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阳明文献汇刊

阳明文献汇刊

发布时间:

阳明文献汇刊

上海古籍、岳麓书社、凤凰出版社、广陵书局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拴�…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醛�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醛�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6�1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 ��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施�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6�1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雪�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雪�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这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余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雪�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余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著,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经籍纂诂》 阮元著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 ��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 ��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 ��《世说新语》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文心雕龙》 刘勰撰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徐霞客游记》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梦溪笔谈》 沈括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通艺录》 程瑶田撰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此书仅五册,十余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庸盦笔记》 薛福成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张太岳集》 张居正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鲒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潜研堂集》 钱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述学》 汪中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龚自珍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 ��《词苑丛谈》 徐钪(?)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语石》 叶昌炽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书林清话》 叶德辉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 ��论写定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剧说》 焦循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二书论戏剧,极好。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余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资本论、老人与海、我的大学、在人间

阳明文献汇刊二编

1、《〈晋书〉校点志疑》,《江海学刊》1999年第1期、1999年第2期。2、《传国学之真谛——〈嘉定钱大昕全集〉评介》,《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3、《敦煌学史上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4、《〈全汉赋〉疑误辨证》,《语言研究集刊》(第六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5、《汉魏六朝语词研究考论》,《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6、《〈搜神记〉校勘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7、《耄耋之年创辉煌—-记三礼学家钱玄先生》,《书与人》2000年第1期。8、《通学术之变 成专精之业——徐复先生主要著作述评》,载《当代江苏学人丛书》之《朴学之光——语言文字学家徐复》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9、《创新的精神 实证的方法》,中华书局《书品》2000年第4期;又载《江苏古籍序跋与书评》。10、《此生原为读书来——记周勋初教授》,《书与人》2000年第5期。11、《旷世之作 历久弥新——〈洪诚文集〉简介》,《新华日报》2000年10月10日。12、《徐复先生对古文献学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又收入《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3、《庄子》文论选注,3万余字,收入郭丹主编《先秦两汉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4、《读书之门径 治学之津梁——读〈清人别集总目〉献言》(与徐复先生合撰),《古籍研究》2001年第3期。又收入《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5、《〈汉书·五行志〉考论》,《南京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又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主编《历史文献研究》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6、《〈史记〉新整理本刍议》(二人署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又载《史记论丛》第一辑(华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单独署名。17、《挖掘历史资源 开拓发展空间——由〈老苏州·百年历程〉说起》,《出版参考》2002年第18期。18、《南京图书馆所藏〈三国志〉版本简论》,“首届《三国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复旦大学),后发表于《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19、《〈史记〉三家注音切疑误辨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1期。20、《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校读札记》,“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2年11月),后部分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4期。21、《〈史记〉校点本讹误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22、《〈史记〉整理平议》,《南京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23、《〈史记·八书〉校读札记》(二人署名),收入马景仑、薛正兴主编《朴学之路——徐复教授九十寿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4、《皇皇巨著 巍巍范公——评〈范仲淹全集〉》,《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5、《试论〈史记〉校勘的原则》,《古籍研究》2005年上卷,安徽大学出版社版。又收入《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26、《中国书院志及其学术价值》,《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又收入卞孝萱、徐雁平编《书院与文化传承》,中华书局2009年版。27、《赋学文献与〈历代赋汇〉》,《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1期。又收入《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28、《〈史记〉正文校议》(第一作者。二人署名),中华书局《文史》2006第3期。29、《一代宗师徐复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6期。又修改后发表于《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30、《试论黄宗羲的创新精神》,收入《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31、《校点本〈史记〉标点问题举隅》,收入《史记论丛》(第四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2、《〈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的出版及其意义》,收入《王阳明的世界——王阳明故居开放典礼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3、《论章黄之学对国学研究的贡献》,“第五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二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4、《史记校点补遗》,《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二辑),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35、《乐把金针度与人——试论叶圣陶先生的出版思想》,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会议论文(2007年11月,南京),《江苏民进》2008年第1期。民进中央网站全文转载。36、《评〈王念孙王引之评传〉》,中华书局《书品》2009年第4期。37、《海峡两岸〈史记〉整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六届海协两岸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论文,收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评论》第三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8、《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记钱玄先生》,《经学研究论丛》第十六辑,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39、《〈汉书〉校读拾遗》,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0、《〈水经注校证〉校读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载王华宝《古文献问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年版。41、《〈史记〉整理研究与辞书编纂》,“《康熙字典》暨词典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7月,山西),收入《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42、《四史学》3万多字,收入卞孝萱、胡阿祥、刘进宝主编《新国学三十讲》,凤凰出版社2010版。43、《段玉裁著述及其版本考略》,“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收入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赖永海主编的《宏德学刊》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44、《试论张文虎〈史记札记〉的文献价值》,《史记论丛》(第六集),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45、《〈项羽本纪〉校释汇证》,《项羽研究》(第一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46、《百衲本史记前言》,载广陵书社2011年版《百衲本史记》卷首。47、《〈陕西神德寺塔出土文献〉的出版及其意义》,中华书局《书品》2012年第5期。48、《怀念“学者编辑”薛正兴先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12年第5期。49、《〈史记〉局本吸收王念孙〈史记杂志〉成果之研究》,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提交论文。(浙江大学)50、《〈水经注校证〉校读续记》(与王勇博士合撰),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等主办“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51、《王念孙〈史记杂志〉平议》,《中国训诂学报》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52、《徐复先生对中国训诂学的贡献》,“训诂学与民族民俗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第九届二次理事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53、《论段玉裁校勘学之特色》,南京大学等举办的“经学与中国文献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13年8月。

少年维特之烦恼、钢铁、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资本论、老人与海、我的大学、在人间

