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辐射防护论文

辐射防护论文

发布时间:

辐射防护论文

计算机的辐射知识 当你面对着计算机,操作自如,愉快的过着网上生活的时侯, 想过它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对你的健康产 生不利吗? 当你在计算机前,每天一坐就是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后,它发出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你产生哪些伤害? 常年累月同计算机接触之中,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断积累增加,会不会同吸烟一样,日长年久之后,可能 突然出现无法补救的后果。低频、低强度电磁辐射对机体产生怎样的生物作用?怎样防止或减轻电磁辐射 伤害? 谨防电脑发出电磁辐射对您的伤害 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吗?回答是肯定的。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现不孕症、脱发和白内障是雷达兵的职业病。从事射频作业人员,长有神经衰弱、性情急躁、易激动、脱发多汗、女性月经絮乱、性功能衰退、血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减少或增加等不良效应,因此在近场区工作人员要穿着铜丝织物制成的防护服。高频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已为众所周之的常识。低频低强度的电磁辐射是否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电脑及家用电器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也有伤害吗?也许您不能明却作出回答。下述信息将对认识这一问题给予您一些帮助。 近几年来,新闻媒体就国内外有关机构和专家对此研究结果和调查报告进行报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低频电磁波会导致人体患癌症、冠状动腺疾病、帕金森氏病和阿耳茨海默氏病。 日本电脑劳动与保健调查委员会1995年曾对250名怀孕的电脑操做人员进行调查,其中18人患妊娠中毒症,35人流产,97人出现死胎,发生率60%。湖北省对邮电储汇系统电脑操作员进行调查发现,接触期间怀孕8人10次,出现异常妊娠4人6次,发生率达60% 。上海等著名医院的专家发现两位妇女长期接触使用电脑,结果双双产下畸胎。无独有偶,大连妇幼保健医院出现4例孕妇产下青蛙畸形儿,她们都没有家属病史,夫妇都没有服药之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电脑使用者。世界卫生组织在有关电脑屏幕与工人健康问题的最新修正意见中指出孕妇每周使用20小时以上的计算机,其流产率增加80%,同时也增加畸形儿发生率。专家指出:发育中的胎儿特别是怀孕初期3个月,胎儿的器官正在形成期,电磁辐射将会引起胚胎死亡、器官发生畸形、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计算机操作人员血管病发病率高出非专业人员8倍。 今天,全球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渗透到各行各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它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各个领域,无孔不入、无处不有。不仅工厂、企业、商店、机关、学校、医院大量使用计算机,电脑还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是金融、邮电、证券、保险、交通管理等服务行业更是离不开计算机。亿万人使用电脑,长时间接触电脑的时代已经到来。电脑辐射是否影响人体健康?已为广大用户十分关切的问题。 电脑发出的电磁辐射虽然不太强,然而有些人上机每天长达几个小时,常年累月从不间断。如此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就不少。特别对妇女、少年儿童等一些敏感人群,尤其是怀有胎儿的孕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引发怎样的后果?上述信息足以促使人们担心忧虑和警惕。 电磁辐射是怎样影响人体健康的呢?其生物学作用机理是什么?电磁辐射通常以热效应,非热效应和刺激对机体产生生物作用。热效应已为大家所熟悉,人体是电介体,在高变电场作用下被反复极化,分子间碰撞和摩擦产生剧烈运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机体内还有电介质溶液(例如体液等),在电场作用下产生传导电流,形成不同程度的闭合回路,产生局部感应热流,导致发热。高频辐射特别是微波辐射产生的热效应更为明显。微波炉、 微波治疗仪等就是利用辐射能的热效应原理。发热过高和长时间接受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破坏,低频电磁辐射的热效应不明显。非热效应对脑细胞产生影响,使大脑皮质细胞活动能力减弱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长时间的暴露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机能絮乱。 实验显示,电磁场能使正常人的睡眠时间平均缩短20分钟。美国弗雷保心血管医学教授布斯一次研究结果,移动电话辐射使受试者的舒张压增高10-20毫米汞柱。斯坦福大学和北卡罗米州综合实验系统公司研究了四种移动电话,辐射对多种动物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可使动物的染色体受损。对DNA遗传因子产生影响,将导致细胞癌变。