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发布时间: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宿白, 字季庚,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4 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 1948 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 1950 年任文科研究所考古学研究室讲师, 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编目员。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 兼教研室副主任。1956 年晋升副教授, 1978 年晋升教授。1979 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 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 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 兼北大学术委员, 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同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他曾访问日、韩、法、伊朗等国, 进行考古方面的学术交流。2000 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系建立后,宿白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佛教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学、建筑考古、雕版印刷和版本目录学等领域的成就卓著, 出版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辑稿》、宿白未刊讲稿系列等著作, 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位历史考古学领域集大成的学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忠培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代表学会发言,评价宿白先生的杰出贡献时说: “宿白先生是中国大学考古学科教育的开山鼻祖,是中国考古学的杰出的教育家。” “宿白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百科全书式的教授。”宿白, 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小学、中学都是在沈阳度过。“九一八” 事变之后, 东北被日本占领, 伪满时期, 历史、地理两门课程只讲东北不讲中国, 而学校越是不讲, 学生们就越想知道。1939 年, 宿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0 年来到北京, 开始了他的治学生涯。那时的历史课程中国史从上古讲到清代, 世界史从欧洲讲到美洲, 这些知识都是宿白先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对这些课程充满了好奇。当时北大有一些著名的学者, 尤其是后期燕京大学被迫关闭之后, 一些老师转到北大来, 充实了北京大学的教学力量。这个时期的北大还是保持着它的旧传统,课程能够按照老北大的方式上, 学生可以自由选听自己喜欢的课程。1944 年宿白本科毕业以后, 留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做研究生。在北大求学期间, 一些外系的课程给宿白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甚至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其中冯承钧先生讲授的中西交通、南海交通和中亚民族课程, 中文系孙作云先生讲授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容庚先生讲授的卜辞研究、金石学、钟鼎文知识,哲学系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魏晋玄学等课程, 对宿白后来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宿白的职业生涯是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的。抗战胜利以后, 冯承钧先生将宿白推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准先生。后来, 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 冯承钧先生又向考古组主任向达先生推荐了宿白。向达和毛准两位商量之后, 宿白上午到文科研究所考古组上班, 下午到图书馆上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2 年院系调整, 北大从城里搬到城外, 宿白才离开图书馆, 正式来到历史系工作。宿白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 参与李木斋藏书编目等工作, 在图书馆的工作为他后来的版本目录、雕版印刷等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 宿白对北大图书馆的感情深厚, 他深情地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 我一辈子的科研教学都在北大, 受惠于北大图书馆,因此, 我的书还是捐给北大图书馆。如今他的藏书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 其中完成编目的有近一半填补了馆藏空白。宿白是为学术而生的人。他在给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题词中写到: “致学存乎心, 补拙莫如勤”。他治学勤勉, 在将近70 岁高龄的时候开始整理原来调查的西藏寺庙资料。后来出版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被学术界称誉为“西藏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宿白曾于1956 年6 月、1988 年8 月两次赴藏调查, 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大部分佛教寺院, 1959 年, 国家文物局要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物局组织人员到西藏调查佛教遗迹, 宿白先生第一次进西藏, 在那里待了5 个月。身体健康的他基本没有什么高原反应, 在解放军的配合下, 宿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把调查的材料交给文物局以后, 就没继续管这批资料。1988 年, 西藏文管会邀请宿白第二次进藏。他发现许多寺庙在“文革” 当中被破坏掉了。