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外教育发展史论文

中外教育发展史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外教育发展史论文

具体题目?行者文字工作室愿意为你服务!

论文要自己答得,写自己的心得的,这跟别人一样也不好把

自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智力的结构》一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推崇,成为了许多国家教育改革新的理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重大改革的今天,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多元智力理论不仅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助益。本文旨在探讨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进步、专业技能不断成熟、专业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对幼教质量的全面提高、幼教改革的顺利推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行为的改进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一、多元智力理论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重构多元的“智力观”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智力是指以思维为核心的几种能力的组合。加德纳教授则认为:智力不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八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这是一种全新的智力观,让我们曾经单一、平面的智力观多元化、立体化了。由此可见,我们曾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理解仅仅限于开发幼儿的观察、记忆、思维等几种能力是十分片面的,幼儿教师应创设多彩的环境和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多维度启迪和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开发幼儿智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非一个简单的工作。(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正因为人的智能是由8种,甚至更多不同智力有机组合起来的,而这些智力在幼儿期已经显现出来,并处在迅速发展阶段。加德纳称幼儿期为“觉醒体验”期,认为“他们至少对于人类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符号系统,如语言、数目、音乐、二度空间的概念等,具有了初步的判断能力”。同时,每位儿童所拥有的智力数量以及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并以高度个性化的方式组合和运用着各种能力,他们的智能、风格、潜能像多彩光谱一样表现出广泛的多样性。正如“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一样,每一位幼儿都具有独特的、较完整的、待开发的智能组合。因此,幼儿教师要真正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用欣赏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进而形成积极乐观的“儿童观”。(三)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于儿童智力和潜能的评价,多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目的是为了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或为社会选拔人才,因而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学逻辑这两种能力的测试。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者则将儿童放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采用观察、录像、录音和文件夹等综合性的手段,从7个领域的多项活动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儿童的多种智能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维度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每个儿童独特的智力潜能。因此,幼儿教师要摈弃以单一标准片面评价幼儿能力,尤其是仅仅以“IQ”为标准,简单评价幼儿智力的传统观念。教师应在尊重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从多维度多层次评价幼儿的智能,从而树立灵活多样的“能力评价观”。观念的更新较之知识的更新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重建关系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进而也直接影响新大纲的实施,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以及每一个幼儿智能的健康、全面发展。二、多元智力理论引导幼儿教师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 反思是幼儿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学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在反思过程中,幼儿教师能通过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做出客观理性的批判分析,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反思对于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德纳自身的反思行为和他所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幼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提供了以下几方面的启示:(一)幼儿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作为多元智力理论的缔造者,该理论提出伊始,加德纳就开展了对该理论的反思,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多次提升和修订。幼儿教师应该以加德纳教授为榜样,具备探究的热情和质疑的精神,形成反思的主观意识,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并把它作为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理论、树立的观念和实施的策略,还要反思教学活动中每一个环节的组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和每一次与幼儿的互动等。在反思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调整、修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也才会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略) 参考文献:[1]霍华德�6�1加德纳著,沈致隆译 智力的结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2]霍华德�6�1加德纳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力的重构[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3]陈杰琦,玛拉�6�1克瑞克维斯基,朱莉�6�1维恩斯编,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实践让每个儿童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玛拉�6�1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均君译多元智力的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的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8):32—[6]何育萍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3,(1):20—

中国教育发展史论文

论中国科举制对世界教育及官僚体制的影响

《浅谈中国教育发展》、《从中国教育简史看现代中国教育》。

摘要可以根据文章的大概内容写哦,需要发表可以找我的哦

最初是上古的石器文明但貌似没有系统教育,而后到了青铜文明,在先秦文明时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具体而系统的教育,当时是以学说的形式表述的(字太多少打点了),而后独尊儒术,在古中国后期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继而就是现在的科学教育。

