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察。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是评价高校教学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水平的一个总体检验。通过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学技术研究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基本的论文格式与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技巧,了解本专业方向的一些研究内容,掌握文献资料查找的基本方法。

看到这个问题,很有点深奥,不过我可以说点自己的理解:老子思想最根本的是“无为”与“自然”,同时强调“阴阳平衡”“相互转化”。如果不能仅仅站在平常高度去看待老子的思想,肯定不能理解老子思想的真义,甚至会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但实际上是我们站的位置不够高,不能从宇宙观来看待问题,老子思想更强调站在无穷的位置上去看,是“顺势而为”,意思就是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微尘无论如何是斗不过大自然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他并非消极。另一方面,老子思想说人生虚无,也是有一定高度的。就是说人生下来本来是没有什么目的的,硬要理性的说人生带着什么目的的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遵从自然的本能,适应自然,顺应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顺势而“为”,达到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化,(很象推波助澜,借力打力)。具体到国际经贸,老子思想也有很大的启发,在当今社会,国际经贸趋而全球化,老子思想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老子思想是在一个更大的宇宙空间中研究问题,虽然主张“小国寡民”用今天的话就有“贸易保护”之嫌(不过就我的理解,老子的思想的背景中有很大因素导致老子思想这一局限,也或许他本人也没能彻底跳出三界外,或者也掺杂了他人个情感,无法客观;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站的立脚点无法理解他的真义)。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但实际上做人做事做贸易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利益往往会顺势而来。以上是我对老子思想的一点理解,不一定正确,但老子思想在我们现行国家领导人中很多都无形中影响到我国的国家政策。因此我建议这位朋友可以先去研究一下老子的原著,再研究下国际经贸的走势,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能够自圆其说才是上策。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

现在的论者借用一些很抽象和普遍的逻辑概念范畴来囊括古人学说,说起来研究当然没错,但这样的文字总感觉作者是如何高明,早把对象削的一丝不挂了,我看不见得。 而且往往他们的研究是比较采取很落后和肤浅的逻辑形式,即一种很主观粗疏的认识结构,认为这就能把握对象的所有神貌了!但老子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什么内涵?当然时代发展到今天用现代语言来诠释是必要的,但这种文字真是到处是,因此也不是一篇就能终结的,应该有这样的自知之明的。有人讲我这样推崇古籍,这是完全有点对古人太迷信了,也就是本来很浅的道理,非借古人才算高明。这似乎是我们传统的一个思维特点!但我感觉还不能一概这么说,比如西方也是几千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那反刍,实际我感觉也是有超越的意义的——老子的东西类似这个。实际西方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人类有个轴心时代,也就是希腊中国印度这几块文明源头,有永恒的精神价值和意义。具体像老子,它的道理虽然似乎可以一言以蔽之但还是有其特殊语境的意义的。比如对立统一和量变质变,应该说都可以解释老子而且应该比它说的还彻底和深刻,但你真全面考虑,则就知道远远没有它说的全面!也就是它的思想和感悟,否则你讲很冒进乐观地用这些规则来办事就对了——但它恰恰是要突出无为的,即不能太主观。而这正是道家学说的精髓和价值所在。即一种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但又不是消极——当然现在可以诠释的,但也不能简单成教条教科书那种,归结为很死;否则学了初高中的那点课程就感觉古人不过如此,精华就是几个考点而已,呵呵。因此自以为很明白的人就想:“现在学者费那劲研究干啥?不是故弄玄虚吗?”而我们课本的程式化写作造成了这样一个很主观无知的乐观!实在是比较可悲的。真正的现代化诠释是一种建设性的对话,有当下的智慧和感悟同时又有一种尊重原典的精神。最起码古今中外多少智慧深沉之士在那殚精竭虑研究老庄,不能认为都是饭桶和白痴?必有其深层的原因,“道可道非常道”这一段就解释的汗牛充栋。而海德格思维那么高深抽象,但书斋挂着老子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条幅,这没点感悟是震不住对方的。那么这么深奥的道家思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应该说这绝对不是老聃一个人冥思苦想就可以建立的,而是受当时和以前的文明成果影响形成的。这里当然受了周代文明巨大影响,但又不局限在这里,周前的夏商乃至更远的史前时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文字历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比甲骨文早的多!)已经积累了不少文明成果了,比如像老子尚水和重黑色(玄)据考证应该受夏文明影响比较严重,墨家在这点上也是跟老子的。而其重母性的倾向又可能和《归藏》的以“坤”卦为首的母系社会遗风有关等等,反正不是简单那么一两句就可以下定论的。

