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发布时间: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或者论文找我 我帮你写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先从表象上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水平是有了很大的改观进展。而我国的“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相比于国外逊人一等。其间,我国的“软实力”建设相对于欧美起步甚晚,而且国家重视度相对较低。据悉,国外的许多公园博物馆例如,华盛顿公园,黄石公园,国家博物馆等都是免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在中国像这种国家级公园收费一般都是很高的,很多人“望价止步”。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尔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他提出“软实力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到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政策吸引力。”其实,文化是一种可以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因素体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透过各国的文化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其国家的发展状况,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许多文化文明传承与中国,而中国之所以没能像日本那样在继承传统融合其他文明的同时提升自己在国际中的威望,很大的原因我们忽落了一个国家的根本不是它的经济多么繁荣,政治多么清明,而是文化之根基。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却是唯一一个在历史的长河中遗世独立。它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形态人文素养,深刻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作为一个青年,我觉得以自身为榜样,不过分追求外来文化,不盲目信仰西方主流意识,作为国人我们有自己的信仰原则,作为青年我们把爱国意识弘扬文化集成传统深深烙在我们心中并由此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自身必须对我国的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的学习只是闲暇时间关注底层文化,像许多电影电视剧都是很好地反映了我国的文化,虽然古代文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但不能排斥在这种环境下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根基。所谓的产物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条件下,剩余的物质便是优秀中之瑰宝。不言而喻,我们拥有者身后的文化底蕴,潜藏着十分丰厚的能量,只是缺少所谓的意识形态对它进行规范包装,出口推向世界。软实力的核心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念,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端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本国文化不好,我们把它当做习以为常了,融入自己的生活了,其实细微之处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在我们生活中的根深蒂固!青年的思想可以激发无限的潜能,所谓的走出去引进来,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把自己的进行加工美化升级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让他们学着借鉴引进我们的,产生一种经久不灭的文化道路。这就是我们所要的目标。每个人无论你在哪身处何方,你的思想你的原则支持着你把自己的思想那种骄傲的冲动迸发出来,介绍推销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文

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或者论文找我 我帮你写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体系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其重要根基。从根本上讲,国家文化安全是基于文化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维护文化安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维护文化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对待国外文明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构建适应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能够凝聚和整合民族和国家一切资源的根本力量,这种力量的任何形式的丧失,都将危及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安全。正因如此,文化安全就成为能否确保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安全的一种战略安全。维护和捍卫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安全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内在的认同性、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国家不仅有领土、领海、领空的范围,还有民族意识认同范围,这种认同和遵从来源于共同的语言、风俗、习惯、观念、制度、信仰、科技、教育等文化构成因素,并且经过不同时代的丰富与历史的积淀而形成。这种认同和遵从正是支撑一个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吸收外国先进文明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丰富、补充、完善、强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国外有益文化,目的是要开创出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这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长远保障。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化一方面带来全球性文化的交流、互补、融合、吸收,另一方面也在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激荡、扬弃、碰撞、改造,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应对文化全球化环境下的激烈竞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从政策、制度上提出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确保自身文化安全的战略措施。例如新加坡政府于1991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5大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植,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俄罗斯于2000年批准实行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日本提出“新文化立国”的口号,等等。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政策、法律、规范、准则等形式,建立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只有国家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而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实际,着眼全球文化态势与格局,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建设,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章为我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作者均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来源论文发表

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软硬同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的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国家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传播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又是一个东软的同志

文化发展与繁荣论文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一、经济繁荣为诗歌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为唐诗的兴盛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正是李白、杜甫等诗人能够恣情漫游祖国名山大川,王昌龄、王之焕等得以等闲进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质条件  二、全国空前统一为唐诗繁荣提供了现实基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自汉代始,多民族的统一体已经形成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再现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结束了南北分裂的纷扰混乱,唐使多民族的统一体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为加封边疆的治理,唐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大加封赏这就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聘疆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男儿一丈夫”建功立业,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据统计,《全唐诗》收录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有两千余首边塞诗的兴盛为唐诗的繁荣增添了异彩  三、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着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  究唐初社会经济恢复迅速,庶族地主势力不断上升,为广泛吸收庶族地主参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晋六朝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唐科举取士分常举和制举两类制举由皇帝主持,科目临时设置,不常举行常举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进士两科进士重在诗赋,虽难及第,但及第后仕途广泛,颇易晋升,尤为士人所重“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科举考试的应制诗多为点缀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于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四、统治者的个人爱好、提倡有助于全社会重视诗歌风气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视诗歌,也大都能诗太宗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与之唱和吟咏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词以入乐玄宗本人就是诗人,自述每运笔赋诗,辄“乐以忘忧”文宗特制诗学士七十二人武皇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佳,曾获御赐锦袍帝王的爱好、倡导提高了诗人的声誉,有助于形成全社会重视诗歌的风气  五、文禁松驰,是产生大量抨击权贵、真实反映底层生活诗歌的前提文学艺术的高峰,总是出现在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唐朝统治者清明大度,敢于招贤纳谏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谏的魏征;武则天重用贤臣狄仁杰;唐玄宗对于那些直刺自己的诗歌也不犯禁“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唐代诗人在一个较为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直抒己见李白:“奸臣欲窃位,树党自成群”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些大胆揭露权贵的不朽诗篇,只有在文禁松驰的社会环境里,才能一经问世就得以广泛流传文禁松驰的政治气氛,使民族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力得到解放,使诗人无所顾及地追求艺术的创造与完美  六、“安史之乱”丰富了诗人的创作素材社会的巨变刺激着诗人的灵感,也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杜甫、元结、顾况等诗人对黑暗现实做了痛苦的观察与冷静的思考,从而创作了大量揭露阶级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优秀诗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种艺术的发展也对唐诗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唐帝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水陆交通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给传统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内容,新鲜的活力做为诗歌姐妹艺术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从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描写音乐、舞蹈、绘画方面的诗歌,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养料滋补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诗人们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  八、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则是唐诗繁荣兴盛的内在因素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唐诗也是这样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难能可贵的是唐代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初唐诗坛是齐梁浮艳诗风的延续,“绮丽婉媚为本”的上官体占据着统治地位初唐四杰用实践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陈子昂痛斥诗坛“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汉魏风骨”、“风雅五寄”,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扫齐梁遗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诗人李白,一面认为“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一面学习楚辞,乐府创造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完成了诗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纵放、雄奇飘逸的风格,为唐诗繁荣打开了局面杜甫明确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批判又继承,既注意思想内容,又注意声律形式杜诗以深刻的内容、沉郁雄浑、叙事严谨的风格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了高峰王维、孟浩然歌颂山水田园的静谧,高适,岑参描绘边塞风光的雄奇众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迎来了唐诗纷繁的局面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人们往往把创造多少财富、占有多少土地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从匈奴铁骑的呼啸到罗马帝国的兴盛,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风帆到大英“日不落帝国”的神话,无论是古代封建帝国的扩张,还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无不是倚仗金戈铁马、坚船利炮来攻城略地、开疆拓土、掠夺财富。正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把这些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柔性”力量,称为“软实力”。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还要有无形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人“服”你,有时能比硬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 “软实力”是“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在软实力诸多因素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 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 当1000年开始时,强盛的标志是对土地和人口等资源的占有。当1900年开始的时候,强盛实力的标志是对技术和能源、资源的占有。当历史跨入20世纪的最后20年,人们把强盛实力的标志转向包括政治、科学、文化和国民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正是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文化软实力”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一般认为,从我国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事业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 索引序列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文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 文化发展与繁荣论文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