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

发布时间: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

——刘亚猛,1984,语义场与英语修辞 [J],《福建外语》第2期。——刘亚猛,1986, 上下文与上下文分析 [J],《福建外语》第2期。——Liu, Y The Making of Elizabeth Drury: The Voice of God in `An Anatomy of the World` [J] The John Donne Journal 1 2: 89 [造出一个伊利莎白·德如瑞来:约翰·唐恩“解剖世界”一诗中的上帝之声。 发表于《约翰·唐恩学刊》1989年第1-2期合刊。]——Liu, Y Aristotle and the Stasis Theory [J] Rhetoric Society Q1: 53 [亚里士多德与争议点理论。 发表于《北美修辞学会季刊》1991年第1期。]——Young, Richard, and Yameng Liu () Landmark Essays on Rhetorical Invention in W Eds [C] Davis, CA: Hermagoras Press, [《有关修辞发明的标志性论文》。与美国当代著名修辞理论家Richard Young 教授合编,1994年由美国赫尔玛格拉斯出版社出版]——Liu, Y Disciplinary Politics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Generic Triad in Classical Rhetoric [J] College English 1: 9-[学科间竞争在古典修辞三大演说体裁的体制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表于美国全国大学英语教师联合会会刊《大学英语》1995年第1期。——Liu, Y The Dilemma of Argument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哲学论辩中的两难。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5年出版的《第3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 Rhetoric and Reflexivity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4: 333-[修辞与反思。发表于西方修辞理论最权威的刊物《哲学与修辞》1995年第4期。]——Liu, Y Three Issues in the Argumentative Conception of Early Chinese Discourse [J]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 33-[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理解中国先秦话语时存在的三大问题。发表于西方比较文化研究最权威刊物《东西方哲学》1996年第1期。]——Liu, Y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ratory: An Anatomy of a Paradigm in Comparative Rhetoric [J] Rhetoric Review 2 : 318-[捕捉中国修辞的本质:对一个比较修辞范式的解剖。发表于美国最权威的修辞理论刊物之一《修辞评论》1996年第2期。]——Liu, Y C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 New York: G 139-[孔子的修辞思想。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 C In Theresa Enos (ed) The Encyclopedia of R New York: Garland, 151-[正确性。美国Garland出版社1996年首次出版的《修辞学百科全书》条目之一]——Liu, Y Unintelligibility or Defeat: The Issue of Engagement in Philosophical Debates [J] Argumentation 4: 479-[要么各说各的话要么甘拜下风?哲学论辩中不同观点的相互接触。发表于国际论辩理论最权威刊物《论辩》1997年第4期]——Liu, Y Authority, Presumption, and Invention [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4: 413-[权威,设定和修辞发明。《哲学与修辞》1997年第4期。]——Liu, Yameng, and Richard E Y “Disciplinary Assumptions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Structural Tensions in the Pedagogy of Rhetoric” [J] JAC 3: 475-[当代西方修辞教育的学科认定和机构要求之间的矛盾。发表于美国作文理论最权威刊物《高级作文学刊》1998年第3期]——Liu, Y “Self, Other, In-between: Cross-cultural Composition Reader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I” In Xin Liu Gale and Fredric G Gale () (Re)Visioning Composition Textbooks: Conflicts of Culture, Ideology, and P Albany: SUNY P 69-[跨文化作文教科书与文化身份的构筑。发表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作文教科书体现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之间的冲突》一书]——Liu, Y Justify My Position in Your Terms: Cross-cultural Argumentation in a Globalized W” Argumentation 3 (1999): 297-[以你的道理来支持我的立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论辩。《论辩》1999年第3期。]——Liu, Y “Thou Shalt Not Work Both Sides of the Aisle: Dick Morris, Ideology, and the Regulation of the Flow of Rhetorical Resources” [A] In Jack Selzer and Sharon Crowley () Rhetorical Bodies [C] Madison: U of Wisconsin P 314-[意识形态对修辞资源流向的调节。发表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修辞体》一书]——Liu, Y From Arguing Within to Arguing Across Boundaries: Globalization as a New Challenge to Argumentation Studies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 519-[界内论辩到跨界论辩:全球化对论辩研究的挑战。国际论辩研究中心1999年出版的《第4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一书]——Liu, Y “Contrastive Rhetoric/Comparative R” In Coming of Age: The Advanced Writing C E Linda Shamoon, et Portsmouth: Boynton/Cook, 71-[对比修辞学和比较修辞学。发表于美国Boynton/Cook学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级写作科程设计》一书]——Liu, Y Invention and Inventiveness: A Postmodern R In Perspectives on Rhetorical I E Janet Atwill and Janice L 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从后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修辞发明与发明性。 