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

发布时间: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

《山东外语教学》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刊物,位于“H3/H9 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14 复合影响因子:521 综合影响因子:367 主办: 山东师范大学周期: 双月ISSN: 1002-2643CN: 37-1026/G4创刊时间:1980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2)

现用刊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曾用刊名: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6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原名为《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根据鲁选发1985(63)号文件,学报改名为《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本刊为季刊,每期120页码,国内外公开发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学校目前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约4000亩,建筑面积120多万平方米。 建校57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以育人为本,改革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6万多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为科教兴国 ,尤其是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人教育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学校教学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语言文字工作等多次获得山东省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设有24个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1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100多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50多人。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308万册。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中心)。设有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现代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山东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山东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基地、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现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中有8个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基地进入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工程。1个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资助实验室。学校主办6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种,尤其是我校与国家科委于1991年共同创办、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5位院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全校在职教职工2602名,其中专任教师1809人,教授、研究员370多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00多人,硕士学位教师780多人。设有5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12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有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77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荣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0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42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荣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另外,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行选课制,开展按学院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二次挑选专业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91项,获奖总数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2003年起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列入重点批次录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硕士研究生考博录取率均超过30%,个别专业达到6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重要科研项目12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3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项,国家攻关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2005年,被SCI收录科研论文167篇,居全国高校第63位;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5位。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00余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8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7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了与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是山东省基 础教育的名牌学校。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 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注:文中有关数据截止到2007年7月)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邮编:250014 党委办公室电话:0531-86182215、86182217 传真:0531-86180066 校长办公室电话:0531-86180015、86182222 传真:0531-86180017 学生处(学工部)电话:0531-86180906、86180684 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86180245 86182376 长清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邮编:250358 长清校区办公室电话:0531-89611808(传真)

山东师范大学 [英]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学校目前有校本部、长清校区、北校区三个校区,约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校56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 16万多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为科教兴国、尤其是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设有22个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一级学科15个,硕士点二级学科122个。6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师范非师范性质兼有的专业8个,非师范专业41个),是国务院、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 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 1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 200多人。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有中外文期刊 6000种,电子图书 21万册,电子期刊6600种。学校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学校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附设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现代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等14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设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有8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进入山东省 “十五” 重点强化建设工程。3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编辑出版《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山东师大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6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5位院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全校在职教职工2253名,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研究员270多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70多人。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20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48人,设有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8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全国 “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颁发的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 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被选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0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另外,学校聘请 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行选课制,开展按学院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二次挑选专业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4项,获奖总数及层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自2003年以来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列入重点批次录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硕士考博士率均超过30%,个别专业达到6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973” 项目 3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国家攻关项目 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 2000多万元。2004年被SCI收录科技论文108篇,居全国高校第67位;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3位。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200多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1项。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0余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 8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7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 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都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已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名牌学校。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高水平的山东省重点大学而奋斗。 本资料来源于你可以自己进去看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学校目前分校本部、长清校区两个校区办学,占地面积约 4000亩,建筑面积120多万平方米。 建校57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扬“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以育人为本,改革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6万多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为科教兴国 ,尤其是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人教育工作、科研管理工作、后勤工作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学校教学工作、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语言文字工 作等多次获得山东省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设有24个学院。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本科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91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 究生3100多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外国留学生150多人。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308万册。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中心)。设有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现代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山东省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山东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基地、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现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中有8个重点学科、2个重点实验室、2个研究基地进入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工程。1个实验室为山东省重点资助实验室。学校主办6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核心期刊5种,尤其是我校与国家科委于1991年共同创办、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英文版),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 权威期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5位院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全校在职教职工2602名,其中专任教师1809人,教授、研究员370多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00多人,硕士学位教师780多人。设有5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12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近年来,有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人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77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荣获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10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荣获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42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荣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 称号。另外,学校聘请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行选课制,开展按学院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二次挑选专业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91项,获奖总数位居山东省属高校首位。2003年起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列入重点批次录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硕士研究生考博录取率均超过30%,个别专业达到60%。毕业生就业率 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重要科研项目12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3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项,国家攻关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5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2005年,被SCI收录科研论文167篇,居全国高校第63位;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5位。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20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00余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8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社科研究管理先 进集体”称号。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7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47所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 了与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是山东省基 础教育的名牌学校。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 的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注:文中有关数据截止到2007年7月)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8号 邮编:250014 党委办公室电话:0531-86182215、86182217 传真:0531-86180066 校长办公室电话:0531-86180015、86182222 传真:0531-86180017 学生处(学工部)电话:0531-86180906、86180684 招生办公室电话:0531-86180245 86182376 长清校区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1号 邮编:250358 长清校区办公室电话:0531-89611808(传真)

达晋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这个不是的哦,国内学报有一些是SCI,但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不是。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级别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主管单位:科技部主办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快捷分类:环境出版地区:山东国际刊号:1002-2104国内刊号:37-1196/N创刊时间:1990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6-9个月复合影响因子:026综合影响因子:766期刊级别: CSSCI南大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主管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办单位: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快捷分类:环境出版地区:天津国际刊号:1674-0912国内刊号:12-1397/N创刊时间:1980发行周期: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复合影响因子:523综合影响因子:308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 这两个应该可以!具体的情况可以在 杂志之家 问一下!