回京之后, 就开始整理当年的那些材料, 经过七八年的艰辛努力, 1996 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写作可谓是呕心沥血, “写的时候, 也是我读书学习的时候。” “只盼能有益于今后的工作, 无法顾及其它。”《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附录的《征引汉译藏文文献简目》共收录40 种重要的藏文史书, 但从注释看, 作者参考的藏文史料远不止这些。其中有些书“即使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专家, 似乎也难有人全部通读。由此可见, 作者收求之勤, 用力之苦”。宿白为西藏历史考古付出的超常努力和汗水, 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自公元7 世纪中叶迄20 世纪50 年代, 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状态, 千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 几乎无一不在佛寺遗迹中得以反映。因此, 对于西藏佛教寺院的研究, 其意义和价值就决不限于寺庙建筑领域本身, 也关涉到西藏历史时期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宿白通过对拉萨大昭寺第二阶段建筑遗存剖析, 发现了11 世纪中国内地斗拱的典型样式, 透露出当时的雪域高原有可能有内地工匠活动的信息, 而这些内容是任何文字史书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在宿白之前, 中外学者对藏传佛教遗迹也进行过许多调查和研究, 但正如罗炤先生所言, 以往的工作多是局部的, 尚未形成综合的系统, 研究的深度也远远不够。宿白通过54 处寺庙、约89 座建筑材料的细致比较分析, 主要从寺院建筑的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和藏式建筑中常见的柱头托木演变等方面, 结合中外文献, 将西藏主要佛教寺院分为了五期, “它第一次严肃对待和解决了西藏寺院建筑分期问题,进而为一切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提供了年代学方面的依据和参照标尺。” “特别是又将每期寺院建筑的变化, 置于西藏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 分析了政治形势, 宗教发展, 内地影响乃至外部入侵等大环境和因素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表现了作者高远博大的史学家目光。”《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的好多插图都是宿白自己画的, 宿白当年在西藏调查寺庙, 条件有限, 不可能用尺子测量。他画的图, 虽然大都采用步量或目测的方法,但相当准确。“宿白早年曾师从董希文学画,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构图能力, 他两次进藏考察时, 每至一地均注意以图形记实物, 时间和条件有限, 就以步测、目测、手绘, 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摹写草图”, 这些草图成为西藏寺庙分期的重要依据, 也成为现在一些寺院复原的基础。宿白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的开创者。他十分注重田野工作。在《我与佛教考古学》中, 他强调“考古学是以调查、发掘为手段, 强调实践的学科, 中国佛教考古学也不例外。调查、发掘、强调实践, 就是要以理清遗迹演变的过程为基础, 然后再结合文献, 进一步分析遗迹的性质与历史。对寺院遗迹是这样要求, 对石窟遗迹也是这样要求。”宿白与佛教考古结缘, 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 这一年假期, 宿白和另外一个同学去了一趟距北京不远的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近20 米高的北魏石雕大佛给他留下了很是震撼的印象。云冈石窟是宿白研究中国石窟寺的第一处石窟, 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宿白在讨论“云冈模式” 的时候所说: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 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 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 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 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 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 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 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情况, 恰好给我们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 世纪后半叶到7 世纪前叶) 进行排年分期的标准尺度。因此, 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 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 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1947 年, 宿白在参加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 于缪荃孙抄自《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志》条所引《析津志》文内, 发现一篇元代人熊自得抄录的2100 余字《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 文中记录了云冈石窟在历史上的重修情况, 是云冈石窟研究史上从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1951 年, 他完成《〈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之初稿, 这是宿白将古代文献引入石窟寺研究, 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标志。宿白在《校注》中指出, (碑文) “记述详细, 征引宏博。所述自唐迄金一段云冈的兴修、设置, 正好弥补了云冈历史的空白页, 而引用现已佚亡的北魏铭刻和文献记录考订云冈石窟的时代, 也正给今天研究云冈各个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 通过碑文提供的新资料, 结合当时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做的考古调查、清理和挖掘, 排列出云冈第二阶段洞窟开凿的先后次序以及第三阶段终止的年代。

