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在线阅读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在线阅读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又译美国外交协会、美国外交理事会。是美国政府重要智囊团。成立于一九二一年(CFR History),是美国东部权势集团的对外政策宣传与研究机构,历史悠久,影响颇大。由该协会主办的《外交事务》杂志曾刊登过乔治·凯南、基辛格和斯坦利·霍夫曼等美国知名外交家、国际政治学者的论文。现会员有3300名,现任主席是理查德·哈斯。

《上帝与黄金》(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Walter Russell Mead))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7vvQ6ighP3JA  提取码:088m      书名:上帝与黄金作者:沃尔特•拉塞尔•米德 (Walter Russell Mead)译者:涂怡超豆瓣评分:8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出版年份:2014-12页数:576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令人豁然开朗的著作,内容是创造了近现代世界的全球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诞生和崛起,这一体系首先由英国支撑,如今靠美国维系。沃尔特•拉塞尔•米德是美国最为杰出的外交政策专家之一,他解释了英美两国卓越地位之关键在于盛行于英美的宗教中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米德解释了为何这种 意识形态在适应在两国都繁荣兴旺的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起到独一无二的文化作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国如何能够创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体系,其经济和社会影响持续在全球增长。依靠自己的才智、气魄和绝佳的洞察力,米德实际上详述了英语民族及其敌人数世纪以来的战争故事。依靠对周围海洋的掌控而得以维持,英国和它的美国继承者在过去的三百年间建立了一个政治、权力、投资和贸易全球体系。沿此路前行,两国发展出复杂精密的大战略,这令英语国家的全球权力和威望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作者简介:沃尔特•拉塞尔•米德为外交关系委员会美国外交亨利•基辛格学者。他定期为《外交事务》杂志撰写书评,为《美国利益》杂志编委、新美国基金会董事会创始成员。他经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时尚先生》撰稿。他撰写的著作有2002年获得莱昂内尔•吉尔伯图书奖(非小说类作品最 重要的奖项——《经济学人》)的《特殊天佑》,和《权力、恐怖、和平与战争》。他现居美国纽约市杰克逊高地。涂怡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复旦大学法学博士(2007)、乔治敦大学博士后(2009-2010),美国国家人文中心研究员(2014-2015),研究方向为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政治、基督教史。罗怡清,资深电视人,美国金门大学整合行销传播专业硕士,美国“圆桌奖学金”获得者。

外交事务杂志中文版在线阅读

美国主要智库一览  布鲁金斯学会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成立于1927年。作为美国著名的综合性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致力于对经济、外交事务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立场相对中立,旨在充当学术界与公众政策之间的桥梁,向决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观点。该学会主要得到美国东部财团的支持,洛克菲勒财团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许多重要成员系民主党人。学会非常重视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的研究,集中了包括卜睿哲、李成、李侃如等一批中国问题专家。   外交关系协会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   成立于1921年,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东部财团控制。协会致力于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任务为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主办《外交事务》杂志,乔治·科南的“遏制理论”最早就是在该杂志上发表。其现任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Carnegie Endowment for lnternational Peace   成立于1910年,以促进各国间的合作并致力于推动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宗旨,是美国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尤其注重分析促成全球性变化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主要通过四大部门的活动——全球性政策项目、俄罗斯和欧亚问题项目、中国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杂志,来协助制定关于传统和新兴问题的政策辩论内容。中国研究由其总裁杰西卡·马修斯亲自领军。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成立于1981年,致力于研究债务及发展、全球化、国际金融及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及美国经济政策。2006年4月11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联合出版《中国:决算表》一书,讨论中国崛起和美国对策。   传统基金会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团,是美国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其理念包括主张小政府,限制政府开支和规模;捍卫个人自由;捍卫传统价值;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其主要活动包括: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出版各类研究报告;发表成员的每周评论;筹办青年领袖计划。   美国企业研究所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成立于1943年,是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曾与布鲁金斯学会并称为美国华盛顿的“两大思想库”,有“保守的布鲁金斯”之称。该所主要得到摩根财团等东部财团的支持,与共和党渊源较深,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下台后,许多重要官员纷纷加入该所,故舆论界又称它为共和党的“流亡政府”、“影子内阁”。近年来,有向中间摆动的趋势,对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该所的高级研究员纽特·金里奇曾任美国众议院主席,在1999年还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   卡托研究所   Cato Institute   成立于1977年,其理念深植于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主张减少政府对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干预,并且减少在国际上的军事和政治干预。所提倡的政策包括了废止最低工资管制、改革反毒品政策、废止企业补助和贸易壁垒、减少联邦政府对市场运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预、深化自由学校选择制度、废止政府实行的族群歧视政策等。其成员多为学界知名人物,包括哈耶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教育型的智库,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以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重点。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治理、美国在世界的角色、美国和世界面临的长远挑战等。威尔逊中心没有直接影响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议程和目标,主要以广播节目、公开会议、出版物、电子服务等形式影响社会公众。   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成立于1919年,素以研究共产主义和反苏反共著称,有“右翼思潮的智库”之称。该所的研究和收藏主要围绕着“战争、革命与和平”3个主题。其经费大部分由保守团体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宝洁等都是研究所的捐助大户,另外,斯坦福大学的资助占总预算的15%。   史汀生中心   The Stimson Center   成立于1989年,是与美国国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自由派智库,专注于区域安全、跨国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与和平问题的研究,并以浓重的军事背景为其鲜明特征。自1995年以来,史汀生中心加强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海问题的研究。   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   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包括评估美国的政策风险,分析欧盟、东盟等地区性事务,研究国际安全与稳定以及建立国家长期战略等研究活动,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定期出版物有《华盛顿季刊》、《华盛顿文集》和《重要问题丛刊》。

