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南京工程学院2021年录取分数线具体如下:1、南京工程学院在重庆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2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3905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18分, 最低录取位次为43656名。2、南京工程学院在山东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科批55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4743名、理科录取批次本科批542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0491名。3、南京工程学院在河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53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7223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15分,最低录取位次为76145名。4、南京工程学院在安徽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60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3963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04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8656名。5、南京工程学院在甘肃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1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8148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481分,最低录取位次为31467名。6、南京工程学院在黑龙江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492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914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03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6123名。7、南京工程学院在湖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56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3019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10分,最低录取位次为52706名。8、南京工程学院在河南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二批54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1887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二批491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10417名。9、南京工程学院在江苏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338分,最低录取位次为15887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337分,最低录取位次为64881名。10、南京大学在宁夏录取分数线如下:文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35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8名、理科录取批次本一批642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41名。馆藏资源:截至2016年12月,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93万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51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6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2个。学术刊物: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南京工程学院

1、Title: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Author: 张岩青Source: 科技与管理, 2010, (3): 142-144Abstract: 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矛盾失衡现象;讨论推行目标管理和实施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高校提倡行政创新管理的具体途径;通过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希望高校早日构建出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方法。2、Title: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与运行管理Author: 张志生; 张冰Source: 科学管理研究, 2011, (6): 32-35Abstract: 结合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工作,分析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GJB9001B)中质量目标的条款要求和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总结提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策略与方法,从体系过程和产品两方面分析并建立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质量目标运行管理的措施,旨在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行管理提供参考。3、Title: 关于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Author: 董泽芳; 何青; 熊德明Source: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2): 15-21Abstract: 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的高校数呈上升趋势,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根据调查分析,提出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形成权责利一致的授权机制是高校实现有效目标管理的关键。4、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Author: 叶小平; 梅萍; 夏细明 ()Source: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40-43Abstract: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哲学。目标管理具有重视全员参与管理,强调自我控制,重视成果与利益的结合,强调目标激励,促使权力下放等特点,在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具有可行性。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依次进行目标管理的准备、目标体系的构建、权力的有效下放、目标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的考评反馈,最后实现办公室管理的预期目标。5、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Author: 宋松林Source: 电子质量, 2009, (3): 57-59Abstract: 文中分析了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顾客满意度为管理目标,以产品质量小组为基本单元,并基于目标管理(MBO)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6、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上)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3): 37-42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7、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下)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5): 29-34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8、Title: 论目标管理与问题管理的交替互动发展Author: 孙继伟Source: 管理学家(学术版): 130-136Abstract: 管理理论的三维分类法可以弥补学派与时期分类法的某些不足,三维分类法的模式维度上代表性管理理论有两组,纵向的一组是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横向的一组是目标管理和问题管理,两组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关系紧密的互补结构。在近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中,两组管理理论分别呈现此消彼长、交替式互动发展的规律。本文重点通过管理思想史中的系列例证,进一步揭示了目标管理类理论与问题管理类理论的交替互动发展规律,并提出,交替互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源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外部动因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交替性变迁。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学校代码:国标代码11276,江苏省招生代码为1114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采取“3+1”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芬兰奥卢大学采取“4+0”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是一所源于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

