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非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非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非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你去这里看看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长城 敦煌莫高窟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苏州古典园林 颐和园 天坛 大足石刻 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江苏明孝陵、北京十三陵、辽宁盛京三陵)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龙门石窟 都江堰—青城山 云冈石窟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 安阳殷墟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福建土楼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中国丹霞 荔波小七孔 杭州西湖 元上都遗址 提问 谢谢了 回答 不客气哦 更多36条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皮影戏、剪纸、古琴、珠算、二十四节气、针灸、书法、京剧、活字印刷术、清明节等等。1、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剪纸一般指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4、珠算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算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5、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是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近日,由苑利、顾军共同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在已经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内部专家征求意见稿,2007年版)的基础上,花费数年时间七易其稿写成的一部专著。它既是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终极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供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相关人士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基本理论的专业教材。该书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苑利、顾军是我国最早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早在2002年参与起草“中国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后改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时,他们便开始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的关注。2003年,苑利主持了日本住友财团赞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项目,同年赴韩国,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为期1年的考察与研究,并撰写出了《文化遗产学》一书。归国后,又与顾军共同撰写了《文化遗产报告》一书。这也是中国国内第一批有关文化遗产学方面的学术专著。该书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展开论述,提出不少新见解与新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要求:讲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现状(可选典型案例或者国外情况进行对比)的分析,以及我国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前景。还要200字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后附3-5个参考文献。