雏鸡、猫的大脑皮质,在低频调制的特高频、甚高频电磁波照射下,会有钙离子析出,钙离子是生物体内进行信息传递、免疫系统工作和细胞繁殖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实验还发现低频电磁波会使动物松果体的褪黑色激素的分泌量发生变化,这种激素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褪黑激素减少时可以致使组织分子发生改变、导致退行性疾病发病。 刺激作用:当电磁波100KHz以下时,对人体的刺激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接触到暴露于电磁场下的非金属体时会受到电击。频率越低,电击程度越大;二是体内产生感应电流,当感应电流大于机体电流(脑点和心点等)时,就会引起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细胞的兴奋,频率越低,兴奋程度越大。轻微刺激作用使人产生麻酥酥地感觉,刺激作用越大,会引起肌肉收缩,继而发生疼痛,心脏和呼吸器官兴奋,严重时会出现心室细微颤动,心肌持续收缩,最后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 综上所述可归结为:(1)电脑和家用电器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2)伤害作用对不同人群有差异,妇女、少年儿童、老年体弱者为敏感人群,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3)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4)低频电磁辐射的非热效应和刺激为主要作用。(5)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6)尚待对分子生物及过程、细胞生物学过程和生物化学过程深入研究,进一步探明和揭示其作用机理。 如何对电脑及家用电脑产生的电磁辐射进行防护?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因为电磁辐射强度随着与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值而下降。最好把电脑及家用电器不要集中在您常在的室内。例如:电脑、电视机和电冰箱、微波炉、不要放置在卧室内。专家建议,电脑使用者应于显示屏保持的距离不少于70厘米,于电脑两侧和后部保持的距离不少于120厘米。此外,减少与电脑等接触的时间,也是重要的。因为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是同辐射强度与辐照时间的乘积成正比。因此减少上机时间是必要的,这在实际中很难做到的。但是,很多人在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要实现与辐射源保持一定距离有困难。例如:有多台电脑的办公室,前后、左右距离不能保持要求的距离。还有些人,不允许减少上机上网的工作时间,每天操作3-4小时,而且连续不间断。在此情况下,唯一的办法是穿防护服,戴防护帽,以直接减少身体对辐射的吸收。 如何防止电脑辐射 使用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器前配备质量较好的防辐射屏。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瘦肉、动物肝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经常喝些绿茶等等。 对于生活紧张而忙碌的人群来说,抵御电脑辐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每天上午喝2至3杯的绿茶,吃一个橘子。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它被人体吸收后,能迅速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不但能合成视紫红质,还能使眼睛在暗光下看东西更清楚,因此,绿茶不但能消除电脑辐射的危害,还能保护和提高视力。如果不习惯喝绿茶,菊花茶同样也能起着抵抗电脑辐射和调节身体功能的作用。 电脑辐射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少。首先,应尽可能购买新款的电脑,一般不要使用旧电脑,旧电脑的辐射一般较厉害,在同距离、同类机型的条件下,一般是新电脑的1-2倍。操作电脑时最好在显示屏上安一块电脑专用滤色板以减轻辐射的危害,室内不要放置闲杂金属物品,以免形成电磁波的再次发射。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还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半米以外。 电脑使用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仙人掌除了可以攻击坏人,还有一项好处喔!据说在计算机桌前放置一仙人掌有助于减少辐射。 常用电脑的人会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易有疲劳的感觉。常用电脑的人在饮食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吃一些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菊花、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柑桔、大枣等。 吃一些抗辐射的食品:电脑虽然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也应预防。饮茶能降低辐射的危害,茶叶中的脂多糖有抗辐射的作用。螺旋藻、沙棘油也具有抗辐射的作用。 另外,用完电脑应洗脸,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 电脑摆放位置很重要。尽量别让屏幕的背面朝着有人的地方,因为电脑辐射最强的是背面,其次为左右两侧,屏幕的正面反而辐射最弱。以能看清楚字为准,至少也要50厘米到75厘米的距离,这样可以减少电磁辐射的伤害。 注意室内通风:科学研究证实,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倘若没有,上网时尤其要注意通风

