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历史文献学课程

历史文献学课程

发布时间:

历史文献学课程

基本科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断代史(包括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民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等) 辅助科目: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史学研究工具和技能课程

古典文献学专业学什么 附学习科目和课程发布时间:2020-02-24 11:26:06 文/马一波古典文献学专业简介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古雅的学问,跟现实生活距离甚远,学起来比较枯燥,同时它又较难学,既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开阔的思路,甚至需要学贯中西、汇通文理。古典文献学专业课程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科工具书使用、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等。古典文献学专业就业前景历年毕业生除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外,进入编辑出版、图书档案、旅游、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古典文献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中国古籍整理与古典文献学全面系统知识,能在教育、文化、出版部门,从事古籍整理、传统文化方面的实际工作、古典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文献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古籍整理和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古典文献学专业所需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古籍整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关于古籍整理及编辑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古籍整理能力和古典文献修养,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并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掌握中文文献资料的查询手段。收起

本科生中国历史专业:公共课就不说了吧专业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断代史(先秦,两汉三国,晋史,南北朝史,唐史,宋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古代汉语,考古学。简论,训诂学简论,古代典籍,文学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政治史,建筑史等。史学概论,历史文选。主要是这些,当然还有一些选修

历史文献学课程论文

这个应该找教辅书来看 或者问老师

就拿历史学研究这本期刊的领域来说:历史学、史学史、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世界通史、亚洲史、非洲史、欧洲史、澳洲、大洋洲史、专门史、历史学其他学科这些领域的题材都可以写

这位同学你好,初中的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是在考试卷的最后一题,会给你一定的范围,例如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或者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发展历程等等等等……然后你就可以根据你所学的内容,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目的,过程,主要人物,结果,影响这几方面扩展,字数一般都是100左右不用写太多。望采纳O(∩_∩)O谢谢

文献学论文 -10-21/xzfw_html 具体怎么写,我也不知道!(*^__^*) 嘻嘻……没学过

历史文献学专业课程

学校不同,可能所学课程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不外乎这么几种:A 通史类,分别包括中国史(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当代史)和世界史(如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两个系列;B 史料、文献学及其方法类,包括中国历史文选、训诂学、版本目录学(含社科文献检索)、史源学;C 史学史类,分含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D 史学理论及相关社会分析理论类,如史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等;E 地区史与专门史类,此类课程多为选修课,如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地理、英国史、抗日战争史等等。大学所学要比高中精博得多,就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来说,只要你高中认真学过的,到大学仍然有用,差别不是很大。大学主要不同于高中的是培养最基本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与技能。所以多出了训诂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内容。如果你在高中时学历史就觉得枯燥和累,那么你上大学很可能也会觉得如此,因为你也许并不是特别喜欢历史。如果你高中时就特别热爱历史,上大学只会让你这种热爱有增无减,当然你要上好一点的大学。如能再遇几个好老师,那就更好了。

基本科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断代史(包括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宋辽金史、元史、明史、清史、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民族史、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等) 辅助科目: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史学研究工具和技能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文化史、历史学、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本专业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历史文献学研究生课程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2016考研从就业看专业:史学理论及 史学史 考研复习进入暑期强化阶段,这个时候如果对自己考研专业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的考生需要抓紧时间了,考研的复习到暑期阶段就要逐渐展开更深入的以高分为目的的战斗了,专业课的复习也需要尽快展开,下面太奇考研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些不算大热门却也和就业息息相关的专业,希望对2016考研人的选择起到一定的帮助。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060101)隶属于历史学一级学科。 一、专业介绍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 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 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 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 04外国史学史 2、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3、专业特色 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 101政治 ② 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注:以南开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课程设置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设置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解释研究、中国古代史学研究、中国现当代史学研究、西方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研究方法等。 tob_id_5607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6、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二级学科 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二、推荐院校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全国招生的较强单位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 三、就业前景 从历史学研究生整体就业范围来看,毕业生的择业面不是很广。但本学科研究生毕业后有着较为宽阔的就业门径,既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也能进入各级党政机关、教育单位、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和专业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的每一个专业都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长时间的专业知识的积累,该专业毕业生多数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等文化机构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等单位任职。而这些单位对应聘者的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 四、就业方向 该专业研究生去向主要为政府、企业、教学、科研等部门中负责策划、咨询、管理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等。

