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发布时间: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0531-5876081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电话:023-63659795 课堂内外杂志社有很多本刊物,各本刊物的编辑电话不一样,可以致电总机咨询,总机电话023-63020156

010-57220638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文物出版社《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聂还贵 中华书局《云冈石窟双窟论》 王建舜 中央文献出版社《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 韩府 中国文史出版社《云冈佛经故事》王恒 山西人民出版社《云冈石窟文化》 赵一德 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王建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云冈石窟编年史》 张焯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我可以给你列个书单,具体图书还要自己找。《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文物出版社《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聂还贵 中华书局《云冈石窟双窟论》 王建舜 中央文献出版社《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 韩府 中国文史出版社《云冈佛经故事》王恒 山西人民出版社《云冈石窟文化》 赵一德 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王建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云冈石窟编年史》 张焯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其实研究云冈石窟的书籍近几年出版了很多,就看你要什么类型的。上列书目大都是研究类的。另外,有几个人的著作一定要看:宿白,赵一德(大同学者),阎文儒,水野清一(日本学者),长广敏雄(日本),伊东忠太(日本),小野玄妙(日本)。不要忽视了小日本的研究水平啊!还有一些书想起来再告诉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我的QQ 415110178

1、中国古建bai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du木构架结构为zhi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dao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栈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bai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 du 2、《营造zhi法dao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襄  63、《明式家具研究》pdf—王世襄  64、《明式家具珍赏》pdf—王世襄  65、《髹饰录解说》pdf: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修订版)—王世襄【有原书】  66、《中国古代门窗》pdg—马未都  67、《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pdf—田家青pdf  68、山西榆次永寿寺雨花宫  《营造法式》解读-密码材栔双全的QQ号  69、《园综》—陈从周  70、《中国园林鉴赏辞典》pdf—陈从周【有原书】  71、《苏州古典园林》pdg—刘敦桢  72、《乡土建筑装饰艺术》jpg—楼庆西  73、《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楼—覃力  74、《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门—覃力  75、《古建筑文化图说》pdf 说弄—张锡昌  76、《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墙—尹文 pdf  77、《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 说台—韦明铧pdf  78、《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亭—覃力 pdf  79、《古建筑文化图说》 pdf说园—陈从周pdf  80、《山东寺庙塔窟》pdf—赵浦根  81、《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pdf  82、《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pdf--一丁 雨露 洪涌  83、《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8 私家园林  84、《中国建筑艺术全集》pdf12 佛教建筑 (一 北方)  85、《中国古代建筑文献注译与论述》pdf—李书钧  86、《不只中国木建筑》pdg—赵广超  87、《弘一大师全集》pdf·第9册:书法卷djvu  88、《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沈从文【有原书】  89、《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pdf  9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pdf  9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pdf  92、《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pdf  93、《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pdf  94、《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pdf  95、《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pdf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原状的探讨》jpg付熹年 (文物7)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博物馆  中国古建筑精粹电子书  中国古建筑图谱  中国全史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唐_北宋木结构建筑_平面尺寸_之分析  园林景观设计***《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一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二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四卷 第三、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三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五卷 第四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六卷 第二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一期 【有原书】    ***《中国营造学社彚刊》第七卷 第二期 【有原书】    1《文物建筑》第一辑 河南古建 【有原书】    2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有原书】    3 东方建筑研究 (上册) (超星)    4 东方寺庙明珠:南禅寺、佛光寺 (超星)    5 敦煌家具资料    6 佛像艺术造型    7 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有原书】(超星)    8 建筑历史研究 第一辑 【有原书】(超星)    9 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0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 【有原书】(超星)    11 刘敦桢文集 (一) (超星)    12 刘敦桢文集 (二) (超星)    13 刘敦桢文集 (三) 【有原书】(超星)    14 凝固的艺术魂魄:晋东南地区早期古建筑考察 (超星)    15 曲阜孔朝建筑 【有原书】(超星)    16 园冶注释 (第二版) 【有原书】(超星)    17 中国古代高建筑 (超星)    18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彩画    19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雕刻    20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装修    21 中国古建探微 (超星)    22 中国古建筑 (超星)    23 中国古建筑百问 (超星)    24 中国古建筑全览 (超星)    25 中国江南禅宗寺院建筑 (超星)    26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一卷 (超星)    27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二卷 (超星)    28 中国民族建筑 第三卷 (超星)    29 中国民族建筑 第四卷 (超星)    30 中国民族建筑 第五卷 (超星)    31 佛教寺院考古pdf    32 城记pdf 【有原书】     33 佛教石窟考古pdf    34 宫殿考古通论pdf    35 故宫辞典pdf    36 汉代画像石_吴曾德_文物出版社pdf    37 汉字古音手册PDF    38 建筑历史与理论    39 建筑书籍-中国古建筑小品pdf    40 林徽因文存+建筑    41 明代南京寺院研究pdf    42 明清室内陈设朱家溍紫禁城出版社pdf    43 秦汉瓦当pdf    44 四川汉代画象砖艺术pdf    45 唐代长安辞典pdf    46 隋唐两京丛考    47 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    48 天一阁藏本:明鲁般营造正式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pdf    49 闲情偶寄pdf    50 正在消失的建筑pdf    51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pdf    5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有原书】    53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pdf    54 中国古典建筑装饰图案选pdf    55 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pdf    56 梓室余墨_陈从周随笔pdf    57 长城djvu    58 明十三陵djvu    59 颐和园djvu    60 老宅第djvu    61 老牌坊djvu    62 老书院djvu    63 老门楼djvu    64 老戏台djvu    65 老楼阁djvu    66 宋陵石雕纹饰djvu    67 山西djvu    68 中国民居djvu    69 中国园林djvu    70 避暑山庄djvu    71 晋祠揽胜djvu    72 日本传统艺术 第四卷 浮世绘djvu    73 园林史djvu    74 屋宇春秋 山西老宅院djvu    75 圆明园djvu    76 阳光下的雕花门楼:武夷古民居的记忆djvu    77 八百年的村落——培田纪行djvu    78 徽州djvu    79 走遍中国 南京djvu    80 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djvu    81 古城记:失落文明的兴与衰djvu    82 江南六镇djvu    83 大壮·适形 中国建筑·匠意 (超星)    84 建筑十书 【有原书】(超星)    85 中国古建筑百问    86 洛阳伽蓝记    87 长物志校注    88 中国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 第一集 建筑部分 (超星)    89 中国古建筑艺术 (第1~4册) 【不全】 (超星)    90 梁思成建筑画    91 隋唐宫廷建筑考    92 中国文物考古辞典        《考古》杂志1955年1~6期及1991、1993~1998全年    《文物》杂志1959~2000共152期         文物五○○期总目索引 1-pdf                     1 繁峙岩山寺pdf(不全)  2 中国古亭pdf  3 中国古亭pdf  4 佛宫寺释迦塔和崇福寺辽金壁画djvu  5 中国古建筑定额与预算pdf  6 中国建筑史图录(梁思成)pdg  7 中国江南古建筑装修装饰图典pdg  8 《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pdf【有原书】  9 平遥古城与民居pdf【有原书】  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有原书】  11 怎样鉴定古建筑pdf【有原书】  12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pdg  13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14 明式家具珍赏  15 盛京宫殿建筑  16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  17 中国建筑彩画图集(何俊寿)【有原书】  18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THE AR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pdf  19 永诀的建筑pdf  20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pdf  21 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pdf  22 紫禁城宫殿pdf   23 中国藏传佛教白描图集pdf  24 _园治注释(第二版)【有原书】  25 红木小件pdf  2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pdf  27 苏州香山帮建筑pdf  28 永诀的建筑pdf  29 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林洙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djvu

