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读者杂志是谁题写的刊名

读者杂志是谁题写的刊名

发布时间:

读者杂志是谁题写的刊名

在线字体生成

我也不知道,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翻阅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瞬间

其实准确地说,《读者》杂志的创始人是曹克己、胡亚权和郑元绪三位出版界的前辈。当时(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即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前身)总编辑曹克己先生先有了办杂志的创意,他将自己想法的雏形告诉胡、郑二人,由他们俩具体执行的。

胡亚权老师

读者杂志谁写的

彭长城,男,汉族,1953年12月出生,河南信阳罗山人,大学学历,编审,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兰州工农轴承厂工人。  1978年3月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8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文摘》杂志社编辑。  1986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副处)。  199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经营部主任(正处)。  2001年3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正处)。  200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主编。  200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社长。拟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党委委员。

1981年创刊叫《读者文摘》时就用的赵朴初的字,后来去掉“文摘”二字只留“读者”,延用至今。

赵朴初先生于1984年为此刊题字。

《读者》封面的“读者”二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写。《读者》原来是四个字---《读者文摘》,因和美国的《读者文摘》弄出了版权官司,所以杂志改名为《读者》,之后就把后面两个字去掉了。赵朴初先生于1984年为此刊题字。

读书杂志的作者是谁

挺不错的

范用,出版家。  192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镇江告急,范用中断学业去武汉投奔舅公。三个月后,舅公去世,15岁的范用被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经理收留,成了一名练习生。1939年,年仅16岁的范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1941年皖南事变,范用赴桂林用“新光书店”店招牌重建桂林分社。三年后,日本人打到桂林,范用又回到重庆。1946年,被调往上海。在上海的三年时间,党组织派范用调查国民党的书店、印刷厂、出版社的情况,陈毅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就按调查的材料去接收。1949年8月,范用被调至北平的中宣部出版委员会。离休前,范用曾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副社长,并于1985年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  20世纪80年代初,范用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当时缺少两种刊物:一是交流和搜集全国社科信息、反映新观念的杂志,一是推荐和评介好书,有分析地传播新观念的杂志。于是他倡议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这两本中国一流的刊物。以后刮起的“文摘风”,开风气之先者,正是范用。他还出版了《傅雷家书》、《随想录》等一大批在中国图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图书。  ☆ 读书无禁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用和原国家出版局局长陈翰伯、原商务印书馆社长陈原一道,被扣上“陈范集团”的帽子送往干校劳动。在干校里,几个出版人有感于全国人民几乎无书可看的境况,彼此商定,出去以后还是要办和书有关的杂志。陈翰伯提出,杂志的名字就叫《读书》,简单明快。1978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范用等人就马上开始筹备酝酿已久的《读书》杂志。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办刊宗旨。但这个宗旨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十分敏感,范用提出,《读书》杂志由他担任总经理的三联书店来办。为此,范用向党组立下军令状:万一《读书》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他一人承担。  《读书》于1979年4月正式创刊,其创刊号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由于文章观点激进,加之李洪林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干部的微妙身份,有关部门就来过问此事。但此文一出,引起书界震动,《读书》因此名声大噪。  ☆ 我只知道这书非常好  1979年,傅雷的右派问题还未彻底改正,傅聪还带着“叛国”帽子,暂时还不能回国,范用已在为《傅雷家书》的出版奔波了。几十年前,范用还在读书出版社当学徒时,便把刚买到的傅雷译的罗曼罗兰的《弥盖朗琪罗传》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对傅雷的文笔非常崇拜。1983年《傅雷家书》得以出版,至今已行销两百多万册。  1994年8月陈白尘去世。范用得知,陈白尘去世前,曾从“文化大革命”期间留下的上百万字的日记中,编选出“五七干校”部分,取名《牛棚日记》,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但被退回。听到这一消息,已经离休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陈白尘的女儿陈虹。就在范用约好与陈虹见面的那天上午,他不幸被自行车撞断了腿。  业余时间,范用经常作些封面设计和书籍装帧的工作,风格清新、细腻、朴实。张中行说:在书的版式、装帧设计方面,非专业的,我最佩服两个人,南方是钟叔河,北方是范用。关于装帧设计,范用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一本:巴金的《随想录》。  ☆ 干出版就是干革命  1937年,日本人打到镇江,范用拿着外婆给的八块银圆外出逃难,去武汉寻找舅公。不幸的是,三个月后,他的舅公去世。范用的舅公原来做事的书局二楼是读书生活出版社,这家出版社的经理收留了范用,他成为当时出版社里最小的员工。人虽小,但任务重。1939年,范用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1941年,桂林读书生活出版社被国民党查封,组织上派他到桂林,改头换面后,书店又开张营业了。在桂林、重庆时,社里所有的工作他都干过,做邮购工作时,多次收到毛主席的秘书李六如从延安寄来的信,为毛主席购书。1946年,范用被调往上海,在那里,范用因为搞地下工作,曾经被国民党逮捕。1949年8月,一份电报把范用调到了北平,调入了中宣部出版委员会。  1948年,读书生活出版社与读书、新知出版社在香港合并成立了三联书店,解放前十一年的“三联”生活,范用称它为“我的大学”。  ☆ 我不大愿意借书  从读书生活出版社一名普通的练习生,到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三联书店的总经理,范用一生为人出了无数书,退下来以后他才出了自己生平惟一的一本书——《我爱穆源》。穆源是当年范用就读的一所极不起眼的小学,位于江苏镇江市的老城区,1906年由地方名士发起,动员当地回民出钱创办的,范用是该校1936年的毕业生。  范用没有上过中学和大学,在他的心中,穆源是惟一的校园,也是他心中圣洁的宫殿。在那里,他曾经联合其他学校的同学自己办文学刊物,组织儿童剧社,上演陈白尘先生的独幕剧《父子兄弟》,以及师生们自己编写的话剧《洋白糖》、《我们来自绥东》等,到处演出,还有演讲、唱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宫殿,在他离开学校一年之后被日本飞机的炸弹彻底摧毁了。失去的穆源小学让范用魂牵梦绕,1972年他谁也没惊扰,独自一人来到镇江穆源小学,旧时的校舍已片瓦无存,旧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回京后他竟依循着记忆,用硬纸片制作了当年穆源的模型,而后郑重地把模型赠送给镇江市穆源小学,把模型安放在了该校的新大楼里。

