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哈哈楼主这部书是我上个月在飞机上看完的先介绍一下李东卫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 从事自然科学及史前文明研究20余年,目前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及外星生命踪迹深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全球引发轰动,无数外星生命发烧友为其独到理论痴迷,他被誉为中国的“外星生命探索教父”。 李卫东,1996年攻读史学硕士; 1998年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 2000年史学法 制方向博士; 2003年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从事法学博士。 李卫东,现任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历史学博士。 李卫东先生,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另辟蹊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神话及史前文明。在读者中曾引起深远影响。是其探索生命、历史、宇宙玄奥关系的宏作。评价我觉得这本书写的不错,有很多地方给出了很充足的证据进行论证。以中国古代神话做为带入点,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因为中国有明文记载最早的时期也就是夏朝了,那之前呢?之前的历史去哪了,其实神话就是一个很好的带入点。以前的人都是原始崇拜,所谓原始崇拜就是最纯真的崇拜,没有任何的虚假。不像现在这样充满了利益和金钱,而神话做为人门口耳相传,尽管可能跟一开始的版本大不相同,或许有很多偏差,但还是能找到一丝线索的。如果楼主是外星发烧友的话,这的确是不可错过的好书。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类似古文中从来没出现过月亮的描述,在最近两三千年才冒出来的;人体有两个系统,藏象系统和西方解剖学系统,他们两是共生关系;月亮不可能被地球给吸引,等等。强烈推荐楼主去看哦;)

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 从事自然科学及史前文明研究20余年,目前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及外星生命踪迹深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全球引发轰动,无数外星生命发烧友为其独到理论痴迷,他被誉为中国的“外星生命探索教父”。 李卫东,1996年攻读史学硕士; 1998年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 2000年史学法 制方向博士; 2003年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2004年从事法学博士。 李卫东,现任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历史学博士。 李卫东先生,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另辟蹊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神话及史前文明。在读者中曾引起深远影响。是其探索生命、历史、宇宙玄奥关系的宏作。

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 他的专业是历史学,在科研过程中,他研究了大量的上古神话,后来意识到上古神话并不是无稽之谈。他的理论是,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的神话,都是一种口口相传的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又在流传中加入了很多人为意识的事实真相。 基于这种相法,他在各国的神话中寻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本书,是他写的系列之一。《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生命终极之门》据说这本书曾经在1999年前就完成了,但是被禁止发行,直到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些所谓惊世骇俗之作。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包括前几本书,我全都看过。而关于这种论调的另外的书我也看过不少,并不是他一个人提出了这种假设,经过对比,还有自已的一些想法,我比较乐于赞同其中几个观点: 1,人类不是像进化论中所说是自然进化而成的,而更有可能是被特制,或者说曾被更改基因而成。2,月球不论是不是一个人造卫星,或是一个大飞船和外星基地,但是绝不可能是被地球引力捕获为卫星的。3人类进化的历史,并不像我们已知的这样。更有甚者,说人类历史是被外星文明故意误导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推荐给你一些别的书,只是扩展一下思维,然后让自己的判断更立体一些而已:1昂宿星人-解读地球生命密码2一的法则 嗯这会我也想不起来更多了,希望我的回答你会满意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

报社里的总编室主任,级别是中层干部正职。具体是什么职级,要看报社的行政职级。在我国,报社的行政职级分为中央级、省级(含副省级城市)、地市级等等。中央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厅级;省级报社(含副省级城市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处级;地市级报社的总编室主任是正科级。报社总编室主任是重要业务岗位。其职责是在总编辑和副总编辑领导下,全面负责本报的编务工作,通常是报社编委会成员。报社的最高领导是社长(通常兼任党委书记),以下分别是总编辑、总经理、副总编辑、各部门主任、副主任、编辑记者、印务及后勤部门职工。

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 他的专业是历史学,在科研过程中,他研究了大量的上古神话,后来意识到上古神话并不是无稽之谈。他的理论是,不管哪个国家和民族的神话,都是一种口口相传的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又在流传中加入了很多人为意识的事实真相。 基于这种相法,他在各国的神话中寻找到了大量的证据,《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这本书,是他写的系列之一。《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生命终极之门》据说这本书曾经在1999年前就完成了,但是被禁止发行,直到今天我们才能看到这些所谓惊世骇俗之作。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包括前几本书,我全都看过。而关于这种论调的另外的书我也看过不少,并不是他一个人提出了这种假设,经过对比,还有自已的一些想法,我比较乐于赞同其中几个观点: 1,人类不是像进化论中所说是自然进化而成的,而更有可能是被特制,或者说曾被更改基因而成。2,月球不论是不是一个人造卫星,或是一个大飞船和外星基地,但是绝不可能是被地球引力捕获为卫星的。3人类进化的历史,并不像我们已知的这样。更有甚者,说人类历史是被外星文明故意误导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推荐给你一些别的书,只是扩展一下思维,然后让自己的判断更立体一些而已:1昂宿星人-解读地球生命密码2一的法则 嗯这会我也想不起来更多了,希望我的回答你会满意