《老子》是我国春秋晚期一位名叫老聃(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的学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面貌、政治状况、人民情绪所撰写的一篇批判性的政治论文,文章除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外,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论依据,也就是作者老聃所创立的 “道”学说。因此,这是一本熔社会、自然、人体科学于一炉,集文、史、哲于一身的现实主义批判性的政治评论作品。全文计五千余字,或称《老子五千文》。由于二千多年来《老子》的真实面目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只有被篡改后的伪作《道德经》流传于世,以至于对《老子》及其作者的评价,造成了许许多多难以解开的谜团。直到如今,学术界也只能依据其文中的经典词句,定位其为“哲学著作”和“道教典籍”。 《辞海》云:《老子》,书名。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末老聃著。又云: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记叙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以上就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找到的关于《老子》及其作者身份的权威说法了。其实这些说法都还有许多存疑和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共同的一点是,都认定《道德经》就是《老子》,作者就是老聃。对《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而且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围绕着《道德经》其书的思想内容争论不休,只是从来没有人去怀疑过《道德经》由来的真实面貌。即使在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手抄帛书《老子》甲、乙本的发现,事实也证明这是最接近原貌的《老子》写本;然而,人们对它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汉帛书本《老子》与现通行本《道德经》在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有什么重大差异,而更在乎它的书法艺术和对现通行本《道德经》个别字句的勘误校正作用。可能是二千多年来形成的《道德经》就是《老子》的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缘故,所以三十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捧着《道德经》叫《老子》,对露出《老子》真容的汉帛书本依然漠不关心,不去从思想内容上加以深入的探究。 实际上,只要我们把通行本《道德经》与汉帛书《老子》简单一对照,许多问题就出来了;要是再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蒙蔽学术界长达二千多年的谜团,就会逐渐露出端倪。 只要先看一下表面,就可以发现在汉帛书《老子》与《道德经》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文章结构不一样。通行的各种版本《道德经》,都是《道》在前、《德》在后,分为上、下两篇;而且全文被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八十一章。汉帛书《老子》则不同,在内容编排上《德》在前,《道》在后;全文不分章。如果按通行本的分章法,《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在汉帛书《老子》中对应在通行本第二十二章的位置;《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在汉帛书《老子》中对应在通行本第四十章的位置;《道德经》第八十章与第八十一章在汉帛书《老子》中对应在通行本第六十七章与第六十八章的位置。除了以上的章节位置有差异外,字句也有不少改动。这些都是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地方。说明《道德经》已被动过了大手术,头部、身体、五脏、手脚都发生异位,有些零件已被置换或割除;虽然基本上都还是以原有的“元器件”进行的重新组装,但早已面目全非,不是原来《老子》的样子了! 再从文章内容分析,由于结构和字句的改动,使原来所表达的思想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首先,原貌《老子》是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为开篇,这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所作的评论,然后从中再引出“道”的议题来。《道德经》则是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为开篇,把原本处于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拉到了前半部分来,这就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的认知关系。根据汉帛书《老子》的逻辑思维,应当是先言德而后言道,道寓于德中,也就是坚持以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事物,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规律来。篡改后的《道德经》,文章一开头就凭空拎出个“道”来,使得原本是客观实际中存在的“道”,变成了脱离实际凭空而来的主观意识的“道”。按照这种道先于德、德居道内的意识决定存在的认知关系,原本是唯物主义的理论,却成了唯心主义的说教。 其次,原貌《老子》全文五千余字,从头到尾,不分篇章,按照作者思路一气呵成。《道德经》把文章割裂为独立的八十一章后,前后隔离,割断了前后字句的连贯意义,造成了对文字原意的断章取义严重歪曲,完全改变了老子的思想本质与处世形象。例如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在汉帛书《老子》中本应排在现通行本第二十二章的位置,内容为:“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这样它与其后也就是现《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内容:“曲则金,枉则定,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虚语才?诚金归之。 ”可以有前后关联的衔接作用。可是排在现第二十四章的位置后,成为独立章节,这就失去了前后的关联,既破坏了文章的逻辑,也违背了作者的原意。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情况就复杂了。在汉帛书《老子》中,它本应排在现通行本第四十章的位置,而且最后一句“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而成。”在汉帛书《老子》中作“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终成。”也就是说,这一句不应当接在本章的后面,而应当是作为下一章的开头。因为这里讲的是自然界的“天象”变化与“道”的关系问题,与后面的句子也就是《道德经》现第四十章的内容是联成一体的,表达的都是“道”对自然界运动所起作用的完整意思。更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第八十章。在汉帛书《老子》中,它本应排在现通行本第六十七章的位置;内容也是与前面第六十五章一脉相承的,讲的都是治国安邦的领导艺术与基本国策问题。把它拉到了文章的后面,这样就与前面两章的内容完全失去了应有的内在联系,成了难以想象的孤立议题。这一段在汉帛书《老子》中的原文是:“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译成现代语言,那就是:“小邻邦,由于战乱老百姓已经非常稀少,使得原来由十人、百人一起使用的器物没办法继续使用;使得老百姓面临死亡的威胁不得不远走他乡;有车辆做交通工具也没有事情能派上用场;有武装兵器也无法调兵列阵;使得老百姓重新采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传递信息。