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传记文学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传记文学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传记文学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首先要看你写作的文体,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传记、报告文学等。其实各种作品都有相应的专业期刊,或者综合性的文学期刊。你可以从网络上搜到他们的地址或联系方式选择投稿。另外,现在网络传播很发达,你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发表,比如博客、微博等,这样便于你和读者交流。

传记选材是有区别的。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的是两者并举。侧重记事的,可能文学性、观赏性就会打一点折扣;在记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文学性和观赏性就会强一些,比如说《史记》。

传记的特点:1、真实性。文学性传记也要达到艺术真实。(史学性和文学性两种,前者强调 事实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象和细节虚构。)2、 概括性。(人物及人物事迹要有选择)3、通俗性。

人物传记投稿经验分享

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生命。“志属信史”,志传和史传一样,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据事“直书”,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才能有益于人,传之久远。怎样保证人物传记的真实性呢?一、广集资料,反复考证。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  (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人物传记的写作: 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①以时间为序②以空间变换为序③时空转换 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 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   取材的重点内容 撰写人物传当然要概述传主一生的基本情况,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展示人物个性和写出典型事迹   基本体式 在“人物传记格式”辞条下写道:“现在所见这方面格式很多,主要有: 一、履历表式。主要记述某人何年何月生于何处,曾任何职等,既无闪光的语言,又无动人的事迹,比较简单; 二、鉴定式。这种写法概括性、结论性的语言较多,仿佛给人做鉴定; 三、评传式。编者在撰写传主事迹时,有述有评,夹叙夹议; 四、传统的史志传记式。其特点是直陈事迹,体制简短,内容真实,这种写法多被人采用。”第四种是最合格的写法   三大要求:      基本体式;总结古今优秀人物传记的写作经验,其行文基本体式可概括为“概况+典型事迹”。这里所谓概况就是指一般人物传记必须具备的那些基本要素,如姓名、字号、生卒时间、籍贯、民族、性别、学历、职位、家庭情况、主要经历等。所谓典型事迹就是指用以反映传主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的具体事件和业绩。“概况+典型事迹”这种体式的基本特点是点面结合,既要求有一定广度,又要求有一定深度。若这里对人物传行文基本体式的概括可以成立,那就该把那些只介绍一般概况、未记载典型事迹的人物传判为不合格。 行文笔法;一是要求以叙述为主,二是要求综合运用各种笔法。“在表现手法上,或叙述、或描写、或对话、或自白、或议论,或抒情,要根据人物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不可死守‘叙述’一法。” 细节描写   人物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枝末节进行描写。

行文式自传由于是以散文的形式写就的,所以大体来讲,应由标题、主体部分和落款三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由自己的姓名称呼加上文种名构成,也可以直接由文种名构成。如“×××个人自传”或“个人自传”。(二)正文自传的正文要分两步来写:首先,写明自己一些基本情况,如介绍自己的籍贯、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等。其次,依次把自己从上学至今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写出来。(三)落款落款一般署上成文的时间即可,若是作为附页的自传,还需署上个人的姓名。拓展资料:举例范文:个人自传本人,性别女,汉族人,于1986年3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市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今年大专毕业   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生活朴素,但却有着传统中国农民的善良与勤劳而且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弟现为一名高三学生,妹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就在这样一个贫穷而又温暖的五口之家,我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让我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不怕吃苦,勇于奋斗的性格 