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穷鬼无神论臭鬼无神论酸鬼无神论丑鬼无神论饿鬼无神论恶鬼无神论脏鬼无神论傻鬼无神论色鬼无神论骚鬼无神论淫鬼无神论魔鬼无神论 贱鬼无神论老鬼无神论病鬼无神论死鬼无神论苦鬼无神论

佛教是一种侵略文化,殖民文化,侵入中国后战胜了本土的道教文化。如同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台湾人必须学日语,用日语而放弃国语一样。早在唐僧取经之前700年,佛教就渐渐地传到中国。为巩固佛教地位,佛教徒利用一切手段进行佛法宣传,培养本土大批佛教骨干(如和尚尼姑,从某种意义上讲唐僧也是汉奸),建立寺庙,疯狂举行各种佛法活动,排斥其它宗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使佛教文化渐渐扎根于中国无知的民间,儒道教再也抬不起头了。因此,中国本土道教中的道士很难见到,而外来宗教和尚却很多。到现在,还竟然有人把佛教文化当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明,真是不可思议!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佛教侵入只有两千多年,怎能说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客气地讲,佛教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同一条支流汇入长江一样。现在中国的佛教文化既有原始佛教文化,又有本土宗教文化,相互渗透,并且原始佛教占主导地位。中国的佛教文化是全部大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流。

这种问法,真的很难回答,如果简述,那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佛教让人知道了清静之心,而且懂得了拿起与放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嘛,则是让一代代的科学领域都以佛教理论为指导,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则是其它家的学派思想来学习,但都是提高自己的修行,并没有让众生都得到修行,而佛教传入后,让众生皆有了博大的爱。

用“朝暮十念法”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于佛根地:这个念佛的法门,老年人也可以念佛;青年人也可以念佛;壮年人也可以念佛:无论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有病的人可以念佛;健康的人更应该念佛。为什么呢?有病的人,你病苦这么重,因为有业障,应该要念佛来消业障;没有病的人,趁着你身体健康,正好用念佛来回向身体永远的健康。那么老年人呢?这个路快要走完了,你应该走一条好路,应该念佛。青年人,正年轻,前途有无量的光明,你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的前途也有无量的光明。所以这个念佛法门无论任何人,都应该念佛的。这个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你行也可以念佛;住也可以念佛;坐也可以念佛;卧也可以念佛。但是,卧着念佛,不要出声念,要在心里头念;你要出声念就不恭敬了。因为你躺着念佛这是不恭敬的。这一点各位要知道。最忙的人可以念佛,最闲的人也可以念佛。最忙的人你怎么样念呢?你要修“朝暮十念法”。怎么修“朝暮十念法”呢?就是早晨和晚间用十念。怎么叫十念法呢?每一念是一口气;念十口气这叫十念法。一早起来,把脸洗干净,把牙也都洗干净了,然后你面对着西方,要是有阿弥陀佛像更好。你们无论哪一位,如果希望请阿弥陀佛像,我有纸印的阿弥陀佛像,你们可以到金山寺来,我可以送给你一张。那么你对着佛像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先拜三拜,然后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口气。这个朝暮,早晨与晚间都这么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么一口气,也不要故意叫这个气长,也不要故意叫这个气短,就是很自然的。这一口气就为一念,念十口气。早晨念十口气,晚间念十口气,叫朝暮十念法。你要能以天天不间断,只用五分钟,或十分钟的时间就够了。那么平日是不是也可以念呢?当然可以念了。你念得越多越好。这是朝暮十念法;你要是用这朝暮十念法的功夫,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个念佛的法门是最方便的法门……_talks/BRF/BRF_CHhtm宣化上人法宝网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

