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会计核心概念

会计核心概念

发布时间:

会计核心概念

会计工作的核心,是认真审核票据,对不同业务进行正确归类,按照规定的报表编制基础出具财务报表

会计学核心概念

核心知识我认为只要符合公司的管理经营,就是核心。会计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反映公司的运营信息,给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规范化,有利于国家的管理。

会计学的概念是: 会计学,是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可以说它是社会学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资金的运动。 会计学有哪些分类: 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而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按行业分为:工业企业会计 、商品流通会计 、 金融证券会计 、保险企业会计 、 施工企业会计 、房地产业会计 、邮电通讯会计 、农业企业会计、旅游餐饮会计 、 医疗卫生会计 、 交通运输会计 、 文化教育会计 、物业管理会计、 行政事业会计 、 上市公司会计 、物流企业会计 、连锁经营会计 、 出版印刷会计 、 私营企业会计 、 小企业会计(制造业) 会计、小企业会计(商业) 会计、 电力企业会计、 煤炭企业会计 、钢铁企业会计 、 石油化工会计 、 汽车行业会计 、 烟草企业会计、 酒类企业会计 、 食品企业会计 、药品企业会计、 加工制造会计 、 轻工纺织会计、 外经外贸会计 、 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 、 广告服务会计 、房屋中介服务会计 、市场(农贸、五金、批发、建材、服装等)会计 、个人独资企业会计 、 高新技术企业会计 、软件及集成电路会计。 按工作内容分为:总帐会计、往来会计、成本会计、材料会计等。 我对会计这行业的理解是:会计这行业是一个单位的中枢!

统计

会计核心概念界定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比如,苹果公司的会计所要描述的资金运动是苹果公司这个空间范围内的资金运动,而且是站在苹果公司的角度进行反映和描述的,则苹果公司就是会计主体。  一般来说,只要是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会计主体。比如:一个经济上独立核算的车间可以确认为一个会计主体,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描述属于该空间范围的资金运动。除此之外,可成为会计主体的经济组织还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即由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联合体)、事业单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学历。对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考生须按有关规定报名。专科未毕业的可以报考自考本科专业。

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本章未特别说明时,均以企业会计为对象进行介绍)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范畴。会计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一)基本职能核算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核算的内容主要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四个环节:(1)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定性)(2)计量——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定量)(3)记录——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4)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核心概念理解

① 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主要内容有填制各种记账凭证,处理账务,编制各种有关报表等。② 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专业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地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可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部分。 财务会计: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用户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的信息是提供广泛的用户。其重点在于报告财务状况和营运状况。 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内部各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没有标准的模式、不受会计准则的控制。 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会计的含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的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拓展资料:会计的三大职能:1、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2、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3、参与经营决策职能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所谓会计,就是把企业有用的各种经济业务统一成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一系列程序来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经济信息。