发表于美国田纳西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有关修辞发明的当代理论观点》一书。]——Liu, Y “Beyond Wartime Propaganda: Argumentation and Hostilities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and Democracy” [A] In Frans H van Eemeren et ()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gumentation [C] Amsterdam: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A 679-[超越战时宣传:信息和民主时代战争与论辩的关系。 发表于国际论辩研究中心2003年出版的《第5届国际论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Liu, Y Argument in a Nutshell: Condensation as a Transfiguring Mechanism in Argumentative D Argumentation 1: 43-[一言以论之:浓缩作为论辩的变形手段。 发表于国际论辩学会会刊《论辩》2004年第1期。]——Liu, Y “Rhetoric and the Invention of Ancient Chinese D” Rhetoric Before and Beyond the G E Carol Lipson & Roberta B New York: SUNY 147- [“修辞与中国先秦话语的发明” 长篇英文论文 发表于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古希腊之前和之外的修辞传统》一书]——刘亚猛,2004,跨文化“交流失迷”及其因应之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刘亚猛, 2004,关联与修辞 [J] 《外语教学与研究》4 (2004): 252-——刘亚猛,2004,风物常宜放眼量:西方学术文化与中西学术翻译.《中国翻译》6 (2004): 44-——刘亚猛,2004, 西方修辞学科建设:迷惘与希望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2004)——刘亚猛,2004,《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联书店, ——刘亚猛,2005,韦努蒂的“翻译伦理”及其自我解构 [J]《中国翻译》5 (2005): 40-——刘亚猛,2006,诠释与修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刘亚猛,2006,二十世纪美国修辞的宣言——评韦恩·布斯的《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7, 修辞与当代西方史学论争 《修辞学习》——刘亚猛,2009,当代西方人文学科的范式转换及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模式 《修辞学习》——刘亚猛,2010, 当代西方修辞研究的两个特点及其缘由 《当代修辞学》——刘亚猛,2010,言说与秩序:轴心时期中西语言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及其当代含义 《浙江大学学报》——刘亚猛,朱纯深 2011,Rhetoric as the Antistrophos of pragmatics: Toward a Competition of Cooperation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的评价

修辞学发凡三境界:记述,表现,糅合

刘大白在为《修辞学发凡》初版作的序言中说,正如《马氏文通》(1898)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一样,《修辞学发凡》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书中既引古人文章为证,并及今时通用语言,不但可以为通文者之参考印证,而且可以为初学者之津梁。”。叶圣陶先生评价:“有了这部书,修辞法上的问题差不多都已头头是道地解决了。”新加坡郑子瑜教授说陈望道先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修辞学家”。 张志公先生说:“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使我认识到:修辞学是一个宽广的、很值得探索的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的学问。” 吴培恭在2004年12月29日的文汇报《笔会》上撰文回忆:我曾听说,毛泽东主席非常关心望道先生的学术研究工作。1956年元旦,毛主席邀见他时,亲切地对他说:“已看过《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写得很好,不过许多例子陈旧了些。”并问他是否继续在研究。毛主席的关心更给了他信心和鼓励。 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修辞学发凡》将“题旨、情境”分立而谈,指出“消极手法侧重在应合题旨,积极手法侧重在应合情境。”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其“修辞的两大分野理论”对修辞学的重大贡献,使辞格理论系统化,但同时,其名称却存在着一些疏漏。《修辞学发凡》中将之命名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词典中对其解释分别为:“积极,①肯定的,正面的;②进取的,热心的。消极,①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②不求进取的,消沉。”依此推之,用此对反义词命名的两大类别,显然有失常理,并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及存在辞格概念不清、分类不准等情况。不过,虽然《修辞学发凡》有着一定的不足,但一般认为,它所取得的成就及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重大成果,还有他对修辞理论的非凡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是有着巨大价值的,而且是超过它的不足的。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

自然科学与工程&医学研究 复旦大学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人类基因组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进展。医学科研的经费和项目数,已从两校合并初期的25%左右,增长到全校总量的一半。 科研经费&项目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共获得各类项目1393项,到款总经费10818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45项,到款经费93660万元;横向项目348项,到款经费14526万元。获得“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6项。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45项,获资助项目482项,获资助经费17465.9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4项,青年科学基金159项,重点项目10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项目资助20项,新教师类项目资助37项,资助经费为253.2万元。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9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39项,经费128.5万元。