题目太大,不会通过

范文网 看看

佛法在人间,要能普遍、要活用。佛法不只是深山闭关,佛法不只是念佛往生,不只是放在藏经楼,是要能深植人心,要能活用在日常生活,要能用佛陀的慈悲、智慧加入群众团体中,付之行动,表现在行为上,才是「佛法不离世间法」。 同心协力走入人群 每个佛弟子所要做的,不只是个人的念佛、拜忏、消灾,更应四众弟子同心协力,走入人群,结合智慧与力量,传播佛法,甚且更具体的了解众生的疾苦与需要,而给予不同的帮助,行菩萨道。 执教佛教禅宗史学的宣方老师谈到,他自己很幸运地在大学时代接触佛教,这对他的信仰、人格及知识上的吸收,都有很大的助益,对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她提出三点,供大家参考:一、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佛学上的,各宗教间的,及一般世俗常识,应有一定程度的学养,佛弟子不仅该拥有出世的胸襟,更该兼具世间的学识,学佛的三阶段:闻、思、修,其第一即重多闻,以高深的理论、学术为基础,才易令人信服,正如名和利,地位和头衔,是渡化的工具、手段,使之达成弘法、利众的目的。行住坐卧如法实践二、对佛法的体认:包括义理上、修行上。义理上包括名相、哲学思考,佛学与其他宗教不同,对佛教典故应有基本认识,才有机会跟有缘众生谈道。在修行上,不论是修禅、净、密、律,佛弟子每天应把握一段时间,如早上起来,或临睡前,作一段功课,或诵经,或持咒,或打坐,或礼佛,使心灵净化、安详,才能有智慧去面临日常的各种困境、考验。三、戒律清楚:佛法浩瀚,莫不以戒律为纲领。持戒而后禅定而后智慧。日常生活中,不论说话、行为,心念皆能以戒为师,则不难随地自在,随时清凉!把佛法如法的在行、住、坐、卧间实践出来! 在工作中实践佛法 一位居士表示,他本身从事公车驾驶员工作,大多时间在公车上,于是他心持佛号,每一乘客上下车时,他皆念佛回向与之结法缘,他觉得每一乘客都是佛,他多有福报可载送他们到各处啊! 一位报社记者也提到,因工作采访的因缘,他得以认识各道场、师父,把这些事迹、人物,以笔写下,来与各众生结缘! 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英培同学,多年来默默把每个月的打工钱,捐到寺庙,或儿童。佛七时,买些礼物送给小朋友。前日,又捐两万元辅助儿童夏令营的创办经费。 另外一位人大法学院的同学表示:佛法是在工作中、学习中实践出来,多做少说,做了十件事,再讲半句,能做人所不能做,忍人所不能忍。欲成佛教龙象,先为人民牛马! 又有一位窦亚萍同学表示,佛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心态是最重要的,要能对人付出关怀,对众人慢慢沟通,接引到道场,才能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战胜心魔唯有放下 提及「战胜心魔」最为重要。人,常常对无谓的人与事起烦恼,要能找出烦恼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心结要靠自己来解开,否则佛陀在世也无法转众生的业。 过去,有一位忠厚老实的农夫,家徒四壁,仅有一把锄头赖以维生,他对这把锄头,总是心存感激,也十分爱惜它。 有一天,这农夫忽然领悟到,自己生命一天天的老化,锄头也会随著时日消逝而逐渐磨损,所以自己应看开一切,赶紧修行。于是把锄头收藏好,决心剃度出家,并发愿:「此生此世如果烦恼不断,决不罢休。」说也奇怪,当他听经闻法,心定下来的时候,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为命的锄头,便不顾一切还俗;回到家中,拿起锄头左瞧右看,爱不释手。又一段时日后,又回到师父面前虔求忏悔, 然后再出家,又经一段时日,又再还俗。如此来来复复已是六次了。对锄头爱恋不断,道业何能成就?这一次他抱定决心,拿起锄头跑到恒河边,对锄头说:「我这一生的生命是你养活我,慧命却断在你手中。今天我要丢弃你,永远不要和你见面。」闭上眼睛,毅然将锄头抛进河内。 当锄头脱离手中,此修行者忽然感到无比轻安和满足,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喊叫胜利!平常我们也和这农夫一样,为世间的人、事、物,爱得那么执著,以致荒废道业,徒增痛苦。要迈向成佛之道,当于时时刻刻,每一当下提起毅力和勇气,战胜自己的心魔。 逆境来时冷静省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尤其于研究历史、佛法史迹,常有“求不得苦”,资料不足,或有困惑百思不解时,陈老师会暂时停止钻研,让头脑轻松,以冷静态度安定一下,有时,反更容易得到解答,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印度、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大陆,凡有关佛教史迹,陈老师大都参访过。身历其境常常使陈老师感动,感受到各高僧大德的愿力及悲心,他们悲智双修,以智慧来了解众生的苦,众生的需要,以悲愿来渡化,本著无量的愿力,全心全意地贡献给每一众生! 每一佛弟子,日常生活中应常常「观心」。遇困难烦恼时,观察了解其因缘,并从中解放出来。勿失出发心,随时省思,调整心态、作法、行为,再出发,怎么走就看自己了! 做个无执的修道人《六祖法宝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所以,成佛的道场就在人世间,世法的圆满,就是佛法的实践。人成即佛成,即要以无所得的安详心态做一个无为、无执、无心的修道人,让每一个当下,皆能活在责任义务、般若法喜中,散发生命的光与热。