1、Title: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Author: 张岩青Source: 科技与管理, 2010, (3): 142-144Abstract: 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矛盾失衡现象;讨论推行目标管理和实施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高校提倡行政创新管理的具体途径;通过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希望高校早日构建出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方法。2、Title: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与运行管理Author: 张志生; 张冰Source: 科学管理研究, 2011, (6): 32-35Abstract: 结合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工作,分析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GJB9001B)中质量目标的条款要求和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总结提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策略与方法,从体系过程和产品两方面分析并建立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质量目标运行管理的措施,旨在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行管理提供参考。3、Title: 关于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Author: 董泽芳; 何青; 熊德明Source: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2): 15-21Abstract: 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的高校数呈上升趋势,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根据调查分析,提出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形成权责利一致的授权机制是高校实现有效目标管理的关键。4、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Author: 叶小平; 梅萍; 夏细明 ()Source: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40-43Abstract: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哲学。目标管理具有重视全员参与管理,强调自我控制,重视成果与利益的结合,强调目标激励,促使权力下放等特点,在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具有可行性。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依次进行目标管理的准备、目标体系的构建、权力的有效下放、目标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的考评反馈,最后实现办公室管理的预期目标。5、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Author: 宋松林Source: 电子质量, 2009, (3): 57-59Abstract: 文中分析了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顾客满意度为管理目标,以产品质量小组为基本单元,并基于目标管理(MBO)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6、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上)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3): 37-42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7、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下)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5): 29-34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8、Title: 论目标管理与问题管理的交替互动发展Author: 孙继伟Source: 管理学家(学术版): 130-136Abstract: 管理理论的三维分类法可以弥补学派与时期分类法的某些不足,三维分类法的模式维度上代表性管理理论有两组,纵向的一组是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横向的一组是目标管理和问题管理,两组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关系紧密的互补结构。在近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中,两组管理理论分别呈现此消彼长、交替式互动发展的规律。本文重点通过管理思想史中的系列例证,进一步揭示了目标管理类理论与问题管理类理论的交替互动发展规律,并提出,交替互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源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外部动因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交替性变迁。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官网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近200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5%。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7人。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占比达4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已成为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部级精品教材13部,主编出版特色系列教材318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5部,入选数量在江苏省高校(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排名第三,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2007 年,学校连续8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16个): 专业类名称 专业名称 所在单位 立项时间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系 2012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2年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系 2012年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网络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2个):机械类、电气类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部 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 别 获奖时间 材料工程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贾俐俐 省级优秀课程群 2002年 材料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 王章忠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 韩志军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C 语言 廖 雷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丁轲轲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耿苏燕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张 杰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数控原理与系统 朱晓春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刘秋华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微机原理及应用 朱晓春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黄 坚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杨志忠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杨志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数控原理与系统 汪木兰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耿苏燕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郁汉琪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刘极峰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电机学(第二版) 牛维扬/李祖明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廖 雷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主持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金官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健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眭法川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惠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胡汉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丁轲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工业自动化系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0年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徐锦康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芙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熊志卿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陈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丁轲轲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朱晓春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贾俐俐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韩念杭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刘秋华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林长圣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郁汉琪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控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2012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近12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前15位。 馆藏资源截止2014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量20835GB。 学术刊物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20万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05万元。

学校代码:国标代码11276,江苏省招生代码为1114经教育部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采取“3+1”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芬兰奥卢大学采取“4+0”的培养方式,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是江苏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是一所源于机械、电力、核工业等行业,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理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校。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代表性学术成果:一、专著成乔明:《艺术产业管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向民、王晨、成乔明:《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成乔明:《艺术市场学论纲》,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成乔明、李云涛:《潜性教育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二、论文《艺术史研究方法之探讨》,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艺术中介的管理》, 《东南文化》2003年第7期;《沉稳·灵动:绰墩遗址良渚文化鸟纹宽把陶杯的艺术成就》,《绰墩山——绰墩遗址论文集》暨《东南文化》2003年增刊1;《审思中国当代的行为艺术》,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艺术管理纵横谈》, 《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艺术中介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 《艺术百家》2004年第2期;《高校艺术教育和潜性教育的比较性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年第1期;《论艺术管理的创新》, 《装饰》2005年第2期;《精神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政府对策》, 《中国工业经济》(封面文章)2005年第3期;《艺术中介管理》,《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艺术教育应当重潜性教育》,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1期;《江苏艺术品市场研究》, 《2005年江苏省文化蓝皮书》(特邀撰稿)2006年版;《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艺术百家》2007年第1期;《日治时期台湾绘画的反殖民主义运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7年第1期;《艺术品市场疲软是江苏文化大省的“软肋”》, 《东南文化》2007年第2期;《中国古代艺术市场探幽》, 《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中国硕士教育的当代走向》,《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21期;《江苏工艺美术业的调研和发展对策》,《大舞台》2008年第4期;《纤夫——解读腾格尔》,《大舞台》2008年第6期;《艺术市场生态研究》,《艺术百家》2009年第3期;《艺术价值的当代性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4期;《南京雕塑产业如何重现辉煌》,《南京日报》2010年12月21日A12版;《文化发展需要法治护航》,《南京市法学研究论文集(2010年)》,南京市法学会;《美学与艺术学的分与合——兼论二者关系》,《南京工程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刍议金基德电影的艺术风格》,《电影评介》2012年第8期;《从电影<白蛇传说>看中国魔幻电影的未来》,《电影评介》2012年第16期;《欧洲艺术市场发展史考略》,《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0期;《应当用一分为三的世界观审视文化产业》,《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7期;《艺术管理五层级管理模式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殖民统治下台湾音乐界反日活动考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第4期。三、创作的歌曲《情思江南》(作词)《江南雨》(作词作曲)

