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纪实摄影杂志

纪实摄影杂志

发布时间:

纪实摄影杂志

随着摄影写实功能的广泛应用,摄影者把镜头对准了人类社会生活。人们发现,摄影可以用来记录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于是,纪实摄影应运而生。第一次提到“纪实”一词,大概在1898年。这一年,《英国摄影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敦促成立一个大型图片档案馆,“以尽可能完整地包罗关于……世界现状的记录”,文中声称,这样的照片“在一百年后将是最有价值的纪实照片”。

摄影之友 比较好的一本摄影杂志 里面有好照片欣赏,大师介绍,器材测评,后期教材,摄影方法大众摄影 与摄影之友差不多,内容也差不多 ,个人感觉 印刷 还有版面不如摄影之友 而且价格也是一样,数码摄影 买过一起 在手机上看过几期 感觉偏重器材,对摄影技巧方便也都有 和上面两本差不多,国家地理 风光摄影作品的顶级发布平台,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在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最好的一群风光摄影师。私家地理 没看过 不过这种杂志出的照片 也都是一些职业摄影师拍的 应该很不错。如果就买一本的话 推荐摄影之友 其它的也可以买来看看

种类太多,有中国摄影 咔啪先锋摄影 数码影像时代 摄影与摄像 摄影世界等,这是我在杂志铺买书的时候顺便看到的,希望对你有用。

纪实杂志

青年博览 海外星云 青年文摘 上海故事 山海经纪实版 视野 打工知音 辽宁青年 爱人 青年一代 细节 涉世之初 现代青年 女报纪实 翻阅日历 海外星云 格言 萌芽 城市情报 家庭之友 时文博览

《中国纪实文学》杂志《中国故事》

《纪实》半月刊 ,讲述历史人物,邮发代号2-393

世界历史:美国通史(共6册)(精)300多,世界文明通史(共10卷全彩版)(精)1000多。 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全十二卷共二十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60

北京纪事杂志社特约摄影记者

熊飞多次参加全国和地区性的各项书法大赛、大展,并摘金夺银。2005年,他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协联合举办的《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书法大赛上获入围奖,2006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橘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上荣获银奖,又在中国书协举办的“洛阳杯”书法大赛上获得草书特别奖、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获得金奖,并于《北京纪事》杂志社主办的“2010年北京最有价值书画家” 的评选中,荣登金榜。