要让他们休养生息,能吃上甜美的食物,穿上漂亮的服装,高兴地开展风俗活动,安心地过起居家生话。不要再去骚扰他们了,要做到邻邦互相看得见,鸡狗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老百姓都能平静地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一直到老死也不要相互干扰。” 这是多么凄凉悲惨的情景啊!应当说,这悲凉的景象是长期的战乱给小邻邦带来的恶果;老子只是对它进行了如实的描述。而在现通行本《道德经》中,这段文字被改成:“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作为独立的内容,安排到远离原位的第八十章。原文的“小邦”本作“小邻邦”解释,在《道德经》里却变成了“独立小国”的意思。所以一般人都是作如下解释的:“使国家的区域小些、人民少些。让大的器物没有用处,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车船却不需乘坐,虽有铠甲、兵员却不须布阵打仗。让人民再如上古结绳以记事。人民以自己的食物为香甜,以自己的衣服为美观,以自己的习俗为欢乐,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逸。邻国互相望得见,鸡狗叫声互相听得到,人民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这一段文字二千多年来在《道德经》里一直被解释为是老子乌托邦式“理想王国”的构想,成了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其实,在这段文字里,包括“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句话在内,只是老子对“小邦”人烟稀少、生活方式简陋、文化水平低下、交流手段匮乏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状况的描述,决非要把现已强盛的大国统统变成了小邦的模式,让所有的百姓都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让整个社会倒退。而且这是极其荒谬而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这根本不是什么老子的“乌托邦”构想,而是《道德经》的泡制者出于某种目的蓄意制作的结果。当这段文字是被切割下来后,独立成章,放到整篇文章末尾部分时,它与前面文章没有内在的联系;从孤立的字句中,根本无从判断描写这些近乎原始的社会状态文字的真实含意;因此,只能是非常勉强地想象为乌托邦式“理想王国”的影子,而且把它当成了老子所孜孜以求的追寻目标。这等于是用被肢解的躯体拼接成新的形象,再制造一个适合的神龛,最后把它塞入其中,成为众人供奉的偶像。这也许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但已不是《老子》原作者老聃的原意,只能是后来作者的意思了。 对照汉墓出土的、最接近于原貌的汉帛书《老子》,不难看出,《道德经》所反映的老子思想与形象,是被有意重塑并歪曲了的,是有问题的。在汉帛书《老子》中,老子的形象是:他十分关心时政,是个对时政有思想、有批评、有作为的人;他非常了解社会各阶层状况,上至侯王、下至百姓,都了如指掌;他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关注广泛,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乃至外交,无不涉猎;他抨击当时社会权贵们的倒行逆施和各种不合理现象,力陈自己的政治见解祈望能引起社会主流的重视。这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唯一能办到的事。这样一个通达世事、深谙人情、见解独到、遐尔闻名、深受尊敬的人,与通行本《道德经》 所塑造的那个对社情民意漠不关心,以超凡脱俗、清高无为为人生信条的仙人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汉帛书《老子》与通行本《道德经》 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容上:汉帛书反映了老子的真实思想,核心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辩证法的;现通行本歪曲了老子的真实思想,核心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杂乱纷呈的。这是由于在篡改原文时,采取分割字句、倒置篇章等手法进行重新组装所造成的结果。 可见,《老子》与《道德经》除了在文字篇章的结构安排上存在重大差异外,由于上下篇倒置、章节分割、段落调换、文字删改等原因,导致在文章逻辑和思想内容上也产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严格意义上讲,《道德经》已经不是《老子》,不能称之为老子的作品,不能再以它作为研究老子思想的依据。在已经发现原貌《老子》的今天,如果继续把《道德经》当《老子》,这是对老子真正思想的亵渎,不是一种应该坚持的科学态度。 应当说《道德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只说到“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可见当时对全文的章节,除分为上、下篇并予以颠倒搭配外,没有更多的改动。这一点可以从 汉帛书《老子》(乙本)中出现的“《德》三千卌一”与“《道》二千四百廿六”注中得到印证。佛教传入与佛经的传播对 《道德经》最后面目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家对佛经的注释是,“经者,径也。此经乃学佛之径路也”。道家的“道”与佛家的“经”含义上应当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含有通向未来美好世界途径的意思;所不同的是:佛家的“经”是针对精神世界的,而道家的“道”则是针对物质世界的。后人把《老子》本来不分篇章的五千文原著,参照佛经的做法,按照宗教理念,人为地依“九九”之数,分割成上、下篇共八十一章,并且进行颠倒错综,取名《道德经》;而且在西汉时就已经有了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本的面世。实际上如此篡改,于文、于理,皆属不通,实乃荒谬之作。 老子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勇士,品格高尚的长者,其实,在老子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出一点虚无主义的影子,也很难找到唯心主义的依据。当文章被切割改装之后,什么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虚无主义的理论观点,也就比比皆是了。现在的通行本《道德经》正是如此。所以说,在已经知道《道德经》的底细,了解到真《老子》的来龙去脉后, 不能再把《道德经》说成是《老子》, 《道德经》的作者也不能叫老聃了。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再也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应当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虽然今天我们无法要求汉代的司马迁重新修改倍受史学界尊崇的《史记》这部经典著作,但是修改《 辞海》等辞书中的有关条目,这是现代人完全可以也是应当能够办到的事。