南京工程学院不是211院校

南京工程学院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历史机专历史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电专历史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1、Title: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Author: 张岩青Source: 科技与管理, 2010, (3): 142-144Abstract: 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矛盾失衡现象;讨论推行目标管理和实施绩效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高校提倡行政创新管理的具体途径;通过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改革,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希望高校早日构建出更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方法。2、Title: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与运行管理Author: 张志生; 张冰Source: 科学管理研究, 2011, (6): 32-35Abstract: 结合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工作,分析了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GJB9001B)中质量目标的条款要求和运行管理中的常见问题,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总结提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建立策略与方法,从体系过程和产品两方面分析并建立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了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内质量目标运行管理的措施,旨在为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目标的科学建立和有效运行管理提供参考。3、Title: 关于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的调查Author: 董泽芳; 何青; 熊德明Source: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9, (2): 15-21Abstract: 对中南地区75所高校目标管理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目标管理的高校数呈上升趋势,目标管理的实施与院校层次成正相关,目标考核是管理实施中的最大难点,上下协商是目标达成的最佳策略,监控机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实地考察是目标考核的有效方式,专家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体。根据调查分析,提出营造上下欲同的组织氛围、构建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形成权责利一致的授权机制是高校实现有效目标管理的关键。4、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工作Author: 叶小平; 梅萍; 夏细明 ()Source: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 40-43Abstract: 目标管理既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管理哲学。目标管理具有重视全员参与管理,强调自我控制,重视成果与利益的结合,强调目标激励,促使权力下放等特点,在二级学院办公室实施具有可行性。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要依次进行目标管理的准备、目标体系的构建、权力的有效下放、目标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的考评反馈,最后实现办公室管理的预期目标。5、Title: 基于目标管理的虚拟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Author: 宋松林Source: 电子质量, 2009, (3): 57-59Abstract: 文中分析了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顾客满意度为管理目标,以产品质量小组为基本单元,并基于目标管理(MBO)的企业质量管理模式。6、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上)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3): 37-42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7、Title: 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国际经验综述与借鉴(下)Author: 方衍; 施筱勇Source: 科技促进发展, 2010, (5): 29-34Abstrac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成为了发达国家政府彰显投资效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政府行政部门、国立科研机构和国家科技计划三个方面,探讨各国政府是如何开展"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估",在制度上如何得到保障,在应用上取得了什么效果,以期为我国科技工作管理人员提供借鉴。8、Title: 论目标管理与问题管理的交替互动发展Author: 孙继伟Source: 管理学家(学术版): 130-136Abstract: 管理理论的三维分类法可以弥补学派与时期分类法的某些不足,三维分类法的模式维度上代表性管理理论有两组,纵向的一组是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横向的一组是目标管理和问题管理,两组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特征鲜明、关系紧密的互补结构。在近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中,两组管理理论分别呈现此消彼长、交替式互动发展的规律。本文重点通过管理思想史中的系列例证,进一步揭示了目标管理类理论与问题管理类理论的交替互动发展规律,并提出,交替互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源于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外部动因源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交替性变迁。