《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美】乔治·F凯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e51z书名: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作者:【美】乔治·F凯南译者:雷建锋豆瓣评分:6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10页数:320内容简介:在超过六十年的岁月里,乔治凯南的《美国大外交》是公认优秀的关于美国外交的作品。利用其显著的外交经验与专业知识,凯南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概览与批判。这个60周年增订版本包括了美国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重要介绍,提出了对凯南作品的新理解,探索了本书的持续影响。“这些在1950年发表于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演讲,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的很多年里一直是有最广泛阅读量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作品。”《外交事务》,过去七十五年里最重要的书。“一个真正懂得有关外交政策知识的人的一部关于外交政策的著作。” 《纽约时报》“一部经典的外交政策教科书。”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关于外交这一主题的最简明扼要的总结。” ——亨利•A基辛格作者简介:乔治•F凯南(1904-2005),美国驻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大使,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学院教授。约翰·J米尔斯海默,美国知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芝加哥大学温得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政治学教授。

目前还没有哪个app可以看,可以在网址上搜索: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 PDF MOBI KINDLE,有很多的分类。周刊类:1)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2)时代周刊(Time)3)纽约客(The New Yorker)4)新闻周刊(Newsweek)5)自然(Nature)6)科学(Science)7)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8)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9)巴伦周刊(Barron's)10)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Review of Books)此外:日报类:1)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2)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3)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4)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5)卫报(The Guardian)6)今日美国(USA Today)7)中国日报(China Daily)8)法国世界报(Le Monde)9)国际纽约时报(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10)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半月刊&月刊&双月刊类:1)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2)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3)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4)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5)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6)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7)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8)BBC历史(BBC History)9)BBC聚焦(BBC Focus)10)财富(Fortune)

