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其 代写论文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不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必 须 选准新的立足点,本着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 “人、校”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实施民主管理、“人本管理”,营 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绿色”管理制度,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 关键词:课改;学校管理;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观念、行为上的诸多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 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及管理行为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没有与之相应的管理理念、管理行 为的支撑与保障,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名副其实。 从一些工作现象的分析反思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已经明显滞后,管理问 题瞬时凸现出来。如:重制度忽视人文关怀,重经验忽视方法创新,重硬件忽视软件建设, 重形式忽视管理实质等等。对照新的课程理念,就会发现我们在管理中有很多陈规陋习,如 果不加以调整、改变,势必制约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的发展,甚至教育的发展,危害不言 而喻。可以说,新课程让学校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新课程所引发的诸多新的变化、新的情况以及新的问题,管理者必须 本着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促进“人、校”共同发展 的根本宗旨,选准新的立足点,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创造管理新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 层次和管理效能, 为课改的实施扫清障碍,保驾护航。因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学校管理应亟待关注如下问题 : 一、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 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 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 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 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 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 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 考 、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 才培 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 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 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 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3)遵 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 策 略 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 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 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 帅学校的各 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 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 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 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 、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 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 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 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 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 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 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 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 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 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 要前 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 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 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 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 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 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 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 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 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 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 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 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 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 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 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 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 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 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发布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 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 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 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 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 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 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 。 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 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 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 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 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 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孝彬,程凤春�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01� 〔3〕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0(12)�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二 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杜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 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 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 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 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 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开掘与发挥这种功能,为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1] 陈霞 现代审美心理在民族舞蹈美学中的互渗[J] 科技风 2008(21) [2] 刘珊珊 试析清江中游土家族“撒尔嗬”舞蹈的审美特征[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6(03) [3] 谢莲花 审美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承——以傣族孔雀舞为例[J] 枣庄学院学报 2007(06) [4] 石明灯 民族舞蹈的审美与现实价值[J] 南方论刊 2008(03) [5] 柳文杰 舞蹈的审美特征[J] 艺术广角 2004(03) [6] 何燕君 民族音乐舞蹈审美的维度[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7] 张平 试论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 贵州民族研究 1995(02) [8] 王克芬 民族舞蹈审美意识的传承性与变异性[J] 舞蹈 1995(05) [1] 王亚慧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创新[J] 剧作家 2007(02) [2] 陶景杜 "大都市化"后的"地域意识"[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5(01) [3] 马蕾,付强 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 琼州大学学报 2005(04) [4] 刘瑛 侗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J] 艺海 2006(04) [5] 曹柯香 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打造额尔古纳市文化特色品牌[J] 前沿 2008(03) [6] 赵丽敏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对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思考[J] 艺术教育 2009(04) [7] 李静波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艺术特色[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S1) [8] 尹晶 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价值[J] 文教资料 2010(14) [9] 张会改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的美育[J] 黄河之声 2010(20) [10] 王敏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J] 大舞台 2011(03)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要求不高,是否需要发表?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以及享受生活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会了解到很多的 知识。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二,传统音乐的回归与加强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从民歌进课堂看加强大学生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譬如,流传在延安地区的民歌《东方红》,这是一首传遍全国的民歌。然而人们对这首民歌的了解仅限于口头的传唱之中,殊不知,其内涵深远,意义深刻。如今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这首民歌传承中出现的文化内涵的变迁的了解,不仅反映出了采风的重要性,更体味到了歌曲中的文化意义。三. 音乐陪伴人成长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黄河大合唱》,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四素质教育与音乐课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参考文献: [1 ]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 [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二 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杜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 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 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 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 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 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开掘与发挥这种功能,为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网络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冲击

