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征稿《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征稿 杂志类型:艺术科技社科文艺综合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秉承“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打造品牌”的办刊理念,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推动学术研究,发表了一批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优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从2003年开始,将扩版至16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17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5420。立足人大,面向全国,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指导、赐稿、订阅。来稿要求: 1、本刊以“经济管理”为特色栏目,特别吁请有识之士支持。 2、来稿应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独创性,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炼,内容应遵守保密原则。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3、文稿应依次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同时须在文尾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编、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正文要求: ①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②中英文摘要:中文以200字左右为宜,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③中英文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名词性专业术语,以3-8个为宜,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④正文的层次标题:应简单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社科类的层次标题的序号采用一、(一)、1、(1)、1);自然科学类层次序号采用1、1、1。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五级。 ⑤文内图表:图应标明图序、图题、图位;表要求采用三线表,并标明表序、表题、表位。 ⑥各类文献的注录格式如下: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任选)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基金项目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 6、文稿中的量、单位、符号、数字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稿件发出后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鉴于人手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来稿请寄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勿寄个人,以免延误或丢失。 编辑部E-mail: 8、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9、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来稿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箱校报上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登民族院校最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发表有关数学、物理、计算机、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学术论文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是中央民族大学理科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刊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主办: 中央民族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1005-8575CN: 11-3530/C邮发代号:2-56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74学术性期刊。 宣传、阐述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创刊于1974年的我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办刊质量和良好的学术影响,其刊载的文章中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成果的比例逐年增加,被《新华文摘》等国家权威刊物转载的比例不断提高,国家重要数据库的录用率已达80%以上,文章转载率也一直排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前列。 基础理论科学和教育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教材教法研究 主管单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主编:冯金朝ISSN:1005-8036CN:11-3499/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政编码:100081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官网注册。进入大连民族大学官网后就可以直接注册邮箱了,但只有学生可以注册邮箱,如果有问题请咨询学校解决。大连民族大学内部有学校专用邮箱系统。

[1]张珍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与艺术设计[D] 淮北师范大学: 淮北师范大学, [2]武宇林 回族民间剪纸及其艺术风格——以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为例[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3]何红一 南方民族民间剪纸对中国剪纸的特殊贡献[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4]段春华 中国民间剪纸与马蒂斯剪纸的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5]戴嘉艳 走过岁月,历久弥新——谈蔚县剪纸与时代发展的全新适应[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6]余晓红 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访湖南望城第一家华夏剪纸博物馆[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7]郭秀 民间剪纸造型手法研究[J]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8) [8]万炜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简论[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 [9]赵娅迪 山东民间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 美术大观,2010,(5) [10]王媛媛 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牛文化[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2) [11]白航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J]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12]杨雨佳 创作主体的没落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J] 艺术百家,2010,(4) [13]朱晓红 近现代以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发展变化思考[J] 装饰,2010,(11) [14]马安君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5]刘国武,刘贲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文化观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6]吕焰 论格式塔与民间剪纸的造型思维[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17]黄千,王晓华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8]黄千,李英睿 略论长白山满族民间剪纸的视觉美感[J] 美术大观,2009,(8) [19]梅玉洁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0]李晓丹 东西方造型基础的追溯——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之异同[J] 美术大观,2009,(11) [21]董喆 美在人间 贵在纯真——漫话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9,(11) [22]汪辉,肖琼娜 民间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装饰,2006,(2) [23]顾浩,周军 扬州民间剪纸在当下社会的命运[J] 装饰,2006,(7) [24]关健 谈民间剪纸的收藏[J] 装饰,2006,(9) [25]康小花,赵军 浅析民间剪纸的时空表达模式[J] 美术大观,2006,(10) [26]季玉民,殷晓克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J] 美术大观,2006,(10) [27]许中美 浅析乡村女性对民间剪纸传承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6,(11) [28]尚军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J] 装饰,2007,(1) [29]黄坚 备极工巧:闽南民间剪纸艺术研究[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0]陆蕾 浅谈民间剪纸的审美创造[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4) [31]许茵茵 金华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构想[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2]谢群 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 美术大观,2007,(6) [33]王晓玲 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探究[J] 美术大观,2007,(9) [34]王晓昕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象征体系架构[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9) [35]王继红 学习民间剪纸艺术的几则断想[J] 淄博师专学报,2006,(2) [36]许中美 民间剪纸里的动物图形寓意[J] 菏泽学院学报,2007,(4) [37]谭嫄嫄,宁绍强 民间剪纸艺术在民族化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08,(12) [38]陆序彦 民间剪纸的精神性及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5) [39]王焰安 试论民间剪纸的版权主体及版权享有[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0]孙琳,陈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当代设计领域中的应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 [41]刘彩清 中阳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42]王景怡,王立秋 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J] 美术大观,2008,(5) [43]王立秋,董其志 民间剪纸艺术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尝试[J] 美术大观,2008,(5) [44]楼正国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设计语言[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 [45]刘流,张展 毕加索的中国知音——浅谈中国民间剪纸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直觉思维[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6]李志宏 民间剪纸艺术传达方式中的平面构成元素[J]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7]詹克兢 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J] 艺术百家,2005,(3) [48]何红一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历史、现状与保护策略[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9]李滔 民间剪纸中的生活美[J] 装饰,2005,(9) [50]王焰安 对商业形态民间剪纸版权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不知道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邮箱校报上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征稿《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征稿 杂志类型:艺术科技社科文艺综合 联系方式: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秉承“关注现实,创新理论,打造品牌”的办刊理念,立足中国人民大学,面向国内外,致力于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并注重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推动学术研究,发表了一批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优秀论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设有本期论坛、专题研究、哲学·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文学·历史、学者访谈、学人自述、学术动态等主要栏目。