要积极培养壮大石窟寺考古的人才队伍,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应和科研机构、遗产地协同合作,在石窟寺考古的教学、研究和保护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石窟寺研究与保护领域的成绩,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奋斗,樊锦诗先生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然而,研究和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人才队伍却十分薄弱。两会期间,有委员在提案中指出,我国石窟寺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

商朝:殷墟秦:秦陵兵马俑汉:汉墓群三国:古赤壁遗址明:长城,明陵清:长城,十三陵

长城 、沈阳故宫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北京周口店 山东泰山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四川国家级名胜区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西藏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云南丽江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江苏苏州古典园林 重庆 福建武夷山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明清皇家陵寝:明十三陵、明显陵(湖北钟祥)、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盛京三陵 安徽古村落:西递、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南三江并流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济宁市微山县----铁道游击队旧址世界文化遗产----泰山济宁皱城市----四孟(孟府,孟庙,孟林,孟母林)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网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吗

唐代道宣编著《续高僧传》上记述:释门僧人慧达,俗姓刘,名叫窣和(其他经典均译为萨诃)。咸阳东北三城定阳稽留的胡人。起先并不崇信事奉佛法,目不认字,为人凶顽,勇健力大,喜欢射猎,是梁城突击骑将,守于襄阳。父母和兄弟三人,并存世上,居家大富,豪侈乡间,横行霸道,蛮不讲理。后来因为在酒宴上酗酒过量,得病命终,亲自目睹了地狱的各种苦刑之后,又死而复生。关于他的异祥圣迹,在很多传记中都有记载。慧达复生后便出家学佛,住在文成郡〓(现在的慈州东南高平原)。他看到当地有一寺庙,庙中有佛像,每日礼敬,对寺院进行治理,并安民于寺中。他曾前往南方吴越之地进行游化弘法。就如以前的传记所载。直到元魏太武太延元年(435年),江南吴越之地云游弘化完毕后,他便开始做向西弘法的事。当他走到凉州番禾郡东北御望山时,便向山谷岩崖远远致礼,同行的人都不明白,就问慧达是何缘故。慧达便向同行人说:“此岩崖今后必定有佛像出现。如果佛像完好无缺,就会世乐时康,如果佛像有所短缺,就会世乱民苦。” 慧达西行,到达肃州酒泉县城西七里石涧中死去了。其骨并碎,如葵花子大,可以穿在一起。现今在酒泉城西古寺中,塑像尚存。寺中有碑文说:“吾非大圣,游化为业,文不具矣。” 自此后八十七年,到了正光初年(约在520年),忽然天降大风暴雨,雷震山裂,御望山岩崖上挺出一尊石像,身高一丈八尺,形象端庄威严,只是没有佛头。当地官员和信佛居士选择好石块,命令工匠雕塑一个佛头。佛头安装在佛身上,不久就掉了下来,因此人们只好听任佛像无头。此时,北魏朝廷政道衰颓,世乱民苦。慧达的预言实在灵验。 到了北周元年(557年),凉州城东七里涧,忽然有神光出现,昼夜通明。看到的人觉得很奇异,就前往看看究竟,却是一个佛像头,人们擎执于山谷,安装到岩崖佛像身上,佛头和佛身宛然符合,原如一身。仪容雕缺四十余年,身首异地二百余里,相好完备。太平之年,从此开始。保定元年(557年)此地建成寺院,名叫瑞像寺。寺里灯光流照,钟声飞响,相续不断,但无法测定,钟声从何而来。 建德初年(572年),佛像的头多次掉落,大冢〓和齐王亲自前往观看,命令人们重新安装。但白天安装好,夜间掉落如故。安装数十次都是这样。又更换为其他东西做成佛头,安在佛身,仍旧掉落。后来,周武帝毁灭佛法、焚毁寺院仅有四年,被邻国灭亡。有识之人,明察此事,方知事有先鉴。虽然寺院遭到焚毁废除,但岩崖佛像仍然挺立。 隋文帝开皇初年(581年),大弘佛法,抄经造像。又重新维修装饰此身尊像,修建更大的寺院。大业五年(605年),隋炀帝杨广亲自前来河西,礼敬此身佛像,并给此寺院施舍重金,重新扩大增建,使寺院更加繁荣壮丽,特此改变原寺旧额,重新题名为“感通寺”。因为这个缘故,又命画师工匠对这尊佛像模写传形。其身形不可测量,约高一丈八尺,刚测下尺度,最终总是变异,致使人们对佛崇信,寺院日渐增新。 我〓因贞观初年(627年)历游关外,所以拜访了慧达的本庙,他的图像端庄严肃,每日都有很多人敬拜。自石、隰、慈、丹、延、缓、威、岚等州,都图写他的画像,在当地供养。号名刘师佛。[注释] ①文成郡:古县名。汉代设置,属辽西郡,东汉时废。在现今河北卢龙县。 ②大冢〓:周代官名,六卿之首。后世把吏部尚书亦称作大冢〓。 ③此处“我”,指《续高僧传》的编著者唐代高僧道宣。他曾亲自拜访慧达本庙和图像。[附记] 一、此故事依据大唐西明寺高僧道宣编撰《续高僧传》卷25《慧达传》节录译写。原文见《大正藏》第50册,第644页。 二、有关刘萨诃的事迹还见如下资料: (1)梁·释慧皎编撰《高僧传》卷13神僧部中《慧达传》。但无刘萨诃预言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的事迹。见《大正藏》第50册,第409页。 (2)明成祖朱棣编撰《神僧传》卷3《慧达传》。内容比《续高僧传》简略。见《大正藏》第50册,第965页。 (3)《法苑珠林》卷103《感应缘》中引录《冥祥记·晋沙门慧达》,对刘萨诃因酗酒暴死,魂游地狱众苦的景情描述十分详细。但无刘萨诃西行河西,在凉州番和郡预言御望山谷出佛像之事。 (4)《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见《大正藏》第52册,第404页。 (5)《广弘明记》卷15《佛德篇·瑞像佛集》中录《凉州番禾县瑞石像》。见《大正藏》第52册,第202页。 (6)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刘萨诃因缘记》。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3570、P3727,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7)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遗书文献《高僧传赞·刘萨诃》。见伯希和劫经目录P2680,现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8)《道宣律师感通录》。见《大正藏》第52册,第437页。 (9)《佛祖统纪》卷36《法运通塞志》,见《大正藏》第49册,第338页。 (10)《释氏稽古略》卷2,见《大正藏》第49册,第780页。 (11)《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三、有关刘萨诃故事的图像资料: (1)莫高窟宋代第72窟西壁帐门北侧上角绘有刘萨诃独身画像。有明确榜题:“圣者刘萨诃和尚”。 (2)莫高窟宋代第72窟南壁通壁绘有《刘萨诃因缘经变》。此壁经变画以刘萨诃预言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出佛像为主,同时参考糅合了其他经典中有关刘萨诃事迹的情节。 (3)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唐代第203窟、第300窟、第323窟西壁佛龛山峦影塑中的依山佛像是“凉州瑞像”,即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塑。 (4)据敦煌研究院史苇湘先生考证:莫高窟五代第98窟、第61窟西壁背屏后面所画的佛像是“凉州瑞像”,是凉州番和郡御望山谷所出佛像的模写。佛像侧面所画的猎人射鹿和僧人训诲画面,是表现《刘萨诃因缘记》中的故事情节——刘萨诃杀生作恶,受其前世之师说法训诲而出家学道。以上两条,见史苇湘先生《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 (5)敦煌藏经洞发现绢画中,有残存半幅《刘萨诃与凉州瑞像变》。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13图。 (6)敦煌藏经洞发现绣画中,有一幅精美完整的《凉州瑞像图》。见斯坦因以劫得敦煌藏经洞遗画所编著的《千佛图录》第34图。 (7)刘萨诃在甘肃河西、敦煌地区的圣迹传说很多。凉州番和郡即现今武威地区永昌县。永昌御望山圣容寺遗址尚存,依崖瑞像残身保存完好,佛头藏于永昌县博物馆。并在武威市医院原感通寺遗址发现了《凉州御山石像瑞像因缘记》残碑。碑文多半保存。见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碑考释》,出处见下文。 四、研究刘萨诃的论著资料: (1)史苇湘著《关于敦煌莫高窟内总录》第7节《佛教史迹画》。见《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第195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2)史苇湘著《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见《文物》杂志1983年第6期。 (3)孙修身著《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介绍(三)》,见《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2期,第88页。 (4)孙修身、党寿山著《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释》。 见《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02页。 (5)孙修身著《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见《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4卷第204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版。 (6)孙修身著《刘萨诃和尚事迹考》。见《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上编,第272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7)孙修身著《从凡夫俗子到一代名僧的刘萨诃》。见《文史知识》杂志1988年第8期。 (8)饶宗颐著《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见《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第336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版。 (9)霍熙亮著《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见《文物》杂志1993年第2期。 (10)卢秀文著《刘萨诃研究综述》。见《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11)陈祚龙著《刘萨诃研究》。见《敦煌资料考屑》上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2)[英]·海伦韦尔著《刘萨诃在莫高窟》。 (13)[英]·罗·怀德·菲尔德著《高僧刘萨诃与敦煌壁画》。见《东方月刊》1987年第3期。 (14)[法]·魏普贤著《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 (15)[法]·魏普贤著《刘萨诃和敦煌莫高窟》。以上两条见耿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中华书局1993年第1版。 (16)杜斗城著《刘萨诃与凉州番禾御望山瑞像》。见《段文杰敦煌研究50年