北京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进步  北京作为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六朝古都,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古都北京的文化遗产是北京对国家、对人类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从1978年到2008年,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北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无疑是不可忽略的进步和成果之一。  30年来,北京市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经历了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进一步推进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阶段,继承文化传统、传承文化血脉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和响应,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共识。加紧抢救和保护北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确保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而特殊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保护在“文革”的废墟上开始起步  “文化大革命”使北京市的文化遗产资源遭到空前的破坏,尤以“破四旧”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最为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市开始全面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并在当时思想禁锢的情况下,大胆解放思想,逐步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禁区,使人们对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加强。  标志一:传统文化活动恢复举办  “文革”结束后,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恢复举办,其中在改革开放之初举办的一些活动对当时打破“文革”的禁锢、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是北京京剧团1977年5月为纪念《讲话》发表35周年演出的京剧历史剧《逼上梁山》,这是“文革”后北京乃至全国第一次上演的古装戏。二是北京丰台、顺义等郊区县在1978年2月春节期间举办的民间花会演出,这是“文革”中被禁止的北京民间花会首次公开表演。三是文化部1978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会演,这是文革后民族传统音乐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四是北京市文化局1982年7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中日两国民间艺术交流活动,这是北京市组织的第一次国际间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标志着民族民间文化在经历了文革劫难之后的全面恢复,并且为后来进行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北京的庙会、灯会曾是京城最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到春节,人们举家逛庙会、灯会成为节日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文革期间,庙会全部销声匿迹。1985年春节,东城区借传统庙会的模式率先举办了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此后,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东岳庙庙会、厂甸庙会以及燕山元宵节灯会、龙庆峡冰灯艺术节等陆续举办,并逐步成为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  标志二:传统文化保护得到推进  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文化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收集了一大批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宝贵资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进行的、被称为“中国民族文化万里长城”的“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1979年,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联合发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的“十大集成志书” 编纂工作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北京市于1981年8月率先启动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两部集成的编写工作,其他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也在其后陆续展开。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数以千计的文化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地头田间,搜集整理和录制了一大批录音录像资料,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留存下来的最为珍贵的原始资料,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标志三 传统文化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保护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这些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获得新的生命,焕发时代光彩。北京市文化局从2000年起就开始投入力量对传统民间花会的项目进行科研改造,昌平的“花钹大鼓”、门头沟的“太平鼓”、延庆的“旱船”、房山的“小跑跷”、怀柔的“竹马”等项目都先后被列为科研项目,由市文化局组织专家对这些民间舞蹈项目从表演、服装、道具、音响等各方面进行改造创新。其中“花钹大鼓”和 “太平鼓”参加了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居庸关长城杯”中华民间鼓舞大赛,“花钹大鼓”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秧歌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但由于在表演风格、表现形式、服装化妆等方面都缺乏时代感和美感,为此,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群众艺术馆从2001年起组织民舞专家进行创编,完成了“彩带秧歌”、“扇花秧歌”、“拍打秧歌”等8个创新秧歌,并通过出版光盘、盒带、举办培训班以及媒体宣传等形式向全市普及推广,使古老的民间秧歌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传统文化保护登上新的台阶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前都定位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从2005年起,这项工作的名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概念逐步替代了“民族民间文化”的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继续,并且保护力度更加深化、社会反响更加强烈。应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历史性进步。  2003年3月,文化部在全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是一项全国性的政府工程。为此,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于2003年11月、2004年10月两次召开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专门会议,相继确定了40个保护工程的试点项目。北京门头沟区的“京西幡乐”、北京民俗博物馆的“老北京商业民俗”2个项目入选其中。北京市文化局也于2004年和2005年先后确定并公布了北京市的2个综合性试点区、1个综合性试点乡和21个试点项目。这些试点项目积极探索保护方式,为以后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05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2005年起,北京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阶段。2006年1月,北京市召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围绕普查、传承、文献等三项工程全面展开,以不断促进全市保护工作的开展。2005年7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在全市18个区县展开,至2007年上半年基本完成。2006年12月和2007年6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两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各区县也先后建立了本区(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国务院的通知精神,2006年—2008年,北京市连续举办3届“文化遗产日”活动。2006年6月10日,北京市文物局和文化局联合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举行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大型活动开幕仪式,全市各区县、各相关单位共举办各类宣传展示活动73项;2007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北京市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身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展览”、“咱老北京的玩意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等活动。除了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展示活动外,北京市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等各种文化载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使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北京市文化局自2004年起先后举办了5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题培训班,全市各区县及相关部门的人员300余人次参加学习。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北京市文化局社文处、北京群众艺术馆与西城区文化馆等单位联合举办“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级研讨班”,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赵书、刘锡诚,群众文化专家刘波,著名学者沈望舒等前来授课,29名学员获得北京市人事局颁发的《高级研修班结业证书》,撰写30余篇论文由民族出版社结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纵横谈》一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如同吹响了对传统文化加强保护的号角,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赢得了一个超过以往的大好机遇。这项工作的继续进行,对推进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提高全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建立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  自2003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任务、明确了责任。2006年6月,北京市成立了由文化局牵头,市发改委、建委、民委等十余个市委办局参加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以及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自2005年起,北京市每年均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2008年已达2000多万元。2006年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2008年北京市文化局非遗保护处成立,各区县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这些都为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造了条件。  2、编辑出版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北京卷)  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北京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北京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和《中国曲艺志•北京卷》等8部已完成出版工作。《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于2007年通过终审,现已付梓印刷;《中国民间谚语集成•北京卷》已完成编辑工作,现正在终审中。  此外,全市各区县也同时组织编辑出版了民间艺术分卷以及相关的成果汇编。门头沟区2001—2006年整理编辑出版了《门头沟文化丛书》3套20余本,朝阳区编辑出版了《温榆水经》、《武士春剪纸集》,西城区编辑出版了《西城民间艺术丛书》一套4本等,北京市民协先后组织出版了《北京风物传说》、《香山传说》等民间文学丛书10余种。  3、初步完成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按照文化部的部署,北京市于2005年7月开始至2007年6月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其间,全市18个区县组织培训了近2000名普查员,深入全市社区和村落等最基层单位进行深入走访调研,初步摸清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底数。据统计,全市共完成普查项目6000余项,经过甄别和合并,有近3000个项目进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区县分卷本),共21卷。此次普查,不仅培养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干部队伍,同时抢救保护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建立完善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要求,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08年6月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第一批有13个项目入选,第二批有61个项目(含扩展项目16项)入选,使北京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到74项。2006年12月和2007年6月,经申报、论证、评审、审批等程序,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两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为48项,第二批为105项,共153项。此外,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全市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已经初步建立,全市18个区县共公布区县级名录315项。  5、组织评选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文化部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的基础上,组织进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选,并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月先后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777名,北京市共有26人入选。2008年5月,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正式公布,共有94人入选。  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的历程,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北京市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信,今后中国定将无愧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文明古国的赞誉,北京也将无愧于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朝古都的称谓。  参考文献:  1、宋海波主编:《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群众文化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2、周一兴主编:《当代北京简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潘德千主编:《北京文化艺术大事记》(资料),北京,2003  4、周述曾主编:《全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北京卷编纂纪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非遗文化参考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可以作为参考文献的。

