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北大学sci

东北大学sci

发布时间:

东北大学sci

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4年。通过信息安全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信息安全防护与保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技术,并成为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政府机关(部队)、金融等行业中的信息安全防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东北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依托单位软件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是专门从事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所。由软件学院与东软集团、辽宁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合作组建。研究所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经与知名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发机构在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合作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密码学、网络安全、可信计算、隐私保护、移动网络安全、网络攻防等方向研究的科研队伍。研究所主要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博士研究生30余人组成,下设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保障、可信计算3个研究室。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工等一大批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40多篇。  信息安全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指数在总共660多个二级学科专业中排第20名,并且教育部和国家信息安全工作协调主管部门已经把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纳入特殊行业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因此,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具有资格证书“硬” 、毕业生“少”、需求部门“多”、用人单位“大”、就业前景“广”等就业优势。目前,东北大学信息安全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并且很多毕业生都在知名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企业工作,包括绿盟科技、趋势科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东软集团、搜狐、百度等。同时,每年都有30%的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读研深造。

东北大学没有发表过sci,nature这样的主刊,但是子刊应该发表过不少。

说实在的,电脑只在大四有用。但平时作为娱乐用也未尝不可,但是东大大一学生是不允许在寝室上网的,大二以后才可以。以前两年上的都是基础课,后两年上专业课,教育成本高了,学费贵可以看成是专业课教授的出场费。

东北林业大学sci

我是此校信息学院的,杨成虎的事 我是在知道不过了,人家 那是真正的学啊 大部分时间 都是在实验室渡过的 你说人家 咋不牛啊 还有一个 是 化学系的 sci 都发几篇了 这只要博士发一两篇就可以博士毕业了 牛吧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特等奖 我们校 也有过再一次证明了那地方都有牛人 在哪学 只要好好学 都会有出息的有些人进了差点的学校 就认为一定不会如别人 自暴自弃 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啊

林学院具备国内外先进的实验设备及良好的科研平台;拥有一支科研能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研究领域触及林业研究前沿和发展方向。学院为黑龙江省及全国林业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院60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坚持走学、研、产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活动。具有独立承担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高科技攻关、重大项目规划设计、监测的综合实力。“十一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共303项,合计经费9041万元;其中国家“863”、“973”和国家科技支撑等大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类课题143项,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专项基金1项,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应用研究类59项;横向研究课题69项;“十一五”期间,学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7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5项;发表各类学术期刊论文1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111篇;第一作者EI收录104篇;共撰写出版著作、教材57部。 此外,“十一五”期间学院在多个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成绩。在森林生态研究领域,森林碳汇与全球变化、碳氮水循环、林火生态和林火预防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开展了白桦遗传改良技术的系统研究,为缩短林木育种周期研究做出杰出贡献;开展了林木抗逆基因工程育种和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初步揭示了杨树、桦树花器官和形成层发育机理,建立了其高效转基因技术平台,获得桦树纯合二倍体、三倍体等;在“973”和“863”项目申请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森林培育研究领域,取得了树木根系生理生态研究、珍贵阔叶树种优质材培育技术研究、水曲柳等乡土树种生殖生物学与育苗技术研究、次生林内红松生长环境量化调控技术研究等重要进展。森林保护研究领域,在黑龙江省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领域,在丘陵漫岗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其他如在中国温带森林的土壤生态与营养生态学方面、森林有机食品开发等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虽然说在全国相同专业还排不上名次,属于教研型,但是好歹也是出身名门嘛,林大——直属教育部的“211”工程院校,黑龙江唯一!不过想说的是:专业不是最重要的,学得好就好,学不好毕业也不一定找不到工作,杨成虎(林大信息09毕业)不就年薪十万去了阿里巴巴啦!

东北大学学报是SCI吗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两个都很有难度的!