下载百度地图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老牛湾位于山西省偏关县,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

考古学(Archaeology)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 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推荐一份书单:考古学专业书籍参考书单

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藏经洞史话》、《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等6部。参与编著《敦煌石窟知识小辞典》、《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专著。计约180万余字。其中国家级成果两部,《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 《敦煌画稿研究》(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3 《藏经洞史话》,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5 《敦煌文明再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后在《文物》、《敦煌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敦煌学辑刊》、《中国藏学》、《西域研究》、《普门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圆光佛学学报》(台湾)、《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书与情报》、《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兰州学刊》、《人乘季刊》(台湾)、《人大复印资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奈良美术研究》(日本)、《故宫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装饰》、《文物世界》、《藏学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丝绸之路》(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0余种学术刊物与3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0余篇,计约130余万字。 1 莫高窟吐蕃期洞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质与定名考 装饰 2010-04-012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153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 敦煌研究 2009-12-154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 敦煌研究 2009-10-155 敦煌引路菩萨像画稿——兼谈“雕空”类画稿与“刻线法” 敦煌研究 2006-02-286 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供养像解析 白天佑;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6-04-307 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 敦煌学辑刊 2006-03-308 《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5-289 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皇后功德窟试论 郑炳林; 沙武田 考古与文物 2006-07-301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8-1511 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图书与情报 2006-08-3012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中国史研究 2006-08-2013 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6-09-3014 由敦煌各类绘画反映出的画稿问题试析 敦煌研究 2006-10-3015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3016 斯坦因与敦煌文物的劫难 郭海成; 沙武田 寻根 2007-04-1017 敦煌遗书壁画表录研究 兰州学刊 2007-05-1518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敦煌研究 2007-08-1519 敦煌石窟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8-12-1520 莫高窟“报恩吉祥窟”再考 敦煌研究 2008-04-1521 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 中国藏学 2008-08-1522 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 张善庆;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8-10-1523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 中国藏学 2003-05-1524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的一点补充意见 沙武田; 段小强 敦煌研究 2003-06-1525 旧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的太子 沙武田; 赵晓星 敦煌研究 2003-08-1526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03-01-3027 敦煌P4049“新样文殊”画稿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研究 2005-06-3028 敦煌千佛变画稿刺孔研究——兼谈敦煌千佛画及其制作技法演变 沙武田; 梁红 敦煌学辑刊 2005-06-3029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敦煌研究 2004-04-3030 敦煌壁画榜题写本研究 敦煌研究 2004-06-3031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西域研究 2004-06-1532 俄藏敦煌艺术品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关系蠡测 敦煌学辑刊 2004-12-3033 敦煌画中的“色标”资料 敦煌研究 2005-02-28 期刊 2 6934 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探──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 1999-06-3035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程式化表现小议 沙武田;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 1999-12-3036 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 敦煌学辑刊 2002-06-30 期刊 0 5937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敦煌研究 2000-06-25 期刊 2 4538 SP172与莫高窟五代宋窟顶壁画关系试论──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 2000-09-2539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 2000-12-2540 关于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问题──兼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 敦煌学辑刊 2000-06-3041 20世纪敦煌白画研究概述 沙武田; 邰惠莉 敦煌研究 2001-03-2542 SP76《观无量寿经变稿》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 2001-06-2543 2000年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综述 郑炳林;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1-06-2544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 敦煌研究 2002-07-3045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2-10-1546 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 1998-12-3047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8 试论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和西夏钱币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4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的几个问题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 2005-08-0150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沙武田; 梁红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2005-07-01

以前看过有一套。。。但是好像是内部的。。。

  • 索引序列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信息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网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招聘吗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