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发布时间: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成立了食品科学研究院,下设五个研究所(对应五个研究方向):水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果蔬贮藏加工研究所、粮油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肉品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区域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法经济学研究所、文化产业研究所、网络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商智企业研究院 。2012年7月1日成立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另外还建有超精细化学品研究开发中心(研究所)、辽西生态环境研究所、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渤海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辽宁省语言学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中外文化比较研究所、现代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教育哲学与基本理论研究所、教育技术研究所、学科教学研究所、石刻书法研究所、辽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中心、渤海画派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食品贮藏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渤海大学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基地(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 辽宁省农村教育区域统筹与均衡发展研究基地:渤海大学农村教育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光电功能材料检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功能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电子工艺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食品质量安全与功能性食品研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计算机网络智能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 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研究中心:辽宁省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超级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实现辽宁省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以来,全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教育部和辽宁省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143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69项。截至2012年年末,发表论文8700余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657篇;出版专著254部;获得专利37项。2011年至2012年年末,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科技部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重点科技项目18项。有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建设了国家火炬计划锦州硅材料及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公共检测中心 。2010年,学校累计获准科研项目190项,获项目经费61万元,科研经费同比增长57%,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项目10项,经费总额200余万元;横向项目16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51项,其中省级科研奖励33项,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SCE、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3篇,出版专著53部 。2011年,学校获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实现该项目零的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立项19项,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10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2000万元。学术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243篇,其中EI论文39篇、CPCI-S论文28篇、SCI光盘版论文76篇、网络版论文100篇,比上年增长61%。三大检索论文中,SCI-CDE全国高校排名第158位,SCIE全国高校排名第164位 。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123位、省属高校第3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位列省属高校第9位。学校还获得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课题3项,应用课题1项。学校科研总经费达到了18万,其中纵向科研经费98万,横向科研经费2万。中国校友会网2012年中国大学ESI-TOP论文排行中,渤海大学位列全国百强高校第68位,省属高校第1位。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项,三等奖12项,出版专著60部,获得授权专利24项,申请省科技成果鉴定2项。截止2012年末,已获科研经费1094万元,国家级科研课题7个,专利2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37篇,其中权威核心19篇,主要核心61篇,通过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项,其中一项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013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含重点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级项目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40%,两金项目数量排名位列辽宁省省内高校第9位;科研经费总额首次突破6300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1倍,是2010年的近30倍;共发表三大检索文章235篇,增长了3%,其中SCI论文132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1位;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学校为国务院综改办起草的“国家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项目获批准,国家下拨经费4000万元,项目将对接农业产业项目36个 。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图书馆官网显示,渤海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为200多万册,每年订购中外文期刊1,400余种,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声像资料32,900多件。是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以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的协议用户 。 学术刊物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渤海大学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80创刊,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刊登科技服务、化学化工、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为科学研究工作者、高等学校理科教师和研究生、中等学校理科教师、有关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人员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评定为省一级期刊。2007年被全国重点文摘类期刊转载、复印、文摘论文14篇,同暨南大学、宁夏大学、苏州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51位;2008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5篇,与东北大学、南通大学并列,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的第45位;2009年被转载、复印文摘9篇,排名有所下降;2010年被转载、复印、文摘12篇,排在全国综合类大学第42位;2011年排名第56位 。

锦州市松山新区科技路19号渤海大学 邮编 121000

刊名: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办: 渤海大学周期: 季刊出版地:辽宁省锦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0569CN: 21-1514/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锦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80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法学评论》,1995/6;2、《论宪法的革命》,《珞珈法学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宪政中国道路论》,《中国法学》,2004/3;4、《台湾问题的宪法学思考》,《法学》,2007/6;5、《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5;6、《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理学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7、 《特别行政区制度在我国国家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一国两制”理论的定位》,《“一国两制”研究》(澳门),2013年第1期。9、《论宪法资源在两岸政治关系定位中的作用》,《法商研究》2013年第4期。10、《论两岸协议的接受》,《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 11、《加快文化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求是》2012年第6期。