古建筑哪个资料?常见的木结构方式有穿斗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混合式构架、干栏式构架、井干式构架等。更多古建筑资料,也可以搜索古建家园查看

石窟寺研究杂志电话

就是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 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本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从未来派开始,摄影和现成图像的拼贴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从激浪派的白南准开始,电视就开始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技术在个性化的视觉创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辛迪·谢曼的假“电影剧照”和杰夫·沃尔的伪“真实”等等。在录像艺术中,艺术家们结合电视的电子媒介特性,创造出和大众电视节目的不同的“艺术性电视节目”,从而出现了白南准的“电视电子画”、以及道格拉斯的“延长电影”等等。 二 就像摄影术和电影胶片是上个世纪之交的重大视觉技术发展一样,数码技术是一个新的世纪之交的视觉技术发展。同样,它也必然会影响到视觉艺术的发展。 拼贴和传统的暗房工艺中的多次曝光和多底合成,在技术上己被更方便也更强大的数码影像所替代。数码处理是图形的拼盘,它比起手工时代的暗房*作在技术上更圆熟完美。摄影的力量来自人们对其客观性的信任(尽管事实上他的客观性是可疑的),幻想世界式的数码蒙太奇在因为其貌似客观而获得信任的同时,埋下了无数的机关,吸引了长久和反复的凝视,客观形象摇摇欲堕的危机感带来了真假之间强大的张力。数码影像是拍摄之后对图片的处理,数码影像使得图片的体量变得无限,这样它比传统的摄影走得更远,于是出现了照片装置化。其实巴巴拉·库格所营造的铺天盖地的巨大的图文空间己经是一种装置性的“场”。 在录像艺术中,数码技术使录像短片轻松的分享了电影美学的许多成果――各种经典的电影时间处理手段适用于录像。如“闪回”作为逆转时间、激活记忆库存的倒叙手法;慢镜延缓时间以凸显微妙细节的戏剧性;切换中的时间拼接以改变叙事流程,取消因果关系甚至提示同时性的手法;快镜密集地压缩时间缩减事件过程以强化其符号意义等。但录像的时间处理在数字化方式下有着更大的弹性:画中画、多层叠画等各种数字特技所刨造的多种时间维度重叠交叉并行的种种关系,大大丰富了传统电影语言,三维动画造型的介入更是使任何奇思异想却可能成为视觉现实。 伴随着录像和录像装置的出现,互动性开始成为录像艺术超越其他传统艺术媒介的优势。而数码技术的发展在造就了CD-ROM和网络的同时也使原来那种用若干个电视屏幕或者昂贵的投影设备制造的互动性变得更加轻松的得到实现。 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厉害太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级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已经使超级文本成了一座迷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几乎使无穷无尽的。从目前人们设想的数码多媒体概念来看,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胚,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发掘。 多媒体对于艺术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音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中,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起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就象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对于多媒体创作所需要的能力而言,传统分科的专业艺术训炼是远远不够的。这使创作成为多学科人才之间的一种协作,再加上我们已经意识到的数码作品在传播中多次再加工的特点,多媒体同样加剧了个人作者的匿名,就象荷马史诗并不是荷马的个人写作一样。我们在电影片尾长长的字幕中己经见识过这种集体创作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也可能为达芬奇式的全才的出现提供空间。多媒体艺术是正在出现的数码艺术品种,它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和互动性于一体,可述可论,也可以平直地铺陈,更可以单线深入,可能性极为丰富。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只是正在形成的冰山的一角,它的潜能还有待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实践去开发出来。一旦互动性数码多媒体作品置身于网上成为网络艺术时,将大大加强了的观众参与程度,将巨大地改变我们传统的艺术概念。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艺术品绝大多数还是落后于网络本身的东西。你打开网上跟艺术有关的站点和主页,看到的还是油画、国画、雕塑。可这些东西都还不是真正跟网络般配的艺术。网络艺术当然应该是多媒体,当然必须是互动的,链接着无穷无尽的东西。 三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文化和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我们必然对这种图像阅读的潮流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无怪乎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和视觉样式上的开拓,一种是用艺术的方式和视觉艺术的理论对图像阅读的时代特征进行思考,并将这种思考用符合这个时代视觉接受方式传达出来。因此,将数码影像艺术引入到当代艺术中来便具有特别的意义。艺术家对数码媒体的参与,往往凭借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所有的这些都能为数码技术在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上的运用提供新的可能性。他们的时间必然和商业性的数码技术公司有着积极的互补意义。和受市场制约的商业性数码技术公司相比,在艺术家的时间有着一定的前瞻性、探索性和学术性。艺术史中已有的艺术资源能使数码技术制造出更丰富、更奇特的视觉成果,满足着日益增长的社会精神需求,丰富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数码技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同时运用在视觉艺术和实用艺术之间。所以在将数码影响纳入到艺术时间中来无疑是这两者之间的一个交换管道。它能有效的将纯粹个人的视觉创造有效的转换成社会性的视觉产品,同时又能将社会中已经出现的视觉现象系统和有效的转换成个人视觉创造的资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高新技术,事实上是一个相对概念,即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高新技术。新石器对旧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青铜器对石器而言,就是高新技术;煤铁对以往而言,就是高新技术;工业化对它以前的时代,都是高新技术;而信息技术,对以前任何历史时代而言,都是高新技术。所以,所谓高新技术,就是人类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发明的,比之以往更优越、更实用的技术。 ● 新媒体艺术在欧美已经成熟了吗? 20世纪60年代,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70年代初,欧美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直接促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造就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代大师,同时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N JUN PAIK)与工程师阿比合作,开发了同步混像器,今天这已成为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之一。