我ctrl c ctrl v的会计(ACCOUNTING)的概述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为管理经济提供必要的财务资料,并参与决策,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会计的专门方法 主要有:设置帐户和帐簿,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复式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和检查、考核、分析会计资料等。 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主要运用货币计量形式,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上连续、系统和完整的反映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会计的要素 (一)会计要素及其内容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二)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主要特征有: (1)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制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 (2)资产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资产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等。 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主要特征有: (1)负债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2)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或者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 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合称为留存收益。 (三)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或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就会计原理或基础工作规范而言,各类单位基本相同,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由此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设置及其定义与企业单位有所区别。行政事业单位为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类似企业的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在会计要素的定义上,以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例,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应缴款项等;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 同时,在具体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上,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还有些区别。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会计的工作范围 一、按照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遵守各项收入制度,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分清资金渠道,合理使用资金,保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 二、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记帐、算帐、报帐,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帐。 三、按照银行制度的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加强现金管理,做好结算工作。 四、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揭露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 五、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档案资料。 六、遵守宣传、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政纪律,向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本质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这种观点认为,会计目标是提供经济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会计职能是反映(包括分析、预测)和控制(包括计划、监督、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的处理对象是关于价值运动的信息。即认为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采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处理和控制价值运动信息的完整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承认会计的社会性和技术性,但更强调技术性,认为会计在企、出经营管理中只处于参谋或顾问的地位,并不直接履行管理职能。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论”的代表人是葛家澍、余绪缨教授等。其主要观点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较为一致。 会计的准则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1 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 我国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营利组织的基本准则。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总则 总则部分说明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性质、制定的依据、适用范围、会计工作的前提条件以及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要求等等。 总则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核算工作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设计和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本书§3详细介绍了这些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筛选出12条,定名为“一般原则”,要求企业会计工作遵照执行。它们已在本书§4中列出。 这些原则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原则”不仅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会计报告公允性的一个参照标准。 (3) 要素 会计要素的相关准则规定了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要注意的是1992年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要素的定义已在2000年的《会计办公条例》中进行了修正。§2介绍的是修正后的定义。 (4) 会计报表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报表除满足企业主管机关和财政、税务机关等国家政府部门的需要外,还应该满足企业各方面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上投资者的需要,要能够向他们提供反映经营状况、产权关系、偿债能力和利益分配的各种会计信息。针对上述要求,会计准则对全国范围内的企业会计报表作了统一规定,规定企业必须编制和对外报送三种主要会计报表。在1998年规定用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后,这三张报表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这样的会计报表体系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会计报表体系种类过多、主次难分的缺点,突出了主要报表的地位,而且与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也是一致的,有利于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 2 具体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是按照基本准则的内容要求,针对各种经济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可以根据其直接组织该项业务的核算。例如;固定资产会计、投资会计、借款会计的准则等等。根据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具体准则可以考虑包括通用业务准则(主要是基本准则的具体化)、特殊业务准则(如物价变动会计准则和破产清算会计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会计准则。 目前我国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正在积极创建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迄今为止,已颁布了关联方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债务重组、收入、投资、建造合同、会计政策会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等具体准则。财政部计划制定30个具体会计准则。鉴于目前我国会计法规正处于大变更时期,为了贯彻先立后破的原则,保证新旧办法的有序交替,使实际工作做到时时有法可依,避免出现“法规真空”,财政部在颁布基本会计准则和积极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同时,作为过渡时期的措施,在1992年制定和公布了各大行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这是一项分行业会计制度向具体会计准则逐步靠拢的过渡性措施。经过8年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又将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在2001年月1日合并成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如无特别说明,本书以下所称的“企业会计制度”均指的是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而非1992年的各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但是这种会计制度仍然是一种具体会计准则完全制定之前的过度性质的措施。当我国的具体准则完善之后,这种会计制度就会被具体准则所代替。 企业会计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效益的积累,资产来源于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 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存在平衡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净额,经过调整后等于利润。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的情况下,收入减去费用等于利润,即,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会计科目和账户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分类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科目。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合法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 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 二、账 户 (一)账户的分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同会计科目的分类相对应,账户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户(简称明细账);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等。 (二)账户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账户分为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右方(记账符号为“贷”)两个方向,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登记减少。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 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称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称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称为余额,余额按照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其基本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货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货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账户的内容具体包括账户名称、记录经济业务的日期、所依据记账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增减金额、余额等。 (三)账户记录的试算平衡 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可以采用两种试算平衡方法,即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和余额试算平衡法。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公式为: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根据余额时间不同,又分为期初余额平衡与期末余额平衡两类。期初余额平衡是期初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期末余额平衡是期末所有账户借方余额合计与贷方余额合计相等。公式为: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货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货方期末余额合计 实际工作中,余额试算平衡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方式进行。 (四)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 总分类账户对明细分类账户具有统驭控制作用;明细分类账户对总分类账户具有补充说明作用。总分类账户与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在总金额上应当相等。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平行登记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事项,都要以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方法。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要求做到:所依据会计凭证相同、借贷方向相同、所属会计期间相同、计入总分类账户的金额与计入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合计金额相等。 (五)账户与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 会计科目与账户都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项目分类,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两者的区别是:会计科目仅仅是账户的名称,不存在结构;而账户则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财务会计往往不同与管理会计,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所服务的决策者有所不同 财务会计为股东,供应商, 银行和政府机构等外部决策者服务, 而管理会计则为组织的高层领导,部门负责经理,学院院长,医院院长和组织内部的其他各级管理者服务

