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资源学论文参考文献

自然资源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自然资源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农村自然资源论文怎么和你交流探讨呢?

参考文献: 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给出编号,并在文章中引用的地方上标此编号,注明引文出处:作者、标题、出版社、日期<刊期>页码(宋体,5号)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自然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也可以看看汉斯出版社官网,或者直接去他们公众号联系小编发论文模板给你

文章题目:--------- 文章主要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遭到破坏,我们别无去处。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是世界万物的母亲,只有携手保护和珍惜她所赐予的自然资源,我们才能继续快乐地繁衍下去。   《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正是揭露了人们对大自然肆意破坏的态度: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一颗大树长得正葱郁。树旁站着一个身穿工作服,长着“榆木脑袋”的伐木工人。只见他头戴鸭舌帽,正悠闲地将一根烟叼在嘴里,还高挽起袖子,弓着前腿,后腿弯曲,皮鞋似乎在铮铮发亮。他毫不留情的将一柄银光闪闪的利斧抡起,朝大树砍去。这时,飞来一只啄木鸟,它停在伐木工人的肩上,愤怒地用尖尖的长嘴啄向他的榆木脑袋说:“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那些竭泽而渔,胡乱伐木的人。并且还告诫我们不要让无知和贪婪成了脑子里的“蛔虫”。那些无知的人不顾后果地砍伐树木,虽然换来大把大把的金钱揣满了腰包,但是却令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大地原本的翠绿生机却被日益扩大的枯黄取而代之。只着迷于眼前利益,却丝毫不顾及难以预料的后果,终究只会给自己带来灾害。   砍伐树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如果植被覆盖率低,雨季到来时就会造成水土的大量流失,从而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这必将是对地球带来的极大危害。地球上大量的氧气也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和作用释放出来的,要是地球上的植物全都被砍伐,我们还能再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吗?   人们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破坏和浪费,都造成了不堪设想的后果。地球孕育着世间万物,这里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赐予的,我们必须要爱护和珍惜她所赐予的一切资源。虽然自然资源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但它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和我们宝贵的生命一样,它也是有限的。它为人们所提供的好处更是有限的。如果人们再不顾后果地砍伐树木,继续肆意去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的话,最后降临到我们身上的只剩灭亡。为了我们能长久地在地球生存,那就共同珍惜资源,为携手保护地球出一份力吧!

