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啊

发布时间: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啊

卓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 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报道内容以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为指导,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论文,并设有一定的研究专栏。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文革”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具——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盗用“复旦大学学报”名义,办起《学习与批判》,直 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8年8月,学校党委决定复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1978年10月,复刊第1期出版。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特色《复旦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中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 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257-0289CN: 31-1142/C邮发代号: 4-24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3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1 来稿请务必符合以上格式。对必须使用的古文繁体字、生僻字一定要正确、清楚。2 来稿请直接寄给编辑部收,请勿寄个人。作者3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对稿件作另行处理。3 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4 该刊在不违背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不同意请在投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凡随刊入编的稿件,不再另付稿酬。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 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报道内容以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为指导,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领域的论文,并设有一定的研究专栏。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文革”中,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具——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盗用“复旦大学学报”名义,办起《学习与批判》,直 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8年8月,学校党委决定复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1978年10月,复刊第1期出版。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特色《复旦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反映复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中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 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257-0289CN: 31-1142/C邮发代号: 4-246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3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1 来稿请务必符合以上格式。对必须使用的古文繁体字、生僻字一定要正确、清楚。2 来稿请直接寄给编辑部收,请勿寄个人。作者3个月后未收到录用通知,可对稿件作另行处理。3 来稿一经刊用,即付稿酬,并赠送样刊。4 该刊在不违背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不同意请在投稿时予以说明。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凡随刊入编的稿件,不再另付稿酬。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办刊宗旨主要反映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类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也部分收取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优秀论文,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在物理、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管理科学、材料与技术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等。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30日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 195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改名为《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7~1972年停刊。1973年复刊并恢复原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者为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从1974年起由不定期刊物改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逢3、6、9、12月的25日出版。从199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双月25日出版。在原已有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基础上,将图题表题均中英文对照,已变成中、英文混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为ISSN 0427-710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1-1330/N 刊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427-7104CN: 31-1330/N邮发代号: 4-1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呀