老师帮你制定课题方向之后,你或者你的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申请老师批准开始论文写作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一般老师会给你一个标准格式,里面有如何撰写开题的要点!根据你的题目,你收集的资料将你的写作思路按照格式写出来!

核辐射与防护论文

遇到核辐射危害,要先做到以下几个基础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三大原则:距离、时间、隔离;避免外出,尽量留在室内密闭空间;如果泄漏,首先应该撤离,距离防护是第一; 服用一定量的碘制剂。

遭遇核辐射时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远离放射源,尤其要注意屏蔽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减少放射性污染,可穿雨衣、戴墨镜、洗淋浴

世界末日

小题1:作比较在同样剂量放射线作用下,不同人群所受危害不同,胎儿所受危害最大。(3分)小题1:B(2分)小题1:“可能”一词表示估计,用在此处表示不完全肯定的意思,可能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也可能没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分)小题1:答案不少于三条。(4分) 小题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并理解每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具体回答。小题1:从与上下文衔接角度来理解,B最正确。小题1:说明文的语言讲究准确严密而又不乏生动。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小题1:能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设计合理即可。

辐射防护论文选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许多科技的产品踏入我们的生活。而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些产品到来的危害——辐射!各种家用电器、电子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移动通讯设备、信号发射设备等装置,只要处 于操作使用状态,其周围就会存在辐射。它们的散播是我们健康的隐型杀手。辐射无形、无味、无色,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辐射离我们有多远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辐射无处不在!在家用电中电视、电冰箱、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等;在办公设备中手机、电脑、复印机、电子仪器、医疗设备等;在家庭装饰中大理石、复合地板、墙壁纸、涂料且在周边的环境中高压线、变电站、电视(广播)信号发射塔等;而太阳黑子也是的!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在辐射源集中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人,容易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体虚乏力、免疫力低下等,其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正常人快二十四倍。  辐射的危害真这么耸人听闻吗?  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磁环境里。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其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此外,太阳及其他星球也自外层空间源源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但天然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是没有损害的,对人体构成威胁、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人工产生的电磁辐射。  早在168年以前,英国人法拉第就发现了一种奇妙现象:电流通过媒体时可产生电场和磁场,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电磁感应的现象。19世纪80年代,人们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发电站。从此,人类大步迈进了电磁辐射的应用时代。  从1901年首次开始的全球通讯,到如今移动通信的大面积使用,以及家家必备的彩电、冰箱,电磁辐射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充分享受电磁辐射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人们也日渐感受到它的负面效应。如电磁兼容中的电磁辐射曾造成导航系统、医疗信息系统、工业过程控制和信息传输系统的失控,干扰了人们对广播、电视的收听……  听说家用电器、电子设备、移动通讯设备等电器装置,只要处于操作使用状态,它的周围就会存在电磁辐射。又听说电磁辐射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有人因此将产品电磁辐射产生的污染比喻为“隐形杀手”。那么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呢?  专家曾说过:“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是两个概念,电磁辐射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电磁污染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即安全卫生标准限值)后,才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头疼、失眠、记忆衰退、血压升高或下降、心脏出现界限性异常等症状。如在电磁辐射超强度的环境下长期作业,严重的可能引起部分人员流产、白内障,甚至诱发致癌……”  专家坦言,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虽普遍存在,却并不可怕。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年龄段对电磁辐射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超标环境下,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得病,因此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草木皆兵”。当然,对老人、儿童、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患措施,比如说辐射式电辐射采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置小一些、分散的辐射板,避免大功率辐射过于集中的危害。