1993年8月,我七岁上小学临学前,母亲教育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得,我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党对我的培育我牢记母亲的话,上小学后,学习上努力刻苦,争当先进;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最终在小学三年级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少先队从此,我每天都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去上学,我知道自己是公产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光荣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我学习更加努力另外母亲对我要求也很严格,从小就教育我: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家不是很富裕,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就上什么样的学校,就靠自己的个人能力了这让我养成了独立 ,一切靠自己努力的个性虽然小升初我只上了一个普通中学,但我从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 1999年8月,我进入三中学习虽然这只是一所普通中学,但我在这里过的很愉快、很充实在学习上,我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也积极的参加学校和班级活动这是一所寄宿学校,由于我独立生活能力强,我被任命为寝室长,协助老师负责同学们的生活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和体质,我还有幸参加了较体育队,代表学校去参加镇上的运动会2000年5月4日,我在初二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青团,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就这样伴随着责任和义务我的初中生活结束了2002年8月,我进入了三高继续学习,十六岁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比的希望,在高中三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集体生活中,我仍是积极努力此时正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也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党的先进性,对我们党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经过高考的历练,2005年9月我考入了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在三年的大学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能力的缺少,就在课外到图书馆充电,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大二的时候就常见到同学递入党申请书,也曾参加过几次入党积极分子征求群众意见的班会,我对那些已经加入共产党的同学真是羡慕不已同时我又深深感受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他们或是学习优秀,或是工作能力强,而自己成绩平平因此,我怀着向往与害怕失败的矛盾心情,迟迟未能把入党申请书递交到党组织后来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我才郑重的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即使我现在还不能说是优秀,可能还不够一个党员的标准,也可以通过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要求进步我们80后的一代青年虽然没有经历过由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程,虽然没有经历十年浩劫的动荡,但是我们是跨越改革的一代人,亲眼目睹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盛世在我的思想里,深刻的感受到了这期间中国经济的腾飞,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且期待和祝福者奥运会的胜利举行而这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回顾自己的这二十年,不论是少年还是青年时期,我都是在党的培养下学习、生活、成长的从开始对党有朴素的情感到今天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都是党组织培养教育的结果我决不辜负党对我的培养,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工作,把自己有限的力量用于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中去

这属于亲情类,可以投一些美文杂志和中学生杂志,很多栏目都要亲情类的文,具体约稿你可以去天使领域论坛的浮云殿版块,那里约稿全而且靠谱,以后也用不着来百度这里问了,仔细看约稿和回帖,就能找到适合的杂志,有爱的编辑。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史建国,男,1981年出生,山东临朐人,博士,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本信息• 中文名史建国•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 学位/学历博士• 职务硕士生导师目录 1人物经历2研究方向3主讲课程4学术成果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经历200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其间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赴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学习一年。2009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文学院。折叠编辑本段研究方向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传记文学研究、当前社会文学生活与文学生活史研究等几个方面。