不检索,是科技核心期刊。本刊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它的任务是:反映复旦大学理科各院(系)、所的最新科研和教学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  办复旦大学编  辑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出  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  编杨玉良国内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地  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方法提要由于核探测技术和电子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台仪器、一个试样可同时测量也可以单独测量α、β放射性,节省了人力物力,给工作带来方便。经验证明把试样制成05~18mg/mm2(一般取1mg/mm2)试样,既可以满足对α测量的厚层(大于有效厚度即饱和层),又可以满足对β测量的薄层(小于最大取样量)的各自制样要求。测定的物质不同,1mg/mm2的要求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对比较纯净的饮用水,要想制取大量固体残渣不易做到(虽然有的在水样处理时可以多加一点硫酸,沉淀时可以多加点氯化钡,多取水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放宽到05mg/mm2。对于来源丰富的试样可以加大取样量,取15~18mg/mm2,甚至达到3mg/mm2。饮用水样在pH4条件下,利用硫酸钡和活性炭将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沉淀和吸附下来,把沉淀灼烧,制成05mg/mm2的试样源;生物样把灼烧好的试样灰制成05mg/mm2试样源;土壤样把处理好的土壤取1mg/mm2制成试样源,放在低本底α、β测量仪上测量α、β放射性。要特别注意,校准(标定)仪器(测标准源效率)时,标准源质量必须与其一致,不然增加了测定的不确定度。仪器低本底α、β测量仪。试剂硫酸。盐酸。氯化钡溶液(100g/L)。EDTA溶液(10g/L)。α源天然铀粉末标准源(比活度10Bq/g)或241Am粉末标准源(比活度2Bq/g)及天然铀(或239Pu)检查面源。β源氯化钾粉末标准源(比活度4Bq/g)及90Sr-90Y检查面源。活性炭将20g活性炭浸泡于200mLEDTA溶液中或200mL(1+99)HCl中,搅拌后放置过夜。倾去上层清液,然后过滤,用水冲洗活性炭呈中性,放入干燥箱中,在105℃下烘干。试样采集和预处理(1)水样试样采集:1)采集河水、地面水(第一居民取水点)、总排入口水样时,应于水面以下一定深度采集;如水较深时,应同时采集不同深度的试样;当水面较宽时,还应取河流断面口左、中、右若干个试样。2)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业用水、自来水、上游水作为对照点与试样同时采集。3)污染水要保证所采集的试样有代表性,采集方法根据废水排放情况、废水性质、分析要求和监测目的分三种:瞬时采法、平均采法、单独采法。4)采样工具可用普通清洁并没有放射性污染的玻璃瓶(盛水样的容器最好用塑料桶),并于采集地点用水将样瓶(桶)内洗涤多次后,再进行采集。5)浅水区采集时,注意不要搅动水底的淤泥。6)采样瓶(桶)必须编号固定专用,防止交叉污染。7)采样量(体积)视分析项目而定,一般2~10L,同时应保证容器中留有1/10的空隙;任何情况下,容器都不能注满水样。试样预处理:采样时应填写采样记录和试样标签,采好的水样应立即添加保护剂,用硝酸或盐酸进行酸化(酸化pH≤2);静置24h后,取上层清液分析(测氡时例外)。如水样浑浊,应过滤后再进行酸化。(2)土壤样试样采集:土壤采样地点宜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根据需要适当布点。采样时宜选用对角线采样法和梅花形采样法,根据不同监测目的,采样深度5cm为宜。取样时先用小刀划出10cm×10cm方块,取出垂直深度5cm的土壤试样;深层土取20cm以下的土壤。采集污染土壤试样,首先对被调查区域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环境、土壤性质和污染历史状况等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设置采样点,以代表某一面积污染情况,并选择未受污染的一定面积作对照。采集河底泥试样,应与采集水样时在同一个地点,以便对照。试样预处理:将现场采好的土壤(河底泥)试样,用清洁纸(塑料袋)包好或装在其他清洁的容器内,标明采样时间、地点、采样面积、深度以及采样点周围情况。将土壤试样放在实验室内自然晾干,或在110℃下烘干后,除去石块、草等杂质,称量。干燥后的土壤试样,放在清洁的平板上压研,铺成1~2cm厚的方块,沿方块对角线划一交叉线,使试样分成四份,以交叉线相交点为中心,画一正方形,正方形以外的土壤全部去掉。如此反复淘汰,直至剩余土样达到300g左右时为止。将此土壤样放入高温炉内于500℃灼烧1~2h,冷却后用研钵研碎,过40~100目筛,混匀,装瓶待测。(3)生物样蔬菜:将采得的蔬菜试样除去根部洗净,待表面水分晾干或擦干后称鲜样质量。将鲜样切碎,在空气中风干或放入鼓风干燥箱内烘干,将干样放入瓷蒸发皿中,置于电炉上炭化,炭化时防止试样起火使部分试样的灰粒被热气带走造成损失。然后转入高温炉,温度从低逐步升高,最后保持400~450℃之间,经常观察,防止烧结,灰化完全的灰粉应为灰白色并呈疏松状。若灰粉仍为黑色,则应将其取出放冷后,用6mol/LHNO3或6mol/LNaNO2溶液将灰粉润湿蒸干后重新灰化。将灰化完全的试样放至室温,称灰质量,保存备用。稻谷:于早晚两造收获季节,选择必须监测的稻田,在不同部位采集约500g混合样,并了解稻田的灌溉施肥(尤其是钾肥)等情况。将采集的稻谷试样,去除杂质称鲜样质量,用30g/LNaAc溶液将试样润湿,放入瓷蒸发皿中在电炉上炭化,然后转入高温炉中于450℃温度灰化。灰化完全的灰粉应为灰白色,如灰化不完全,可按蔬菜试样处理方法用6mol/LNaNO2溶液处理,重新灰化,保存备用。鱼样:将污染河段(或对照点)捕获的鱼样解剖,去掉鱼鳞和内脏,洗净,晾干或擦干后,分别从各鱼体上取一定量的鱼肉和鱼骨称鲜样质量(若只有小鱼,不必将鱼肉、鱼骨分别分析)。将晾干的鱼样分别切碎,放入已称量的瓷蒸发皿内,在电炉上炭化,待无烟后,转入高温炉中。逐渐升高温度,最后保持在450℃左右灰化成疏松的灰白色的灰为止,冷至室温后,称灰质量,保存备用。肉类样:去骨去内脏器官后,按鱼样制样法制样备用。试样制备、测量与结果计算水样:将制备好的固体残渣粉末称取05mg/mm2。土壤样:将处理好的粉末称取1mg/mm2。生物样:将制备好的灰分称取05mg/mm2。将以上称量试样分别均匀铺在试样盘内,以面标准源检查仪器正常后,即可进行正式测量。测量α、β计数率,并测本底,求出各自的净计数率。按不同的质量要求,找出相应质量的标准源效率,计算α、β放射性。结果计算水、土壤、生物中总α总β放射性分别用式[(60)、(63)]、式[(61)、(65)]、式[(62)、(66)]计算。矿泉水中的总β放射性大于0Bq/L时、食品(生物)中,应减去40K的β放射性,计算方法见式(64)。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陈英强,张庆文,林朝,等通过227Th测定地质试样中的231Pa[J]铀矿地质,3(5):314-318陈志恒气球法测定氡(钍)浓度的一般公式[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1(3):284-292储著银,郭春华地球科学中热电离质谱法的进展[J]现代仪器,(1):7-11崔九思室内环境检测仪器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戴鸿贵CaSO4:TmTeflon高灵敏热释光片的研制及其性能[J]核农学通报,13(增刊):241-244地质试样中234U/238U,230Th232Th放射性比值的测定方法(GB/T1307—9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方方,贾文懿α杯法测氡原理及应用[J]物探与化探,22(4):218-222放射性矿产分析测试实验室质量保证规范(EJ/T751—1993)[S]199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付锦,韩耀照,张彪活性炭吸附法测量铀尾矿氡析出率[J]辐射防护通讯,23(2):32-35龚岳存,刘宗元被动式热释光氡累积探测器的应用[J]辐射防护,12(1):75-78韩军,傅中华,毛欣根,等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对环境试样中钚的定量分析[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6(1):61-64侯雪莉,戴军,陈宝维TLD的测量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5(6):772-777胡逢全,徐明达,李德平测量陆地γ辐射剂量率中扣除宇宙射线响应的方法误差估计[J]辐射防护,1(6):444环境监测用γ放射性空气吸收剂量率仪(JJG521—88)[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贾文懿,许必文,苗放,等便携式常压空气脉冲电离室辐射仪的研制[J]地球物理学报,33(3):356-36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金众范,高东初,刘友富,等FD-105K测氡仪的技术改造及其标定器的研制[J]东北地震研究,20(2):23-28金众范,殷为民,牛峰,等FD-105K测氡仪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办法[J]东北地震研究,16(2):22-2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防护手册(第二分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李献华不平衡铀系定年的新技术突破———高精度、高灵敏度238U-234U-230Th同位素质谱测定和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9(3):79-85李星洪辐射防护基础[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76林莲卿,任天山,李桂芸被动式活性炭