如果今天还把 《道德经》当成《老子》,那就是天大的笑话!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讲是极不负责的态度。因此,决不能让这种沿袭了二千多年的错误,继续影响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研究工作。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已经出土三十多年,风光了二千多年的《 道德经》也该退场了,这宗沉冤二千多年的疑案是到该洗雪的时候了。 《老子》原是一部寓道于德、存在先于意识的唯物主义杰作,可以肯定,随着对真《老子》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老子思想与哲学理论必将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为建成人类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

老子简介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涎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玉女将他扶坐道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玉女看去,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忽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此时,他已能言语行动,见到他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此子生下9天,身体便有九变。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元君问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法术。老子曾经问元君:"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老子得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昭王时,去官归隐。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关令尹喜知道后,特来求道。老子见他很虞诚,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到了唐朝初年,晋州有个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远远看到一位老公公,骑着一匹白马缓缓而来。他仪表堂堂,容貌伟岸。老者来到吉善面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吉善,吉善转告给了唐高祖。高祖觉得非同小可,正好可借此夸耀祖宗,便认老者为祖。于是,就在羊角山见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庙宇,追尊这位老者为太上玄元皇帝,又称做老君。这样,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

论文常被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格式封面  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总称为论文[1]。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的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  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2]。  题目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命题方式  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英文题名方法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  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老子研究者仍然认为应该从“无、有”断句,他们并不以帛书本的句读为然。看来,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理解,并非仅仅与版本和断句相关,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结合老学史的发展以及经典诠释的特点来加以辨析。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解释,在汉唐时期的注疏中,《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较为全面,该疏说: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言人常无欲,正性清静,反照道源,则观见妙本矣。若有欲,逐境生心,则性为欲乱。以欲观本,既失冲和,但见边徼矣。徼,边也。又解云:欲者思存之谓,言欲有所思存而立教也。常无欲者,谓法清静,离于言说,无所思存,则见道之微妙也。常有欲者,谓从本起用,因言立教,应物遂通,化成天下,则见众之所归趋矣。徼,归也。①疏中提出了无欲、有欲的两种不同解释,意思相差很大,但都可以说通。这实际上代表了老学史上关于元欲、有欲诠释的两种不同路向,且两者都有所本。无欲、有欲的第一种解释,“欲”训为“性之动”,即欲望,有欲乱性,这是一个负面意义的理解,与无欲对立,无欲有欲之间存在明显的褒贬之分。从现存的老学文献来看,这种解释当本于《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注说:“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以观道之要妙。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囋叙明是非也。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谓同于人心。异名者,所名曰异。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河上注中的有欲即指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河上注对“同谓之玄”的解释:“玄,天也。谓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玄”一般解为深远玄妙,这样就为“此两者……同谓之玄”的解释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两者解释为无欲有欲,那么无欲尚可谓之玄,有欲怎能称玄呢?因此河上注训玄为天,便避免了这个麻烦。而且,“玄”从字义上看是可以指天的,如《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楚辞·招魂》:“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王逸注:“玄,天也。”河上注的这一解释,显然是道家气禀说和汉代元气论在老学中的体现。