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发布时间: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尼泊尔8,1级地震

一、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情况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国家地震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主要由有关部队、部分地震技术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索专家(70~80人)组成,总人数为230人左右。设总队长1名、副总队长3名,下设三个支队,每个支队均可独立完成救援任务,由指挥部、搜索、救助、技术支持和急救医疗五个部分组成,约75人。每个支队的组成和人员分工如下: 支队指挥部:设支队长1人,副支队长1人,通信保障人员2人,共4人。 搜索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救援小组长4人(分4个搜索小组),搜索队员12人,警犬专家4人,共22人。 救援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救援小组长5人(分5个搜索小组),救援队员25人,共32人。 技术组:设正副组长各1人,通讯员2人,危险品专家、地震专家、工程专家、后勤专家各2人,共12人。 急救医疗组:设组长1人,医疗人员4人,共5人。 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地震援救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以来首次出征。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加的国际地震灾害救援行动。中国国际救援队还参加过新疆昭苏地震、伊朗地震、印尼地震海啸救援,经过多次实战考验的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在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 二、黑龙江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由哈尔滨市消防特勤大队和黑龙江省地震局技术专家组成,成立于2003年3月,是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其主要任务是,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立即赶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在最短时间内抢救被埋压人员和重要物资,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开展现场震情监测、震害调查一震后趋势判定工作,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三、辽宁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由省消防局沈阳消防特勤大队、部分地震技术人员、急救医疗人员、工程、危险品技术人员、通信技术人员等组成。分为地震专家组、通信保障组、医疗救护组3个组,搜索分队、救援分队、化救分队3个分队。救援队协调管理办公室设在省地震局,办公室主任由省地震局局长担任。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救援时,由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指挥,平时日常管理受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 四、天津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是一支以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为主,兼顾其他特大型社会灾害紧急救援的骨干力量。该队伍以驻津武警部队为主体,由市应急办直接指挥的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队伍。为解决建筑物倒塌后人员救护的困难局面,该队伍装备有探生、破拆、救生等特种救援设备并有较强的机动能力。 五、新疆自治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成立于2004年2月24日,以新疆消防总队乌鲁木齐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为主体,由自治区抽调地震技术专家、工程结构专家、急救医疗专家和警犬搜救专家参与,组成搜索、救援、技术保障、急救医疗、信息收集和生活保障等分队(组)。配备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通讯指挥和救援装备,自组建之日起就展开系统训练,随时准备实施地震灾害救援。新疆救援队是我国地震灾害紧救援队伍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它的成立为完善全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六、四川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12月11日,四川省第一支地震害紧急救援队在成都消防支队特勤大队2中队挂牌成立。队员主要由消防战士及地震专家组成,配备了搜索、破拆、救生、通信等现代化抢险救生器材。一旦哪里有地震发生,救援队将及时赶往抢险,对失踪和受伤人员实施紧急搜索及救助。此外,救援队还负责地震害现场灭火,参与处置由地地震灾害引起的化学事故,协助处置因地震灾害引发的重大电力事故等。 七、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12月27日,一支由160人组成的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昆明宣告成立。队员主要由驻滇集团军工兵团部分官兵和地震专家、工程结构专家、危险品识别专家、急救医疗专家、搜救犬训练员等人员组成。他们已经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严格训练,一旦发生重大灾情,救援队将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 云南省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测,地震活动频繁,仅1970年以来,就发生6级以上地震28次,地震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组建这样一支有力的救援队对于云南省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2004年8月10日,云南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进行野外演练,不断提高地震救援作用,并为组建西南分队作好准备。 八、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2003年甘肃省连续发生了2起破坏性地震,给震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提高中强破坏性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甘肃省政府决定组建省地震灾害救援队,以便在重大震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 2003年11月,甘肃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甘肃省地震局、武警甘肃总队联合组建,编制为100人,分设搜索组、救援组、技术组、医疗急救组。发生中等、严重和特大破坏性地震时,这支特殊的队伍迅速赶赴灾区,对被压埋人员实施紧急搜救。 九、我国其它灾害的救援力量 (一)矿山救护队 2002年6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为应对矿井灾害,我国较早成立了多支矿山救护队,专门执行此类灾害的救援工作。