20世纪是核能从起步到发展的年代。在这100年的最后几十年里,人们完成了核能军转民的过程;也正是这段时间里,由于诸多人为因素引发的几场核事故把公众对核能的感情压抑在一个奇妙的空间里: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事实上,正因为普通公众对核能的一知半解,才导致了核能发展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尴尬境地。故而,对公众谈辐射防护,除了我们常说的物理学、生物学的内容外,还须考虑诸如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心理学等多种社会因素。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其第60号出版物中就将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的防护标准而不致过分地限制产生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公众的辐射防护,主要集中在天然照射和医疗照射两个方面。有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所受各种照射的年集体剂量中以天然本底照射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公民平均每人年累计天然照射剂量也仅为2mSv左右,连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剂量的1/10都不到,也不会产生什么辐射生物学效应,更何况这里面大多数人不从事采矿、隧道施工、航空航天等工作。天然照射除了来自上述非放射性工作外,主要就是由宇宙射线、由与宇宙射线作用而产生的宇生放射性核素如碳-14等、土壤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等产生,这一类照射基本来说是避无可避的。但是话说回来,人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还没有发现天然存在的放射性以前,我们还是这样过来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类似碳-14这些核素,我们还把它们用作考古学中的年份鉴定,土壤中的一些铀、钍、镭、钾等,我们现在又不住在窑洞里了,讨论起来就显得不太实用。如果硬要说出个辐射防护的子丑寅卯来,就只剩下“回避”两个字,中国有句俗话:“惹不起我躲得起!”——少坐两次飞机、不要那么怀旧天天都要睡在窑洞里;或者看清标志,不要木头木脑地往有放射性物质存放的地方钻,对于天然照射的防护来说就可以OK了。不过反过来,谁又会有事没事地想着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一言以蔽之,对待天然照射,最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心理因素问题。除此以外,就剩下医疗照射了,虽然它并不被归纳为公众照射。但是如果说天然照射是公众所受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那么医疗照射则无疑是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最大造就者了。在西方先进国家,核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来开展的,医院都会在这方面配备物理师。就此为例,1998年一份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放疗单位中,放疗与物理人员的比例是1:1;而在美国,该比例是2:1。曾经有个高校核物理学教授就发出过一句感叹:“中国得癌症采取放疗的人群中,一多半儿是被医生照死的!”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或多或少也反应了我国在医疗照射防护方面的一个盲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对医生的培养不大可能做到面面具备,更何况现今的医学分科日益精细化。所以,在可以做放疗的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物理师从辐射防护角度来说是很必要的。我国自1979年进口第一台CT机以来,作为这方面的医学诊断就愈发频繁。然而,即便排除一些不具备放疗资质的黑户单位不说,1998年的普查也显示:各单位二手机的比例高达6%。CT产生的照射较大,且每次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约在1~10mSv之间,是常规X射线摄影的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我国X射线诊断中透视比又比较高,90年代以后,该比例维持在20~35%之间。透视与摄影相比,受检者做一次透视所受到的剂量要高得多,美日等国在80年代初已不采用胸透法。对于医疗照射的防护问题,还是一点:做好回避,在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接受这样的照射;医疗照射不是吃饭,饭吃多了大不了撑一下,孕期妇女有事没事地常跑去做透视摄影,保不准孩子生下来就带有些遗传学变异。说个有切身体会的事,小的时候顽皮把手摔断了,同一个地方连续断了三次,运气够背!那时候做X射线拍片诊断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医生什么也不说,直接叫把手放到仪器上,要坐正。事实上,现在学得多了,才知道当初玩得多么地抽象:正确的姿势其实应该是背侧对着仪器,把手反向伸到仪器上进行摄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受照面积。核电站的辐射防护就做得很好,有时候我们常感叹,做那么好的防护,一次胸透体检,全都赔进去了!另外像平时说到的电脑辐射、手机辐射以及电视机啊等什么的,说到头来比起上述提到的照射基本就可以忽略掉,你总不能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打电话看电视吧?且这类无线电设备的辐射主要集中在开机联网和信息交换中,只要不是频繁地开关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高额的代价去做辐射防护。其实,话说回来,国际上对公众照射的限值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现如今在核工业发展的问题上都尽量做到公众参与,国际上核行业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指标都是在这样一个完全透明化的场合下拟制出来的。所以,在对待核工业发展与担忧自身受照的问题上,过分的追究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真失败啊,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稿子,本来想放在百科里的,可百科管理员说这些内容没什么实际用途,所以给我刷下来了。你拿去改改,应该有用的。你的要求在这里边都有所影射,开题报告你根据这个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百度搜