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  [编辑本段]《明史》评价概括  如何给予《明史》一个概括的评价呢?前面的评述,基本上还是就其自身内容而论,然而要给《明史》一个总的评价,就不得不把它放到历史中,放到整个中国史学史中去看。  清朝的陆以湉在其《冷庐杂识》中这样评价道:  《明史》体例极精,姚广孝入列传,不以僧许之也。秦良玉入列传,不以女  视之也。阉党、佞幸、奸臣列于宦官之后流贼之前,其嫉之也深,而贬之也至矣。  白寿彝教授将明清时期划为中国史学史的第五个时期,他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五个时期。它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这时,生产力在继续发展,而生产关系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新生产力的发展不够强大,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这是社会进程的一段微妙时刻,很容易迷惑人,使人给它作偏高或偏低的估计。我们说它衰老,不说它解体,就是说它已经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但生命力还是有的,甚至还相当顽强。这种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优秀作品在不断地问世。”①在这样一个条件下问世的《明史》与它的编纂者们一样,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章炳麟在谈及明末清初浙东史学时说:“自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而斯同独尊史法。”因此《明史》虽然最后定刊于乾隆间,但并没有完全陷于考据学风之中。白寿彝教授指出:“万斯同、全祖望对《明史》的工作,其兴趣在于保存明代文献,他们也还有清初学者那样的民族思想。”因此,《明史》虽然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但是它仍然继承了前代诸史的风格,这绝不仅仅表现在体例上,而且表现在述史的追求上。  但是,正如白寿彝教授所指出的时代特点所限,《明史》已无法像前四史那样去体现史家的思想,也无法像其余诸史那样相对少有避讳。史家们的艰难是在史德与现实中找寻出路。尽管如此,《明史》仍不失为一部历史巨著,它的完善是突出的,它的避讳难言是突出的,它反映出的史家们的艰难也是突出的。这也是清初史学的特点。“但这是社会变革中易于遇到的现象,这是社会变革的矛盾运动在史学领域里的反映,有的反映得明显,有的反映得曲折,有的为封建桎梏所紧紧掌握,有的是要挣脱封建桎梏而又苦于力量不足。”①《明史》是中国封建官修正史的尾声,它同前朝诸史一脉相承。《明史》以后,中国封建传统正史便走上了日暮途穷的末路。

《高校文学》网刊

王阳明文献全刊

《王阳明全集》(王阳明 )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iuvGCD6JilLnMCb0MgtvA 提取码:RUMW    书名:王阳明全集豆瓣评分:5作者:  王阳明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副标题: 梁启超:要真正理解“王学”,宜读《王阳明全集》!王阳明的“心学哲理、文治武功、传奇人生”全在这套书中。原汁原味初版重现,权威定本!原作名: 王阳明内容简介 阳明先生的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刻印了《传习录》。其后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间又陆续刻印了阳明先生的《文录》《文录续编》《年谱》等。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第一部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全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总共三十八卷,本书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作者简介 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书法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之乱等军功而封新建伯,隆庆时追封新建侯。是明朝中后期唯一因军功而封侯的文官。王守仁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开创了“阳明心学”。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阳明心学”不仅风靡中华,而且远播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影响至今。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现在の日本は王阳明の思想の影响は直接はないようですね。一般に、日本人には王阳明は行动的、朱熹は论理的、というように理解されています。

王阳明文献学

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王明阳,他所主张阐述的思想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所代表的思想具有相似之处,或者说有文献考证,是中国的王梦阳等人的思想传入了日本而导致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活动。

有啊。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 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 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 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 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其哲学思想(王学)及姚江学派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 在余姚遗迹有了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1、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  2、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3、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4、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  5、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6、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王阳明  7、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  8、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0、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3、“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  14、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

有这个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王阳明论文文献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关于王阳明那一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写了,假如你要找那些枯燥无味的大部头,百度王阳明,然后按着书目在百度下载就是了

《王阳明》“三部曲” 《王阳明•龙场悟道》《王阳明•起兵破贼》《王阳明•我心光明》本书作为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王阳明的长篇历史小说,分为三部,第一部《王阳明•龙场悟道》,第二部《王阳明•起兵破贼》,第三部《王阳明•我心光明》,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健的笔力,细致地描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并对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心路历程做了深刻细腻地分析。整部作品构思精妙,创作态度严谨,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是当前了解王阳明、学习阳明心学的最佳读物,同时也是一部堪比熊召政的《张居正》和姚雪垠的《李自成》的明史大传!笔力雄健,而又细腻,成功地复活了王阳明采用 “章回” 写法,环环相扣,精彩纷呈,欲罢不能气势恢宏,一部堪比《张居正》《李自成》的明史大传史诗巨制,大明王朝政治生活中的那些波诡云谲都将历历在目作者的信息许葆云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通俗历史作家,《今古传奇》专栏签约作家,著有《谋略就学李鸿章》《乱世危局曾国藩》《大明平倭传》《沉沦的舰队》等多部历史文学作品。其作品文笔流畅,史料扎实,秉承了历史通俗演义的传统写法,人物形象生动,故事精彩纷呈,蕴含着洞彻的历史见识与人生智慧,读来不仅酣畅淋漓,而且启人以智。作者服膺追慕阳明先生,潜心研究阳明心学,涵泳其间,对其奥义颇有心证。研读和翻阅的各种文献逾千万字,多次追随阳明先生的足迹进行实地探访,积十年之功,终于创作完成长篇巨制历史小说《王阳明》“三部曲”。

  • 索引序列
  • 阳明文献汇刊
  • 阳明文献汇刊二编
  • 王阳明文献全刊
  • 王阳明文献学
  • 王阳明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