70年代末期,美国的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勃基金会等,减少对大众电视实验性节目的资助,转而直接资助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字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较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于是,艺术家开始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结合起来,这就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 从80年代开始,录像艺术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国际艺术大展上频频亮相,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不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还先后设立了录像部门或制定录像计划。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 到了今天,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的大家族。与之配套的各种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培训中心如欧洲的EDA,研究机构如法国的皮埃尔·夏尔费国际影视创作中心,英国的LUX CENTER,德国的ZKM等。此外还有许多半赢利的制作中心,以低于商业价格的水平向艺术家开放。对新媒体艺术的资助,大量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和SONY赞助。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与技术潜能,在新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 在媒体工业与相关政府机构的支持下,不少媒体艺术乌托邦相继成立,其中最知名的有位于德国卡斯鲁尔(KARLSTUHE)的“ZKM”(CENTER FOR ART AND MEDIA)、奥地利林兹(LINZ)的“AEC”(ARS ELECTRONICA CENTER)及日本东京的“ICC”(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等,目的是为了促进当代艺术与科学的对话。ZKM成立于1990年,1997年10月正式开始运作。是世界上第一个唯一以“互动艺术”(INTERACTIVE ART)为主题的博物馆。它的宗旨是创建一个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大实验室与媒体城,一个将掀起新视觉运动的“新包豪斯”。ZKM是典型的德国式企业经营方式,在大型企业如西门子赞助商与创馆馆长克罗兹(HEINRICH KLOTZ)的理念下,希望延续包豪斯时期的理念,继续成为一个与工业结合的艺术殿堂,以印证所谓的“第二次现代”理念。ZKM成立的构想,缘自德国一个地方政治人物LOTHAR SPAETH的想法,他希望设立针对艺术与媒体科技,特别是视觉影像、音乐新闻的研发机构,并且选择了前法兰克福国家建筑博物馆创办人克罗兹为计划主持人及馆长。该馆主要是发展媒体创作、收藏、展示及推广德国科学文化,1992年起举办“MULTIMEDIALE”多媒体艺术双年展,以展示其媒体艺术收藏品、国际知名媒体艺术家和中心艺术家作品。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 我们准备好了吗?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 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 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 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是技术,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网络艺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与表演相结合,互相阐释作品,并且向观众提供机会,制作和共同完成作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国际性的网络艺术展中,提供一种叫做网络虚拟建筑(WEB 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观众在艺术家的指引和带领下看作品,并由艺术家来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批评家也可以同时进行评论。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观众网上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不会太大,就像我们平时参观其它艺术展览一样。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 是艺术融入技术,还是两者都融入商业化?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罗伊·阿斯科特也好,BENJAMIN WEIL也好,他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罗伊·阿斯科特认为,对21世纪的艺术家来说,建构的问题比呈现的问题更重要。他说:“对网际网络、生物电子学、无线网络、智能型软件、虚拟实境、神经网络、基因工程、分子电子科技、机器人科技等等的兴趣,不仅关系到我们作品的创作与流通,也关系到艺术的新定义,关系到‘出现’美学(AESTHETIC OF APPARITION),以及互动性、联结性和转变性。‘出现’美学取代了旧式的‘外形’美学(AESTHETIC OF APPEARANCE)——后者只关心物体的外观和某些具体的绝对价值。然而新的‘出现’或‘形成’美学(AESTHETIC OF COMING-INTO-BEING)则试图透过科技文化的转化演变技术,与世界中看不见的力量形成互动。” 他又说:“真正有创意的数字艺术家不在于他会使用新科技,像从食谱中挑选一种烹饪法一样,而是由新科技来拓展市场、测试科技的极限、进而促成它的转变。因此,我们寻求的是具有高度反应力的智能机器与系统,它甚至还能预测我们的需求、以及展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但不是人工意识)。因此,置身于后生物文化中的艺术家是如何运作呢?我们必须拓展寻求新的经费来源与支持者。以画商与画廊为主的旧式市场,没有能力对待这样一种即使不全是昙花一现,但却不断在流动、在重新自我定义与自我转换的艺术。相对于艺术的传统以及它所形成的封闭性典范,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科学的新发现与新尝试。同时,互动性传播系统中,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以及全球网际网络中心智之间的互联性,意谓着一种新形态的精神性的出现。我们需要与科学家、高科技人员和企业,建立有意义的联盟——他们不仅挑战与测试我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且更提供我们编织甚至实现幻想的可能性。若这些企业尚未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明他们。毕竟,就在纯粹想法以及创新性行为上投资这点来说,硅谷的新创企业与新股票上市公开发行价(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和文化与观念艺术有非常相似之处!而我们这些数字、后生物艺术家在工作上进行智性与财务投资的同时,将创造新的行为模式、新的社会组织、心智与科技的关系,以及身体与仿生学、电信系统之间的相生关系。” 从罗伊·阿斯科特上面的谈话中,我们似乎得到这样的印象:新媒体艺术将逐渐融入媒体技术当中;新媒体艺术家将转化成媒体技术专家,或者被媒体技术专家取代;新媒体艺术将更加商业化;新媒体艺术将为媒体技术的存在而存在,为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论新媒体艺术今后的走向会怎样,它必然会随着IT产业和INTERNET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下去。我们不必急于给新媒体艺术下什么样的结论。 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与科学等同起来,认为新技术将使艺术变成科学,或者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我们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