老学史上将“有欲”做负面价值解释的例子很多,但大都能够自证其说。换言之,即使把有欲理解为欲望,也不会构成老子首章诠释的障碍。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后面“此两者”的解释。如河上注把“两者”解为无欲、有欲,相应训“玄”为天,从而使前后语意贯通。事实上,“两者”所指为何,可以有多种看法,如成玄英认为是指“无欲有欲二观”,唐玄宗疏则说:“两者,谓可道、可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各自其两,故云两者。”此外,“两者”还可以指始与母、妙与徼等等。由于对“两者”的理解具有开放性,故关于“同谓之玄”的诠释在前后语意的连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老子之道先天地而生,具有至上性和先存性,包揽宇宙,是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能被描述,不能被感知,但却使万物得到滋养,使万物得到成熟。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感知,是由物混成为一的,是恍惚的。如果道可以被感知,就是被限定了,恰恰相反,道具有不可限定性。道虽然不可感知,但也是有迹可循,老子希望可以通过探寻前代的历史发展进程,把握上古三代的存亡之道,从而可以对现实社会和人的思想作出深刻反思,这就是道的意义。文章对先秦典籍中的“道”进行梳理、揭示“道”的涵义和规律、进而探讨老子的理想社会从而提出“道”对于建立社会秩序的几点建议。一、道的规律道是众多矛盾的集合,包含着正反、虚实、有无等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方面。事物的两面性是相互转化的,没有一直守势的一方,也没有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道的规律性就事物相矛盾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物极必反《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最强盛的时候就会开始走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物极必反。事物的发展达到极限和顶峰的顶点也就是衰落的转折点。老子认为没有永恒的优势或者劣势,两种势态之间是有一个极点的,超过极点之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老子看到了歙张、弱强、废兴、取与柔弱、刚强之间的转化,并据此提出了防止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方法,就是守虚、守柔、守辱、守雌。虚实相资所有物体都是有虚有实,但是我们通常只能看到物体实的部分,只关注有型、有质的部位而忽略了空存在的意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孔洞、中空、缝隙这些空的部分,器具才发挥了它的作用。万物都是虚实结合,有无相生,这就是《老子》一书中所阐发的哲理。二、道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老子》首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通常有两种断句方法,即“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汉唐时期的《老子》注疏,都是“无欲、有欲”断句,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人注解《老子》,则提出了“无、有”断句的新见,影响很大。由于马王堆帛书本此句作“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说明以“无欲、有欲”断句更加符合老子的原旨,这样,老学史上这个著名的句读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得以解决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老子研究者仍然认为应该从“无、有”断句,他们并不以帛书本的句读为然。看来,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理解,并非仅仅与版本和断句相关,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对此,本文试图结合老学史的发展以及经典诠释的特点来加以辨析。关于《老子》首章“无欲”、“有欲”的解释,在汉唐时期的注疏中,《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较为全面,该疏说: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言人常无欲,正性清静,反照道源,则观见妙本矣。若有欲,逐境生心,则性为欲乱。以欲观本,既失冲和,但见边徼矣。徼,边也。又解云:欲者思存之谓,言欲有所思存而立教也。常无欲者,谓法清静,离于言说,无所思存,则见道之微妙也。常有欲者,谓从本起用,因言立教,应物遂通,化成天下,则见众之所归趋矣。徼,归也。①疏中提出了无欲、有欲的两种不同解释,意思相差很大,但都可以说通。这实际上代表了老学史上关于元欲、有欲诠释的两种不同路向,且两者都有所本。无欲、有欲的第一种解释,“欲”训为“性之动”,即欲望,有欲乱性,这是一个负面意义的理解,与无欲对立,无欲有欲之间存在明显的褒贬之分。从现存的老学文献来看,这种解释当本于《老子河上公章句》。河上注说:“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以观道之要妙。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囋叙明是非也。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谓同于人心。异名者,所名曰异。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河上注中的有欲即指欲望。值得注意的是河上注对“同谓之玄”的解释:“玄,天也。谓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玄”一般解为深远玄妙,这样就为“此两者……同谓之玄”的解释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把两者解释为无欲有欲,那么无欲尚可谓之玄,有欲怎能称玄呢?因此河上注训玄为天,便避免了这个麻烦。而且,“玄”从字义上看是可以指天的,如《释名·释天》:“天,又谓之玄。”《楚辞·招魂》:“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王逸注:“玄,天也。”河上注的这一解释,显然是道家气禀说和汉代元气论在老学中的体现。老学史上将“有欲”做负面价值解释的例子很多,但大都能够自证其说。换言之,即使把有欲理解为欲望,也不会构成老子首章诠释的障碍。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后面“此两者”的解释。如河上注把“两者”解为无欲、有欲,相应训“玄”为天,从而使前后语意贯通。事实上,“两者”所指为何,可以有多种看法,如成玄英认为是指“无欲有欲二观”,唐玄宗疏则说:“两者,谓可道、可名,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各自其两,故云两者。”此外,“两者”还可以指始与母、妙与徼等等。由于对“两者”的理解具有开放性,故关于“同谓之玄”的诠释在前后语意的连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的,无为绝对不是不动,而是不以私欲而为,这也就是天道,大公无私,平等对待万物。应用到治国上,可以让领导人有清晰客观的判断力,减少徇私舞弊,若能落入实处,自然国泰民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多为他人着想,处理好人际关系。

