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查询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查询

发布时间: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查询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级科研机构,15个校级科研机构。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藏药工艺学研究综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药物现代化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土地资源勘测与规划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应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网络综合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机构类型 科研机构名称挂靠单位负责人国家级科研机构 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成俊 省级科研机构 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骆桂花 青海省法学研究所 法学院 王立明 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 工商管理学院 郑晓红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格萨尔》研究所 黄智 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杨永梅 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与统计学院 马海成 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志强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艺术系 曹娅丽 藏学研究中心 藏学院 旦正 校级科研机构 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工商管理学院 李毅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张和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叶涛 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宋萍 中藏药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林鹏程 民族艺术研究所 艺术系 董卿基 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 蒙古语言文学系 才仁巴力 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 韩小梅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体育系 马小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马文祥 EDA技术研究所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孙惠章 藏文信息处理与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安见才让 青海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院 陈文烈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0多项 。2009-2013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800篇,出版著作、教材176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奖数、获奖档次位居青海省各单位前列。其中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1位。在2003、2006、2009年每三年一次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奖档次和数量均居青海省各单位首位。在两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获奖9项,成为除北京地区以外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 。2013年,“青海蕨麻1号”原种及栽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 学报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128万册,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1万余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9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 3166 部(其中善本 380 部)78750册;《南辉西献图二十幅》等2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青海民族大学原名青海民族学院,坐落在青藏高原古城——西宁市,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院占地433亩,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校内景色秀丽,环境优雅,是学习深造的理想场所。  青海民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较为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民族类综合性大学。

能不来尽量不要来。

实话,东校区还可以。西校区在改建,总体不错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青海民族大学介绍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2年、2005年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先后并入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据2022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现有121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6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3名、副高级职称26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5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青海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法学、公共管理、中国民族史、汉语言文学、化学、药学、数学、政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教学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学报期刊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7]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科研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25项 。2015年,学校共获批12项国家级、27项省部级课题,其中首次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各类科研资助经费5万元。结项的26项社科项目中,国社6项为良好;结题验收的42项自然科学项目中,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7项。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建有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0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9个省级科研机构,15个校级科研机构。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中藏药工艺学研究综合实验室、青藏高原民族药物现代化教学科研综合实验室、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资源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传媒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土地资源勘测与规划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化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物分析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应用物理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生物技术与分析测试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网络综合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能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机构类型 科研机构名称挂靠单位负责人国家级科研机构 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马成俊 省级科研机构 民族研究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骆桂花 青海省法学研究所 法学院 王立明 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 工商管理学院 郑晓红 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 《格萨尔》研究所 黄智 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杨永梅 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 数学与统计学院 马海成 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王志强 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 艺术系 曹娅丽 藏学研究中心 藏学院 旦正 校级科研机构 青海企业管理咨询中心 工商管理学院 李毅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公共管理学院 张和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叶涛 青海资源化学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宋萍 中藏药研究所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林鹏程 民族艺术研究所 艺术系 董卿基 青海蒙古文化研究中心 蒙古语言文学系 才仁巴力 英语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学院 韩小梅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体育系 马小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马文祥 EDA技术研究所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孙惠章 藏文信息处理与软件研究所 计算机学院 安见才让 青海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院 陈文烈 截至2013年11月22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30多项 。2009-2013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2800篇,出版著作、教材176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100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立项总数以及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获奖数、获奖档次位居青海省各单位前列。其中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41位。在2003、2006、2009年每三年一次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学校获奖档次和数量均居青海省各单位首位。在两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中获奖9项,成为除北京地区以外获奖成果最多的单位 。2013年,“青海蕨麻1号”原种及栽培技术实现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协议正式签订 。 学报期刊 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青海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含各院、系资料室)各类文献128万册,其中有关少数民族研究方面的图书21万余册,少数民族文字图书9万余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 3166 部(其中善本 380 部)78750册;《南辉西献图二十幅》等2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不是核心,只是省内刊物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青海民族大学介绍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2年、2005年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先后并入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据2022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现有121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6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3名、副高级职称26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5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青海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法学、公共管理、中国民族史、汉语言文学、化学、药学、数学、政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教学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学报期刊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7]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科研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25项 。2015年,学校共获批12项国家级、27项省部级课题,其中首次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各类科研资助经费5万元。结项的26项社科项目中,国社6项为良好;结题验收的42项自然科学项目中,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7项。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在哪

求你了,别小孩子好不好,那气候不错,但还待建设,个别宿舍很烂,大部分还行!