折叠编辑本段主讲课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折叠编辑本段学术成果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小说评论》、《鲁迅研究月刊》、《民国研究》、《现代传记研究》、《书屋》、《粤海风》、《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陈衡哲传--"造命"人生的歌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从新文化公共空间到党派"自己的园地"-- 〈民国日报•觉悟〉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译著1 部:《在拿波里的胡同里: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二译者);参撰教材1部:《经典解码:20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历尽艰辛,调查中国植物方文培深知中国幅员广大,植物种类繁多,亟待研究开发,然而已往搜集的标本甚少,因此必须亲自涉足山川实地调查,了解种群分布状况和采集充足的实物标本,为长远研究建立坚实的基础。1928年至1932年4年间,开始对四川周边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开展调查。最先考察的是南川县金佛山。早在1891年德国人即已来此山采集标本,并于国外发表,从而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金佛山属大娄山山脉,山势陡峻,峭壁深涧纵横。为了揭开此山植物的神秘,方文培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穿越山体路线反复调查,了解到北部山脊残留有古代孑遗裸子植物银杉,山顶为落叶和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林下常生方竹及灌木状杜鹃。首次发现金山杜鹃、尖叶杜鹃、川南杜鹃、长穗鹅耳枥、金山安息香等一批新种植物。阔柄杜鹃和租脉杜鹃(又叫麻花杜鹃),前人只采到果实标本。此次采到花,对种的原始记载作了补充。1928年又到了中外闻名的峨眉山,此山植物从1875年就陆续被外国人采集,其丰富奇特植物的盛名,早已广播于全世界。经调查峨眉山相对高差极大。从500米至3099 米,植物生长随高度分带明显。山的下部报国寺一带以黄桷树、楠木、喜树、枫杨分布,中段以九老洞至洗象池间为珙垌、槭树、天师栗等落叶树组成森林,洗象池以上至山顶则为冷杉组成的纯林,林下亦为高山植物。杜鹃花则从山下到山顶均有分布。经1个月的调查,即采得标本1000千余号计1万多份。在九老洞、初殿、华严顶一带发现“木瓜红”小乔木,椐叶、花、果特征实为一特殊乔木,遂采得标本后经胡先骕鉴定发表为一新属R冷箭竹(Sinarundinaria fangiana)在雷洞坪和接引殿一带林下生长普遍,经多方努力才采得开花标本,经仔细研究后,确认为一个尚无记载的新种。花佩也是调查中首次发现的另一新种植物。这些新发现确定和新增加了中国原产植物的特有种属,丰富了植物学宝库的内容。秋后,还经荥经、汉源、沪定到康定,时已大雪封山无法进行多山采集,仍于榆林乡发现由红杉、冷杉、白皮云杉,康定云杉组成的森林,林下多为杜鹃灌丛。1929年后,于马边县调查时发现大片桦木、石栎及拱桐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则是以麦吊云杉、云南铁杉、冷杉为主的大片原始森林。美姑县大凉山原始森林主要树种是云杉、冷杉、铁杉和云南松为主,另有槭、报春及杜鹃等。1930年7月调查了荥经县瓦屋山,其海拔在3000米以上,山势巍峨、植物葱茏,其特点与峨眉山十分相似,山顶全系浓密的冷杉林,林下是以鳞斑杜鹃为主的灌丛。以后抟沿安宁河流域调查了越隽、冕宁、西昌、会理、盐源、盐边等县,这一带气候温和,热带及亚热带植物繁茂,木棉及仙人掌普遍,常见丽江云杉、云南铁杉、云南松、长苞冷杉等组成森林,这些与四川西部所见明显不同,而多与云南北部相似且关系密切而属于不同区系。在这一时期从事野外调查与采集是一项十分艰苦而危险的工作,特别是在四川周边,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的少数民族山区更是艰险,可是方文培从不畏惧,他克服各种险阻,历尽艰辛,5年间徒步行程数万里。为了采得一份珍贵的标本,几次几乎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从金佛山赴峨眉山途经江县山采集时,忽被地方武装抄袭,不但毁了全部标本,还被关押了3天后送至县府才免罹害。从洪雅至瓦屋山步行6天,借住于山顶一座小庙,一日外出采集,忽遇大雨滂沱、山雾弥漫而迷失了出林方向与小路,不得不夜宿岩洞,忍饥受寒,辗转4天方回到住地。留驻民工等数日,未见方文培等人归来,料必被野兽所害,已报告乡政府派人寻找残骨。虽然如此,由于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矢志不渝,5年间共采集标本2万多号、约15万多份,分存北京、南京、广州、昆明等大标本馆,成为中国最早最宝贵的一批植物标本,为了解中国植物资源、发展中国植物学事业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从1937年至1948年,方文培在四川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任教时,大部分时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科研条件及经费都很困难,他此时仍把全部课余时间潜心用于峨眉山植物研究,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去搞植物调查与采集,经过几年努力,为建立四川大学植物标本室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科研的重视,他更加勤奋工作。根据国家规划他拟编了《川康植物调查计划书》,系统地调查川、康两省植物资源。从1950年组成第一支考查队,至1960年最多达八支考查队,共数十人在野外调查,每一次都由方文培亲自布置并审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地区范围、要求,以至部分具体调查路线、生活安排和安全措施等也都一一过问。他本人虽身兼四川大学及西南农学院的教学任务,仍然抽出时间亲赴野外调查采集和指导工作。经9年努力,调查了南邻云南,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东与湖北神农架相接的四川周边山区共20余县,采集标本计9万多号,100多万份,分送给北京、南京、华南、昆明、广西等植物研究所,极大地丰富了西南地区的植物标本资料,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植物学事业积累了可靠的资料。