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目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目

发布时间: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目

《道藏》《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者。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电驴上有资源,你可以去下载。你也可以先看下《道德经》《南华真经》。

主要经典:《道德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常诵经典: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藏外道书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敦煌道藏: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中华道藏:《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道藏辑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文化经典: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 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道教产生之初,即以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 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二 道教伦理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三 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但如今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道教有其哲学性的内容。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对道教教义的哲学论证就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在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四 道教金丹术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外丹以丹砂、铅、汞、硫为主要原料与其他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历来道士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虽然服食金丹最后并不能长生不老,但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随着外丹术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炼养人体精、气、神的内丹术。内丹术继承综合了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五 道教医学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而且随着魏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医药视为其追求和达到长生的必要辅助手段和必备知识。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 法,如房中术、服食、辟榖等等。六 道教文艺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的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可以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反过来,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给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在道经中,不仅有些道经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道教中的音乐、宫观建筑、神仙图像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为内容的作品更是不可胜计,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

道德经,化书。我就喜欢这两本。

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 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我基本看完了。道家和道教有很大的不同。但很多人混为一谈了,所以也把道教经典弄出来。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是关於炼丹术的最早理论,被后人称为「丹经王」,它是对以前还丹金液烧炼技术的总结。「参同契」是指将易学、黄老、炉火三者综合为一:太易性情,各如其度;炉火之事,真有所据;黄老用究,较而可御;三道由一,俱出经路。该书是汉代黄老学派炼丹家魏伯阳所著,记述炼丹器具的制备,与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炉火的调节,及药物的反应过程,或炼成后服食的方法,以及产生的效果等。书中特别对丹药的反应原理、火候的掌握方法,记述很详细,一直为后人奉为准则。 《周易参同契》又是汉代学家说明炼丹过程的记述,和易学与炼金术结合的产物,它还把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因此它的理论在易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若用易学的角度看《周易参同契》,是用阴阳变易说来解释丹药形成的原理,又用「月体纳甲说」来解释炉火掌握的原则。譬如《周易参同契》开端并说:「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转谷正轴,牝牡四卦,以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工御者执衔蛮,准绳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乾坤坎离和后面说的「六十」指的是六十四卦,用六十四卦来解释炼丹的全部过程,则六十四卦中,取用乾坤坎离为四个基本卦,是丹药形成依据(乾坤为炉鼎,上釜为乾,下釜为坤,并取天上地下之象。坎离指药物,坎即是铅,离即是汞;或坎为水,离为火;火指药物蒸馏,水指药物熔化为液体。乾卦、离卦为阳,坤卦、坎卦为阴;鼎上为阳,鼎下为阴;汞为阳,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鼎炉及药物等,都是依阴阳变易的法则进行作炼,尤其「牝牡四卦,以为橐龠,或覆冒阴阳之道」之说,指明炼丹过程也要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来掌握火候。 