教育发展史论文

西方古代教育发展  摘要:在西方占代教育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曾对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做过自己独到的阐述,本文选取  他们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儿位,来考察他们关于这一教育思想的阐述,以便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占代;全而发展教育;演变  在西方占代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关于人的全而发展的教  育思想源远流民 o旱在占希腊时期,一些思想家就提出了关  于身心全而和谐发展的理想。其后经过人文卞义者和1g至  19川_纪的启蒙思想家的提倡,人的“自由发展”尹和谐发展”  和“全而发展”的问题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  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考察,以便从  中得到些有益的启示,从而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  行。  一、占希腊时期  对占希腊人来说,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一时期的教  育思想卞要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们  三个人在教育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苏格拉底在他的教育  见解中已经提及要对公民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可以说,人  的多方而和谐发展的思想已经初露端倪。苏格拉底首先提  出“知识即关德”,认为关德是可以教出来的,青年人应该注  意自己的内心,即灵魂川_界,就是说注意自己的道德生活。  另、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日的。  继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把这个问题继续讨论了下去。  柏拉图认为,个人的教育是紧紧地与社会相连的。通过城乡  生活才能有全而的发展,国家的性质有赖于其公民的教育素  质,而教育必须适应组成国家的不同类型人的需要和潜力。  为了避免过度发展智力的危险,就必须有教育,它能均衡协  调地发展人的本性各个方而。这种教育给人以克制和尊重  他人的品质,使他可能具有以各种方式,以最大的魅力,适应  千变万化活动的能力。“教育”是以适合儿童第一本能—  关德的习惯所进行的训练。而“关德即是心灵的和谐”。对  柏拉图来说,教育的日的不在于发展某些能力,或给予特殊  的教学,而在于使人能取得其真正的尊严—去知道什么是  好。教育不仅仅是智育,教育是一个成}\的过程,它关系到  人的本性的各个方而,而造就性格是最为重要的结果。在这  方而,音乐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强调情感教育与  智力教育有着同样的重要性。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观点,基本上承袭柏拉图,他曾系统  地论述了对儿童施行体、德、智、关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  想。亚里斯多德也认为教育是密切地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他比柏拉图更重视教育是一种个人事务。但是,他也  懂得在国家生活的狭隘天地中不可能取得全而的发展。全  而发展必须包含人类生活的所有方而。他把个人发展分成  三个时期,相应地教育也分三个阶段,即体育、德育、智育。  这实际上即是关于人的全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占希腊人第一个理解并表达了应该使人得到发展这一  理想。应使人的整体完关,发挥他的力量和能力,使它们充  分发展。自我实现和内在发展是教育的手段和日的,是心灵  进化的过程。对占希腊人来说,他们生存的日的就是发展成  为一种更为高尚的人。他们相信,教育对于达到这一日的有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理想是培养新人,使他的力量得  到全而发展,能够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种对人格的尊重,  并使它充分地发展是占希腊人留给西方1日_界的伟大遗产。  _、罗马帝国时期  在西方教育史上,占代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罗马对占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过程中,  也曾经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作出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  补充,而且,占希腊的文化、教育卞要是通过罗马的改革而影  响到后代欧洲的。在罗马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昆体  良、普鲁塔克也曾就人的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作了自己独到  的阐述。  昆体良提出教育的日的就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  人,因此,他在重视对雄辩家进行智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德育  的重要性。昆体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完关雄辩家的形象,  “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一个具有最高的天赋才能,满腹蕴藏  着最有价值的各种知识的人,一个各方而都是出类拔苯的  人”。[ I ] ( P 357)在德行与才能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认为有道  德的生活甚至比最卓越的雄辩才能更为可取。重视德行的  培养是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的一个特点,关德同样需要教育使  之成为现实,德育与智育一者不可偏废,否则是培养不出杰  出的雄辩家的。  普鲁塔克在吸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全而发展教育思  想的基础上,结合罗马帝国的实际,勾画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的智、体、德方而的教育都作了详细  的论述。在智育方而,他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应  在他们成}\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但他同时又认为,在知  识当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这固然有失偏颇,但是如果我们  把他与所处的历史时代联系起来考察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普鲁塔克认为,体育应看作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而,不  可等闲视之。体育的日的,不仅仅要使儿童的身体优关,而  且为了使其强壮有力。此外,普鲁塔克也论述了德育的内  容、方法,对年青人进行德育,可以培养他们谦逊的品格,使  他们举比有方,彬彬有礼。  三、文艺复兴时期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们  提出了身心或人格全而发展的培养日标。这不是单纯对希  腊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恢复,而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  条件的基础上的。