四川大学植物标本室也因此更加充实,现馆藏标本50 多万份,是中国高校中最大的植物标本室,它从1964年起已列入世界主要植物标本室(馆)目录册内,是世界上著名的植物标本室(馆)之一,在国际、国内植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方文培坚持不懈、长期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为中国人写《中国植物志》而奋斗以前中国的植物分类调查研究多为外国人所进行和完成,方文培于东南大学就读时就立志中国人自己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毕业专攻植物分类学,共发表论文80余篇,专著15部,共计900万字。发现新种植物100多个。他是著名的槭树科和杜鹃花科专家,对山茱萸科、旌节花科、杨柳科、芍药科、报春花科、蓝果树科、八角枫科等17个科也有深入研究。早在1927~1932年进行大量野外调查时,即开始注意在野外环境下对植物进行观察研究,经数年调查后,他决心对槭树从分类学方面进行整理。由于槭树叶形和枫树相似而常被误为枫。植物分类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奠定分类学基础以来,高等植物都以花的特征为主进行分类,而槭树花很小,呈淡绿色,又常混在叶间,野外工作不易采得,且其构造复杂,按其进行分类存在困难。德国植物学家巴格斯(FPax)为此自19世纪以来,费了几十年研究其分类,发表了不少专著,后经各国学者继续研究,仍认为其分类原则不妥。方文培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认为:槭树的分类应根据其全部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综合特征为依据,于1932年整理大量资料后以英文发表了《中国槭树科的初步研究》和《中国槭树科志》,首次整理记载中国槭树科植物有56种,其中金钱槭属2种,其余则为槭属,按种类分为9组,其中1个新种,3个新变种和3个新变型,这是中国最早具代表性的植物专志之一。1934年后,在英国留学期间,更是专注研究、搜集和查阅存于国外标本馆(室)而采自国内各地的标本资料,如爱丁堡植物标本室、伦敦皇家邱植物园标本室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1905年编著《中国植物名录》的凭证标本均源于此。1936年秋,他又去法、德、意、奥等国各大标本馆(室)查阅资料,在数月内以巨大毅力和惊人速度仔细研究了他们采自于中国湘、鄂、闽、赣、川、黔、滇、藏、陕等省区的全部标本,并制成卡片,于1937年夏完成论文《中国槭树科的分类》,1939年在国内发表,共记载有槭树植物87种,其中产于中国60多种,相邻地区20多种,这是自1931年以来国内实际调查资料和国外植物采集者采自中国槭树资料的全面研究和总结,为在国内独立进行槭树分类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十分可贵。在此后又经数十年野外继续考察和认真研究,最后他认定中国槭树科植物增至143种,对其分类系统也提出了新见解,即在属以下用亚属、组和系三级分类法,全世界槭树分为2亚属,22组和35系,中国的槭树在这个全属分类系统中占有15组,21 系。亚属和组的排列参照演进程序,达到符合自然分类系统原则。1981年他编著的《中国植物志》46卷—槭树科—出版,即得到植物学界的广泛赞誉,称“槭树科研究具国际水平”。杜鹃花科也是方文培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早在英国求学时即已发表长篇论文《中国的落叶杜鹃》(1935),以后又发表《近时采集的中国杜鹃花》(1939),分别记载了32种和153种,总结当时中国全部杜鹃花资料,为研究中国杜鹃花植物奠定了基础。尔后,又经多年继续采集与研究,直至主持《中国植物志》杜鹃花科编写时,已确定中国共有杜鹃花植物548种,比林奈(CLinneaus)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中记载中国只有一种多出540余倍,中国才是世界上杜鹃花的分布中心。可惜方文培未看到《中国植物志》杜鹃花科的最终定稿和出版就去世了。在杜鹃花研究中,他组织有关人员,利用所搜集的室内外照片,以系统反映自然界中杜鹃花的生长环境及有关特征为主,出版了《中国四川杜鹃花》一书,包括5个亚属,95 种,共500余幅彩色照片,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称赞。美国杜鹃花学会杂志(Journal of Anerican Rhododendron Society V41,N1987)发表评论:“对于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及园林爱好者,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当中得到它时,真是爱不释手”。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会刊Rhododendrons with Magnlias and Camellias 1988~1989,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London,在评论中称:“此书内容丰富,超越以前的记载,是一部空前的著作,很多资料直接取材于野外,非常有用,是一部极好的书,价值甚高”。国内外植物学者都认为四川大学在杜鹃花的研究上,由于方文培教授的指导,研究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方文培是世界公认的杜鹃花科专家,而且居于科学前沿领先地位。方文培除研究槭树科和杜鹃花科植物外,早在1939~1946年间,在调查了峨眉山植物后,他确定峨眉山植物至少有3000多种,从中选取有重要价值的植物及地区特有种共200种,编纂成《峨眉山植物图志》一书,共2卷4册,每种均附精细插图,并用中、英两种文字描述,于1942~1946年陆续出版,它代表中国早期地区性植物志的问世,标志着植物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1942年英国李约瑟(DJNeedham)到重庆见此书后认为: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能继续搞科研实属不易。故致函祝贺,并于1986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版)Needham J,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6:中写道:“中国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方文培博士1939年发表了槭树科专著,他不仅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采纳了拉丁学名、中文名称,而且还用英文描述特征,后来《峨眉山植物图志》也同样采用,推动了植物学研究的发展”。