《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英国] 托尼·朱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P-hOw4YiB-zcjA  提取码:s9eh    书名:战后欧洲史04:新欧洲 旧欧洲(1989-2005)作者:[英国] 托尼·朱特译者:林骧华豆瓣评分:0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4-9页数:384内容简介:分卷内容简介:《战后欧洲史》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内容简介: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的东欧举步维艰,面临着艰难的经济转型和民主过渡。经济上,这些自由市场的新信徒推行私有化政策,原本想要使公民人人成为资本家,将国家带出经济的泥潭。结果却是,公共机构分崩离析,公有资产被权力者据为己有。政治上,循环再生的“共产党员们”到处与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结盟,痛苦的大众被抛向社会边缘。东欧,在欧洲的大门外张望,极力想重返“欧洲”——为了获得援助,实现经济现代化,或者是为了防止退回“民族共产主义”,稳定国内政局,都必须同“欧洲”捆绑起来。繁荣的西欧又一次面对它的孪生兄弟东欧。“欧洲”不得不重新思考:谁是欧洲人?什么是欧洲?欧洲人想让欧洲成为什么样?繁忙的公路网络、便捷的铁路系统、流行的英语,促进了欧洲内部更密集的交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欧元和欧盟正式将欧洲凝聚为一体,一个真正完整的欧洲正在形成。欧洲不再只是地理的概念,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把欧洲人凝聚在一起的,正是这种与“美国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欧洲模式。欧盟没有取代传统的边界意义上的国家。随着时日渐长,繁复的议程、民主的缺失、大国的操控,使这个超国家组织越来越难激起欧洲民众的热情。外来移民的增加,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新右翼党派如虎添翼,整个欧洲可能陷入越来越严重的紧张气氛中。如果欧洲的爱国之心能够突破自我的局限,像海涅所说的理想的法国式爱国主义那样,展开双臂去拥抱整个文明世界,也许欧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面,21世纪将可能是属于欧洲的世纪。这是欧洲的机会,也是欧洲的挑战。========================================================(套装全四卷)内容简介:《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编辑推荐: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媒体评论: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书签》(BookmarksMagazine)=========================================================名人推荐: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我大力推崇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它摆脱了陈腐的冷战模式,合理评价欧盟的角色,为理解欧盟提出崭新而富启发性的观点。——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英国保守党领袖)很少有历史学家能处理这么宏大的主题,只有已经成熟的学者,才能依据二手阅读和对当代史的观察,成就如此伟大的历史著作。当代史的作品很容易随着时事演进而被埋没在书海里,但如果兼具叙事的诚意、机智的巧辩和独特的风格,这样的著作就能一直被传颂。——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史学大师,著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托尼·朱特是拥有广泛倾听者的权威,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他的最新著作《战后欧洲史》叙述了1945年至今的欧洲历史,已经成为广受好评的历史杰作。——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实际的东欧经验和捷克语的学习,使得朱特不同常人,他同时兼具东西欧的知识,这些优点都展现在《战后欧洲史》中。——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著名政治学家,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托尼·朱特别具一格、不同于传统的观点贯穿全书……他时时谨记宏观的观照或跨文化的主题探讨。文笔流畅、优美、引人入胜,全书八百多页,几乎每一页都能予人乐趣和启发。——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教授)托尼·朱特用天衣无缝的叙述,总结1945年以来的欧洲历史。这是具有慧思与人性的历史书写。短期内不可能有人超越托尼·朱特的成就。——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战后欧洲史》是历史研究的杰作,带我们综观过去60年东方与西方、文化与地缘政治,无缝交织在一块的欧洲……权威之作。——约翰·格雷(John Gray,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托尼·朱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战后欧洲史》是一部重要的、享誉学术界的巨著,它能给予读者的,不仅是清除谬误的知识,而且还有对于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甚至人性本身的严肃思考。——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战后欧洲史》以传统的史学论述方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论述,这是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同时,这是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角的“大气之作”。作者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这部显然是超越了个人能力之作,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读来之顺畅让人心旷神怡。——金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一位当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能够同时对史学研究和现实政治都发生重要影响,《战后欧洲史》是一个很出色的楷模。它以独特的视角、高超的综合叙述能力以及充满思想性的大跨度追问描绘了从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图景,全面而又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了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通往未来之路。——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作者简介:托尼·朱特(Tony Judt)◎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1世纪初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生成就奖。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托尼·朱特所获赞誉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时代周刊》(Time)一位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锐的思想家。——《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托尼·朱特文笔流畅,叙事强如海涛,论战笔锋更盛……他能够在过去中洞见未来,使其著作充满独特的时代感。——《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他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史学家,也是同代人中最敢言的公共知识分子。——拉希德·卡利迪(Rashid Khalidi,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托尼·朱特拥有作为旁观者却仍投身其中的优秀传统,是参与政治事务同时保持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知识分子。作为历史学家,他最为独特的成就之一是将20世纪欧洲知识分子和政治历史相整合,以揭示一种在思想与现实、理念与行动、书籍与人群之间意想不到的相互作用。——蒂莫西·加顿·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欧洲研究教授)托尼·朱特有一种非凡的能力,能看到并传达宏大的图景,同时,还能深入这件事情的核心,大多数专业学者两者都做不到,他们只在这两者之间飘着。但朱特既能够谈论这个大图景,又能阐释在当下它为何重要。——马克·里拉(Mark Lilla,著名思想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人文学教授)与自己辩论,尤其是与自己的激情辩论,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的标志。朱特只要一息尚存便从未停止思索。……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伊恩·布鲁玛(Ian Buruma,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政治评论家)

