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

课程改革是一次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的第八次大规模课改,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而对于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对于21世纪新课改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学生是明天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青年一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旧的课程关和旧的课堂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一些没有个性的产品来,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从各种信息工具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以学生学为主体得到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从信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答案,并在同学中相互交流,通过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地学习,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合作的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学,多思,多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发展,由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形式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准备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自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必过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作到:“活到老,学到老”。教书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个人注意和互相 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和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避免成为被新课改、新时代所抛弃的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学习新课改,适应新时代,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作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为实现教育的理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奋斗。

作文路上 里面的作文非常多,建议去看看

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目前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内所能解决。所以就条件比较而言,当前基础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应该是课程改革。2001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推进课程改革的内容有九个方面。我认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当是改革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  一、关于改革课程结构。“纲要”出台后,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必须有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学习者完成建构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结构性经验背景”的影响,所以应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即强调在真实的社会和劳动技术环境中去加深体验。同时,建构主义还主张学习应在合作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进行综合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特征。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认为应大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把握以下原则:突出研究性学习,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为了学得更好。研究性学习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所以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便很难达到建构主义所要求的产生真实而深刻的体验的效果。所以应当把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内容以任务型为主。应在社会和生活、生产实践中寻找适合的课题作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观察、调查或亲自操作,获得必须的素材。然后师生共同对素材通过理论的逻辑的分析处理从而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必然引导学生主动去手脑并用地学习探究,从而加深知识理解和拓展知识面,掌握学习、研究方法,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现师生、学生之间的充分合作。从资料的搜集、资源利用到探究步骤和方法都必须由师生共同探讨设计。教师不仅起组织引导作用,而且是参与者。为活动课提供课时保证。  关于选修课。目前少数重点学校在数理学科、艺术体育方面为少数学生提供了特长培训的机会,而多数学校包括重点校的多数学生却是千人一面地接受统一的课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无论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类型的智能组合和特长。而开设选修课,正是用不同的课程结构去适应具有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不同年龄段的所有学生都应分类开设选修课,而不只是针对少数学生。学校应提供丰富的选修课菜单。进一步精简国家统一规定的学科课程内容并降低难度,以腾出课时开设选修课。  二、关于改革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按建构主义的观点,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交流不畅,缺乏合作,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参与的体验以及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综合体验严重不足。按多元智能理论,现在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统一要求,缺乏个性发展的空间。为此,课堂教学改革应体现以下原则:情境性。应利用图表、资料、卡片、实验设备、实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或师生的人物活动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必要时让学生深入现场,直接操作,加深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使其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平等互动。建构主义强调的学生主动学习,绝不只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挥下活动,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体验和建构。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走到学生中去,发挥组织引导、调控点拨的作用;不仅允许学生说话,而且提倡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不仅体现师生共识,而且体现差异,甚至对立和交锋;不仅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改变,而且教师及教学过程也在学生的影响下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和程序可以预设,但必须根据课堂活动的实际随时调整。交流合作。课堂应促进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合作,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三维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不仅受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而且还受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课堂教学目标应是多元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应围绕三个维度开展,以利于学生进行综合的体验,促进建构的进行。个性化。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应针对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关于改革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最有力的杠杆。这里仅就如何通过课程评价改革推动课程结构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谈谈看法。目前课改推进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校缺乏动力。而评价(包括考试)恰恰最能有力推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评价和考试改革的取向,应促进学校进一步“精选双基”,从而减少统一学科教学的课时,腾出时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应促使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重视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应促使学校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就学校的常规管理评价而言,要建立目标体系,对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选修课在数量上提出明确的要求并纳入考核。要建立标准体系,对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以及课堂教学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过程的实施和产生的结果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要建立经费保障和奖惩机制。为开设综合实验活动课、选修课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的奖惩提供经费保障。要建立展示平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选修课的典型课展示、观摩以及艺术节、科技活动月、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和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让课程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充分展示出来。  就考试改革而言,目前最关键的是改革高考。虽然早已明确了“三个有助于”的高考改革方向,但到具体的方案设置上仍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严肃会考,简化高考。会考应真正精选双基、降低要求,以统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各学科全面发展,经过努力绝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会考应严密组织,确保结果可信。会考分应以适当的比例记入高考总分,以防止中小学在课程安排上偏科。在会考基础上,高考应分类要求,对多数学生总体而言应降低学科“双基”要求,而对个性特长、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应加强考核。分类设科,分类组织。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属于不同的智能类型,所以文理分科的设置应坚持。对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实行全国少数重点大学和其他大学的重点专业联考,科目设置可采用“3+小综合+1”模式。因为这是针对极少数学生设置的考试,所以要求既相对全面又体现特长。其他本科大学由各省统考,内容深度比前一类降低,科目按“3+1”设置。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减少统考的科目并降低难度,让学校平时更注重会考和活动课、选修课。特殊录取,对于有特殊成果和才能的学生,大学有权力不经高考(但要会考成绩)直接录取。扩大面试,为了鼓励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大学的专业要求应扩大面试,面试的内容应是实际应用方面的,并且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最后,高考录取应以综合素质测评为重要内容。综合素质测评应依赖于成长记录档案,而该档案应对学生参加活动课、选修课的数量提出明确要求。课程评价和高考改革如果能按这样的方式进行,相信能有力地推动中小学课程改革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我要有关''坚持教育创新推进课程改革''论文