雪瓶老师:(一)树立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勇于竞争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应该从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入手,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新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是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二)培育创业心理品质。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支撑艰辛创业道路的精神支柱。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弱点,要特别重视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心理品质的塑造。由于意志和情感过程是上述心理品质的核心,因此要将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集体和祖国的情感作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和重点。 (三)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创业能力包括:一是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与应用。二是创新能力,即把创新思想转化为现实的科研、管理和实践动手能力。它包括技术创新、决策创新、管理创新。三是领导能力,即统帅能力和用人能力。创业者要有对自己员工的指挥、调动、协调以及对非人力资源的集中分配、调度、使用能力。四是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经营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五是团结协作能力。这是创业者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六是要具备沟通能力,有效沟通是获得理想的创业人际环境的保障。 (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创业知识。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非专业知识。只有这两方面知识相结合,才能正确分析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产生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谋略,从而树立并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其次,应具备相应的商业知识,如商品交换、商品需求、商品流通等知识。第三,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如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第四,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工商注册登记知识、经济合同知识、税务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知识。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教学,本文以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为例,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等不同方面阐述了一些备课体会,提出了几点关于在工科学生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物理化学 环境工程 热力学 备课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和理论[1],是学习化学、化工、环境、生物、材料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环境工程是一门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边缘科学,它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广度进军的标志,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一步深化的表现[2]。中南民族大学于2000 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对该专业学生来说,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之后的一门理论化学,同时又为后继课程如环境生态学、大气污染控制等的学习提供方法和理论指导,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由于我校是一所民族院校,部分学生的理科基础相对薄弱,而物理化学本身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概念和公式较多,一直被学生视为比较难以掌握的课程。因此,如何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通过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授课体系的重组,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知识,是物理化学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此,提出几点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有关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备课体会。 1 教学目标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有不同要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学学科,相对理学学科而言,对物理化学的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我们选择的是印永嘉等编的《物理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对于大二学生来讲,他们在大一时已经学习过无机及分析化学,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物理化学的知识基础,而要想在十分有限的54 个学时内将这门课的内容理解清楚、掌握牢固,这对于学生或者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把书本变薄不是删减一些该讲的内容,而是在对教学大纲的深刻理解,对教材的精心领会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基础上,抓住要领,理出章节的重难点,强调关键性、规律性的东西。热力学部分是物理化学的核心所在,而热力学的核心在于两大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章节的备课思路。本章在整个热力学部分起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深入,又为后面更进一步的探讨作出必要的铺垫。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的:深刻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此基础上掌握几个新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即S 、A 和G 并学会DS 、DA 和DG 的计算,结合第一章的内容辨析一些热力学函数并推导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式。2 教学内容本章共包括十个小节:(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表述;(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律;(4 )熵的概念;(5 )熵变的计算及其应用;(6 )熵的物理意义及规定熵的计算;(7)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8)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条件的总结;(9)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1 0 )DG 的计算。其中,( 1 )、( 2 ) 和( 3 ) 主要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的背景以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这部分在本章中是基础,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其中重点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理解。( 4 )、( 5 ) 和( 6 ) 则是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导出状态函数熵,并在热力学第三定律基础上进行熵变的计算,该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因为熵是继第一章中学习到的内能、焓之后又一个十分重要的热力学状态函数,对其理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7 )、( 8 ) 和(9 )则是另外两个状态函数-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以及由此提出的方向判据,辨析已经学过的一些热力学函数并学会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式。这个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处理,这些函数如内能、焓、熵以及吉布斯自由能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混淆, 因此, 需要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1 0 )则是综合运用热力学知识对不同情况下的DG 进行计算。物理化学作为基础理论课,其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一方面对于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物理化学发展的前沿也要做一适当的介绍,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熵函数为例,重点是平衡态熵理论,但对非平衡态熵理论、信息熵、物理场熵等现代熵理论也简单进行介绍,并推荐一些参考书,让有能力和兴趣的同学可以得到提高[3]。 3 教学方案1 与基础化学衔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一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其中有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章节知识与物理化学部分重叠。到大二学习物理化学时若照本宣科,面面俱到,不仅学生没兴趣,而且加重了学时的负担。若能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自然地融合到物理化学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讲授中,可以首先启发学生回顾在无机化学中学到的热力学知识,让学生自己提出这些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概念。在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已的回答作出判断时,教师就对体系与环境、热与功、内能与焓、热力学第一定律等重叠内容做复习性介绍,这时学生往往会全神贯注。最后在此基础上才开始引入热力学第二定律。由于尊重了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4],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知识的渐进性。2 与专业课程衔接长期以来容易给学生留下一个错觉,物理化学原理和所学专业很难有直接关联。事实上,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运动形式和物理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物质化学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因为如此,物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理论和方法被运用到环境保护中,对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可以将物理化学知识与环境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环境保护离不开生态学,而生态系统又是生态学的核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必然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利用热力学定律,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能量流动的大小、方向和形式。根据热力学定律,人们弄清了生物群从环境和食物中接受的能量用在新的有机质的建造上的“百分之十规律”,得出了“生物量金字塔”等规律,并由此提出了对保护环境有重大作用的“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等生态学规律[5]。3 采用多层次教学方式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差别。心理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凡是过浅过易或者过深过难的教学内容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每位教师面对六十多位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而上课只能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要达到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能让每个上课的人都有收获。为此,必须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多层次、多方位的效果。多层次,能使基础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到有收获,又有继续学习和深入钻研的空间;学习吃力的同学也能学到基本内容,并有继续学习的欲望;学习兴趣不大的人,也知道达到基本要求的底线是什么[6]。这时,课堂教学应当着力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与科学方法的分析, 力求用“ 启发式”,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布置有一定深度的问题,通过对比促使学生发现问题、适度讨论等都是可采用的方法。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同时,做到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讲究教学方法。4 评价手段考核是检查、评价学生水准和才智的一种方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它可以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任课教师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手段[7]。(1)加强课堂提问 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大学教学中一般很少课堂提问,其实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每次课可以利用五分钟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提问,由此来检验学生对于上次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考虑以一定的权重计入平时成绩。(2)加强平时考核 按我校规定平时成绩应占总成绩的30%,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随意。为了更好地反应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我们在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可以开卷,但必须独立完成。虽然用时不多,但是很能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同时,学生也会感到一定压力,上课注意力就会集中。(3)加强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校在物理化学课程上已经实现了教考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绩评定是按照标准答案进行的,成绩的确定是按照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的,学生的成绩基本能呈正态分布,避免了成绩偏高或偏低的不正常现象,由于有一定的不及格率,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5 结语物理化学是一门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体的问题,受到教师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 杨春荣,单静颖物理化学教学中课题式教学法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6,22(2):30-[2] 薛云波环境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62-[3] 高贵军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研[N]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18(6):31-[4] 张开仕教学研究,2005,28(6):541-[5] 平措结合培养专业目标实际进行物理化学教学[N]西藏大学学报,2007,22:90-[6] 王新葵,石川,靳长德,等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3:99-[7] 周子彦,谢玉忠对提高物理化学教学

  • 索引序列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安装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官网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下载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