链接:_ODN77w5hQ 提取码:c1pw小说名称:《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作者:李卫东类型:科学                                                                                           连载状态:已完结字数:350万字简介:该小说讲述了这是一部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的惊世之作!相信外星人存在必读经典!本书专为广大UFO迷及天文爱好者打造。作者实力雄厚,知识极为广博,通过对神话、甲骨文、远古遗迹的考察研究,大胆提出月球背面就有外星人的推测,全书精彩纷呈,屡屡点出隐藏在我们常识中习以为常的秘密,被誉为“本世纪最天才的天文猜想”。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李卫东 著,一部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的惊世之作!相信外星人存在必读经典!本书专为广大UFO迷及天文爱好者打造。作者实力雄厚,知识极为广博,通过对神话、甲骨文、远古遗迹的考察研究,大胆提出月球背面就有外星人的推测,全书精彩纷呈、逻辑严密,屡屡点出隐藏在我们常识中习以为常的秘密,被誉为“本世纪最天才的天文猜想”。 李卫东,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从事自然科学及史前文明研究20余年,目前致力于中国远古文化及外星生命踪迹深度理论研究,其研究成果在全球引发轰动,无数外星生命发烧友为其独到理论痴迷,他被誉为中国的“外星生命探索教父”。著有.《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生命终极之门》。李卫东,1996年攻读史学硕士;1998年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 2000年史学法 制方向博士;2003年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4年从事法学博士。李卫东,现任经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历史学博士。李卫东先生,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另辟蹊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民间宗教,神话及史前文明。在读者中曾引起深远影响。是其探索生命、历史、宇宙玄奥关系的宏作。》

吉林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迟日大律师法学博士,高级律师,首席合伙人。曾为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书记员职务。吉林省律师实习基地实习指导老师。 迟日大律师领导的功承律师事务所系吉林省律师行业具有影响力和推动力且实力迟日大夫人刘爽女士,现任盛邦传媒集团总裁、《房地产报》社长兼总编辑。 于1993年毕业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1993年—1995年任吉林日报编辑,1995年—1997年任城市晚报记者,1998年—2000年任《吉林经济报》编辑部主任、广告部主任,2000年创办《房地产报》至今。

宁夏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949年12月21日 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宁夏日报》书写报头,这个报头沿用至今 。1961年至1962年 本报连续两次精简机构。全社职工由800名减为600名。1972年2月 自治区党委批准本报改为事业单位,印刷厂为企业管理单位。当年补贴事业费5万元。1980年5月 本报分批派出采编人员到兄弟省市取经。根据学习经验,编委会重新抓了短新闻和来信(开办《银湖明镜》)、评论(开办《谈心会》),编辑部各部开会讨论了报纸改革。制定了采编人员超定额发稿酬的办法、编排校印一条龙的工作制度,以及编辑部各部抽出三分之一的人员作机动记者加强调查研究的决定。1982年8月7日 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宁夏新闻学会同时成立。两会一个办事机构,挂靠宁夏日报社。1983年5月25日至26日 宁夏新闻学会举行首次新闻改革讨论会。1990年8月19日至26日 全国报纸总编辑摄影研讨会在银川召开,确立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充分发挥形象新闻在报纸宣传中的特殊优势”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全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1994年12月16日 编委会决定:为充实一线记者和加强驻地记者站领导力量,从各专业部抽调10名编采人员当驻地记者;同时抽调4名专业部正副主任分别担任固原、银南、石嘴山、银川四个记者站站长,1995年1月起实行,一年一换。1998年1月1日 《宁夏日报》实行自办发行。全区共设26个发行站,9条投递专线,聘用475名分报、投递人员,共设183个直投点,全区县城和川区乡镇均能看到当天 《宁夏日报》,银川地区70%的订户在上午9时即能看到当天《宁夏日报》。《固原日报》、《银南报》同时由宁夏日报社投递发行。1999年1月18日 宁夏日报社创办的《新消息报》试刊第一期面世。2000年1月1日正式出刊。2000年10月23日 宁夏日报社新闻编采网络系统正式启动全面运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进入激光照排,实现网上编、写、发的过程,是一次重大的报业革命。2005年 宁夏日报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首次获得一等奖。消息 《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获一等奖,评论《不要卖掉穷人的饭碗》获二等奖,9月22日一版版面获三等奖。宁夏日报对作者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1万元的重奖。2006年7月26日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挂牌。宁报集团的成立,在宁夏新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7年11月8日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召开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马文锋获得全国“第八届长江韬奋奖”,成为宁夏新闻界首次获此殊荣者。2008年5月12日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第一时间组织记者和工作人员奔赴灾区采访、慰问,先后有18名记者请命到达灾区。在灾难面前,集团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所属各报网在5月13日至5月27日的仅半个月时间里,共开辟抗震救灾专栏13个,编发有关消息、通讯稿件1793篇,图片1140幅,专版177块。集团员工共为灾区捐款130多万元。2008年6月29日至7月1日 奥运圣火在宁夏中卫市、吴忠市、银川市传递,《宁夏日报》连续3天出版《号外》,报道圣火在宁夏传递盛况。