在好莱坞,有一个人似乎很少被人想起,但提起他又人人肃然起敬,这便是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当然,提起库布里克就咬牙切齿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与他合作过的演员们,从主演《斯巴达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开始,人人都说这位导演是疯子、是虐待狂。而库布里克对这些大牌明星们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莱坞他更是从来不说好话,他宁愿长年住在英国伦敦的郊外,也不愿在贝伐利山与那些“白痴”、“势利眼”照面。 与大多数美国导演相比,库布里克的作品少得可怜,如果将他早期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也算入的话,只有不到二十部。库布里克早年曾是记者,对电影的狂热,使他很快便成为地下电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华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从60年代开始,他成为一位职业电影导演,八十年代国内观众看过的《斯巴达克斯》便是他进入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但库布里克对拍摄这样的商业片似乎不感兴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制片商和观众连连吃惊。电影学者大多将库布里克看作是战后现代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力求表现荒诞的人生和悲剧化的哲理,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如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库布里克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给了库布里克无限的灵感。《奇爱博士》是一部有关未来战争的梦魇般的黑色幽默剧,叙述了核恐惧笼罩下未来世界的毁灭。它以独特的视角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核恐惧、核危机不过是人性危机的外在表现。人的危机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机便会存在一日。《罗丽塔》改编自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到1997年它已经被三次搬上银幕,库布里克的这部被大多数人公认为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发条桔子》是部有强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库布里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过青少年犯罪及社会权力机构对青年的迫害这两条线索,表达了库布里克对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伦理现象的看法及态度。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引起了观众的惊愕。暴力问题是贯穿于库布里克影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一方面,库布里克反对暴力,尤其反对暴力对人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出于对道德沦丧、暴行肆虐的社会现实的憎恶,他认为对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个人受到社会权力机构的压抑与异化时,果敢地使用暴力来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径。《二○○一年太空漫游》则是一部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史诗般描绘的科幻片。很多年过去,这部影片仍被多次评为“有史以来最佳的科幻片”。这部作品以一种冷峻、客观的风格和高度的庄严感与使命感探讨了人类未来的存在前途,库布里克赋予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题是:人于进化、发展的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后终结于漂泊和毁灭。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库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里·林顿》、《闪灵》和《全金属外壳》,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显示出他善于驾驭不同题材,掌握不同风格的能力。《巴里·林顿》以其优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乐的运用令无数观众倾倒。《闪灵》则将七十年代以来恐怖片的创作推向高潮。一个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宾馆的作家疯狂的杀戮直到今天仍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高度电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位导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属外壳》则是一部越战题材影片。越战片在当今美国影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大有泛滥之势。库布里克选择的视角较为新颖,深入细致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变化,在众多同类题材影片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库布里克的作品尽管不多,风格样式也灵活多变,但有一点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电影来体现哲理化的意蕴,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但他特立独行的思索给影坛注入文化与哲理的亮色。他对影像的极致化追求丰富了电影语言,在这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国际先驱者论坛报》曾把他与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泽明列为当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电影导演,许多文化学者在研究社会思潮与文化现象时,也常以他的作品为分析对象。美国电影史学家彼得·科维曾这样说:“库布里克敢于蔑视社会常规,拓展题材领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随时间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国著名电影杂志《好莱坞报道》在全世界500位导演中评出40位“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库布里克排名第五,可谓名至实归。本系列收录了已故电影大师库布里克作为导演的全16部作品,包括3部短片。按年代降序: 大开眼戒/紧闭双眼/大开眼界 Eyes Wide Shut (1999) 全金属外壳/金甲部队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闪灵/鬼店/幽光 The Shining (1980) 乱世儿女/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发条橙/发条橙子/发条桔子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太空漫游/2001:天空奥德赛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奇爱博士/斯特伦奇洛夫博士/密码114 D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1964) 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 Lolita (1962) 斯巴达克思/万夫莫敌/风云群英会 Spartacus (1960) 光荣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杀手/谋杀 The Killing (1956) 杀手之吻/死之吻 Killer's Kiss (1955) 水手 The Seafarers (1953) 恐惧和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争战之日 Day of the Fight (1951) 飞翔的牧师 Flying Padre (1951) 下载地址_data/200/0609/html %20K&id2=1158748806