当时资产阶级上层所要培养的已经不再  是僧侣和僧职人员,而卞要是社会、政治、文化、商业方而的  积极活动家乃至冒险家。这是他们提出身心全而发展的培  养日标的卞要原因。  在文艺复兴旱期,维多里诺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人文卞  义学者,他在创办学校时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身心的发展,德  育与智育并重,儿童个性、人格的发展与他们的政治、社会责  任感的培养相结合。维多里诺的学校十分重视体育,他认为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此外他还为学生安排了  )‘一博的课程,以占典文学和占典著作的研究为核心内容,他  认为这种研究有很大的道德教育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  尚品格,是统一智育与德育的最佳途径。  到文艺复兴后期,全而发展的教育思想在蒙太根那里又  前进了一大步。作为对狭隘的中川_纪精神的反叛者,他既批  判旧的,也批判新的人文卞义学习,他认为一者都谈不上教  育。他比同代人更具有远见卓识,对这一问题有许多标新独  到之处。蒙太根明确地说明涉及整个人的教育宗H:“我们  所教育的不是一个思想,不是一个躯体,而是一个人。正如  柏拉图所说的,我们不能只培养一方而,而忽略另一方而,我  们要使身心都能平行发展,这正像驾在同一辕上、齐头并进  的两匹马一样”。[2]‘”52)蒙太根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各方而能  力的平行发展,而且就连如何选择教员也有明确的规定。他  认为正确选择教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  本人就应是一个全而发展的人,他不光要有学问,而且还要  有很好的性格,他应该是个头脑平衡,各方而都出类拔苯的  人。  四、十八、十九川_纪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奇在继承和总结前人教育经验的  基础上,对全而发展的教育理论又补充了许多至今仍有积极  意义的见解。他卞张教育的日的在于促成人的天赋力量的  和谐发展,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体育。  在他自己的学校中,裴斯塔洛奇把这一原则付诸实施。裴斯  塔洛奇认为整个人的发展需要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关系到人  本性的各个方而,关系到创造力、感情、体力、智力和道德。  只有能够影响人成为一个稳定单位的那些事情才是有教育  意义的,那种只去片而发展人自然本性的一个方而是不自然  和虚假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必须努力使人各方而的能力都  有全而发展。这又是对一种平衡和完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  既没有忽略人的本性,又不忽略他的各种能力。这样,才能  使整个人格协调发展。为了这一日的,知识和学业的发展必  须与其他能力相称,因此,对年青人各方而的教育应该卞要  H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不仅是丰富他们的知识。裴斯塔洛  奇在勃格道夫学院把这一思想付诸实现。在现代教育的精  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裴斯塔洛奇的伟大影响。他关于  儿童各方而均衡发展的呼吁,已经成为)‘一为接受的教育思想  的一部分。  继裴斯塔洛奇之后的苏格兰教育家戴维斯托针对当时  的教育现状,勇敢地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他认为教育要想  有效果,就不能仅仅有教学而已,它必须关系到整个的人。  因为人不是仅有头脑,或仅有感情,或肉体的精力,人是一个  复合体,教育是关系到人本性的各个方而。培养儿童最有影  响和最为成功的方式就是每天都要同时锻炼其智、体、德的  能力。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对身心体魄的培养被分开了,  对身体能力的培养没有予以应有的注意,而那些智力的培养  却儿乎是压倒一切了。教育必须通过锻炼整个人—他的  思想,感情和外部举比来进行培养。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全  部本性,而不是单纯训练头脑的制度—它培养智力,也培  养情感习惯”。[3] ( P 246)  五、小结  在西方教育史上,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经过了众多教育  家、思想家儿个}日_纪的继承与发展,最后实现了由空想到科  学的擅变过程。但是他们所有这些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  考察,都未能摆脱人性论的思想范畴,不能揭示个性的真正  解放和全而发展的现实的、客观的可能性,因而带有空想性  质。全而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于希腊的奴隶卞阶级,尤其是  亚里斯多德。他们认为: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了发展  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职业准备,教育  应使人“自由”,使人文雅,而职业生活是奴隶或普通劳动者  的事,是使人不自由、不文雅的。这种奴隶卞剥削阶级的教  育思想,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卞义教育家所全盘接受—  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的剥削阶级利益。文艺复兴时代最旱的  意大利教育思想家佛奇鸟斯曾为全而发展教育下过这样的  定义: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使受教者获致  德性与智慧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  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的才能的教育。维多里诺和其他人文  卞义者都接受这个贵族卞义十分明显的定义,并按照它的精  神安排教育上作。可以说,人文卞义教育的卞要特征就是这  利‘全而发展或自由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对后代的欧关  中学乃至大学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于西方占代全  而发展教育思想的进步意义,我们应该给予历史卞义的肯  定。但应指出它的历史与阶级局限性,划清和谐发展和马克  思卞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全而发展的界限。只有在马克思  卞义产生以后,才彻底完成了对人的全而发展问题的科学考  察,从而奠定了全而发展教育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fll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f2l【英】伊丽莎自·劳伦斯著,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北京语A学院出版社,1992  f=}]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f41曹孚,腾大春,吴式颖,姜文阂外国占代教育史[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最初是上古的石器文明但貌似没有系统教育,而后到了青铜文明,在先秦文明时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才有具体而系统的教育,当时是以学说的形式表述的(字太多少打点了),而后独尊儒术,在古中国后期西方的文化传入中国,继而就是现在的科学教育。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步一步来