人们都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世界艺术宝库,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在晋废帝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有个对佛教很有修养的乐尊和尚,从远道西游到沙洲(今敦煌)东南角一座有三个耸立危削的山峰,名为三危山的地方。太阳快要沉入无边无际的沙漠里了,和尚还未找到住处,四顾苍茫无着落。正在这时,眼前忽然出现奇景,迎着夕阳,那三个高耸的山峰发出灿烂的金光。当时在和尚的幻觉中,好像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虔诚的和尚被突然的奇景惊呆,情不自禁感叹道:“这是圣地呀”,欢喜之极,顶礼膜拜,便许下了造窟的誓愿。其实,和尚看到的是三危山含有矿质的山石在夕阳反射下的效应罢了。从此,他到处化缘筹资,请来工匠,在这沙漠上开凿起石窟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作第一石窟的乐尊窟。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许多善男信女来顶礼朝拜。建造石窟者也随之多起来,开始从和尚到王公贵族,又由地方大小官吏、有钱商人到普通百姓。根据自己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条件,在那里布施不同功德。到唐朝武则天时已成为拥有1000多个石窟的佛教圣地了。 甘肃敦煌莫高窟 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甘肃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二十世纪初又发现了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 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最广泛的题材是尊像画,即人们供奉的各种佛、菩萨、天王及其说法相等;佛经故事画,是以佛经中各种故事完成的连环画;经变画,是隋唐时期兴起的大型经变,综合表现一部经的整体内容,宣扬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佛教史迹画,表现佛教在印度、中亚、中国的传说故事和历史人物相结合的题材;供养人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 在敦煌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狩猎、耕作、纺织、交通、作战以及音乐舞蹈等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壁画中所绘的大量的亭台、楼阁、寺塔、宫殿、城池、桥梁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檐,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和宝贵资料。我国的雕塑和绘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美术史上记载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 中国从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六十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传说传说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虽然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却引来了邪魔外道的觊觎。赤蛇蝎:据说是全无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为寻找更多一点的水分而在沙漠中游走。人类的血液就是它的最爱。雷族后裔:他本有机会继承祖先的事业,成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对于力量的疯狂追逐令他最终堕落。于是人们便在莫高窟见到他不停地寻觅,希望用神奇的典籍来重返天界。黑蛇蝎:似乎是赤蛇蝎的亲族,不过与赤蛇蝎不同的是它们在大量吸吮人类的血液后开始变得有智慧起来,当然也更加冷酷无情。鬼面蝠虎:它们拥有厉鬼一般可怖的面孔,两臂之间力大无穷,可以轻易撕开人的身体。它们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宝藏,只是对寻宝人的身体有着饕餮对美食一样的喜好。飞天沙盗:这是一群来自异域的寻宝者,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宝物的消息,也不愿意信任任何伙伴,只是自己孤独地寻找。他们的妒忌心令他们对于一切有可能先他们一步拿走宝物的人憎恨无比。推荐于 2017-11-26查看全部6个回答非常值得推荐敦煌旅游-超详细攻略!根据文中提到的莫高窟为您推荐刚从敦煌旅游回来,实在太美了,在这里把我一份详细攻略分享给大家!湖南铂钻国际旅行社广告 2020麦积山旅游攻略_【完整版】_第一次去甘南必看攻略根据文中提到的莫高窟为您推荐麦积山旅游多少钱?去甘南跟团还是自由行好?哪些景点是必去的,有什么注意事项?去甘南八坊十三巷-拉卜楞寺-扎尕那-郎木寺旅游这篇攻略不得不看,看完这篇攻略去甘南,少走冤枉路。惠州市艾尚游旅游服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西藏怎么玩?需要多少钱?看达人分享2020西藏详细攻略我和闺蜜西藏7天之旅,去了布达拉宫,羊湖,纳木措,林芝等景点,分享一下旅游经验,线路-住宿-美食-景点全攻略。图文精美版572020-06-18敦煌莫高窟的传说故事40字?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46 浏览1422020-05-31敦煌莫高窟的传说你好,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师徒三人,欲往西天寻觅极乐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营前,师傅请俩徒弟出去化缘。两人一东一西,各走一方。   向西的和尚法名乐樽,走到一处,见风景极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条蜿蜒小溪潺潺流过,溪北是戈壁无边,黄沙迷漫,寸草不生,荒凉凄厉;溪南是一条延绵无尽的低矮山脉,山脚下白杨成林,绿草茵茵,百鸟争鸣,生机勃勃。乐樽面对美景,感叹唏唏,乐而忘返,时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晃得乐樽困意全消,站起睁大双眼,只见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脉,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由山顶发出,射向天空,一阵又一阵,照得天际流光溢彩,照得云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气升腾,照得乐樽满面彤红。乐樽原本就悟性极高修行极深,见此情景,顿然感悟,泓静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发,一阵狂奔至师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师傅面露会意笑容,也不问什么,轻声而郑重地对乐樽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于是,不久,第一个洞窟便在发光山脉面溪的山坡上诞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乐樽一心一意化缘建窟,造神供佛,将自己的才情、志趣、寄托、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这个山脉之中,洞窟之内。   从此,乐樽的奇遇广为转播,乐樽的佛洞更是引来无数商贾僧侣,文官武仕的极大关注,纷纷前来观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钱出力出策者,使之愈发规模宏大,灵气聚集。   乐樽之后,筑窟之风更是经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一朝胜似一朝。高峰时,洞窟逾千。至今历一千六百余年,期间虽经时光磨难,战乱摧残,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艺术、建筑、彩塑、壁画之大成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之辉煌顶峰虽不在乐樽之时,但所有后来者均公认:乐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后人,莫高与彼。为表对乐樽的崇敬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莫高窟”。这便是莫高窟有趣的传说之一。684 浏览142522017-11-24关于莫高窟的传说故事?传说传说中公元bai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du云游四zhi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dao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虽然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却引来了邪魔外道的觊觎。   赤蛇蝎:据说是全无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为寻找更多一点的水分而在沙漠中游走。人类的血液就是它的最爱。   雷族后裔:他本有机会继承祖先的事业,成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对于力量的疯狂追逐令他最终堕落。于是人们便在莫高窟见到他不停地寻觅,希望用神奇的典籍来重返天界。   黑蛇蝎:似乎是赤蛇蝎的亲族,不过与赤蛇蝎不同的是它们在大量吸吮人类的血液后开始变得有智慧起来,当然也更加冷酷无情。   鬼面蝠虎:它们拥有厉鬼一般可怖的面孔,两臂之间力大无穷,可以轻易撕开人的身体。它们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宝藏,只是对寻宝人的身体有着饕餮对美食一样的喜好。   飞天沙盗:这是一群来自异域的寻宝者,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宝物的消息,也不愿意信任任何伙伴,只是自己孤独地寻找。他们的妒忌心令他们对于一切有可能先他们一步拿走宝物的人憎恨无比。2 浏览572020-06-08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 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 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 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扩展资料: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 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 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 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 斤两可别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132 浏览59252019-10-29莫高窟的来历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扩展资料: 莫高窟结构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 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莫高窟62 浏览52932019-02-1413评论zhangcheng00003144422sdsa热心网友2说的真好,咋还以不登天嘞?8520217822haha查看全部13条评论评论两句13728