姓名:刘宝军。性别:男。籍贯: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柏各庄镇小庄村。工作单位:滦南县财政局。主要社会兼职:文墨网主持人,先后被聘为法制日报特约撰稿人、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记者、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网联盟河北代理、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文墨网总站 文墨网友谊阁 文墨网俱乐部 友谊第一网《香港税法鉴考》 《中国财政》杂志 1998年第4期《得贤则昌》 人民日报国内版 1999年11月30日《赞廉内助》 人民日报国内版 1999年7月17日《普通百姓有何错?》 中国文化报 1999年11月23日《信息经济――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契机》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5月27日《遗产税制度下的富人和百姓》 国际经贸信息 2000年6月13日《入世后中国互联网何去何从》 中国财经报 2000年5月24日《呼之欲出的遗产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7月8日《“吃网饭”随笔》 中国财经报 2000年8月30日《姹紫嫣红 银行如花》 中国财经报 2000年9月27日《贪官曾是“好干部”?》 人民日报国内版 2000年9月26日《重视并善善待舆论监督》 人民日报国内版 2000年10月16日《漫话吃“网饭”》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0月21日《开门纳贤》 人民日报国内版 2000年11月1日《中国的高考与素质教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12月30日《他比比尔·盖茨更会赚钱》 《看世界》杂志 2001年第2期《巧用网络蚂蚁与吸血鬼》 《统计信息化》杂志 2001年3-4期《上网是否应讲“诚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7月20日《网络与传统产业手拉手》 中国产经新闻 2001年8月14日《话说上网的赔与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8月17日《互联网何时走出“冬季”》 人民政协报 2001年8月21日《网络语言的是与非》 中国产经新闻 2001年8月28日《网上营销―药店发展的“捷径”》 《中国药店》 2002年第3期《网络经济正从泡沫中淡出》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1年第32期《决策违法的7种现象》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第39期《应重视税改后村集体债务问题》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3年第31期 1991年在第二届城市文学作品评奖中获“城市文学之星”奖,名列全国四名获奖者之首。1991年获唐山劳动日报社“党在我心中”清曲杯征文二等奖。1991-1994年获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1992年获第二届华夏写作大赛优秀奖。1992年获中国财政杂志社“财苑新风赞”征文优秀奖;1994年获财政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信用”征文二等奖;1995年获唐山市文联、唐山市作家协会“唐山市文学新秀”奖。1996年获河北省财政厅《会计法》实施十周年征文鼓励奖。1997年被唐山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评为“优秀对台宣传通讯员”。1997年获河北税务杂志社1996年度优秀作品二等奖。1998年获人民日报海外版“贵宾金卡”奖。1998年获人民日报“成山杯”金台随感征文三等奖。1998年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优秀特约记者”奖。1998年获唐山市珠算协会、会计学会调研课题论文三等奖。1999年获唐山市会计学会论文评选“优秀论文奖”。2001年获唐山市委宣传部、党史研究室、党校、社科联“理论研讨征文二等奖”。2002年获光明日报、新华出版社“漫步漫笔”征文三奖。2002年获河北省财政厅“重点难点问题调研”成果三等奖。 1989年 被唐山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特邀记者1989年 被河北农民报聘为特邀通讯员1989年 被河北经济日报聘为特邀通讯员1991年 被财政部《乡镇财政》杂志聘为特约通讯员1993年 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聘为特约记者1995年 被批准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为会员1998年 被批准加入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为会员1999年 被聘为《世界经济》杂志采编员2001年 被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聘为通讯员2001年 被聘为中国经济时报河北记者站特约记者2001年 被聘为法制日报特约撰稿人2001年 被《发现》杂志社聘为副理事长2003年 被《华夏诗词》聘为特约创作员 1984年至1989年,刘宝军主要给滦南人民广播电台、滦南电视台、唐山劳动日报、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唐山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写消息、通讯、新闻调查,也搞图片报道,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被唐山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特约记者,被河北经济日报、河北农民报聘为特邀通讯员,多次受到县委宣传部表彰。