室内累积探测器的研究[J]辐射防护,6(1):1刘国藩,宋金链,王燮华,等静电收集-固体径迹蚀刻法测量空气中氡浓度[J]辐射防护,14(3):234-237刘建芬土壤试样总β测量的探测效率校正因子检验[J]同位素,13(2):92-96刘书田,夏益华环境污染监测实用手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52龙开明,汤磊,贾宝亭,等亚皮克量级钚的质谱分析技术见: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原子能出版社彭子成第四纪年龄测定的新技术———热电离质谱铀系法的发展近况[J]第四纪研究,(3):258-264生物试样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T16145—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水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T1640—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田志恒,左富琪,肖德涛驻极体测氡法及其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7(1):57-61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S](GB11743—8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王斌Rn检测标准装置研制[D]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王强高纯锗γ能谱仪在铀矿地质试样分析中的应用见:核工业地质分析测试技术与质量管理研讨会论文集(2006)[C]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王向东,程真文饮用水总α、总β放射性测定探讨[J]净水技术,24(3):71-76韦刚健,李献华,李惠民,等热电离质谱(TIMS)U-Th年龄测定及其应用研究初探[J]地球化学,26(2):68-74魏素遐两种改进型氡采样器性能试验[R]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年报,9吴慧山,林玉飞,白云生,等氡测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武朝晖,郭冬发,林朝,等地浸砂岩型铀矿分析测试技术应用研究[R]北京: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191-213夏毓亮铅同位素方法寻找铀矿[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杨爱兰食品中β含量的监控方法[J]辐射防护通讯,15(3):43-46杨亚新,吴雅梅,彭聂,等一种测量环境氡析出率的方法[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4(1):37-40饮用天然矿泉水检测方法(GB/T8538—199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张国华,方方,耿波KZ-D02F型电离室α测氡仪的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5(6):704-708张怀钦,苏静玲,姚琬元,等累积法测量空气中氡和氡子体的可携式监测器[J]辐射防护,9(6):438-442张文涛,金杰坤,龚新宇,等建筑材料表面析出氡的监测方法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9(4):206-211张兆峰,彭子成,贺建峰,等热电离质谱铀系定年测定过程中需考虑的因素[J]质谱学报,22(3):1-7赵墨田,王军,卢百铿,等同位素稀释质谱在化学计量学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19(2):16-21赵墨田,王军用绝对质谱法测定锑原子量[J]计量学报,17(2):81-84赵云龙,顾鼎祥,李荣辉,等活度比稀释法测定铀矿石中的230Th比活度[J]科学通报,(14):103-105周青芝,赵桂芝,肖德涛空气中222Rn、220Rn子体水平的α能谱数据重建测量法[J]核技术,32 ( 6) : 110 - 111周涛,赵墨田,王军,等 同位素质谱和无机质谱在化学计量中的应用进展 见: 2006 年世界华人质谱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质谱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Alter H W Passive interaction radon moniter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J] Health Phys,40: 693ASTM C1380 - 9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ranium content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by isotope dilution mass spectrometry [J] Annual Book of ASTM S 12 ( 1) : 815 - 817Edwards R L,Chen J H,Wasserburg G J 1996 /238U -234U -230Th -232Th systematics and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ime over the past 500000 years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81: 175 - 192Gu Z Y,Lal D,Liu T S Weathering histories of Chinese loess deposits based on uranium and thorium series nuclides and cosmogenic Be [J] Geochem Acta,61: 5221 - 5231Harbottle G,Evans C V Gamma-ray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radionuclide in 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 [J] Radioactivity and Radiochemistry,8 ( 1) : 38 - 46IAEA Safeguards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M] Vienna: IAEALucas H F The 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J],28: 680Michikuni S Inercomparison of different instruments that measure radon concentration in In:Radon and it decay products Properties and health effects [M] Edited by Philip K Hope,160 -171Piesch E Radiological health and safety in milling of nuclear materials [M] Vienna: IAEA,848Shimo M A Flow-type ionization chamber for measuring radon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air,in atmospheric radon families and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M] Okada: Atominc Energy Society of Japan Tokyo,37 - 42Spity H B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radon-222 concentration in residential structures in grand junction [M] Coleradon,USA EC HA SL - 287Stephen F W Analytical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uranium in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aterials[J] Reviews in Mineralogy,38: 627 -634Thonas J W A study of the two-filter method for radon [J] Health,11: 113本章编写人: 郭冬发 (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 。李亚平、倪传珍、李佳升、邓秀文、颜世栋 ( 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