辐射防护论文题目

20世纪是核能从起步到发展的年代。在这100年的最后几十年里,人们完成了核能军转民的过程;也正是这段时间里,由于诸多人为因素引发的几场核事故把公众对核能的感情压抑在一个奇妙的空间里: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事实上,正因为普通公众对核能的一知半解,才导致了核能发展所面临的这样一个尴尬境地。故而,对公众谈辐射防护,除了我们常说的物理学、生物学的内容外,还须考虑诸如政治、经济、伦理以及心理学等多种社会因素。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其第60号出版物中就将辐射防护的主要目的归结为为人类提供一个适宜的防护标准而不致过分地限制产生辐射照射的有益实践。公众的辐射防护,主要集中在天然照射和医疗照射两个方面。有资料显示,我国国民所受各种照射的年集体剂量中以天然本底照射所占比重最大。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公民平均每人年累计天然照射剂量也仅为2mSv左右,连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所受职业照射剂量的1/10都不到,也不会产生什么辐射生物学效应,更何况这里面大多数人不从事采矿、隧道施工、航空航天等工作。天然照射除了来自上述非放射性工作外,主要就是由宇宙射线、由与宇宙射线作用而产生的宇生放射性核素如碳-14等、土壤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等产生,这一类照射基本来说是避无可避的。但是话说回来,人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还没有发现天然存在的放射性以前,我们还是这样过来了,也没有什么不妥的。类似碳-14这些核素,我们还把它们用作考古学中的年份鉴定,土壤中的一些铀、钍、镭、钾等,我们现在又不住在窑洞里了,讨论起来就显得不太实用。如果硬要说出个辐射防护的子丑寅卯来,就只剩下“回避”两个字,中国有句俗话:“惹不起我躲得起!”——少坐两次飞机、不要那么怀旧天天都要睡在窑洞里;或者看清标志,不要木头木脑地往有放射性物质存放的地方钻,对于天然照射的防护来说就可以OK了。不过反过来,谁又会有事没事地想着给自己找麻烦呢?所以一言以蔽之,对待天然照射,最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心理因素问题。除此以外,就剩下医疗照射了,虽然它并不被归纳为公众照射。但是如果说天然照射是公众所受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那么医疗照射则无疑是人们所受人工辐射的最大造就者了。在西方先进国家,核医学的发展是伴随着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来开展的,医院都会在这方面配备物理师。就此为例,1998年一份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放疗单位中,放疗与物理人员的比例是1:1;而在美国,该比例是2:1。曾经有个高校核物理学教授就发出过一句感叹:“中国得癌症采取放疗的人群中,一多半儿是被医生照死的!”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或多或少也反应了我国在医疗照射防护方面的一个盲点。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对医生的培养不大可能做到面面具备,更何况现今的医学分科日益精细化。所以,在可以做放疗的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物理师从辐射防护角度来说是很必要的。我国自1979年进口第一台CT机以来,作为这方面的医学诊断就愈发频繁。然而,即便排除一些不具备放疗资质的黑户单位不说,1998年的普查也显示:各单位二手机的比例高达6%。CT产生的照射较大,且每次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约在1~10mSv之间,是常规X射线摄影的几倍到十几倍不等。而我国X射线诊断中透视比又比较高,90年代以后,该比例维持在20~35%之间。透视与摄影相比,受检者做一次透视所受到的剂量要高得多,美日等国在80年代初已不采用胸透法。对于医疗照射的防护问题,还是一点:做好回避,在不是特别需要的时候,尽量不要去接受这样的照射;医疗照射不是吃饭,饭吃多了大不了撑一下,孕期妇女有事没事地常跑去做透视摄影,保不准孩子生下来就带有些遗传学变异。说个有切身体会的事,小的时候顽皮把手摔断了,同一个地方连续断了三次,运气够背!那时候做X射线拍片诊断基本上是家常便饭,医生什么也不说,直接叫把手放到仪器上,要坐正。事实上,现在学得多了,才知道当初玩得多么地抽象:正确的姿势其实应该是背侧对着仪器,把手反向伸到仪器上进行摄影,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受照面积。核电站的辐射防护就做得很好,有时候我们常感叹,做那么好的防护,一次胸透体检,全都赔进去了!另外像平时说到的电脑辐射、手机辐射以及电视机啊等什么的,说到头来比起上述提到的照射基本就可以忽略掉,你总不能一天24小时不眠不休地打电话看电视吧?且这类无线电设备的辐射主要集中在开机联网和信息交换中,只要不是频繁地开关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花费高额的代价去做辐射防护。其实,话说回来,国际上对公众照射的限值是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现如今在核工业发展的问题上都尽量做到公众参与,国际上核行业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指标都是在这样一个完全透明化的场合下拟制出来的。所以,在对待核工业发展与担忧自身受照的问题上,过分的追究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真失败啊,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稿子,本来想放在百科里的,可百科管理员说这些内容没什么实际用途,所以给我刷下来了。你拿去改改,应该有用的。