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资助立项3项。获得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4357万元。 论文发表2010年度,学校理工科、医科申请中国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授权专利数量164项,全校累计有效专利(维持中)841项。已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为历年最高。全校2009年发表SCI论文1958篇,比上一年增长12.9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历年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学校2004—2008年共发表SCI论文7269篇。其中有2419篇论文在2009年被引用,共被引用9106次,平均被引次数1.25次,位列全国高校第一。被引用达10次以上的论文有26篇,也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引用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3%,位居全国第二。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被《自然》于2010 年2 月以连续两篇研究论文的方式发表,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论文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科技获奖2014年度,该校医科共有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1项。2013年度,该校医科共有1个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另外周良辅院士荣获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该校理工科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2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2011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0年度,该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从2003年到2007年,该校文科研究和发展费用累计达到6亿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146项、教育部课题19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236项。出版各类著作2200部,发表论文5万篇,研究报告2300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22项。 复旦大学获获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各类奖32项、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类奖79项、获上海市第十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各类奖17项、获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各类奖80项。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图书馆前身为戊午阅览室,1922年正式建馆。由文科馆、理科馆、医科馆、张江馆、江湾馆(李兆基图书馆)、古籍部(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组成。截至2014年底,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资源约50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约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民国时期图书10万册。订购中西文纸质期刊6124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271个,电子图书93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2万种,特色馆藏包括古籍、民国时期文献、外文图书、复旦人著作以及各类专题赠书。其中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拥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 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载文、史、哲、经、法等学科论文。创刊于1935年6月,1978年复刊,并为此组成了直接由校党委领导的文科学报编辑部。《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混版):创刊于1935年6月30日,主要刊登数学、化学、生命科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医学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等。《复旦学报(医学版)》: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数学年刊》:2008年,该刊出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6期,《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6期,以及A辑中译英版C辑(英文版)4期(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中国当代数学》,由美国阿伦顿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发行)。《复旦教育论坛》: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且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之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与指南》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并被许多名牌大学在学术评审时内定为权威刊物。《当代修辞学》:为语言学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属于CSSCI来源期刊,经CSSCI社会科学评价中心2008年的评审,杂志的综合学术影响力在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72种经济学刊物中名列第十,是排名前十的杂志中唯一一份来自北京之外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研究与发展管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中国管理科学类重要期刊之一。