1990年刘宝军被调到滦南县财政局办公室做文字工作,随之,他的稿件内容和投稿范围也有了新的突破:刘宝军的论文《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农税改革——“两税法”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历代财税机构沿革考略》、《唐代的税制改革及其现实思考》先后在《中国财政》上刊出,中国财政杂志社副总编辑刘凤桐特意打来电话,说刘宝军的几篇论文对当时制定减轻农民负担方案,谋划新的农业税条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鼓励刘宝军多看多想多写,还介绍刘宝军做《乡镇财政》杂志(财政部地方司主办,后来改为《县乡财政》)的特约通讯员。《婚礼事变》、《滦南县金刚石厂向全国同行业挑战》(与人民日报记者赵川东合写)、《少讲套话》、《说孝》、《“听”与“顶”》、《赞廉内助》、《重视并善待舆论监督》等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国内版上刊出后,受到县财政局、市财政局、宣传部的精神、物质奖励,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蒋荫安与刘宝军谈话后,亲自与通联部联系,破例聘刘宝军做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记者(一般要求被聘者为各地方报刊职业记者)。刘宝军不负厚爱,勤奋不懈地采访、调查、写稿,寄稿数和上稿数都在特约记者中名列前茅,《信息经济――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契机》、《遗产税制度下的富人和百姓》、《呼之欲出的遗产税》、《贪官曾是“好干部”?》、《漫话吃“网饭”》、《中国的高考与素质教育》、《上网是否应讲“诚信”?》、《话说上网的赔与赚》等多篇稿件先后被采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人民日报海外版召开专题会议,刘宝军以特约记者身份参会后,根据会议要求和驻港记者提供的资料,努力学习、研究,认真写作,较好地完成了《香港税法鉴考》、《科技在香港经济中的启动作用》、《回归后的香港财政》等3篇集研究性、背景性和新闻性于一体的文章,先后刊登在回归前后的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专栏,并在1998年1月召开的总结表彰会上向刘宝军颁发了“贵宾金卡”奖。1998年11月,刘宝军以较高的上稿篇数被评为1993-1998年度优秀特约记者,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国知识经济研究人才库》以词条形式收入了刘宝军的名字和简介。由于办公室工作十分繁杂,上班时间忙于公文和事务性工作,刘宝军就利用好晚上、中午和周六、周日。只要身体允许,晚上总是到午夜才休息,中午没有午睡过,周末很少上街散散心,加上烟、酒、牌、骰一样不会,为读书、调查、写作赢得了不少时间。刘宝军采访过县内的水泥、轧钢、金刚石、纸业、轧辊、预制板、石棉瓦、家具、纺纱、洁具、养鸡、面粉、印刷、商业等30多家国有、合资、集体、个体企业和柏各庄、东黄坨、宋道口、侯各庄、长凝、姚王庄等40多个基层单位、行政村,也采、写过北京、石家庄、秦皇岛、承德等地一些事件和景区,《移风易俗谱新篇——滦南县厚养薄葬的调查》、《为百姓筑“脊梁”——记滦南县水泥厂》、《只用6分地100天收入1万元》、《“面粉状元”陈贵凤的“网纲绳”理论》、《“面包冠军”靠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有理论重实践的农民企业家——张卫东》、《庄头北建材有限公司砸碎所有非合格品》、《北京大学生的周末市场观》、《经济账?法律账?》、《电脑比酸梨便宜》、《乡镇企业靠什么叫响全国——滦南县金刚石厂的经营之道》、《老百姓感受大降息》、《双塔山上“度”人生》等大量稿件及照片在中国财经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乡镇财政》杂志、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产经新闻、国际经贸消息、新华社《世界经济》杂志、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快讯》杂志、《中国保险》杂志等部级和国家级媒体刊出,有20多篇稿件(有的与周利军合写)入选县政府编写的《发家之道100例》一书和农民日报编写的《农民科技致富门路》一书,部级和国家级上稿数达到平均每月3—5篇,每年40-50篇。1996年,在徐州举办全国财政系统通讯员培训班,刘宝军应负责组织工作的《乡镇财政》编辑部之邀到培训班讲课,从通讯、调查、论文和纪实文学4个方面讲了些体会和写作要点,反响较好,杂志上还登了刘宝军讲话的照片和摘要。