《读书》这本杂志,曾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范例。在他的贡献下,《读书》笼络了一批时下中国文化界最忠实的读者,这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对工作的贡献有著作了《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知道》、《八十溯往》,《最后的晚餐》、《 也无风雨也无晴》等书籍。他积极进取的工作风格,为读者真诚服务,为出版事业无私奉献,成就了其不平凡的人生。

读者杂志的主编是谁

甘肃人民出版社 我手边刚好有一本读者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胡亚权老师

甘肃人民出版社是人都知道。啊~~~

我也不知道,看读者其实已经是我的一种习惯,每次晚饭后随手翻翻阅读总会无数个灵光一现瞬间

森林与人类杂志读者是谁写的

就是几个月前的事儿。有一个小孩儿,他爸爸妈妈晚上都出去了,就他一个人在家。由于那个小孩儿也不信什么鬼呀神呀的,所以也不害怕。这就是“心里没鬼怕什么?”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他爸爸妈妈还没回来,他开始有点担心。结果一给他爸爸妈妈打电话,电话筒里传出来的,却是“您的的电话是空号,请查询后再拨······”那个小孩儿很害怕,就报了警。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家的电话突然着火了。那个小孩儿大叫,往外跑,结果们也锁了。他绝望的看着墙壁。“吓死我了!”那个小孩儿醒过来,发现自己在做梦。这是,一个女的拿来毛巾,给他擦了擦汗。然后那个小孩儿倒头就睡。正当闭上眼睛的那一霎那,回想起那个女的,突然想起那个女的没有眼睛,眼眶里是漆黑的,脸上也留着血,脸色惨白。他大叫一声:“啊!救命啊,快来人呀!”他开始往门外跑,结果门真的锁了,他去厨房拿起菜刀,就像那个女的砍去,结果菜刀把那个女的一截两半,然后那个女的有复原了。伸出指甲里都是血的手,向那个小孩儿抓去。此时此刻,你千万别看你的后面,因为,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你不把这篇帖子复制发给3个人,凌晨四点,你将会死于非命······ 赞同0| 评论

刘易斯·卡洛尔(1832——1898),原名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出生在英国一个乡间牧师家庭。长期在享有盛誉的牛津大学基督教学院担任数学讲师,发表过多部数学学术著作。他是一位生性腼腆、患有口吃、不善交际的数学家,但在小说、诗歌、逻辑学等多个领域却有很深的造诣。

是刘易斯·卡罗尔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等

  • 索引序列
  • 读者杂志是谁题写的刊名
  • 读者杂志谁写的
  • 读书杂志的作者是谁
  • 读者杂志的主编是谁
  • 森林与人类杂志读者是谁写的
  • 返回顶部