《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获得2007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经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遴选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被评选为2008年度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微生物与感染》:2008年,共发表述评3篇,论著25篇(其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著5篇,国家“973”和“863”计划资助的论著5篇,其他项目资助的论著3篇),综述21篇,其他文章34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著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中华手外科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临床医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中国癌症杂志》: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公开出版著作 :《古典诗歌的修辞和语言问题》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人间词话·人间词校注》 王国维著,谭汝为校注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词语修辞与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诗歌修辞句法与鉴赏》 澳门:澳门语言学会,2003《汉语语义学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汉语与中国民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民俗文化语汇通论》 主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震惊海内外的学界打假大案始末》 马庆株,刘树功,谭汝为合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语文现代化论丛 》 副主编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这是天津话(天津电视台公共频道)》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天津地名故事》 谭汝为,刘利祥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21世纪对外汉语教材:综合教程6》 谭汝为,吴春相合编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文化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词典》 主编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研究与调查》 马庆株,谭汝为,曾晓渝合著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天津方言与津沽文化》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5核心期刊论文 :通感散论——兼向周振甫先生请教 文艺理论研究,1982(1)六言绝句散论——兼谈诗歌六言句式的起源和兴衰 天津社会科学,1983(6)意象组合漫说——谈古典诗歌一种特殊的句式 天津师大学报,1984(5)古典诗歌特殊的押韵形式举隅 语文教学通讯,1985(6)试论“似不通”的修辞方式 天津社会科学,1986(5)词曲鼎足对简论 天津师大学报,1986(4)词序变化与修辞 逻辑与语言学习 1986(6)论韵文三字相叠的修辞方式 当代修辞学,1987(3)勇于开拓 饶有新意——李凯源《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读后 天津社会科学,1988(6)古诗句法例论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3)论古诗词的“句中顶真” 当代修辞学,1992(5)连珠合璧 相映成趣——论“同异”格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当代修辞学,1993(4)“A不如B”与“AB不如”——论古典诗歌两种比较句式的异同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古典诗歌“问答体”句法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古诗总分结构修辞初探 修辞学习,1994(4)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刊名修辞纵横谈 修辞学习,1995(2)探隐索微,求真务实——评邓景滨《语坛争鸣录》 语言文字应用,1996(3)汉语修辞研究动态 理论与现代化,1996(2)试论双音节数词的表数功能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突破藩篱 打通畛域——谈古典诗歌教学与语言修辞研究的相济互补 修辞学习,1996(1)世界足球劲旅的“绰号” 修辞学习,1996(6)创新务实,深入浅出——评张炼强新著《修辞》 修辞学习,1997(2)应该加强清词话修辞思想研究 修辞学习,1997(4)因声起意与流俗词源 语文建设,1998(1)古典诗歌的特殊比喻方式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漫谈地名修辞 修辞学习,1998(3)“流水对”辨误 古汉语研究,1999(1)澳门的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 汉语学习,1999(3)澳门的语言规划研究 语文建设,1999(1)澳门楹联:中华文化的标志 语文建设,2000(4)名字的音韵美 语文建设,2000(5)汉族四字姓名的五种形式 语文建设,2000(10)浅析广告与文明 理论与现代化,2000(3)论汉语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喜新厌旧 舍近求远——用“以人喻物”为例,论比喻运用的两条原则 修辞学习, 2000(3)汉族人名结构系统的民俗文化阐释 理论与现代化,2001(4)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 理论与现代化,2002(1)中华菜肴命名艺术谈 修辞学习,2002(2)楼盘命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修辞学习,2004(1)天津胡同命名理据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天津地名文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南开语言学刊,2005(2)无厘头、杀手、麻辣、下课、德比大战……——若干流行词语的语义探幽 修辞学习,2006(3)近观韩国2007年高考命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7(9)语言修辞“博客”(四则) 修辞学习,2008(1)泰山北斗 谦谦君子——沉痛悼念著名语言学家曹聪孙教授 社会科学论坛,2010(8)天津方言与地域文化 社会科学论坛,2010(10)汉族人名里蕴含的文化典故 社会科学论坛,2010(19)龙虫并雕 雅俗共赏 追求创意 功在拓荒——追忆李世瑜先生 社会科学论坛,2011(2)满目春光来新夏——来新夏教授的人格与文品 社会科学论坛,2012(8)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 语文建设,2014(1)汉字简体和繁体共同传承文化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

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天净沙 春〔元〕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解〕飞红:指落花。〔译文〕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凭栏眺望,高卷起帘栊。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这支曲子运用绘画技法,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春天的景物,具体来说,整个画面的背景,是远景,第二句是人物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三句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是中景。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这支曲的人物应该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要更加细腻,更加秀美 【作者介绍】 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剧四大家之一,为著名散曲家,杂剧家,代表剧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但是,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在斯宾塞的时代存在许多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譬如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ewart Mill)、汤马士·亨利·赫胥黎和查尔斯·达尔文都是当代知名的人物。