刘宝军在断火庄村采写的《赵长源养蛋鸡有“诀窍”》一稿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播发后,全国各地向赵长源请教问题、要求拜师、前来参观、请求授课等来人、来函使赵长源应接不暇,后来他只好拿着90多封来信向刘宝军和县政府求援(县政府当时打印了赵长源的综合复信并给他了足够的信封和邮票,后来还支持了他一些生产资金),引起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滦南快讯》以两个整版的篇幅专题刊发了题为《90多封来信引起的思考》的政府专论,对当时制定经济政策、指导农民发展多种经济、确定经营思路起到了借鉴作用。1994年到2000年间,刘宝军在基层财政所工作,亲身参与、体验了一线征税工作,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对征纳关系、农税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见解,先后写出了《建立新型农税征纳关系》、《立足培植壮大财源》、《农税征收中的法律问题》、《香港税法鉴考》等10多篇论文,《上坡子财政所步步上高坡》、《滦南财政迈上新台阶》等20多篇报道和组照,《眼睛》、《老财政的脸》、《倔伯咧嘴》、《老农话回归》、《老蔫完税》等多篇纪实文学在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杂志、《乡镇财政》杂志、中国经济时报刊出。1996年,刘宝军买了电脑,后来又接入了互联网,开始学习应用Internet,用全新的方式和最前卫的手段与编辑部和被采访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向编辑部发送稿件乃至在线采访,取得了用通常方式不可能取得的成效。比如刘宝军一行在北京研讨会后游香山时,遇到几位国外游客,其中有一位叫丹尼斯·霍朋的美国朋友过来与大家聊天,他说自己正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出售月球。刘宝军一行人都还没有听清楚他说的具体意思,这位美国朋友就匆匆去追他的同伴了,但他在刘宝军通讯录上留下了E-mail地址和ICQ号码,后来,刘宝军通过Internet对这位美国朋友进行了十几次采访,写出了《他比比尔·盖茨更会赚钱》一文,在《看世界》杂志(当时由新华社主办)上发表了。又如刘宝军在互联网上的QQ中,无意间与著名相声演员姜昆相遇,并就他的“昆朋网城”、网站“烧钱”等问题进行了采访,很快写了一篇题为《姜昆:取个网名叫“笨笨”》的专访,然后把“采访”记录从电脑上复制、整理,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网络周刊”上发表了。再如,一位与刘宝军素有联系的编辑从《世界经济》调到《中国药店》杂志后,给刘宝军发来email,说他刚来乍到,组稿有些困难,想让刘宝军写一篇关于网络营销和连锁药店的文章,刘宝军对此行业生疏,如果没有互联网,是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较深的了解并写出较好文章的。刘宝军连续在互联网上浏览、研究了20多家网上药店,从网上购买了3种药品,下载、学习了23篇关于网上药店的理论、实践文章后,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论文《网上营销――药店发展的“捷径”》,发表在2002年第三期《中国药店》上。刘宝军通过email与中国人民大学“网院”助理赫成义联系后,用QQ采访了3个试点“网大”的45名学生,对相关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写出了《“网大”生:人才市场“冷”与“热”》,发表在《北京纪事》2003年15-16期。与此同时,刘宝军还逐步深入地写出了《“网词”鲜活却非文化幸事》、《话说上网赔与赚》《互联网何时走出“冬季”》、《吃“网饭”随笔》、《信息经济――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契机》、《网络经济正从泡沫中淡出》、《上网有益却危机四伏》、《网络行为还要进一步规范》、《新经济:“人才横渡”为哪般?》、《姹紫嫣红,银行如花》、《入世后,中国互联网业何去何从》、《ASP:真正的互联网时代》等较多较好的IT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财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产经新闻、《经济世界》、《青年一代》等报刊上。“中青在线”网站编辑冯健、李学凌从网上看到刘宝军的一些IT文章后,通过popo与刘宝军联系,聘刘宝军为“专栏作家”,并在网站为刘宝军建立了专栏作家个人网页;人民日报社一位副总编看到刘宝军一些关于网络经济的论文后,说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经济快讯》正招聘特约通讯员,并介绍了通讯员权利和义务,刘宝军表示愿意后,这位副总编当即与《中国经济快讯》编辑部主任姜洁联系,让刘宝军做特约通讯员。刘宝军的文学作品被编入小说集《冷遇》、散文集《热风》、诗集《世纪之吻》出版。2002年,新华联合数据公司唐山负责人马会杰了解到刘宝军的成绩后,说想赠给刘宝军一个网站系统,用“联合数据”的网站宣传刘宝军的作品,同时也通过网站本身的“样品作用”来宣传联合数据的系统软件。”刘宝军为网站取名“文墨网”(又名“翰墨园”,设有“书法”“篆刻”“相册”“摄影纪事”“文人墨客”“散文”“诗歌”“论文”“小说”“幼芽”十个通用栏目,同时设有几个个人专栏。由于当时联合数据的模板是企业的,刘宝军在使用中做成了文学的,从软件功能和网页制作上讲,是一种新的突破。2004年,刘宝军的“文墨网”实现了软件升级,申请了国际域名:又名“刘宝军在线”“文墨e园”。加上朱炳泉、肖波、艾蒿等几位栏目主持人的参与,使网站在规模上和人气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中国图片网(滦南)”“滦南文化网”“滦南文学”网的合作伙伴。刘宝军被中网联盟聘为河北代理。