孔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不仅被历代的读书人称为“圣人”,而且在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孔子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但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有不同的形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孔子形象。我们一直想了解:孔子本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所能做的,大家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近历史上本来的孔子,但同时,我们的认识又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永远值得人们重新研究的缘由所在。孔子开创的中国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并不象有些学者所说的变成了“游魂”。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它、了解它。孔子的一生是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生,是追求社会治平、世界太平之道的一生,同时又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世界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人生都有悲剧色彩,但他们每个人的具体经历和情景是各相不同的。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似乎是逆着潮流而走。但是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民族和人类,所以说他是东方的圣人。在现在中西对话中,孔子是东方文化的象征。 一那么下面我先简单地谈谈孔子其人。孔子后来被尊为圣人,其实他这个人的一生也是很平常的。他晚年的时候曾经总结自己一生的修养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个总结大体上说明了孔子一生的生命历程。孔子三岁丧父,少年丧母,家境贫困。孔子生于陬地,在他幼年的时候,母亲就把家迁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什么迁到曲阜?曲阜是当时的文化政治中心。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周公是“制礼作乐”之人,曲阜在当时是文化典籍集中的地方,孔子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孔子在很小的时候玩游戏就显示了与众不同之处,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拿礼器来做礼仪方面的游戏,这与一般的儿童不一样。孔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我年少时地位卑贱,所以学会了很多卑下的事情。孔子曾经在鲁国当过管理粮草和牛羊的官吏。这是很小的事,但他做得很认真,一丝不苟。当他管理仓库的时候,“会计当而已矣”,很认真很仔细;他在做牛羊官的时候,牛羊很肥壮。这就说明孔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都非常认真地做好,不眼高手底。这就是一个伟大人物的行事。孔子一生非常勤奋地学习,从未间断,自“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没有间断过。他的学习态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同于现在的一些人以学习作为实现其他的目的的手段,学习是孔子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是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象他讲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学习中对知识产生一种乐趣。孔子一生就是这样的,他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以说是对其一生的一种总结。孔子一生无所不学,但学无常师(《论语·子张》)。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他曾向当时一个很小的诸侯国的人学习请教过历史文化问题,还曾专门跑到东周(今洛阳)问礼,据说还向老子问过礼。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国文化里头主要的有两派,一派是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一派是道家,以老子为代表。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儒家和道家是“儒道互补”,两家思想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形成张力,使得中国文化延续不断。这个说法可以商榷。我认为,儒、道是同根而生的。特别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比如湖北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比现在的通行本早得多,这里头有些关键的地方与现在通行本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现行本批判儒家的地方,出土本却很多地方和儒家思想没有根本上的不同。这就更证明了,他们的根本思想是同根的。当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时代。在周商时代,学校教育是官学,贵族可以学习,一般

目的: 1、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2、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3、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意义: 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 索引序列
  •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
  • 老子研究论文的目的
  • 老子研究论文的意义是什么
  • 孔子研究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