当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尤其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共同参与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出现了勃勃生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表面“热热闹闹”,可是教学目标的不明确,音乐主体性不强的现象,学生要么是一节课忙忙碌碌,要么是饱了“眼福”或“耳福”。可是并未得到应有的音乐情感体验。因此,如何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已经成为我们目前课改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根据平时的听评课感受加以总结:一、活用教材,精心备课,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是推动整个课堂进程的兴奋剂,学生们情绪激昂,情不自禁投入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境,发掘音乐作品的情趣特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参与、主动探索。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像当年那种“听话”的学生了,受到各种各样媒体的影响,在音乐课上,对老师要求很高。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我们要想出一些新的办法,才能做到既结合教材又能走到学生中去。比如:经调查,学生非常喜欢周杰伦,老师可以介绍周杰伦的音乐风格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系列音乐知识及相关文化,比如最为主要的风格就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等,学生如饥似渴想知道什么是RAP说唱,及节奏布鲁斯,则又可以展开一系列课题,把学生带到教材中的黑人文化的起源与形成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周杰伦之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手的作品分析,有些作品有着京剧的元素,我们有可以进一步讲讲京剧。在音乐课上,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喜爱,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音乐课,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更好的实现师生互动。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 任何学科都有其本学科的特殊技能,音乐教育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都会涉及到音乐领域的专业知识,学生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完善一个人的全面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个原则先要认清,在此基础上怎样有效落实技能就要讲究方法了举例: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男声、女声、童声等等为例子,这样除有利于学生比较鉴别,了解不同表演形式、人声的不同音域,进一步向学生介绍键盘上的音与音区。通俗易懂的让学生增长音乐知识,拓宽音乐视野。 学生受到感染后完全是自发地,主动地想了解,远远要比起教师苦口婆心地提要求,讲要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音乐课中遇到问题时要多些分析和纠正,在讲解新知识时要少些灌输,多些回顾和比较,使得技能技巧不再以知识、技术的冷面孔出现,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三、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如今课堂中教师的低效、无效提问现象仍很普遍。机器式提问,“这首歌曲好听吗?”“喜欢吗?”等等;程式化提问:“这首歌曲分几段?每段讲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类似的提问,忽略了学生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乐趣。我认为怎样才做到有效提问呢?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打开学生思路,不断启迪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提问有个别学生脱口而出的回答,教师要继续问问为什么?很有可能有些知识只有个别学生知道,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提问中发现问题。这样一方面巩固已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考的能力。四、课件运用的适度与合理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课件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的为课堂服务的观点,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的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五、优化教学方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音乐教学参考文献

创造环境  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将音乐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在活动各环节中播放不同性质的中外名曲供幼儿欣赏,让孩子们生活在音乐的氛围中,愉悦幼儿身心。如在早上一入园,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等待其他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专门创设“音乐角”,有各种打击乐器和演出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表演;午睡时播放莫扎特和舒伯特的《摇篮曲》。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了。    善用鼓励  鼓励是教师对幼儿无限爱意的传递,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教师赠予他们弥足珍贵的愉悦体验,音乐活动中的鼓励主要是为了培植幼儿自信。幼儿能参与活动全过程,需要鼓励;只能完成某项活动要求或内容,需要鼓励;缺乏自信,在活动中退缩或进退两难时,教师的热情邀请、支持帮助,是鼓励;激将幼儿勇敢地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新活动要求,也是鼓励。常用不同的方式传递自己心灵的语言,一个赞许的颔首,一个信任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都能向幼儿表示:我看见你,注意你了!你进步真大!做得好!不同方式的鼓励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并享受通过自己努力而被教师肯定认可的快乐,这种快乐支持着他们将这种“你能行”的外来信息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在活动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形成自我肯定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积累,就会沉淀为一种成功感,从而在幼儿心里播下自信的种子,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浓厚的兴趣,幼儿对下次活动的期待也应运而生。    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音乐教育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老师应该每时每刻保持笑容,每天做一个快乐的人,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脸上一定要充满快乐,在孩子和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在教学中,创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满足幼儿的生理状态。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活动中,我不仅是老师,还是其他角色,如:鸭妈妈、小鸟等,通过角色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激发幼儿的美感,让幼儿喜爱音乐、溶入音乐,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二 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杜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 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 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 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 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 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白居易从“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想起“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画面,列宁从《命运》交响曲中听出了革命性,这都是音乐审美具有的不确定性。 音乐审美的这种非语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学生学习的教导者而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字欣赏法、图画图形欣赏法和舞蹈欣赏法的结合,达到学生、欣赏材料和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想象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并使人格在“高峰体验”中获得升华,促进个性更好实现自我完善。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交相辉映、溶为一体,起到综合的促进作用。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个体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长发育时期。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其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中,因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欣赏的这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学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职责正在于最大限度地开掘与发挥这种功能,为培养新世纪的“四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参考文献

要求不高,是否需要发表?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以及享受生活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会了解到很多的 知识。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二,传统音乐的回归与加强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从民歌进课堂看加强大学生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譬如,流传在延安地区的民歌《东方红》,这是一首传遍全国的民歌。然而人们对这首民歌的了解仅限于口头的传唱之中,殊不知,其内涵深远,意义深刻。如今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这首民歌传承中出现的文化内涵的变迁的了解,不仅反映出了采风的重要性,更体味到了歌曲中的文化意义。三. 音乐陪伴人成长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黄河大合唱》,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四素质教育与音乐课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参考文献: [1 ]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 [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

  • 索引序列
  •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音乐教学参考文献
  •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