摄影摄像杂志

《人像摄影》 《今日人像》都非常好的!

这些杂志我都看过,比较实际的就是大众摄影了,但是其他的像世界摄影,中国摄影师之类的有更多的大师的作品,摄影与摄像就有一些摄像和机器的评测的东西

我最喜欢看的是《摄影之友》,这是面向普通摄友的,还有同一出版社出的《今日人像》,这本是面向影楼的。我觉得这2本比较好。

看来是个专业理论者了,你说的那些都算了,我还真想不出国内有什么好的杂志了,国外的到有一些不错的比如B PHOTO。还有好来乌绝色写真。这些都是我国外的朋友邮寄过来的在国内我没买到过。 还有你说的那些杂志里可以说垃圾内容多广告也多,但不能说没有可学的东西。 不是让你完全学人家的,而是那里面有没有能给你一些提示的东西。 是不是里面出来的照片风格自己都会拍,都会做了。

新纪实杂志

《镜头里的社会》 (2004年出版)《黑白宋庄》——断代青年的艺术追求与人生自白(2003年出版)《即将逝去的记忆》 (2003年出版)《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赵铁林另类人生拍摄手记(2002年出版)《另类人生: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一个摄影师眼中的真实世界(2000年出版)《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1999年出版)等10本图文著作,每部著作都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和关注。赵铁林将镜头偏离这个时代的浮华光影,他对“看不见”的事物更有兴趣:那些“看不见的人”、“看不见的城市”。他首先对准了“小姐”,这好像特别能够满足读者的窥视欲。但是不对,确切地说这并不重要。就像他还将镜头 对准了另一类底层生活,这里可没什么阅读快感,有的反倒是沉重。来自底层的沉重。对赵铁林来说,摄影是纪录、是叙事。那些在街头卧板钉、卧碎玻璃渣的儿童表演者,那些都市里的拾荒者,那些海湾里的艄公、海岔子里的捕蟹人以及琼州海峡的捕鱼人,不过都是些苦力生活的主角。同样的,那些从内陆来到海南的风尘女子,也不过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讨生活的形式,她们大概不需要也不会获得别人的同情。赵铁林在表达人道关怀、社会批判吗?似乎没必要对此作过度诠释。他以一个观察者加体验者的双重角色,介入到被公共视野忽略或干脆就是隐蔽的事件中,这使他的图片故事深具新闻“黑镜头”的冲击力。同情地理解被摄的人与事,这倒是作者显而易见的立场。这些镜头中的人物,一律漂泊在都市边缘。比如作者对都市拾荒者的拍摄,就具有强烈的社会调查意味,“他们住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他们的作业区域划分是怎样的?捡来的垃圾是如何脱手的?需不需要进行再加工?他们的收入状况到底如何……?”如此这般,一种生存状态通过镜头加文字得以揭示出来。“小姐”的故事显然要麻烦一些。作者以付费拍摄的形式取信于她们,并让她们事先签约认可发表。朋友式的互信既已达成,故事就有可能溯及她们来海南以前的生活,已经延伸到她们的未来生活。实际上,作者对某些“小姐”就作过回访式的追踪拍摄,镜头由海南转向全国各地。人物的命运向纵深展开,镜头的现场性也就赢得了历史感。她们同样生活在这个真实世界中,“她们”并不是独异于“我们”的他者,更不是存在的缺席。赵铁林“想以一种极其平和无害的心情,用镜头把她们的生活公诸于世。如果万一能抵消尘世间对于某类事情不甚公允的批评,以及过分的喧嚣和浮躁,那将再好不过了。”不过,的确,鉴于“小姐”职业的隐蔽性和敏感性,作者的同情心乃至于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难以拿捏。一方面赵铁林自己的边缘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对称于他的拍摄对象,这就可能避免悲悯被用于商业消费;另一方面,作者还讲述了他跟一位“小姐”的同居故事,这又不免使道德判断在此呈现出一种复杂性。真实地还原现场,强调作者介入后的体验性,无疑是这些“小姐”图片的价值所在。赵铁林并没打算做个社会病理学家,甚至也没打算对某些病变的社会细胞做消炎处理,他只是个用心良苦的记录者。在这个时代,“小姐”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实际上并无多少“隐蔽”可言———不惟海南,站街的“流鹦”怕是在哪都看得见,夜幕并不足以掩饰这种景观———作者不过是揭示、凸显了它的细节,因而使事实性存在经由镜头的见证功能被读者“看见”而已。也是因为“小姐”系列,赵铁林曾被《摄影之友》杂志评为“2000年中国最重要摄影人物(30位)”之一。镜头是直观世界的眼睛,它激励摄影家目击事件,并通过照片凝固放大公众视野。在摄影工业时代,对准底层生活的镜头更具自觉意义。赵铁林用图片和文字进行了双重讲述,讲述的也是双重故事:他所看见的边缘人物故事以及他介入这些故事的故事。这实质上是一个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世界的真实故事:它与我们的时代变革、与我们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由此,我们不难认识到其间传递的历史意识。 1998年3月,十六岁的贵州姑娘阿V和男友来到海南。在坐台小姐云集的十庙村,他遇到了一个拿着相机的中年男人。这就是赵铁林。1994年,他在海南海口和河南郑州开设的两家公司相继倒闭,转眼间,那个由客户、银行、合伙人构成的生活空间土崩瓦解,他从一个商人沦为一个彻底的穷人。