摘要可以根据文章的大概内容写哦,需要发表可以找我的哦

中外建筑发展史论文

【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论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现状 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凡此种种,举不一一,都对中国建筑史的领域拓展和深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即将付梓的五卷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艺术史》将全面反映近年来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建筑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时空发展序列,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对现实以至对未来的影响。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变”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筑史的要旨。当然还可以加上“辨中外之异同”等。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仍存在两大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例,近 l0余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加,如大汉口原始社会建筑群遗址和广汉上古三星堆遗址的性质,郑州邙山早期城市遗址对版筑技术的上移。歧山周原遗址对造砖技术的推前,始皇陵遗址对陵寝制度的佐证,唐九成宫建筑布局和型制的发现,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为补充和部分改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基础。应该指出的是,未来的中国建筑史或应更多地渗入和吸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研究经验。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面向社会,接触实践,是使建筑历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机。如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而且应该是在乡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对策研究。这一任务可能部分地要由中国建筑史研究来担当。当然这些工作需要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乡村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再如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其技术研究,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 (preservation),笔者曾在科伦坡参加“国际纪念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届大会,亲眼看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其历史建筑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这些研究主要由考古学家和建筑史专家来完成。而且不仅是保护文物建筑本身,随着城乡改造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的保护性改造与开发利用课题亦会愈来愈多,是改造项目一揽子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因而想到我国的一流建筑院系亦应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专业,以便深入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提供基地。这一领域应引入电脑辅助研究,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这是未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论文天下