美国外交杂志中文版在线阅读

《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美】乔治·F凯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uqp6书名:美国大外交(60周年增订版)作者:【美】乔治·F凯南译者:雷建锋豆瓣评分:6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份:2013-10-10页数:320内容简介:在超过六十年的岁月里,乔治凯南的《美国大外交》是公认优秀的关于美国外交的作品。利用其显著的外交经验与专业知识,凯南对一个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概览与批判。这个60周年增订版本包括了美国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米尔斯海默的重要介绍,提出了对凯南作品的新理解,探索了本书的持续影响。“这些在1950年发表于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演讲,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的很多年里一直是有最广泛阅读量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作品。”《外交事务》,过去七十五年里最重要的书。“一个真正懂得有关外交政策知识的人的一部关于外交政策的著作。” 《纽约时报》“一部经典的外交政策教科书。”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关于外交这一主题的最简明扼要的总结。” ——亨利•A基辛格作者简介:乔治•F凯南(1904-2005),美国驻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大使,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学院教授。约翰·J米尔斯海默,美国知名国际关系理论家,芝加哥大学温得尔·哈里森杰出贡献政治学教授。

《美国与中国》([美]费正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57b0书名:美国与中国作者:[美]费正清译者:张理京豆瓣评分:5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年份:2000-08页数:473内容简介:费正清堪称以西方的视角观察中国问题的最具权威的学者,《美国与中国》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本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曾在西方学界和政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娓娓道来,使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成为难得的极具可读性的历史文化佳作。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本书自1948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内容不断增补,这个译本是根据1983年的第四版翻译的。作者简介: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1955-1973年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席。直至他逝世前(1991年),他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于其门下。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前夕,两国高层领导人案头摆放的就是他的《美国与中国》。费正清的主要著作有:《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观察中国》(China Watch)及《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等。主编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等。

《外交》杂志在线阅读

为何文明会有冲突文明的同一性将在未来表现的越来越重要,而在很大程度上它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世界七或者八大主要文明之间的互动。它们包括西方文明、孔子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文明、拉美文明以及也许还包括非洲文明。未来最重大冲突产生的原因将会是这些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何会这样?首先,文明间的差异不仅现实性地存在,而且也是基础性的。文明之间存在差异是由于历史、语言、文化、传统和最重要的宗教共同造成的。身处不同文明的人在神明与凡人的关系、个体和集体的的关系、市民与国家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丈夫与妻子的关系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正如他们在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力、平等与阶级的相对重要性(译者解释:即孰重孰轻)问题上也有不同观点一样。这些差异是时代的产物,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它们比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异要根源深远的多(原意是基础的)。差异未必意味着冲突,而冲突也未必意味着暴力。然而百年以来,文明间的差异缺总会引起那些最漫长也最血腥(原意是暴力的)的冲突。第二,世界正在变小。属于不同文明的人们的交流互动正在增加;而这些互动强化了对文明的自觉和对文化间差异性和共同性的意识。前往法国的北非移民引发了法国人的敌对意识,而同时也因为善良的欧洲天主教会而增加了对移民的接受度。(这句话的后半句有点疑惑,对打了引号的good和poles的含义不是很理解。)美国人对来自日本的投资比对更大数额的来自加拿大和欧洲国家投资的反应更为消极、排斥。同样的,正如唐纳德 霍罗威茨曾指出的:“一个伊博族人(尼日利亚东南部的非洲人)可以是…… Owerri伊博人或者是位于尼日利亚东部地区的Onitsha伊博人。(但)在拉各斯(尼日利亚首都) ,他单纯就是一个伊博人。到了伦敦,他是个尼日利亚人。(而)在纽约,他就是个非洲人。”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人们的互动加强了人们的文明自觉(译者理解:对自己所属文明的认同),反过来看,也鼓舞了差异和憎恶的扩张或者鼓舞了探寻(自身文明)历史的想法。(最后一句的意译也可能需要斟酌)第三,全世界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进程正在把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地域同一性给打破了。他们还弱化了国家作为人们从源头上对自身身份确认的力量。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宗教跻身而入,它们通常采取贴上原教旨主义标签的方式开展活动,踊跃填补这一空隙。这样的举动可以在诸如西方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中找到。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那些在原教旨主义中活跃的身影都是年轻、大学毕业、出身中产阶级的技师、专家和商人。“宗教与教育合一”,乔治魏格尔强调,“是20世纪末期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宗教的复兴,“la revanche de Dieu(不懂法语,是法语吧?)”,正如基尔斯克佩尔给它起的名字那样,为(自身身份的)确认和(为宗教国家)献身优于国家间的纽带和文明的联结提供了一个基础。(这句是我的理解,没把握。)

