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发布时间: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电话:0431-5684088学校所在地: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传真:0431-5684009邮政编码:130024 网址:http://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 年,其前身为地理系和环境科学系。地理系成立于1949 年,最初为东北师范大学史地系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在东北根据地最早建立的地理系。环境科学系成立于1986 年,其前身是1978 年建立的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创办的培养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教学和环境保护人才的基地之一。地理系设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3 个教研室;环境科学系设有环境科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3 个教研室。学院还包括东北亚地理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所、泥炭沼泽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等科学研究单位。2002年学校成立“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东北研究院”,挂靠在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现有教授29 人,副教授24 人,高级工程师5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 人。近5 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级别课题118 项,其中国家重大课题2 项。拥有人文地理学、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3 个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区域经济学6 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5 个本科专业。一、专业设置本科专业地理科学专业为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地理教育工作和地理工作者。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土地)管理、区域规划等方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政府公务员。环境科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生态学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工程与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生态建设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应用数字技术从事城市、交通通讯、国土、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与建设人才。硕士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2个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包括区域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与管理、国际区域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4个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包括地理教学论一个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包括国土资源及规划管理、湿地与环境演变、资源环境信息工程3个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开发、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文化地理与区域旅游开发、经贸地理与物流4个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包括遥感信息分析、GIS理论与开发、专题地图编制3个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3个研究方向。环境科学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地学3个研究方向。环境工程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生态治理工程3个研究方向。土地资源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规划、土地评估3个研究方向。博士专业区域经济学包括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现代化、城市与区域整合研究、区域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域资源整合与可持续发展7个研究方向。自然地理学包括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湿地生态学3个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城市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区域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4个研究方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空间信息集成分析模型1个研究方向。环境科学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规划与评价、保护生物学、生态毒理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分析化学、低温等离子体与污染控制工程、放射环境学8个研究方向。二、师资队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员110人(其中专业教师80人),其中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26人,具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70%,讲师16人,助教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约占36%,具有硕士学位的36人,占教师比例的半数。学院聘请了两位校外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其中一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三、人才培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鲜明的办学特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教学上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积极实践“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模式,构建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近5年来学院为中等学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输送博士、硕士研究生249人、本科毕业生911人。2004年上半年,学院有在读博士研究生91人,硕士研究生216人,本科生680人。四、办学特色与优势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拥有大批年富力强的学术水平很高的教师,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既有资深的院士和博士生导师,也有高学位的年轻的学术骨干,具有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地理信息系统多学科交叉的明显优势。近年来已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69篇,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湿地科学和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方向,拥有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先进的区域开发信息系统实验室,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丰富,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区域经济、城乡规划管理、国土资源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五、实验室建设经过多年建设及重大研究课题的开展,本院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多媒体教室,自然地理(地质、生物、土壤)实验室、区域开发信息工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环境科学实验室、生态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房等设施。2002年,经批准,在学院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修复重点实验室”。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藏书5万余册,中文期刊245种,外文期刊42种。学院网站、地学信息港网站通过校园网与因特网相连。六、“九五”以来的科学研究简况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有着雄厚的历史积累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主要研究方向有:区域经济地理学、湿地科学、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综合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理论与技术、生物地理与生态恢复、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环境生态学、有机污染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区域环境规划与评价、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等研究方向。近5年来本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973”项目1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项目总经费2396万元。近3年来,在SCI检索的期刊《地理学报》、《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第四纪研究》、《古地理学报》、《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生态学报》、《湖泊科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69篇,出版学术专著36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与地质学密切相关的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湿地环境演化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个项目得到国家资助,在环境代用指标和东北季风区全新世环境演化和定量古生态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七、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与俄罗斯、日本、德国、白俄罗斯、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科研部门、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的合作关系。(撰稿:介冬梅、王升忠)

刘玉学 教授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从事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和新型氧化物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与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等3项,共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被SCI他引次数总和140余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检索论文被SCI他引50余次。学习工作简历 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  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 理学学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7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 理学硕士学位 1993年7月至1998年8月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助教和讲师 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  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8月至2002年9月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 讲师和副教授 2002年10月至2004年9月 日本国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 博士后 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日本国东北大学多元物质科学研究所 访问学者 2004年10月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副院长、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长春市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吉林省照明学会常务理事《C P L》、《Chinese Optics Letts》、《光学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等杂志特约审稿人。主要科研方向1.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2.新型氧化物光电磁信息功能材料与应用

不好~ 工作难找~在长春找到工作的 也就1500左右。。。一般还得继续读研工作。。。慎重选择啊。。。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报告

吕英华,男,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1987年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的留学生到日本宇都宫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至1999年又以合作研究和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宇都宫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跨世纪中青年学术骨干,主持完成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一项,主持吉林省科技厅项目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多数被SCI、EI、ISTP检索。 1吕英华,人名。较常见的同名人物有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吕英华,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吕英华。

变着收钱社公理SCI源刊自肯定检索啊需要证明SCI刊物检索需要证明证明假啊难道非盖红章证明说明真朝特色真性

陈良云,四川省广安市人,数学与统 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 方向是模李超代数及其应用。学理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 、东京大学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首 批“东师学者”青年学术骨干。余家杂志审稿,多次在国内外做学术 报告。个人简介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面上基 金、青年基金、天元基金)、省自然科学基 金和教育部留学归国基金各一项。在《JP ure A Algebra》、《C Algebr《J G P》、《Results Mat a》、 》、《B Korean M S》、Iran M S》、《Acta M S Ser B》、《C A M Ser B》、F M China》、《A C》、 《Acta M S Ser B》等杂志上发表或 接收的学术论文共30余篇,其中SCI检索 论文近20篇。参编教材《抽象代数》