土木工程期刊目录全专业包括: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2、岩土工程学科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期刊名称—————种类—————专业东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清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湖南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天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同济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土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A——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B——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C——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D——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中国科学E——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科学通报——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自然科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全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核心期刊——全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核心期刊——全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东北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西北工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CSCD——全专业浙江大学学报理科版——CSCD——全专业北方交通大学学报——CSCD——全专业中国科学基金——CSCD——全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建筑科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混凝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土木建管爆炸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振动与冲击——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地震学报——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噪声与振动控制——CSCD——结构、防灾、岩土、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和力学——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建筑结构学报——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进展——CSCD、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计算结构力学——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力学与实践——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固体力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实验力学——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应用数学学报——CSCD——结构、防灾、道桥、现代结构工程勘察——核心期刊——结构、防灾、道桥、岩土工业建筑——核心期刊——结构、防灾、现代结构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SCD——防灾自然灾害学报——CSCD——防灾灾害学——CSCD——防灾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中国公路学报——CSCD、核心期刊——道桥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桥梁建设——核心期刊——道桥公路交通科技——核心期刊——道桥现代隧道技术——核心期刊——道桥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核心期刊——道桥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核心期刊——道桥中外公路——核心期刊——道桥河海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水利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岩土岩土力学——CSCD、核心期刊——岩土中国港湾建设——核心期刊——岩土港工技术——核心期刊——岩土长江科学院院报——核心期刊——岩土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核心期刊——岩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岩土岩石学报——CSCD——岩土地质力学学报——CSCD——岩土工程地质学报——CSCD——岩土西南交通大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交通铁道工程学报——核心期刊——交通路基工程——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汇刊——核心期刊——交通城市规划——核心期刊——交通中国铁道科学——CSCD——交通管理工程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科学学报——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世界——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中国工业经济——CSCD、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开发——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管理现代化——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工业技术经济——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营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与管理研究——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经济管理——核心期刊——土木建管施工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建筑技术——核心期刊——土木建管系统仿真学报——CSCD——土木建管系统工程学报——CSCD——土木建管中国管理科学——CSCD——土木建管具体发表期刊要求,可以咨询我。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0431-5684088学校所在地: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传真:0431-5684009邮政编码:130024 网址:http://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 年,其前身为地理系和环境科学系。地理系成立于1949 年,最初为东北师范大学史地系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在东北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地理系。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 年,其前身是1978 年建立的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创办的培养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教学和环境保护人才的基地之一。地理系设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3 个教研室;环境科学系设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3 个教研室。学院还包括东北亚地理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泥炭沼泽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等科学研究单位。2002年学校成立“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挂靠在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现有教授29 人,副教授24 人,高级工程师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 人。近5 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级别课题118 项,其中国家重大课题2 项。拥有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3 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区域经济学6 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5 个本科专业。一、专业设置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为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地理教育工作和地理工作者。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土地)管理、区域规划等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政府公务员。环境科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态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与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建设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数字技术从事城市、交通通讯、国土、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与建设人才。硕士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个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包括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与管理、国际区域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包括地理教学论一个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包括国土资源及规划管理、湿地与环境演变、资源环境信息工程3个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开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文化地理与区域旅游开发、经贸地理与物流4个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包括遥感信息分析、GIS理论与开发、专题地图编制3个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3个研究方向。环境科学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3个研究方向。环境工程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治理工程3个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规划、土地评估3个研究方向。博士专业区域经济学包括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现代化、城市与区域整合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域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7个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湿地生态学3个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城市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4个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集成分析模型1个研究方向。环境科学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评价、保护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低温等离子体与污染控制工程、放射环境学8个研究方向。二、师资队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110人(其中专业教师80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6人,具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70%,讲师16人,助教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约占36%,具有硕士学位的36人,占教师比例的半数。学院聘请了两位校外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其中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人才培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学上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积极实践“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近5年来学院为中等学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249人、本科毕业生911人。2004年上半年,学院有在读博士研究生91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生680人。四、办学特色与优势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拥有大批年富力强的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师,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既有资深的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也有高学位的年轻的学术骨干,具有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已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69篇,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湿地科学和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拥有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的区域开发信息系统实验室,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丰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五、实验室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及重大研究课题的开展,本院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多媒体教室,自然地理(地质、生物、土壤)实验室、区域开发信息工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房等设施。2002年,经批准,在学院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修复重点实验室”。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藏书5万余册,中文期刊245种,外文期刊42种。学院网站、地学信息港网站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相连。六、“九五”以来的科学研究简况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雄厚的历史积累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经济地理学、湿地科学、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综合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生物地理与生态恢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环境生态学、有机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区域环境规划与评价、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等研究方向。近5年来本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973”项目1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项目总经费2396万元。近3年来,在SCI检索的期刊《地理学报》、《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第四纪研究》、《古地理学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生态学报》、《湖泊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69篇,出版学术专著36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湿地环境演化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个项目得到国家资助,在环境代用指标和东北季风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和定量古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与俄罗斯、日本、德国、白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科研部门、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撰稿:介冬梅、王升忠)