谈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观念的转变今年是我们地区实施新教材的第二年,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常常使许多教师不知所措。为了给教师们指点迷津,学校进行了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做了题为《课改理念下如何做教师》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教师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通过学习培训,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课改理念下我们该如何做教师有了较新的认识。一、明确教师的四重境界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教师要追求四重境界:“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没有这些追求,正是困扰许多教师不能继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根源。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也没有那个必要。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而整日痛苦自责。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做“减法”,要减掉积压在我们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不要总是在自己的脑袋上方罩上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光环,我们得像一般单位的员工那样,先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可教师毕竟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因此,接下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必须成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我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要成为一种“自由职业”,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因为“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你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教师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告诉我们:“教育是为人生的,不仅是受教育者未来的人生,还有孩子们现实的人生”“,学校教育不仅为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而且也同样为着每位教师,他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着幸福的每一天”。二、树立永不放弃的教学观郑杰校长说“: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培养的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兴趣、爱好、特长。由于他们的自身素质、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一刀切,不可能培养出一模一样的高中生、大学生,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出色的地方,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友好相处,竭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让其在有规矩的校园中自由、快乐地成长。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前总是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我们要终身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的学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观念,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型人才。努力使自己变成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育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法比拟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能手。”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观念。有的教师虽然能从网上下载课件、素材、资料,虽然能用幻灯片自制课件独立上课,但是掌握得都是基本操作,没有研究深研究透,制作一个成功的课件既耗时又费力,利用课件上课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加紧学习,尽快提高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的技能。做好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的几点体会,不过是沧海一粟,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课程改革是一次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的第八次大规模课改,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教育领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创新与探索,它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托,肩负着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荣使命。而对于新课改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对于21世纪新课改的直接承担者和受益者——教师,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这就需要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学生是明天的希望,国家的希望。国家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青年一代不断创新和发展。旧的课程关和旧的课堂以及陈旧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从发展的时代中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将传统的死一般的教学模式彻底打碎,还学生一个自由创新,发展个性的空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推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以教学为例,我们不能停留在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把学生当作一部学习的机器进行培养,生产出一些没有个性的产品来,我们应该以新课程为理念,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从各种信息工具中不断获取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的能力。我们要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以学生学为主体得到学习模式,让学生从书本上发现知识,认识知识并最终掌握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教师从信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从信息中寻找答案,并在同学中相互交流,通过自主的,探究的,合作地学习,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推陈出新,通过学习知识并充分利用知识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合作的形式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学,多思,多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发展,由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将教学作为帮助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形式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准备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是教师自己能够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教师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何必过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不仅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还要从实际行动中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运用,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从真正意义上作到:“活到老,学到老”。教书除了要多读书,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之外,还要学会交流与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打破教师之间的专业个人注意和互相 封闭的状况。现代社会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只有不断地交流与合作才能使各种知识联系更加清楚,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一颗积极向上的新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随时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和新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才能避免成为被新课改、新时代所抛弃的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要不但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育情景的创设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并要学会想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心声,沟通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教师的权威树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知识建构的活动中,并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重塑自我。学习新课改,适应新时代,面临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作为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为实现教育的理想(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而奋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    一、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这种竞争,是学校教育目前要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建立符合新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目标体系的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按照时代要求,分层构建起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目标体系。具体来讲,可将下列“七个学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做爱国爱民、遵章守纪、严于律己、关心他人、艰苦奋斗、勇于进取的人。  (2)学会求知。教育学生做胸怀目标、博学多思、珍惜时光、善学乐学、学有特长的人。  (3)学会健体。教育学生做体魄健康、竞技突出、具有坚定信念、良好心理素质和毅力、不怕困难的人。  (4)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做热爱生活、以情感人、乐观向上,具有高尚情趣和创美能力的人。  (5)学会劳动。教育学生做掌握本领、大胆实践、讲求效率、勇于竞争、勤奋朴实、无私奉献的人。  (6)学会创造。教育学生做面向时代、敢于超前、善于开拓、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开创未来、追求真理的人。  (7)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做富有毅力、自强自立、自警自省、俭以养德、学会自立、学会发展的人。    二、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德育工作的基础  加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德育队伍建设,是提高德育队伍素质、落实德育工作任务、实现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校要做到:一是必须加强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网络建设,成立校长领导下的由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治课或思想品德课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代表、学生会主席、家长委员会代表和社区委员会代表等组成的校级教育指挥组织机构,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制定全校的德育计划,负责学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对学校德育进行决策。成立由政教处负责,党、政、工、团、队等密切配合的学校中层德育执行组织机构,负责学校德育计划的执行与监督、日常德育事务的处理以及正常德育工作的调度和管理工作。成立由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德育操作组织机构,执行学校的德育意图和要求,具体负责学校德育计划。在此基础上依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要求修订完善新的德育管理及其工作制度,保证德育工作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必须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团委、班干部等方面的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学生在德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是必须加强由社区延伸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沟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发动和协调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学校教育,改善德育条件,优化德育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促进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良性发展。四是必须加强以家庭教育为补充的家庭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密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意义