实话,东校区还可以。西校区在改建,总体不错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青海民族大学介绍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是青藏高原建立最早的高校,是新中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历经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青海省人民公学、青海省民族公学、青海民族学院等办学阶段。2002年、2005年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先后并入青海民族学院。2009年4月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师资力量据2022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现有1210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6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43名、副高级职称26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25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青海民族大学的优势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法学、公共管理、中国民族史、汉语言文学、化学、药学、数学、政治学。专业硕士学位点: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会计硕士教学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药学、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网络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文学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国家级教学团队:藏语言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含实验)、分析化学(含实验)、数学分析、蒙古族古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团队、外国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物理学类课程教学团队、民商事法学课程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外语体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中心、经济与管理教学示范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教学示范中心等学报期刊学校编辑出版了《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 [7] ,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科研成果据2017年3月官网资料显示,近5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44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225项 。2015年,学校共获批12项国家级、27项省部级课题,其中首次获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各类科研资助经费5万元。结项的26项社科项目中,国社6项为良好;结题验收的42项自然科学项目中,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7项。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 1949 年 12 月,是青海建立最早的高校和全国建校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校 60 年来,始终弦歌未绝、办学不辍,经历了建设期、改革发展期、跨越期等几个阶段,为青海的政权建设、民主改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1 年 1 月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质性整合到学校; 2005 年,西宁铁路司机学校并入学校。 2009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建校60 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奋斗,青海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 15 个学院、 4 个直属教学系,学科专业设置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医学、工学等学科门类。藏学专业与中央民族大学联合培 养 博士生。拥有青海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4 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3 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和 50 个本科专业;有 8 个省级重点学科、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14 个省部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有 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1 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重点课程;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青海省旅游文化研究所、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青海省应用数学研究所、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研究所、青海省语言与民俗研究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 8 个省级科研机构和藏学研究中心等 15 个校级科研机构。目前共有来自全国 29 个省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 36 个民族的 10099 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硕士研究生 744 名。截止 2008 年,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 4 万名各民族合格人才。 青海民族大学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一批治学严谨、德高学 富的 教授和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全校 1222 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 717 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5 名、省级专家 7 名、博士生导师 4 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 2 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名,教授、研究员 160 名,副教授、副研究员 294 名,全校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 36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32% 。目前,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146 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 110 项。近 5 年以来,全校教师共发表论文 2500 多篇,出版著作、教材 110 部,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 97 项。 青海民族大学占地面积约 1107 亩,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固定资产 3 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7729 万元;图书资料 114 万余册,藏文大藏经 1667 函;编辑出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教育科学版、藏文版)和《青海民族研究》等 4 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其中《青海民族研究》是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青海民族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先后派出 400 多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攻读学位、讲学、合作研究,聘请近 100 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员来校任教、讲学。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法国欧亚高等管理学院等国外大学签有合作交流协议。青海民族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外国留学生定点教育单位,先后吸引了 2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 2000 多人来校学习交流,已成为青海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的缩影和青海省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推进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为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文、理、法、经、管、史、工、医等学科兼容,重点优势学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青海社会科学青海教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转引自:中国民歌集成 青海卷 北京 :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土族简史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 袁炳昌,冯光钰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李克郁 土族(蒙古儿)源流考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田联韬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6]朱世奎 青海风俗简志 [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5〕范玉梅 土族宗教信仰述略 [J]世界宗教研究, 1997(1): 〔7〕民族音乐论文集 [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8〕苏珊·朗格 艺术问题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10]赵维峰 土族民歌的种类及其音乐特征研究 [J]中国音乐学, 1994( 3): 〔11〕郭璟土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 〔12〕李向德 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 [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6( 1): 62- 〔13〕西宁府新志 祠祀志(卷十五)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4〕席元麟 土族的伦理道德文化 [J]青海民族研究, 1994( 4): 37- 何吉芳 土族禁忌文化浅析 [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29( 1): 46- 〔15〕贾儒 土族语和蒙古语白色词的文化内涵 [J] 西北民族研究, 19( 2): 68- 〔16〕李景隆 西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审美漫谈 [J]青海民族研究, 1995( 4): 14- 〔17〕与蒙古族的对称中,土族自称为"察罕蒙古尔" (Qaghaan mongghul),称蒙古族为"哈拉蒙古尔" (Hara mongghul)土族语汇中将近一半与现代蒙古语相同〔18〕HOR,是藏文古籍中对北方胡系统民族的一种泛称详见:努木 试释"霍尔"一词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1997( 1): 〔19〕土语把哭嫁歌叫"阿姑吾拉"哭嫁歌不论在女家还是男家都有,但哭嫁的内容有别另外,新娘上马前有母女哭别;送亲的喜客告别时有伴娘与新娘的哭别〔20〕纳信,指娶亲者,一般为两人由新郎姐夫承担,也可特邀善歌舞、有经验的两人分别担任主配角纳信穿白褐衫,不扣纽扣,不系腰带,敞着衣襟从到达女家门口直到新娘上马、告别父老乡亲,纳信始终以歌舞应对每个仪式场面〔21〕"央立",是一只白色母羊象征纯洁、财富,亦有为新娘赎身之意详见:李景隆 西北少数民族婚俗文化审美漫谈 [J]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995( 4): 〔22〕拉隆洛,曲调名,意为娶亲人拿着礼物来这是土族婚礼仪式中的第一支歌本文所列婚礼歌,除笔者在 2000年 10月的一次互助土族婚礼上采集到的 12首外,其余均出自:中国民歌集成 青海卷 [M]北京 :中国 ISBN中心出版, 〔23〕唐德格玛,曲调名,即唱一支土族人的歌属问答歌,此歌的应用范围很广〔24〕嘲弄纳信的歌这种嬉戏歌共有三支〔25〕安昭,是互助土族民间广为流行的主要舞蹈安昭舞土语称为"千佼日",意为弯曲转圈因歌词衬句是"安昭索罗罗-卓玛阿吉索罗罗"、"安昭-昭应昭呀-什则扬什则",故称为安昭或安昭舞〔26〕依姐,曲调名改发,土族叫"苏瓦日"或"苏忽拉",是土族婚礼的主要仪式《依姐--改发》是叙述改发仪式的过程在这个场合唱每一支歌都须严肃认真,不能出现差错歌词多用土语演唱,有时也夹杂一些古藏语,更增添了仪式的肃穆气氛〔27〕父母一方面祝愿女儿出嫁后万事如意,同时又希望女儿不要带走娘家的吉祥财气〔28〕兴玛洛,曲调名因曲调中有"拉日拉莫兴玛洛拉热列哪"一句开场,故以此得名〔29〕迪尕迪,鸡蛋酒因酒里掺了少量蛋花而得名〔30〕根据土族音乐家马占山先生介绍,敬完"迪尕迪"后还有吃其子(面条)的仪式及相关歌曲

  • 索引序列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查询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官网入口在哪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官网入口查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