会计学核心概念是

一、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1.会计学与经济学的起源。根据会计史学家的研究,人类最早的会计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产生的原因在于出现了剩余物品。会计学的建立一般有以下几个标志:会计实践活动逐渐丰富、会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会计理论著作逐步问世。一般认为会计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于1494年在其著作中首次记载了复式簿记法。西方会计史学界认为,该著作的问世使整个会计界从纯实务性的研究中摆脱出来,开始朝着会计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以此为起点,会计才逐步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仅凭此就认为会计学科已经创立是不合理的,因为这并不是独立的会计学著作,而更多的是一种描述。Peragallo通过研究发现,在1559年至1795年间,西方出现了关于簿记的评论文章,也正是在这个期间,复式簿记法的应用扩展到了其他类型的组织,人们开始将簿记作为一个学科进行理论研究。库恩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的前提就是要有一批科学家就科学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这说明会计研究是会计学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把18世纪中后期作为会计学形成的标志。自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出现以来,经济活动就出现了。我国的经济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以前,西方的经济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埃克伦德和赫伯特把经济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和20世纪,考察范围的上限就是古希腊时期。把前古典经济学时期的相关理论作为经济思想来源进行考察是合理的,但作为经济学进行研究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这些思想仅仅是一些商人或实业家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并没有上升到作为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层面。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是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标志,从此经济学脱离哲学、政治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因此,从起源上来看,会计学的创立至少不会晚于经济学。会计学在经济活动中依赖数学和统计学得以发展并独立,经济学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依赖哲学、伦理学得以发展并最终独立,经济学并未对会计学造成直接的影响。葛家澍研究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是从理论上研究人们的经济活动,会计学是从数量上运用名义货币来描述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学注重质的研究,会计学注重量的描述。2.经济学成为会计学的学科来源。从起源上看,经济对会计学没有造成影响,作为簿记的会计学独立成科不比经济学晚;从发展结果来看,经济学一开始就着眼于经济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而会计学主要着眼于经济活动的微观方面;经济学的目标是富国强民,主要关心收入和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而会计学的目标是真实记录和反映经济过程和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微观主体的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是一种逻辑关系,但“经济学越发展会计学越重要”显然不是一种逻辑关系。专家们一直在争论会计学是属于管理学还是经济学,现在一般采用折中的办法来定义: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最早明确地把经济学引入会计学和会计工作的应该是美国经济学家坎宁,他主要运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研究会计问题。利特尔顿认为:“从本质上看,会计学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而它又明显具有统计学的特征。”瓦茨和齐默尔曼的《实证会计理论》就是建立在经济学基础上的经验性会计文献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司各特的《财务会计理论》就是基于信息经济学来构建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对我国早先会计学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决定性影响;刘峰的《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伍中信的《产权与会计》等著作都是应用西方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会计学的成果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会计学的学科来源,是与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的。从19世纪开始到20世纪末,经济学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也成为一门争议颇多、议题越来越广泛的学科。而会计学由于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它的发展远没有经济学发展快二、经济学对会计学的影响1.理论方面的影响。葛家澍认为,从历史上看,一些较早的会计理论都与经济学分不开。最早的会计理论是受到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后来又受到制度经济学分支的重要影响。但这只是他的主观判断,尚未找到确凿证据。“至少从现代经济学诞生之日起,经济学便与会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学的每一次思想创新及新理论学派的创立,都与经济学中的新概念、新思想的出现有着时序上的对应性和内容上的关联性。”经济学对会计学理论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经济学催生了“管理活动论”会计理论学派,信息经济学催生了“信息系统论”会计理论学派,管制经济学催生了会计干预主义思想,新制度经济学催生了制度主义会计理论学派。葛家澍从西方会计理论中引入了经济学的相关概念,他认为会计学主要从经济学中移植了一些可用货币量化的概念,包括资本、资产、负债、收入、成本和收益等。目前流行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上来自新古典经济学,后来会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资产、无形资产、重要性等)都受到制度经济学的显著影响。事实上,管理会计的概念(如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机会成本等)都来自经济学,但是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并不是经济学。现代管理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吸收了高等数学、运筹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成果的综合性交叉学科。2.方法方面的影响。鲍尔和布朗于1968年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西方会计的理论研究中。1986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出版的《实证会计理论》可以看成是运用经济学实证方法研究会计实务的代表性著作。其实,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又受哲学的影响,实证方法并非经济学原创。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学最早对会计学产生影响的时间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自从坎宁在1929年发表《会计中的经济学》后,经济学理论开始进入会计学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对会计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时间应该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标志是鲍尔和布朗在《会计研究》杂志上发表的经典文章;我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1996年刘峰发表的《会计准则研究》一文为标志。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的会计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制度变迁的现实需要我们向西方学习,因而代理理论等经济理论被大量引入会计研究,契约理论、人力资源理论也不甘落后。可见,经济学对会计学造成了巨大影响。三、会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根据强势学科吸引律和学科间的学习律可知,经济学并不是单方面强势影响会计学,会计学也会对经济学产生一定影响,笔者拟对此进行探析。1.会计学对经济学方法的影响。会计学对经济学最主要的影响是在经济学理论中引用了会计学的研究方法,并产生了国民经济会计(或称国民会计、总量会计或社会会计)。