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多少字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多少字

发布时间: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多少字

20世纪90年代, 国际放射防护领域的新进展突出体现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发表第60号出版物提出放射防护新建议书[2], 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15号安全丛书发表6个权威国际组织联合倡议制定的“国际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IBSS)[3]。ICRP第60号出版物的发表和IBSS的问世, 加速了我国联合研究制定统一的第四代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4]。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GB 18871-2002以ICRP第60号出版物为主要依据, 结合我国实际等效采用IBSS, 并吸纳ICRP和IAEA有关新出版物原则, 与国际放射防护领域新进展接轨。同时, 按我国国家标准规范制定的GB 18871-2002保留了既往国家标准实施中证明行之有效又与新原则相符合的内容, 因而又具有我国特色[5]。这是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内指导放射防护工作的指南。新基本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2002)由前言、十一章和九个附录组成。标准的前言、第1章范围和第2章定义等三部分是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中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GB/T 1)要求的格式, 给出每个标准都应有的概述要素, 明确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 并定义本标准中所采用主要术语。由于新基本标准有126条术语, 第2章仅写一句导言, 详见附录J。GB 18871-2002规定的内容按一般要求、主要要求和详细要求三个层次逐层深入。标准的第3章一般要求和第4章对实践的主要要求、第5章对干预的主要要求, 从一般要求和主要要求这两个层次上概述对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要求的总原则。标准的第6章至11章, 分别针对6种照射对象与情况提出详细要求, 展开实质性内容。第6、7、8章分别专门较具体规定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控制原则。第9章潜在照射的控制, 强调重视辐射源的安全。第10章和11章分别就应急照射情况和持续照射情况的干预提出具体要求。属标准第三个层次详细要求的这六章是标准的重点。标准的主要定量要求以及实施标准的有用资料均列为附录。9个附录中有7个是标准的(规范性)附录。附录是各章实质内容的必要补充, 与对应各章内容合成一个有机联系密切关联的整体。图 1新基本标准的内容框架结构图揭示了标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附录A豁免、附录F电离辐射的标志和警告标志、附录J术语和定义都是通用的。附录B剂量限值与表面污染控制水平、附录C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附录D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等三个附录相互联系成为第6章控制职业照射和第8章控制公众照射正文的附加条款。附录E任何情况下预期应进行干预的剂量水平和应急照射情况的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是第10章的具体补充。附录G放射诊断和核医学诊断的医疗照射指导水平从属于第7章。附录H持续照射情况下的行动水平则从属于第11章。在标准实施中, 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往往要注意把前后相应章条(包括有关附录)联系起来理解贯彻。

GBZ 130-2020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2020年10月1日起实施。

辐射防护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减少。辐射的渗漏核泄漏问题,然后防护的比例一定要达到99%以上。