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二、避讳。《修辞学发凡》解释说:“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做避讳辞格。”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如“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办法来改说改写。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三、对仗。对仗现在称对偶,不过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对仗的种类很多。主要有:⑴工对。工对要求对仗工整严谨。不仅同类词语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语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植物、宫室等),自是工对。有些特殊的小类如颜色词、数目字、专名词等相对,尤见工整。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与地、诗与酒、花与鸟等,也算工对。有些特殊语音的词语(如叠音词、连绵词)相对属于工对。如《滕王阁序》:“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已矣”与“丘墟”之间,表面上看不是对偶,其实它们之间是双声相对。“已矣”是双声,“丘墟”在古代汉语中均为“溪”母,也是双声,所以成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对了。⑵宽对。词性相同,但不同类别的词语相对,便是宽对。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⑶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也叫假对。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量词“几度”。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看上去,“牺牲”和“日月”不能相对,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但“牺牲”还有另一意义——古代把作为祭品的牲畜称为“牺牲”。这样,“牺牲”作为名词,就可以对“日月”了。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沧”对“蓝”。⑷流水对,也叫串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并列结构。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两句话是一个整体,从结构上是并列关系,从语法上却是承接、转折、因果、假设等关系,或仅是一单句。这叫流水对。如杜甫《九日崔氏蓝田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此为因果关系。白居易《古原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为承接关系。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此为转折关系。骆宾王《在狱咏蝉》:“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此为一单句。(5)扇面对。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简称扇对,也叫隔句对。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这实际上是一副上下联各十字平仄相同的对联。扇面对在诗里不常见,但在词里面,尤其如《沁园春》、《望海潮》等长调中却是常见的。如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就是著名的扇对(6)当句对,就是在同一句中的词语自成对仗,同时又与另一句成对。例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颔联“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其中“虎踞”与“龙盘”,“天翻”与“地覆”分别构成工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杜甫《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其中“吴”与“楚”、“东”与“南”、“乾”与“坤”、“日”与“夜”分别构成同类对,同时两句又构成对仗。(7)掉字对。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出句中的两个“花”字与对句中的两个“鸟”字相对。(8)错综对。就是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了位。如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颈联:“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这一联中“大鸟”与“老鹰”对称,可是错了位置。有的对仗错位不只一字、一词,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这一联中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都错了位。诗人所以用错综对,一是为了押韵,如第一例;二是为了句顺,如第二例;三是为了迁就平仄,如第三例。四、割裂。所谓割裂,是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分割开来,用其中的一部分代替另一部分。实际上割裂也是一种借代,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借代。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为政》里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后人遂以“而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知命”表示五十岁,“耳顺”表示六十岁。其实,这几个词语的本意和人之岁数无关。《修辞学发凡》称之为“藏词”,举的例子有:《尚书》中有“惟孝友于兄弟”的句子,于是用“友于”代“兄弟”。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剚刃于爱子”。“友于”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之兄刘演。由于任意分割,随意组合,东拼西凑,断章取义,这就严重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完整。因此,割裂不能算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在今天是不足为训的。但我们了解这种修辞方式,对于阅读古籍,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五、节缩。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辟“节缩”一节,定义曰:“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节缩都是音形上的方便手段,于意义并没有什么增减。”