195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组织全国著名植物学家讨论筹备编写《中国植物志》科学巨著,他感到多年夙愿得以实现,十分喜悦,分工时他接受了槭树科、杜鹃花科、七叶树科、蓝果树科、八角枫科、山茱萸科、胡颓子科、瑞香科、桤叶树科、罂粟科等10个科的编写任务。“文化大革命”中,方文培不但所写的大量资料被毁,而且身心遭到严重摧残,整整10年无法工作,在以后的岁月里,虽然年过古稀,仍夜以继日地工作,力图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经多年努力,他撰写了《中国植物志》第46卷槭树科、52卷胡颓子科、56卷山茱萸科、57卷杜鹃花科、《中国四川杜鹃花》、《植物分类系统比较》、《拉丁植物名词及术语》等。他主编《四川植物志》巨著,亲手撰写了第1卷,于1981年出版后,国际植物学会会刊(Taxon)1982年第8期著文称赞,并报道了出版计划,这在中国众多植物志中还是第一次。他还参加编写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Ⅰ、卷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西藏植物志》第3册、《中国树木志》第2卷等5卷册中的部分科属。在整个研究和所有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中,他十分注意植物名称的使用,很早就注意使用拉丁学名,以便于国际交流,同时又使用中文名称,以便于国内广大实际工作者应用。他常把订正一个合理的中文名称作为自己应当完成的一项严肃工作和任务来对待,如蓝果树,最早根据拉丁文Nyssacea译音为柅萨科,20世纪30年代依照江苏宜兴俗称紫树科,20世纪70年代遂采江南各省的通称为蓝果树。方文培为发展中国植物学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撰写专著外,他为植物学研究创造条件而搜集的国内外文献及标本资料也是十分广泛的。1948~1949年在美讲学期间,利用自己的工资将采自中国的模式标本拍成底片带回国内,计4000余张,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供全国使用,尔后植物所编纂的《中国植物图片集》中部分照片即取材于此。1926~1936年间对杜鹃花科和槭树科的研究中,几乎查阅和搜集了全部中外文献,特别是把杜鹃花的原始文献打成卡片,计3000余张,存于四川大学植物研究室,以利杜鹃花的研究不离校就能查到全部中外有关资料,这也是方文培教授为研究人员预备的一份难得的宝贵资料。可惜于“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原稿已经散失,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一场触目惊心的浩劫。 忠心耿耿,培养植物学人才方文培自幼家境贫寒,在他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曲折与磨难,深知获得学习机会之不易,1937年应聘四川大学生物系讲授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林学系树木学等课程,教学任务虽重,他总是写出英文讲稿,课后又常指导学生野外实习,不厌其烦地讲解花、果的结构及特征,和如何采集与制作标本等。在讲授植物分类学课程中,他按恩格勒(AEngler)的分类系统且以科为重点,先介绍该科常见植物,再扼要讲解其特征及系统地位,然后举出属、种的特征进行比较,最后说明其地理分布、经济价值等。讲课条理清楚、循序渐进,学生易于笔记,每次讲课学生都感到增加了不少新知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分类学的兴趣,一年五月正当杜鹃花盛开季节,他支持学生上峨眉山采集各种着花杜鹃回校,自己鉴定名称并举办花展,其助学效果很好,以致这些学生毕业时有近半数人争选分类学做毕业论文。1975年他已74岁高龄,为了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他开辟专题讲座,讲授《植物分类学研究方法》,并抽出时间写出系统讲稿,把分类学基本研究方法阐述得极为详细,同时介绍国内研究已取得的成就和现状,以便青年学者继续努力奋起赶超使其顺利成长和成才。为了帮助经济上较困难的学生,他曾用自己的部分工资在校内设立一名奖学金,赞助有志者努力学习。少数学生寒暑假回家缺路费,他也解囊相助。半个世纪以来,方文培教授了几十届植物专业、林学专业本科生,四届研究生,一届外国留学生,听课学生多达5000余人。他们有的现已是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研究员和植物学界、林学界、教育界、医药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他晚年指导的日本留学生狄巢树德,已被美国一家杂志预测为日本将有重大成就的十大杰出青年之一。方文培对青年的培养不限于在校学生,90年代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位青年工作者,一稿投《植物分类学报》,审后批注:“此文修改后可采用,限15天内寄回”。青年十分高兴,但又不知如何修改,遂投书方文培请教。方文培与这位青年并不相识,收稿后做了详细修改,并附上文献等给予具体帮助与指导,使得该稿按期于学报上发表了。1983年冬,方文培因病住院期间,仍戴着眼镜在病床上为一位青年教师字斟句酌地修改文稿,在他辞世后的手提包中发现该稿《中国西南杜鹃花四新种》已修改完毕,著者已投稿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1期上。他对青年的培养倾注了满腔热情,在教育事业上赤胆忠心,孜孜不倦,耗尽毕生精力,可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在他的努力和关心下,四川大学生物系学生的植物分类基础知识十分雄厚,学生素质备受外界青睐,因此每年都有众多学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和各高等院校任职。四川大学的植物分类学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并同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几个著名的学术单位,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联系,切磋业务。1983年11月30日10时15分,方文培突然与世长辞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他的逝世感到极大悲痛。美国杜鹃花基金会杂志(Rhododendron Notes & Records V1,1984)刊登了讣告,并在1985年的国际会议上,举行吊唁仪式,英、日、荷、加等国专家纷纷发来唁电、唁函。