东北师范大学论文抽检

答辩很危险。论文盲审就是将没有署名的论文给不认识作者的专家审核,完全和个人没有关系,只看好与坏。论文盲审就是将没有署名的论文给不认识作者的专家审核,一般会查重复率,最好要小于20%。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清华的

论文,是因系而异,因老师而异的~

东北大学文献检索

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2011年-2015年12月,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5126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3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44项;获得国家专利1050项,其中发明专利81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学校科技经费自1995年突破亿元以来,连年攀升。1999年东北大学的全口径科研经费为04亿元,居全国高校第六位;2000年达72亿元,人均科研经费22万元,是“九五”初期的2倍;2002年全口径科研经费为28亿元,人均69万元 。2014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0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 。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3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 。建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政策东北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政策研究战略培育基地、民政部城乡社区研究院等人文社科基地 。 平台级别科研平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EPM)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电磁冶金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 计算机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自动化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高端医疗影像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 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级技术分中心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太原重机(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技术中心东北大学分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最早)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东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磁过程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医学影像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深部金属矿山安全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航空动力装备振动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特殊钢先进冶金工艺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流程工业数字化仪表工程研究中心 复杂网络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金属冶金过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 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安全评价中心 国家环境保护部研究中心 滤料检测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材料各向异性设计与织构控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现代冶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材料电磁过程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冶金资源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重大装备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实验室 辽宁省软件系统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制造系统与物流优化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数字化装备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月7日,东北大学图书馆有纸本藏书263万册,订购外文现刊367种,中文现刊2048种,初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采矿、冶金为特色,包括材料、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管理工程、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藏书体系。近十年图书馆加大文献资源结构调整力度,购入了SCI、IEL、Elsevier、Ei Village 、Springer Link、CNKI、超星、万方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 。 学报期刊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每期15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 Compendex核心期刊。本刊所载论文或摘要被7家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15家国内著名数据库或检索刊物收录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112页。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406 。

教育网,每人一个帐号,15元,限流量,不过基本够用,但是教育网相对较慢,好处是可以进入很多文献检索库,尽享文献检索,学习用最好。网通100元/月,一个寝室一个帐号就可以,弄个路由就一切搞定!速度相对较快。 不限流量

西华师范大学文献检索

同学,我是西华师范大学的一名老师。碰巧我的学生最近还在做文献检索的作业。看了你发的图,总觉得就是我布置的卷子。童鞋,你说这是巧合吗?

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普通高校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私立川北农工学院图书馆。1949年12月,由四川省三台县迁至南充市,随着学校变迁,先后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图书馆(1949年12月);公立川北大学图书馆(1950年7月);川北大学图书馆(1950年9月);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1952年10月,其间,还合并了原川东教育学院图书馆,并接收原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图书馆部分图书);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1956年8月);南充师范学院图书馆(1958年11月);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1989年1月);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4月)。 本馆现有馆舍面积34000 平方米(新区图书馆24500平方米,老区图书馆95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00个。图书馆下设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科技情报室、自动化部、文献信息检索课教研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82名(正式职工69名,聘请临时工13名),正高5名(硕士生导师2名)、副高9名、中职34名、初职及其他人员21名。本馆开设了2个图书借阅处和10多个阅览室,开展了流通、阅览、参考咨询、情报调研、用户教育、立题查新、定题跟踪、信息检索和文献复制等服务工作,每年接待读者及用户200余万人次。经过60多年的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已成为一所藏书丰富的综合型馆,是川北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我馆不仅藏书丰富,具有特色,而且质量较高,对学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尤为系统,经过长期努力,形成了以收藏中国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考古、动物学、植物学为重点并兼顾其他学科的馆藏特色。馆藏大型丛书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宛委别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续修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丛书集成》、《万有文库》、《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民国丛书》、《宋元明史料萃编》、《明实录》、《石刻史料新编》、《宋集珍本丛刊》、《伪满洲国政府公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纪要》、《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古今图书集成》、《古本小说集成》、《笔记小说大观》、《甲骨文合集》、《金文总集》、《中华大藏经》、《正统道藏》等。从1997年起,本馆开始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并陆续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基本古籍数据库、化学文摘(CA)、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方正APABI电子资源(教学参考系统);自建了中国珍稀哺乳动物数据库、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学科导航数据库、南充名人数据库等,各项工作也都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在大型丛书、类书、工具书方面,我馆也加大了建设力度。中外文大型工具书有:《Chemical Abstracts》、《Physics Abstracts》、《Biological Abstracts》、《Psychological Abstracts》、《Mathematical Reviews》、《Physical Reviews》、《Zoological Record》、《Education Digest》、《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和中国、美国、英国、前苏联的大型百科全书等。截止2010年底,我校图书馆共有各种印刷型图书、期刊327万册(其中图书289万册,期刊、报纸共7000余种、38万册(合订本),线装书4540余册,善本书300余册)。同时,还拥有电子图书136万余册、电子期刊2万余种,涵盖了理、工、文、史、哲、政、经、法等学科,丰富的馆藏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师生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需求,而且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重视基础工作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并在履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信息服务职能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及三等奖2次;曾被评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先进集体”、 “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图书馆”;在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 索引序列
  •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
  • 东北师范大学sci检索报告
  • 东北师范大学论文抽检
  • 东北大学文献检索
  • 西华师范大学文献检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