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郭小川,男,原名郭恩大,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出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笔名:郭苏、伟倜、健风、湘云、登云、丁云、晓船、袖春等。父母均系教师。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随父读过两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进攻热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语:吉祥),考入官费的北平蒙藏学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东北中山中学。1935年夏,取名郭伟倜,考入该校高级师范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风,考入北平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开北平到达太原,同年9月20日报名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一二○师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随中国作家协会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锻炼。1976年10月18日,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不幸逝世,终年57周岁。郭小川创作作品极多,主要著作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

郭小川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公民们! 这就是 我们伟大的祖国。 它的每一秒种 都过得 极不平静, 它的土地上的 每一块沙石 都在跃动, 它每时每刻 都在召唤你们 投入火热的斗争,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富有的 人生。 随之,诗人的炽热诗情便一发而不可收,于一九五五、五六两年,陆续写下《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的组诗,其诗作进入了爆发期。诗人在回忆这个时期的创作时这样说过:“当我因为走上文艺岗位而重新写作的时候……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号召已经响彻云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姿态,写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简直就象抗日战争时期在乡村的上墙书写动员标语一样……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诗人达到了目的。他那政论家的头脑,创业者的胸怀,战士的嫉恶如仇,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诗歌象战鼓象号角催动人们前进,在青年读者中产主了热烈的反响。 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成功所陶醉。他说:“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郭小川在政治上是个不断革命的战士,在艺术上则是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的诗人。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间,他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克服议论多于描绘的缺点,并从题村的开拓上、思想内容的深化上,以及艺术形式的创造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这个阶段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和一九五九年的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叙事诗《严厉的爱》以及抒情诗《望星空》。这些诗作表明诗人已经不满足于用鼓动性的政治语言去激动读者,而力图发掘我们伟大人民和革命战士的心灵美,从人民生活中去提炼那种“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并通过巧妙而奇异的构思表现出来,使读者读了不止发生暂短的激动,而且能引起长久的深思。诗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实践,是应该得到充分肯定的。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潮泛滥的时候,诗人却遭到了无端的指责,《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和《望星空》以及当时尚未出版的《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都被批评为“思想感情不健康”。历史是最公正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些诗篇不仅对诗人自己的创作而且对我国当代诗歌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推进。 进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诗歌从思想到艺术都更成熟了。一九六○——六二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努力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写有《厦门风姿》、《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和《秋歌》等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强烈战斗气息的诗篇。一九六二年十月,诗人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这三年多,他西出阳关,东泛大海,钻森林,踏沙漠,足迹遍全国。诗人根据自己对战斗在各个不同岗位上的我国人民的火热斗争生活的观察体验,以深切的感受,写下了《林区三唱》、《西出阳关》、《昆仑行》和《春歌》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五十年代末,诗人对作家的独特风格问题谈了极其精湛的看法,他说:一个作家,“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非常崇高,他永远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而且用共产主义的锐利的目光去观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务于人民的,忠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六十年代,他的创作就达到了这种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当之无愧地可以兼有战士和诗人这两种称号的人!”在十年动乱期间,郭小川经受了阶级斗争的严峻考验。林彪、“四人帮”对他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围攻、诬陷、迫害,但他始终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紧紧扼住的时候,他还握着自己的笔,以刚直不阿的气概表达了革命战士不畏权势、不畏强暴的信念与誓言: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 要革命,决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对刀丛。 ——《秋歌》 郭小川不傀为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真正的战士。不幸的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长期摧残,正当盛年的诗人在刚刚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胜利就溘然长逝了。他的诗人兼战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将置身于优秀诗人的行列,放射着耀眼的光辉!

个人简介: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详细见: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 索引序列
  •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经济日报编辑部主任
  • 吉林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宁夏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