队伍的职责是:矿山救灾抢险、安全预防、检查监督、安全救护培训、仪器仪表维修和配件、瓦斯粉尘监测、技术指导、地面消防等。我国现有煤矿矿山救护队120余支,救护人员21000余人;矿山救护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和队衔制,救护队员是井下一线特种作业人员,实行服役合同制。矿山救护队编制共有五级,分别是国家矿山救护总队、省市矿山救护支队、区域矿山救护大队、矿山救护中队、矿山救护小队。队伍的基本装备包括: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器、自救器等)、矿山救护车、通讯设备(大功率电台、救灾通讯系统)、灭火设备(惰性气体发生装置、高泡发生装置)、分析化验检测设备和装备工具等。 (二)消防救援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各级公安消防机关应当依据《消防法》。针对当地情况,制定火灾扑救预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组织建设,增强扑救火灾的能力。各级、各地的救援力量大致有五种: (1)公安消防队伍: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共有5万人,这支部队主要担负消防监督和扑救火灾、抢险救援等任务,是同火灾作斗争的骨干力量。 (2)企事业专职消防队:全国约11万人,这支队伍主要负责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保卫工作,受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调度指挥。 (3)地方民办消防队:全国约5万人,由县、镇、乡政府负责组建,是扑救初期火灾的一支重要力量。 (4)义务消防团队:由机关、企业、城镇街道等自行组建军的群众性消防组织,约1300万人,主要任务是防火宣传教育,自防自救和扑救初期火灾。 (5)志愿者消防队:消防工作的协调以公安部消防局为主,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卫生部、气象局等部门参与协作。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按照灾害损失情境,民政部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救灾响应对应的灾害级别最为严重。四级救灾响应指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一次灾害过程中: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决定进入四级响应状态并报分管副部长、部长。民政部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三级救灾响应: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分管副部长决定进入三级响应状态并向部长报告。民政部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或根据灾害损失情况,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二级救灾响应: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倒塌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民政部部长决定进入二级响应状态。灾情发生24小时内,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民政部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由民政部部级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工作组,慰问灾民,核查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厅(局)与财政厅(局)申请,24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救助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一级救灾响应:死亡200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符合上述情境之一的,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决定进入一级响应状态。国家减灾委主任或副主任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查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全部动员,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建议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灾害发生24小时内,民政部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每日14时前汇总国家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的灾害和抗灾救灾情况,向国务院报告;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募捐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内、国际救灾捐赠款物。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100039 汇款单注明“论文题目+审稿费字样”

李宗浩,男,汉族,1939年12月生,浙江湖州南浔人。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急救事业,主持筹建并在北京急救中心担任领导工作,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急救医学专家。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中国科协颁发的“解放以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被联邦德国授予空中救援总部荣誉会员。现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总编、中国武警总医院首席急救专家、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100039 汇款单注明“论文题目+审稿费字样”

根据个人推断,一般分为4个时期:一是生命体征搜寻时期;二是应急救援时期;三是临时生命保护时期;四是后续救治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寻找有生命体征的人,通过特殊的方法,快速找到其位置,为下一步救援做准备。第二个时期应该就是具体救援了,此时已经找到了生命体征所在位置,因此需要用最快、对身体损伤最小的方式,将人或动物救助出来。第三步就是对救助出来的人进行临时应急处理,保持其生命体征无碍,以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治疗。最后就是后续的救治,根据个人情况和医院的判断,进行治疗或休息康复。总之灾难救援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需要很多科学的系统的知识。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9号行政楼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收 邮政编码:100039 汇款单注明“论文题目+审稿费字样”

SB!

  • 索引序列
  •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官网
  • 中国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
  • 灾害救援杂志电子版
  • 中国灾害救援医学杂志电子版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