《中国外交六十年》(王逸舟谭秀英)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bMOeqf8GAw 提取码:skyt    书名:中国外交六十年作者:   王逸舟 / 谭秀英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 2009-9页数: 280内容简介《中国外交六十年(1949-2009)》内容简介:由于种种原因,波澜壮阔、有声有色的当代中国外交,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全面深入的学术探究;在若干领域,中国学者的工作甚至落在某些外国同行的后面。在笔者看来,如果说中国学界既往的努力有一些重要成效和特色的话,它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领袖外交方略和重大外交事件的分析;二是对中国外交的国际背景及大国博弈过程的讨论。理论研究是与实际进程一致的。过去的外交基本上局限在“高政治”领域,多半是围绕战争与和平、重要国家的关系调整和主要领导人的“大手笔”推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和推进,中国外交在保持传统优势和目标的前提下,公众有了更多了解和参与,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外交工作有了更多的使命、动力和目标,呈现多元、多样的“树状”形态,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政治与经济、军事安全、社会文化、体育及贸易往来、地方与中央关系、民族区域特色等——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夸张地讲,新中国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外交史卷的壮观与多彩,不只在中国自身历史上少有,即便从世界史范围观察也不多见。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本丛书是一种“弥补空白”的尝试,是中国学者自己而非外人对“自家事务”的理论述说。作者简介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主任、《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有:《匈牙利道路》(1987)、《波兰危机》(1988)、《当代国际政治析论》(1995)、《西方国际政治学》(1998)、《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2003)、《中国外交新高地》(2008)。译著包括:《经济体制》(1987)、《政治与市场》(1992)、《政治学概论》(1993)、《权力精英》(1994)。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先后到过四十多个国家访学、研究和参会;其中,1996年到1997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做访问学者。