可以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佛教,使得很多中国人都念佛,拜佛,烧香,吃素,看经,还有深入人心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它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

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之后在中国迅速的传播,并且与中国文化迅速的融合,在东汉末年,由于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土崩瓦解,玄学兴起,儒、释、道三种文化开始合为一体(释就是我们所说的佛教)逐渐形成了理学,后来理学虽然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儒、释、道三种文化却始终是它的理论基础,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直到今天。

南无阿弥陀佛!佛陀只是教人断恶修善而已。让人人都做好人。学佛是为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本性本善,这与儒家、道家说的一样。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完成扎根教育。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都是教我们断恶修善的。人只有断恶修善,才能修福修慧。世间人追求的功名利禄,要有福有慧才能得到。你命里有的,抢都抢不去;命里没有的,无论用什么手段得到的,最后还是会失去的。所以,做人就老老实实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为好人吧。世间恶的东西不听、不看、不说、不思考,内心纯净纯善。人人都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对老师恭敬,好事都抢着做,每天都欢欢喜喜的,这样的世界,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有什么两样?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题目

你这题目都可以写成论文了。总体而言,二个开始时相互依存,然后相互抵触,水火不容。

有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一时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

与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激荡出具有高度融合性的“出世度己,入世度人”、“安身立命,跻贤为圣”、“修齐治平,向死而生”的集大成的中国文化。

这个论文题目似乎不太妥。佛教从汉朝时期传入中国后马上就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国从此开始了汉唐千年盛世,没有冲突之说。佛教传入西藏,随即成为西藏地区青海地区广泛的信仰。西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释迦牟尼的家族,因为避难的缘故,很多人从尼泊尔家乡移民到了西藏,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本来属于中国的宗教。众所周知,儒释道是一家,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以写这个论文,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因为论点站不住脚。虽然历史上有个三个皇帝打击过佛教,但那是个人行为,而且几年之后就恢复原貌,所以不属于文化冲突。

中国佛教艺术与文化论文

这种问法,真的很难回答,如果简述,那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佛教让人知道了清静之心,而且懂得了拿起与放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嘛,则是让一代代的科学领域都以佛教理论为指导,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佛教传入中国前,中国则是其它家的学派思想来学习,但都是提高自己的修行,并没有让众生都得到修行,而佛教传入后,让众生皆有了博大的爱。