中国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秦仁昌教授来函称:“方文培教授这一生对四川大学、对植物分类学、对培养后学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堪称中国为数不多的植物学家”。世界著名植物学家,密苏里植物园主任被德·雷文(DPeter HRaven)发来唁电说:“顷闻方文培教授逝世,我极为震惊,多么杰出的人才,非凡的贡献,我敢保证国际植物学界将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留给了我们在野外艰苦跋涉所搜集的大批珍贵标本资料、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为国家培养了一代高级建设人才和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他的功绩李约瑟博士(DJNeedham)已写入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1991 年世界名人传记中心(剑桥)(The Intenational Biographical Centre,Cambridge)为表彰他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授予他金质奖章,并为他立传。1992年美洲的世界名人传记研究所(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授予他杰出贡献勋章,以弘扬他为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论文

一、学术论文写作的意义  硕士论文写作是研究生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之一,也是硕士研究生知识与能力结合、提升理论水准的一项重要环节。进行硕士论文写作,有利于全面训练研究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引导研究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钻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同时,硕士学位论文是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硕士论文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硕士论文体现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术论文是发表学术成果的基本方式,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标志,理应成为各级各类学术研究者熟练掌握的一种应用文体。适应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惯例,能够写出合乎标准和要求的论文成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也是现代高级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2、硕士论文是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检验方式。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学校的教学水平。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公立民办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而言,学术论文作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检验方式,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3、硕士论文是专业学习的总结,是必需的学术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论文写作是一项基本内容。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梳理、检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结构,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规律和标准,培育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二、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学术论文的规范是课题研究与表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通过对于学术论文特征的全面分析,确立出评价论文质量的一般标准。  学术规范包含着多个层面、多个维度的丰富内涵。学术论文的特征表现为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理论性四个方面。学术性是指语言的学术性、内容的学术性和问题的学术性。  创造性的内涵包括:研究是否推翻前人不正确的定论;有无新发现或提出新理论,或解决新问题;研究虽为老问题,但有无新意,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运用中发现不足而予以完善;是否反映在众多观点中独树一帜的见解。科学性指合乎规律、真实、准确的知识与结论,在学术研究中体现出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性与论证推理合乎逻辑性。理论性是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运用理论思维,通过抽象、概括、说理来剖析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论证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使被解决的问题由一般现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所有这些规范,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1、道德层面,即坚守学术道德,要以德治学,主要靠自律;2、精神层面,即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3、技术层面,即应遵守论文当一般编写格式和体例。  