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论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现状 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这里先撇开“论”,从“史”的一方面来说,应该承认,哲学方法论层次上对逻辑实证的批判与具体问题研究上对实证方法的否定从来不是一回事,建筑历史研究上的“先锋派”是很难担当的。确实,10余年来以这些“新方法论”、“新角度”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高水平成果并不多。这是否说明,方法论本身虽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筑史研究上片面对待方法论的时代却应该结束了。然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真正危机还不在于此。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为例即可说明。首先,这方面研究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倚重于扎实的实物及文献资料功底,有时甚至还会借助于音韵、训诂等旧国学考证方法。但实际情况则往往是“大胆假设”有余,“小心求证”不足,尤其对于不少青年学者来说,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在这方面显得薄弱。其次,“全国一盘棋”的协作奉献式研究局面已难维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当代研究条件却为期尚远。再加上社会乃至有关机构对建筑史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以及经费来源的枯竭等。使这门学问愈来愈显冷僻、萎缩,且后继乏人。 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绩裴然,令人振奋。如傅熹年先生对元、明清皇家建筑型制、构图与象征的研究。杨鸿勋先生对古代著名建筑的复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学术梯队分别进行的建筑文化和中外建筑关系系列研究,汪宁生先生对古代明堂的文化人类学分析,龙庆忠先生及其学术梯队的古建筑防灾系列研究,陆元鼎先生、黄汉民先生、路秉杰先生等各自对华南一些典型传统民居的调查研究、曹汛先生对古建命题的缜密考证,张良皋先生对华夏建筑亚文化圈的推论,萧默先生的敦煌建筑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对风水内涵的发掘诠释,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筑的研究拓展等,当然还应特别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陈志华先生等所进行的乡土建筑调查研究等。凡此种种,举不一一,都对中国建筑史的领域拓展和深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即将付梓的五卷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建筑艺术史》将全面反映近年来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筑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上建筑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时空发展序列,其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对现实以至对未来的影响。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际、通古今之变”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筑史的要旨。当然还可以加上“辨中外之异同”等。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仍存在两大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国古代建筑史为例,近 l0余年来随着新的考古资料的不断增加,如大汉口原始社会建筑群遗址和广汉上古三星堆遗址的性质,郑州邙山早期城市遗址对版筑技术的上移。歧山周原遗址对造砖技术的推前,始皇陵遗址对陵寝制度的佐证,唐九成宫建筑布局和型制的发现,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为补充和部分改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基础。应该指出的是,未来的中国建筑史或应更多地渗入和吸收考古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史、艺术史、科技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研究经验。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面向社会,接触实践,是使建筑历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机。如乡土建筑的研究,不仅是对民居资料的调查,也不仅是对人文景观的记录,而且应该是在乡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对一些曾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中国传统聚居方式进行保护性改造的对策研究。这一任务可能部分地要由中国建筑史研究来担当。当然这些工作需要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乡村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再如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其技术研究,国外许多建筑院系都设有建筑保护专业 (preservation),笔者曾在科伦坡参加“国际纪念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届大会,亲眼看到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其历史建筑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保护措施中技术含量很高,研究相当深入。这些研究主要由考古学家和建筑史专家来完成。而且不仅是保护文物建筑本身,随着城乡改造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的保护性改造与开发利用课题亦会愈来愈多,是改造项目一揽子研究计划的组成部分。因而想到我国的一流建筑院系亦应设置历史建筑保护专业,以便深入进行这方面研究,和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提供基地。这一领域应引入电脑辅助研究,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图像库等,以配合维修、复原及保护性设计。 此外,还有对建筑文化和现实建筑创作关系的讨论,这也是未来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一大领域。一些建筑文化理论常用“三段式”,先释何为“文化”,再论何为“建筑文化”。最后再谈及一点建筑。其实建筑自古就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东西。建筑文化的讨论应从建筑本身谈开去,然后向其他相关文化领域延展与交织,并且形成关于社会、文化,与空间、建筑间相互关系的评论及批评氛围。应该指出,建筑历史和建筑文化研究与现实创作脱节的最明显表征之一,就是近几年来北京高层建筑上泛滥的“小亭子”。建筑学界由于对大半个世纪的传统与创新之争没有一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总结与升华,缺乏城市空间及其历史理论的多元批评和价值判断;城市设计控制作用的滞后,对使传统建筑语言转译为现代建筑语言的迷茫,从而导致修辞手法上的平庸与退化;以及决策方面在城市景观历史意识与现代观念上的误解和误导,从而提出对古今生硬“嫁接”的强制性要求等。都使现在的“高层十小亭子”形体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犹如旧“民族形式”概念的回光返照,但又远不及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几次复古思潮及其作品来的明亮。这显然也涉及今后一个重要的历史理论研究课题——城市景观脉络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是一个“古都风貌”如何保留的问题。中国建筑史研究如能从一个角度对此有所贡献将是颇有现实意义的。 跨世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需要顾后而瞻前,领会整体而又深谙一隅,在总结古今建筑意匠的同时,并对形成新的城乡景观脉络关系进行探索。笔者认为,这是未来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论文天下

建勇哥,我知道是你哦。!!!哈哈

要:为了在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的今天,寻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假设中国传统建筑没有因西方文化入侵而出现文化上的断裂,遵循原有的道路发展,而由于木建筑损耗

中国外交发展史论文

功夫非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索引序列
  • 中外教育发展史论文
  • 中国教育发展史论文
  • 教育发展史论文
  • 中外建筑发展史论文
  • 中国外交发展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