希克斯认为可以将会计学中把握企业经济活动全貌的思路用于社会会计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理查德·斯通等人在凯恩斯的直接指导下,运用账户体系等对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估算,这种工作成为后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重要核算基础。SNA主要采用复式记账等会计方法,并运用企业会计报表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余绪缨认为,国民经济会计的内容虽然综合性较强,但可看做是微观经济会计的“延伸”和“广泛运用”,把其纳入会计学科体系是恰当的。其实,一开始主要是由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其核算范围也是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均衡思想来源于经典力学,但总量分析方法应该来源于会计学的平衡原理。2.会计学对经济学其他方面的影响。会计学的核心是计量,计量的本质是精确或尽量精确地定量反映交易实质。经济学从笼统的定性研究发展到力图进行定量研究,可以推测是受到了会计学的影响。综上所述,会计学对经济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丁庭选等认为,“总体上讲,与经济学对会计学的影响相比,会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是相当微小的”。这明显是过低估计了会计学对经济学的影响。四、会计学的发展趋势分析拉卡托斯主张用“科学研究纲领”作为标准来划分不同的理论体系、评价科学的进步。科学研究纲领的内容包括“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四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这四部分组成的理论结构就像一个原子结构一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硬核是原子的内核,保护带是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层,正面启示法和反面启示法是连接原子核与电子层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运用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笔者认为会计学的发展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学内容的深化。会计学内容的深化就是对会计学“硬核”研究的深入。会计学的硬核就是计量,计量是会计学的基本属性。从会计学的实践来看,会计计量经过了实物计量和货币计量两个阶段。实物计量阶段就是原始的计量阶段,当时其并没有与统计工作分开;在进入货币计量阶段后,中间还夹杂着实物计量的内容,但是开始以货币计量为主,并逐渐有了独立的会计工作。张文贤认为,会计正酝酿着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飞跃。也有学者认为,会计正在进入电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阶段。把人力作为资源看待,并研究其计量方法,这是计量对象从物扩展到人的反映。管理会计的基本属性也是计量,因而计量对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计量结果以及会计信息的披露等就构成了会计学的硬核。会计学的核心概念有资产、负债、权益、成本、现值、记录、报告等。从学科的硬核出发,信息系统论比管理活动论可能更接近会计的学科属性。西方主流经济学自阿马迪亚·森把伦理学思想引入后,其研究范围已被大大扩展,并引起人们对“经济人”假设的种种思考。这可能预示着经济学的根本性变革,但是经济学的这种变化并没有引起会计学的关注。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学对会计学的影响并不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会计学硬核的相对稳定性。会计学的保护带就是那些可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具体包括记账方法、组织程序、会计报表、附注、核算手段、会计政策等。其目的是保护计量属性不受到侵害。许多学者运用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展开了研究,他们通过剔除不符合会计目标的政策来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是试图规定“反面启示法”内容的反映。而规范研究则借助历史方法、伦理方法等把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哪些政策是合理”的方面,这是试图规定“正面启示法”内容的反映。马克思无疑是最重视“人力”的学者,他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力创造的,劳动可以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而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叠加。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测算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会计学将研究对象从物扩展到人是一个进步,但是把人作为“资源”进行研究,确定人力的价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方面,会计学应该发挥其在计量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人力价值的确定方法。2.会计学发展的基础。会计学发展的基础无疑是会计实践。阎达五等(2002)认为,未来会计理论的研究只有两个出路:一是依靠资本市场;二是结合企业的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拉卡托斯把科学研究纲领分为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和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并认为科学研究纲领的科学性是动态的、历史的,是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史一直是也应当是一部相互竞争的研究纲领的历史,而不是也不应当变成一连串的常规科学时期:竞争开始得越早,对进步便越有利。‘理论多元论’要优于‘理论一元论’,在这一点上,波普尔和费耶阿本德是对的,而库恩是错的。”拉卡托斯运用哲学的语言正确地阐述了理论的渐变过程,同时他认为库恩理论对渐变的重视不足。但笔者认为,关于渐变的纷争迟早会转变为一场革命,只有将拉卡托斯和库恩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才能描述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理论在渐变(量的变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发展成革命性的变化(质的变化),会计理论变化是常态,不变倒是例外。有些人把保护带的变化列入革命性变化,笔者认为把硬核的变化称为革命性变化更合理。以硬核的变化来看,会计只有两次革命,即以实物数量为计量手段的会计革命和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会计革命。

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凭证和账簿、货币资金及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

会计学的主要内容是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凭证和账簿、货币资金及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学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拓展资料具体地说,“会计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知识和会计基本方法的知识体系而大学会计学首先是公共课程,也就是任何专业都要学的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 小 平理论、毛 泽 东思想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英语、体育等其次是专业公共课,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都要学的课程,比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等第三是专业课,这是会计学专业最主要的课程,从比较基础的会计学原理开始,到中等难度的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经济法等,再到比较深奥的税法、财务管理、高级成本会计、高级管理会计等课程。另外会学一些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其他专业的基础专业课,比如统计学。第四是选修课,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一些课程,主要用来积累学分 ,烽火猎头公司相关专家认为会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希望在校大学生多做些具体的实际内容,不能光学习理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学

会计学是指以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分类、综合、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形成协助决策的信息系统,以有效地管理经济的一门应用学科。

  • 索引序列
  • 会计核心概念
  • 会计学核心概念
  • 会计核心概念界定
  • 会计核心概念理解
  • 会计学核心概念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