1 刘敦桢.佛教对中国建筑之影响.上海:科学杂志,1928,13(2).2 刘敦桢.法隆寺与汉、六朝建筑式样之关系补注.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1).3 刘敦桢.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4 刘敦桢.大壮室笔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1933,3(4).5 刘敦桢.牌楼算例.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1).6 刘敦桢.明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7 刘敦桢.重修圆明园史料.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3,4(2,3,4).8 刘敦桢.石轴柱桥述要(西安灞、浐、丰三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1).9 刘敦桢.定兴县北齐石柱.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4,5(2).10 刘敦核.易县清西陵.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3).11 刘敦桢.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调查纪略.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5(4).12 刘敦桢.北平护国寺残迹.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13 刘敦桢.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5,6(2).14 刘敦桢.苏州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6(3).15 刘敦桢.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7,6(4).16 刘敦桢.河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平: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3.17 刘敦桢.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北京:刘敦桢文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24—87.18 刘敦桢.龙门石窟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29—139.19 刘敦桢.河南、陕西两省古建筑调查笔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40—156.20 刘敦桢.告成周公庙调查记.重庆:国立中央研究院专刊,1939年5月。21 刘敦桢.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20—358.22 刘敦桢.云南古建筑调查记.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59—401.23 刘敦桢.云南之塔幢.四川南溪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43:7.24 刘敦桢.川、康之汉阙.刘敦桢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429—442.25 刘敦核.中国之廊桥.科技史文集.第二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9—13.26 刘敦桢.六朝时期之东西堂.重庆:说文月刊,1944年第四卷.27 刘敦桢.苏州云岩寺塔.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7月,北京:文物出版社,27—38.28 刘敦桢.访问印度日记.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9 刘敦桢.鲁般营造正式·文物.1962年2月,北京:文物出版社,9—11.30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稿).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2 刘敦桢.中国住宅概说.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33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34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35 刘敦桢等.中国建筑简史.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