与此同时,海南经济经历了迅速的暴起暴落,许多人的海南梦像泡沫一样破碎,这同样殃及到一大批沦落“风尘”的女子——本指望着趁着年轻来海南捞一票的姑娘们。赵铁林以80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十余平方米的房子,这是八间相连出租房中的一间。十六七个邻居中,大半是坐台小姐。赵铁林拿起相机,开始了拍摄生涯,最初的方式就是走街串巷地给人拍照,10元一张。而在他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这个消费群体最多的就是他的邻居——居住在周围的坐台小姐们。有时,她们还会花费心思地化好妆,让赵铁林到海边去为她们拍“艺术照”。长期生活在其中,让赵铁林对这个生存于社会边缘的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他开始以这些姑娘作为自己的拍摄题材。为了更深入接触拍摄对象,赵铁林从最初的收费拍照变成了 “付费拍照”——他经常掏钱请这些姑娘们吃饭,帮她们解决各种问题。他从不忌讳摆拍,只要姑娘们愿意,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出入他的镜头。每次拍摄,他总要详细讲清楚自己的目的,如果拍系列照片,他还要让对方在拍摄书上签字。在姑娘们的眼里,赵铁林这样的落魄记者不过是个体面点的乞食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她们更弱势,与她们用青春换饭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这样,阿V进入了赵铁林的镜头。当赵铁林拿着冲洗好的照片回来的时候,阿V同意让赵铁林为她拍摄系列照片。赵铁林知道,一个姑娘的故事会从他的镜头里传播出去,而阿V的想法是,通过发表照片很快出名,甚至会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剧本,自己变成女主角……除了阿V,前后四年间,共有100多个人进入赵铁林的镜头,除了坐台小姐,还有城市边缘的渔民、农夫、失学儿童、流浪汉、外来拾荒者、驼背摆渡人……他们都和赵铁林一样,在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中被压在最底层。在城市里,他们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从没有人如此近距离地将视角伸入他们的生活中,并且持续多年。1999年3月,《聚焦生存——漂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出版,在这本书中,赵铁林整理了十几个人的生存故事,其中绝大多数是坐台小姐。他也从此被媒体扣上了“专拍小姐的摄影师”的帽子。“阿V的故事”成为了书中的重要一章,阿V从背后环抱男友的那张照片被放大成封面照片。(上左图)照片里,阿V的眼神没有丝毫弱势群体面对镜头的恐惧,有的是与全书基调一起弥漫开来的迷茫而无助。但阿V没有就此成名,没有人把她的故事写成剧本或者搬上银幕。 《聚焦生存》出版之后,赵铁林的照片开始在国内媒体上博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时,还有他的文字。他喜欢把自己的照片和文字统称为图文纪实作品。他给自己的身份定位是“记者+学者”。他坦诚地对媒体宣称,他的照片只是为了真实的文献性记录,他希望若干年后,有人从这里看到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他所记录的边缘群体的真实场景。而自己所关注的和希望呈现给读者的,是照片背后的故事。《聚焦生存》之后的《另类人生》,和经过重新编辑而成的 《看不见的城市》、《看不见的人》、《她们》等等,延续了一脉相承的视线,并且展现了更多的照片,以完善那些照片以外的故事。2003年,记录北京郊区艺术家部落生活的《黑白宋庄》出版。赵铁林把视角拉回北京。褪去艺术的光环后,赵铁林以一贯的平行视角和叙述手段,呈现了体制之外的年轻艺术家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挣扎状态。同年,一部自传式小说《即将逝去的记忆》问世。这圆了赵铁林从十几岁时就想为自己和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做传的梦想。出版人桑海的手里仍有一份未出版的书稿,这是赵铁林尚未完成的一个纪实作品集,书名为《老北京话城南》。在最后的几年里,他的生命有一大半是在南城度过的,每天早上都会像上班一样,骑着自行车,游荡在大栅栏或者八大胡同。他不停地拍照片,寻找新的可以进入故事的人物和题材。“如果不留下一些影像资料,将来可能什么痕迹也看不到了”,很快,推土机会无情地碾过。可以说,在《聚焦生存》出版之前,赵铁林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身份可以支撑他的拍摄。他于1948年生于辽宁省北镇县的一个干部家庭,高中毕业正逢 “文革”,母亲自杀,父亲被关。1968年,他在河南新乡“插队”,1970年在新乡市前进机械厂做工人,1977年调入北京首钢继续工人的职业。1978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离开大学进入研究所工作。1990年下海经商,如前所述,先后在郑州及海口设立两家公司,直到1994年公司倒闭。 