硕士论文写作应当严格遵循这几个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严格接受制度化规范的制约,才能保证写出乎共通标准、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写作是最为基础的专业学术训练,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程序,明确学术规范意识,掌握论文写作规律与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如果不进行基本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学术训练,论文写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抄袭、剽窃、侵占、拼凑等不端行为,必将在学术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训练理应成为硕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投到杂志?

百度

最好找专门写作的人,自己写太烧脑啦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会

不知道你看过《赢在中国》没有马云的经验值得学习。他说,成功的道理千千万万,失败的道理就那么几种。你想要成功,就多去看看别人失败的经验。我个人觉得,言外之意,就是,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的悟性。写出的传记大家都在读,但是成功的人还在少数。你去想想这是为什么。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而第一次鸦 片战争使中国由此迈入了近代。此时,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但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核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产生了众人瞩目的影响,曾国藩由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抹上了重重的一笔。怀着一颗对曾国藩钦佩的心,我读了《曾国藩传》。 一本《曾国藩传》,论述了曾国藩生平功过是非,探究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他从湖南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赶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组建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直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读过《曾国藩传》后,我更加的钦佩他了,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最应当值得我们学习。 在他求学的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曾国藩从小就“一心只读圣贤书,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求得功名,光耀门楣。这和他的家庭出身有关。他家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之一——曾子的后人,祖祖辈辈都是半耕半读,有书读天赋的小孩从小就让他以读书为业,目的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会读书的就务农,以供养全家。因此,在曾国藩还是孩提时,就背负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重任,每天天不亮他就会被父亲摇醒,闭着眼睛背书;晚上就由爷爷陪着挑灯夜读。让人佩服的是,当他三次参加院试而不中后,他没有消沉,而是为自己改名“涤生”,意思是:洗涤自己、重获新生;还立志“不考取功名,不成家”,直到二十三岁考中秀才后,才娶妻。更可贵的是,他中进士、点翰林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玩命地读书。他拜唐鉴为师,研读程朱理学,开始钻研考据学,同时还注重 诗词歌赋的写作,不断地弥补自己学识的缺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终于以渊博的知识闻名整个翰林院。反观这个社会,大家连一点系统的知识都没有,对知识的缺乏程度越来越深,一有问题就去“百度”。因此,曾国藩那种“以拥有渊博知识为荣”的价值观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曾国藩的身上亮点很多,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对他进行学习: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事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决。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曾是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能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美”;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现在,违反学术规范的现象猖獗,一稿多发、抄袭、伪造数据这类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以论文评价人才,全民搞学术、发论文。造就了虚假的学术繁荣和论文泡沫,而真正的学术研究却越来越远。特别是学术界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下至高中生上至大学教授都存在抄袭的行为。原来大学的严谨治学态度没有啦,只是靠抄袭蒙混过关,长此以往我国又怎么会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学术大师,又拿什么来拯救我国的学术界呢? 我们不妨向曾国藩学习,学习他那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对知识深度的发掘和追求。