1950年;四川黑竹沟里面消失了很多人,包括国民党军队和许多科考勘察队,很多人都是凭空消失的1951年;剿灭大山里国民党残余期间,士兵在山洞炸死一条蛇王,仅头部直径就超过一米1954年;宁夏发现了龙,这个龙不是中国神龙而是和恐龙类似的物种,1954年;长江断流前一天晚上,吴市一个村发生全村鬼压床事件1954年;长江突然断流,轮船搁浅,大量农民下河捉鱼,2小时候后江水汹涌而下,淹死和冲走了许多人60年代,渤海真的出现过小说091里面说的神秘浮岛,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传说1962年;浙江沿海渔村发现巨型海蛇,有3米粗,身上无鳞片,周身圆滑有粘液,后来退回海里消失了1965年;黄河沿岸居民在河水里发现比卡车还大的王八,此事曾轰动一时1965年;东海舰队一巡逻艇在执行巡逻任务时被水下不明物体撞击,3名士兵落水1965年12月;出土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锋利无比,具有金属记忆功能,目前还未解开谜团1965年;敦煌发现1988生产的十多只南孚电池,虽然外壳已生锈,但商标确清晰可见1968年;青海发现地下大型基地,后来被泄密,外国特工纷纷涌向那里获取情报1972年;大兴安岭伐木工人活捉到一个身高100公分的类人型生物,后被国家安全局人员带走1972年;山西龙兴寺宝塔塔顶每天冒出青烟,每次持续半小时,一共持续了10天1974年;四川发生人死7天复活的案例,根据法医鉴定,这个人理应不可能存活,因为其肉体已经腐烂。1975年;北京西单动物园捕获巨型蟒蛇。100多米长,5米多粗,比火车头还大。1975年;江苏省近海海面每天晚上出现大面积海火,持续了好几天1976年;赶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大批军人半路遇到阴兵过路。此事后来被以小说的方式透露出来1976年;太湖冤魂事件(不方便发,自己百度)1977年7月-9月,河北省肥乡县村民黄延秋 三次失踪,一夜之间辗转大半个中国,出现在上海火车站1978年;罗布泊发现一个很大的地下洞*,有数千条体型巨大的食人蜥蜴,10月,此地打了竖井进行了核爆试验1978年;山东一居民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警方也束手无策1979年;经过考古发现,科研人员搞清楚了古代墓室长明灯的工作原理1979年;科考队在神龙架发现怪蛇,可以随意组合,由数百块个体组成,散开以后几秒内组成一条完整的蛇1979年;贵州一水田数万只长牙的青蛙互相残杀吞食,蛙声一片,震耳欲聋,血流满田,残肢遍地1979年;东北一居民被认定拥有前世记忆,此人前世在1951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军飞机炸弹炸死1979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惊现转世奇人,此人前世死于1967年。70-80年代;重庆梅湾村的居民的衣服莫名其妙的破洞,此案至今未找到合理的解释,被称为衣服百慕大1980年,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神秘失踪1980年;南海渔民捕捉到人鱼尸体遂带回渔村,后来被不明身份的人没收,并给他们柴油作为补偿1981年;甘肃,新疆,西臧陆续回收ufo,其研究机构并未在沿海或内陆,基地就在新疆地下50米的地方80年代;黄河清淤工程期间打捞出一具透明棺材,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超自然现象。1981年;香港一别墅装修时墙上出现7只狐狸图案,后经高人做法处理,这就是名噪一时香港狐仙事件1981年;河南某地发生ufo一次性吸走3人事件,目击者10多人。2天后被放回,记忆被清除1982年;安阳灵异事件(不方便发,自己百度)1982年;内蒙古考古出土8具史前人类遗骸,身长均超过4米,体型魁梧,后被秘密运往沈阳1983年;昆仑山的地狱之门,发现大量动物和人的尸体,地质部门介入调查1983年,四川一村民家的狗突然开口说人话,后来被医学院以研究为名买走了1983年;湖南省发现一棵发光的树,一米长5厘米粗的树枝亮度相当于5瓦的节能灯。1983年;中泰灵异大师斗法,造成中越地边境区出现大量的妖魔鬼怪,影响了当时和越南的作战1984年;野猫口神龙事件,大量目击到有个25米左右的怪物从麦地里游过,当地绝大多数人都知道1985年;甘巴拉雷达站探测到低空有个物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但任何光学设备都看不见1986年,神农架当地村民在水潭中发现3只巨型水怪,全身灰白,嘴巴一米多宽,嘴里喷出的水柱高达数丈。1987年;陕西一个村庄离奇消失,代号夜狸猫事件1987年;新疆发现数万年前的月球地图,被称作古月面图1987年;河南省南口市从天而降一块1公斤重的蓝色发光冰块1987年;新疆和田生化僵尸事件1988年3月;南海舰队在南海投放声纳浮标时收到异常回波,经过打捞发现一架直径40米的圆形飞行器1988年;山西一私营煤矿挖出了一架ufo,金属舱体并未生锈1988年;上海武康路一棵大树喷出熊熊大火,被扑灭后再次喷火。1988年;北京故宫多次闹鬼未被重视,直到京城一大官亲自遇见才开始铺天盖地的调查1988年;东北出现了天空孙悟空师徒四人云团影像。1989年;香港新北界餐饮店出现死人叫外卖事件,老板收到冥币。1990年;国安局没收了一个可以接收地外信号的普通国产收音机,3三个月后神秘丢失1990年;黑龙江一警局调查一宗神秘凶杀案时,2警员受伤,1警员吓疯1991年;太原发生踩踏时间此前天空出现一个女字诡异现象。