达晋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这个不是的哦,国内学报有一些是SCI,但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不是。

《山东外语教学》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刊物,位于“H3/H9 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14 复合影响因子:521 综合影响因子:367 主办: 山东师范大学周期: 双月ISSN: 1002-2643CN: 37-1026/G4创刊时间:1980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2)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目录是什么

《山东外语教学》目前是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刊物,位于“H3/H9 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14 复合影响因子:521 综合影响因子:367 主办: 山东师范大学周期: 双月ISSN: 1002-2643CN: 37-1026/G4创刊时间:1980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探讨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 32岁,女,讲师)摘要 “健康第一”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比较,针对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切实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强健,没有疾患,而且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特征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1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是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的唯一保证,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学生树立追求健康状态的理念,了解并掌握达到健康的途径,把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重新加以塑造和认识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第五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上,我国学者认为应该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乎于抽象的概念,不象考试成绩那么直观,当身心及精神的疾患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给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2岁降到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寿命73岁低79岁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缺乏长期的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至今,全国1000多所高校已有30%的大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江苏省2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协调负责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仍然较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商约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情商约占60%“情商”(EQ),是一种洞察及控制个人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的技巧,是驾驭人生在顺境与逆境都能自如通行的智慧情商较低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学和锻炼是重塑心理素质和弥补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1]而一味的埋头苦学,从而导致的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及较差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2 中国与日本、前苏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1)中国: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②加强体育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身习惯与兴趣;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日本:①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态度;②通过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在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中竞争及合作的体验,培养公正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态度;③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3)前苏联:①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②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③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力求达到身心完美4)美国:①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②使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③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环境5)德国:①让学生学会进行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创造性活动并提高这种能力;②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③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国外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①运动实践的合理性;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性;③体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统一性;④强调运动过程中愉快的体验以美国的体育课程特点为例,通过对美国不同洲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的选择性;重视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可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关,注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约30%左右3 我国体育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1 体育课现状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对学期末考试存在恐惧心理体育课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而运动技术又较单一,传授的项目不能与今后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缺乏体育理论的系统讲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体育的收获,捉襟见肘,身体素质略有提高,而心理素质或某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塑或校正,运动技能似懂非懂,不懂得自我保健及锻炼,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理念2 体育课现状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三基”,忽视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参与了,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尽管我们也在呼吁双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客观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服从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进行,否则学生将无法应付学期末的考试,而考试分数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及就业分配由于单一的评分体制的存在,所以除技术及身体素质之外的其它传授,就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就练什么,天经地义3 关于体育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 改革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大纲应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这些体育项目及技能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中使用价值的可持续性,例如:太极拳、散打、健美操、篮球、花样跳绳、羽毛球、踢毽子、沙包游戏、游泳等体育项目教学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除校内外堂课示范性教学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比赛,教师在期间介绍比赛规则,使学生领会竞技精神,掌握技能的技巧,同时亦喻教于乐另外,应开展内堂课教学,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系统,举办理论课讲座,传授体育文史,体育卫生保健,如何制定运动处方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组织野外授课,给学生设置些困难,鼓舞和引导学生勇敢地去克服,锻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智力与体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挑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分组教学,将技能娴熟的学生和技能生疏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锻炼其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其充分体会到互助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现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学习与锻炼的心理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4 课外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其分析1 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忽视 高等教育在传统理念上比较重视专业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理念,因而更加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塑造近些年来,高校教育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德育教育,但是存在着弱化基础理论学科教育的倾向,更加轻视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下午一般安排2~4节常规课,甚至有些学校晚上也安排了加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或者其他讲座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广泛性、多样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环境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冲击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及价值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人力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就业考试、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另外,就业尝试、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深深影响着常规的大学生活这种社会活动的不合理配置也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种种短期行为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更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3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及对体育的偏见 学生尽管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在接受体育教育,然而却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而甚少,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体”的影响,视体育为蹦蹦跳跳的游戏,专业术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4 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充分保障 大多数高校没有体育部门对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及监督这样就对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存在着惰性的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督促制约;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课外活动的欲望却无法进行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借不到必要的运动器材,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5 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对策1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全民健康“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2]”根据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征,全民健身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快乐体育正成为我国体育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指导,使其个人兴趣与体能差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愉悦了其精神,提高了其情商指数,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渠道 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在体能和技能达标教学的基础上,除保留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外,还应增开体育选修课:通过内堂课教学讲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医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户外课教学传授一些娱乐性较强、提高和增加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保持终身体育锻炼,受益终生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体育游戏、游泳、跳水、健美及健美操、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攀岩、越野、武术等另外,学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的建设,为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完成大学教育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培养学生愉悦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符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会自我锻炼与保健,并在锻炼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直至终身受益6 参考文献[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1~12[2] 郁 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