四百字的感想你都不愿意写吗?问题这么专业,应该对这个专业是有了解的,还是发挥一下你的智慧自己组织一下内容吧。让你的脑细胞也好好的运动一下吧。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成果,其影响扩大到东亚其他国家,促进了各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佛教的传入中国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流行约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自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粗略划分,可分三期:初六百年,为部派佛教形成时期;中六百年,为显教大乘发展时期;后六百年,为秘密佛教流行时期。初期佛教以上座、大众两部为主,三四百年中分化为十余种部派。其中上座部,分为南、北二传。南传上座部,在阿育王时传入斯里兰卡,并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约公元七世纪后又自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省,迄今流行于傣族地区,形成中国的巴利语系佛教。中期的大乘佛教,于公元二世纪中传人中国汉地,公元七世纪起又自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公元十一世纪起,印度后期逐渐盛行的秘密佛教,又大量传入西藏。印度这后二期的佛教,又在中国形成汉语系和藏语系两大系统的佛教。  二、中国佛教的特点  中国佛教具有下述特点:  (一)全面性 如上所述,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入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三大语系的佛教。我们从阇那崛多、玄奘(596-664)和阿底峡的传记及译经史实得知,大乘显密经论的原本中国保藏最多,其中不少重要经论,印度本土反而没有全部流行,如《华严经》、《大集经》、《大智度论》等。  (二)丰富性 中国佛教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为典籍的浩瀚,二为宗派的繁多。(1)在汉语系佛教中,现存译典一千四百八十二部,五千七百零二卷,除去重译本还约有四千四百卷,其中声闻乘三藏约一千四百卷,大乘经论约三千卷,全部约合梵文二百五十万颂。另有历代汉文著述一万余卷,折合梵文七、八百万颂。全部合计约有一千万颂。我国正在编辑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收二万三千余卷。藏文《甘珠尔》及《丹珠尔》两部共收译典五千九百六十二部,约合梵文三百万颂。藏文著述数量亦极庞大,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编目工作。傣语系佛教除巴利语原典外,还有傣文译本及大量傣文著述。三个语系的佛教典籍之丰富是极其惊人的。以汉语系为例,汉文化历史悠久,文献之多,古代无比。  *此文系一九八四年出席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时向大会举办的佛教学术座谈会提交的学术论文。但公元1403-1407年成书的《永乐大典》,不过二万二千八百七十八卷,与汉文佛教典籍约略相当。佛教在汉文化中所占的比重于此可见一般。至于其他两种语系的佛教典籍就几乎等于各该民族文献的全部了。  (2)大乘佛教在印度只分“中观”与“唯识”二“见”和“波罗密多”与“真言”二“乘”,并未形成学派或宗派。但传入中国后,在汉地由于长期对教义进行钻研和辨析,逐渐形成许多宗派。如地论师、摄论师、楞伽师、涅槃师,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禅宗、三阶教等,禅宗后来又分七宗。西藏语系佛教也分为宁玛派、迦当派、迦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希解派、觉宇派、觉曩派、郭札派、夏鲁派等。傣族巴利语系佛教也分润派、摆庄派、多列派、左抵派等。佛教在中国所形成的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佛教内容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  (三)广延性 中国汉藏两语系的佛教虽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而发展,但并未成为民族的宗教,反而广泛流传到其他民族和国家。如汉语系佛教即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西藏语系佛教即传入蒙、满各族。近代,这两语系的佛教又传入欧、美两洲各国。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藏语系佛教与本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一方面在教义上保持印度原来的传统,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吸收了汉地文化和印度文化之长,创造了极为光彩夺目的西藏佛教文化。  傣族巴利语系佛教基本上保持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傣族各地区形成傣族文化的主体。  佛教传入汉地,时间最长,发展变化最多,影响也最为广远。这一历史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深入的研究。大体说来佛教与汉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佛教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  (一)学术化 佛教传入中国时面临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从一开始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就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来接受,钻研讲习,不遗余力。由于书写工具的便利,每一新译经论不久即可传遍全国,讲、录、注、述,蔚然成风。因此,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很快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赢得当时国外佛教学者的赞美和崇敬。