注重学术性、理论性、探索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从2003年开始,将扩版至16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11-5170/C,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5420。立足人大,面向全国,竭诚欢迎校内外学者指导、赐稿、订阅。来稿要求: 1、本刊以“经济管理”为特色栏目,特别吁请有识之士支持。 2、来稿应是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章,有独创性,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结构完整、文字精炼,内容应遵守保密原则。文稿一般不超过5000字。 3、文稿应依次包括:论文题名、作者姓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同时须在文尾注明:作者、出生年月、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编、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4、正文要求: ①文题: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 ②中英文摘要:中文以200字左右为宜,应包括研究目的、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③中英文关键词:反映文章主题内容名词性专业术语,以3-8个为宜,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 ④正文的层次标题:应简单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社科类的层次标题的序号采用一、(一)、1、(1)、1);自然科学类层次序号采用1、1、1。层次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五级。 ⑤文内图表:图应标明图序、图题、图位;表要求采用三线表,并标明表序、表题、表位。 ⑥各类文献的注录格式如下: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任选)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5、基金项目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及项目编号。 6、文稿中的量、单位、符号、数字用法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稿件发出后3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鉴于人手有限,恕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来稿请寄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邮箱,勿寄个人,以免延误或丢失。 编辑部E-mail: 8、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9、本刊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来稿有权作必要的修改或删节,不同意者请注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 1949 年 12 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全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校 60 年来,始终弦歌未绝、办学不辍,经历了建设期、改革发展期、跨越期等几个阶段,为青海的政权建设、民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 年 1 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质性整合到学校; 2005 年,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并入学校。 2009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建校60 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青海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 15 个学院、 4 个直属教学系,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学科门类。藏学专业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培 养 博士生。拥有青海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4 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3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 50 个本科专业;有 8 个省级重点学科、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14 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有 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1 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课程;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 8 个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等 15 个校级科研机构。目前共有来自全国 29 个省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36 个民族的 10099 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 744 名。截止 2008 年,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4 万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青海民族大学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 富的 教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全校 1222 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 717 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5 名、省级专家 7 名、博士生导师 4 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2 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名,教授、研究员 16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94 名,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 36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2% 。目前,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46 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10 项。近 5 年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 2500 多篇,出版著作、教材 110 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97 项。 青海民族大学占地面积约 1107 亩,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 3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7729 万元;图书资料 114 万余册,藏文大藏经 1667 函;编辑出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教育科学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 4 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青海民族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先后派出 400 多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合作研究,聘请近 100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来校任教、讲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等国外大学签有合作交流协议。青海民族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先后吸引了 2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2000 多人来校学习交流,已成为青海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和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推进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为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文、理、法、经、管、史、工、医等学科兼容,重点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不是核心,只是省内刊物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级科研机构,15个校级科研机构。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藏药工艺学研究综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药物现代化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土地资源勘测与规划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应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网络综合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机构类型 科研机构名称挂靠单位负责人国家级科研机构 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成俊 省级科研机构 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骆桂花 青海省法学研究所 法学院 王立明 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 工商管理学院 郑晓红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格萨尔》研究所 黄智 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杨永梅 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与统计学院 马海成 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志强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艺术系 曹娅丽 藏学研究中心 藏学院 旦正 校级科研机构 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工商管理学院 李毅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张和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叶涛 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宋萍 中藏药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林鹏程 民族艺术研究所 艺术系 董卿基 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 蒙古语言文学系 才仁巴力 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 韩小梅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体育系 马小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马文祥 EDA技术研究所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孙惠章 藏文信息处理与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安见才让 青海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院 陈文烈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0多项 。2009-2013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800篇,出版著作、教材176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奖数、获奖档次位居青海省各单位前列。其中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1位。在2003、2006、2009年每三年一次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奖档次和数量均居青海省各单位首位。在两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获奖9项,成为除北京地区以外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 。2013年,“青海蕨麻1号”原种及栽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 学报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128万册,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1万余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9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 3166 部(其中善本 380 部)78750册;《南辉西献图二十幅》等2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 索引序列
  •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中国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