你的要求在这里边都有所影射,开题报告你根据这个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当人们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向发射基站传送无线电波,而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这些电波就是手机辐射。 一般来说,手机待机时辐射较小,通话时辐射大一些,而在手机号码已经拨出而尚未接通时,辐射最大,辐射量是待机时的3倍左右。这些辐射有可能改变人体组织,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别放枕头边 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的赵玉峰教授介绍,手机辐射对人的头部危害较大,它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机能性障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有的人面部还会有刺激感。在美国和日本,已有不少怀疑因手机辐射而导致脑瘤的案例。去年7月,美国马里兰州一名患脑癌的男子认为使用手机使他患上了癌症,于是对手机制造商提起了诉讼。因此,人们在接电话时最好先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边通话。此外,尽量不要用手机聊天,睡觉时也注意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 莫挂在胸前 许多女孩子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但是研究表明,手机挂在胸前,会对心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即使在辐射较小的待机状态下,手机周围的电磁波辐射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尤其要注意不能把手机挂在胸前。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还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导致女性月经失调。另外,电磁波辐射还会影响正常的细胞代谢,造成体内钾、钙、钠等金属离子紊乱。 手机中一般装有屏蔽设备,可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含铝、铅等重金属的屏蔽设备防护效果较好。但女性为了美观,往往会选择小巧的手机,这种手机的防护功能有可能不够完善,因此,女性朋友最好不要把手机挂在胸前。 放在裤袋会杀精 据6月28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匈牙利科学家发现,经常携带和使用手机的男性的精子数目可减少多达30%。有医学专家指出,手机若常挂在人体的腰部或腹部旁,其收发信号时产生的电磁波将辐射到人体内的精子或卵子,这可能会影响使用者的生育机能。英国的实验报告指出,老鼠被手机微波辐射5分钟,就会产生DNA病变;人类的精、卵子长时间受到手机微波辐射,也有可能产生DNA病变。 专家建议手机使用者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不要将手机挂在腰上或放在大衣口袋里。有些男性把手机塞在裤子口袋内,这对精子威胁最大,因为裤子的口袋就在睾丸旁边。当使用者在办公室、家中或车上时,最好把手机摆在一边。外出时可以把手机放在皮包里,这样离身体较远。使用耳机来接听手机也能有效减少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与脑瘤的关系 目前,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已达1亿多部,据预测,2002年以后,中国的手机拥有总量将会超过美国。 但是,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样,如此钟爱手机的中国人对于手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健康隐患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者说,没有人愿意正视这一严肃的问题。 罕见脑瘤疑为手机辐射所致 在解放军304医院的神经外科病房,笔者见到了一位脑瘤患者。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首都脑胶质瘤治疗中心李安民教授称,这位患者患了一种罕见的恶性脑瘤———学名“脑胶质瘤”———被怀疑是由于长期的手机辐射引起的。 在304医院李教授的办公室里,他向笔者做了具体介绍。李说,患者是一位40多岁的机关干部,使用手机的历史已有8年,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平时习惯用左手接听手机。大约一年前患者感觉记忆力不好、头晕、头疼。经过检查,在患者的大脑左半球顶叶发现了一个鹅蛋大小的脑胶质瘤。 李教授还说,除此之外,普通的胶质瘤呈团块状,像月亮一样边界清晰;这名患者的瘤子呈弥散型,界限不清楚,如同大米里掺了沙子。李教授由此推断:“这有很大可能由手机辐射引起的脑胶质瘤。”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病因,李教授从桌子上拿起一个头盖骨标本指给笔者看:“患者肿瘤生长的部位恰恰是手机天线电磁波辐射最集中的区域,而通常情况下,脑胶质瘤很少会发生在这个部位。”这一脑瘤混合体 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的难度比普通的脑瘤大得多。刚来304医院时,患者已经下不来床,说话也很困难。运用化疗等办法,经过近1年时间的治疗,病人目前已经大有好转,但能否治愈还很难说。 “辐射等于把脑子煮熟了” 英国学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把手机放到线虫的抚育箱里,手机发出的电磁辐射作用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线虫就像用水煮过一样。李教授说:“尽管颅骨可以屏蔽一部分微波,但电磁辐射的穿透力很强,微波穿透颅骨后作用于脑子,等于把脑子煮熟了。” 