如东晋时的道安(312-385),被西域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誉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北魏时的昙谟最,妙达《涅槃》、《华严》,印度的佛教学者菩提留支来华,“见而礼之,号为东方菩萨”,又把他著的《大乘义章》译为梵文,“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唐玄奘在印度被尊称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历史事实说明,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的研究始终是发展的主流,由此引起十余种宗派的繁兴和二万三千余卷大量译籍及著述的出现。  (二)艺术化 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都冠绝一时。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引起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使佛教面目焕然一新。公元三○一年前后来华的耆域大沙门看见洛阳寺、塔、宫殿的壮丽,赞叹说,“兜率天宫仿佛似此”。公元五一六年洛阳永宁寺建成后,菩提达摩祖师见之,“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赞叹说,“此寺精丽,阎浮所无”,“极佛境界,亦未有此”。他又看见修梵寺的金刚像,形像逼真,赞美说,“得其真相。”至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画家如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为僧寺所作的壁画、塑像引起轰动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今天,敦煌壁画、龙门造像、乐山大佛、雍和宫大佛、札什伦布寺大佛、布达拉宫等以及遍布全国的寺、塔、石刻,其艺术上的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事实上,大乘佛教的这一发展方向,是用汉文化中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方式来表达佛教的思想教义。近代有人认为中国佛教是多神教,是偶像崇拜,这是完全不理解佛教教义和无视历史事实的一种误解。事实上,大乘佛教信奉“诸法缘起性空”的学说,佛教不承认有创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  (三)社会化 中国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和弥勒的成佛必须修学五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产生许多著名的学者,如一行、道宣、王维、孙思邈等人就是天文学家、医师、史学家、文学家。到了禅宗六祖慧能(638-713)提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以后的怀海(720-814)又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因而使佛教与社会生活打成一片,在实际行动上实现了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理想,使大乘真正发展为“人间佛教”。自公元九世纪以后的一千余年中,佛教的高僧大德从事造桥、修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行医施药、赈灾救难、救死扶伤,以至兴办社会福利事业、从事民族团结工作、进行整理文化遗产者代不乏人。举其著者,如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西藏宁玛派高僧钵阐布在担任吐蕃僧相时力主和议,促成唐、蕃立碑结盟(821一3),结束了百余年纷争的局面,开辟了汉藏两族世代永好的新的历史时期。明代僧人道衍(1335—1419)主持《永乐大典》二万二千八百七十八卷的编纂,总汇了当时汉文化的全部内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大乘佛教的这一发展,使佛教与中国文化完全打成一片,而无法分割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发展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与中国的思辨哲学相结合,而向学术化发展,对教义愈研愈精,由此引起各宗派的成立,使佛教本身达到高度的繁荣。一方面是与中国的精美工艺相结合而向艺术化发展,使佛教成为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一方面与中国的人生理想相结合而向社会化发展,使佛教与中国社会密切联系。这三方面都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大乘佛教提出菩萨应以五明为修学的主要内容以来,佛教已由避世潜修的宗教信仰和思辨哲学转而向世间的学术、文艺、理论科学、生产工艺的领域迈进。我们千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佛教在中国大地上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沿着这一人间佛教的方向发展,取得极其巨大的成功。我们教祖释迦牟尼的“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伟大理想已在东方的广大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化为具体的现实。在人类所创造的各支古老文化中,佛教已以独具的精深哲学思想,丰富的精神财富,庞大的文献宝藏,精美的文化遗产而成为东方文化和文明的重要支柱。它在长期进行“成熟有情,庄严刹土”的崇高事业的同时也使自身成熟起来和严净起来了。

问题三:对我国哲学、文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佛教还与我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独特的石刻和建筑艺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索引序列
  •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范文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题目
  • 中国佛教艺术与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