「经纬奉日使」说明把剩下的六十卦分配在三十天内,每天有两卦;「刚柔有表里」说明阴阳属性之相成相克。《周易参同契》特别强调坎离两卦之作用,同时也明确地说明「易为坎离」,以坎离讲阴阳变易,如此说,也无违背易学的阴阳变易原则和炼烧的原则。炼丹的过程,药物和水、火二气的变化,铅为阴,其遇火而熔为白液;汞为阳,其遇火而升华;水为阴,火为阳,混而为一,炼为丹药,此即是「易谓坎离」。 《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是说明炼丹火候要随每月月亮的盈虚而调节。但火候有两种,文火和武火。减炭为文火,加炭为武火;在一个月里,前半月用文火,后半月用武火;在一年内,冬至后用文火,夏至后用武火。它是要求炼丹术依据自然界阴阳势力的消长掌握火候。 《参同契》的「纳甲说」有三种,说明炼丹运火程序,因此称为「月体纳甲说」。 第一种是六十卦纳甲说,将一个月分六十个昼夜,配以六个卦,每日早晚的用火。 第二种是八卦纳甲说,以月亮的盈亏说明一月之中的用火,以坎离两卦代表日月,以其余六卦代表月亮的盈亏过程,八卦又各配以天干地支。 第三种是十二消息卦说,十二消息卦是用十二个卦(复、临、泰、大杜、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表示阴阳二气的消长。 《参同契》用这十二个卦与天干十二律相匹配,说明一个月或一年的用火程序;又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说明铅汞加温起反应,转化为金丹的过程。 阴阳五行说为汉代思想的主干,所以在《参同契》可以看到道教产生的背景,同时看到道教阴阳五行说和儒学的成分。《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西汉;《汉书》记载西汉成帝时,曾有齐人甘忠可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太平经》产生於东汉安帝、顺帝时,出自于吉等人,后於桓帝时由襄楷进献给朝廷;原经本有一百七十卷,但今现存於《道藏》中只有五十七卷。 《太平经》的宗旨,为兴国广嗣之术,是讲「气」以养长生,则为生命存在和长生方法。《太平经钞‧癸部》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共一位,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于天,精者受于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中也,三者相助为治。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说明「精气神」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太平经钞‧壬部》说:「人有一身,与精神相合配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相合则为一,可以长存也。」 历史上的「精气神」,在《太平经》已经有新的发展,则「精气神」的性质,与人的行为和人的身体有密切关系。但「精神」有善恶、吉凶,人身的精神亦然;因为精神的性质决定人行为的善恶,故有关性与命的关系甚大。又人行为的性质也可以使相应性质的精神进入身体,并精神可以出入人身,更赋予精神以人格神的特徵,在人格神的精神中表现。 其实人之身体中有所谓「人身之神」、「司过神」和「五脏之神」。司过神曰「监察神」,为监察人行为过失的神;这种神在《太平经》叫做「六司命神」,证明人五脏之神,也有司过之功能(所谓「你知我知」之意)。 五脏之神「心、肝、脾、肺、肾」,在《太平经》相应为一种形神求长生的论述,所谓「精神出游,神随人意,诸神司过」,以此论述为根据;又括「守神」、「致神」、「还神」三种。守神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存守身中已有的精神,使不失去或游离身外。 二、守神可以防止凶神恶气在身中作乱。 「致神」是防止招致身外之精神来侵入居住人之身中。 「还神」的对象是本在身中却一时游离身外的精神,通过还神的办法,使它们返回人体与身形相合,以达到消除疾病和长生久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重在「思」,在思神时,要把这些神像挂在静室中实行凝思,并要佩神符,及吞服丹书。 《太平经》中的「承负」,也是道教史上重要的观念,它给人们行为的后果作了解释;因为一个人行善反得恶果,行恶反得善果。这个问题,《太平经》认为是「承负」所引起的作用。「承负」说明人今生的遭遇是受前辈人行为的影响,今生的行为也会带给后辈人福祉;承者为前,负者为后。《解师策书诀》说:「承负是告诫人们要为后世人行善,免受承负之厄;本人能行善得道,也能免去承负之厄。」阴符经 道教经典著作。传为黄帝撰。全称为《黄帝阴符经》一篇。该书自唐代李筌公开传播以来,就受到道教学者的重视,各以心得注解,今存四十余种注本。书中某些论述对气功养生有指导意义。黄庭经 道教气功经典著作。书分三种:《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中景经》,各一卷。《内景经》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外景经》成书于东晋年间,《中景经》约成书于南北朝间,是在“内”、“外”两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而成。《黄庭经》提出的“三黄庭”、“三丹田”之说,渊源于《太平经》的“三元合一”论。黄庭即上丹田,于身指脑,为百神之主宰;中黄庭即中丹田,于身指心,为脏腑之根本;下黄庭即下丹田,于身指脐下关元穴,为阴阳之门户、精气之命脉。只要如法存想黄庭,养炼丹田,就能固精全气,长生久世。具体做法三经各有不同。抱朴子内篇 道教道教经典著作。二十卷。东晋·葛洪撰。次书包括道教理论、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书中阐述了长生不老学说,提供了先秦以来各类内炼养生方法。其中有关气功的内容,集中地反映在《对俗》、《至理》、《释滞》、《杂应》、《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内篇》,末附《别旨》一卷,专述吐故导引,为气功专篇,极有参考价值。清静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经本着老子“清静无为”的宗旨,认为人能清静,即可得道,住世长年。而获得清静之法,唯有观空。了心经 道教经典著作。全称《太上老君说了心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书中认为“心为神主,动静从心”,只有从澄心定神入手,修炼才能成功。天机经 道教经典著作。又名《阴符天机经》。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经为阐发《阴符经》而作。还有《关尹子》也叫《文始真经》 《通玄真经》即《文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常清静经》《老子中经》 又名《珠宫玉历》,主要讲述治病辟邪、长生久视,存神服气、行气祝神、去三虫、逐伏尸、食日月太极精等方法,是斋醮、祝咒、符箓方面的重要典籍。 《抱朴子》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著名的道教人士。《抱朴子》外篇主要是对葛洪生平的自述,而内篇是葛洪对道家思想和丹道修炼方法的阐述。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

