剧画报》。蒋介石的“国民政府”1928年在南京建立后,下令改“北京”为“北平”,京剧便随之改称为“平剧”。随着30年代新剧(即话剧)的兴起,京剧又一度被称作“旧剧”。直到新中国成立,“北平”改称“北京”,京剧才恢复了最初的名称。京剧还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等。京剧对各剧种影响很大。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流传较广的有《霸王别姬》、《群英会》、《三打祝家庄》、《三岔口》等剧目。京剧界杰出人物同光十三绝清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以彩色绘制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4人: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血》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之杨延辉。武生1人: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小生1人: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旦角4人: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玉簪记》之陈妙常。老旦1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之康氏。丑角2人:刘赶三饰《探亲家》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诚》之闵天亮。京剧三鼎甲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京剧小三鼎甲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三鼎甲、京剧后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四大须生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南麒、北马、关东唐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四大名旦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旦角的地位,对京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刻苦钻研艺术,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旦角艺术流派。四小名旦继“四大名旦”以后,20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三大贤在20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更多内容参照这里!参考资料:-12/04/content_htm

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

  • 索引序列
  • 中国经济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 中国戏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
  • 中国京剧刊物出版多少周年92年创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