应该是日本官方智库刊物,不对外,而且有极强的右翼色彩。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

美国智库(think tank),即智囊机构,也称“思想库”或“智慧库”。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布鲁金斯学会成立于1927年。作为美国著名的综合性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致力于对经济、外交事务和行政管理等公共政策的研究,立场相对中立,旨在充当学术界与公众政策之间的桥梁,向决策者提供最新信息,向公众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观点。该学会主要得到美国东部财团的支持,洛克菲勒财团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与民主党关系密切,许多重要成员系民主党人。学会非常重视中国问题和对华政策的研究,集中了包括卜睿哲、李成、李侃如等一批中国问题专家。外交关系协会成立于1921年,主要受洛克菲勒、摩根等东部财团控制。协会致力于对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任务为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制定对华政策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主办《外交事务》杂志,乔治·科南的“遏制理论”最早就是在该杂志上发表。其现任主席理查德·哈斯曾在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成立于1910年,以促进各国间的合作并致力于推动美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宗旨,是美国知名的外交与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尤其注重分析促成全球性变化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力量。主要通过四大部门的活动——全球性政策项目、俄罗斯和欧亚问题项目、中国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杂志,来协助制定关于传统和新兴问题的政策辩论内容。中国研究由其总裁杰西卡·马修斯亲自领军。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致力于研究债务及发展、全球化、国际金融及宏观经济、国际贸易与投资及美国经济政策。2006年4月11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联合出版《中国:决算表》一书,讨论中国崛起和美国对策。传统基金会成立于1973年,是一个兼有教育性和研究性的智囊团,是美国新右翼分子的主要政策研究机构。其理念包括主张小政府,限制政府开支和规模;捍卫个人自由;捍卫传统价值;强调美国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其主要活动包括:每年公布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系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出版各类研究报告;发表成员的每周评论;筹办青年领袖计划。美国企业研究所成立于1943年,是美国保守派的重要政策研究机构,曾与布鲁金斯学会并称为美国华盛顿的“两大思想库”,有“保守的布鲁金斯”之称。该所主要得到摩根财团等东部财团的支持,与共和党渊源较深,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下台后,许多重要官员纷纷加入该所,故舆论界又称它为共和党的“流亡政府”、“影子内阁”。近年来,有向中间摆动的趋势,对美国国会和政府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强。该所的高级研究员纽特·金里奇曾任美国众议院主席,在1999年还当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卡托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其理念深植于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传统,主张减少政府对于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干预,并且减少在国际上的军事和政治干预。所提倡的政策包括了废止最低工资管制、改革反毒品政策、废止企业补助和贸易壁垒、减少联邦政府对市场运作以及地方州政府的干预、深化自由学校选择制度、废止政府实行的族群歧视政策等。其成员多为学界知名人物,包括哈耶克、詹姆斯·M·布坎南等。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成立于1968年,是一个教育型的智库,研究领域覆盖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以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为重点。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府治理、美国在世界的角色、美国和世界面临的长远挑战等。威尔逊中心没有直接影响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的议程和目标,主要以广播节目、公开会议、出版物、电子服务等形式影响社会公众。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成立于1919年,素以研究共产主义和反苏反共著称,有“右翼思潮的智库”之称。该所的研究和收藏主要围绕着“战争、革命与和平”3个主题。其经费大部分由保守团体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宝洁等都是研究所的捐助大户,另外,斯坦福大学的资助占总预算的15%。史汀生中心成立于1989年,是与美国国会和政府联系紧密的自由派智库,专注于区域安全、跨国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与和平问题的研究,并以浓重的军事背景为其鲜明特征。自1995年以来,史汀生中心加强了东亚尤其是中国台海问题的研究。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于1962年,主要从事包括评估美国的政策风险,分析欧盟、东盟等地区性事务,研究国际安全与稳定以及建立国家长期战略等研究活动,是美国具有保守色彩的重要战略和政策研究机构,素有“强硬路线者之家”和“冷战思想库”之称。定期出版物有《华盛顿季刊》、《华盛顿文集》和《重要问题丛刊》。

怀特开始暴露的起因是1945年二战结束之际美共间谍本特利(Elizabeth Bentley)决定退出组织并向FBI检举美共在华盛顿的情报网,前美共成员钱伯(Whittaker Chambers)在1948年出面指证怀特,FBI根据“维诺那计划”破译的电文(1946年底才破译出来第一份电文)确定美国共谍名单,掌握了怀特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于是怀特在1948年受到HUAC的质询。棘手之处在于当时FBI局长胡佛出于信息安全考虑而需要对“维诺那计划”(Venona project - Wikipedia)进行严格的保密乃至杜鲁门政府亦不知情,因此最关键的证据由于涉及苏俄在美国密布的庞大情报网,导致这部分证据无法在HUAC上公开,怀特因此得以在HUAC的听证会上口若悬河替自己辩护而暂时脱罪,但几天后心脏病发作,两天后死亡,验尸结果是洋地黄(digitalis)摄入过量。

兰德公司是当仁不让的头把交椅。

面对美国的经济打压,我们还是应该努力的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以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

  • 索引序列
  •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在线阅读
  • 外交事务杂志中文版在线阅读
  • 美国外交杂志中文版在线阅读
  • 《外交》杂志在线阅读
  •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