主要经典:《道德经》《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常诵经典: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藏外道书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敦煌道藏:二十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批古代经典文书抄本。其中道教遗书抄本约有五百余件,其抄写时期在南北朝后期至唐朝中期约二百年的时间,尤其以唐高宗,武后至唐玄宗时代的抄本最多。其内容包括道家诸子、道教经典、科仪等约有一百多种道书,其中约有半数抄本是《正统道藏》未收入的早期道教典籍。敦煌道经的发现,不仅弥补现存明《道藏》的缺佚,而且为研究河西地区的道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敦煌遗书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日本学者大渊忍尔1978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该书著录敦煌道经抄本约四百九十六件。1979年,大渊先生又出版《敦煌道经图录篇》,刊载全部敦煌道经的影印图版。1999年中国李德范先生出版了《敦煌道藏》,将敦煌出土遗书中的五百余件敦煌道教文献整理汇编,集成五巨册。中华道藏:《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全藏分为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教论集、道教众术、道教科仪、仙传道史和目录索引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道藏辑要:清康熙年间长州进士彭定求编成《道藏辑要》二十八集,即收有《道藏》未收之晚出道书一百种,二百八十卷,后绝板。清嘉庆年间,侍郎蒋元庭在京编集并刻板印刷。收入道书一百七十三种,皆取自明《正统道藏》,是为《道藏》要集选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发起重刻,井研贺龙骧参与校订,并增刻了《道藏辑要续编》。现通行本即为二仙庵版本,该书共二百四十五册,所收道书已增至二百八十七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一十四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字板是用梨木双面雕刻而成,共一万四千多块,1957年搬往青羊宫保存至今,为当今道教经籍中唯一存板。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后,青羊宫便印刷线装对外供应,1986年巴蜀书社又重印出版。文化经典:道教文化纷繁绚灿,包罗万象,其内容庞杂多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道教神学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 能广大的神仙。这种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道教产生之初,即以确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还从古代哲学、原始宗教及古人的养生锻炼等行为中吸取了许 多成分,用来组建其有关神仙信仰的理论和行为体系,奠定了道教神学发展的基础。在"神仙信仰"这块"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进行了种种吸收、创建文化的活动,营造出一个庞杂的道教文化体系。二 道教伦理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规、戒律当中。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既吸收了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吸收了儒、释二家的,故其内容愈来愈多,亦愈来愈复杂。其中对道教伦理观念影响十分显著的是儒家以忠孝为主轴的三纲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伦理道德,主要是靠神灵的威力来贯彻的。道教一方面以长生成仙的美好幻想来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赏善罚恶的神灵威力来迫使人们遵守伦理道德。正面引导与反面恐吓相结合,使它的道德伦理准则,在社会上发生更大的影响。此外道教的劝善书,使道教的伦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统化和更通俗化。三 道教哲学以往道教被认为是一种低级通俗的民间宗教,只有一些近于巫术的符水、斋教、科仪,谈不上哲学思辩。但如今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道教有其哲学性的内容。道教哲学是为其教义服务的,是其教理教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换言之,对道教教义的哲学论证就是道教哲学。道教哲学的思想素材一开始就来自中国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学的理性论证,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观、认识论、伦理学、人生论等丰富的哲学内容,这些内容是道教哲学的基本范围和构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在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面。四 道教金丹术金丹术是道教的一项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外丹以丹砂、铅、汞、硫为主要原料与其他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药。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长生成仙,故历来道士莫不投入毕生心力加以炼制。虽然服食金丹最后并不能长生不老,但道士在炼丹过程中,却意外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随着外丹术的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炼养人体精、气、神的内丹术。内丹术继承综合了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功 法,对后来的气功 影响很大。五 道教医学自道教创兴之时,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世的工具。而且随着魏晋神仙道教理论体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医药视为其追求和达到长生的必要辅助手段和必备知识。道教医学"道法自然"的思想为理论指导,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极富道教特色的人体医学思想。道教医学家经过长期济世行医的医疗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且发明创新了各种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道教医学养生功 法,如房中术、服食、辟榖等等。六 道教文艺道教文学艺术就是以宣传道教教义、神仙长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为题材的内容的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可以扩大道教的社会影响,进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质。反过来,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给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在道经中,不仅有些道经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道教中的音乐、宫观建筑、神仙图像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为内容的作品更是不可胜计,从中也可以看出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