自然资源学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谭炳煌,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Guinier A,施士元译, 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Pettetssen S, Introduction to M 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李薰,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Bachmann W , 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Acustica, 28 (4):223-228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多著者的参考文献标注,在著录文献的著者时,如著者为三人以内,全部著录,如为四人以上,只著录至第三著者,加“et ,著者最后的两人之间,不加“&”、“和”等类似的连接词。(摘自 《环境化学》,原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可持续发展词语释义 [M] 北京: 学苑出版社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 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摆万奇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5 (2): 112 ~116摆万奇,赵士洞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J] 自然资源学报,12 (2): 169 ~175毕晓丽,洪伟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7 (5): 122 ~125卞建民,林年丰,汤洁 土地盐碱荒漠化预警理论及实证研究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2 (2): 207 ~209蔡运龙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寻求新的综合途径 [J] 地理研究,20 (6): 645 ~652常庆瑞,蒋平安,周勇等 遥感技术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畅军庆,张荣南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J] 环境科学与技术,(2): 1 ~4陈百明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J] 自然资源,(2): 31 ~36陈国阶 对环境预警的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18 (5): 1 ~4陈国阶 论生态安全 [J] 重庆环境科学,24 (3): 1 ~4陈国阶,何锦峰 生态环境预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 [J] 重庆环境科学,21 (4): 8 ~11陈美兰,吴延熊,周国模等 预测、监测和预警关系的初步探讨 [J] 浙江林学院学报,16 (1): 10 ~13陈佑启,PeterHV中国土地利用-覆被的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地理科学,20 (3): 197 ~65陈治谏,陈国阶 环境影响评价的预警系统研究 [J] 环境科学,13 (4): 20 ~26丁一汇,王守荣主编 中国西北地区气候与生态环境概论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窦明,左其亭,胡彩虹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26 (2): 63~ 66方创琳,张小雷 干旱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J] 生态学报,21 (7): 1163 ~1170傅伯杰 区域生态环境预警的原理与方法 [J] 资源开发与保护,7 (3): 138 ~141傅伯杰,陈利顶 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 [J] 地理学报,51 (5): 454 ~461傅伯杰,陈利顶,刘国华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J] 生态学报,19 (5): 591 ~59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高更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南阳市汉水流域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3): 65 ~68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 基于遥感和 GIS 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研究 [J] 遥感学报,3 (2): 134~ 139顾朝林 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07 ~312关文彬,谢春华,李春平等 荒漠化危害预警原理与评价方法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5 (3): 79 ~83关文彬,谢春华,孙保平等 荒漠化危害预警预景指标体系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3 (1): 44 ~47郭中伟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 [J] 科技导报,(1): 54 ~56胡安焱,郭生练,刘燕等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7 (2):69 ~ 73黄秉维 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 [J] 地理学,51 (4): 289 ~294惠映河,蒋晓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水土保持通报,21 (1): 30 ~34蒋国富,白耕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3(9): 72 ~ 76金岚主编 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 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 [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6 (2): 68 ~74康慕谊,江源,石瑞香 NECT 样带 1984 ~1996 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J] 地理科学,20 (2): 115 ~120李红鹰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监测与环境,(7): 30 ~31李峻,董立克,慕金波等 区域环境质量预警研究 [J] 山东环境,(3): 19 ~20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地理研究,20 (2): 129 ~138李如忠 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4 (5): 987 ~990李崧,邱微,赵庆良等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J] 环境科学,27 (5): 454 ~461李晓兵 国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环境影响研究 [J] 地球科学进展,14 (4): 395 ~399李晓秀 北京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初探 [J] 自然资源,(5): 31 ~35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 [J] 地理学报,51 (6): 553 ~556李祚泳,邓兴民 综合环境质量的 B-P 网络二级评价 [J] 环境科学研究,8 (3): 32 ~35李祚泳,彭荔红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业病虫害预测模型及其效果检验 [J] 生态学报,19 (5): 759 ~762林年丰,汤洁 GIS 与环境模拟在环境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J] 土壤与环境,9 (4): 259 ~262刘昌明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海河水利,(1): 1 ~5刘昌明,沈大军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 [J] 大自然探索,16 (2): 1 ~6刘彦随 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 地理学报,56 (4): 426 ~436陆登櫆 遥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 [M] 北京: 科技出版社罗先香,邓伟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盐渍化动态敏感性分析与预测 [J] 水土保持学报,14 (3): 36 ~40马乃喜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J]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8 (4): 330 ~334毛汉英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J] 地理研究,15 (4): 16 ~23梅宝玲,陈舜华 内蒙古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6 (3): 384 ~393苗鸿,王效科,欧阳志云 中国生态环境胁迫过程区划研究 [J] 生态学报,21 (1): 7 ~13牛文元 持续发展导论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3 ~16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初步研究 [J] 生态学报,20 (1): 9 ~12冉圣宏,金建君,薛纪渝 生态脆弱区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 自然资源学报,17 (1): 117 ~122任志远,张艳芳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邵东国,李元红,王忠静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预警方法研究 [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6): 10 ~ 12盛连喜,冯江,王娓 环境生态学导论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史德明,梁音 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 [J] 水土保持学报,16 (1): 6 ~10史培军,陈晋,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J] 地理学报,55 (2): 151 ~160史培军,宫鹏,李小兵等著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方法与实践 [M] 科学出版社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苏维词,李久林 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 [J] 贵州科学,15 (3): 207 ~214孙希华 山东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发展策略 [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4 (2): 161 ~165汤洁,林年丰,卞建民 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吉林省乾安县为例 [J] 世界地质,18 (2):89 ~ 94汤丽妮,张礼清,王卓 人工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2 (3): 69 ~72唐剑武,叶文虎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J] 中国环境科学,18 (3): 227 ~230陶骏昌主编 农业预警概论 [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 ~10王根绪,钱鞠,程国栋 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REA)的方法与应用 [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37(2): 131 ~ 140王立群 关于建立我国森林资源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5): 16 ~19王良健,刘伟,包浩生 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J] 经济地理,19 (4): 74 ~79王龙 山西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预警初探 (J)生态经济,(5):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 环境遥感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王让会,樊自立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J] 干旱环境监测,12 (4): 218 ~323王思敬,戴福初 环境工程地质评价、预测与对策分析 [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8 (1): 27 ~34王秀兰 基于遥感的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影响 [J] 地理科学进展,18(4): 322 ~ 330文传甲 三峡库区大农业的自然环境现状与预警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6 (4): 340 ~345文传甲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分析 [J] 山地研究,16 (1): 13 ~20伍黎芝 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 [J] 中国土地科学,14 (2): 13 ~16武永峰,任志远 陕西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6 (2): 10 ~14夏军 区域水环境及生态质量评价 [M] 武汉: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谢志仁,刘庄 江苏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 (3): 85 ~88徐福留 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4 (2): 13 ~15徐正春 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初步研究 [J] 林业经济,(1): 58 ~62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评估和预警研究: (J)生态学报,16 (5): 461 ~468阎积惠,康慧,陈怀亮 TM 图像地质应用原理与方法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颜卫忠 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17 (3): 87 ~90杨桂山 长江三角洲近 50 年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研究 [J] 自然资源学报,16 (2): 121 ~127杨天柱 丹江口库区生态林现状与建设对策 [J] 河南林业科学,25 (2): 38 ~40杨伟光,付怡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J] 监测与评价,(2): 42 ~43杨志峰,徐俏等 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J] 中国环境科学,22 (4): 360 ~364姚建 AHP 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重庆环境科学,20 (2): 11 ~14姚建,王燕,雷蕾等 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模糊评价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3 (2): 90 ~92叶文虎,栾胜基 环境质量评价学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叶亚平,刘鲁君 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环境科学研究,13 (3): 33 ~36喻良,伊武军 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 四川环境,21 (4): 38 ~40张大任 洞庭湖生态环境预警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7 (2): 42 ~44张合平,刘云国 环境生态学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张明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的统计分析 [J] 自然资源学报,14 (4): 381 ~384张天义,张兴辽,张克伟等 遥感 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张峥,张建文,李寅年等 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J] 农业环境保护,18 (6): 283 ~285赵跃龙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治理 [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赵跃龙,刘燕华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划分及其范围确定 [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6 (2): 34 ~44赵跃龙,刘燕华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J] 地球科学进展,11 (3): 245 ~251赵跃龙,张玲娟 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地理科学,18 (1): 73 ~79郑新奇,王爱萍 基于 RS 与 GIS 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J] 环境科学学报,20(4): 489 ~ 493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等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64 ~67朱发 层次分析法在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 66 ~68朱晓华,杨秀春 层次分析法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8 (5): 43 ~46庄锁法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3 (4): 582 ~590左伟,王桥,王文杰等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 [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8 (1): 67 ~71A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UCC Science Plan in Europe [M] LUCC new sletter,(1): 7 ~ 10Barnthouse LWTlne role of models in ecological risk Environ Toxicol Chem,(11): 1751 ~ 1760Blaszczynski J SLandform Characterization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63 (2): 183 ~ 191Boughton DA,Smith ER and O'Neill RVRegional vulnerability: A conceptual Ecoyst Health,(5): 312 ~322Edwards G, LK EModeling Uncertainty in Photointerpreted B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 and Remote S62 (4): 377 ~ 3Farina A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London: Chapman & Hall,1 ~ 130Lambin E F,Baulies X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A] IGBP Report N48 & IHDP Report N10 [C] Stochkholm: IGBP,11 ~ 16TurnerⅡBL,Skole D,Sanderson S et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 / research plan [M] IGBP Report N35 and HDP Report NStochkholm: IGBPTurner I BL,David Skole, Steven, S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 Science / Research Plan[R] IGBP Reports,N35Turner II BLTwo type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finitional and spatial scale issues in their human dimens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Humanand Policy Dimension,1 (1): 14 ~ 22