并指出节缩有凑就对偶音节或者形成错综的效果。陈先生所说的节缩是广义的节缩,包括语音上的“合音字”,如“不可”缩为“叵”,“何不”缩为“盍”,“之于”缩为“诸”。这一类缩合现象,今天通常看作是词汇现象,称之为“兼词”。作为古汉语特殊修辞的节缩,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名的节缩。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二是成语的节缩。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转侧”乃“辗转反侧”的节缩。“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抢呼”乃“呼天抢地”的节缩。“夫妻向隅,茅舍无烟”。“向隅”为“向隅而泣”的省写。课文注释:“面对着墙角(哭泣)。《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因此,“夫妻向隅”云者,不在于说他们向着墙壁,而在于说他们哭泣。节缩的主要特点是音形长度减少了而意思并没有减少,其修辞作用主要是为了节奏的匀饬、对偶的整齐。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节缩,不包括音节上的合音词,也不包括一般的简称(不具有作家个性色彩和特殊的修辞效果)。现代汉语也保留了成语节缩的现象,中学教材中有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冠冕”(“冠冕堂皇”的节缩)、朱自清《威尼斯》中的“斩截”(“斩钉截铁”的节缩)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沧桑”即“沧海桑田”的节缩,“金汤”即“金城汤池”的节缩,“瓜李”即“瓜田李下”的节缩,“泰斗”即“泰山北斗”的节缩。成语节缩的效果是使语言更精炼;其次,这些成语节缩后,可以与其他词语重新组合成新的四字成语或短语,以适应新的思想内容的需要,或使语言富于变化。如“沧桑巨变”“固若金汤”“瓜李之嫌”“学界泰斗”等。六、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就是运用典故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得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说的是晋国的魏颗依照父亲魏武子清醒时的嘱咐,在父亲死后,把父亲的宠妾嫁了人,没有殉葬。宠妾的亡父为报答魏颗,在魏颗与秦国打仗时,结草把秦将杜回绊倒,使秦军大败。后遂用“结草”表示报恩。成语“结草衔环”(“衔环”是另一个典故)常用来表达对对方的感恩戴德。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苇”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谁说黄河水宽阔?一支芦苇可渡过。)成语有“一苇可航”,意为两地相距不远。徐迟《黄山记》:“一苇可航,我到了海心的飞来峰上。用典的方法有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借用等种类。无论用事用句,使读者从字面上一眼可辨的,是明用;字面上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的,是暗用;正用指典故的含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反用则是从反面来阐发典故的意思,即反其意而用之;借用是借典故的字面来表达与典故实际无关的事物。如《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明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暗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是正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反用,“接孟氏之芳邻”是借用(它不是说“择邻而居”或比喻母教等意思,而是表示自己很高兴能与参加宴会的各位嘉宾结交)。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巫山云雨”这个典故在毛泽东笔下,不是指男女艳情,而是借指长江上游的洪水,用来展望祖国水利建设的前景,就是古为今用、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七、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才能现出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互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教参书上译作:“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实际上应为“从早到晚,吹弹歌唱”。《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其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难以区分雄雌。并非象有些教参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若然,“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是泾渭分明,而不是错综复杂了。此外,中学教材古诗文用了“互文”的例子还有: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八、避复。“避复”是近代学人杨树达提出的,他在《中国修辞学》设“变化”一章,“避复”一节,实际上“变化”也是讲避复。举古书上的例子,说明“避复”乃有意而为,避复本身就是语言的一种追求。《庄子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课文注解将“少”解为“小看”,将“轻”解为“轻视”。其实,这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小看就是轻视,避复而已。《屈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称”“道”“述”如果分开解释,或许有区别,但在文中意思都是表示“提到”“称道”等意思,实质上没有区别。《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敬”就是“慎”。这里有认真严肃、全神贯注地对待的意思;今天还有“敬业”的说法。这里不说“慎始而慎终”,显然是为了避复。又:“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尽”“竭”,其义一也。“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以怒”就是“因怒”。上下文分用“因”“以”,则是虚词的避复。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避复的修辞较多地用在上下文结构对应的位置上,由此产生了“上下对文而见义”之说。所谓“对文见义”是指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这时,一些近义词、类义词临时取得了同义词的作用。对待“对文见义”的词义,读者在阅读时,不必计较它们的“异”,只需认识它们的“同”。如果说,互文见义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对文见义”的特点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鲜”本是“少”的意思,但受到上文“无”的影响,临时取得了“无”的意思。《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文中“收藏”“经营”“精英”本来并非同义词,也不是近义词,但受到上下文的影响,按照对文见义的原则,它们取得了相同的含义。所以注解中说:“(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九、连及。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常见的是专名连及。