道德经,化书。我就喜欢这两本。

《道藏》、《老子》、《庄子》、《黄庭经》、《文始真经》、《参同契》、《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老子道德经[思想研究]庄子庄子[道家经典]文始真经(关尹子)[修炼典籍]列子[今世仙学]周易[中医养生]淮南子[道教文化]文子[其它文章]化书2007版2008版河上公章句道德经英文版太平经抱朴子内篇太上感应篇吕氏春秋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黄帝四经鬼谷子孙子兵法老子想尔注管子天口篇老子中经无能子鹖冠子金人铭玉皇经太白阴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素书老子指略达庄论<<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教著作,浩如烟海。最经典的就是三玄了《道德经》《易经》《周易参同契》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法

明《道藏》中便保存有两部道教乐谱,一是南宋谱《五音法事》三卷,另一部是《大明御制玄教乐章》一卷。除《道藏》外,散见的道教乐谱还有不少。在绘画方面,许多道经都附有插图或辑有绘画作品,如《太平经》中就有卷八四的《大人存思六甲图》,卷九九的《乘云登龙图》,卷一00的《东壁图》,卷一0一的《西壁图》。道经中的符篆书也有字、有画。在书法方面,画符书篆与书法就有很多联系,如《洞玄灵玄门大义》说三元八会六书之法和八体六文等,述苍颉造字、蒙恬制笔及汉字字体演变等,论述了一些书法理论。此外,有些道经还记载了道教对于修建宫观、雕塑神像和缝制冠服的种种规定,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等书,都涉及古代建筑、雕塑和服饰方面的艺术内容。道教文学典籍也极为可观,历代高道都为后世留下他们富有道教色彩的作品集,如陶弘景的《陶隐居集》、吴筠的《宗玄先生文集》、杜光庭的《广成集》、王喆的《重阳全真集》、张宇初的《岘泉集》等等,不胜枚举。道教文学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文学形式,如步虚词和青词,这些文学创作形式也常为教外文人所采用。道教文学典籍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宝库,其神话传说等美妙想象和斋醮奏章表文等创作手法,也对古代文学的内容、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迁叟,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仁宗时中进士甲科,任职于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编撰《通鉴》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皇帝便览资治;二是为重振编年史的优长,成一家之书。他认为“春秋之后,迄今千余年,《史记》至《五代史》1500卷,诸生历年不能竟其篇第,毕世不能举其大略”(《资治通鉴表》),因此“常欲删取其要,为编年一书”(《通鉴外纪自序》)。由此可见他改造纪传体、重建编年史的立意。《通鉴》的编撰始于仁宗嘉枯年间,司马光首先编了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大事年表,名为《历年图》,分五卷;接着又写成《通志》八卷,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秦二世三年。英宗对此很重视,便于治平三年(1066)命司马光自选馆阁英才,共修《历代君臣事迹》。此后神宗又将书名定为《资治通鉴》。协助司马光修史的史学家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他们将编写的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编写丛目,即按年月日顺序标出事目,再选出史料附注于事目之下;第二步是组织长编,即依丛目撰写正文,这实际是全书的草稿;第三步是笔削定稿,这一步由主编司马光负责进行考辨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制,最后成书。《通鉴》编修长达十九年,其组织方法在史书编纂学上堪称集体合作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典范。

道家经典的有:道德经、易经等,其实八卦、炼丹就是道教的发明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籍

《道藏》、《老子》、《庄子》、《黄庭经》、《文始真经》、《参同契》、《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老子道德经[思想研究]庄子庄子[道家经典]文始真经(关尹子)[修炼典籍]列子[今世仙学]周易[中医养生]淮南子[道教文化]文子[其它文章]化书2007版2008版河上公章句道德经英文版太平经抱朴子内篇太上感应篇吕氏春秋西升经太上老君内观经黄帝四经鬼谷子孙子兵法老子想尔注管子天口篇老子中经无能子鹖冠子金人铭玉皇经太白阴经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素书老子指略达庄论<<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

道教经典指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卷蛈浩繁的经典书籍,道教经书的内容包括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蘸科义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道教经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鉴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推荐道家部分书籍而不是道教典籍。老子(区别道德经)、黄学、文子、庄子、列子、淮南子、庚桑子、鹖冠子、管子等等