1992年,陕西发现不明生物,新闻媒体大量报道,也引起了不少科研机构的重视1992年;沈阳怪坡在国内传开,车子再无外力牵引的情况下从山下往山上滑行1992年;龙游石窟发现大量超现代科技的设备,龙游石窟现已被列为世界第九大奇迹1994年6月,凤凰山发现ufo,当事人是孟照国1994年12月,贵阳市发生空中怪车事件,附近山林被夷为平地,树木拦腰折断1994年,江西警方接到一女子报警电话,等Policemen赶到后发现该女子被谋杀了,而且死了3天了1995年,成都出现僵尸,向周边市县扩散,后来被消灭了1995年;北京公交车灵异事件1995年;上海电视台报道了出现吸血鬼,随后全面辟谣,Policemen到各个学校辟谣澄清事件1995年,上海高架桥打桩遇阻,找高僧作法后顺利进行,此高架桥是上海唯一一个刻了龙形图案的桥墩1995年;喀拉斯湖水怪,湖边发现大量牛马羊的骨架,打捞用的600米大网被强行拖跑了,砖家查了很久说是大红鱼1995年;江西一住户电视突然接收到奇怪的讯号和图像持续了10多分钟,等Policemen来了也没找到有用证据1995年;哈尔滨猫脸老太太事件,已死的老太太因为猫而诈尸,半人半猫到处跑。1995年;轰动北京的330路公交车神秘失踪事件1995年;青藏高原发现一个10-15万平方公里的巨型地下空间。1995年;安徽一山林发生巨蟒渡劫事件,就在飞天的瞬间被数股闪电击中,目击者是几位当地农民1996年,贵州发生女野人将老汉强暴致死的案件,地点在榕江县1996年,某城市一奶奶带着一位6~7岁外孙女出门买菜,结果途中出车祸双亡,悲痛的父母曾经一度出现幻觉看见自家中的女儿在家里时隐时现的身影。1997年;网监说这是敏感字,请告诉管理员发现7亿年前的人类鞋(皮鞋)印化石,化石中间有一条13厘米长的鱼类化石1998年;空军和3艘ufo交战,4架飞机被击落,一架ufo被击毁随后被回收,基地部分被摧毁。1998年;台湾游客拍下游人身后出现一个红色小女孩身影。1998年;东南沿海上空出现一条银色蜈蚣形状怪物高挂着持续3天夜里直至消失不明去向。1999年:外星人保密局事件2001年,黑龙江出现带文字的鸡蛋,分别是;神已到来。2001年;云南抚仙湖水下发现大型史前文明遗址,已经组织了多次水下探测和打捞2001年;海子湖中发现一个圆桌大的三头龟和2条3米多长的红金鱼,鱼鳞比铜钱还大2002年6月,贵州一块岩石上出现化石形成的政治用语,中科院专家称概率为1千亿分之一2002年;泾阳县崇文塔上的一尊佛像伸手接住了一个从12层掉下的小女孩,目击人数超过百人,轰动一时2002年台湾航空出现神秘灵异事件死者录音音频。2002年;长白山天池水怪再度现身,2次被游客发现2002年;台湾澎湖海底发现10000年前的远古文明古城遗址2003年;美军超能部队和中国超能部队在缅甸发生直接对抗,美军失败后撤走,暂时放弃了颠覆缅甸政付2004年;某医院太平间出现集体诈尸现象,通过监控可以看出冷冻柜里的10多个尸体全都自己跑出去了2004年8月,北京修筑鸟巢时强拆明朝娘娘庙遇怪事,造成2死70伤,后来被迫重新选址2004年;福建强chai凶宅,吓跑施工队,被迫放弃。2004年;台湾一男子开车回家被纸车跟踪,随后纸车消失不见,监控录像已被警方拿走2004年;北新桥地铁5号线修建期间打开了传说中的“锁龙井'遇事故,后被迫绕道而行2004年;崇文区一仓库神秘起火,一天70次,至今也没找出起火原因。2005年9月,四川省南充市,s05号山区,东经3,北纬6。发现清朝古尸,从下葬方式来看属于僵尸2005年;怪物杀死青藏铁路工人,后被部队击毙,这怪物血液是绿色的,被咬后伤口严重发炎溃烂而死。2006年11月,云南观音洞出现神秘佛光,光柱从一道变为多道,粗6--8米,持续时间半小时2007年;济南发现了传说中的五龙潭地下空间,并发现了大型未知生物2007年;三星堆出土文物中发现一块被激光器切割过的玉器。2007年;青海发现大量600万年前的神秘铁管2008年;广西古墓发现手表样式戒指2008年5月,河南风门村出现闹鬼事件,当地政付出面澄清2008年;河南一对情侣在亲热时,小弟弟发生自燃现象,是我国第一个案例,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原因2008年;汶川地震搜救期间,救援队遇到很多灵异现象,当局勒令保密不得泄露2009年;重庆13岁男孩在家被人用奇门异术吊死在家中,警方不予立案调查2010年3月;江西一高山发现巨型金字塔,全是巨石砌成2010年7月;厦门上空黄厝海域出现神秘光线雨现象2010年7月21人日:杭州萧山出现不明飞行物造成机场部门严肃观察待命。2010年7月;萧山机场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机场被迫关闭,有关部门介入调查2010年;云南开远惊现死亡地带,人畜一旦进入必死无疑,有关部门介入调查2010年;遵义一农户家地面喷血,砖家称是自然现象2011年以前;河北,陕西被发现配阴婚事件,警方介入调查2011年;中国和印度都证实,喜马拉雅山脉中印争议地区确实存在ufo基地,印度国防部宣称会和中国合作。2011年;一位11小男孩自称左宗棠报复附体。2012年;西安上空出现龙一样的光斑在天空飞来飞去。2012年以后时间加快运转。2013年;陈水总在厦门地区报复BRT灵异事件。2013年;5月份多地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像火箭一样。2013年;蓝可儿灵异事件。2014年;马航事件2015年元月:上海发生踩踏事件,无独有偶在1991年太原也出现踩踏事件两个年份都非常相似羊年。2015年:新疆内蒙古上空出现金蛇形状怪物。2015年;灵异尸体复活事件。2016年;厦门一个富豪宅出现闹鬼事件而且伴随电闪雷鸣很恐怖。2017年:上海陆家嘴出现神秘黑人在天空渡劫现象。2018年:重庆大巴坠河灵异事件。2019年;杭州自杀夫妻携带一位9岁小女孩神秘自杀死亡事件。2019年;神秘梅姨案又浮出水面2019年;国内发生多起地面突然塌陷事件,其中为广州,厦门和2020年西宁2020年;新冠肺炎蔓延全国世界2020年;相同09年12岁男孩吊死事件2020年;杭州妇女神秘失踪案,虽然查明真相,但是不少人都搬出去远离那栋住宅社区。