历史学这个专业读研就没有了,专业会细化。这是本科专业。

分,我是不指望了不过提供两个渠道:考上这所学校的研究生后,自然就会知道课程找到这所学校该专业的研究生,问他们

历史文献学的课程结构

历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介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等。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历史学科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国务院李岚清副总理和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经到我院视察。湖北省原高工委书记、教委主任余凤盛曾经到学院作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报告。1995年,学院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2003年,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正式挂牌。2000年,学院取得美国环太平洋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创办了文化管理学系。2001年,学院引进人才,组建楚学研究所。学院有一批研究中心,如道家与道教研究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张舜徽研究中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教会大学研究中心、商文化研究中心等。学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近现代史。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中国近代史所。省级重点学科1个——历史文献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中国古代史。学院在2003年申报了历史学一级学科,申报了专门史(思想文化方向)、世界史二级学科。学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教育与教学规律,坚持改革,把我院办成以历史教育和研究为主的,并在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研究方向有所拓展的国内一流的学院。学院确定以张舜徽先生和章开沅先生“自强不息、务实求真”作为院里的学术传统。学院营造出了“和谐、有序、实效、奋进”的学科建设氛围。 全院现有本科学生492人,硕士研究生116人,博士生43人。历史系形成了师范专业和本硕连读基地班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历史系坚持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新的特点:(1)专业领域拓宽。有专业课程、综合素质课程、师范素质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课群,分别组成四个教学链,按逐步递进原则进行安排,形成综合的教学体系。(2)专业课程结构优化。压缩了中外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课时40学分压缩至450课时25学分,相应增加了选修课程,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包括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题研究课两大类。专门史从二年级开始安排,专题研究课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既体现层次性,又逐步递进提高。(3)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前沿性、前瞻性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士导师专题课、中外文化史、20世纪国际关系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还注意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专业英语、治学与人生等。(4)把相关学科理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中外文学史、政治学、社会学、高等数学、文化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等课,还规定每个同学必须有10个学分到外系选课,其中有4个学分必须选学自然科学类课程。文化学系目前已招收三届学生,140余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职业技能,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状况,熟悉现代管理运作的文化机制,掌握经济学和经济法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规约和惯例,具备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国交际和管理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文化学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学导论、管理学原理、等几十门课,形成了三个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文管(管理)结合;中外结合;古今结合。该专业课程有主干基础课19门,指定选修课8门,任意选修课16门,形成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三个层次。文化管理作为新专业,在注重选用面向21世纪新教材的同时,还着手编写并初步完成了《世界主要文化传统》、《人类文化与研究导论》、《西方文化概论》、《文化学概论》等教材。其中《中国文化概论》已出版,并被列为全国高等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学院的课程改革研究获教育部师范司面向21世纪教改立项项目,并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院承担了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3项,省教改研究项目 3 项,学校教改研究项目4 项。学院承担了教育部高教司资助的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的课件制作任务。学院重视教材的采用和编写。学院着手进行通史教材建设,教师编写了《中国通史》(三册)、《世界通史》(三册),已成稿四册,拟在本科教学中试用。编写《史学论文写作讲义》。还承担了一些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教材,如师范司组织的专升本教材《中国经济史》、湖北省教委组织的自考教材《中国文化概论》等。《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已被多所兄弟院校采用。学院经常举办教师现代教育技能培训,要求教师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院的教授上本科生课占90%,正副教授上本科生课占5%。马敏、朱英、罗福惠、严昌洪等教授承担了《中国近代史专题》课程,全部由博士生导师上课。《中华元典导读》课基本上也是由熊铁基、周国林等博士生导师来承担。以科研为主的教师分别承担了本科生的专业课或选修课。教学成果多次获奖。 学生每年都涌现出先进集体和个人。8801在1991年也获得湖北省先进班集体称号。1991和1992年暑期,历史系学生自愿组成赴革命老区红安社会实践团,连续两年获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省高工委、团省委和省教育工会授予的“社会实践先集集体”称号。校学生会主席,本系8802班学生陶阳在1990年代表全校同学出席了全国第三次代表大会。历史系学生多次获全校团体冠军。 1992年校春季运动会上,获学生男子组总分第一名,女子组第二。1993年校春季运动会上获学生男子组总分第二名,并打破两项校田径比赛的记录。在校际比赛中,系文艺队员获湖北省高校文艺节目汇演一等奖。86级学生宋智获全国星星杯小说征文一等奖。84级学生张执浩和86级学生王敬东分别获武汉市高校诗歌大赛奖创作一等奖和朗诵一等奖。继95、96级基地班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以后,97级基地班在2000又被评为全国和湖北省先进班集体。每个年级均有80%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毕业班一般都有20余名党员。冯圣兵同学坚持资助贫困学生,获全国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和联合国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他还倡办了“圣兵爱心社”,在全校带动了一批学生投入到爱心活动中去。学生中涌现一批出象侯深、向静、高相国、李勤合等科研新秀。有9项成果获湖北省科研成果奖,有3项获全国文科基地“史学新秀奖”。学生在《军事历史》、《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论文,有些论文还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每届学生都涌现了一批优秀论文,其中不乏创新之作。如96级学生李文凯的毕业论文《宋代加役流法新探》在《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学生自办了《文史之舟》小报和《鉴海》杂志,作为发表习作的刊物。学院培养的本科生大多数成为中学历史教学骨干,有的担任了校长,有的评为特级教师。他们经学常回校举办“同学会”,与历史系有深厚的感情。 学院一直在培养硕士生与博士生。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近代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当代史等。研究生中间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强化读书,每月定期举办“研究生论坛”。近代史所的论坛由博士生导师主持,研究生提交论文,完全按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报告,并由研究生对论文予以评论,然后开展热烈的讨论。每期论坛结束后,还将论文、评论及讨论情况在本学科网站上登出,继续进行讨论。学院先后培养出一批史学界的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单位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社科院的虞和平,中山大学的桑兵,北京大学的朱庆之,山东大学的冯浩菲,哈尔滨师大的傅道斌,苏州大学的王继如。学院还培养了一批政府官员,如中组部秘书长李,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学院现在设有的奖学金主要有:章开沅东西方文化交流基金、野泽丰奖学金、张舜徽奖学金、余家菊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爱心基金。

巨志云--大学专业讲解(历史学)

  • 索引序列
  • 历史文献学课程
  • 历史文献学课程论文
  • 历史文献学专业课程
  • 历史文献学研究生课程
  • 历史文献学的课程结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