经常有人质疑赵铁林照片中的艺术性,“毫无美感可言”,“和一般的留影照片无异”……的确,刚看到赵铁林的照片会惊异于他的赤裸直白,不经任何修饰的影像语言,如何登得大雅之堂?1990年代的中国纪实摄影,正是惟形式感独尊的年代。当时中国的主流作品是解海龙表现失学儿童的《我要上学》、侯登科表现农业社会的《麦客》、姜健表现中国农村生存空间的《场景》、陆元敏以后现代主义视角表现国际大都市的《上海人》等,他们通常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有着严谨的构图、用光。而且,在将作品集结前,这些摄影者都是拥有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经验的专业摄影师。1996年,山东的李楠获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PP)举办的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桂冠;1996-1998年,云南的吴家林、北京的韩磊和四川的黎朗分别获得美国“母亲琼斯纪实摄影奖”(MotherJonesDocumentaryAward)。随着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也把纪实摄影的国际标准带回中国,刚刚明白纪实摄影是怎么回事的国内摄影师纷纷调转镜头,从构图、用光、组照的搭配等各个方面向国际标准看齐。而面对着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更多端着相机觉得该拍点什么的人却因为找不到好的题材而无从下手,只能在有限的影像空间里探讨技术能达到的各种可能性。此时,美国的女摄影师南·戈尔丁(NanGoldin)早已行动起来,为了打破长期形成的影像标准,她把摄影视角延伸到自己私生活的各个细节,成为“私人纪实摄影”的开山鼻祖。更早的是玛丽·艾伦·马克(MaryEllenMark)的作品《福克兰路》,后来被赵铁林推崇备至。福克兰路正是一条位于印度孟买的妓女站街之路。赵铁林的出现无疑给这个原本规范的格局投下一颗重磅炸弹。从事摄影三四年的资历,大部分照片使用相同的焦距段,全部使用黑白胶片,自己冲洗的工作方式。一部入门级单反相机——尼康F801加一个35毫米镜头就是他的全部器材。而这种近距离的观察方式,悄悄伸入社会边缘群体的视角,却成为中国纪实摄影从未有过的新体验,被社会学家称为“参与性观察”。它超越了同类作品的窥私情节和居高临下的姿态,从而进入到一种单纯而真诚的叙述层面。他不断地叩问摄影作为媒介可以观看的底线,也不断地纠正拍摄者对于拍摄对象的判断尺度。这些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了形式感摄影的框架。时任《读书》杂志执行主编的黄平在为《即将逝去的记忆》一书所作序言中这样评述赵铁林的照片——“这些照片,从艺术摄影的角度说,也属于江湖上的野路子。后来,他们都结集出版了。从此以后,我记住了一个会用镜头讲述故事的人”。2000年,中国权威的摄影杂志《摄影之友》评选2000年中国最重要摄影人物,赵铁林名列其中。2002年他受聘于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任影像室主任。2007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赵铁林“建国以来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称号。 2009年5月20日,赵铁林的遗体告别仪式。东直门中医院狭小的告别厅里挤满了前来吊唁的人。出于职业习惯,他们大多随身携带着相机。这一天,向来惜版如金的《中国青年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赵铁林的经典作品。其中那幅最为知名的阿V从后面环抱男友的照片足足占了版面的三分之二。这组照片的标题是 《一个摄影师的路到底有多长》,导语写道——中国当代“新纪实摄影”代表人物之一赵铁林因病在京去世。赵铁林病危的消息传出后,摄影圈的朋友们帮助他拍卖作品,赵铁林拍摄的少量经典照片被重新加工后,以每张2000元的价格出售,收入所得全部用来为赵铁林治病。对于欧美动辄标价数万美元的纪实摄影作品,这样的价格简直不值一提。然而对于家徒四壁的赵铁林来说,每张售出的作品都在维持着他的生命。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纪实摄影人必须面对的事实。东四十条老筒子楼里的两居室,几千卷底片,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这些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的中国纪实摄影师的全部遗产。

不是。新纪实创刊于2009年是由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出版的文学类省级期刊。刊物致力于繁荣创作,精选并推介具有思想和艺术拓展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聚焦文坛前沿动态,推动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展示文学成果、研究学科动态的重要窗口和专业交流平台。

  • 索引序列
  • 纪实摄影杂志
  • 纪实杂志
  • 北京纪事杂志社特约摄影记者
  • 摄影摄像杂志
  • 新纪实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