可以用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啊,从细节出发

编辑的选题策划是关系到能否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选题策划关系到出版部门的兴衰。一个出版部门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就没有实力与同类产品竞争,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自然难以在书刊市场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难以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选题来源一般选题来源于自选课题,上级主管部门指定课题与横向联系单位委托课题(包括联合攻关课题)三种形式。无论那种形式的课题都来自两大方面:(1)引领: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是一种直接性来源。例如:《北京古树神韵》图书,献给第29届北京绿色奥运的一份特殊礼物 。(2)总结: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中挖掘课题。这是一种间接性来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其空白的课题。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出版工程,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国家精品图书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国家精品图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

选题的目的:(1)课题的延续。我校在“九五”“十五”期间,一直从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成效显著。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其实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们拟定将课堂教学资源研究泛化深化,所以将课题定为: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即由统一和求同指向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由预定性和封闭性指向生成性和开放性,由知识本位指向学生发展本位。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更新资源观念,增强资源意识。论文作用所谓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就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的深化认识过程,把研究成果文字化,形成论文或报告。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在于:⑴、显示研究的水平与价值⑵、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撰写科研论文,不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问题,而且也是个深化科研成果和发展科研成果的问题,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对实验研究过程所取得的大量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使研究活动得到深化,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⑶、推广经验,交流认识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方向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认为抛开写论文的目的不提,单纯的从论文的角度出发,论文应从实际教学中发现的真问题入手。比如如何通过情景教学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通过课堂训练学生的数学四能。有了研究的方向,下一步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学生调研来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并分析问题,思考并制定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进行实践研究,梳理出案例。你的论文就可以借助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案例来进行整合,并形成结论。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大全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新颖的教学毕业论文题目: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 索引序列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意义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选题方向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大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