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举《左传昭公三年》例:“昔文襄之霸也,其务不烦诸侯,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夫人(薨),士吊,大夫送葬。”(“聘”,古代诸侯之间通问修好。“不协”,不团结,有矛盾。)树达引孔疏:“襄是文公子,能继父业,故连言之。其命朝聘之数,吊葬之使,皆文公令之,非襄公也。”原文“文”指晋文公,“襄”指晋襄公。称霸的实际上只是晋文公。《孟子滕文公上》:“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汝、汉、淮、泗四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连类而及其余三水。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许行》一课对“决汝、汉”一句的注解是:“开凿汝水、汉水。汝水在今河南省,汉水发源于今陕西宁强县,在湖北注入长江。”对“排淮、泗”一句的注解是:“排泄淮水、泗水。淮水即淮河,发源于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泗水发源于山东,在江苏注入淮河。”注释对汝水是否注入长江交代不清,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会有这种行文。十、合叙。所谓合叙,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物前后合并叙述,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目的是使句子紧凑,文词简洁。在叙述时,前两件事与后两件事分别对应,把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叙说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这种修辞方法叫合叙。也叫并提。《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本来可以说成“(夏)桀暴乱而(商)汤征伐,(商)纣暴乱而(周)武征伐”,是平行的两件事,作者合起来说。两件事前后对应,分别相联。《水经注江水》(课文题《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实际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日),自非夜分不见月。课文又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教材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均译作:“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这里采用的是直译,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无不妥。但略加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此种译法,极易被认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潭水”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事实上,“雪白的急流”奔腾汹涌,可以“回旋着清波”,却难以“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方可现出其“碧绿”,也才可“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因此,原句运用了“合叙”法,原文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译文应变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一般的合叙,前面两件事在前的,也承接后面两件事在前的。可以写成简单公式:ABAB。但是有的作者处理合叙时,前后结构作了变通处理,出现了错综变化,呈现出这样的模式: ABBA。如:《孟子公孙丑下》(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非不坚利也。”“兵”与“利”发生关系,“革”与“坚”发生关系,实际意思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作者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理解上要分开来,次序上又有错综变化,无疑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再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也是“合叙”,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赠”是对死者追封爵位,自然非常显赫;谥号是对死者追封的称号,自然非常美好。崇祯曾经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号为“忠介”。课文上对“赠谥美显”的注释是:“指崇祯皇帝赠周顺昌为太常卿,谥为忠介。美显,美好而光荣。”教参书的译文是:“赠给他的谥号美好而光荣”。由于没有把握其合叙的句子结构,教参的翻译与课文的注释发生了矛盾,教参没有把“赠”的含义加以落实,把本来的两件事当成了一件事。十一、列锦。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这个名称是当代修辞学家谭永祥提出的,他对列锦的解释是:古典诗歌作品中一种奇特的句式,即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中国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如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谈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像俱足,始为难得。”用散文的文字来诠释,可以这样来理解:鸡叫了,天还没有亮,残月挂在茅店的上空,赶路的人已经登途了,他走过满是凝霜的木桥,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足印。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还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列锦具有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拿今天的艺术品类来比方,列锦获得了影视镜头巧妙剪辑(即蒙太奇)的某些效果,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jr

毛浩然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TranslatingChina执行主编,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会长,中国比较修辞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副会长,20多家SSCI、A&HCI、CSSCI期刊审稿人和编委,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评审专家,国防科技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赛点评专家,《语言文字应用》英文审校,福建省特邀外事翻译。在Cognitive Linguistics,Journal of Language & Politics,Discourse Studies,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 Pragma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专著、编著和译著10部,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福建省社科等10项课题。获评“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承担20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在学生评教中屡获优秀教学奖。此外,还创建了全国十大公益教育网站“浩然考试网”和8家官方教育网站。