有关研究证实,使用手机时,会有40%至60%的辐射量直接渗透到脑部一寸到一寸半的深度,而且手机辐射会不停地在脑子里累积。 李教授简单介绍了手机辐射可能致脑瘤的发病过程:脑细胞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细胞受到辐射加热会死亡,这时胶质细胞就会增殖。增殖出来的胶质细胞如果有一部分属于异常,那部分就是癌变。 上大学的时候,李安民教授实习的地方在这个城市的电视发射塔下面。当时全年级200多名学生中很多人夜里睡不着觉,一脱离那个环境就恢复了正常,大家都觉得这事挺邪门儿。 电视塔会对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只是在辐射量上不同罢了。李教授通俗地解释说:“晚上,人的脑细胞本来是安静的,可有个东西老在不停地摇它,人就肯定睡不着。” 手机辐射到底会不会引发脑瘤?手机电磁辐射的危害有多大? 长期从事电磁辐射研究的王生教授认为,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能证明脑瘤是由于电磁辐射引起的,但电磁辐射如果超过一定强度、持续一定时间就对人体有害,这是国际上公认的。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研究人员,曾对100多名公司职员进行调查,发现使用手机能引起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比如要求手机使用者和不使用者同时按按纽,测试他们的反应情况,使用手机的人比不使用的人动作需要的平均反应时间延长,与此同时,反应正确的次数则要少。 该监测所所做的一项“移动电话手机对健康的影响调查”进一步表明,长期使用手机会引起胸闷、恶心、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同时对睡眠质量有不良影响,每天使用时间过长会引起多梦,并可能导致失眠。 国内外的很多报道认为,手机电磁辐射引起的普遍现象是神经衰弱,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手机挂腰间 将导致不孕?! 近4年来,吴丽惠在和平医院主持不孕病症门诊观察发现,患者几乎都有使用手机的习惯。她建议手机使用者,尽量让手机远离腰、腹部,如不要将手机挂在胸前、挂在腰上或塞在大衣口袋里。有些男性会把手机塞在裤子口袋内,而这对精子威胁最大,因为裤子的口袋就在睾丸旁边。不管是在办公室、家中或车上,手机最好摆在一旁,按下接听键后也不要马上接听,应稍等1、2秒后再接听。 吴丽惠表示,手机对人体的伤害虽不易测量,但目前不断有手机危害人体的报告及论文出现。英国的实验报告指出,老鼠被手机微波辐射5分钟,就会产生DNA病变;人类的精、卵子如长时间受到手机微波辐射,也不排除产生DNA病变的可能,并因此影响生育机能。 手机辐射:比想象中的可怕 三九健康网 和讯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手机释放的电磁辐射对脑细胞的影响比以往估计高出两成。 据新华社报道,研究由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应用物理学系进行,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教授指出,现有方法得出的数据,低估了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因为一般用于量度电磁辐射SAR指数的模型是圆形,与真实的人类细胞不同。 这次实验证明,使用与实际形状跟人类细胞较相似的模型、如圆筒形和榄球形细胞模型时,电磁场的强度会较高。 研究人员分别透过圆筒形、榄球形和圆球形细胞模型,来测量手机造成的电磁场强度。结果显示,圆筒形和榄球形模型内的电磁场强度,高于圆球形模型一成半至两成。 塞巴斯蒂安说:“既然电磁场的强度较预期大,对健康的影响也会相应提高。我们估计,电磁辐射的遗害会不断累积,在十至十五年后,很可能出现更多因手机普及而导致的癌症个案。” 用手机患眼癌机会率高三倍 别对手机危害置之不理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日前,本报转发了一幅新华社图片。画面中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打手机,其原意是表现上海手机已经接近普及。但是来自佳木斯大学物理学教授谢宜臣先生却为此专门赶到报社。谢教授称,当心手机辐射,尤其是孩子。 谢教授认为,目前关于手机辐射危害的争议,其实仅仅是量的讨论,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谢教授称,有些媒体为了追求与众不同曾片面报道“打手机对健康无损”,这是不负责任的。 人们正是根据微波的致热效应,发明了微波炉。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说:“没看见谁的大脑被手机微波烤熟呀!” 谢教授解释说,这是由于功率的不同,然而由于手机在使用时紧贴头部,发射的微波非常集中,因此反复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必将引起局部病变。关于手机辐射引发眼癌、脑癌的报道屡见不鲜,值得一提的事,最新一期的欧洲防癌杂志发表了专家对1617名脑癌症患者的研究报告,长期使用手机的人患眼癌的机会比不用的人患脑癌的几率高出80%。 更有人可能会说:“我都用了这么多年手机了,什么事都没有。”对此伦敦大学研究人类大脑神经细胞的科学家盖布尔指出,手机致癌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人们很难一下子看到它的危害,致使许多人对使用手机的危害置若罔闻。 大量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能量转化为非致热效应的那部分能量对人体危害更为严重。英国的实验报告指出,老鼠以手机微波照射五分钟就会产生DNA病变,对人类的危害可想而知。 鉴于手机辐射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共识,世界各国均对手机辐射制定了安全标准,英国政府明令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日本政府规定出售手机必须连同手机防辐射装置一同出售等等。