不是。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2015年8月26日 ,这个目录中 查不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达晋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这个不是的哦,国内学报有一些是SCI,但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不是。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

兄弟,好学校啊,真的,我有三个同学从湖南考到了那儿,呵呵,祝你快乐,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其前身山东师范学院创办于1950年,1952年原齐鲁大学的部分系科并入我校。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建校五十五年来,学校共为国家输送了15万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3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1000余人。 学校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25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70余名,副教授、副研究员670余名;博士生导师89名,硕士生导师50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200余人,硕士学位教师600余人;学校设有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8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3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被选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0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还聘请了5名两院院士为兼职教授,聘请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激励着一届又一届师大学子上下求索,奋发成材。1997年以来,学校共有7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69项获得省级奖励,64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以上教学研究立项。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2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国家攻关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20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0多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1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6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建立了广泛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1990年以来接受长短期留学生1500多人次。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了与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 学校目前拥有三个校区,占地1200多亩,本部设在风景秀丽的千佛山脚下,坐落在济南长清大学园区占地3000余亩的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学校教学、科研条件良好,图书资料充足,实验设备先进。学校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拥有先进的电子阅览设备,藏书总量280万册,有中外文期刊6000种,电子图书21万册,电子期刊6600种,藏有古籍书目17万册。学校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编辑出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等6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生教育,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64个,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首批试点单位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并同时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为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早日成材,学校设有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学位论文奖,以奖励品学兼优、成绩突出的研究生。

达晋编译-专业的SCI论文服务机构:这个不是的哦,国内学报有一些是SCI,但是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的不是。

山东师范大学 [英]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山东师范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山东师范学院,于1950年10月29日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同时并入。1981年,经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学校目前有校本部、长清校区、北校区三个校区,约占地3000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校56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秉承“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以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发展并举,立足教育,服务经济,砥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系科专业齐全、办学层次较高、办学条件较好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了 16万多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劳动模范和优秀教师,为科教兴国、尤其是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被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现设有22个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点一级学科15个,硕士点二级学科122个。64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5个,师范非师范性质兼有的专业8个,非师范专业41个),是国务院、教育部批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培养单位。学科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 形成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 13000余人,外国留学生 200多人。 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学校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图书馆是山东省高校较大的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有中外文期刊 6000种,电子图书 21万册,电子期刊6600种。学校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带校园教育科研网。学校设有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附设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外语培训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现代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地方史研究基地、山东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清洁发展机制技术服务中心等14个省级研究、培训机构。设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其中有8个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进入山东省 “十五” 重点强化建设工程。3个学科被批准设立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编辑出版《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山东师大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等6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于造就一支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知识能力结构优化、学术科研水平一流、思想道德品格高尚、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5位院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全校在职教职工2253名,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研究员270多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70多人。博士生导师89人,硕士生导师近5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20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48人,设有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8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全国 “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颁发的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 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被选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0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另外,学校聘请 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校具有从严治教的优良教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中心工作。以专业建设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以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实行选课制,开展按学院招生、辅修专业、双学位、二次挑选专业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9年以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74项,获奖总数及层次位居省属高校首位。自2003年以来学校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列入重点批次录取。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硕士考博士率均超过30%,个别专业达到6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加强基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突出特色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973” 项目 3项,国家高新技术发展“863”项目 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国家攻关项目 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40余项。学校年度科研经费达到 2000多万元。2004年被SCI收录科技论文108篇,居全国高校第67位;科技论文被国际引用数量居全国高校第53位。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200多项,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1项。学校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转让合同100余项,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与企业联合建立 8个研究所和中试研究基地,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立了中国千亩盐生植物园。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派出700多人次到国外进修、讲学、合作研究,聘请 200多名外国专家来校任教、讲学。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院校结为友好学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自1990年以来,共接收长短期留学生3000多人,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近年来,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成立了中韩合作国际商学院,开展了与日本、韩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互派留学生等工作,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学校附属中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小学都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或示范学校,已成为山东省基础教育的名牌学校。 目前,学校正抓住机遇,振奋精神,干事创业,开拓创新,为建设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高水平的山东省重点大学而奋斗。 本资料来源于你可以自己进去看

  • 索引序列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是什么级别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目录是什么
  • 山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