最近,贾浅浅的诗作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很多人看到贾浅浅的诗,嘲讽、质疑声一片,也掀起了一股“诗歌创作”的浪潮,都想和贾浅浅一比高下。这时,有人站了出来,说诗歌评论是专业人士才能干的事,普通老百姓就不要凑热闹了,你们不懂的。我坦白,我就是不懂诗歌,更不懂诗歌评论的普通老百姓。而且,也不知趣地凑了热闹。看了这样的观点,心里不免好奇,专业人士是怎么评价贾浅浅的诗作的呢?闲来无事,上知网搜了搜,还真“收获”颇丰。位列北大核心期刊、CSSCI源刊的《文艺争鸣》,竟然一下子在2020年第8期发表了5篇贾浅浅诗歌评论的文章。这样级别的刊物,刊登的文章应该是够专业的了。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文章对贾浅浅诗作的评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何言宏教授,在其《女性诗学的个体变构》一文中说,贾浅浅的《朱鹮》“诗境具有了相当浓重的时间和永恒的意味”。福建三明广播电视台新闻部编辑卢辉,在其《时间因秘境而实——谈贾浅浅的诗》一文里,说贾浅浅的诗作是“通向内心秘境的回流”。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编剧朱必圣,发表的文章《澄明的诗意——浅议贾浅浅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中的诗歌》,说“贾浅浅是一个拥有诗歌秘密的诗人”,她是在“用心灵表达未知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清华教授,说贾浅浅的诗作“如此和谐,如此清脆而不同俗流,有某种来自通灵的气质”,是“朴素的诗篇”。西北大学陈晓辉老师,则说得“直白”得多。他说贾浅浅属于“生而知之者”,注定是“天成的侍人”,“甫一出道,就像一只轻盈的百灵,用婉转嘹亮的歌声恣情肆意地吟诵着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情怀”。看了这些专家们的评价,我冷汗直冒。天呀,贾浅浅的诗作原来这么好?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哪怕是一点点呢?我好歹也读了十几年书,花了父母不少钱,这些书不是白读了么?他们所说的“永恒”、“秘境”、“秘密”、“通灵”,我怎么一点也没感觉到?再看看他们评价贾浅浅的用词,突然发现,诗歌评论竟然有浓重的玄学味道。那些充满神秘感,又让人不知所云的词汇,有点像街边的算命老头的言语。他们说了一大通,但就是让人不明白,贾浅浅的诗作到底好在哪。被各位专家推崇备至的贾浅浅的诗作,却被“不明真相”的老百姓们批得一无是处,这到底是为什么?专业诗歌创作者和诗歌评论家,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差距竟然有这么大?是诗歌越来越远离了普通老百姓,还是老百姓的欣赏水平越来越拉了诗歌的后腿?这种分裂,甚至是对峙,显然是有问题的。诗歌什么时候成了少数专家们把玩的特有之物?诗歌怎么和老百姓的距离隔得那么远?远得连说几句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包括诗歌在内的文艺作品,到底应该是为了谁而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争鸣》这个刊物的名字应该就由此而来。但是,在号称“争鸣”的刊物上,竟然刊发的全部是赞赏贾浅浅诗作的论文,而没有一篇是反对的,那这争鸣从何谈起?不成了歌颂了么?在《文艺争鸣》这样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那是至少要经过初审、同行评审和复审三个阶段的,不可谓不严谨。而在2020年8月,这个刊物竟然“不约而同”地一口气刊出五篇有关贾浅浅诗歌评论的文章,在理论期刊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首诗歌,是仅仅只得到了专家们的欣赏,而不被老百姓所待见的。好的诗歌,最终要由老百姓的喜欢而流传下来。远离老百姓的大作,专家们即使是再怎么吹捧,终究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经过这番“争鸣”,贾浅浅诗作是好是坏,应该会有定论的。这样的争鸣其实是一件好事,起码让广大的门外汉们,对诗歌又有了兴趣。而不能以一句“诗歌评论只能由专业人士来进行”,便一棍子打死了。不好意思,我这个门外汉又来凑热闹了。在这里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事的“阴谋”,只是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了?我是喜欢诗歌的,当然主要是古代诗歌。现代诗确实越来越让人读不懂了,便也没有了喜欢的动力。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的评价观

楼上的回答得很清楚了嘛~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你真的要考研吗?(表示怀疑)回答你的问题:1,评论类文章可以直接说就是论文,也就是你所谓的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是比较初级的一种写作形势。论文包括了议论和适当的事例来支撑你的文章主旨。2,怎样的思维?这个问题问得很没有水准耶。那当然是独特的,有你独到见解的最佳。3,关于评论。你上网去搜索写评论来参考下,借鉴下别人如何写的吧。但是所谓的参考是方向性问题,不是让你就那样写哈。

应该像写论文一样来写。确定主题,有关键的几个核心词,围绕这个来写。

平时多看下那些类似名作鉴赏、文学评论的杂志,学习下人家的思路,以及积累下专业的词汇、语句。 要求就是,考试的时候不要写的太全而平,面面俱到反而显得面面都不精,不要写的太随意像读后感,最好是从某一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如果能跟已有的出名作家做比较效果更好。 平时各个类型的文章都找个代表,看看人家从那些方面分析的就行啦。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和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人们在人生实践和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的。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境遇、文化素养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指引人走人生的正道,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人生业绩,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错误的人生观将导致人背离人生的正道,走到邪路上去,甚至成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人。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价值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价值,还有综合性、复杂的价值,如人的价值(或称人生价值);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区别联系我们可以看到人生观、价值观这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所谓区别就表现在所指的内涵和范围的不同,人生观面对的是社会人生的领域,价值观则更进一步,指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二者之间也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一方面,世界观支配和指导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生观、价值观又反过来制约、影响世界观。

  • 索引序列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的评价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是谁
  • 当代修辞学期刊点评人的评价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