电磁炉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

辐射防护及安全注意事项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条款规定了我厂现有全部放射源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本条款适用于我厂现有全部放射源。2 什么是放射源: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放射源按其密封状态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仪、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一60、铯一137、铱192等。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早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一131、碘一125、锝一99m等。我厂使用的料位仪及核子秤放射源为铯一137Cs,钙铁煤分析仪为238Pu。以上设备均有很好的屏蔽防护设计,基本或很少对操作人员会造成身体危害。3 辐射防护:3.1 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伤害也越小。3.2 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3.3 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在实际工作中,以上三种防护手段组合应用。4 安全注意事项:4.1 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有警示标志。4.2装有放射源的铅灌必须在本单位保卫部门登记备案,制定有关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如有丢失,应立即报告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5、检查:5.1、立窑1#车间、立窑2#车间、旋窑车间、化验室主任负责本标准监督、检查执行。5.2、设备科指导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抽查本标准执行情况。3、保卫科负责全厂放射源安全保卫工作监督本标准执行情况。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①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和污染身体;②减少人体接受来自外部辐射的剂量;③尽量减少以至杜绝放射性物质扩散造成危害;④对放射性废物要储存在专用污物筒中,定期按规定处理;⑤从事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必须具备放射性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2)对来自体外辐射的防护在实验中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用量,选择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取危险性小的用。实验时力求迅速,操作力求简便熟练。实验前最好预做模拟或空白试验。有条件时,可以几个人共同分担一定任务。不要在有放射性物质(特别是β、γ体)的附近做不必要的停留,尽量减少被辐射的时间。由于人体所受的辐射剂量大小与接触放射性物质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在操作时,可利用各种夹具,增大接触距离,减少被辐射量。创造条件设置隔离屏障。一般密度较大的金属材料如铅、铁等对γ射线的遮挡性能较好,密度较轻的材料如石蜡、硼砂等对中子的遮挡性能较好;β射线、X射性较容易遮挡,一般可用铅玻璃或塑料遮挡。隔离屏蔽可以是全隔离,也可以是部分隔离;也可以做成固定的,也可做成活动的,依各自的需要选择设置。(3)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预防防止由消化系统进入体内。工作时必须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衣帽。实验中绝对禁止用口吸取溶液或口腔接触任何物品。工作完毕立即洗手、漱口。禁止在实验室吃、喝、吸烟。进行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室与非放射性物质的实验室最好分开。使用的仪器也应分开,不能混合使用。防止由呼吸系统进入体内。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实验中煮沸、烘干、蒸发等均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处理粉末物应在防护箱中进行,必要时还应戴过滤型呼吸器。实验室应用吸尘器或拖把经常清扫,以保持高度清洁。遇有污染物应慎重妥善处理。防止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实验中应小心仔细,不要让仪器物品,特别是沾有放射性物质的部分割破皮肤。遇有小伤口时,一定要妥善包扎好,戴好手套再工作,伤口较大时,应停止工作。不要用有机溶液洗手和涂敷皮肤,以防增加放射性物质进入皮肤的渗透性能

辐射防护三原则包括: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      辐射实践正当化是指在施行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要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当该项所带来的社会总利益大于为其所付出的代价的时候,才认为该项实践是正当的。      辐射防护最优化(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合理可能尽量低)在实际的辐射防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施某项辐射实践的过程中,可能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在对几个方案进行选择时,应当运用最优化程序,也就是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后,应当将一切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剂量限值是“不可接受的”和“可耐受的”区域分界线。它也是辐射防护最优化的约束上限。做这个约束限制的本意在于群体中利益和代价的分布不均匀性,虽然辐射实践满足了正当化的要求,防护也做到了最优化,但还不一定能对每个个人提供足够的防护,因此,对于给顶的某项辐射实践,不论代价与利益分析结果如何,必须用此限值对个人所受照射加以限制。

辐射防护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减少。辐射的渗漏核泄漏问题,然后防护的比例一定要达到99%以上。

辐射防护杂志投稿要求

辐射防护:共三种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时间防护。想要专业的回答还是大众的回答?

辐射防护及安全注意事项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本条款规定了我厂现有全部放射源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本条款适用于我厂现有全部放射源。2 什么是放射源:放射源是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能产生辐射照射的物质或实体,放射源按其密封状态可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是密封在包壳或紧密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仪、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一60、铯一137、铱192等。非密封源是指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医院早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一131、碘一125、锝一99m等。我厂使用的料位仪及核子秤放射源为铯一137Cs,钙铁煤分析仪为238Pu。以上设备均有很好的屏蔽防护设计,基本或很少对操作人员会造成身体危害。3 辐射防护:3.1 距离防护:距离放射源越远,接触的射线就越少,受到的伤害也越小。3.2 屏蔽防护:选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铁或铅等)做成屏蔽体遮挡放射源发出的射线。3.3 时间防护: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的接触时间。在实际工作中,以上三种防护手段组合应用。4 安全注意事项:4.1 所有放射性工作场所及放射源的包装容器上有警示标志。4.2装有放射源的铅灌必须在本单位保卫部门登记备案,制定有关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如有丢失,应立即报告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5、检查:5.1、立窑1#车间、立窑2#车间、旋窑车间、化验室主任负责本标准监督、检查执行。5.2、设备科指导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抽查本标准执行情况。3、保卫科负责全厂放射源安全保卫工作监督本标准执行情况。

《辐射防护》创刊于1978年,原名《核防护》,1981年改刊名为《辐射防护》,双月刊。本刊是由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主办,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承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论文报告,并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  《辐射防护通讯》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主办的、突出动态性和信息性的综合类技术期刊,是国内最早的辐射防护专业期刊之一。报道国内外辐射防护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介绍有关辐射防护的科学知识,交流辐射防护工作经验,传递有关的信息。