《复旦学报》由复旦学报(医学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组成。《复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核心期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办刊宗旨主要反映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类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也部分收取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优秀论文,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在物理、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管理科学、材料与技术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等。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30日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 195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改名为《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7~1972年停刊。1973年复刊并恢复原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者为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从1974年起由不定期刊物改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逢3、6、9、12月的25日出版。从199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双月25日出版。在原已有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基础上,将图题表题均中英文对照,已变成中、英文混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为ISSN 0427-710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1-1330/N 刊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427-7104CN: 31-1330/N邮发代号: 4-1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怎么看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是复旦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办刊宗旨主要反映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类各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也部分收取国内外具有原创性的优秀论文,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和发展复旦大学的科技事业服务,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报道内容《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在物理、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管理科学、材料与技术科学,药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理工、医科教师和研究生等。发展历程创刊初内容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解放后,学校于1954年8月30日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 195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改名为《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67~1972年停刊。1973年复刊并恢复原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者为复旦大学自然科学学术研究委员会。从1974年起由不定期刊物改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逢3、6、9、12月的25日出版。从1994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逢双月25日出版。在原已有中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基础上,将图题表题均中英文对照,已变成中、英文混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为ISSN 0427-7104;国内统一刊号为CN31-1330/N 刊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Fudan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主办:复旦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 0427-7104CN: 31-1330/N邮发代号: 4-19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A 科学文摘(英)(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双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35年6月,由复旦大学出版委员会编辑发行,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创刊初期刊发的文章包括学术论文与文艺作品两类,以后又分别出版“文史哲号”、“科学号”等。1945年后停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于1954年8月成立“复旦大学学报编委会”,1955年重新正式出版《复旦大学学报》,内容分别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66年停刊。1978年8 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同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并公开发行。学报自复刊以来,积极刊发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在推动复旦师生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服务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报贯彻党的“双百”方针,为繁荣我国的学术探讨而努力。学报鼓励研究新情况,探讨新问题,经常发表具有新鲜见解、材料、方法的学术论文;注意评述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介绍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新成就,还十分重视对国内学派和国外思潮、流派的评价工作,因而常以其新颖的内容而吸引广大读者。学报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思路开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复旦学报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也是全国首家成功创办英文刊的高校文科学报。坚持正确办刊方向,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近年来推出了一批具有原创性的代表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和社会影响。

  • 索引序列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啊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在哪看呀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审稿状态怎么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