第一,刻苦学习、求知,勇于探求新理论、新知识,做到锲而不舍,学而不厌,掌握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认真细致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真理,求真务实。 持家教子之术 著名历史学家钟书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近几年来,许多孩子在家中已经上升到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所谓的“富二代”问题也变得愈演愈烈,“啃老族”问题在中国也不是提了一年,有的人甚至称“21世纪的青年是扶不起的阿斗”。相信这种说法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在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孩子自身发展方面一定出现了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少走弯路。在作者看来,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现在的人们学习一下曾国藩之做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让新世纪的花朵早一点成熟绽放出最美丽的色彩,为了让西方毒害中国青年的诡计不能得逞,为了让孩子们能早些自立自强成为时代所需人才,作为社会是不是应该为孩子们多提供一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进行实践的场所;家庭是不是更应该再教育子女方面少一些“溺爱”的成分,多在助他们早日自立自强上下工夫;孩子们自己是不是更需要好好的抓住和把握每一次可以锻炼的机会,争做时代的圣贤之士。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无论何时,他都把国家的事放在第一位。立志要报效祖国,拯救清王朝,虽然最终清王朝还是灭亡了,但是,他却为清王朝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在管理湘军的过程中,坚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军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搞特殊,一视同仁,在湘军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我们更要学习他的这种态度,会使我们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一个人如果不明白处世之学,就会被人际关系折磨得七零八落,身心疲惫。 曾国藩在处世之学方面可谓深厚,他能观察人际之间的玄奥和复杂,能明察人际之间的是非与裂变,所以他能及早地游刃于其中,尽量不让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惹出一大堆闲话。我从曾国藩的处世方法中学到最大的就是谦虚,谦虚是内在的,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现在,人们过于浮躁、张扬、显露自己。但是,这样的做法极易招来别人的眼红和不满,最后可能会被人家陷害。所以,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学习曾国藩的谦虚处世做法。内心要有谦虚的态度,不要过于显露自己,这样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就能游刃有余啦!交友,是人必然的情感需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即反映其什么样的层次格调,交友必须端正价值取向。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做到有所予而无所求。同时,我们更应该懂得:朋友交往必须坚持原则,那种不分是非的江湖义气,不讲好歹的曲意迁就,决不是健康的交往和友谊。因此,我们要慎重交友。这对我们以后的人生会有更多的帮助和益处。 修身养性之诀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曾国藩进入翰林院后,并不急于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心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拜倭仁为师,开始“正心”、“修身”。他天天写日记,晚上临睡前,把一天来所为的事,不分大小逐一记下来,然后问一问自己,今天所作的哪些符合正人君子的行径?哪些不符合正人君子的要求?同时还把自己每天点滴的进步向老师作汇报,严厉地批判自己,解剖自己。“天天写日记解剖自己”这一习惯曾国藩一直保持到临死前的一晚。 正是他对自己近似苛刻的检点,完善了他的人格,塑造了“曾国藩人格”魅力。他不仅以知识渊博闻名翰林院,还以品行端正闻名翰林院。连他的政治对手,在咸丰帝登基后,肃清他恩师穆章阿结党时,都帮他说话,说他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就是人格的魅力!曾国藩二十八岁中进士、点翰林,至三十七岁官至二品,一步步地从翰林院的七品芝麻官升至二品大臣,正是基于他的渊博的知识、端正的品行。 人格不是每一个所具有的,只有拥有高尚人品的人才有可能拥有人格,但人品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我想,要像曾国藩那样每天都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点,可能很难做到,我们也不太可能具有个人的人格魅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让自己拥有良好的人品,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 人一辈子会读到许多的书,不一样的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感受,但是读一本好书必然可以让我们自己一辈子受益。读完一部《曾国藩传》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又带来更多的感悟。

  • 索引序列
  • 传记文学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人物传记投稿经验分享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论文
  • 现代传记研究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