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学者,散文学家,教育理论家,大学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绥化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现为《绥化学院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外国文学教学协会理事等职。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哈尔滨师范大学,简称哈师大(HRBNU),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艺、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特点学校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1-1956)、哈尔滨师范学院(1956-1980)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学者,散文学家,教育理论家,大学教授。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绥化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现为《绥化学院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兼任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协会理事,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外国文学教学协会理事等职。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

《哈尔滨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的,由哈尔滨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哈尔滨师专学报》,1980年创刊,季刊,每年4期。1999年改为双月刊,每年六期。2001年更名为《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改月刊至今。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方论丛》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其前身为《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创刊,1979年改现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是c刊。哈尔滨师范大学,简称哈师大(HRBNU),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文、理、艺、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培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特点学校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1-1956)、哈尔滨师范学院(1956-1980)时期,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8~8: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员。8~8:东安机械厂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技术员。8~1: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1~9:公派赴英国留学,获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应用力学博士学位。9~1: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系 副教授1~5: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作高级访问学者,后被凯斯西保留地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聘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材料的机电耦合效应研究工作。5~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学报(英文版)主编。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压电传感器件的机电耦合解析解,压电材料边界元方程的奇异解,非线性铁电极化材料的有限元算法以及在材料尺寸效应微观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些理论成果已用于微电子器件的研制和生产中。2002年度评为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优秀教师。 学科:固体力学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复合材料微观断裂力学、分子动力学、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分子设计研究课题。基于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等方法,采用计算机并行算法模拟材料的物理、化学和力学行为,诸如位错与晶体形变(晶体塑性)、晶格缺陷与断裂演化、薄膜与外延生长、扩散与相变、高分子构象与聚合物构型等。开展从原子尺度开始的跨物质多时空层次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该研究领域属于交叉性新兴学科,在新材料、纳米技术、超高速撞击、微机电器件、生物学及信息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Qingyuan Meng, Tong Zhang and Shanyi Du,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simulation of the size effect in particle dispersed composite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2001, V79, N6, 577-[2]Zhang Tong, Meng Qingyuan, “Computer simulated experiments on fracture toughness of particle-dispersed composites”, J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V7, N[3]孟庆元,张彤,赵文光,“脆性材料断裂韧性的单一尺寸试件测定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4]GUO Mao-lin, MENG Qing-yuan and WANG Biao, Research for th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of Complex Cracks by Using Point-by-Point Closed Extrapolation Approach,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3, V 24, N4, 421-[5]Meng Qingyuan, Zhang Tong, Du Shanyi, “Application of fractal theory to size effect of disordered materials”, J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V8, N1[6]张彤,孟庆元,杜善义,“基于定长裂缝试件的脆性材料尺寸效应实验方法”,工程力学,2001, V18, N5, 127-[7]Qingyuan Meng, Tong Zhang ang Shanyi Du, “Boundary element simulation of size effect for quasi-brittle materials by using one-size specimen”, J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1, V127, N4, 387-[8]郭茂林,孟庆元,王彪,“复合型裂纹应变能释放率逐点闭合的外推逼近研究”,应用数学和力学,2003,第24卷,第4期,373-377。[9]孟庆元主编,“力学专业英语”,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ISBN 7-5603-1706-5/O129, 2001年5月。[10]王世忠,孟庆元,高维成,“结构力学与有限元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ISBN 7-5603-1832-0/O142, 2003年4月。

张乃通,1934年7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52年从扬州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浙江大学电机系。所以选择电机系,是受当时对共产主义的宣传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的影响。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北国边陲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工作。1956年10月至1958年8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任助教。回哈工大后,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无线电系副主任、主任,航天学院副院长、院长,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是哈工大无线电系、航天学院、通信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建人之一。现为哈工大通信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通信学报》常务编委,航天第三、第五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东南大学兼职教授,月球探测二、三期工程预先研究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特邀委员。张乃通主持研究的中国战术导弹指令、控制、数据通信系统,达到了国外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他还主持研制成功了超视距数据链。上述研究成果都已转化成装备。综合多项成果,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在国内首先研制出国产化的数字信令MPT1327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打破了中国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1999年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00年他领导的哈工大通信所被信息产业部选定为中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总体组长单位。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超宽带高速无线接入理论及关键技术和国防“863”课题的研究任务。自1986年以来,张乃通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委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曾获哈尔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航天部“七五”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省部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获光华基金二等奖、航天部航天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建议你到百度和中国知网查看。这里推荐两本书可能会对你有用!(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译【作者】 袁晓红; 唐丽霞; 【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 长春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 本文从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烹饪方式、菜式命名上的差异入手,探讨了中餐菜单的翻译原则,提出了中餐菜单的翻译方法。 更多还原【关键词】 饮食文化; 差异; 菜单; 翻译; 【文献出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lin TV & Radio University, 编辑部邮箱 , 2009年02期 【DOI】CNKI:SUN:JL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GB2009-02-029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作者】 张亚红;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摘要】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更多还原【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 餐桌礼仪; 文化差异; 【文献出处】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编辑部邮箱 , 2009年04期 【DOI】CNKI:SUN:BJJJ2009-04-034 【分类号】G04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别【作者】 宋宇; 【机构】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摘要】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此报告主要从中西方饮食背景、饮食对象、饮食方式、饮食观念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性。 更多还原【关键词】 背景; 观念; 对象; 方式; 【文献出处】 黑龙江科技信息,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编辑部邮箱 , 2009年09期 【DOI】CNKI:SUN:HLKX2009-09-064 (四)从饮食习俗看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作者】 何萌; 何江胜;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更多还原【关键词】 饮食习俗; 文化差异; 语言文化; 【文献出处】 新西部(下半月), New West, 编辑部邮箱 , 2009年06期 【DOI】CNKI:SUN:XXBL2009-06-076 【分类号】H04;H0-05 【被引频次】1

祥见此处!

  • 索引序列
  •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 哈尔滨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