刘玉学 教授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和新型氧化物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与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3项,共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被SCI他引次数总和14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检索论文被SCI他引50余次。学习工作简历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理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至1998年8月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助教和讲师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  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讲师和副教授 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 日本国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 博士后 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日本国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4年10月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长春市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吉林省照明学会常务理事《C P L》、《Chinese Optics Letts》、《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等杂志特约审稿人。主要科研方向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2.新型氧化物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与应用

不好~ 工作难找~在长春找到工作的 也就1500左右。。。一般还得继续读研工作。。。慎重选择啊。。。

东北林业大学sci期刊

是的,《森林工程》期刊进入A类期刊行列发布人: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12/03/08/10:5 我院主办的《森林工程》期刊2011年在武汉大学《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已被认定为A类期刊,2011年清华大学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因子为897,在全国80家林业期刊排名第12位,黑龙江省林业期刊中排名第二;在全国交通工程135家期刊中排名第11位,在黑龙江省交通工程期刊中排名第一。《森林工程》1985年创刊,在东北林业大学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编辑部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经过28年的努力获得可喜的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森林工程》将会获取更大的成绩

截止2014年,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4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油田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阻燃材料分子设计与制备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油田工业区生态恢复与治理研究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国家林业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局红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总量453万册,其中纸版图书205万册,电子图书248万册,纸版期刊4000多种,电子全文期刊近2万种,数据资源44个。学术期刊《林业研究》(英文版)《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是东北林业大学和中国生态学学会联合主办、教育部主管的英文林业学术期刊。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又被国际公认的著名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成为中国林业科学领域首个被SCIE收录的期刊。 ISSN:1007-662X(Print)ISSN: 1993-0607(Online)CN:23-1409/S 《森林工程》《森林工程》期刊是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非生物工程,是融学术、技术、知识、信息于一炉,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也适当反映国外的成熟经验,它是我国当前唯一联系国内外广大森林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期刊。 ISSN 1001-005XCN 23-1388/S《植物研究》《植物研究》为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植物研究》于1959年创刊,创刊时刊名为《植物标本室汇编》,由我国植物学界资深专家周以良先生担任主编,是我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许多著名的国内外植物学专家学者、院士均在本刊上发表了创新性强、质量高的中、外文研究论文 。ISSN 1673-5102CN 23-1480/S《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杂志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协办,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科学系统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野生动物世界,深受广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和野生动物爱好者的喜爱,它也将是新时期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教材。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宣传,从2003年《野生动物》杂志第一期开始,辟设专栏及时报道国家及各省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信息动态、成就和经验 。ISSN 1000-0127CN 23-1271/S《中国林业经济》《中国林业经济》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国家林业局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业务指导。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承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CN 23-1539/FISSN 1673-5919《绿色财会》《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二十年来以其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指导作用深得读者的好评 。ISSN 1002-2503CN 23-1540/F《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 ISSN 1000-5382CN 23-1268/S

1200~1500吧 这种B类的期刊不会太贵,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也不过如此

刊名: 森林工程 Forest Engineering主办: 东北林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005XCN: 23-1388/S邮发代号:14-170复合影响因子:684综合影响因子:45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森林工程曾用刊名:森林采运科学创刊时间:1985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目前就是普通期刊,应该就是几百元吧!

  • 索引序列
  • 东北大学sci
  • 东北林业大学sci
  • 东北大学学报是SCI吗
  •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 东北林业大学sci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