[1] 石小平,程良庆,时敦友全面理解哲学意义上价值的含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3):起止页码[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4] 斯拉法用商品生产商品[M]北京: 商务印书馆,[5]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6]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7] 亚当斯密诸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之研究[M]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8]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M]南京:译林出版社,[9] 李霁友“理论贫困”和价值理论创新[J]社会科学家,1999(4):起止页码[10] 刘治兰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再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5):起止页码[11] 王振中,裴小革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J] 经济研究,2002(6):起止页码[12] 任保平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代阐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1(8):起止页码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千年之首,“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主题分别是“卫生用水”和“加强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看着这样的主题,我们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们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水资源,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危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由来以久。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是干旱发生频繁的国家,素有“十年九旱”之说。在2200多年的历史文献记载中,发生大的旱灾就达1300次之多。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不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水资源却占全国的19%。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全国城市日缺水量为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除了我国,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严重缺水问题。��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指出:“我们正进入一个新的水资源紧缺时代”。全球日益加剧的水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77年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就曾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世界各国都开始对水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逐渐对水资源危机形成共识。1995年8月世界银行调查统计报告公布:拥有世界人口40%的26个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这些国家的农业、工业和人民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良好的卫生设施,80%的疾病由饮用不洁水引起,并造成每年2500万人死亡。1999年“世界水日”,联合国发出警告,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用水量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每15年用水总量就翻一番,除非各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否则,在2025年前,地球上将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当今全球性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节约用水是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所在,是最快捷、最可行、最广泛有效地维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之一。节约用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992年170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里约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水不仅为维持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需,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我国率先制定出《中国21世纪议程》,并明确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之中。其中,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节水工作已经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议事日程,节约用水的观念正在一步步深入人心。 �节约用水就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协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关系的行动。因此,在节水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的节水现状和国情、水情出发,首先要深入分析掌握现状节水达到的水平和现行节水措施所产生的节水作用,分析现状节水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工作难点,分析节水潜力和突破点,在此基础上,应分地区、分部门、分行业、分类型,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条件,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为中心,分析提出不同阶段要达到的节水水平和要采取的工程及非工程节水措施,实现以节水为中心的水资源优化配套和高效利用,并且应特别注意节水与开源,节水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平衡,保障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紧缺和不合理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已不容忽视:以黄河下游为典