辐射防护期刊投稿要求

貌似国内暂无此类权威期刊杂志,有也一般都属于系统内部交流,可以咨询下国家环保部辐射防护培训中心南华大学专门从事核与辐射防护研究的核工业第六研究所。

《辐射防护》创刊于1978年,原名《核防护》,1981年改刊名为《辐射防护》,双月刊。本刊是由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主办,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承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论文报告,并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  《辐射防护通讯》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主办的、突出动态性和信息性的综合类技术期刊,是国内最早的辐射防护专业期刊之一。报道国内外辐射防护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介绍有关辐射防护的科学知识,交流辐射防护工作经验,传递有关的信息。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高吗

你好,现在大家都说电脑辐射,但很少有人知道电脑辐射都什么。实际上这个辐射主要包括电磁辐射(各种电磁射线和电磁波等)、声(噪音)、光(紫外线、红外线辐射以及可见光等)等多种辐射。其中电磁辐射是孕妇流产、不育、畸胎等病变的诱发因素。电脑在运行时,由机箱主体及显示器发出的电磁波,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健康。专家研究发现,其实凡是用电的日常家用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对人体有无危害,最重要的是要看辐射能量的大小。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协会和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定,电磁场的安全强度是2-4微特拉(这是24小时接触计算机时的电磁场安全限),低于此强度对人体没有危害。一些专门研究机构测试过计算机的电磁场强度,结果发现,紧贴荧光屏处电磁场强度为9,但离开荧屏约5厘米处,强度不到1,再远一点至30厘米处(这是计算机操作者的身体与荧屏之间的习惯距离),其强度几乎无法测出。此外,空间中的电磁波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电磁辐射的强度很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规定了电磁辐射污染的设备和对人员影响的标准限值,只有当电磁波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才需要重点保护。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家用电器走入人们的生活,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带电设备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可是随着城市周围的高压电、发射塔越来越高,家中的电器设备越来越多,人们感到便利的同时,也在受着伤害。目前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继水、空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如果有一天,您所住的房屋突然被告知处在比较严重的电磁辐射当中,您会怎么样呢?这些众多的家用电器中您能找出辐射量比较高的电器都是哪些吗?什么是电磁辐射?专业的角度来讲,电磁辐射就是能#2建议你去看看 多了解下

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包含的三个层面具体如下:1、辐射实践正当化:在施行伴有辐射照射的任何实践之前要经过充分论证,权衡利弊。只有当该项所带来的社会总利益大于为其所付出的代价的时候,才认为该项实践是正当的。此项原则要求是效益≥代价+风险。2、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在实际的辐射防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施某项辐射实践的过程中,可能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在对几个方案进行选择时,应当运用最优化程序,也就是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后,应当将一切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3、剂量限值是“不可接受的”和“可耐受的”区域分界线。它也是辐射防护最优化的约束上限。做这个约束限制的本意在于群体中利益和代价的分布不均匀性,虽然辐射实践满足了正当化的要求,防护也做到了最优化。辐射防护的三要素是距离、时间和屏蔽1、时间防护时间防护的原理:在辐射场内的人员所受照射的累积剂量与时间成正比,因此,在照射率不变的情况下,缩短照射时间便可减少所接受的剂量,或者人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工作,就可能使他们所受到的射线剂量在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仅在非常情况下采用此法),从而达到防护目的。2、距离防护距离防护是外部辐射防护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距离防护的射线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辐射源是作为点源的情况下,辐射场中某点的照射量、吸收剂量均与该点和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我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平方反比定律,即辐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变化。3、屏蔽防护屏蔽防护的原理:射线包括穿透物质时强度会减弱,一定厚度的屏蔽物质能减弱射线的强度,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足够厚的屏蔽物(屏蔽材料),便可降低辐射水平,使人们在工作所受到的剂量降低最高允许剂量以下,确保人身安全,达到防护目的。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辐射防护

  • 索引序列
  •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多少字
  •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
  • 辐射防护杂志投稿要求
  • 辐射防护期刊投稿要求
  • 辐射防护投稿要求高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