武汉大学学报 共有6个不同的类别: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全部 都是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都算是国家级核心期刊。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直接邮寄:辽宁锦州渤海大学**学院就可以了,邮编121000锦州不大,没必要写什么松山新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关键是学院、年级别写错了,各个班级都有专人取信的。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概论》(全国翻译硕士研究生教材),译林出版社,2009。 《胡适诗歌翻译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在美国》,苏珊·桑塔格著,译林出版社,2003。 《当代英国翻译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 翻译规范与研究途径, 《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东方翻译》,2009年第1期(创刊号)。 胡适译诗与现代翻译规范的构建,《译苑新谭》,2009年。 《域外小说集》与翻译规范,《外语研究》,2009年第6期。 五四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 论谢天振教授的翻译研究观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 翻译学学科报告, 《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 重庆出版社, 2008年5月。 翻译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报告》,2007年7月。 导读,《跨文化侵越——翻译学研究模式:历史与意识形态问题》,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1月。 从政治模式到文学模式的演变——论清末民初的诗歌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殊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 第5期全文转载)。 论马君武译《哀希腊》中的“讹”, 《中国翻译》,2006年第4期。 梁启超与《哀希腊》的本土化,《外语研究》,2006年第3期。 翻译研究的趋势与中国译学现代化,《中国外语》,2006年第2期。 胡适译诗的平民化倾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胡适译诗与新诗体建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交叉与融合: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2期。 文本功能与地名译写,《上海翻译》,2005年第2期。 多元系统,《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胡适诗歌翻译与传播媒介,《新文学史料》,2004年第3期。 胡适译诗与经典重构,《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 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庞德与胡适——翻译策略的文化思考,《外国语》,2003年第6期。 历史的重构与艺术的乌托邦,《外国文学》,2003年第5期。 论胡适诗歌翻译的转型,《中国翻译》,2003年第5期。 硬币的另一面——胡适诗歌翻译转型中的主体性,《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研究范式与中国译学,《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D Eugene N《外国语》,2000年第3期。

论著目录(*号者为著作,其余为论文)《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当代语言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2003年。《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对新时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期摘载。《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是1979年8月10日,经辽宁省教育局批准出版的《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原《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辽宁商专学报》刊号由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收回。《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多次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报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一期

1.《 “癌症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4.《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5. 《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6.《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7.《“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8.《“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10.《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11.《“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12.《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14.《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15.《“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A Social Integration Study of Involuntary Migr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38, N3/ Spring 2006;《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非自発的移住者を自発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経済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対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発)/陈,阿江:马场,节子(訳):(中国21) (18) 2004(3);《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这个问题不用回答,一目了然,因为,南京师范大学和河海大学都是211高校,也都是双一流建设的高校。一个以师范类为主。一个以工科类为主。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师范院校是学生一般不愿选择的。普遍认为,当中小学老师没前途,很辛苦,社会地位低,工资水平低。高分考生一般都选择工科类大学。我国前十名大学,几乎没有师范类学校。一般都是考分比较低的学生,没办法了,才上师范类学校,黑不溜秋的,感到很没面子。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南京师范大学好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一、严谨办刊,特色鲜明学报在忠实执行党和国家新闻出版方针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中心的办刊原则,主动为社会科学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形成并巩固了为重庆、西南乃至全国发展服务的鲜明办刊特色。二、质量优秀,赢得社会好评学报在突出办刊特色的基础上,锐意提高学术质量,赢得了社会及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学报论文被全国多家有影响的数据库收录,如《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等;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社会科学报》等有影响的文摘刊物转载、题录;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不断提高,1999年6月荣获重庆市高校首届优秀学报(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12月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获重庆市第二届期刊质评优秀奖;2002年6月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学报主编获得全国高校学报优秀主编荣誉;2002年7月获第二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奖,2003年10月获第三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奖;2005年重庆市期刊编校考评质量位居前列;2006年5月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第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入选“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学报的“区域开发”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学报编辑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称号;等等。等等。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影响因子逐年大幅提高。目前,学报已成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重庆市高校学报研究会、重庆市期刊协会、重庆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联络中心等学术团体的重要成员。三、加强改革,与时俱进学报社科版于1999年由16开改版为大16开,2001年又由季刊改版为双月刊,在不断巩固特色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栏目,增强学术内涵,开辟了“区域开发”、“社会·城市·环境”、“经济·发展”、“人力资源”、“政治·哲学·历史”、“法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艺术·传播”、“教育学·心理学” 等固定栏目,并开辟了“西部大开发”、“三峡移民”、“绿色生态”、“环境资源法”、“和谐社会论坛”、“跨学科·新学科”等专题研究栏目,从而在更高起点上为学报发展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很不错**************************************************************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希望回答能得到您的满意,有什么随时联系!***************************************************************

  • 索引序列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一期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