道德经,化书。我就喜欢这两本。

道教的经典文献有哪些书

最经典的道家著作是《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南华真经》)两部。扩大一点的话,可以加上《列子》《抱朴子》等等。范围再扩大一点的话,有一个“道教十三经”可供参考。

道家名著有《老子》、《庄子》、《列子》、《皇极经世》、《文子》、《田子》、《黄帝四经》、《老莱子》等书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答中的所有道家经典著作都可在图中右下角处获得,都有电子版的道家著作其实直接从一手文献看起也是不错的选择,道藏太大了,可以就感兴趣的方面读,而比较好的代替方法,是读道教类书,类书可以理解为一种大型的分类摘抄,便于系统而快速的了解和查找,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其实就可以视为一种早期道教的类书,陈国符先生认为它有提要的性质,其实《抱朴子》也是以摘抄道书为主,围绕《遐览》篇的书目展开,是十分值得阅读的道教入门书。中华书局出了王明先生的点校本,以孙星衍的平津馆本为底本,国图新出的宋绍兴本《抱朴子》可补前者之不足,部分文句有胜过王明本的。而大一点的道教类书如北周的《无上秘要》,引用了几百种道书,可以说算是一种缩编的道藏,不过当时包括到唐代还叫一切道经,宋代人才称为道藏,宋代的《天宫宝藏》早就看不到了,但张君房据之编成的《云笈七签》是最有名的道家类书了,号称小道藏,内容很丰富,可以说是入门必读书了,中华书局似乎也有点校本,未曾寓目,有道藏本和张萱清真馆本,两本有差异,可以对校。另如宋代的《太平御览》有道部引用了很多道书,《太平广记》亦多有神怪事,可以参看。这样的阅读对于理解宋以前道教传统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宋以后的,只对内丹学有些了解,理论上能读懂《周易参同契》和《悟真篇》的注就可以了,宋代以后的内丹学基本以这两本书为范式,但各家说法很多,可以一一找来读,卿希泰本的道教史这一部分读了,觉得可以参考还是不错的。而除了原典之外,研究论著可以找找研究历史的人写的,很精彩。图中右下角可获得此类所有道家著作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1、《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道家思想产生的标志性著作,分上下两篇81章五千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将其主旨归结为“道法自然、无为自化”。通行本为王弼本,20世纪和21世纪初通过考古又发现了马王堆帛书本、郭店竹简本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2、《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通行本为郭象本,仅三十三篇。全书“以卮言为蔓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汪洋恣肆,变化无端,对后世道家思想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有极大影响。  3、《黄帝帛书》:1973年末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发现的四篇古佚书,分别是《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原来和《老子》乙本合抄在同一卷上的。很多学者认为它就是和《道德经》一起并称为黄老道家两大经典的《黄帝四经》。  4、《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刘向在《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5、《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又名《吕览》。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但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为现实社会服务。《吕氏春秋》的名言:“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6、《鹖冠子》: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汉书‧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和其它黄老道家书籍一样,本书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等学,同样具有杂采百家的特点,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等各个方面。另外,《鹖冠子》记载了战国末年庞煖率军击败燕军的战役﹐所以在军事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7、《文子》:又名《通玄真经》,传为老子弟子文子所作,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同时兼采百家之言,对儒家仁义道德思想也多有吸收。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中,曾出土《文子》的残简,确证了《文子》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  8、《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汉书·艺文志》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汉初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淮南子》的名言:“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  9、《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今存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10、《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一说成书于北朝拓跋魏时期,传书分上、中、下三篇。该书言简意赅,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而至于谈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中国音乐、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

我晕咧。。。怎么还有人放易筋经啊。。。道教有一本把所有道经都综合在一起的书,叫《道藏》,相当于儒门四库全书的地位。实际上不是单独一本经典,是一部合集。单独的呢,比如道家三经: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清虚经(列子)其他的更多的了,广为人知的比如说《抱朴子》(葛洪),《坐忘论》(司马承祯),《大道论》(张三丰)另外呢,古代许多名医都是道士,《黄帝内经》,孙思邈,张仲景等大医的著作也可视为道家经典。另外武道不分家,很多大武术家如孙禄堂等人的著作,也可以算是道家经典

  • 索引序列
  •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目
  •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
  •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法
  • 道教文献有哪些书籍
  • 道教的经典文献有哪些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