中国的水资源

你可以首先去找下(水资源研究)这本期刊吧~里面的论文之前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也可以去看看了解下~

自己想

自然资源学论文

额,还是慢慢收集下材料吧,1000内还是很好写的

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动物学报 2000/02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植树造林与21世纪我国盐渍土开发利用的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GIS在土壤侵蚀模型中的应用及展望分析 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 2006 湖北氟中毒流行的环境地理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自然灾害区划的方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地理信息系统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2 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精选 2006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测绘通报 2000/06 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分布式估算模型 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数字地球与3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测绘学报 2000/03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中巷道模型的研究 测绘学报 2000/04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劳力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力资源的占有来进行,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相对于农业经济时期。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农业经济叫做自然经济。从资源学的角度,所谓自然经济就是指工业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使得大多数可认识资源都成为短缺资源。尽管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完成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铁矿石和煤、石油等发展机器生产的主要资源很快成为短缺资源,开始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生产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的占有来进行。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基础产业的经济,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等多种认识阶段与相应的处理方式,才进入到协调论的现代,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在工业时代,人类对资源采取耗竭式的占有和使用方式,不断使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产生强大震动。人与自然不能协调发展,使得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不断出现能源危机,导致人类生活不能稳步提高,时常出现巨幅涨落。进入到现代,人们逐渐悟出,人类只不过是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必须和其它要素协调发展,力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经济的关系。以新的资源观看待资源问题时,人们应当正确处理几个重要的资源矛盾关系:1.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自然资源就其物质性而言是有限的,然而人类认识、利用资源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片面的悲观和盲目乐观都是不正确的。2.资源大国与资源小国问题分析一国的资源情况既要看到宏观上综合经济潜力巨大的因素,又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微观上人均可利用资源限度的现实问题。3.资源的有用性与有害性问题。4.资源的量与质问题。

  • 索引序列
  • 自然资源参考文献
  • 自然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自然资源学论文参考文献
  • 水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自然资源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