1993年,配合“八五”保护维修工程进行的窟前遗址发掘是继敦煌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之后又一次大型石窟寺窟前遗址发掘。经过近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共揭露遗址面积4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石砌河坝遗迹一道,建筑遗址4处,出土各类遗物2000多件。这次发掘初步探明云冈石窟窟前建筑遗址脉络,再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面貌,堪称建国以来石窟寺窟前遗址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第三窟遗址发掘成果被评为“9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研究院专业人员在各类专业杂志刊物上发表云冈石窟研究论文百余篇,与此同时,还系统出版了以下书籍: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云冈石窟雕刻》;1991年由文物出版社和日本平凡社出版《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型画册《云冈石窟》和《云冈石窟》说明书;2001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云冈》;200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云冈石窟编年史》、《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保护卷、研究卷)。

传说传说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虽然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却引来了邪魔外道的觊觎。赤蛇蝎:据说是全无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为寻找更多一点的水分而在沙漠中游走。人类的血液就是它的最爱。雷族后裔:他本有机会继承祖先的事业,成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对于力量的疯狂追逐令他最终堕落。于是人们便在莫高窟见到他不停地寻觅,希望用神奇的典籍来重返天界。黑蛇蝎:似乎是赤蛇蝎的亲族,不过与赤蛇蝎不同的是它们在大量吸吮人类的血液后开始变得有智慧起来,当然也更加冷酷无情。鬼面蝠虎:它们拥有厉鬼一般可怖的面孔,两臂之间力大无穷,可以轻易撕开人的身体。它们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宝藏,只是对寻宝人的身体有着饕餮对美食一样的喜好。飞天沙盗:这是一群来自异域的寻宝者,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宝物的消息,也不愿意信任任何伙伴,只是自己孤独地寻找。他们的妒忌心令他们对于一切有可能先他们一步拿走宝物的人憎恨无比。推荐于 2017-11-26查看全部6个回答非常值得推荐敦煌旅游-超详细攻略!根据文中提到的莫高窟为您推荐刚从敦煌旅游回来,实在太美了,在这里把我一份详细攻略分享给大家!湖南铂钻国际旅行社广告 2020麦积山旅游攻略_【完整版】_第一次去甘南必看攻略根据文中提到的莫高窟为您推荐麦积山旅游多少钱?去甘南跟团还是自由行好?哪些景点是必去的,有什么注意事项?去甘南八坊十三巷-拉卜楞寺-扎尕那-郎木寺旅游这篇攻略不得不看,看完这篇攻略去甘南,少走冤枉路。惠州市艾尚游旅游服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西藏怎么玩?需要多少钱?看达人分享2020西藏详细攻略我和闺蜜西藏7天之旅,去了布达拉宫,羊湖,纳木措,林芝等景点,分享一下旅游经验,线路-住宿-美食-景点全攻略。图文精美版572020-06-18敦煌莫高窟的传说故事40字?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6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 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46 浏览1422020-05-31敦煌莫高窟的传说你好,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师徒三人,欲往西天寻觅极乐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营前,师傅请俩徒弟出去化缘。两人一东一西,各走一方。   向西的和尚法名乐樽,走到一处,见风景极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条蜿蜒小溪潺潺流过,溪北是戈壁无边,黄沙迷漫,寸草不生,荒凉凄厉;溪南是一条延绵无尽的低矮山脉,山脚下白杨成林,绿草茵茵,百鸟争鸣,生机勃勃。乐樽面对美景,感叹唏唏,乐而忘返,时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闪过,晃得乐樽困意全消,站起睁大双眼,只见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脉,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由山顶发出,射向天空,一阵又一阵,照得天际流光溢彩,照得云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气升腾,照得乐樽满面彤红。乐樽原本就悟性极高修行极深,见此情景,顿然感悟,泓静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发,一阵狂奔至师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师傅面露会意笑容,也不问什么,轻声而郑重地对乐樽说:“那你就留下来吧。”。   于是,不久,第一个洞窟便在发光山脉面溪的山坡上诞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个、第三个、……乐樽一心一意化缘建窟,造神供佛,将自己的才情、志趣、寄托、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这个山脉之中,洞窟之内。   从此,乐樽的奇遇广为转播,乐樽的佛洞更是引来无数商贾僧侣,文官武仕的极大关注,纷纷前来观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钱出力出策者,使之愈发规模宏大,灵气聚集。   乐樽之后,筑窟之风更是经久不衰,一浪高过一浪,一朝胜似一朝。高峰时,洞窟逾千。至今历一千六百余年,期间虽经时光磨难,战乱摧残,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个,里面珍藏着历史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还有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艺术、建筑、彩塑、壁画之大成的旷世奇葩。   莫高窟之辉煌顶峰虽不在乐樽之时,但所有后来者均公认:乐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后人,莫高与彼。为表对乐樽的崇敬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莫高窟”。这便是莫高窟有趣的传说之一。684 浏览142522017-11-24关于莫高窟的传说故事?传说传说中公元bai336年的某一天,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du云游四zhi方到了此地,已是黄昏时分,却只见莫dao高窟对面的三危山金光灿烂,似有千佛在跃动。他跪下来,发下宏愿,从今以后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在漫天黄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着佛教的珍贵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为超脱六道轮回的存在。虽然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却引来了邪魔外道的觊觎。   赤蛇蝎:据说是全无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为寻找更多一点的水分而在沙漠中游走。人类的血液就是它的最爱。   雷族后裔:他本有机会继承祖先的事业,成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对于力量的疯狂追逐令他最终堕落。于是人们便在莫高窟见到他不停地寻觅,希望用神奇的典籍来重返天界。   黑蛇蝎:似乎是赤蛇蝎的亲族,不过与赤蛇蝎不同的是它们在大量吸吮人类的血液后开始变得有智慧起来,当然也更加冷酷无情。   鬼面蝠虎:它们拥有厉鬼一般可怖的面孔,两臂之间力大无穷,可以轻易撕开人的身体。它们出现在这里并不为宝藏,只是对寻宝人的身体有着饕餮对美食一样的喜好。   飞天沙盗:这是一群来自异域的寻宝者,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宝物的消息,也不愿意信任任何伙伴,只是自己孤独地寻找。他们的妒忌心令他们对于一切有可能先他们一步拿走宝物的人憎恨无比。2 浏览572020-06-08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 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 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无知。 这些宝藏几乎被悉数盗往国外。现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资。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扩展资料: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 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 演出猎食逃命记。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 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 斤两可别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人天见之,皆大悲喜。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132 浏览59252019-10-29莫高窟的来历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扩展资料: 莫高窟结构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 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灶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 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第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莫高窟62 浏览52932019-02-1413评论zhangcheng00003144422sdsa热心网友2说的真好,咋还以不登天嘞?8520217822haha查看全部13条评论评论两句13728

点评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下集(26-50)

石窟寺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啊

0531-58760815

以前看过有一套。。。但是好像是内部的。。。

010-57220638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中国石窟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 文物出版社《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 聂还贵 中华书局《云冈石窟双窟论》 王建舜 中央文献出版社《历代咏云冈石窟诗萃》 韩府 中国文史出版社《云冈佛经故事》王恒 山西人民出版社《云冈石窟文化》 赵一德 北岳文艺出版社《中国石窟寺研究》 宿白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王建舜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云冈石窟编年史》 张焯 文物出版社《云冈石窟百年论文选集》文物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 石窟寺研究杂志电话
  • 石窟寺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
  • 石窟寺研究杂志电话是多少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