你去这里看看

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 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主编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中国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1、《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2、《白蛇传传说》白蛇传传说肇始于唐五代时期,基本成型于南宋,至迟到元代已被文人编成杂剧和话本。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该传说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文本。明清以降至于现当代,民间的口头文学与各类俗文艺的改编、搬演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白蛇传最终成为故事、歌谣、宝卷、小说、演义、话本、戏曲、弹词,以及电影、电视、动漫、舞蹈、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其影响不断扩大,最终流布全国,家喻户晓,并远播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等许多国家。3、《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 (又分圆器和方器) 、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作为上品茶具,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5、《杨柳青木版年画》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1949年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多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杨柳青年画又获得了新生。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成为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杨 柳青年画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天津地区民俗文化及北方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发展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资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我知道[1] 宋伟宏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 博物馆研究, 2006,(03) [2]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3] 敏颜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 2007,(03) [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6] 周武忠 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 艺术百家, 2006,(07) [7] 安群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比较分析[J] 辽宁信息职业技术教育, 2006,(02) [8] 贾鸿雁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 改革与战略, 2007,(11) [9] 喻学才 我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八大难题[J] 旅游学刊, 2005,(05) [10] 梅术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J] 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康俊香 供需视角下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 [2] 赵晓宁 论我国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四川大学, [3] 林芳芳 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法律保护的缺陷及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李文华,闵庆文,孙业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理研究, 2006,(04) [2] 霍改华,甘联君 重庆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3] 王艳平 温泉旅游基本构件研究[J]旅游学刊, 2006,(10)

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北京:华夏出版社, 周耀林、王三山、倪婉主编世界遗产与中国国家遗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中国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你去这里看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考文献

要求:讲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现状(可选典型案例或者国外情况进行对比)的分析,以及我国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前景。还要200字的中文摘要,3-5个关键词,后附3-5个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一、经典书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王文章这本书是最主要的参考书,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编写的非遗专业的教材,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关心的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苑利 /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国内第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为终极目标的学术专著,也是供大专院校及相关人士学习与参考的教科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定义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与分类、人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与原则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之不同功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开发与经营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自第八章始,作者分别从民间文学、表演艺术、工艺美术、生产知识、生活知识、仪式、节日以及文化空间等八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盖范畴、普查申报要点以及开发等角度,进行详尽的个案分析,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苑利 / 顾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的修订版。修订后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将原单独印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参考范本》合并在内,以供各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时借鉴。此外,新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还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提纲中继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等门类之后加入了传统医药的调查提纲。通过补充修订,希望本书对正在全国普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起到更加有效的指导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刘锡诚著这本参考书汇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报告、论文。著名民间文化学者刘锡诚先生多年来在“非遗”的保护、考察、咨询和理论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则从保护方法的操作性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多视解的总结和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书编写组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上述十大类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描述,是普通读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入门读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宋俊华主编这本书可以说是非遗研究的时事新闻。着重分析了我国非遗保护呈现出的新趋势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二、必备书目具体内容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是汇总了非遗的相关理论,配合参考书一起使用,比起参考书原书更容易掌握。《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里面汇集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事实依据,有很多案例可以参考,也是直接考察的重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主要根据非遗概论整理的重点笔记,相较于原书更容易把握重点。知识的有清楚的标记。《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则是重点整理了非遗方面的代表作,这些需要重点掌握,答题的例证可以用这里面的素材。《原始艺术与原始文化》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原始艺术与原始文化是非物质文化专业组成,这本资料里整理了原始艺术文化的重点知识,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参考论证。《中国文化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艺术研究院的考察都喜欢重点集中在中国文化部分,这本资料就是用来应对这些考点。《民俗学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组成,这本资料里总结了民俗学的重要知识点,可以参考答题。《中国文化史》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这本资料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重点实例整理,可以说是答题的论据集。可以作为同学们答题的参考,切勿照抄。三、补充书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陶立璠 / 樱井龙彦 学苑出版社本书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理论文库之一,收录了有关文化遗产概念的研究,文化遗产的开发,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有关文化遗产其它问题的讨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 段宝林 中国社会出版社非物质文化又译为“无形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它是看不见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根基,它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内容极其丰富,是我们改善人民生活、开发文化产业所特别需要的重要精神财富。而文化产业却是21世纪新兴的重要产业,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已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美国的音像制品出口贸易额已居美国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因为人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费的支出已远大于物质消费的支出。文化产业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愈来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李秀娜 法律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简介:我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传承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和构建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对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承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潜在贡献,确认和维护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实属必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体系不是简单地解释适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而应该创新知识产权理论体系,摆脱现行知识产权制度的范式依赖,将保护范围从智力成果本身发展到智力成果的源泉,构建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邹启山 大象出版社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的代表作以及与蒙古国共享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第二部分介绍80项一国单独申报的代表作,第三部分为多国共同拥有的项目。本书对读者认识属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遣产杰作,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遣产的认同,尤其是对青年一代、大中学生了解世界,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有所助益。《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卷数很多,内容是相当多的,可以通读,答题论据的来源之一。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顺利!在这里,我们可以让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让你一次圆梦,可以让你的人生没有遗憾,才思欢迎你!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参考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扩展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有用!如果“非遗”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跟古董和艺术品收藏没有什么区别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 索引序列
  • 非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文献
  • 非遗文化参考文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