老师帮你制定课题方向之后,你或者你的小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申请老师批准开始论文写作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一般老师会给你一个标准格式,里面有如何撰写开题的要点!根据你的题目,你收集的资料将你的写作思路按照格式写出来!

辐射防护期刊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1半导体学报 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4财贸经济 5地球科学 6大学图书馆学报 7低温工程 8低温物理学报 9地质学报 10地球物理学报 11地震学报 12地质科学 13电子科学学刊 14电工技术学报 15电子学报 16电信科学 17动力工程 18动物学报 19法学研究 20分析化学 21复合材料学报 22钢铁 2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4高分子学报(中英) 25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26高等学校化工学报 27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8国际问题研究 29光电工程 30工程热物理学报 31固体力学学报 32管理世界 33国际贸易 34光学学报 35光子学报 36硅酸盐学报 37航空学报 38环境科学学报 39海洋学报 40海洋与湖沼 41化学学报 42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3化工学报(中英) 44化学物理学报 45会计研究 46计量学报 47经济研究 48机械工程学报 49计算力学学报(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 50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5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52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研究所) 5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54计算机学报 55计算数学 56建筑结构学报 57金属学报 58近代史研究 59金融研究 60建筑学报 61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2科学学研究 63科学通报 64科研管理 65矿物学报 66空气动力学学报 67控制理论与应用 68历史研究 69力学学报 70马克思主义研究 71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72煤炭学报 73磨擦学学报 74内燃机学报 75内燃机工程 76汽车工程 77情报学报 78软件学报 79热力发电 80燃料化学学报 81日语学习与研究 82社会学研究 83社会科学战线 84水力发电学报 85声学学报 8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87生物工程学报 88生物化学杂志 89生物物理学报 90生理学报 91实验生物学报 9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93世界经济 94世界历史 95世界宗教研究 96水利学报 97石油学报 98数学年刊(A、B辑) 99数学学报 100数学进展 101太阳能学报 102体育科学 103天文学报 104通信学报 105土木工程学报 106外国文学研究 107外国语 108外语界 109外国文学评论 110外语教学与研究 111文学评论 112文艺理论研究 113文艺研究 114文艺遗产 115物理学报 116物理化学学报 117微波学报 118微生物学报 119无机化学学报 120无机材料学报 121现代外语 12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23细胞生物学杂志 124心理学报 125学术月刊 126应用数学学报 127仪器仪表学报 128遗传学报 129有机化学 130岩土工程学报 131哲学研究 132自动化学报 133振动工程学报 134植物学报 135自然科学进展 136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137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138植物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39新华文献收录主要内容的文章 140中国高教研究 14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142中国法学 143中国翻译 144中国机械工程 145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46中国公路学报 147中国环境科学 148中国农村经济 149中国激光 150中国科学(A~E辑) 151中国劳动学 152中国体育科技 153中国社会科学 154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55中共党史研究 156中国史研究 157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58中国图书馆学报 159政治学研究 160中国音乐 161中华医学杂志(中英) 162中国语文 163中华放射学杂志 16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65自然辩证法研究 166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可以自己看着找需要的文章

《辐射防护》创刊于1978年,原名《核防护》,1981年改刊名为《辐射防护》,双月刊。本刊是由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主办,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承办,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科技期刊,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我国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论文报告,并交流国内外学术动态。  《辐射防护通讯》是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主办的、突出动态性和信息性的综合类技术期刊,是国内最早的辐射防护专业期刊之一。报道国内外辐射防护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介绍有关辐射防护的科学知识,交流辐射防护工作经验,传递有关的信息。

  • 索引序列
  • 辐射防护论文
  • 核辐射与防护论文
  • 辐射防护论文选题
  • 辐射防护论文题目
  • 辐射防护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